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當家裡有了第二個孩子:如何陪伴老大走過「注意力被分走」的微創傷? https://ift.tt/2Hp6bO0 鋅鋰師拔麻 手足之情不是天性,要靠後天的教育,而當中最重要的引導角色就是父母。父母的說話方式與態度,會深深影響手足之情。 不知家中有雙寶(以上)的把拔馬麻們,對下面情境是否感到熟悉? 「怎麼有了弟弟/妹妹後,大寶行為開始退化,一哭二鬧三肯德基的次數變多了?時不時還要討拍討抱!」 「大寶真的很自私小氣,玩具借妹妹/弟弟玩一下都不肯,這麼不懂事!」 「大寶對弟弟/妹妹很有敵意,居然要打弟妹、對著弟妹尖叫發脾氣!」 家中增加了新成員,可能是爸媽計畫中或是費盡千辛萬苦得來的孩子,開心之餘,我們也試著以孩子(大寶)的視角想想⋯⋯ 對孩子而言,有弟弟妹妹是父母的計畫,不是他/她的計畫⋯⋯ 對孩子而言,他多了一個(以上)競爭者,剝奪父母某程度的關注與照護⋯⋯ 對孩子而言,特別是幼兒階段的大寶,仍處於很需要父母悉心照料的階段,卻因為多了弟妹而被要求長大懂事⋯⋯ 孩子不想分享不是因為自私,可能只是發展未到;孩子哭鬧討拍只是因為想要更多安全感與愛;孩子對弟妹發脾氣只是想要表達他的失落委屈。 圖片|Photo by Irina Murza on Unsplash 回顧自己成長過程,與姊姊關係一直都不太好,親友的比較、偏心,讓我們彼此都有「瑜亮情節」,直到長大後,經歷喪親、重大變故、自己為人父母,才漸漸能體會有手足的幸福。 三十幾歲的我尚且如此,又如何要求不到三歲的孩子兄友弟恭呢?! 愛是需要刻意練習的,家人間的親情亦然。 在喜悅地迎接二寶到來時,面對大寶,我們可以試著這麼做: 1. 接納孩子的情緒,包括忌妒、憤怒、小氣、哭鬧 許多拔麻抱怨有了二寶後,親子衝突增加,追根究柢,常是因為父母對大寶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期望哥哥姊姊能成熟懂事、不哭不鬧甚至照顧二寶,而忽略了考量大寶的情感需求與其發展階段。 近來,每當我們把大寶嬰兒時期留下的玩具給二寶玩時,大寶就會語帶不悅的阻止「不行!這是我的,不可以給妹妹玩。」長輩聽到這句話多半搖頭斥責:「你怎麼這麼小氣,給妹妹玩一下有甚麼關係?妳長大了這些玩具妳又不玩!」 可以預期接下來的火藥場面⋯⋯ 評估大寶未滿三歲,正處於 King of the world 的自我中心階段,要她分享根本要她老命,更不用說分享給眼前這個白白胖胖剝奪她資源的可愛二寶。 這當下,不強迫孩子分享,一來她還沒有發展到理解分享真諦的年齡、二來這些玩具本來當初就是買給她的啊!她的確有權 say no! 我會試著這麼說:「啊!sorry 拿了妳的玩具,那妳可以幫妹妹挑一個玩具嗎?妳覺得她適合玩什麼?」被邀請提供意見的大寶就會馬上改變態度,積極去挑一件她覺得適合的玩具或布書給妹妹,與妹妹互動。 站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理解他的年齡應有/尚未發展的能力。因為理解而接納;因為接納而改變。單單只是同理孩子,家庭氛圍的轉變超乎想像⋯⋯ 2. 眼神確認愛,其實不只是眼神,透過語言非語言訊息,讓愛藏在大小細節中 有了二寶後更要好好「愛」大寶,讓愛更具體、更頻繁。二寶剛出生的前幾個月,全家人手忙腳亂,目光焦點都轉移到新生兒身上。 我曾經見到所有親友開心地逗弄新生兒,大寶被冷落在一旁看著一切,自此,每次有類似場景時,我會刻意將目光放在大寶身上,也許去抱抱親親她,也許拉著她一起逗妹妹,讓孩子知道,盡管有了弟妹,她仍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她沒被撇下也並不孤單。 除了抱好抱滿、甜言蜜語外,不時對孩子說:「我想抱抱妳不是因為妳需要我,是因為馬麻好需要妳!」 被愛好愛滿、安全感十足的孩子,才有能力學習愛弟妹。 3. 營造家庭團結氛圍,用「我們」取代「你、他」,邀請大寶參與育兒⋯⋯ 「比較」是本能、是慣性,我們的成長過程常是一路比較到大,但過度的比較,特別是家人間的比較常無形中破壞了關係。 父母或許習慣用弟妹的表現來督促哥姊進步,如:「弟弟/妹妹都這麼乖,不像妳 #$%^&$」、「弟弟/妹妹都乖乖吃飯、睡覺,妳怎麼就 @#$%^」、「弟弟妹妹都不吃奶嘴,妳還在吃,羞羞臉!」我不確定這樣的激將法是否真能改變孩子行為,但可以確定的是孩子會很討厭弟妹的存在⋯⋯ 以合作互助取代競爭比較,讓孩子習慣「我們一家人」、「我們一起去⋯⋯」;在孩子能力範圍內邀請他一起協助照顧弟妹,並且肯定他的付出! 家中成員的誕生,對大寶而言可能是生命首次遭逢「微」創傷,但若父母處理得宜,同理孩子的發展與處境,創傷後伴隨而來的往往是成長。同時,也能夠為孩子們的手足之情打下良好根基。 營造和諧親密的家庭關係,拔麻們有什麼自身經驗的分享呢? November 20,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Hp6bO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