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我很愛你,卻越相處越累」影響親密關係的九種問題 https://ift.tt/35nUMHE KnowYourself 影響兩人感情的,是每一次的應對進退。面對抱怨或指責,我們該如何小心地處理?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我們在後台收到一篇留言: 「KY 君,愛情一定會在柴米油鹽中被消磨殆盡嗎?」 「我和男友明明很愛對方,卻感覺相處起來越來越累了。我們總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前幾天,我們約好一起過七夕。我期待了好久,還提前告訴自己,好好過節,不要吵架。結果,卻還是鬧得不歡而散。我知道他很不高興,但我也很委屈。為什麼兩個人明明相愛,相處卻這麼難呢?」 想對這位粉絲說,你不是一個人。這種「相愛容易相處難」的問題十分普遍。 Gottman(2000)「愛情實驗室」的研究發現,很多伴侶分手的原因,都不是什麼大困難,也不是雙方不夠相愛,而是生活的瑣碎。 在一段感情中,我們總會有不滿或衝突,但如何去表達和接受負面評價,關係到我們能和另一半走多久。 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親密關係中的負面評價。 一、親密關係中常見的 2 種負面評價方式:抱怨與指責 當我們對另一半表達負面意見時,通常有兩種方式:抱怨(complaint)與指責(criticize)。同為負面評價,它們的性質卻截然不同,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也不同。 Gottman 的研究指出,指責是導致伴侶分手的一個主要原因,抱怨則不是;指責是消極而值得警惕的,但抱怨在一定的條件下,卻可能是積極而具建設性的。 為什麼它們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1. 抱怨可能是有建設性的 抱怨時,人們經常是在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進行評論: 我們已經很久都沒有一起旅行了⋯⋯ 我不想再聽你說「你抽不出時間」了⋯⋯ 你最近疏遠我了⋯⋯ 在面對你爸爸媽媽的時候,你不夠有主見⋯⋯ 這些都是就某問題提出的意見,是「對事不對人」的。 而且,抱怨的內容很可能是準確的——這些問題很可能反映了事實。有時,我們會對抱怨感到憤怒,就是因為被說中了。 被抱怨後,我們可能會馬上矢口否認,甚至會做出反擊。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或許只是不想承認自己的不足,或擔心對方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而感到失望。 但是,正因為此,抱怨才可能是具有建設性的——兩個人越親密,越了解對方,才越可能指出對方身上存在的問題。 當一個人抱怨時,本身也包含著請求和需要的情緒。他不是為了貶低、打壓對方,而是希望對方可以注意到問題並改進。 比如,當一個人抱怨「你疏遠我了」、「你總是沒有時間」,他實際上想說的是:「我希望你能靠我近一點」、「我希望你多抽出時間來陪我」(Gottlieb, 2017)。 「抱怨」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你需要明確對方不是一個習慣性抱怨者。健康的抱怨針對具體的問題,一旦問題得到改善,抱怨就會停止。但那些習慣性抱怨者,會在問題解決後也並不顯得開心,並立刻找到新的問題繼續抱怨。這時,抱怨就不再是有益的,甚至會對你造成傷害。 二是,如果你是抱怨的一方,且覺得自己本身不是習慣性抱怨者,但在關係中,又總是就同一個問題反覆進行抱怨。那要注意了,對方可能並不那麼看重你和這段關係,並不太願意照顧你的感受,為你做出調整。 2. 但是,指責是值得警惕的 與抱怨不同,指責是一種評判(judgement)。當你指責伴侶時,是在對他這個人(或特質)下負面的結論,並利用這個結論攻擊對方。 抱怨:「我們已經很久都沒有一起旅行了,我不想再聽你說沒錢!」 指責:「你從來都不願意花錢在我們一起旅行上,你永遠都把錢花在沒用的事情上,我們不能出去玩都是你的錯!」 指責是就對方本身提出的批評,是「對人不對事」的。 指責也是非進步取向的,它是一種泛泛的攻擊,包含著輕視(contempt)的情緒。當一方指責另一方時,雙方的地位是不對等的。 指責方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覺得自己做得更好、付出更多,而另一方有更多的缺點和問題。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在認為自己處於弱勢地位時,他們其實已經把自己放在了道德高地上,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控訴他人。 在一段有建設性的關係裡,雙方本應讓對方覺得這段關係是安全的、令人放鬆的,在出現壓力或危機時,另一半會關心、支持、保護自己。但當指責和輕視出現,雙方就會進入敵對、不平等的狀態,從而與關係的本質背道而馳(Hatvany, 2016; Tatkin, 2012)。 圖片|PIXTA 二、指責的背後,包含著 9 種隱形攻擊 如前文所說,發起指責的一方,通常會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事實可能確實如此)。但他們卻忽略了,由於沒有恰當地處理自己受到的傷害,他們也將傷害拋回給了伴侶。 Atkinson(2006)認為,在親密關係中,當我們指責對方時,我們可能是在向對方施加隱性的攻擊。與辱罵、暴力這些明顯的攻擊不同,隱性攻擊更加隱蔽,危害性卻同樣巨大。 Atkinson(2006)總結出了 9 種與指責相關的隱性攻擊行為: 1. 不合理的挑剔 你堅信對方的某些觀點、行為或者喜好是被誤導的、不成熟的或者越界的,而自己的則更勝一籌;並抓住這些對方的「缺點」不放。 2. 防禦 在溝通中,你關閉了接收信息的窗口,不去聽對方在說什麼,拒絕承認對方的一些抱怨或請求是合理的,拒絕認為自己也應該做出調整和改變。 3. 草率地得出負面結論 就某個問題直接得出針對對方的負面結論,比如:認為過錯是由于對方的自私、不成熟造成的。 4. 忽視 過濾掉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和解釋,比如:「你說的那些都不重要」。 5. 貶低 對另一半使用貶低式的稱呼,或者在態度、表情、語氣上表達貶低,比如:「你這個沒見過世面的」、「蠢貨」。 6. 不願讓步 不願退回到與對方平等的狀態上,不願給予對方平等溝通的權利。 7. 表現傲慢 當對方犯錯的時候小題大作、抓住不放,表現得好像對方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而不去考慮有可能的犯錯原因,表現得好像自己從來不會做這樣的錯事。 8. 逃避 在溝通時沈默、走開,不願意就問題進行討論,比如:「你能不能別說了,我今天沒心情」。 9. 為自己免責 不認為自己也有責任為自己聲張、有所作為,而是把全部責任推到對方的缺點上。 長期的指責甚至會變成情緒虐待。當一個人反覆強調「你犯了錯,你對不起我」時,其實已經構成了道德綁架,它會使對方產生壓抑感、負罪感、自我懷疑感(Farber, 2013)。 不僅如此,當一個人開始反覆指責,這段關係很有可能進入互相指責的惡性循環中: 圖片|作者提供 最終,兩個人都相信對方是更應該被責備的一方,卻拒絕承認自己在溝通方式上存在問題。 當我們覺得自己是被傷害的一方時,也值得去思考:我是否真的完全沒有過錯? 三、在親密關係中出現負面評價,我們該怎麼辦? 無論抱怨還是指責,如果沒有被恰當地表達、接受,都可能導致爭吵。與其讓爭吵消磨感情,不如學會用恰當的方式來面對負面評價。 首先,你要放棄「是對方錯得更多」的執念。當我們抱有這種「他對不起我/不如我」的想法時,我們難以合理應對關係中的問題。 1. 如何對待抱怨 如果你是那個抱怨的人:在抱怨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對事不對人」。 如果你是接受抱怨的一方:在對方抱怨時不要著急否認,把「我沒有⋯⋯」先吞回肚子裡。 你需要提醒自己,如果你面對抱怨的第一感覺是憤怒、否認,那麼抱怨反而更有可能是準確的。你需要針對對方抱怨的內容來檢查自己。 這裡要提出,在關係中,不要因為被對方看見了自己的缺點而感到羞恥。進入親密關係,你就必須要承受「被看見」的風險,你無法控制對方看到你的哪一面。 在親密關係中,伴侶就像是你的「鏡子」,會如實反映出真實的你(Gottlieb, 2017)。有些地方被看到可能會令你感到不適,但它們卻是令你成為更好的人的契機。 男:「之前她抱怨我喜歡講道理、不照顧她的感受,仔細想想我確實有點自大了⋯⋯」 女:「之前他抱怨我脾氣大,一有情緒就吼他,仔細想想我有時確實任性了……」 (延伸閱讀: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在抱怨?沒辦法接納自己,就無法接納他人) 2. 如何對待指責 如果你是那個指責的人:不要覺得對方既然犯了錯,就是應該被責備的。 在對方犯錯時,你能否用有效的方式進行應對,才是你們關係成長的關鍵。 嘗試用有建設性的抱怨代替指責,再用冷靜分析代替抱怨。我們也需要特別警惕「翻舊帳」的行為。解決當下的問題,然後讓它過去,不要在下次爭吵的時候把它當做論據提出。 如果你是被指責的一方:試著轉換對指責的看法,將對方的指責看作是他的抱怨,告訴自己,對方抱怨只是因為他愛你,希望能從你身上獲得更多。然後,在情緒平靜下來以後,和對方溝通:我不喜歡你這樣看待我。 其實,親密關係中沒有絕對的贏家或輸家,我們應當將彼此看作自己同隊的盟友,一起應對關係中的問題和未知的未來。 如果總是將對方看作「競爭對手」,我們就會陷入一場又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中,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只是兩個人都成為「輸家」。 願我們的愛情都能在柴米油鹽中昇華,而不是被慢慢消磨。 (你會喜歡:「不想失去你,更不想輸給你」親密關係裡的權力遊戲) References: Atkinson B. (2006). Developing habits forrelationship success. Geneva, IL: The Coup. Farber, N. (2013). 5 Ways Blaming Hurts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Gottlieb, L. (2017). Why Is Everyone Always Criticizing Me? TheCut.com. Hatvany, O. (2016). The Effects of Criticism on Relationships. Psych Central. Lisitsa, E. (2013). The Four Horsemen: Criticism, Contempt, Defensiveness, and Stonewalling. The Gottman Institute. Tatkin, S. (2012). Wired for Love: How Understanding Your Partner's Brain and Attachment Style Can Help You Defuse Conflict and Build a.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September 09, 2020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nUMH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