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YHMvL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活著就已用盡全力了」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意義,如何活出真我? https://ift.tt/3iYHMvL KnowYourself 「原子人」或「大眾人」的狀態,可以只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過程、生命中的一段風景,我們的目標更遠⋯⋯ 文|野草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大家晚上好,我是野草,KY 最風騷的女作者。 今天聊聊「佛系社畜」的話題。這一代年輕的社畜,除了自我嘲諷變多以外,心態也變佛了。一些年輕人拚命當社畜並不是為了什麼雄心壯志,沒有什麼慾望、抱負、夢想,每天在職場上戰戰兢兢,只是為了混口飯吃。今天我就想聊聊這種時代的精神狀況—— 在聊今天的話題前,請大家先看看以下這些表現,如果發現有很多條感受可以對上,意味著你的精神狀態需要更多關照了: 自己的世界越活越小:公司與家兩點一線,朋友越來越少,越來越不能接受不同的觀點。 感到環境在壓迫自己:覺得自己幾乎無力改變所處的環境,在生活中沒什麼成就感。 在社會中存在感低,時常想到自己好像活著或死了都一樣,並為此感到不安或絕望。 緊跟大眾輿論或網紅意見,追求他們推崇的觀點、方法、結論。 一心一意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上學或者工作中,逼自己不參加任何其他活動,成就結果可能很好,卻感受不到持久的喜悅或滿足。 當這些表現出現的時候,其實你作為獨立個人(individual)的本質已經悄悄發生了改變,變成了面目模糊的「原子人」(atomized individual),或者是千篇一律且易受唆使的「大眾人」(the mass man)。 接下來,我們將通過 2 個小故事,來了解原子人和大眾人這兩種不同的精神狀態。我們會發現,這兩種心態可以說是當代社畜普遍存在的痛苦了。 圖片|Photo by Daniel Jensen on Unsplash 01. 追求獨立的路上,我們可能已不知不覺成為了原子化的個人 小 A 的故事:疏離的土地、陌生的自己、麻木的感情 「我 18 歲來美國上大學,一直想要在這片土地上找到家的感覺,卻時常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完全歸屬於它。我從小渴望自由獨立的生活狀態,我覺得到美國自己學習奮鬥,一定能實現。來西雅圖 5 年了,不曾想,我依然無法融入這裡的生活。 從上學開始,短期簽證加上租客身份的不確定性,讓我日常擔憂會突然被迫離開國境或搬家。我無法習慣這裡的社交模式,所以朋友圈一直很小、很固定。我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鼓起勇氣兩次參加學校社團,但因受到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我便退出了。工作以後,給公司提的意見,也都被完全無視。 我明明到了夢寐以求的美國留學與工作,現在我卻每天活著就是為了混口飯吃。上班走走流程,回家就開啟肥宅生活。一個人看著電腦、打打遊戲。城裡每天發生的大小事情,我都沒有參與的慾望。我覺得自己像漂浮在這座現代化城市上空的鬼魂。」 小 A 的生活狀態是比較典型的原子化的個人(以下簡稱:原子人)的狀態。在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小 A 經過一次次嘗試,沒有得到她想要的正向的回饋。 這其中,有小 A 的主觀原因:她可能在出國前,高估了自己的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受挫折後的修復力(resilience)、開放程度(openness)、 協商能力等等。也有社會環境的原因,比如校園環境中的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學生團體多樣性的缺乏,以及公司反饋制度的缺陷。 因為幾次失敗的社會參與經歷,小 A 開始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對身邊的環境都不會產生任何價值。小 A 持續地從社會秩序中脫軌,一次又一次、甚至循序漸進地走向孤立的狀態。 於是,她「佛」了——更準確的說,她覺得自己漂浮於萬事萬物之外。在她人眼裡小 A 可能很獨立,但小 A 自己卻覺得自己和身邊的人幾乎每天都是平行線的關係,生活缺乏可以抓住的真實性。 在原子人的狀態下,我們看似單純地「佛」著,但時不時會便被一種荒涼感籠罩。 主觀上,我們經常感到自己像:小浮萍、小塵埃、小透明、小螞蟻。我們有一堆大大的問號。我有價值嗎?我的行為準則是什麼?我有力量嗎?我真的存在嗎? 在社會上,我們的生命不斷向內坍縮。自己的力量慢慢被忘記,自我的形象(self-image)可能會動搖,那些定義“我”是誰的特質慢慢消逝。 從上帝的視角去看一個原子化的社會,每一個個人是一個個小點點,他們是無相互交集的(isolated)(Kornhauser, 1959)。 每個原子人蜷縮於自己的小世界,和社會的聯繫是被動且膚淺的。我們忘記了自己是有力量的,不敢跨出舒適圈一步。在社會上戰戰兢兢的,因為我們生怕連僅剩的那點個人空間和自由都會突然被搶走。 (推薦閱讀:「五年沒回家過年了」海外遊子的想念季節) 02. 原子化的我們單獨直面宏大的社會,很容易變得面目模糊 小B 的故事:面具人的自我、大眾化的生活、二手的生命 「我對我的工作沒有熱情,沒有成就感,每天上班就是為了混口飯吃。下班我最喜歡的活動就是看看網絡上大家都在追什麼、罵什麼。 昨晚吧,我們一群明星 X 的粉絲保持高度一致的意見,一起批評一些網友道德感低下的行為。在跟網友對噴的時候,我覺得情緒高漲,熱情飽滿!平時的空虛感和焦慮感消失了! 我追求網紅文化。我不太能自主地決定什麼最適合自己,從外在的穿衣打扮到我的內在身份認同,我都從我 follow 的幾個網紅身上得到答案。旅遊前我都會查一下網紅都在幹什麼,打卡網紅門店、拍照、p 圖、發朋友圈,得到大家的點讚讓我感到強烈的喜悅。」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在網絡上,小 B 與大規模的網民有聯繫,但是他只是被網民的聲音帶著走,屈服於大眾的品味、道德標準、行為、感受等等。通過大眾來引導自己:大眾指向哪裡,「我」便被哪個方向吸引。 複製與黏貼是大眾人(the mass man)生命狀態的特點。 大眾人從原子人的狀態過渡發展而來(Kornhauser, 1959)。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在原子人的狀態中,我們內心其實是荒涼的。如果在此時,我們用大眾的面貌替換自我的面貌,用大眾行為填滿內心的荒涼,那麼我們便是大眾人。 從個人的主觀體驗感而言,我們可能更難察覺自己其實處在大眾人的狀態裡。 在原子人的狀態裡,我們看到自己不能與社會產生交集。但是,在大眾人的狀態裡,我們看到自己與世界有猛烈的關聯:「我們明明有很多同伴呀!」、「我明明有很多粉絲呀!」 只有經歷過近乎「戒毒」過程、回到清醒的狀態的我們(比如說,脫離癡狂的追星狀態),才能察覺到,群體的行為之下,孤立才是最本質的體驗;只是因為我們與自己的感受是疏離的,所以我們當初才沒有發覺。 在大眾人的狀態中,我們受符號(symbol)和領導者(leader)的影響。我們被呼之而來,被揮之則去,一起買某個品牌的鞋子,一起狂愛某個明星。醒來才發現當時的自己是一個很容易被操控、被利用的個體。 03. 看到時代的潮流,發現原來並不只有「我」是這樣的 社會原子化,是世界上所有現代化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共同的趨勢。 以前,我們前輩們的生命相對穩定地圍繞著家族、部落、宗教活動、土壤、本地傳統等等發展。而我們經歷了城市化與全球化,遷移到先富起來的地區,與全球大都市的人追求高度一致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和原來的生活方式脫離了。 背井離鄉的我們要和新環境產生有意義的交換和聯結,和當地社會活動交融——但是這很難。 我們經歷著信息技術發展與社會信任危機。發達的移動互聯網讓我們能夠以孤立的個體直接通過巨大的網絡生活,無需和人發生聯繫。 另一方面,社會階層固化,經濟發展勢頭變緩,年輕人面臨自身經濟以及照顧父母子女的巨大壓力,個人在獨自直面著龐大而復雜的世界的時候,感到自己的弱小與無助,於是我們成為了原子化的個體。 而為了對抗這種孤獨、弱小和無助感,我們又讓自己成為大眾人中沒有自己面目的一員。 大眾是強有力的,他們可以抨擊一切,我們通過成為他們中復制黏貼的一員,產生自己也分享了大眾的力量的錯覺,產生自己並不孤獨的錯覺。 但在這種大眾人的存在狀態中,我們並不是真實地存在、發聲、被看見。因此,它並不能真正緩解我們的孤獨感。 04. 我們如何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成為真正獨立的個人 比起原子人和大眾人,究竟如何成為真正獨立的、具有良好功能和幸福感的個人?答案可能是——私人的生命、可控的生活、實在的滿足。要想做一個獨立的個人,首先「我」要與自己的生命建立起「一手」的、私人化的關係。 這意味著你在聆聽社會聲音的同時,會通過親身投入社會的最直接的經驗,判斷哪些東西對“我”的生命來說是重要的、需要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能找到一種主動、積極的參與方式,感受到自己對環境、對他人和對自身的掌控力。 我能創造性地實現生活目標,並在生活中感受到相對持續穩定的滿足。 此外,由於原子人和大眾人,都是由於個體孤立地直面宏大的社會造成的,想要避免成為面目模糊的原子人和大眾人,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在自我和宏大的社會中間,找到一些中層的團體。 比如說我們可以參加一個愛好團體、一個宗教小組、一個小工作室、一個公益志願小社團,等等。 這些中間層的團體組織,和人們在其中發展出來的相互之間的人性聯結,能夠幫助我們在面對宏大社會的風雨飄搖中,不必四下流離,能夠彼此扶持拉扯,不至於隨波逐流,也不至於苟且求生。 我們可以這樣想:原子人或大眾人的狀態,只是在時代背景下,我們的精神狀態極有可能經過的兩個「景點」——我們到達過那裡,但不會長期駐足,始終可以離開。 同時,我們得學會看到,我們的生命歸根結底是時代的投影,無需為這樣的自己羞愧,但也要積極發揮創造力,與麻木機械化的力量作鬥爭,收回對自己與四周環境的控制權。 最後想跟大家強調,只有通過多種多樣的社會活動,我們才能從它們中整合成出一個獨特性的身份(Kornhauser, 1959)。 從現在開始,改變你千篇一律的生活吧,去嘗試一些新的愛好,加入一些新的團體,與更多的人發生更多的連接。讓這些團體、人際連接,守衛你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自由與榮光。 (你會喜歡:能治癒人心,卻無法融入他人:孤獨而溫暖的高敏感一族) Reference: Kornhauser, W.(1959).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in Mass Society." 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 (pp.102-113). The Free Press. August 20, 2020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