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U3h7u
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真實手札】書寫自我覺察日記,與自己對話,探尋內在的聲音 https://ift.tt/3pU3h7u 李品毅 Lee Ping-Yi 你會記錄自己的心情或想法嗎?那些被我們置之腦後的片刻,都有可能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邀請你挪出一段時間,與自己對話。 每日生活,我們以為我們活著,但許多時候,我們是落入日常的洪流中,被生活推著走。回頭看時,往往忘記我們為何而行動,為何而活,像一具空殼一樣地留在世界上。 當我們願意覺察自己時,會發現我們分分秒秒不斷變動著。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去理解自己,我們隨時可以藉由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探尋內心的聲音,進而凝煉出更清晰的自我,在生活中保持生命力而不是被動地活著。 該怎樣進行日常覺察呢? 自我覺察日記,將成為解放我們的關鍵。把某個感受書寫下來,試著深挖背後的心路歷程,而不單單只是白描;把某個慾望記錄下來,試著深挖背後的期待渴望,而不單單只是藉由紀錄強化慾望。 在記錄的那一刻,書寫出來的文字可能就此和內心所感碰觸在一起了,我們去覺察、去接納自己的感受與慾望,那一刻,我們開始整合了內在無以名狀的衝突。 一開始,我們需要逐漸建立習慣,因為想法、感受以及慾望,在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往往我們會忘記前一天發生什麼事情,因此,第一步,我們需要借助合適的工具。 女人迷推出的《play with time 手帳》則是一個方便易用的紀錄工具。在手帳中有一個區塊是 Weekly Planner 週記事,每一週的每一天都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讓我們用簡短幾個字紀錄我們的感受、想法以及慾望。 每當我們感受到這些涓絲細流時,我們便可以用簡單幾個單詞紀錄在週記事中相對應的日期下方。例如:「喜歡他叫我的本名」、「在與同事對話時說不出想表達的話」、「在與他四目相交時感到困窘」。 圖片|女人迷《2022 play with time 手帳》 (同場加映:成為接納自己的內向者:寫日記記錄今天的我,專注安定於每個當下) 經過這些日常紀錄後,可以選擇每一天的固定時段,或是一週的固定時段,放下手邊的事情,拿出自己喜愛的筆記本或是電腦書寫軟體,藉由這些關鍵字詞,來書寫自我覺察日記或週記。 我們必須記住,自我覺察日記不是創作比賽,也不是為了展示給他人觀看而書寫,而是讓自己待在書寫之流中覺察自己的感受、想法與慾望們,無需把自我覺察日記當作一個展示舞台,避免我們受困於完美主義的束縛中。 力量始終蘊藏在寫作的行動中,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覺察以及付諸書寫,不因順暢與否而感到挫敗與自滿,真正的生命會在持續書寫自我覺察日記中綻放,我們必須不斷保持洞察,因為我們的生活不會一成不變,只有我們的內心封閉不願向內覺察時,才會看起來一成不變。 我們不會在不書寫或是只書寫寥寥幾篇自我覺察日記後就全然了解自己,也避免太過認同自己幾天前的書寫內容,我們經過不斷覺察與書寫,我們的信念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轉化,進而重新詮釋了過去的感受與想法。 那些日記中的書寫並不是堅實不變的自我,而是我們日常的幾個瞬間,在我們足夠保持覺知時,得以用筆捕抓捉而來的片刻。別擔心一開始書寫不出什麼精闢的覺察過程,持之以恆的書寫,覺察力便可能逐漸生成。 當腦中一片空白時,就放下筆歇息一下,重新拿出女人迷的 Play with time 手帳中的紀錄,試著回到感受的當下,汲取當下的種種。一但我們學會信任自己的感受,便可以引導它們,渲染於日記紙上。 但往往我們容易落入窠臼,試圖尋找某種安全固定的模式,進而依循某種框架,試著讓書寫內容看起來聰明亮麗。 但實際上自我覺察日記中,勢必會時常充斥著不甚舒服的內容,因為面對最深層的自我,往往是痛苦的。我們會發現我們內心的矛盾之處,但也需要足夠的勇氣才能去揭發自己的內心衝突。 而這個勇氣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續不斷的練習,磨亮我們內心之鏡,作為內在的梳理媒介,也會逐漸有了自我覺察與揭露的勇氣。 簡單來說,寫就對了!拿起 Play with time 或是任何感到舒適的筆記本,在日常中紀錄那些時刻的關鍵字,待每日或每一週的固定時刻,把關鍵字灑落開來,書寫這些感受、想法與慾望背後的心路歷程。最困難的,可以說就是一開始邁開步伐開始書寫了! 圖片|Photo by Thought Catalog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為什麼要寫日記?反省已經過去的今天,為明天做好準備) 由於我是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實踐者,還在生活中練習著「激進的坦誠 Radical Honesty」,試圖讓真誠成為自己人生的重要精神,也同時舉辦了自己的內在讀書會(歡迎讀者參加,文末有我舉辦的內在活動的參加渠道),面對日常許多的人際互動,我有許多感受、想法與慾望的流動。 我每天都會在晨間早餐後,花些時間書寫自己的自我覺察日記,藉以更加了解自己以及他人。書寫自我覺察日記對我生命來說意義非凡。 書寫完畢後,我也會分享給我的愛人們、讀書會的共讀夥伴,藉以當作與身邊人溝通分享的橋樑或用以鼓勵其他人的書寫。以下附上我的書寫一篇,以供讀者參考!願我們都藉由自我覺察書寫與自我對話,探詢內在的聲音,進而更加認識自己。 自我覺察日記實踐 【品毅 Daily Check In 自我覺察日記 - 2021/1/26 座標:台灣台南玉井】 昨天到今天腦中幾度很混亂,最近有不少時間是在與人互動,包含在這個新的換宿地方,因為未來會有比較深入的合作,所以也有不少溝通的時間。 這讓我觀察到我對我沒有開始動筆寫作感到焦慮,我需要比較專注且獨立的時間創作,我喜歡一氣呵成,不喜歡一篇文章斷斷續續的寫。 但這也讓我知道自己對於日常的事情還沒辦法全然放鬆以對,昨天意識到這件事時就可以放鬆了,但反反覆覆的,忘記覺察時就開始焦慮。最近想要更多的去覺察自己是不是緊繃的。 近期有很多機會與人深刻的交流,包含面對讀書會夥伴的感情出軌事件,新的換宿地方的主人需要我開導而放下過去的未竟情結。其實讓我感到挺深刻跟臨在的。也更明白世間事物的起落,也知道自己還不夠清醒地活,還是容易跟著這些事件升落起舞。 而前天晚上,久違一段時間,自慰了,結果腦袋就有點被情慾充斥,感受到昨天焦慮部份源自於此。發現自己單身一段時間的我,還是會想要肌膚的接觸,想要性愛,想要物理性的接觸。 不過希望不去執著這樣的感受。目前看起來是不執著的,但是身體的慾望還是會挑起自己的焦慮。我知道被壓抑的慾望就會轉化成焦慮出現,我希望更不壓抑地去覺察自己的真實慾望,不執著也不沈溺。 最近想跟自己的焦慮相處更久更深刻。 每天多留 10 分鐘給自己,定期整理思緒和整頓生活,《2022 play with time 手帳》陪你過更有意識的生活。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October 31,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沙丘》是我奉獻給大銀幕的情書」6 大幕後故事成就史詩經典 https://ift.tt/3CtV8KG Bella.tw儂儂 被譽為是這世代的《魔戒》的《沙丘》(Dune),為了拍攝這部經典史詩級的巨作,它的幕後又有什麼樣的精彩故事呢? 科幻史詩電影《沙丘》(Dune)好評不斷,上映以來引發外界討論,近期票房持續走高,全球以累積突破 30 億票房,台灣也突破 1.1 億,而且還在持續走高當中。 《沙丘》當初在威尼斯影展首映獲 8 分鐘鼓掌後,被外媒譽為是:「屬於這世代的《魔戒》」、「為大銀幕而生的經典巨作」,今天儂編就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 6 大幕後秘辛,這些細節讓你的電影更加好看! 1. 實景拍攝「周遊列國」 《沙丘》為了打造出擬真的場景和獨一無二的世界觀,製作團隊捨棄綠幕特效,盡可能採實景拍攝,拍攝地點可以說是遊走於全球各地,從匈牙利布達佩斯、約旦到阿布達比,不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嘆為觀止,演員群到實地馬上就進入狀況,更加投入於幕前幕後的磅礡場景當中。 劇組在布達佩斯搭建的場景,技術複製於好萊塢早期的技術,不仰賴 CG 特效所做的延伸,而是選擇建造完整的布景,這一些都是導演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的願景。 2. 真實還原小說精神 導演丹尼維勒納夫從 14 歲開始就愛上了《沙丘》原著小說,這一系列小說總共有 6 部曲,不僅被譽為世上最偉大的科幻文學之一,地位媲美《魔戒》在奇幻文學中的地位,更是啟發《星際大戰》、《駭客任務》等一系列科幻電影,影響無數大眾娛樂作品。 丹尼維勒納夫希望電影能盡可能貼近現實,他說:「我的目標是設計出能讓《沙丘》鐵粉一眼認出法蘭克赫伯特的故事敘述,他所描述一切,包括物品、家具、房間、建築和光線等。我希望一切都盡可能接近書中原本的世界,並從大自然獲得靈感,感受光線、風與塵埃拂過的感覺。沙丘是一個不朽的世界,看起來和我們所知的任何世界都不一樣。」 3. 真正的「沙丘」在這裡! 電影當中的厄拉科斯(Arrakis)擁有一望無際的沙漠世界,很大一部分的外景在約旦的軍事沙丘區取景拍攝,當地的瓦地倫(Wadi Rum)又名月亮谷,沙地在日落時會呈現出赤紅色的色澤,看起來就像是身處於其他星球,珍稀場景甚至入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片中香料採集車的橋段是約旦和以色列邊界上的一個無人區,軍方會在這裡進行演習,一般民眾直到現在都無法進入,而這麼驚奇的景致是怎麼被發現的?原因是因為導演 2010 年在拍攝《烈火焚身》(Incendies)就是在約旦發現這片土地獨有的神秘和美麗。 但儘管沙丘視覺上擁有亮眼的效果,製作團隊其實是面臨許多挑戰的,光是在沙漠當中找到建立基本設施和拍攝位置就煞費苦心,但最終甚至一一克服難關,甚至完成了修築道路、移動巨大的撲翼機等艱難的任務。 (延伸閱讀:為你挑片|《沙丘》:恐懼穿越的地方什麼都沒有,只有我會留下) 4. 為什麼男主角非「甜茶」 不可? 好萊塢當紅炸子雞「甜茶」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Hal Chalamet)成功勝任了厄崔迪家族的公爵繼承人「保羅.厄崔迪」(Paul Atreides)這個角色,導演丹尼維勒納夫透露提摩西夏勒梅之所以是保羅亞崔迪的「保羅.厄崔迪」,是因為他有一雙深沉彷彿可以看透世事的睿智雙眼,這個眼神和靈魂如同小說當中對於「保羅.厄崔迪」的描述,既年輕但又保有世故的一面。 提摩西夏勒梅自己對於「保羅.厄崔迪」也有一番詮釋,在他的眼裡保羅不是一個救世主,而是個迫於時勢的英雄,當他還在學習了解自己是誰或是注定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時候,便被迫接受了權力。 (你會喜歡:Beautiful Man|提摩西・柴勒梅德,眼淚如何拯救好萊塢) 5. 導演最喜歡的片段是「這裡」 《沙丘》憑著瑰麗的場景和龐大架構故事線,被認為是磅礡史詩的開端,導演丹尼維勒納夫向觀眾透露自己最喜歡的片段,就是巨型沙蟲現身的浩大場面。 雷托公爵、保羅亞崔迪、葛尼,以及列特凱恩斯當時正飛過厄拉科斯的沙漠,了解香料及採集的過程,之後親身體驗到潛伏在地下的可怕沙蟲,會不時出現並吞噬沙漠中的一切。刺激卻又充滿生命力的名場面,真的完整刻畫出小說當中那千鈞一髮的驚險瞬間。 (同場加映:《猛毒2》湯姆哈迪 7 個小秘密:愛狗成痴、芭蕾狂熱、雙性戀經歷) 6. 電影本身就是夢想的化身 許多人將《沙丘》定義為科幻史詩經典,導演丹尼維勒納夫卻是這麼解釋自己的代表作: 「《沙丘》是一部心理驚悚片、一部冒險片、一部戰爭片、一部青春成長片,甚至是一部愛情片。這些年來,這本書一直在我的書架上、床旁邊,都是有理由的。」 將這樣長篇小說高質感呈現在觀眾面前,是導演丹尼維勒納夫的使命和理想,他說: 「《沙丘》對我而言是封獻給大銀幕的情書。這本就是我的夢想、我的設計、我實現它的方式。但這個故事太複雜了,無法只以一部電影說完,因此對我來說,儘管這是一個挑戰,這是我目前拍過規模最大、最具挑戰性的電影。」 原文出處:《沙丘》沙漠場景來真的!6大幕後故事成就史詩經典,導演透露男主角為何非提摩西夏勒梅不可!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甜茶」提摩西夏勒梅戰勝恐懼!2020年度票房電影《沙丘》,上映前預告搶先看 疫情衝擊好萊塢!《蝙蝠俠》、《沙丘》、《神力女超人1984》上映宣布再延期,粉絲都等哭了 October 30,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tV8KG
對孩子的成長感到焦慮?致父母:最珍貴的愛,是懂得放手,並願意理解與陪伴 https://ift.tt/3nCNSpD 李品毅 Lee Ping-Yi 自己吃過的苦,會希望親友不要重蹈覆徹。但他人的生命課題,不要拿來自己修,讓他們自由探索、面對挑戰,我們可以做的是信任與陪伴。 我們常看到,父母對待孩子時,甚至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時,會試圖保護孩子遠離自身認為危險的境況。因此傳統父母常見的起手式是:「不可以⋯⋯」、「不要⋯⋯」,試圖為孩子好而保護孩子。 這個現象並非只有老一輩的父母才會有,年輕世代的父母,雖然可能受到老一輩父母的限制型管教下,厭惡這樣的限制型教養模式。然而年輕世代成了新父母時,當缺乏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對自己的覺察,將隱隱承襲了自己父母的教養模式,也往往焦慮於自己孩子的行為是否造成危險,渴望協助孩子少走冤枉路。 年輕時自己被老一輩父母扼殺的自由探索,卻也在自己的親子關係中複製了下來。 (同場加映:親愛的爸媽:不要想著做什麼才是愛孩子,真誠傾聽,才能讓孩子真正感覺被愛) 真正本質在於關心孩子的成長 美籍德裔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在其經典著作《愛的藝術》中提到:「孩子必須長大,必須脫離母體和母親的乳房,必須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生命。母親的真正本質在於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也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在母愛中,過去是一體的兩個人分開了。母愛不僅應該允許這一分離,而且還應該希望並促成這一分離。 只有在這個階段,母愛才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這時就要求母親無私並能貢獻出一切,除了被愛者的幸福一無所求,但恰恰在這點上許多母親都失敗了。自戀的、專制的和貪婪的婦女在孩子尚小的時候,可以是一個很疼愛孩子的母親。但是當孩子處於同母親分離的階段時,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覺得給比得更幸福的婦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實的婦女才會繼續是一個疼愛孩子的母親。 檢驗這一點的試金石是看一個母親願意不願意忍受同孩子的分離,以及在分離後能不能繼續愛孩子。」 雖然弗洛姆這段話特指母親,但不論是父親或母親,面對孩子的分離時,往往也呈現了父母自身是否有能力懂得放手,這對孩子的成熟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 談到分離,往往父母會認為孩子還沒有能力獨自面對險惡的世界,會過多想要介入孩子的探索,去阻擋孩子遠離生命中的危險,但是這些生命中的危險,卻是每個人要邁向成熟最快速,也最真實的途徑。 真正成熟的親情,不是去阻擋孩子探索,而是放手成全孩子去探尋世界,並用堅定的態度去理解孩子,與孩子保持適合的距離去支持孩子。縱使對比自己的價值觀,孩子的行為有多麽難以想像,父母若是用好奇的心態,試圖去理解孩子為何而做,用討論了解而不是使用命令「不可以」、「不要」去限制孩子,除了增進親子間的親密度外,還可以逐漸使孩子精神上成熟。 或許父母自身在成長過程也是如此被限制,因此承襲了自己父母的焦慮,害怕孩子迷失在生命中。然而,人需要在一次次挫敗中,去學習不再迷航,才是真的學會了自己生命的功課。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推薦閱讀:世上沒有理想母親!用最真實的自己與孩子連結,親子關係也能親密自在) 自由探索與學習,需要父母的信任與放手 許多現代人並不是沒有潛力去學會生命的功課,而是父母一再阻斷探索之下,潛能被剝奪了。表面上他們看起來自己不願意成熟長大,但實際上是父母不斷用限制型教養打壓孩子的生長渴望,是父母無法放手,甚至可以說是父母不願孩子在精神上離巢獨立,隱隱地希望孩子永遠離不開自己。 真正被允許自由探索的孩子,擁有對真正誘惑與危險說不的能力,這需要父母的信任與放手,而不是藉由父母強加給孩子的信念而能遠離生命的誘惑。 生命中的危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詮釋與界定,很可能是父母一廂情願的。往往不夠有覺察的父母會強加自己世界的邊界給孩子。 然而,每個孩子的生命都是如此獨特,他們自然會找到自己生命的邊界,那些邊界往往都是父母無法預期的,這便考驗父母愛的能力——信任。 對孩子最珍貴的愛,如同弗洛姆所說,是能忍受孩子與自己分離後,繼續支持與關注孩子的那種愛。 (延伸閱讀:想遠離有毒關係該怎麼辦?自我引導必修:這次別再當關係的拯救者) 當遇見孩子渴望向外探險,但自己焦慮不堪時,不妨問問孩子的想法,聊聊這個探險對孩子的意義,而不是硬是把自己的邊界套在孩子的生命中。或許,陪伴在旁邊,但讓孩子自行探索而不插手,是一個練習愛的放手的開端。 父母將會逐漸習慣拉遠陪伴的距離,也成為孩子內心最穩固的靠山,父母精神的支持將內化成孩子內心的守護神,不論父母是否陪同在旁,孩子都有能力面對這個多變的世界,而逐漸成為一個成熟、對世界有價值的個體。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October 29,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CNSpD
迷人共讀|如何才能有效溝通?關係心理學:傾聽與理解是關鍵! https://ift.tt/3nDbz16 Krach Chiu 喜歡閱讀的你,是否在茫茫書海中,無法找到一本適合自己的書呢?或是你對某些主題有興趣,卻不知道從何入手? 親愛的讀者,歡迎閱讀女人迷選書單元——「迷人共讀」。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女人迷編輯將精選五本好書,讓不知道如何開始的你,有個參考指南。 同時,我們邀請所有讀者一起參與,從迷人共讀的選書之中挑一本你喜歡的書閱讀,期待你和我們分享觀點,讓你的想法在社群上產生迴響,更有機會收錄在女人迷網站上喔! 過去一個月,你是否也經歷過「人際溝通」的問題呢?因為工作忙碌,和家人、伴侶產生時間分配的衝突、因為意見不同,和朋友、同事發生爭論,或是過度在意他人感受,沒有辦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覺得自己被他人冒犯,卻不知道怎麼開口捍衛自己?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擾,在 10 月的最後一個禮拜,我們想推薦五本關於人際相處的書籍給你,在年節、團圓即將到來之際,透過這些書籍,重新拿捏人與人之間的「界線」與「關係」,不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透過實作方法,有效拉出適當的「人際距離」,也有較感性的「關係覺察」,找出適合自己性格的角色定位。 我們相信,透過這些關係練習,可以重新定錨自己在人際中的位置,擺脫過去無法釐清的有毒關係,認知到自己的底線,有足夠的勇氣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困擾,邀請你一起閱讀,甚至寫下所思所想。我們相信這些書寫,都會成為一個人、一個社群成長的養分。 生命的地圖沒有邊界。閱讀,是為了更自由。 李惠貞《給未來的讀者》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關於非暴力溝通技巧,推薦你看⋯⋯ 褚士瑩《看見自己說的話》 在關係裡,常遇到的狀況是,對話雙方不停地說,卻沒有人願意傾聽,這並不是一場好且有效的「溝通」。 《看見自己說的話》透過 9 堂雙向思考練習課,讓我們在每次的對話過程中,理解自己與對方的關係,也思考自己說出來的話語,如果我們能「看見」自己說的話,有些惡意是可以避免的。 「當我們知道自己說話的時候,對方正在傾聽,我們就不會說出隨意的評論。當對方知道他在說傷人的話語時,你不但正在傾聽,而且這些話語過幾秒鐘還要重新回到他自己的耳中,品嘗這些字句的苦澀滋味,還要經過自己的嘴巴確認,為這些話語負起全責,或許就不會輕易說出口了。」——褚士瑩 (延伸閱讀:吵架時先別急著辯解!重複對方說的話,讓他知道自己的話其實很傷人) 陳亭亘《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 言語暴力的傷害,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大。《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透過案例,讓我們認清常見的溝通口吻,可能是傷害別人的武器,而這些帶來的傷害,或多或少就此限制住一個人的發展,甚至讓人陷入自我懷疑的困境。 因此這本書讓我們思考,在生活中如何認出不容易被發現的溝通暴力,並運用非暴力的方式,尊重雙方的情緒需求,以平等尊重的語言互動。 然作者陳亭亘也提醒:「不是為了責怪言語暴力的施暴者,而是理解他們可能也曾受過傷。」更重要的是找出讓彼此自在的溝通模式。 (延伸閱讀:「我都是為你好!」非暴力溝通:真正的在乎,並不是限制對方的可能) 圖片|Photo by Raychan on Unsplash 關於人際相處,推薦你看⋯⋯ 金慧伶《我的心也需要呵護》 很多時候,我們糾結於人際關係,並不是找不到好的溝通方式,而是擔心被對方討厭、過分在意他人與社會的眼光。因此在人際界線上,很容易選擇勉強自己、配合對方,無法劃清人際界線。 在《我的心也需要呵護》這本書中,讓我們把焦點回到自己身上。在所有關係中,許多事情是我們不可控制的,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不需要因為他人不受控制而心情無法穩定,這本書要我們記得,所有的關係還是得回到與自己的關係上。 「無論如何,我們首先應該接受我們唯一真正能控制的,只有『我』。嚴格來說,不是我,而是我的『大腦』,還有我的『心靈』。」——金慧伶 (延伸閱讀:他人為什麼會讓我痛苦?關係心理學:唯一能控制的是「我的心」) 武志紅《為何家會傷人》 每個人最初的「人際關係」都來自於家庭,而原生家庭的經驗,將會影響我們與其他人的互動。 《為何家會傷人》是一本適合父母、適合與內在小孩和解的書。在書中我們看到,好的關係、好的溝通,是雙方的意見都被真誠地傾聽,也唯有對話雙方願意了解對方的情感需求,才有辦法讓彼此感受到話語背後的「關愛」。 「《為何家會傷人》解密了所有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只要缺少其中一項成分,父母的愛,都將成為揠苗助長的武器,讓孩子成為孤島上的無助者。那個成分,叫做『傾聽』。」——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李儀婷 (延伸閱讀:親愛的爸媽:不要想著做什麼才是愛孩子,真誠傾聽,才能讓孩子真正感覺被愛) 陳子蘭《我心裡住著一隻刺蝟》 在人際相處上,你是屬於防備心比較重的人嗎?為什麼你會產生這些防備?是過往的關係經驗,讓你鎖住了內心,還是原生家庭的創傷,讓你不再輕易相信他人? 《我心裡住著一隻刺蝟》的作者陳子蘭,透過諮商案例挖掘每個人心中的「防衛機制」,唯有卸下如刺蝟般的外衣,我們才有辦法接近他人、接近自己,理解自己在關係裡真正的需要。 越想保護自己,就越容易對他人抱有敵意。越是對他人抱有敵意,自己的內心就越不快樂。 陳子蘭《我心裡住著一隻刺蝟》 (延伸閱讀:心理測驗|戴上假面具是為了保護自己?測測你的防衛機制有多強!) 來自編輯的邀請 親愛的,你喜歡這個月推薦的書籍嗎?希望透過這五本好書,能讓你找到適合的實踐作法、在不同關係裡找到自在的相處模式。 有任何想看、想了解的主題,歡迎至女人迷 IG 私訊我們。如果這個月的編輯選書,在你閱讀後有任何共鳴、想法,歡迎於自己社群分享閱讀心得,並 hashtag #迷人共讀,你的內容將有機會被轉發到女人迷 IG,或收錄至女人迷網站文章喔,那我們下個月「迷人共讀」再見! October 29,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Dbz16
ME TIME 私密沐浴露升級:與身體真正在一起,就能更接近自由 https://ift.tt/3GwmXEz Hsiao Lan 一天有 24 小時,你每天願意留 5 分鐘的 ME TIME 給自己嗎?——回歸簡單,就能更接近身體、自由,與自信。 一天有 24 小時,你每天願意留 5 分鐘的 ME TIME 給自己嗎? ME TIME 女私沐浴露六週年,配方視覺首度雙升級,給你簡單,就能感受安全自信的私密體驗。我們在今年七月做用戶訪談時,更有許多用戶好奇問,為什麼在今年改版,已經這麼好洗,還能怎麼更升級? 與你分享升級的幕後花絮,一切的一切,都是願你更接近身體、自由,與自信。 Q1:原本的 ME TIME 已經很好洗,為什麼要再升級? 這也是我們在這次籌備過程中,不斷反問自己的一題。 回想當時,有感於市面上的私密產品,使用對環境有害的成分,又或是對身體不好的人工香精,都還達不到我們心目中足夠安心、放鬆使用的標準,在 2015 年時,ME TIME 誕生了,一路以來,陪伴超過 4 萬名用戶的私密時光。 這六年時間,我們也看到市場上出現更多私密處產品,卻更強化溝通「私密處要夠白夠香」才是好的。像是我們經常看到「私密處嫩白去除暗沉」、「妹妹都要香香的」、「更緊實好性福」這樣的溝通。 (延伸閱讀:為什麼陰道一定要香?林靜儀醫師:強化女性對於身體的羞恥感,非常惡劣) ME TIME 的初衷,是每個女生都能夠擁有健康平衡的私密處,面對私密處,不需要恐懼,而是可以更自在和親密。於是我們決定,在第六年的此刻,用行動告訴大家—— 「你的私密處,需要的真的很簡單!」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Q2:這是 ME TIME 第一次配方升級,有哪些亮點呢? 回應簡單就能安心照顧自己,這個我們最想讓所有人都知道的核心,我們決定專注在經典款與悠然款的再強化,在使用過程和感受上,讓你都能更加與身體靠近,你的每寸肌膚,都值得細細款待。 兩款配方,都增加天然保濕因子,讓洗後的柔軟滋潤度更有感。 我們都懂,生活總有忙碌太累、性愛前後需要加強清潔,或者每月特別脆弱的生理期⋯⋯為了這些身體更需要加倍呵護的時候,悠然款增加日本的紫蘇萃取,富含植化素,更能穩定膚況,特別的時期,就用特別的照顧。 從 2020 年 8 月開始升級版籌備,把穩定度、起泡度、體驗感做到絕對安心,我們也沒想到就這樣過去一年了(笑),也收到不同使用者說: 「洗後的舒適感持久度有更明顯」、 「更好起泡,覺得保濕度有增加!」、 「乾淨卻不會過度清潔,溫柔的味道洗去髒污,也帶來了滋潤」的心得。 收到這些回饋,覺得這一年真的很值得,因為這就是我們想帶給你的—— 只要簡單洗澡,安心體驗,就可以照顧好自己。 (你會喜歡:ME TIME 沐浴露設計師 Ina:你不需要去成為誰,你現在就可以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信!) Q3:透過這次升級,想要對 ME TIME 使用者們說什麼? 一邊進行這個專案,我內心的願望就愈發萌芽,我的願望是這樣子的⋯⋯ 如果有更多女生,當談起或想起私密處的時候,是能感覺自在的,是能帶微笑的,那就太好了。不論那是不是來自 ME TIME 的陪伴,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與你身體最私密的地方,創造連結,生長親密,與你的身體,真正地在一起。 ME TIME 私密沐浴露,深信與私密處相處,簡單就足夠好,每天都要留下一段,簡單,照顧自己的時間,從一日與身體更靠近的練習開始,願每個你,都感受到那份簡單的自由。 October 29,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wmXEz
黃孟雯個展「旗飄揚下的她們」:從日治「慰安婦」到民國「敬軍花魁」 https://ift.tt/3CtvYvw Maple 你知道,台灣近代以來的性產業和性工作者,面臨什麼樣的形象「被塑造」嗎?這些歷史時刻,都出現在黃孟雯展覽「旗飄揚下的『她們』」之中,等著你來看看「她們」的故事。 由攝影與實驗短片組成的「旗飄揚下的『她們』」展覽的核心,本質上就是從性工作者與政治權力間的剝削關係,去追索出過去被視為底層、不入流、邊緣的女性性工作者的 Herstory,並追索出國家隱匿住的真實。 這些藝妓/慰安婦/吧女/女服務生/軍妓/租妻⋯⋯,在「她們」被注意到的少數時刻裡,背後潛藏著什麼「國家機密」呢? 台灣女性的被殖民:從日治時期第一個紅燈區,到七○年代的美軍吧女「租妻」 這次的個展包含了七幅攝影作品與同名實驗短片〈旗飄揚下的她們〉,這七幅攝影分別以日治時期的紅燈區、二戰期間慰安婦、五○年代國府敬軍花、六○年代因登上美國《時代雜誌》而聲名大噪的北投「做涼ㄟ」、七○年代美國大兵虐殺吧女案作為主題。 一幀幀定格的攝影,凍結強化出這些歷史時刻,並試圖讓我們重新凝視被注視卻在過去難以發聲的女性/女體,傳達著什麼(刻意被掩蓋的)訊息。 黃孟雯試圖由清代開啟敘事,透過一些人身買賣的契約文書,點出當時由於男多女少的移墾社會所造成的人身買賣與台地多娼的社會現象,與展牆上小腳藝旦留影,來略微勾勒出當時女性性工作者的身影。 來台為日本人「服務」的藝妓——只有死才能帶來自由 太陽旗下的情死,取材自 1914 年台灣通譯與日本「遊女」川村的殉情事件。圖片|「旗飄揚下的她們」——黃孟雯個展 第一批在日治時期「上工」的性工作者與紅燈區,是日本政府為了讓從日本「內地」移民過來台灣的男性消費而生,因為當時台灣的藝旦(甚至是一般女性)都仍是裹小腳的狀態,日本男性無法接受,所以從日本「進口」了藝妓,在現在的萬華區設立了台灣第一個合法經營的「紅燈區」,沿用日本的公娼制度,有了所謂的「萬華遊廓」。 而這則新聞事件,則是一段「身不由己」的悲傷殉情故事,也折射出當時表面合法的性產業,背後是對女性的徹底剝削。 從日本來台的川村是稻六高樓的藝妓,原本是為了來台日本人「服務」,卻愛上台灣通譯李男,兩人深愛彼此,李男還為此盜用大筆公款試圖為她贖身,但事實上這些「樓主」永遠不會讓藝妓有還完的一天,最後兩人在北投紗帽山以紅絲纏身自焚而死——只有死才能帶來自由,令人聯想到童妮.莫里森的《寵兒》,實際上也同樣傳達了當時接近奴隸制度的公娼悲哀。 (延伸閱讀:《帝國的慰安婦》慰安婦是公娼制度嗎?別模糊焦點了) 二戰日營的慰安婦——被當成工具的「軍需品」 慰安「軍需品」。圖片|「旗飄揚下的她們」——黃孟雯個展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在亞洲各地的軍營裡,都建立了惡名昭彰的慰安婦所,由於人力需求量相當大,還包括他們渴求「健康的女體」,因為士兵是重要資產,千萬不能生病! 所以不少慰安婦所都是用拐騙的方式吸納了許多良家婦女,後來才知道到軍中的「工作」是軍妓,她們的身體被當成赤裸的工具,在軍國主義的極權下完全身不由己。 而在此黃孟雯用水底攝影的方式,企圖反映出她們沉進一個全然無聲、無重力的環境,甚且是她們在男人的戰爭中絲毫沒有發聲餘地的境遇,而「軍需品」的標籤,直接控訴她們被當成工具的殘酷現實。 (同場加映:被國家誘騙的慰安婦:「我只想吃到白米飯,卻被送到慰安所」) 敬軍花魁!光復後國民政府建立的「軍中樂園」 圖片|「旗飄揚下的她們」——黃孟雯個展 圖片|「旗飄揚下的她們」——黃孟雯個展 隨著 1945、1949 年光復及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五○年代非常需要向美國爸爸證明自己尚有作戰實力、能與「邪惡共匪」對抗所以還有利用價值的國民政府,立刻展開了「承先啟後」的女色事業——原因無它,「色情」一直是最好賺、「本錢」最低的生意。 五○年代國民黨很大程度上直接承接了原本日本的慰安婦軍妓制度,建立了所謂的「軍中樂園」,這些女性仍然是被高度禁錮,還要為了維護士兵的健康不斷施打盤尼西林,她們不只身體不是自己的,連健康都不是自己的。 更令人玩味、也更值得同等重視的是「敬軍花魁」,她們是誰呢?她們也是性工作者,卻難得有站在台上被「表揚」的時刻,因為國民黨極欠軍餉,便想出了請酒家女賣「敬軍花」的義賣計畫(說真的,跟現在的「抖內」意義彷彿相去不大),這些酒家女誰能賣出最多「敬軍花」、為國民黨軍隊掙來最多軍餉,就能成為「敬軍花魁」,接受黨國的公開表揚、還有登報的光榮。 而這片刻的榮光,其實照映出的是國家利用女體且食髓知味的事實,也無怪乎從五○到七○年代,國民黨繼續大舉利用女色來向美軍賺取大量外匯。 (你會喜歡:從事性工作能實現夢想嗎?曾是卡奴的她在條通找到自己天職) 「如果她有一台相機」。圖片|「旗飄揚下的她們」——黃孟雯個展 「清,二一事件」。圖片|「旗飄揚下的她們」——黃孟雯個展 「如果她有一台相機」和「清,二一事件」以 6、70 年代知名的美國大兵與台灣情色產業事件時刻為發想。 1967 年,美國《時代雜誌》刊登了一張知名的美國大兵在北投的「浴照」,照片中兩名「做涼ㄟ」浴女一左一右服侍著美軍,而大兵則露出舒服無比的滿足微笑。 雖然這是事實,甚至國民黨有計劃地用台灣情色產業向美軍賺取外匯,但「不登大雅之堂」的台灣形象竟然登上美國雜誌,自然惹火了蔣中正,此後對浴女和相關產業進行一堆盤查與「整肅」,看這「不能說的秘密」反應如此激烈,就知道這確實是國家最不想面對的真相角落。 而從攝影到實驗短片的相關段落,黃孟雯更試圖讓我們深思,在歷史上「被沉默」的浴女,每個人都來對她品頭論足,但她自己卻無法說任何事,她內心深藏的又是什麼樣的悲哀呢? 從五○年代美軍駐台,到國民黨「歡迎」韓戰、越戰美軍來台「消費」的六、七○年代,事實上美軍虐殺的吧女或相關情殺事件層出不窮,狀況跟美軍駐沖繩的狀況相似,也常引起社會憤怒,只是在「台美友好」的政治需求下,往往被盡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而「清,二一事件」則是其中最令人髮指的美軍虐殺事件,由於作案手法殘酷、而且已經是美國和中共開始「友好」的時刻,因而掀起最大的爭議與討論,但即使罪證確鑿,擁有豁免權的美軍首度得到的判刑仍然輕微,引起更大的輿論爭議,也讓李喬以此事件創作成小說。 (推薦閱讀:【女影選片】《記憶中那場停留》:駐韓美軍基地的女性悲歌) 「她們」的生與死——哀悼與反思 圖片|「旗飄揚下的她們」——黃孟雯個展 小而美的展場,一走進就會看到黃孟雯美麗的巧思,在象徵國家體制的國旗(由女性內衣製成!)與公務櫃上,是盛開的紅色花朵,重新召喚這些靈魂在世時美麗奔放的外貌與情感,甚且是她們在歷史上的貢獻和能動性,她們為國為家賺取了大量的外匯與安家費,然而卻只能棲身角落裡隱而不顯。 而國旗前的紙摺紅蓮花,再次呼應了她們的美艷如花,卻又如她們的鮮血,宛如水燈般漂流四散在歷史長河裡,無人知曉,卻希望她們終能被看見,得到靈魂上的平靜與安息。 展覽的主題概念訴說著她們的生與死,而現在,正是我們應該看見「她們」的時刻。 目前展覽開放中,相關資訊如下,還會有兩場主題座談分別針對目前性產業合法化議題及慰安婦攝影過程作分享: ■「旗飄揚下的她們」——黃孟雯個展 策展人|邱柏廷 楊雅翔 展覽日期|2021.10.16-11.28 展覽地點|台北市西園路一段145號B2龍山文創基地(No.24,適藝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AM11:00~PM7:00 ■展覧內容:攝影作品、實驗短片 ■主辦單位:適藝術(Bfitting Art)、龍山文創基地 ■主題座談 ★場次一 2021.10.31 PM2:30 性工作的罪與罰:國家治理及其不及 講者:中山大學社會學系陳美華教授、黃孟雯 ★場次二2021.11.06 PM2:30 美麗如她們:「慰安婦」在藝術計畫中的議題與經驗 講者:紀實攝影師黃子明、策展人楊雅翔、黃孟雯 October 29,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tvYvw
為你挑片|從《廢棄之城》看自我追尋:儘管殘敗與懦弱,仍慶幸你找到了光與出口 https://ift.tt/3nII65G 馮勃棣(Birdy) 獲得 2020 年 金馬 57「最佳動畫長片」的台灣原創動畫電影《廢棄之城》,講述著少年小樹與廢棄物之間相遇的故事⋯⋯ 《廢棄之城》是易智言導演最新的電影動畫作品,獲得去年金馬獎最佳動畫,將於 2021 年 10 月 29 日上映。 我在 2020 年的金馬影展看了一次,為當中的視覺奇觀、感官刺激嘖嘖稱奇。最近看了第二次,意外被劇中的少年主角拉進深不見底的靈魂黑洞,我陪著劇中少年在黑洞摸索掙扎碰壁之際,巧遇了年少的我自己。在劇中人的引領下,我與二十年前的自己重逢,流下了晦澀難解的眼淚,夾雜著心疼與感謝。 本篇想跟你聊聊我的眼淚,聊聊《廢棄之城》。 圖片|《廢棄之城》劇照 不渴望現實,也不想回家的少年小樹,好似曾經的自己 《廢棄之城》的主角名為小樹,是一名徬徨無依的少年。相對於大部分的電影,他不是一名所謂的「討喜的主角」,他陰鬱消極、無所適從、偏狹自棄,沒有一般主角為了目標勇往直前的動能與衝勁,而被困於一種不知何去何從的青春迷惘。他能做的只有不斷地「離開」,卻在離開之後沒有方向,處於失去導航的永恆飄蕩,在哪都顯得突兀尷尬。 他先是逃離了家的堡壘、翻越了學校的圍牆、流連於街頭械鬥想找到歸屬卻依然被揚棄,最後踉蹌於城市暗巷,如夢似幻地墜入了廢棄城的魔幻世界。 那是一個化外之境,有被丟棄的狗、遺失的鞋子、或因未顯靈而被棄置的城隍爺、過時的手機、歪嘴斜眼的人偶、數之不盡的塑膠袋⋯⋯滿城的廢棄物面容不端、殘缺滑稽、奇形怪狀,本該如鬼屋般地可怕,少年卻在其中找到另類的風景,一種「我再怪,我也都不怪」的安全感。 他與一個塑膠袋(阿袋)成為了朋友,在甫進入廢棄城就無意間救了阿袋一命——少年首次發現,他有用!在這裡,有人會感謝他。 同為垃圾,眾生平等;沒有夢想,不用醒來;欠缺目標,無需啟程。少年決定偏安江左,安身立命。在廢棄城中,他們不見得皆是被拋棄的,有的是自己拋棄了自己。 但這種不被期待所以不會讓人失望的安適,讓少年好嚮往啊!當所有的電影都在處理「回家」這母題時,廢棄城中的少年不渴望現實,不想要回家。 圖片|《廢棄之城》劇照 (延伸閱讀:給討厭回家的你:為何每次回去,對你來說都是壓力?) 廢棄城的意象,讓我思緒墜入了我的少年時代。高中時讀資優班,在似懂非懂的年代就選擇了世俗定義中的成功標籤,想顯得威風,才發現格格不入,在他人的期待與自我的追尋中迷失。當時我成日蹺課,曠課曠到退學邊緣,最常躲的地方其一是社團辦公室,其二是校園對街、位於信義路地下室的撞球場。 後見之明,我對撞球絲毫不愛,更遑論天份。但高中的我每天報到,在校園圍牆早被爬出的那條路徑上踏著前方壞學生的鞋印,行禮如儀地走下通往地下室的樓梯開桌打卡,迎接撲鼻而來的菸味,沈浸在此起彼落響亮清脆的碰撞聲和震耳欲聾的狗血流行歌中。 我想要撞出一片天地,我想要在球竿的推拉之際,撞出自我認同,撞出關於我是誰的答案。 當時的我還沒發現,我耽溺的不是撞球場,我耽溺的是撞球場的象徵。我栽進了象徵裡。那裡象徵著叛逆,象徵對威權體制的抵拒,象徵對校園成規的不屑,象徵我有決定自己人生的自由,一切的象徵殊途同歸,我想找到自我。 但尋找不見得尋見,想歸屬不必然被接納,我從格格不入中翻牆遁逃,努力輸誠後依然被排拒,陷入另一灘的突兀尷尬。我想服膺於一種以放縱為榮的優越感,可悲的是並不真的相信。強裝無畏是少年的姿態,卻在夜深人靜時責備自己,我好也不夠好,壞也不夠壞。 (你會喜歡:30 歲,我還有資格迷惘徬徨嗎?) 才剛與好友相遇,就要迎接別離 但在撞球場與翹課的世界裡,我有一個別班的朋友,在他身邊我有真正的泰然與自在,一同流連南陽街的迷宮,遲到潛入補習班的教室,再藉機尿遁,率性而為。我們在撞球場、唱片行、漫畫店出入。我喜歡的不是打撞球,我喜歡的是和他一起打撞球。我想抽的不是菸,我想抽的是跟他擋一根菸。 《廢棄之城》中,少年小樹交到了一個朋友阿袋,兩人差不多無用,差不多邊緣。相識彼此無需俯瞰或仰望,彼此在相同的高度相遇,在相同的高度下落。少年好珍惜他人生中的第一個朋友,他不想分離、想永遠在一起玩、一起擺爛、一起鬼混。只是少年不在乎墜落,但塑膠袋卻想飛翔。 原來擁有的代價是必須說再見,展開擁抱的雙臂,總是要放開。他們註定分離。當少年明白了這一刻注定來到時,他難以接受與自處。要教一個才剛擁有就即將要別離的少年說再見,可能太快也太殘忍了。 於是,《廢棄之城》中的少年起心動念,開始他在電影中第一次的積極作為,努力留在廢棄城,奮力阻止好友阿袋的離去。 他只想要一個一同妄自菲薄與相濡以沫的夥伴,共度一個個無需思考明天去哪裡的派對夜晚,但這個朋友卻打破要一起當個廢物的默契,告訴他,今晚我們相濡以沫,明天我們相忘江湖,爬出爛泥後的那片草原不再荒蕪,那裡才是我們該去的地方。 無奈,少年尚未有這番灑脫,更無自信振作,人為何要回到他們剛逃離的地方呢?他不想證明自己「可以」,他怕最後證明的是自己「不可以」。自我賦權是樂觀積極者的專利,對於習於失敗的弱者,寧願連夢都沒有。 圖片|《廢棄之城》劇照 我完全理解劇中少年不願離去的心境,我當年在撞球場中多半成就低落,但偶然一瞬的連竿進袋都是我得以昂首的確幸。我寧願依附在不斷起身出竿、坐下等待、起身出竿、坐下等待的規律節奏中,也不想走上寬廣的信義路上認清自己無所依歸,寸步難行。 電影中的少年為了留下好友而失控了,內在最幽邃晦暗的靈魂以毫不節制、毫無道德分寸的手段爆裂了。為了好不容易覓得而抓牢不願放手的親密關係,少年不惜自毀以自保,藉背叛來挽留,終於搞到眾叛親離,兩面不是人。他搞砸了,搞得一塌糊塗、砸到人神共憤,廢得一敗塗地。 (同場加映:「好好抓住,才能好好放手」你之所以沒有安全感,可能和童年經驗有關) 再見,好久不見。電影的最後藏著恩典,獻給每一位少年 有人說少年作為電影主角不討喜。但在電影《廢棄之城》中的廢棄之城,他們若是討喜又何須至此?本劇直面人生最晦澀難解的自我認同與徬徨無依,探究無所適從的分離焦慮與自我厭棄,歸根究底是認為自己不配,即便最在乎的人告訴你:「你可以。」 電影直言不諱人心最深的黑暗,毫不偽善粉飾地呈現可鄙的一面,若讓人感覺戰慄不安,那是因為太誠實了。 但本片依然給了出口,少年覺醒了,封閉的眼光在自毀自恨後願意打開了。回頭不見得就能靠岸,但回了頭,至少不會跌入幽谷;深淵與火湖,見過就好,人生中或有更美的風景,你也要在見過了再決定要不要。 圖片|《廢棄之城》劇照 若少年在大半電影時光中是蜷縮畏懼的小獸,如今他要做出困獸之鬥了。在幾乎一整片偏狹且難行窒礙的氛圍中,電影給了我們一片天空,台北的夜。垃圾間彼此扶助互補,相互成全為一張大大的風帆,騰飛遠離那滾燙絕望的焚燒廠、掙脫將一切摧壞殆盡的鐵甲車。 廢棄城在廢棄物的眼中越來越小、越來越小。他們逃了,倚著天空滑行,享受著在徐風輕撫中流逝的時間,在時間中彼此相伴,緊緊抓牢在說再見那一刻之前的瞬間,專心擁有彼此。無需多言,只需存在。 然後,就是時候說再見了。 (推薦閱讀:關係心理學:無法攜手一起走,就學會好好道別) 電影並未給出一個立即性的豁然開朗,延遲的救贖才更真實,同時詩意。但盼望落在角色們即將踏上也決定要踏上的前方的路。啟程需要勇氣,告別需要瀟灑,這部電影從啟程通往告別,從勇氣邁向瀟灑。 末了,電影的畫面明亮了,空間開闊了。天找回了他的藍,草染上了該有的綠。少年長了幾歲,帶著那如夢境般的回憶過著清醒踏實的當下,更驚喜發現瀟灑的人還是可以去思念,溫柔的作者會給你一個重逢。 你好,高興認識你,再見,好久不見。 我們總在重逢時說著「你都沒變」或是「你變了好多」,兩句話的意思迥異,但人生弔詭的妙趣在於,事實往往是兩者共存。我們活過的每一個生命切片都在根深蒂固地影響制約我們,我們毫無能力與之脫節切割。但靈魂在幽微之處總能冒出一些新枝嫩葉,那些都是生命的細節,恩典藏在細節裡。 圖片|《廢棄之城》劇照 電影的幻覺在燈光乍亮時幻滅,在我內心掀起的激流卻仍在湧動。為了自我療癒,我想對劇中的少年說幾句話: 「嘿,小樹。電影上映後,會有人說你不夠討喜。我告訴你,那不重要,你喜歡自己才重要。如果還做不到,無妨。你手段激烈那是源於無助,無需過份責怪懊悔所有的失策與搞砸,畢竟當時的你,確實就不懂嘛。我對你的殘敗不予同情,因為我跟你一樣;我對你的勇敢不予崇拜,因為我還是跟你一樣;但我慶幸你找到了光與出路,因為我也是這樣慶幸自己的。世界很大你很小,未來很急促、當下很漫長。enjoy it。」 獻給劇中的少年,與我在他身上看到的少年。 《廢棄之城》將於 10 月 29 號(週五)上映,體會一下靈魂的暗,然後將他們狠狠送進焚化爐,說句一路好走,將他們燒成灰燼吧。 October 29,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II65G
省荷包攻略!把時間和選擇交還給自己:綁定數位五倍券,你還能這樣花 https://ift.tt/2ZAhSKb Charming BrandTalks 把時間和選擇交還給自己吧!隨著疫情趨緩,政府也發放五倍券振興經濟,還不知道如何花用的你,推薦這六個聰明購物方向,搭配數位綁定,讓你能提升生活質感,不忘省下荷包,更快達到你的理想生活! 在過去一年多來,我們常常覺得疫情打亂了生活的腳步,但或許在這混亂的步伐中,我們也開始構築了新的生活方向。 因為開始遠端工作,省下的通勤時間,你試著早起為自己煮一頓健康早餐、穿上瑜珈服伸展喚醒身體;因為假期無法出遊,你決定重新審視與家的關係、與家人的關係,為自己買一顆好睡的枕頭、嘗試自製健康吐司、為房間窗台擺上一株綠色植物,然後你突然發現,原來你已經把時間交還給了自己,原來你不需等著某個契機,才能過上理想生活。 拜網路發達所賜,我們只需要手指頭一點,就能買下自己生活所需,儘管現在疫情趨緩,許多人仍舊習慣使用 APP 來買每天早上一定要喝的咖啡,或者是和朋友聚餐,使用手機 App 來支付;挑選冬天換季衣物時,也同樣先在喜歡的網路電商平台上逛逛。 隨著政府因疫情穩定開始發放振興五倍券,同樣只要進行數位綁定,就能馬上在網購時使用,現在還能搭配不同回饋優惠使用,讓生活增添更多選擇。 圖片來源|PIXTA 數位綁定五倍券不煩惱,六個為生活質感加分的消費方式: 時值年末,各家網路電商主打購物節、百貨公司亦有週年慶活動,這時候若有將五倍券進行數位綁定,除了免除現場排隊時間,還能夠將五倍券的價值放大,拿到各種加碼好禮,讓你在為生活增添質感的同時,也能兼顧到荷包。 至於怎麼綁定、該綁定什麼?你可以先到振興五倍券官網上,選定「數位五倍券個人綁定」,接著依照自己平常的消費習慣,決定應該要綁定信用卡、電子票證還是行動支付。也提醒在今年 10/29 前,已經數位綁定成功,獲得 500 元好食券的你,記得拿來享用美食,不只在夜市、一般小吃店,餐廳等也都能使用喔! 使用數位綁定後,可以在五倍券官網取得「數位標章」,只需要簡單在官網填寫身份認證,接著就會跳出專屬你的數位標章。 前往店家消費結帳時,依店家指示出示數位標章給店家,能夠讓店家輕鬆識別你的數位綁定狀況與數位五倍券、好食券是不是滿額,甚至能享有好食券以外店家推出的五倍券專屬優惠。 圖片來源|取自行政院振興五倍券官網 但是「數位綁定」五倍券能做些什麼呢?如果你還沒有頭緒,這邊有六個聰明消費的方向不妨試試! 在家關太久,想要開始動動筋骨: 相信許多人已經迫不及待的想動動身體了吧?數位五倍券能夠拿來上健身房,也能夠為自己購入新的運動裝備,例如球鞋、運動手錶、運動套裝.....等等。讓自己藉著數位綁定的機會,重新串起與身體的連結,重拾運動的習慣,找回更健康的自己吧。 即便天天戴口罩,也別忘照顧肌膚: 雖然現在還是需要戴口罩出門,但是可別因為不會露臉,就忽略照顧自己的肌膚,是時候更新自己的臉部保養品、乳液或精華液等等;或者試試新的化妝用品,就算不出門,自己在家也能化妝保持好心情。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記得為自己創造儀式感,保留愛自己的時間。 生活不能將就,還是記得享受: 疫情逐漸解封,大家想旅遊的心也關不住,趁這時候嘗試國內旅遊,有許多飯店也跟著五倍券推出住房優惠,藉這個機會好好認識台灣,也花多一點時間,好好陪陪自己。另外,也可以將五倍券拿來購入你觀望許久的包包、大衣。 雖然因為疫情少了向外探索的機會,但是你也因此擁有更多的時間向內探索,探索台灣的美,也探索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真實的需求。 居家生活不阿雜,照顧身心桑一下: 可能有許多人早已恢復忙碌的通勤生活,但可別忘了生活是自己的,別因為工作虧待每一天。每當一天結束,帶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你可能正需要一支按摩槍或按摩椅,放鬆身心;在睡覺前,為自己點上蠟燭,泡澡水中放入一點浴鹽,讓身心重新歸位,充飽電後,才能好好睡覺,迎接隔天的挑戰。 疫情期間吃不到,好友相約趁現在: 待在家太久,很多時候只能靠著曾經吃過的美食照解渴。此時餐廳開始恢復內用,因此將五倍券拿來飽餐一頓,或者與家人朋友逛超市、超級市場等,既能維繫感情也同時滿足食慾。還記得前陣子因為疫情而跟朋友取消的聚餐約會嗎?還記得那個存在手機裡待去的食物清單嗎?現在其實就能配合數位五倍券與好食券,享受美食! 圖片來源|PIXTA 給自己一個 metime,體會當下時光: 2021 年末將至,回顧過去這一年,或許因為疫情的無常、被打亂的生活,讓你更加認知到應該要好好分配時間,讓自己學會調配每天的步伐,有意識的體會每一天,因此你可能會需要一本手帳陪伴你,紀錄當下每個好好生活的瞬間。讓手帳陪你過更有意識的生活:五倍券花對地方,讓幸福倍數成長。 你呢?已經決定好要如何利用五倍券了嗎?使用數位五倍券消費購物,讓你在日常使用上更加便利。 將時間和選擇交還給自己,讓自己有意識的做出每個消費決策,透過數位五倍券,你能更方便的做出選擇,並且用行動支持你喜歡的店家,也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質感與樂趣,往理想的生活邁進! October 29, 2021 at 03:12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AhSKb
【拾年有承】讀者故事|將碎了一地的琉璃,用十年拾起,妝點翅膀再次飛翔 https://ift.tt/3mo8fXZ Womany Content Lab 內容實驗室 邀請你閱讀女人迷讀者、團隊夥伴以及深耕在多元領域中的生命教練們的故事,透過字字句句看見他們是如何走過低潮;看見他們是如何擁抱完整的自己;看見他們是如何用自身的力量,牽起更多人的手,攜手向前鼓舞眾人,無所畏懼地成為自己。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文|Eunice 像是碎了一地的琉璃,即使蒐集了所有碎塊,依舊拼不回當初的晶瑩剔透。 【拾年有承】讀者的十年故事 時間一點一滴的走,萬物一點一滴的變化,卻看不清這一點一滴,就像住了 22 年的桃園,什麼時候開始午夜和凌晨都會起大霧,摩天大廈全都被濛濛地遮住。 最近晃晃地覺得,啊⋯⋯我也到了感嘆的年紀了。 十年前。圖片|Eunice 提供 落後台北 10 多年的建設,桃園的捷運工程轟隆隆地震天價響,永和市場隨著捷運棕線的開發被迫遷離。小時候在市場裡看到從籠子跳出來的公雞、橫行在路上糊裡糊塗被老阿嬤撿走的螃蟹、肉攤往右數第三個阿婆最新鮮的青菜,所有的視覺記憶法都被打破。像是碎了一地的琉璃,即使蒐集了所有碎塊,依舊拼不回當初的晶瑩剔透。 成長過程中好似見證很多桃園的發展,從桃園縣升等直轄市,風水輪流轉市長從國民黨到民進黨,告別統領百貨迎接統領 Plaza,曾經順應的習以為常,猛然一看才發現曾經確實都隨著時間流逝,在彼端創造未來。 儘管春去秋來,萬丈高樓,每一座城市仍有她獨特的記憶,永和市場離開了中正路,不變的是景福宮仍屹立不搖,逢年過節依然香火鼎盛,甜鹹米台目依然有大鍋⋯⋯ 十年後的現在。圖片|Eunice 提供 (同場加映:日本男公關 Roland 的畢業演說:「出了社會之後,你唯一的夥伴就是你自己。」) 文|Zoe 感恩母女相依、共同成長的十年,我們不僅是親人、是朋友,更是彼此生命中相守相隨的夥伴。 【拾年有承】讀者的十年故事 十年前。圖片|Zoe 提供 曾經,認為自己是個失職的母親。當小一的你,在彼岸抱著即將登機的我,哭喊著:「為什麼我不能跟爸爸媽媽一起生活,選臺灣我就沒有爸爸,選上海我就沒有媽媽⋯⋯」,這是眾多台商家庭的縮影,不同於 1949 的另一個時代悲劇。 小三時,因婆婆身體不適無法陪妳繼續在海外求學,所以只得回到故鄉。我知道對 10 歲的妳而言,「去大陸、回台灣」都不是出於自己的意志,感恩上蒼讓年幼的妳回到母親身邊,所以我傾所有心力陪伴,學習孟母三遷、逐學校而居。 終於,如今妳成為白色巨塔裡的成員,有能力為救助寶貴的生命盡一分心力。 感恩母女相依、共同成長的十年,我們不僅是親人、是朋友,更是彼此生命中相守相隨的夥伴,妳最珍貴! 十年後的現在。圖片|Zoe 提供 (推薦閱讀:世上沒有理想母親!用最真實的自己與孩子連結,親子關係也能親密自在) 文|Jennifer 抱著不安分的靈魂單飛,讓我擁有更多自由及獨立創作的空間! 【拾年有承】讀者的十年故事 10 年前,因為不安分的靈魂想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點色彩,跟一群同樣喜愛舞蹈的上班族朋友結緣,一起組團參加舞蹈比賽及邀演。儘管下班後已身心俱疲,為了呈現最好的表演,熬夜花心思編排、剪輯音樂、自製舞衣道具等等,團員們逐漸受不了辛苦壓力,爭執摩擦不斷,被逼到崩潰邊緣⋯⋯ 2011 年 1 月 22 日在花博佳佳廣場的表演,是我們最後一次圓滿完成的演出。 十年前。圖片|Jennifer 提供 緣起緣滅,人在不同的階段,總會遇見不同的人,經歷不同的事,遇到了,就好好面對,好好經過,好好放下 ! 單飛後,我繼續到不同的舞蹈教室上課,並且成立自媒體,創造自己的舞台。2021 年的夏天,不安分的心又促使我單槍匹馬參加夏日歌舞挑戰賽並獲得第一名。 單飛,讓我擁有更多自由及獨立創作的空間! 十年後的現在。圖片|Jennifer 提供 十年長路,我們還有很多故事想講、還有很多話想說,更想的是邀你一起參與不止過去這十年,更是下個十年,與未來。邀請你來看看女人迷【拾年有承.真實週年】十週年專頁,連結請點我。 October 29,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o8fXZ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跨越偏見與距離!「無色彩虹」線上同遊,讓彼此擁抱真實為愛發聲 https://ift.tt/3nBJsPD Charming BrandTalks 從污名到正名,台灣走了好長一段路。同婚完成立法後,新的生活挑戰其實才開始。同志開始走入日常,該如何經營「後同婚時代」,社會如何與同志族群相處,持續考驗著我們。 每一道彩虹,都是源自純淨的光 吉立亞醫藥為跨國製藥公司,從 2018 年開始,在臺灣同志遊行中也看到他們的身影。除了走上街頭力挺同志遊行,吉立亞醫藥也在內部發起並發起「彩虹驕傲同盟」的員工小組,希望增進員工對 LGBTQ+ 族群的認識,讓各種性向、性別認同的同事能夠感受自在。 一開始不太知道為什麼吉立亞醫藥這麼關注 LGBTQ+ 議題,後來才知道因為他們專注於傳染病領域,因此深刻體會汙名對於公共衛生與社會的影響。LGBTQ+ 社群一直為去污名發聲,吉立亞醫藥也因此與同遊結緣。 圖說|無色彩虹提倡回歸生命本質,不帶歧視。 今年以「無色彩虹」作為概念起點,強調彩虹的多彩源於純淨的光,希望大家回歸生命本質,放下刻板印象,以同理、包容的心態開啟對話。 於是,我們看到今年臺灣同志遊行主題「友善日常 in Taiwan」的可能實踐方法。 跨越偏見,跨越距離:虛實整合讓同志自在做自己 每道彩虹都源自純淨的光,經由折射與反射而呈現出七彩的模樣。 倘若每個人、每一種愛的姿態都是從光而來,又為何需要區別顏色呢?這是吉立亞醫藥為今年同遊注入的實踐觀點。 於是他們與臺灣同志遊行共同打造線上遊行與系列活動「無色彩虹:異同走向無碼世界」。首先看到的是各地 Google 街景,出現了無色彩虹圖片。透過對線上遊行預熱,也讓「無色彩虹」的概念,落實進地景空間,並走入一般人的生活與討論。 圖說|運用 Google 街景打造遍及全台的無色彩虹,讓你我的日常能更友善。 在「無色彩虹:異同走向無碼世界」網頁中,線上遊行單元以可愛的像素風打造彩虹地景,登錄參加遊行的民眾,能夠以虛擬角色參與活動,而且還可以進行變裝。參與線上遊行可以使用方向鍵自由操控人物移動,變裝的人物角色,穿梭彩虹地景之間。線上遊行網站還安排許多細節,鼓勵每個人隨處探索,包含畫面中的噴泉、郵筒、地板等,都可以進行互動。 而每年同志遊行都有的遊行花車,也出現在「無色彩虹」活動網站中,每到整點,將有隱藏版人物搭上遊行花車,穿梭在線上世界的遊行路線,點擊花車,可以看到他們想送給所有人的話。(小小劇透分享,天才 IT 大臣也會在遊行路上等著大家,等著為大家「增幅」喔!) 圖說|網站以超可愛像素風打造,搭配實景地景,邀請民眾線上響應。 在 30 號線上遊行當天的早中晚三個時段,可以進到對談室聽作家林立青、CC 謝昕璇、黃豪平、許常德、夫夫之道等多組名人的 Live 分享,各自對疫情下的同志生活、各國同志遊行等想法。 儘管今年同遊活動可能少了與人接觸的親密感,但是吉立亞醫藥還是跟主辦單位,發揮各種巧思,讓每一位參與者能夠跨越距離,隨心所欲地做自己。無色彩虹活動網頁將於 10 月 29 日上線,屆時大家便能以虛擬角色一同參與,而第 19 屆臺灣同志遊行將於 10 月 30日(六)正式展開,邀請大家參加臺灣同志遊行與吉立亞醫藥共同推出的相關活動。 讓我們在這個疫情肆虐的時代,一起在線上感受到愛與歡樂,到時候還會包括生命故事分享、深度對談,一同創造友善日常! 「無色彩虹:異同走向無碼世界」活動網址:www.whatwelivefor.tw Instagram 無色彩虹濾鏡:https://www.instagram.com/ar/294690855839497 October 29, 2021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BJsPD
「我是不是很糟?」打破負面思考 6 步驟:你比自己想像的更堅強 https://ift.tt/3pL3YA5 Titan大田出版 負面思考會帶我們進入無限低潮迴圈,然而我們也要認清現實:對,有時我們會搞砸,但沒有偶爾犯下的錯誤,就不可能有進步!如果害怕跌倒,那就永遠踏不出第一步。 第五章 探索思想 「受過教育的特徵就是不接受某個想法,也能多包容。」——亞里斯多德 「這次升職不可能選中我。」 「我作為家長很失敗。」 「沒有人願意和我約會。我這麼糟糕。」 聽起來耳熟嗎?如果是,這麼想的人不只有你。許多人不斷與負面思維抗爭。 可惜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處理負面思維。我們糾結於自己為什麼不能做到某件事或為什麼不夠好,導致焦慮狂躁,繼而影響表現。我們老想著最壞的狀況,結果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降低我們的自信,無法拿出最好的表現。 本章介紹的方法可以處理負面思維,以及隨之而來的內心獨白。你將學會如何辨識無益的思考模式,考慮其他更合適的思維。當你檢視、質疑自己的負面思維時,可能會發現背後有更深層的假設。第六章將進一步討論如何處理負面的核心信念。 謹記,本章不是要與負面思維開戰。而是加以辨識,考慮其他可能性,進而解放自己,採取行動,建立自信。 圖片|Photo by topic_kong on PIXTA 負面思維的陷阱 每個人的腦中幾乎隨時都有源源不斷的思緒。多數時候,這些想法沒有好壞可言,有時甚至令人開心。我們要處理的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自動負面思維或認知扭曲。這些想法對你沒好處,不是一點也不真確,就是至少毫無幫助。 負面思維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賦予這些想法的力量。你可以相信負面思維,奉為不可動搖的事實,終身背負這種枷鎖。每天在腦海閃過成千上萬個轉瞬即逝的感覺、快速決斷和其他認知,我們也可以把負面思維當成其一。當然,負面思維是資訊,但不是絕對的真理。 為了幫助你辨別、解構負面思維,就來探討這些想法的不同味道。我們以四十歲的莎夏的故事為例,她夢想回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卻無法擺脫煩人的疑慮。 1. 做出假設 「如果回學校,班上所有十八歲的同學都會評判我,可憐我。況且我離開校園幾十年了,太久沒上學,一定所有課都不及格。」 莎夏想到大學,立刻做出結論。她能看到未來,而且前途灰暗。但是她有什麼證據相信大學生涯一定不順利呢?做出假設時,通常用不理想的結果填補未知的空白,其實可能也會發生好事。 2.「應該」 「我這個年齡的收入應該比現在多一倍,我必須振作起來。」 莎夏對自己學歷的壓力,有時衍生的想法包括她「應該」有什麼地位、「必須」或「理當」做些什麼。這些想法似乎很積極:嘿,她可是激勵自己追求某個目標,對吧?其實她只是設定自己已經達不到的僵硬標準。她的「應該」不是出於自我疼惜或她自己的價值觀,而是武斷的標準。 當莎夏真正思考自己看重什麼,工資根本不是重點。她希望透過教育改善自己,追求更有意義的工作。她的「應該」來自於他人的期待,拿自己與同一條街的鄰居相比較,聽信這些想法只會讓她認定自己永遠比不上別人。這種完美主義一定會動搖她的自信,更難往自己的目標邁進。 3. 非黑即白/全有或全無的想法 「如果畢業時沒拿到榮譽獎,現在就不值得努力。到時我就很失敗。」 這時莎夏已經認定,如果沒拿到A+就等於不及格,沒有中間地帶。無論結果如何,這種完美主義的思維注定她要把自己當成失敗者。其實她最後最有可能落在中間地帶,而且在這兩極之間有許多美麗的事物:例如她克服的信念、終將獲得的技能,為目標奮鬥所伴隨的自豪。 她會犯錯,但不會因此一敗塗地。學著欣賞自己的成就,不讓錯誤掩蓋其他收穫,她才能繼續向前邁進。 4. 災難化 「如果成為全職學生,我第一個學期就會被退學,也找不回這份工作。接著我會破產,不得不搬回去母親家,我會非常丟臉,只想躺下來等死。」 (延伸閱讀:「不好受,是因為真的在乎」五個面對負面情緒的方法) 5. 辨別並記錄負面思維 記錄支出可以幫助你維持預算,寫下負面思維也能幫你盤點腦中的想法和原因。試著持續幾天記錄自動負面思維。隨身攜帶小本子,效果最好,就能在想法一出現時寫下來。 記下腦中最原始的想法。你告訴自己什麼?你擔心發生什麼事情?就算難以用文字表達,還是寫下來:「我不確定我想什麼,但我懷疑是否與_______有關?」寫下幾種可能。 你不必終身都得寫出想法。不過剛開始時,多數人覺得記下來很有幫助。有時只是寫下來,就能抓出不合邏輯之處。(「慢著,為什麼我假設請求上司指導我做這個計畫,她會很生氣?也許她很樂意幫忙。」) 有時你可能需要更進一步審視這個想法,評估是否實際,或是你該如何因應。 這個想法可能連結到錯誤的核心信念,例如「優秀的員工從不要求協助」。我將在本章和下一章教導你學會深入探究你的想法和信念。 莎夏憂心忡忡的心態,已經從單純的假設跳到想像最壞的狀況,就是導致她頹廢終身的毀滅性失敗。聰明又有幹勁的莎夏會失學、失業,最後回到母親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說是荒謬。然而她一旦相信那些想法,有時就會忽略現實。 6. 感覺 VS. 事實 「每當我想到走進大學教室,就覺得尷尬、愚蠢又慌張。這就證明這不是好主意,我永遠不可能實現目標。」 莎夏很容易任由感覺描繪大學經歷。如果她覺得自己很笨,那就表示她一定很笨。但感覺不是事實。 如果你想向自己證明這一點,想想上次面對一整週陰雨天的經歷。下雨一、兩天後,你可能有點沮喪,內心獨白活像《小熊維尼》裡的傷心驢子屹耳所寫:「噢,何必呢?反正我的人生從沒順利過。」其實你的人生沒有任何改變。你只是相信自己的感覺,而感覺會隨著荷爾蒙、飲食,甚至天氣而變化。 「恐懼喬裝成熟悉感,讓你以為害怕的事物就是已知的事實,哪裡混沌不明,就用最壞的狀況取而代之,一旦不自在就用焦慮填補,用假設代替理性。在恐懼的扭曲邏輯下,無論如何都好過不確定。」——艾薩克.李斯基* 我們能否成功,別人是否喜歡我們,我們的感覺喜歡在這方面編故事。但這些故事往往大錯特錯。 圖片|Photo by Laura Barbato on Unsplash 打破負面思考模式的六個步驟 一旦開始注意到負面思維,就能順利擺脫它們。一開始覺得困難也別沮喪,正如你所知,我們的大腦天生專注於負面。記憶由嗅覺和味覺標示,也由感覺所標示,所以你只要心情惡劣,就容易陷入負面的思想漩渦。 你可能覺得像《教父》第三集的麥可.柯里昂:「每當我以為已經脫身,他們又把我拉回來!*」本章教導的技巧將幫助你訓練自己的大腦不要深陷泥沼。 1. 找出思維謬誤 自動負面思維就像吵鬧的冷氣或喧囂的街道。你習慣日復一日聽到那些嗡嗡聲,以致有時甚至沒意識到,所以養成寫下來的習慣很有用。不間斷的背景雜音突然變得明顯時,才能更容易解決,諸如「我夠格嗎?這樣做對嗎?他們會喜歡我嗎?」 如果思維謬誤能發出警報,那就太好了,好比說:「嘿,不要相信我。我是自動負面思維。」然而我們起初往往沒意識到自己落入認知扭曲的陷阱,這個想法甚至沒有清晰、易於表達的文字,以致我們沒「聽到」。 注意你的心情,如果你發現情緒有變化或是更焦慮,問問自己,「覺得焦慮之前,我正在做什麼?我的身邊發生什麼事情?」放下手邊的事情,留意一下發生了什麼,而且不要批判自己的想法。 你寫下這些想法之後,問自己,「支持這個想法的證據是什麼?反駁的證據又是什麼?」看看這個想法是否符合前述的認知扭曲。 (你會喜歡:「發呆的時候,我其實在思考人生」研究:出神可以幫助你更有創造力) 2. 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負面的內心獨白 有時,自問負面思維是否務實,就足以瓦解它,這種方法在考慮到結果時特別有效:如果你預期失敗,通常可以敦促自己看到成功也不無可能。至於其他類型的想法,自問「這是真的嗎?」只會讓你原地踏步。 例如,你一直想著「我很醜」,就不會想費時尋找自己是否有吸引力的客觀證據。你永遠找不到。 相反,你要提出不同的問題:「這種想法有幫助嗎?」能幫助你朝目標邁進,或只是阻礙你?對你想要實現的目標是否重要、有無關聯?好教練會說這種話激勵你嗎? 否則就試著用更積極的方式表達這個想法。假設你成年後上游泳課,你可能心想:「我超白癡,六歲外甥女都做得到,我竟然還得拚命學!」罵自己是笨蛋有何感想?有用嗎?不見得——如果你光嘗試就覺得丟臉,一定會放棄。試著告訴自己:「我很勇敢,因為我邁出這一步,學習我一直想擁有的技能。」 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對緊張也很有用。下次焦慮時告訴自己:「我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很看重即將要做的事,我很高興能朝著目標邁進。」你還是會覺得忐忑,但那種感覺更像興奮,你會記得你準備得多麼充分,又是多麼有能力。 圖片|Photo by Ante Hamersmit on Unsplash 3. 化解想法 你聽過這句話:「不要相信你讀到的每句話。」所以嘍,不要相信你腦中每個想法也很重要。以下技巧可以幫助你化解負面思維,或不要太拘泥,你就能往前邁進。 給你的想法貼標籤: 不要說「我很失敗」,換成「我有個想法,我覺得我很失敗」。與其說「我這次考試會搞砸」,不如說「我有個想法,我這次考試會搞砸」。你可以進一步遠離這個想法,「我的腦子有個想法⋯⋯」差異似乎很細微,卻能幫助你了解,你不是你的想法。 讓想法飄走: 這個方法涉及想像力。把每個負面想法想像成氣球,想像它飄起來,飄啊飄地飄走。再出現另一個想法時,再把它放在另一個氣球上,看著它飄走。 感謝你的大腦: 如果你有焦慮的想法如「希望這架飛機不要墜毀⋯⋯希望機長很老到」,就說:「大腦,謝謝你。謝謝你努力保護我的安全,但現在你什麼都不必做,我處理好了。」 為你的故事命名: 我們的想法常常重複,主題都是同一個故事。也許你的是「我應付不來」。當腦中的想法又順著這個劇情發展時,可以說「哦,這是『我無能』的故事」,然後一笑置之。 唱出你的想法: 試著用字母歌或划船歌的旋律唱出你的想法,聽起來肯定很荒謬,這就達到目的了。 (同場加映:「明明做不到,卻仍會許願」心理學:為什麼你的新希望,永遠無法達成?) 4. 避免以偏概全 注意負面思維已經成為習慣時,尋找絕對的詞語,如所有、每一個、沒有、從來沒有和總是。這些詞語通常表示非黑即白的思維,也就是透過擋掉所有美好事物的有色眼鏡看待世界。為了拿掉你的眼鏡,盡量讓內心獨白不偏頗、更具體,就像以下範例所示。如果卡住了,就提醒自己哪件事情做得很好,或者在某個領域已經有進步。 以偏概全:我總是把事情搞砸。 不偏頗的內心獨白:有時事情發展不如我所料,有時進展順利,有時甚至比預期更好。 以偏概全:我很胖,永遠不會有好身材。 不偏頗的內心獨白:我的體重是七十三.五公斤,比年初的時候輕。醫生說我的血壓很好。沒錯,多運動有好處,可以讓我更有活力。但我已經有了好開頭,早晨運動時又繞著社區多走十五分鐘。 以偏概全:我在聚會上總是不說話。 不偏頗的內心獨白:在熟人不多的聚會,我通常很安靜。一旦認識了某人,我就能侃侃而談。 對未來保持清晰、不偏頗的看法也很重要。你可能認為你自知故事結局,「我碰上的事情絕對不順利。」除非你是靈媒,否則你根本無法預知未來。不確定性聽起來讓人不舒服,卻是可能性的同義詞。真實人生的峰迴路轉可能比任何電影都驚心動魄。 試著在你告訴自己的未來之中加入「我想知道」。「我想知道____,結果會怎麼樣。」如果未知和「如果」開始讓你感到緊張,告訴自己,「我還不需要知道。」你能做的就是盡力做好準備,並且為此感到自豪。 5. 安撫內心的批評者 我們終身無法擺脫內心的批評聲音——但這並不表示他或她有任何權力。以下方法教你拋開腦中討厭的話語,繼續前進。 給內心的批評者取個名字。「嘿,消極的南西,很高興又見到妳。不如妳就坐下來喝杯茶。我做該做的事情時,妳就在這裡坐坐。」幽默很有幫助! 記住這個批評者也是一片好意。好比你內心的批評者說:「別做那個脫口秀現場演出,你會表現得很差。」這是為了幫你避免尷尬,但你明事理,不至於因為有可能失敗就什麼也不做。不要對抗這些想法,否則內心的批評聲音會更響亮。只要說「謝謝你,大腦」。然後繼續往前走。 提醒內在批評者,很多時候,結果都很順利。內心的批評者喜歡問:「出差錯怎麼辦?」你可以反駁:「如果事情進展順利呢?」 6. 健康的應對句 雖然籠統的肯定句如「我是贏家」通常對抗不了負面思維,但有些應對陳述可以讓你鎮靜。像肯定句一樣,應對句積極、正面。但也深植於你真正的信念,你的大腦才更容易接受。 想像最壞的狀況時,試著把注意力集中在應對句,例如「如果⋯⋯多數人都會接受」(「如果我演講時口吃」「如果我在聚會上說的話很難接」等等任何讓你擔心的結果)。然後提醒自己,「就算不行,我也能應付」——無論結果是不贊成、失望,或其他不利的結果。 我們來看看米雅的例子。朋友邀請她參加泳池派對,她也很想去。自從三個月前生孩子之後,她就不常出門,她想見見朋友。問題是,她「覺得自己很胖」。她以為現在應該能回到懷孕前的體重,結果沒有。她怎麼能讓別人看到她穿泳衣? 她的負面思維響亮又刻薄:「每個人都會盯著我看。他們會認為我早該減掉這些贅肉了。」米雅藉由上述步驟,用務實想法取代負面思維頗有成效。然而當她一想到這件事就倍感壓力,所有理性都被拋諸腦後。她沒自信自己有辦法出席,也許她會編藉口不去。因此,她做了一張應對卡,去聚會之前那幾天就能拿出來看: 大部分人不會看著我;他們會聊天、開心聚會。我對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我要去玩得開心。不太可能有人會批評我, 或對我有惡劣的想法,否則就是他們的問題。 圖片|Photo by Haley Phelps on Unsplash 想法如何影響自信 本章開頭提到那位想上大學的莎夏,開始察覺自己思維的謬誤,決定申請當地大學。過程並不容易,每當她坐下來寫申請論文時,自我懷疑的小精靈就會跳出來大喊:「妳永遠辦不到!」莎夏聽到這些話後便說:「謝謝你,大腦,交給我吧!」然後繼續寫。 終於準備按下提交鍵的那天,莎夏依然很焦慮。但她不再深信自己會失敗。莎夏利用正念技巧告訴自己:「就看看狀況吧。如果我被錄取了,那就太好了,總之我為自己的努力感到自豪。」自己「說到做到」讓她覺得很痛快:她常向孩子鼓吹教育的價值,也一直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如今,她親身實踐了。 莎夏覺得自己其他領域也越來越有自信。當她覺得工作表現不佳時,她知道自責的痛苦來自內心批評的聲音:那只是想法,不是事實。「畢竟,」莎夏想,「我還是我。」無論能否成功拿到大學學位,她的內心深處知道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 我們都有內在核心,這個核心不在乎我們的過錯、情緒,或社會地位。這個內在核心明白我們的價值。當我們像莎夏一樣,擺脫負面和不務實的想法時,就可以活出真實的核心自我。 (推薦閱讀:常覺得「不值得、不夠好、我做不到」?試試這三步驟消除內心噪音) 重新審視自我疼惜 現在知道如何降低內心批評者的音量,盡可能增添生活的積極面。以下的策略用自我疼惜幫助你建立自信,朝目標邁進。 1. 讓自己休息一下 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有時會感到力不從心。你會犯愚蠢的錯誤,難以集中精神,或覺得太疲累,無法繼續努力。這時請勿苛責自己,放心,這些日子會過去的。像對待親友般善待自己,說:「你今天做了很多事情。坐下來,喝杯飲料、看個節目,明天再來。」人人都需要休息。 在疲憊的一天之後,你最喜歡的充電方式是什麼? 2. 記錄自己的成就 爬山時抬頭看路程還有多遠,很容易忘記你已經走了多長的距離。往下看你走過的山坡能讓人信心大增,也提醒你:「嘿,如果我能走這麼遠,也許真的能走到山頂!」試著每週一次在筆記本上記錄你的成就。 允許自己從小處著手:也許是你和另一行的人喝咖啡,討論轉換工作跑道;也許是姊姊有微詞時,你站出來幫自己辯護。不斷累積這些小小的步伐,才有後來的大改變。 3. 想像前方的道路 某個目標讓你感到壓力重重時,這句諺語對你有幫助。「怎麼吃下一頭大象?一次咬一口。」試著寫下你達到目標必須採取的步驟,某些步驟只是問號也沒關係。你可以透過研究、與人討教和積累經驗來填補這些空白。現在只看第一步,你只要做到這一點。 假設目標是準備參加馬拉松。有時早晨醒來,你可能心想:「我辦不到!」問問自己,「我辦不到什麼?穿上跑鞋出門?我現在只要做到這一點。」 如果你一年級就想著高三會有多辛苦,可能六歲就輟學了!等你讀完十一年級,就會發現十二年級似乎沒那麼糟糕。要有信心,梯子的橫檔一個接著一個相連,最後會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 圖片|Photo by Jukan Tateisi on Unsplash 挑戰恐懼:探索想法 面對負面思維往往就像徒勞無功的任務。你一直試著和內心的批評者合作,對方只是把你推回山腳,重新開始。這種挫折感可能會變成恐懼:「如果負面思維總是扯我後腿怎麼辦?」 你可能也會擔心,反擊負面思維只是自欺欺人。如果你不再聽從那個說你永遠都不夠好的聲音,你就會出去嘗試新的事物,可能會摔得很慘。 「看吧?」你會認為,「我早該知道自己做不到!」 既然我在這一章提倡務實的思維,我就實話實說:你一生都無法擺脫自我懷疑(至於那一小撮從未經歷自我懷疑的人有個統稱:精神病患者)。但這並不表示內心的批評者將永遠控制你的大腦。如果你不斷練習從本章學到的技能,你就能學會一步步向前走,無論負面的南西(或尼爾)說了什麼。 對,有時你會搞砸。沒有偶爾犯下的錯誤,就不可能有進步。不要因為害怕跌倒,就永遠不踏出第一步。 * Isaac Lidsky(一九七九~),美國演員、演說家、作家、企業家,也是第一個美國最高法院的盲人書記官。 * 其實在電影裡的意思是:「我才金盆洗手,他們就逼我重出江湖。」 本文摘自芭芭拉.馬克威、西莉亞.安佩爾的《你會比昨天更堅強:心理學家為你量身打造的自信心練習題》。由大田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會比昨天更堅強:心理學家為你量身打造的自信心練習題》 October 29,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L3YA5
佔有慾強、嫉妒伴侶的交友狀況?關係心理學:成熟的關係是彼此信任,給對方安全感 https://ift.tt/3EnBPmL 塔羅筆記 人們之所以會忌妒,是因為他們沒有安全感,害怕失去所愛⋯⋯本文的五種情境帶你測試看看,在這段關係中你是否輕鬆自在?又或者,什麼情境才是你的理想狀態? 信任後的欺騙,真心後的敷衍真的是一把無形的鋒利的刀,手起刀落,斬斷了人與人之間僅存的一絲信任和真心,連最後一點希望也隨之破滅。 信任和真心都是當今世界的稀缺品,也是偽善的人常用的道具。 活躍於紐約的兩性專家 Jane Greer 也曾提到,“People feel jealous because they’re afraid, insecure, threatened, or scared to lose someone they love,” 也就是指:「人會忌妒是因為他們害怕,沒安全感,受到威脅,或是害怕失去他們所愛。」 不如,就來個靈魂拷問吧。根據國外媒體網站「prevention」的資料,請檢視以下狀況,就可以得知你們是否是容易妒火中燒的情侶檔,還是情比金堅唷! 一、當你們其中的一個人與其他人跳舞或調情時,你們都不會感到不安 假使在婚禮上或是其他派對場合上,當你的伴侶與別人跳舞時,你不會覺得不舒服,反而覺得很他的舞姿很棒,很讓你覺得驕傲有這樣的伴侶。 因為你們知道並不會因為這支舞就失去對方。 專家 Jane Greer 認為,“調情是一種能量產生的自然行為”(Flirting is a natural behavior that’s about generating energy),你們都相信彼此並不會因為這場舞會,兩人感情就生變了。 圖片|Photo by Scott Broome on Unsplash 二、你們都有異性朋友,你們都不覺得奇怪,因為無傷大雅 想像一個情境:當你的另一半沒空的時候,你可能會請別位朋友來幫忙你搬重物,或是伴侶也可能到另外一位朋友家,幫忙裝修電器等等。 異性戀的你們,不會因為彼此的異性朋友而吃醋,因為完全相信對方,你們彼此之間是愛與關心,而不是佔有,或是因為對方與異性單獨相處而感到威脅。 (推薦閱讀:是嫉妒還是羨慕?關係心理學:愛吃醋和低自尊心有關) 三、當人們告訴你你的伴侶有多麼有吸引力時,你會感到受寵若驚和快樂 當別人稱讚你的伴侶時,你也會覺得:「沒錯,是我眼光好而且很幸運!」,而不是覺得「他是屬於我的男人/女人,別妄想動歪腦筋」。 你對於這一類的稱讚,感到與有榮焉,也覺得這是一份驕傲。 「他就是自己的,別擔心。」 圖片|Photo by topic_kong on PIXTA 四、當他談論潔西卡.艾芭 (Jessica Alba) 有多性感時,你不會感到害怕,而且他知道你對萊恩.葛斯林 (Ryan Gosling) 非常迷戀——這完全沒問題 這是一個很大的心力。聽到他或她的伴侶稱其他人有吸引力,需要一個非常堅強、自信的人才 hold 得住。 兩人之間能夠一起欣賞美麗的事物,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如果你們都能彼此接受對方欣賞美女或帥哥的眼光,一起欣賞,也會增加伴侶之間的樂趣,而不是一味地吃醋。 (你會喜歡:「愛,不是無條件的無理取鬧」辨識控制型伴侶:你沒必要為他的不安,感到愧疚) 五、你們雙方不會一直刻意參加對方的朋友聚會 僅僅因為你沒有經常在同一個圈子裡跑,並不意味著你沒有完全投入。花很多時間在一起很好,但不時做自己的事情也是如此。 能夠有共同的朋友,一起參加聚會,是很難得的事。但有時候,對方也需要自己與朋友的私人聚會,討論一些伴侶不知道的秘密;而你也是會與閨蜜一起偷偷討論另一半的壞話,不是嗎? 所以,當你們分開時,不用一整晚都傳簡訊追查對方行蹤,或是擔心他到底怎麼了?如果你們的愛夠堅貞,不用擔心對方會突然遇見誰,一見鍾情之類的事情。 你在伴侶對你的愛和渴望中很安全,所以你不會受到任何可能出現的其他人的威脅。 October 28,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nBPmL
世上沒有理想母親!用最真實的自己與孩子連結,親子關係也能親密自在 https://ift.tt/3pLH3EF 悅知文化 如果到了有孩子的那一天,記得不要被「好母親」的形象困住,他人的要求你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因為唯有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才能在育兒之路上不再扮演全然犧牲的角色。 文|朴又蘭 孩子想像中的理想母親,並不存在;母親必須相信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媽媽妳幹嘛啦?哪有人家媽媽那樣做的?」 這是女兒三、四年級時最常對我說的一句話。這個時候,我總會這樣回答: 「媽媽不是一定要那樣,妳要試著拋下偏見。我的媽媽就是這樣。」 從這句話裡,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母親存在著幻想。也許女兒想像中的母親,是個不會表現出個人情緒,性格溫和、仁慈,就像為遊子「臨行密密縫」的慈母一般!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女兒這樣的幻想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以榮格心理學的概念來看,可以將此當成是一種「集體潛意識」。就算不用潛意識來說明,也可想成是打從我們出生後,與主要養育者建立關係的那一刻起,就接受著社會性、文化性知識的制約。 雖然子女直接透過主要養育者——父母的語言來認識世界,但父母的語言也並非源於自身的語言,而是來自社會化、奠定於世界上無數知識的語言。由此可見,即便沒有刻意學習某些知識,在人們的意識中早已塞滿了各種幻想與理想。 拉岡曾說:「社會、文化與思想所塑造的普遍知識,是大他者(the big Other)的語言。」這裡所謂的大他者,可以是固定不變的某種普遍知識與形象,也可以是所有人看似同意(實際上不一定如此)的常識與標準的普遍知識。 (延伸閱讀:《資優生的秘密》:當我有自己的夢想時,該怎麼和父母的期待平衡?) 理想母親與實際母親的差距 看來我女兒感受到的母親與她想像中的不同,並非是那般溫柔仁慈。她也無法欣然接受自己想像的母親,和實際的母親有所差距的事實。 於是這樣的差異與距離,使她產生了某種「匱乏」,而這個匱乏又對孩子造成了莫名的創傷。在女兒眼中,母親有時說話敷衍應付,有時又說話一針見血,擊潰了她的幻想。 雖說慈愛地包容孩子的一切,才像母親該有的樣子,不過母親實際上也會有情緒化的反應,更有脆弱的一面。後來我女兒有一段時間不願放下毛絨絨的玩偶,試圖藉此滿足心中的匱乏。 大概到了國小六年級,她的態度逐漸出現改變。在低年級以前,孩子通常會以某個特定形象來看待母親,如果母親沒有符合該形象,就可能會感到不滿,並要求母親盡可能符合該形象;隨著進入高年級,孩子開始體認到母親的優缺點,並且能以言語描述。 「媽媽雖然說話一板一眼,但是我知道她很容易心軟,刀子嘴豆腐心。」 「媽媽雖然很嚴肅,但是會從頭到尾把我的話聽完,也會記在心裡。」 「我對媽媽有很多不滿的地方,不過我知道媽媽很擔心我。」 「雖然我有時候很討厭媽媽,但是愛媽媽的心永遠不變。」 圖片|Photo by Eldar Nazarov on Unsplash 這個指標顯示出原本在心中描繪的母親理想形象,並要求母親符合理想形象的孩子,開始認知到母親真實的一面,並試著接受。此時,女兒對玩偶的執著逐漸消失, 對朋友的關心與日俱增。換言之,她已經開始接受匱乏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多數能具體明確地將有關母親的經驗內化。如果孩子無法將母親與自己的關係轉化為具體的經驗,將會永遠受到理想形象所箝制,擺脫不了現實與理想差距而造成的匱乏感。 孩子想像中的理想母親,實際上並不存在。他們必須將自己親身經歷的母子關係具體內化,而不是期待著一個虛幻的理想母親。 因此,母親們不應該被「好母親」的形象困住。孩子的要求可以接受與認同,但母親也必須相信自己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若非如此,將會因為沒有成為理想母親的罪惡感與自責,造成親子關係日漸惡化,或是被迫扮演犧牲的角色。 (同場加映: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律師:總是要求「萬能母親」的文化,是少子化的主因) 世上沒有所謂的好母親、壞母親 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好母親」,只要以最真實的自我和孩子建立各自獨立的特殊關係,就已足夠。如果母親個性消極,那麼,孩子就得接受母親不願出頭、為人低調的形象,而身為母親的自己,也沒必要對自己消極的模樣感到不安。唯有如此,才能理直氣壯地告訴孩子:「我們家的媽媽就是這樣。」 這句話的意思不是:「我就是這種人,你想怎樣?」而是要讓孩子在實際的親子關係中,體認到母親的態度:「我不是妳想像中的媽媽,但是身為妳的媽媽,我全心全意地愛著妳,也因為妳是媽媽的女兒,理所當然得到媽媽全部的愛。」 相反地,母親也必須認同與接受女兒與生俱來的各種特質或優缺點。女兒既是與我們外表相像、理應加倍呵護的孩子;卻也是繼承我們身上討厭的缺點,令人擔憂的孩子。 這兩種情況,都與母親本身脫離不了關係。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矛盾,原因在於母親沒有認清孩子是與自己不同的獨立個體。 當母親發現自己身上討厭的缺點出現在孩子身上時,往往會希望孩子盡快改過;然而,在孩子身上看不見自己某些優點時,卻又責備孩子怎麼連這都辦不到。當母親不夠認識自己、不夠愛自己,就會將這樣的態度投射在孩子身上。 因此,母親必須充分理解自己,全然相信自己,才有辦法客觀地認識並接受孩子與生俱來的各種性向和特質。面對孩子需要調整的地方,必須多花點心思等待,因為唯有耐心等候,才能以非暴力的方式掌握到改善的時機。 圖片|Photo by Bethany Beck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比起成為伊隆・馬斯克的母親,我更在乎做自己」梅伊馬斯克:用優雅的姿態,慢慢老去) 如何成為「我的媽媽」 二十歲的我,準備離開修女院的當天凌晨,如今已是神父的一位神學生,看著不顧一起在教堂成長的情誼、執意離去的我,哽咽著說出這樣的話:「又蘭啊,天主不是別人的天主,是我的天主。祂不是別人的神,是我的神。你要記住,一定要見到自己的主。」 母親也是一樣的。只要扮演好「我的媽媽」這個角色,而不必是「別人家的媽媽」。對外形象再怎麼好,為人再怎麼和氣,如果母親沒有將「我的媽媽」的形象植入自己記憶中,就沒有意義。沒有永遠惡毒的母親,也沒有永遠溫柔的母親。 害怕表現出不好的一面,而一味追求美好形象,這種逃避的態度只會使內心的黑暗面日漸擴大。而黑暗的代價,將由子女承受。 當然,也不必認為自己是壞母親而感到自暴自棄,將孩子拒之千里。衷心希望各位都不是只有一顆想成為好母親的心,卻忽視孩子真正需求,而最後活成日漸孤獨的母親。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成為懂得思考與探索的母親。因為當母親能夠體認到自己的需求與慾望、匱乏與創傷,並且完成追悼時,將可看見過去未曾展現的熾熱母性。 本文摘自朴又蘭的《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獻給世上所有女兒、母親、女性的自我修復心理學》。由悅知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獻給世上所有女兒、母親、女性的自我修復心理學》 October 28,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LH3EF
「怎麼講配不配呢?喜歡就是配!」台灣首部同志喜劇電影《17歲的天空》再映! https://ift.tt/3pM5eTv Bella.tw儂儂 2004 年楊祐寧與 Duncan 所演的台灣首部同志喜劇電影《17歲的天空》,經過數位修復集資計劃,在 17 年後重新與觀眾見面! 國片《17歲的天空》今日要重返大螢幕了! 這部電影是台灣第一部同志喜劇,2004 年在台灣上映,詼諧動人的風格和青春熱血的節奏,至今仍在許多七年級生回憶裡佔有一席之地,現在登場的版本是經過 4K 數位修復集資計劃,才重回觀眾視線,那份相信愛情的天真勇敢,至今看來仍舊熱血澎湃,在 17 年後的歲月洗禮之後,《17歲的天空》看起來仍舊清新真摯,令人感動連連。 台灣第一部同志愛情喜劇 圖片|CATCHPLAY 提供 讓儂編來和大家說說,《17歲的天空》在 2004 年在台上映時,根本媲美《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電影當中楊祐寧及Duncan(周群達)這對顏值破表的 CP 魅力可說是男女通殺。 電影憑著歡快的喜劇氛圍詮釋,同志族群追求真愛的創舉,讓觀眾相當感動,在當時逐漸走向開放的社會風氣當中,《17歲的天空》這部同志喜劇算是走在挺前面的,是台灣第一部同志愛情喜劇。 即使歷時將近 20 年,《17歲的天空》電影當中青春活力、勇敢追愛的價值,在這 17 年來不斷地傳遞給世界各地的觀眾,編劇傅睿邨就分享自己曾在紐約酒吧看到一群外國人在欣賞《17歲的天空》,甚至收到來自美國影迷的信,不只是台灣影迷感動,國外也有許多粉絲對這部電影相當喜愛。 (延伸閱讀:盤點 4 部經典女同志愛情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戀夏時光》《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因為愛你》) 金馬新人楊祐寧演技進化 台灣小生楊祐寧當初憑《17歲的天空》獲得第 41 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他形容:「這是青春的、陽光的、並且很勇敢的一部電影。」 有趣的是今年楊祐寧在燒腦懸疑電影《複身犯》大展超分裂演技,精準掌握陳以文、王淨、林哲熹的人格特色,片中還有和神秘人物周群達 Duncan 有著對手戲,兩人去年在電影宣傳時於台中合體現身,再續 17 年前的緣分,從《十七歲的天空》兩人扮演同志愛侶,到現在變成《複身犯》中的生命共同體,奇妙的角色安排,讓粉絲們都津津樂道。 (你會喜歡:《腿》導演張耀升手記|謝謝楊祐寧:你給劇本的,比劇本給你的更多) Duncan 國片領域持續發光 這幾年低調在台灣影壇默默耕耘的 Duncan,最近一部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就是在去年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消失的情人節》扮演看似帥氣天菜的劉老師,實際上是個詐騙純情女的渣男,角色讓人印象深刻。 回想起 17 年前的經典作品《17歲的天空》,Duncan 表示重新看過電影中,自己與楊祐寧經典的水池之吻開場戲仍很難忘,他說: 「 再次看到電影開場的泳池戲,除了發現以前好厲害可以閉氣那麼久,也想起那天拍了快一整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水裡面,除了閉氣還要配合攝影和演員在水中轉動,但那個畫面無論過多久看起來還是非常唯美,所以覺得當時的辛苦都值得了。」 (同場加映:《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張家漢與王柏德:一輩子太長,我捨不得你陪我心傷) 金勤原來是天后導師 《十七歲的天空》當中還有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靈魂要角,那就是在電影當中飾演男主角好友「小宇」,當時的金勤在各大台劇和國片當中都有亮眼表現,演出的同時,金勤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取得了教師資格。 即使近年淡出舞台,金鐘最佳戲劇《天橋上的魔術師》、億萬賣座國片的《返校》、陳玉勳導演的《消失的情人節》都曾經邀請他擔任表演指導,而 17 年後已經從配角蛻變為重量級導師的他,指導過的學生有林依晨、陳柏霖、陳昊森、王淨、曾敬驊、王陽明、周湯豪、楊丞琳、宋芸樺⋯⋯,是個相當厲害的狠角色。 能夠見到《17歲的天空》17 年後再登大螢幕,金勤表示:「很感動大家這麼多年後還是如此熱情,也因為你們的支持,讓今年有更多人可以看到 17 年前我們拍的這部電影。片中這份純愛,至今仍讓我感到青春洋溢。」 原文出處:《17歲的天空》重返大銀幕!台灣首部同志喜劇電影17周年,見證楊祐寧22歲俊帥神顏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楊祐寧公證結婚啦!柯佳嬿、林宥嘉、坤達....盤點明星婚紗照也是很“文青” 【金馬57】最大贏家《消失的情人節》勇奪5項大獎,成年度最值得看的國片之一! October 28,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M5eTv
柚子甜|金錢戀愛學:為什麼說自己愛錢,卻對物質毫不珍惜? https://ift.tt/3bk2AvP 柚子甜 我們日日奔波,辛苦工作,對金錢的渴望到了火熱的地步,卻對金錢換來的物質,買完再買,毫不珍惜──這是現代人最大的通病,也是金錢上最大的矛盾。 我是柚子甜,一位商學院出身的心靈作家。在接觸靈性領域前,我是在商業圈打滾的國外業務,念大學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很早就和「金錢」的關係非常緊密。 在進入身心靈圈之後,意識到「金錢」不只是一種能量,更是一種「關係」。我本是兩性作者起家,善於分析關係議題,而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將在系列文中,分享如何經營一段我們極為渴求,卻又總是捉摸不透的關係──我們和「金錢」的戀愛學。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前陣子在閱讀蔣勳老師的《天地有大美》,非常喜歡裡面談到的生活哲學。蔣勳老師說,現代人崇尚快時尚,一件衣服買來常常沒穿幾次,就棄之不用了。 他自己倒是有幾件很喜歡的衣服,質料是上好的棉,洗的時候用最好的洗衣精泡著,輕輕手洗掉污漬;洗完也捨不得掛晾讓衣服變形,而是鋪平讓它晾乾;如果衣服有皺褶了,也是用溫和的方式熨燙,這樣的衣服,他一件可以穿好久好久,而那已經不是一件衣服,而是織入一段一段時光記憶的載體。 (你會喜歡:【蔣勳專文】池上重讀《小王子》:不懂星空永恆,也不會懂神話美麗) 看到蔣勳老師這樣處理衣服,大部分的人會萌生兩種想法。 一派是狐疑「現在衣服這麼便宜,洗壞再買新的就好,何必浪費寶貴的時間在整治幾件布料上?」,另一派則是:「那幾件一定是很貴很好的衣服,才會這樣珍惜地處理吧。」 又或者是:「大概只有老師這種文人雅士才有閒情逸致這麼幹吧,我等凡夫俗子,還是隨便扔洗衣機攪一攪就好了,誰要在那邊花半天時間折騰?」 我就是一開始閃過這些念頭的俗人。但闔上書,仔細玩味這段話背後的心意,卻領悟這樣的舉措和物品價格無關,也不單單出於文人雅興,而是這份「麻煩」,藏著是對物質的細膩、珍視與愛。 眼裡對萬物有情感的人,不會覺得這是「累贅」,而是「照料」,照料來到身邊之物,因為它與我們有緣,因為它承載了我們獨一無二的記憶,不單單只是我們在商業市場秤斤論兩,塞進購物袋提回家的東西。 於是人惜物、物愛人,一件件都是有深深共同記憶的朋友,自然想掏出心來款待周到。 圖片|Photo by Jazmin Quaynor on Unsplash 為什麼在「金錢戀愛學」的主題,會提起這一段文摘呢?原因是它勾起了我的反思:我們都以為自己很愛錢、很珍惜錢,於是日日奔波,嗜錢若渴,卻對被錢換到手邊的「物質」毫不珍惜,甚至到了糟蹋的程度──這是現代人最大的通病,也是金錢上最大的矛盾。 (延伸閱讀:柚子甜|金錢戀愛學:金錢可以紓解不安全感,卻不是長期解藥) 金錢戀愛學第十三課|為什麼說自己愛錢,卻對物質毫不珍惜? 我們有沒有想過,「重金錢、輕物質」的心理狀態是什麼呢?明明金錢只是載體,目的還是為了交換物質,可是我們環顧四周,卻很少看到瘋狂追逐金錢的人,對待物質是同樣善待和珍愛的。 更多時候是買來用幾次,蜜月期過了就棄之不用,繼續追逐其他新鮮有趣的東西,直到衣櫃裡、書桌上、角落裡都堆了幾乎全新,卻又不想繼續用的物品。 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喜歡金錢,是因為它代表了「得不到」的一切;而我們輕視物質,是因為它已經是「到手了」的象徵。 換句話說,金錢是「慾望」的投射、物質是「現實」的化現,一個對現實不滿的人,更有可能會對金錢有無限追求,但對已經擁有的物質棄若敝屣。就算沒有丟,往往也只是買不起新的將就用,跟珍惜是完全沾不上邊的。 (同場加映:生活物品斷捨離:舊的還能用,就忍不住想買新的怎麼辦?) 不珍惜物質,會影響到和金錢的關係嗎? 當然會。 如果我們把「金錢」當成一個人、一個伴侶,這個人總是送我們好東西,滋養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收下之後只會開心幾天,就放到一旁不當回事,還默默希望他送我們更多;又或者我們總是在不快樂的時候,就叫伴侶用物質取悅我們,不管之前已經擁有了多少。 你說,對方會喜歡我們嗎?以及,我們把伴侶的禮物當成理所當然,甚至是生活的止痛劑,彼此的關係會好嗎? 我想很難,最後只會變成又嫌棄又只能緊緊抓著,不然什麼都不剩的怨偶而已──這就是很多人和金錢的關係。 圖片|Photo by Kristopher Roller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Oneness Cards占卜|年末倒數:最近我可以珍惜、感謝生命的什麼部分?) 如果你也意識到,自己和金錢的關係有這樣的影子,也不用太過緊張。就像我們意識到,自己對伴侶的付出總是不當一回事,與其著急過去做得不對,不如就從當下開始修復就好。 我們可以看看身邊,先找出三樣被「金錢」贈送的禮物,而你曾經很喜歡,也確實被它照顧了生命,只是隨著習慣被我們忘記了。 這個物品並不一定要很貴,比如說一個潔白雅致,在冷冷的冬天點上一顆蠟燭,就會產生美麗光影的燭台。比如說保溫效果極好的隨行杯,讓我每天都能很有質感地喝手沖咖啡。比如說一個音質良好的藍芽喇叭,讓我回家時可以播放古典樂,洗去一身的疲憊。 看著這些東西,回憶我們被它照料的時刻,它曾經陪我們走過哪些場景,讓自己沉浸在感激的幸福裡。接著,想想我們有什麼能夠為這個物品做的?也許是用乾淨的布擦拭灰塵,也許是為它找一個有美感的擺放位置,甚至拿起來好好重新享受它,都是一份非常好的、恢復和物質關係的方式。 一旦我們能夠撿拾起這樣的幸福,和金錢的關係就逐漸修復。當我們能夠珍惜著「物質」,對「金錢」的狂熱渴求,就會冷卻至健康的平衡點。 在這樣舒適的關係下,或許我們不會成為帳戶金額最多的人,卻會逐漸成為被金錢好好愛著的人。 作者資訊|柚子甜,1987 年生,政大商學院畢。原本念商從商,28 歲生命出現大流,一切歸零重新開始,之後蛻變為心靈作家。座右銘是「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歡迎追蹤臉書《柚子甜剝心事》。〈金錢戀愛學〉延伸探討,請於各大 Podcast 平台搜尋「柚子甜剝心事」收聽。 October 28,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k2AvP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看見」坦誠內心脆弱,是否還會有人喜歡? https://ift.tt/2ZqhNJg 黑麻糬 低潮期的你,只是一部份的你自己,需要協助,可以試著向他人展示脆弱、尋求協助,真的不知道怎麼開口也可以尋找專業諮商。 作者|蔡秀娟,諮商心理師 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人生中遇到困境,成為需要「找人聊聊」的人,但「知道自己需要幫忙」和「願意接受幫忙」往往是兩回事。 人與人的相處,往往因為社會、家庭、文化,讓許多互動中夾雜著期待,甚至變成應該、必須的規範,使得我們無法坦承自己的感受、想法,也可能限制了一些行動。 然而,諮商室裡一份足夠好的陪伴與鼓勵,促使了這些狀態有了不一樣的變化!夠好的關係經驗,消弭過去經驗裡對一個人的影響,鼓勵著一個人願意與環境中的他人重新互動與連結。 推薦你閱讀《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本書適合助人工作者,以及覺得自己需要好好找人說說話的人閱讀! 關係中的陪伴與支持,經常是讓一個人蛻變及成長的關鍵,因為在談話中的你我,會在過程嘗試聽進他人的鼓勵和提醒,不再只是抓著過往熟悉的傷痛與自我否定不放。 你將可能在生活中實踐這些不同以往的生活模式,並且相信自己能擁有不一樣的人生故事。 書中描述著諮商師(羅蕊)與當事人的故事,也是諮商師尋求另一名諮商師(溫德爾)的故事。 以五位當事人與諮商師相遇和陪伴的歷程,道出每個人在渴望被幫忙與理解時,內在衍生的拉扯與不安,以及隨著關係的建立與信任,逐漸開始訴說生命經驗的種種,目前周遭人事物所帶來的正負向影響,進而在過程中萌生改變及突破的勇氣。 圖片|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com (同場加映:「你希望三年後自己是什麼模樣?」諮商師:定期自我分析,找到堅強背後的真實脆弱) 渴望被理解,又忐忑「看見這樣的我,他還會喜歡我嗎?」 在生命徬徨之時,你曾出現過「想找人幫忙」的想法嗎?而你對於自己想找人幫忙的念頭,你的想法跟感受又是什麼呢? 形成這些想法及感受的原因,可能是來自家庭、求學、社會文化、過去求助的經驗⋯⋯等等,而我們所處的環境,其實對於「展現脆弱及求助」存在著許多刻板印象。 對於求助,我們常有著「若他人知道自己所思所想後,會怎麼想、怎麼反應」的忐忑,擔心兩人原有的關係是否會因此變質,甚至是漸行漸遠,更擔心展現真實的自己、坦露內心的脆弱後,是否還能被他人喜歡。 所以有時候,即便我們求助了,我們在對方面前仍可能處於矛盾的狀態,因此,當對方努力想要靠近、理解我們,我們卻可能在傾訴、展現脆弱時收一點力,試著在過程中不要丟臉、不要失態,並且表現得比真實狀態要好。 (推薦閱讀:總是擔心別人討厭自己?心理學研究:對方通常會比你所想的,更加喜歡你) 改變令人抗拒、不安,但駐留於過去真的比較好嗎? 書中巧妙地用囚犯漫畫來比喻一個人身處困境中的狀態,形容每個困境都會有出口,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去看看困境中有些什麼。 但往往我們會認為自己別無所選,我們會以高超的預言(預測環境中人事物對自己的反應)及自我否定的方式,回應自己目前的困境,這個方式會讓我們感覺到熟悉與安全,儘管讓我們不舒服。 而用舊有的觀點去看待世界真的不好嗎?我覺得,重點在於拓展更多元的觀點及因應策略,如果你在意眼前讓你痛苦的事件、你心繫著脫離苦海的那刻,那何不擴充一些技能去化解難關呢? 就像玩遊戲,關卡逐漸變難的過程中,用舊有的模式也許一樣可以破關,但總是辛苦且原地踏步的時候,而你不會希望自己永遠只有一個種技能或只停留在一個等級吧? 此外,當你看見困境的出口時,也意味著另一個挑戰的開始!因為你完全不知道出口後的路怎麼樣、自己接下來會如何發展。 所以,你從困境中獲得自由的同時,也被賦予了責任,或許是一份沒有退路,迎向挑戰、繼續前行的責任,也或許是一份為自己承擔和努力的責任。 自由與責任是一體兩面的,但大多數人對於改變所需擔負的負責是卻步的,可是,問問自己,縱使改變令你有些抗拒、不安,但駐留在過去真的比較好嗎?是你想要的嗎? 透過與他人連結,我們可能長出力量與勇氣,在支持與接納的環境下,我們嘗試道出自己的故事,並默默觀察著對方的反應;我們拿捏說話的分寸,測試著對方可以承接的程度,在感到安全的時候,我們可能更進一步去認識這些故事下真實的自己,也可能從而發覺一個有別於過往,你對自己或他人對你的理解與評價。 若你不想留在過去,卻又擔憂著改變的未知與責任?先試著為自己跨出「找人聊聊」的那一步吧! 圖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你會喜歡:愛自己練習:療癒內在小孩,釋放負面情緒,讓自己自由) 生命的低谷彷彿一張快照,不能代表你的一切! 人生總有遇到挫折及困境的時候,不管你擁有什麼樣的身分位置,總會遇上一個拿它沒轍的難題,即便是一名諮商心理師,也需要透過「被諮商」來釐清或探索一些生活困擾的脈絡(如同這本書的作者)。 同樣身為諮商心理師的我,也在許多時刻感受到諮商帶來的幫助與支持。接受諮商的經驗為我的生活、生命帶來許多不同,在面對身旁的人事物,我對於自身的感受與想法變得更為坦然,對於「差異」也不再那麼執著,反而長出彈性多元的態度。 在專業上,更能體會被諮商時可能會產生的感受,可能是一種自己比較弱或是被打敗了的感覺,甚至是一種對困境及眼前協助的不確定感,讓我在服務當事人上更能照顧到其心情與想法,在改變與駐留之間,學會等待與相信。 我們不需要因為展現脆弱或求助而感到羞愧,困境衍生的思考模式、情緒狀態、行為舉止絕非永恆,它只是一個暫時的狀態,有如一張快照,如果你有過需要人頭照而走進快拍機的經驗的話,那麼你一定懂,那張快照並不能彰顯出你整個人的氣質、樣貌、人品、個性,當然也不可能代表你的價值,甚至還常有人嚷嚷著「拍得也太不像我了吧!」 透過探索這張快照的形成脈絡,藉著傾訴與聆聽,我們會對自己有不一樣的視野,甚至是創造出一個新的意義,又或是你會發現自己生命中其他快照的存在與價值。 最後,想和你分享書中提到的「Ultracrepidarianism」的概念,它指的是「習慣對於超出自我認知或能力負荷的事情給予意見」,希望我們在陪伴他人之時,能夠把焦點放在傾聽及好奇,而非一股腦地想要用經驗去說服對方,甚至幫對方想辦法,因為有時候人並不喜歡別人告訴自己該怎麼做,即便他詢問你的意見,但更多時候,他希望的是自己心中的想法可以說出並被支持著。 祝福我們每個人在需要找個人聊聊時,都能被好好地承接住每個想法、每個情緒,而在過程中,我們也更能坦然地做自己、成為自己欣賞的自己! October 28,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qhNJg
熬夜是一種抗議!可是常常睡不飽怎麼辦?7 個步驟擺脫「報復性熬夜」的惡性循環 https://ift.tt/3vON3xz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如果你在該睡覺的時間時,還在隨意地滑手機,或是漫不經心地看電視的話——你有可能在「報復性熬夜」!試著用時間換回自由的感覺,但往往把自己弄得更累⋯⋯ 有聽過報復性旅遊、報復性消費,但你聽過「報復性熬夜」嗎?明明應該要睡覺了,卻狠不下心關掉影集,內心不斷告誡自己,看完這一集就睡覺,但還是一集接一集播放著,一回神已是凌晨 3 點。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報復性熬夜」是什麼? 「報復性熬夜」(Revenge Bedtime Procrastination)是 2014 年一項荷蘭心理學研究提出的名詞,指人們無緣無故地、在沒有外界不可抗力阻擾的情况下,沒有在預定時間內睡覺的現象。 專家表示,報復性熬夜其實是心理問題,出自一種「控制」與「補償」,「當我們不覺得自己可以掌控白天的生活,我們就恣意使用夜晚的時間,作為一種補償。」也就是想要奪回主控權。 報復性熬夜也像是一種反抗,藉由犧牲自己的健康,來反抗家人、同事、主管、社會帶給自己的不自在、壓力、焦慮,希望透過熬夜補回這一天的遺憾,讓自己感覺好一些,也對生活表達一種無聲的反抗與不滿。 (同場加映:100 天生活冒險|規律運動、早起不熬夜:十天後生活會有什麼改變?) 我有報復性熬夜的問題嗎? 以下幾個問題試著做做看,如果符合的愈多,就代表你可能愈有報復性熬夜的傾向。 我上床睡覺的時間比我預期的更晚 明明知道明天要早起,我反而會更晚才睡覺 到了該睡覺的時候,我仍無法輕易結束當時的活動 該睡覺的時間,我常還在做其他事情 當我想上床睡覺時,我容易被其他事情分心 在伴侶、小孩上床睡覺後,我精神反而變更好 常用「我白天工作壓力很大,我需要一點自己的時間」作為熬夜的藉口 圖片|Photo by Sayo Garcia on Unsplash 報復性熬夜的壞處? 熬夜太晚睡,白天起不來精神不佳,會逐漸變成惡性循環,除了影響身心健康、工作效率,甚至當想嘗試早一點睡覺時,也可能反而躺在床上睡不著,對隔日的到來感到更加焦慮。 此外專家也指出,在睡前爭取部分時間以恢復心中某種自由的感覺,往往做的事情並沒有什麼意義,甚至還有些浪費時間,例如無意識地滑手機、看電視,很多人以為這是減輕壓力的方法,但事實上漫不經心的舉動只會增加壓力。 (延伸閱讀:明明累到不行,睡前還是忍不住滑手機:你也是「報復性熬夜」一員嗎?) 7 個方法擺脫報復性熬夜 1. 建立新的睡眠儀式 重新建立固定且規律的睡前儀式,為入睡做好充足的準備,例如睡前冥想、呼吸練習、伸展、看書、聽輕音樂等等。 2. 保留白天的 Me Time 白天為自己安排「暫停」的休息時間,不管是要運動、看書、走路等,幫助自己適時喘口氣,重新感受擁有對生活的主導性,不再被工作所逼迫。 3. 提早洗澡 洗澡會提醒大腦和身體調節到「休息模式」,也幫助身體放鬆,有專家建議洗澡與睡覺時間最好相隔 3 小時。 4. 睡前遠離電子設備 電子設備的藍光會影響人體的生理時鐘,誤導大腦釋出較少褪黑素,導致不好入睡。 圖片|Photo by Josue Valencia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常常在休息後,還是覺得累嗎?給高敏感人的大腦休息法:你可以嘗試「睡前儀式」) 5. 列出工作及休息時間 在每天的行程中,列出自己工作以及休息的時間,讓自己能明確地意識到趕快睡覺的重要性,也避免因兩者分不清,而減少了休息的時間。 6. 循序漸進、慢慢調整 如果想改掉報復性熬夜的壞習慣,建議由每天早睡 15 分鐘開始,慢慢調整,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如果過份緊張擔心,反而可能因壓力而失眠。 7. 偶爾犒賞自己 過度的壓抑和自我控制,有時會導致我們更期待獲得補償。 所以,可以試著與自己約定一些小目標,達標時,適時放鬆,給自己一些小獎勵,例如吃頓美味大餐、買個奢侈品等等,為自己找到合適的紓壓方式,進而降低透過熬夜當作心理上補償的機會。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酸爽開胃!好吃到哭的酸辣涼拌蝦 是追劇/熬夜時的必備低脂零嘴! 《魷魚遊戲》全球藝人都瘋!李政宰 再遇「地鐵巴掌男」,孔劉 休假沒上班,天王 鄭雨盛 帥氣代班?! 不要命的壞習慣!盤點熬夜10大傷害~醫曝熬夜對女性的危害更大 容易不孕、亂經、長肌瘤同時還容易肥胖! October 27,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vON3xz
是嫉妒還是羨慕?關係心理學:愛吃醋和低自尊心有關 https://ift.tt/3BjI35k Bella.tw儂儂 一段親密關係中,我們反映出來的情緒,常常是自己心裡的陰影。因此你心裡嫉妒的真正源頭,其實很可能是來自於「低自尊」。 不少人坦承自己愛吃醋。若把吃醋說的冷硬一點,就是「忌妒」──再嚴肅一點,忌妒在天主教教義中被視為七大罪、是僅次於傲慢的罪愆;佛教視其為意識的煩惱之一「嫉結」,使人陷於輪迴之中。 撥開各種被賦予的意義,忌妒其實是一種正常的人類情緒。雖正常,但不快樂,人際關係還可能產生裂痕。 你了解忌妒的真正源頭是什麼嗎?或剛好正有這樣的困擾?讓儂編帶你迅速了解「忌妒」的情緒,找出解決的辦法。 1. Envy?Jealousy?你是羨慕還吃醋? 我們到底是羨慕、吃醋、忌妒還是嫉妒?中文常用「忌妒」包辦一切這類型的負面情緒,然而英文裡 Envy、Jealousy 的意義是不同的。 Envy 指的是對某人的處境或優勢感到不快,屬於「羨慕」的最消極,是「想要拿走別人的東西」;Jealousy 是競爭中的猜疑與擔憂,最常出現於第三方的威脅之中,換個說法是「吃醋」,是「擔心別人會拿走我的東西」。 但不管你用什麼語言去描述,忌妒都是一種複雜的情緒,伴隨著憤怒、恐懼、屈辱等各種感受的變化。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2. 吃醋是罪?或生物本能? 忌妒的極端,似乎有某種破壞別人或自己的傾向,像新聞常看到的標題「醋勁大發,所以⋯⋯」,所以戲劇化,成為常見的藝術主題、反派角色動機。 出現忌妒的情緒先不要覺得自己很糟糕,部分研究者認為這是一種生物本能。情感關係中,存在著「性忌妒」(Sexual jealousy),於此男女之間又有性別差異存在:不論基於猜疑或真實發生,男性會對「性不忠」擁有更強烈的嫉妒,而女性往往對「情感的不忠」感到更忌妒。 忌妒,然後趕走競爭者,你的基因就更有可能留存下來。儘管男女都有因性忌妒而展開激進行動的可能,但女性對性忌妒產生的自責和憂鬱症狀通常更多。 (延伸閱讀:全球有 3 億人受憂鬱症所擾!9 種徵兆解析:食慾下降、體重驟減也要注意?) 3. 有時候吃醋不可愛,而且不健康 戀愛中基於感覺的忌妒、正常情緒的醋勁,被認為是「可愛」的,不過長期或過激的反應,對於情感關係反而是一種傷害。 原因在於忌妒很容易出現對他人的控制行為,例如試圖掌控伴侶的行蹤、手機訊息,或情緒勒索的手段,更甚者有暴力行為發生。忌妒對自身的健康也有壞處,如導致焦慮、憂鬱、失眠、血壓升高,佔據你的心思錯失判斷能力⋯⋯。 想要活得更快樂更幸福,所謂「本能」是需要改進與控制的。 4. 愛吃醋與「低自尊心」相關 講那麼多,不合理的忌妒、吃醋或羨慕,其源頭到底是什麼? 大部分資料都指出與「低自尊心」相關,這是一種心理健康的判斷跡象,表示你是否肯定自我價值、足夠喜歡與欣賞自己,構成的因素還包括自信心、安全感、歸屬感等。 自尊心的塑造,與性格及個人的成長經驗相關,但也能從現在開始慢慢建立。另外神經質、強烈的佔有欲也是不合理的忌妒的可能原因。 圖片|Photo by Isaac Ordaz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我很想要,但我得不到」如何處理感情中的佔有慾?) 5. 如何不當「醋罐子」 情感關係中不想當個醋罐子,首要的是與你的伴侶進行理性的溝通,第三人對你造成的不安全感是正常的,而你的伴侶可能沒有意識、或在乎你對此的感受。 檢視這段感情是否健康,也檢視自己,這樣的忌妒是否較低的自尊心有關,並嘗試解決這樣的問題。 更多時候我們反映出來的情緒其實是自己心裡的陰影,而這樣的陰影不面對不消除,一輩子都會跟著我們。自我慈悲與正面冥想,對於情緒方面會有所幫助。 若處於忌妒的當下,請意識到這樣的情緒──不管 Envy 或 Jealousy──都不會是永久的,隔天就沒事了。 試著與朋友聊聊你的想法,好好放鬆自己,了解忌妒也可能是他人之於你的情緒;世界很大、視角很多,不要把自己困在情緒裡。 若發現這樣的情緒長期下來已經造成生活困擾、影響健康,或出現強迫與暴力行為,請積極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 原文出處:「拖延症」該如何改善?95%大學生有拖延症,5個妙招輕鬆解決,請告訴自己「開始了會更容易」!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自我慈悲」是什麼?心理學家教你3個要素提升幸福感、生活動力,讓你不被負面情緒影響 「高EQ」特質有哪些?5種跡象來判斷「認識情緒」很重要,社交技巧能從「懂得傾聽」開始做起! 參考資料: Wikipedia“Jealousy"&"Sexual jealousy”、Healthline“12 Ways to Let Go of Jealousy”Written by Crystal Raypole、verywellmind“What is Jealousy?”By Sarah Sheppard、Psychology Today“Jealousy” October 27,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jI35k
ME TIME 沐浴露設計師 Ina:你不需要去成為誰,你現在就可以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信! https://ift.tt/2XP7WMu Hsiao Lan 忙碌、壓力大、沒時間,總是找不到適合的方法照顧自己?給你簡簡單單,就能感受安全自信的私密體驗! 忙碌、壓力大、沒時間,總是找不到適合的方法照顧自己? ME TIME 女私沐浴露六週年,配方視覺首度雙升級,給你簡單,就能感受安全自信的私密體驗。 為你訪問視覺操刀設計師 Ina,帶你更了解設計背後想傳遞的故事。 Q1:想請 Ina 先聊聊這次 ME TIME 新設計的概念和靈感? 這是一款為台灣女性設計的私密處清潔露,女人迷跟綠藤也是兩個台灣的新創品牌,從台灣、亞洲、東方的元素去著眼,將身體意象加入,想要從設計讓大家感受到更靠近、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台灣」和「身體」,是前期蠻重要的概念。 當時的靈感來源有兩個,一個是雲門舞集的《流浪者之歌》,有黃金色的稻穗,像是一個舞者在甩動自己,和自己的身體很近,四肢是很張開、很自在舞動身體的,當一個人了解自己身體的平衡,才能自在地運用身體條件。 另一個概念從台灣女舞者羅曼菲的旋轉舞作《輓歌》裡,甩動裙擺和轉圈的動作而來,雲門舞集和羅曼菲舞蹈家這兩個意象,很好的給了如何同時呈現台灣跟身體這兩個概念的靈感。 後來整個 ME TIME 團隊進一步收斂出 “Dancing like no body’s watching” 的概念,也就是想傳達使用 ME TIME 的時,你可以很自信地舞動與擺弄姿態。 很多人會用潑墨和筆刷來表現身姿,比如在東方的創作畫中的書法,所以這次的產品視覺上會看到筆刷的觸感,來呈現身體舞動和東方台灣元素,可以想像畫下去的瞬間,有「我就是要這樣畫下去」的感覺,是很有力道,很堅定的! 而我們也有感於市面上有太多私密處產品,告訴你應該要更香更白,這份堅定是我們想跟大家說: 「你在面對你自己的身體,對你的私密處,是可以很有自信的!」 (延伸閱讀:清潔、保養、還是經期用?五張圖帶你看 ME TIME 女私的最適用情境) Q2:顏色的選擇,有什麼樣的意義嗎? 使用紅跟綠,一來和女人迷的品牌色連結,二來也想透過比較不飽和的顏色,體現 ME TIME 使用時的輕盈感。 綠色是所有顏色中,最接近輕盈和自然,也符合這次升級 紅色回應特別需要照料的期間,想要給用戶溫暖的感受 淡黃色是內料的顏色,直接呈現在外盒,代表我們重視裡面到底放了什麼 以及從使用者的使用情境出發,當用戶有時候會忘記要使用 ME TIME 時,透過讓這兩款顏色選擇有明顯差異,在浴室更有存在感,希望幫助使用者記得,今天也要擁有一段簡單,就能照顧好自己的 ME TIME 時光。 Q3:透過這個設計,你想要對 ME TIME 使用者們說的一句話,會是什麼? 我自己很喜歡這次自信的概念,市面上還沒有任何一款私密處沐浴露產品,讓我因自信的原因而買,通常會因為恐懼、害怕變成大家說的樣子(比如不夠嫩白、不夠香)而買。 對我來說,自信的人是可以全然地接受,或關注自己的每個部分與狀態,當你更關注了自己,就會更自信。 我自己用了 ME TIME 後,有感受到我因為多花了時間在自己身上,讓我覺得我可以,我也會變成一個有自信的人。 很想透過 ME TIME 的設計跟大家說: 「你現在的狀態就很好,你不需要去成為誰,你不需要特別去哪裡,我們不需要變成那個很白很香的樣子,才是好的樣子,你現在就可以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信。」 (同場加映:為什麼陰道一定要香?林靜儀醫師:強化女性對於身體的羞恥感,非常惡劣) 設計師小檔案:Ina 念文學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經手女人迷 2021 品牌識別翻新、ME TIME 包裝、IT’S TIME 香氛系列、台女曆設計等,相信視覺設計和文字一樣,能說一個好故事,讓重要的價值與議題能被更多人認識。 ME TIME 私密沐浴露,深信與私密處相處,簡單就足夠好。 用 ME TIME 展開身體旅程,生長永恆自信。 October 27,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P7WMu
想要打造飽滿側臀?4 個動作在家做,8 分鐘居家練臀 https://ift.tt/3BeLpXf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如果你常因為上班久坐,而沒有機會活動到臀部肌群,然後你想要打造飽滿臀型的話,今天提供的四組動作,能讓你的側臀很有感! 4 組動作飽滿側臀、拯救臀部凹陷+扁塌,練出翹臀!建議每組動作個練習 4 回,不使用彈力帶徒手練習也可以喔。 圖片|Photo by Alexander Schimmeck on Unsplash 1. 跪姿後抬腿 這個動作可以提高臀線,先將核心收緊,然後腳尖回勾、吐氣施力同時抬腿,吸氣還原,注意骨盆不翻轉。左右輪替,各做 30 秒。 圖片|EnaSun伊娜@小紅書 2. 跪姿側抬腿 這個動作可以圓潤臀型,同樣地要將核心收緊,腿部呈 45 度側抬起來,吐氣時施力同時抬腿,吸氣時還原成開始的姿勢,注意骨盆不翻轉。左右輪替,各做 30 秒。 圖片|EnaSun伊娜@小紅書 (推薦閱讀:在家工作還可以順便翹臀瘦身?運動專家親授 8 招:只要床或瑜伽墊就可搞定) 3. 跪姿側抬膝 這個動作可以飽滿側臀,動作開始時請將核心收緊,然後吐氣時施力並把膝蓋往側邊抬起,吸氣時還原動作,注意身體不翻轉,左右輪替,各做 30 秒。 圖片|EnaSun伊娜@小紅書 4. 臀橋外展 這個動作可以打造翹臀,將核心收緊,吐氣時施力,將徒步抬起往外展開,吸氣的時候將動作還原,注意身體不落地,共做 30 秒。 圖片|EnaSun伊娜@小紅書 (同場加映:臀部兩側總是特別突出?這可能不是胖,而是「假胯寬」導致!)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3組居家動作只需一面牆,可強烈虐腹、翹臀、又能瘦肚子 日本健身媽咪教你瘦肚、提臀,告別虎背熊腰,回到產前好身材! 風靡日本紐約,針對手臂/臀部/大腿「下降運動」示範,每天練習一次,4週瘦身有感! October 27,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eLpXf
【性別觀察】寫在 Deepfake 事件後:被慾望與盤算,千瘡百孔的女性身體 https://ift.tt/2ZqXQSZ Sersha Lei 在科技之中,藏有性別課題!Deepfake,中文譯作「深假」或「深偽」。當你的臉被換到成人影片中並做出性感動作時,沒有法律制度可以依靠的我們,要怎麼證明那不是自己?又或者阻止那些色情影像再度流傳下去? 2021 年 5 月,一篇來自《鏡週刊》的報導〈臉被偷走之後:無法可管的數位性暴力?台灣 Deepfake 事件獨家調查〉,揭發臺灣非法 Deepfake 性愛影片交易群組的運作。 性別力百科 深假 Deepfake Deepfake,中文譯作「深假」或「深偽」,是一種透過人工智慧(AI)中的 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技術所創造出的 fake(偽造)訊息。Deepfake 技術可以用於影像及聲音,只需要仿造對象的人物影音素材,就能製造出唯妙唯肖的假影片。 參考資料:Deepfake 問世 3 年,為何讓 AI 變頭號網路犯罪公敵? 此事引起警政單位注意,自 5 月以來持續追查,最終尋得幕後主嫌,正是前 YouTuber 小玉(朱玉宸),消息釋出後,震驚大眾,使更多人開始關注和討論這件事,總統蔡英文也表示將重新盤點法規,研擬推動相關修法。 (回顧一下:【性別觀察】從偷拍外流到 Deepfake:用不道德的方式意淫我,真的爽嗎?) Deepfake 譯作「深假」,是利用 AI 技術打造擬真影片的科技。透過照片讓機器進行深度學習,製作出的影片細膩及細緻程度,足以讓人們誤以為那是真的。意思是,當 Deepfake 技術被濫用,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臉被換到某支成人影片裡,以你的模樣做出特定行為、動作,甚至連表情也唯妙唯肖。 當法律制度跟不上科技進程,Deepfake 以假亂真,讓有心人士有機可乘,原先假訊息(Disinformation)就已紛飛的資訊網絡,變得更加混亂,人們無法確知何謂真、何謂假。被移花接木的受害者們,有苦說不出,無法證明影片中的人不是自己——或應該說,為什麼無辜的受害者們,要拚命去闢謠與澄清一件自己從未做過的事? 圖片|Photo by Joanne Adela Low on Pexels 既然人人都可能受害,為什麼 Deepfake 是性別議題? 承上所述,Deepfake 擴大且加深了假訊息的問題,更糟的是,影像往往比文字更能夠說服人。從此以後,眼見不一定為憑,即使有影片、有圖片,我們也難辨真偽。 Deepfake 能拿來進行抹黑,成為操弄政治風向的方式,例如:2021 美國總統大選前,總統候選人川普和拜登的 Deepfake 影片四竄;甚至連 TIkTok 官網都不得不發表聲明,闡明禁止事項,以免影響選情。 這樣聽起來,Deepfake 的假訊息與造謠,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觸及所有人,似不侷限於特定國籍、種族、年齡與性別,為什麼我們在討論這件事時,不應該遺漏以性別為出發點的觀點呢? 原因很簡單。儘管 Deepfake 技術本身,不針對特定性別,但科技終究使用於人類,人類世界如何運作,在有了新科技和新技術後,依然會不斷再製及重演,僅是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手段區別。 舉一個與性/別暴力無關的實例:2018 年,Amazon 研發一款審閱求職者的 AI 系統,然因過去十年的資料庫隱含性別歧視,導致 AI 在評分與篩選時,讓女性求職者落入莫名低分的窘境。 科技之中,藏有性別課題,只不過我們以為它既中立又客觀。 線上的數位性/別暴力,亦是從線下的性/別暴力演變、延伸及發展而來的。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解析數位性暴力:有人把我 P 成裸體,我如何證明那身體不是我?) 數位性/別暴力:當蕩婦羞辱遇上 Deepfake 此次 Deepfake 事件,揭示科技發展下的相應法律制度,尚未完善;但法律制度本身,並不是導致它發生的原因。真正的問題是,至今仍有人認為,可以使用 Deepfake 合成等等方式,恣意意淫、嘲弄及使用女性身體(無論是不是實體上的),去服務、去滿足他們的慾望,而不需要取得本人的同意。 作為生活在父權體制下的女生,儘管我讀過一些女性主義的書、試圖實踐於日常中,我依然發現,自己必須與「身體」及「性」,保持非常微妙而矛盾的關係。 女性的成長過程,經常是這樣的:一方面,你的身體及性,經常被凝視、被慾望、被評價,彷彿誰都可以對你的外型、樣貌、身材乃至於行為舉止,處處品頭論足,秤斤挑兩,給予價值高低的品判;另一方面,當你在運用身體或從事與性有關的行為、行動時,一套隱形的規訓會嚴格盯住你,讓你難以認同自己的身體,也無法自在地享受性。 我發現,包括自己在內的許多女性,對「性的界線」,時常如履薄冰;也無法自己去定義究竟「越界」與否。社會試圖控制「女人的性」,早已行之有年,女人的自主性(Autonomy)一向不被重視,無論是性自主、身體自主、生育自主,一旦女人不遵從,便可能受到程度不一的懲罰。 性別力百科 自主性 Autonomy 個體獨立(individual independence)與自決(self-determination),意即能不受他人干涉,自己做決定。 參考資料:Maria Mies, 1986 當一個女人「過度」裸露、展示、擺弄自己的身體、「過度」喜歡、享受、沉浸性事,那麼她很容易被貼上「浪女」、「妓女」、「壞女人」的標籤,然後被貶低與輕賤,這就是典型的「蕩婦羞辱(Slut-Shaming)」。 那麼,女人們不做這些事,就可以全身而退嗎? 很遺憾地,答案是錯。諸如 Deepfake、未經當事人同意散佈私密影像(Nonconsensual Pornography)這類的數位性/別暴力,建立於長期以來父權社會對「女人的性」的強烈控制欲。既存的蕩婦羞辱,加上 Deepfake 技術,相互加成,導致更嚴重的問題。 圖片|Photo by elifskies on Pexels (你會喜歡:【性別觀察】當「玩笑」包藏「性羞辱」,如果你在場,能如何應對?) 如果有一天,受傷的是你⋯⋯ 我們看到,這次 Deepfake 的軒然大波,以女性受害者為大宗(當然也不乏男性受害者),凸顯及提醒了數位性/別暴力的存在。 每一樁性別時事、每一個性別課題、每一道性別觀點,都讓我們距離真正的平權更近一些。性別平權,不是你死我活的爭奪戰,也不是比誰厲害的資格賽,而是任何人都不必因為自己的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傾向,而感受到「身為某某某」的原罪。 二戰時期的社運者 Simone Weil 曾說:「沒看見窗玻璃的人,不知道自己沒看見;而那些因為被放在不同位子上而看見窗玻璃的人,卻不知道別人沒看見它。」 她要表達的意思是:當我們身處於某一個位置或角色時,可能無法接觸、了解到其他人正在面臨的處境。因此,想要同理,就得展開對話與交流,也必須打開視野,讓暗潮能夠翻騰湧現,認識與自己原先認知不同的事物。 如果你是 Deepfake 受害者,你可以依循衛生福利部建議: 截圖存證(文字、對話、日期時間、連結、影像等等) 立刻報警尋求警方協助 至 iWIN 申訴,由 iWIN 與平台溝通,協助移除影像 如果你知道有 Deepfake 影片或非法群組,除了上述的衛福部建議外,切記「不點閱」、「不轉傳」、「不評論」,避免對當事人造成二度傷害。如果你想要為打擊數位/性別暴力盡一份心力,你可以關注相關倡議及行動,例如:社團法人台灣數位女力聯盟(WIDI,Women in Digital Initiative);你也可以在閱讀到相關報導文章時,將訊息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如果你對這個議題有感,想瞭解更多,請鎖定女人迷 Instagram hashtag #全球多元共融時事快報 。關注並分享給你所在的社群,讓意識擴散,你能創造改變、影響他人,讓社會一起更好。 世界持續改變,性別持續流動,社會持續推演。在發展科技、提升技術之際,期許我們亦能共同面對、思辨與解決問題。共勉之。 參考資料| 臉被偷走之後:無法可管的數位性暴力?台灣 Deepfake 事件獨家調查。鏡週刊。 Combating misinformation and election interference on TikTok。TikTok。 October 27,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qXQSZ
如何感覺安全?專訪蔡璧名與盧廣仲:生活難免風雨,練習替自己撐傘 https://ift.tt/3Cmkn1d Charming BrandTalks 現代的習武之人是什麼模樣?蔡璧名老師癌癒後明白,所謂修煉,是將注意力拉回自身,將照顧自己的心放在第一位;隨璧名老師學習太極拳的盧廣仲,也在練功過程裡,一步步貼近自己。專訪蔡璧名與盧廣仲,學習為自己撐開平靜,聽見心的耳語。 專訪上篇|如何在愛裡無傷?專訪蔡璧名與盧廣仲:愛一個人,你會希望他心神安好 十四年前,蔡璧名老師罹患癌症,她回頭審視自己的生活,「年輕的時候,我把每一日過得像櫻花盛放、紅葉漫天的演出,看似活得精彩,直到有一天,癌症第三期來敲門,才忽然間意識到,過去的那種追求,它有一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回頭看自己在生病的時候,其實是被掏空的,我沒有那麼在意自己的心神是不是很靜好。」 生活緊繃,讓病生根,突然發現罹癌的那刻,像是生命的警鐘終於敲響,日日迴盪,提醒著她去靠近自己的心。 當你的追求都在外頭,人會感覺自己被掏空 璧名老師一邊接受西醫治療,一邊拾起擱置已久的太極拳法,靜養的日子,潛心練功。奇蹟似的原先該開刀取出的腫瘤,慢慢萎縮,她沒有動刀便痊癒走出病房,「跟我同時期罹癌的病友,有些走了。有人死了,我卻活著回來。這時候,你會想把自己能留下來的原因,跟更多人分享。」 癌癒後,璧名老師出版《穴道導引》幫助感覺生活緊繃過載的人們,透過練功,清掃自己淤積的身體,透過念頭整理,改善失眠、焦慮,將生命中重要事物的先後,劃分清楚。她分享,生活像風雨,透過《穴道導引》靜下來,練習替自己撐傘的技術,在混沌日常,替心靈撐開一個平靜的空間,我們能待在裡頭,感覺安全。 老師也直指,「華人地區的思想教育是比較貧弱的,我們比較沒有一個價值觀導航著我們的人生。莊子幫我們把本末先後劃分得很清楚,就是,我們要最重視自己的心、身,然後推擴出去,其他的事就不要讓它干擾自己的心靈。」 你想過,導航你人生的價值觀是什麼嗎?失去信念作為導航而逐漸混亂、無所適從的人生,是我們該正視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替自己的心撐開一個寧靜的空間如此重要。 唯有我們靜下來聆聽,才會在寂靜中發現,來自身體的耳語。透過練習《穴道導引》,學習讓那個空間,隨時隨地出現。比如,從一根牙線裡現身。 廣仲說,跟隨老師學習《穴道導引》期間,他對自己的身體覺知增加了,細微如齒間,他也照顧。「就在我用牙線掃過每個角落,被堵住的齒縫一個個變得暢通,空氣在齒縫間自由流通,我就覺得:生命還有什麼過不去呢?」 或許每個轉念一想,我們也能像盧廣仲一樣,在細小事物中,發現一池來自心底的寧靜池水,縱身一跳,自在暢泳。 無常中珍惜有常,你的心就是故鄉 2020 年起,全體人類在疫情中學著重新生活,建立新日常,當死亡如此靠近,無常讓我們看見生命好脆弱,也真的好有韌性。 對璧名老師來說,這場疾病大流行並沒有替她帶來恐慌,反而使她更加珍惜生命裡的有常,並把一切當作生命的機會與禮物。「當我們遇到了無法解決的悲傷時(如疫情),這樣的絕望反而會讓你斷念,理解世界有其運作法則,有時候我們就是無能為力。這時候,我會『回家』,回到人最初的狀態,回到我的心,去思考我如何照顧我的心靈,如何更專注地珍惜自己的生命。」 當外界時有混亂,感覺失去控制,璧名老師點醒我們用另個視角去看現狀,「曾經讓你焦慮、懼怕、厭惡的事件,有一天你會想跟這些事情道謝,因為它讓你斷念。你回頭感謝自己,知道我們不能掌控那些災厄,但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心靈。」 在感覺迷惘、恐懼時,適時地把注意力拉回自身,鍛鍊身體,關照自己的心。在每個日常裡,找回穩住自己的重心。關於「重心」,廣仲在近期更有體悟。疫情期間,他首次擔當製作人籌備新專輯《勵志論》,世界看似暫停的日子,廣仲有了更多空白時光潛心創作,專注音樂,卻也在製作人的視角中,明白取捨之必須。 何謂取捨之必須?廣仲從製作一首歌的領悟說起,「因為每首歌的面積是有限的,如果放太多元素、樂器就會雜亂無章,這時我必須抉擇要留下什麼。這也跟人生很像,如果你每天不斷地給出注意力,關注太多,在意太多,有天你的生活會失去重心。」 在紊亂日常,替自己留白,隨思緒沈澱,你會明白什麼該捨,在心底遇見屬於你珍貴的東西,也不怕再多無常。身心安穩,記得鍛煉,你的心就是你的故鄉。 【後記】抬頭挺胸,找回安定的魔法:脊椎向上延展,或煎一顆完美的蛋 訪問最後,日日被緊繃工作時程追著跑的我們,實在好想跟著璧名老師與廣仲,一起體會那「鬆」的舒心,「鬆」的暢快,「鬆」的驚嘆。忍不住向兩位一起請教,能不能傳授一個鬆的小秘訣? 璧名老師臉上漾起「讓我告訴你」的微笑,坐直身子說道,「其實很簡單,每天都可以做,隨時隨地都能練習,我們只要去感覺,自己的脊椎有沒有向上伸展!就像有根隱形的線從你的頭頂向天空延伸,抬頭挺胸,感覺你的脊椎朝著那條線延展向上。」聽完立刻跟著做,挺胸搭配幾個深呼吸,感覺自己頂天立地,有鬆! 廣仲思考了一下,告訴我們他的秘訣:「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專注只做一件事,其實很有力量,不是漫不經心地做,做到一半跑去做其他事也不行,要全神貫注那樣去。 「就像,認真去煎一顆完美的蛋。不可以邊滑手機,不可以邊等邊放空,就專注在煎蛋這件事,它會填滿你的五感(比如:蛋液的黏滑觸感、煎煮的滋滋聲、廚房的焦香味、黃白鮮明的太陽蛋、送入口中的濃郁滋味),藉由這個過程,你會獲得精神的解套與鬆綁。」廣仲揚起嘴角,彷彿已經找到自我療癒的解藥。 這有多鬆?那得等你們自己去做才知道。 同場加映| 吃好、睡好、鍛鍊好 >> 從《穴道導引》開始,練習為生活撐傘的技術 October 27, 2021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mkn1d
如何在愛裡無傷?專訪蔡璧名與盧廣仲:愛一個人,你會希望他心神安好 https://ift.tt/3vMM7Kd Charming BrandTalks 你想過,我們如何愛而無傷嗎?愛自己的真義又是什麼?專訪蔡璧名與盧廣仲,從傷口癒合的過程,明白生命的通透;學習靠近自己的心,當我們終於不再用執著的態度面對生命,才能在愛的過程明白何謂無傷、何謂相忘。 「十四年前那場病,是很大轉折,回想在那之前,也許不只我吧,許多人都覺得是愛自己的。比方說,這是我的愛情啊,所以我當然要珍惜,要付出很多;或這是我的學業、工作啊,我付出不就是愛自己嗎?可是我覺得,當一個人把注意力放在外面,你把自己的內在掏空了,你是不自覺的。我們要思考的是,要怎麼付出愛,才會有永恆性?」 當我們談愛自己,蔡璧名老師一段話,劍指核心。 我們該如何超越幻象,找回愛自己的真義?認出真正驅動我們人生、熱情的價值觀?蔡璧名老師在莊子思想中思辨真相,在修煉太極拳法與穴道導引的過程,明白回歸自身、自事其心,指涉內心的追求,才具有橫亙生命的永恆性。 訪問當日,蔡璧名老師腳步輕盈,面色紅潤,身著如花綻放的潔白衣裳,親切地向現場的工作人員一一招呼,老師是習武之人,卻無高冷凝重姿態,相反地,她有種時時敞開,接受新生的氣息;盧廣仲背著大包包走進攝影棚,他體態精實,神清氣爽地在老師身旁坐下,跟著璧名老師學太極、練功的這段日子,漸漸從生活的微小啟示,明白生命自有通透。 蔡璧名老師說,真正的練功,其實沒有那麼生硬、難以近人,「它就是練習將注意力內收,回到自己的心的過程。」 愛是行動的疊加累積:自事其心,讓生活沛然而立 璧名老師先要我們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愛自己?沈默半餉,她說,「我們常覺得自己深愛一個人,其實不是,你是深愛你的付出,因為你愛他愛太久了。不管是暗戀還是迷戀,具體行動還是思維,你付出這麼多,你覺得你好愛他,其實你是愛你的付出。」關係裡,我們常為對方付出,以為不能沒了對方,實則在無意間,是愛上自己日復一日的付出與投入。 老師善譬喻,她希望我們理解,我們終得將自己的生活,看成一棟最需日日付出照料的房子,「如果生活是一幢房子,我應該要把樑柱都豎起來,最理想的樑柱就是你知道什麼時候要練功,什麼時候要吃飯,這個飯能不能供應你足夠的營養,你的手腳是不是有力,你睡得好不好。」 「當你每天的生活都是從關心自己開始,是不是睡好了?吃好了?鍛鍊好了?真的,你就不會因一場情感、局勢變化、乃至於一場疫情,你就犧牲掉曾經那麼愛的自己。有一天,你談戀愛、成家了,你也想跟你心愛的人在這方面一起往前走。」 老師講講自己也笑了,「我的學生常常笑我,上課講來講去就是十二箴言: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鍛鍊。」 真道理總是簡單,卻也最難,日日實踐,即是練功一環。 從好好吃食睡寢、運動鍛鍊,珍愛與自己的相處、連結,在為自己的付出中逐漸明白,能自事其心,愛就能從自身出發,不必外求。這時我們才會漸漸懂得,愛自己是怎樣一回事。 在愛裡,學習「無傷」與「相忘」 璧名老師接著分享,「其實愛是什麼東西?如果你處理得好,你因為相愛,覺得這輩子遇見這個人值了,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非常開闊、自由、幸福,那個愛的感覺,像你擁有一個非常廣闊的海洋能游泳,可是戀愛經驗是這樣的人很少。」 許多戀愛,相愛卻也互相傷害,如何能不愛得遍體麟傷,璧名老師以莊子講述的反本全真來回應,「以莊子來說,特別要講一種愛的模式,應該是『反本全真』之愛。也就是說,如果你愛一個人,你會希望他的心神是安好的,讓對方心神安好是很重要的依歸。」 為自己的身心負責,去療癒、覺知自己的傷口,也是相愛中我們必須練習的課題,璧名老師這樣說,「我覺得當你開始愛,不管這個愛是親情、友情、愛情,你要讓自己變成一個更沒有傷口的人,然後,也希望對方不要因為你而傷痕累累。可我坦白說,為自己負責還是很重要的。」 不指著傷口要別人負責,傷口在自己身上,你也學會包紮癒療。如同盧廣仲於近期推出的新創作《勵志論》,用一種「既然躲不開攻擊,那就學會包紮吧」的精神,面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痛,被打倒一萬次,或許就能從「不幸」生出「無懼」,找到自己療傷的方式,勝萬物而無傷。 在與蔡璧名老師學習鬆開自身的功法與太極拳的同時,盧廣仲也開始貼近莊子思想,他說老師口中的「愛而無傷」是值得我們去修練的態度,不只適用愛情,還能擴及生命中所有其他。 廣仲說,「大家談愛總是遍體鱗傷,就覺得如何『無傷』簡直是太神奇的東西。但我認為,『無傷』在面對人際關係或愛,指的不是你是個無敵的人,而是你意識到這個傷口是會好的,你也能把這個必然的康復過程,當成生命中會發生的事情,去接受它。」 也總有些時候,那些傷口,你感覺過不去。老師也溫柔同理,「當你覺得『傷』的時候,一定是有些語言或舉措,讓你覺得受傷了。也許,你覺得對方對你有些善意,可是他真的做了太多聽來太傷的話或行爲。這時候我們去問莊子:那個人怎麼可以這麼對我?我覺得他一定會跟你說:你就把他的善意留在心裡,其他的東西讓風吹走吧。」 善意留著,其他的東西,讓風吹走,廣仲也是,不執著誰造成了這個傷、傷口怎麼來,而是以更平靜、包容的心境,經驗傷口復原的過程。璧名老師談的「無傷」更趨近於順應自然,流血了,不在意血的腥,傷自會隨風而乾。 執著,是對生命最大的綑綁 這種順應自然,不執著的心態,是璧名老師談的「無傷」,也是學習不執著,才能鬆綁自己。 說到這兒,璧名老師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我有個重度憂鬱的學生,醫生說他已經不適合來學校上課,對他身心傷害很大。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只要他聽見台上的老師在講『人應該要怎樣、不應該怎樣』,他就覺得被指責,感覺自己無法達成期待。」 「後來醫生跟他說,可以留下一堂學校的課繼續上,他就選了我的莊子課。我又問,為什麼呀?他說:『莊子這本書很奇妙,它好像從來不會告訴我人應該怎麼樣,也不會責怪我,它只是——靜靜陪著我,像太陽與月亮。』」 說完這位學生的故事,璧名老師的眉頭微微一展,感慨地說,「面對外在世界,人並沒有一定『應該』如何,執著其實是對生命最大的綑綁。」 要活得鬆柔自由,不必執著「非得如何」,同樣的,如要愛得放鬆,也該練練愛裡「相忘」的功夫。如果相愛終有盡時,也能相忘。 璧名老師點出,「你們想想,散是因為有聚才產生的,有聚則必然有散。」 知曉自然,才能忘懷得失,因向死而生,明白每一瞬即永恆,那是愛的法則,也是生命本身。 相忘的練習,璧名老師在莊子《解愛》書中,從聚散講起,「明白了消失與離散都是自然,所以你不會講出『早知半路應相失,不如從來本獨飛』這樣的話。而是時刻有獨飛的自覺,珍惜每次相逢的過程,有日萬一離散,你也不會過於難過,因為你明白——你有過的,已經足夠多了。」 專訪下篇| 如何感覺安全?專訪蔡璧名與盧廣仲:生活難免風雨,練習替自己撐傘 同場加映| 愛人之前,先愛好自己 >> 從《穴道導引》開始,放下執著,無傷生活 October 27, 2021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vMM7Kd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什麼是幸福企業?專訪台灣輝瑞:「每個人都值得被看見」的 DE&I 策略 https://ift.tt/3Cq98VS Charming BrandTalks 當公司全力支持你做自己,那是什麼感受?台灣輝瑞擁有一群快樂的員工,他們享受家庭生活,從容面對職涯轉折,自在地成為自己、展現自己。專訪台灣輝瑞四位員工,讓我們看見舒展職涯與自我的可能。 你認識輝瑞嗎? 1962 年,輝瑞來台設立分公司,是國內第一家獲准設立的外商藥廠。除了肺炎疫苗,台灣輝瑞近年更致力於癌症精準醫療,並和國衛院展開合作,努力提升台灣在精準醫療上的發展。 然而比起醫療研究,這家在台灣深耕六十年的知名國際藥廠,擁有一種更神奇、更珍貴的特效藥:它讓在這裡工作的夥伴快樂。 他們有人在輝瑞工作超過十年,結婚生子都在這裡。有人勇闖天涯,轉了一圈還是決定回來繼續自己的職涯。 當我們問他們,在輝瑞能夠暢想未來又紮實生活的秘訣是什麼?他們大方地分享這個特效藥的關鍵字:DE&I(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veness)。 多元共融(DE&I)是輝瑞多年來堅持的理念,它營造工作環境的多元、注重職涯的永續,將對員工的關懷融入企業的基因——不僅提供員工完整培育方案、提供充足假期、彈性工時,更期待讓員工感受到,在輝瑞工作,是一件自在、快樂、充滿展望的事情。 因為在這裡,每個人都能在全力工作的同時,專注成為自己。 圖片來源|台灣輝瑞 做自己的女神,擁有自己的人生節奏 回首台灣輝瑞推動多元與包容的關鍵一步,是在 2018 年成立了名字很浪漫的「輝瑞台灣女神聯盟 Pfizer Women Resource (PWR)」。 「輝瑞台灣女神聯盟」成立之初,是由同仁徵選命名活動票選出來的,呼應 PWR 的宗旨,我們希望女性夥伴都能認識自我、更有自信與勇氣,做自己的女神。」談起命名的初衷,現為 PWR 負責人,同時也擔任數位策略暨業務營運處長的 Ning 笑著解釋。 Ning 眼中的 PWR,不僅講求女性培力,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合作和幫助。 在輝瑞工作將近十年的她,經歷了結婚、生子等生涯階段,一路走來,Ning 告訴我們,身為一名職場女性,她從未感覺到公司對她的限制。 相反的,她看見的是女性自我設限,或許是對自己不夠自信,抑或是擔心自己尚未準備周全,因此 PWR 想告訴仍在猶豫的女性夥伴:妳有公司滿滿的支持,追求妳想抵達的方向。 圖片來源|台灣輝瑞 然而,PWR 存在的意義,並非就是要把所有女性推向那個職涯金字塔的最高位。 「其實,未必每個人都想做到高階主管,重點是認識自我的期待,即使妳想要的是很安穩的生活,如果妳有自信勇氣去規劃、去說明,那這樣也很好。」Ning 的補充,讓我們驚喜,因為所謂多元與共融,是接納你我不同,是承認人人有不同追求。 於是我們看見,輝瑞將 DE&I 落實在每一個個體,不以「進步」為刻板使命,制定單一的路徑和唯一的目標,而是每個人都能舒展自己所想,進而獲得支持;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主事者更多的努力、更寬闊的想像。 Ning 與我們分享,聯盟內部有多達 10 多個委員,並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演講、聚會、培力,每次活動也會號召後援會成員加入。每個參與者在其中都能互相支持與鼓勵,成為彼此強大的後援。Ning 自己,就曾經親身感受公司對自己的理解和幫助。 圖片來源|台灣輝瑞 那是初為人母的那一年,她成為業務副總特助,全力協調母職和工作,帶著哺乳用具跟著上司南征北討。她為工作盡力,卻也時時回頭看顧家庭。那時,她忍痛拒絕了一個跨國輪調發展的機會:那是個極富挑戰,卻得定期離家數月的職務。 對許多人來說,或許這一次的拒絕,代表從此職涯發展的平緩停滯,然而 Ning 卻在小孩長大、入學後,再度得到了新的晉升機會。 原來,公司比她還早體察到,因應生涯階段的不同而協調生活重心的需求,因此等到適合的時機,再次對 Ning 發出邀請,「公司刻意貼心地放慢培養我的速度,直到我又重新跟上來。」Ning 不無感動地說。 職涯永續,讓工作環境充滿朝氣 企業文化的影響力,是員工願意在此深耕的重要指標之一,曾經離開輝瑞,在外繞了一圈又回來的事業單位總監 Kelly 最是清楚。身為台灣輝瑞 60 年來,第一位晉升全國事業單位最高主管的女性,Kelly 親身體驗女性在職涯中挺身而進(lean in)的重要性。 「我覺得我的上司比我更相信我的價值。」留著一頭短髮,Kelly 言談間散發著與夥伴們互信的光彩。 她告訴我們,剛加入輝瑞的她,還不知道自己會走到多遠,而當時的主管總是鼓勵她不要安於現狀,要勇敢尋求更多。 圖片來源|台灣輝瑞 從那時開始,Kelly 嘗試改變自己的工作習慣,每次開會都坐到最前面,而且一定要提問。漸漸的,她發現自己開始被看見、目標更明確、更知道自己要什麼。 曾短暫加入其他公司的 Kelly ,喜歡輝瑞對個體的尊重和對員工永續經營的理念。 「當你待過其他公司,你就知道什麼樣的文化,值得你留下來。」 她舉例,曾經在其他公司發現,約聘人員通常情緒不太好,導致一起共事的夥伴工作氣氛緊張。後來 Kelly 發現,正是因為缺乏企業文化的培養,較難讓約聘人員看見自己的未來,因此無法產生自適的歸屬感。 然而在輝瑞,即使是約聘人員也會獲得足夠的尊重和培養。Kelly 湊近一笑,告訴我們,她好喜歡這種個體被尊重、看得到希望的工作環境,這也讓所有共事的人都擁有蓬勃的朝氣。 雖然我們的話題從 PWR 出發,但 Ning 和 Kelly 的分享並不只關注於女性培力。事實上,一個多元共融的工作環境,尊重每一種差異。 可能是性別不同、可能有職級差異,更可能有世代和區域的分別,而他們同樣都能在輝瑞找到自己的發光發熱的位置。 男性可以是盟友,從讓他好好度個蜜月開始 而企業如何落實 DE&I?得要從公司最源頭開始推動,輝瑞人資長 Jennifer 細緻地介紹了輝瑞「每個人都值得被看見、被照顧」的核心價值。 她說,女性的培力是輝瑞 DE&I 政策的一環。2019 年,從女性高階主管的人數看出具體的成果,而成功的女性典範有助於激勵女性員工在職涯上更具主動性。 因此,自 2020 年開始,PWR 向外擴張,展開了新的定位——除了培力女性,亦開始關注世代、區域之間的多元共融,更邀請了不同國籍、不同業務單位的同仁加入委員會,針對全面 DE&I 的落實,積極展開行動。 這次受訪者中唯一的男性,輝瑞品牌處長 Ethan 笑稱,我們問他在輝瑞的時光,讓他浮現起好多回憶。他在輝瑞的十年間,成家、立業都在這段時期發生。 「不管你的學經歷或資歷如何,公司不會因為背景經驗評價你,你發展的可能性和意願才是公司最關注的」。 從業務代表做起的 Ethan,到現在成為品牌處長,他的每一段職涯轉折都和公司安排的相關訓練密不可分。不只是一再鍛鍊他核心的業務能力,更邀請他進一步針對相關的工作領域擴大協作、進修。 Ethan 分享,公司期望每一個人都能從更完整、更高的角度去省視自己的發展,而這樣的規劃裡,有著深深的期望,其中包含專注職涯發展,也期待員工能完整體驗人生。 圖片來源|台灣輝瑞 回顧在輝瑞的十年經驗裡,Ethan 結了婚,也迎接了新生兒。兩次人生重大時刻,恰好都碰上單位裡最忙、最重要的時刻。不難想像,當下的 Ethan,面臨了工作、家庭兼顧的萬年難題。 然而公司的支持是真的,夥伴亦然。團隊從會議的安排、工作上彈性的協調,甚至讓 Ethan 沒有後顧之憂去度蜜月、去陪產、去參與家庭的新階段。 談起這段經驗,Ethan 眼裡帶著笑意,像是回顧這過去十年,自己確實因為公司的支持,得以展開人生的完整,參與家庭的同時而能更無後顧之憂投入工作。 這段故事,也讓我們看見男性願意投入家庭的可能性,而多元共融也反映在鼓勵男性認真享受生活之處。 對此,人資長 Jennifer 接續補充,輝瑞提供家庭照護的全薪假,男女員工都適用,「男性是我們最佳的盟友,所有人都可以成為盟友,只要用對方法。」Jennifer 慧黠的總結。 圖片來源|台灣輝瑞 DE&I 的下一步:世代、地域,和更多 DE&I 的核心理念還展現在地域差異上。由於視訊會議、協作的工作和概念進展,職務上可以有更多的彈性和討論空間。 Ethan 打趣地說:「這一年很多人換了工作,或換了老闆。」因為輝瑞始終鼓勵職務輪調轉換的嘗試,在原本的工作範疇外進行任務性的指派,帶動整個團隊跨區域的進行專案。 主管更定期與員工深度面談,去一一思考每個人的成長和可能性,甚至顛覆了自己和他人對職涯原本的想像。 DE&I 不獨厚單一性別,也不僅考慮性別這個向度。透過台灣輝瑞四位夥伴的訪談,我們看見多元共融如何被落實到每一人。 透過信任、溝通、調整,不同背景和經歷的人群有了彼此理解、相互體諒、進而互相支援、全力發揮的可能性。在多元共融取得初步成果的此刻,他們還想將關心的觸角延伸,接觸到更多不同的人群。 那或許是資深員工照顧客戶的細膩,和年輕員工善用科技的相互交流,也可能是不同國籍或業務單位彼此理解的契機。 因為關心,因為在乎,多元共融的嘗試持續運轉著,直到每一個人都在工作中成為最舒適的自己。 October 27, 2021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q98VS
「我的身心好像故障了」創傷後生存:生活是解構與重構的過程,我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活著 https://ift.tt/3BlxNcC 讀者創作 面對創傷,我們該如何治癒心中的傷口?作者歷經了太魯閣事故,被診斷出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焦慮害怕中,他練習告訴自己:「親愛的你,慢慢來沒關係,你已足夠勇敢。」 文|Forward 創傷後的生存:崩解與重建的循環 6 車 20 號。事發的瞬間我戴著耳機,恍惚中我看著桌上的熱可可潑灑至無人知曉的地帶,感受到前後左右的劇烈搖晃、撞擊,隨即畫面就來到我抱頭落地。 110 年 4 月 2 日,早上 9 點 28 分,清水隧道,太魯閣 408 車次與滑落邊坡侵入鐵軌路線的工程車碰撞,發生出軌事件。此事件造成 49 人死亡,247 人輕重傷。原本只要三小時多的車程,我花了半天才回到家。但我活著。 我活著,已經第七個月了。左手肘與右膝蓋從挫傷、紅腫發燙到結痂,再到漸漸癒合、長出新皮,最後留下淺淺的疤。我總在睡覺前抬起左手肘,回想當時的狀況。 一片灰靄、刺鼻的金屬味與許多我說不出的氣味混雜在一起。我怎麼倒地的、事情怎麼發生的、車廂內怎麼會有小妹妹就這樣離開了?我有好多問題來不及得到答案,就要走出隧道,走出車廂,被一團刺眼的光包圍。 所以我一直想、一直想,然而我終究不是命運的主宰者,我只是四百多名乘客中,受傷的其中一個。 (同場加映:寫給「為太魯閣號出軌哀傷焦慮」的你:請穩住自己,你有安定的力量) 四月底開始,我的睡眠品質變得不穩定。每天都在做夢,做的不是惡夢,接近現實與超現實的夢參雜其中。每次的做夢都像在讀一本厚重的小說,我讀不完,所以我深陷其中,既是主角又是編劇,導演從不喊停,我只能繼續演下去。 有時我會突然感到呼吸困難,全身癱軟無力,整天呈現暈眩輕飄的狀態。經過這半個月的日子,我發現我的身理好像故障了。因此在母親陪同下,我去了一趟醫院。 五月中,我被診斷出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就是所謂的——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大致的症狀可分為[1]: 創傷經驗再體驗:可能會透過做惡夢,夢見同樣事件發生,或者在白天突然回憶起創傷事件,再度感受到受創的感覺。 過度警覺:持續處在警戒狀態。這使得我變得無法專心、易怒、失眠、焦慮。 逃避麻木:許多人會選擇避免回憶或接觸可能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 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向認知及情緒:聯想障礙、對創傷事件認知扭曲而責怪自我或他人、情緒低潮、疏離他人。 搭乘捷運時,聽見車體與車軌摩擦的聲響,或是煞車的聲音,我會緊張得心跳加速;行走於路上,僅僅是摩托車從旁經過,抑或聽到呼嘯的快車聲,我也會感到焦慮不安。 儘管如此,我的生活仍持續進行,每天通勤、上課、回家⋯⋯只是,似乎缺了些什麼東西——我變得麻木遲鈍,對一切事物失去熱忱,即便是我最熱愛的書寫與閱讀,也遲遲沒有任何規劃與進展。 所以我開始吃藥,晚上睡覺前,四顆藥丸入口。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四個月⋯⋯到現在半年了。我還活著。 靠藥物治療至今,我依舊每天做夢,但我已記不得其中的內容了。我偶爾還是會想起在車廂內的畫面。 在八月的社群貼文中我寫道:「八月是一片荒蕪的自我覺察,黑色的山那頭有座陰鬱的樹林,迷失後再過去是長長的石子路口,最後會看到一大片汪洋。海上停泊一艘無人的船,我在上頭,反覆確認行前的準備。」 這些日子,載浮載沉是常態,好的與壞的我持續接收與回應。十月至今,無論是透過藥物或是自己心理的調整、沉澱,我的確感知自己的睡眠品質有轉好的跡象。因此我整理、同時也分享幫助自己重建生活的要點。 圖片|Photo by Ales Maze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減緩焦慮 6 提案:聽音樂、練瑜伽,協助有效情緒釋放) 恐慌發作時可以做的事 吸氣、吐氣 30 下:緩緩地感受呼吸,感受心臟脈搏的跳動,感受自己活著。 閉上眼冥想一分鐘:想像自己躺在一片鬆軟草原、在海上靜靜漂浮,或是在宇宙間緩緩下墜,總之想像會讓自己安心放鬆的場景。 放鬆、伸展身肢:即使是踮個腳尖、拉拉筋,都能活絡血液循環,用身體感受呼吸,自己的氣息。 轉移注意力,看看手機或周遭的人事:這一個方法在通勤時很管用。如果不想注視電子產品不妨看看窗外的景象,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視覺收穫。 反覆在心裡告訴自己�「沒事的,現在很安全」:像是一種催眠,也是讓自己安心的咒語,隨時隨地都可以反覆默念。 在家想起「創傷」時可以做的事 把感受寫下來:將自己感知到的情緒直覺性地寫出來,並且檢視自己是否過度擔憂,或是能用更好的方式面對低迷、消極的情緒。 和家人好友訴說自己的感受: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讓親友們知道自己想起創傷仍然會害怕焦慮,從與彼此交流的聲音中得到寬心慰藉,並不是孤身一人,還有人陪著我(你)。 不要過度自責:最重要的一點。這一切的發生絕對不是我(你)的錯,我(你)只是剛好遇上了,就是如此,沒有其他原因。 生活是解構與重構的過程,我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頭生存 生活是解構與重構的過程,有時候我想,根本沒有人們說的如果,已發生的事層層相環,無論是轉彎、直行都避不開重疊的歸因。生命中有許多「不得不」引人唏噓。 我經常感嘆習慣是必須,也感嘆習慣成自然,我依然要搭乘火車返鄉,依然要乘坐大眾交通工具通勤。 我無法避免自己的焦慮與恐慌,但我可以用自己所能的方式輕輕告訴自己:親愛的你,慢慢來沒關係,這是一條好長、好長的路,途中仍有隧道還未走完,但是沒有關係,你已足夠勇敢,現在由我繼續陪你把這漫漫長路勇敢下去。 記憶無法被竄改修正,經歷是一個人的收穫和傷痕。崩解和重建是日常的循環,我們都在自己的時區中緩緩放慢腳步,試著把每一步走得更加踏實堅定。無論未來如何,至少我還在路上,我正在路上。這就夠了。 參考資料:[1] https://ift.tt/3djYeGU October 27,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lxNcC
星座解析|關於天蠍座的 14 件真相:忠誠、幽默、心機重? https://ift.tt/3EgqsNo 塔羅筆記 天蠍座很陰險?錯了,他們其實相當誠實,討厭虛偽與謊言。因此,他們一針見血的犀利言語,時常讓朋友們受傷,卻也是最中肯的評價! 常常在許多交際場合,彼此互相介紹自己的星座時,若聽到有人是「天蠍座」,總不免令人多看個幾眼,好好打量一番,似乎眼前的這個人真的不該小看、得罪不起啊! 是不是天蠍座真的是「充滿算計、心機重」呢?一起來看看國外的網路作家 Jessica Sager 被超過十萬網友轉發的,你不可不知道的天蠍座真相吧! 1. 天蠍座比你遇到的任何人都還要性感 要與天蠍座的人深交,並不那麼容易。但是,一旦開始約會了,你將會感受到他那無比的性感魅力——不要嘗試抵抗,你沒辦法。 如果你發現,在地鐵站裡鋪著報紙睡覺,滿臉鬍鬚並喜歡到處宣揚「末日近了」的怪異男人,你竟然莫名其妙地深受他吸引,那他很有可能就是天蠍座,在床上也很有可能讓你驚喜。 圖片|Photo by Sohaib Al Kharsa on Unsplash 2. 他們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習於控制他人 天蠍座的人,控制慾是出了名的強。但厲害的是,他不像獅子座那樣發號施令,而是在暗中用各種方法來影響你。 即使你以為你的天蠍座伴侶非常逆來順受,那你可就錯了。只是他的控制,一點都不落痕跡。 3. 天蠍座幾乎總是贏家 他們堅持不懈地努力,耐力驚人,有時甚至比你所認識的任何人都要努力和堅強。 聰明的人在競賽中,會要求天蠍座加入團隊,因為這樣團隊才會獲勝。 (延伸閱讀:給求職者的四個問答:該怎麼準備履歷?面試時該注意些什麼?) 4. 非常注重隱私 天蠍座喜歡保有一定的隱私。有時候,當你的天蠍座伴侶沒有在 Facebook 上更新感情狀態,別因此而煩惱,那不是因為他們沒對你用真心,而是他們不希望自己的私人生活公諸於眾。 假設,你的愛人沒有使用任何社交團體,並且將他的日記本藏在家中隱密處的保險箱內,還用密碼鎖上——別懷疑,他一定是天蠍座。 5. 疑心病重 但是,他們是天生的調查員,好奇心不算太重,但對於某些事物總想追根究柢,不斷挖掘真相。若可以的話,請主動向他們開誠佈公,否則他們會一直盯著你。 圖片|Photo by Dmitry Ratushny on Unsplash 6. 瘋迷於黑暗神秘的事物 天蠍座對死亡、懸疑、恐怖、黑暗、超自然、邪惡與神秘事物相當有興趣。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是犯罪預備軍;只是表示黑暗對他們來說有極大吸引力。 7. 天蠍座的幽默感相當特別 對黑暗的熱愛,讓他們的幽默感也異於常人。認真地說,他們覺得有趣好笑的事情,總會讓別人以為他們是個壞蛋。 相反地,他們擁有在可怕的事物中找到幽默之處的強大本領,這也使天蠍座面對厄運時更加輕鬆。 (你會喜歡:有幽默的伴侶,會更幸福嗎?研究:這種婚姻關係能走得比較久) 8. 他們不喜歡說謊 看到這裡,你會以為他們很陰險,一定很愛說謊吧?相反地,他們相當誠實,他們討厭虛偽、討厭謊言、討厭欺騙。 因此,他們會非常坦白,一針見血的犀利言語時常讓朋友們受傷,但也是最中肯的評價。 9. 天蠍座擁有敏銳的直覺和洞察力 天蠍座的人,有時會出現預測未來並知道對方在想什麼的能力。這不是魔法,而是歸因於他們的洞察力和驚人的記憶力。但是,他們很少用這個能力來陷害他人或做些奇技淫巧。 圖片|Photo by Octavian Rosca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長大了,朋友越來越少?關係心理學:留下來的,都是讓你最自在的友誼) 10. 忠誠、忠誠再忠誠 如果你告訴天蠍座的朋友,有人霸凌你,或者在工作上故意找你麻煩或欺負你,他一定會採取行動讓你不再抱怨——他會找到並狠狠教訓那個傷害他們朋友的人。 11. 足智多謀,處事穩健 如果你需要從監獄打個電話,或者是需要獲得掩埋屍體的幫助,抑或單純只是想要計劃一個驚喜派對,請給在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下旬之間出生的人打電話。他們不僅會在你需要的任何方面提供超級幫助,而且還會保持秘密並保持沉默。 12. 天蠍座天生就內建測謊儀 天蠍座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記憶力以及天生的直覺,可以在任何情況下偵測真相,因此,最好的選擇是不要嘗試敷衍他們或撒謊。這唯一的後果就是讓他們生氣,而你不會喜歡這樣的。 圖片|Photo by peachpeach on PIXTA (推薦閱讀:【拾年有承・真實週年】時代講堂「關係溝通學」:非暴力溝通,將彼此的情感連結在一起!) 13. 以牙還牙的處世觀 一旦對他們無禮,不要指望天蠍會對你很好。如果你欺騙他們,對他們撒謊,傷害對他們重要的東西或批判他們,不要指望他們會放過你。 他們是深思熟慮的人,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觀察力,別人怎麼對他們,他們就會原樣奉還。 14. 人生中不能沒有復仇 報復心極強的他們,跟控制慾一樣,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他們敏銳,而且有足夠的耐力,再加上性格比較極端,因此如果他們付出真心卻換來了背叛,那麼你就要小心了!對於復仇,他們甚至不會有良心不安的感覺。 October 26,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gqsNo
《猛毒2》湯姆哈迪 7 個小秘密:愛狗成痴、芭蕾狂熱、雙性戀經歷 https://ift.tt/3vJKSLL Bella.tw儂儂 來自英國的湯姆哈迪(Tom Hardy),一直以來都以壯碩的形象加上出眾的演技圈粉無數,更演出不少經典電影如《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瘋狂麥斯:憤怒道》、《特務行不行》⋯⋯等等,好演技及形象甚至被推崇為下一任「007」詹姆斯龐德的最佳男星人選。 近年來則是因為加入漫威化身為最強反派英雄《猛毒》再度引發討論,而推出的續集《猛毒2:血蜘蛛》月初在美國上映時也打破了疫情以來美國最佳開票紀錄,台灣也在 10/13 強勢上映,但是關於這位性感男神,其實私底下有著不少與他外觀有著極大反差的故事,就讓儂編一一幫大家揭開! 1. 曾經是個問題兒童 圖片|grahamcrxckers@Twitter 平常以完美好爸爸形象著稱的湯姆哈迪,其實在出道前後是個超叛逆的少年,不但 13 歲就開始酗酒、16 歲染上毒癮,17 歲更因偷車和持槍械被捕,最後終於在 2003 年的時候覺醒,進入勒戒所戒除掉酒癮及毒癮。 2. 以模特兒身份出道 圖片|polancoedw@Twitter 湯姆哈迪曾參加了一個由電視節目舉辦的模特兒選拔,在 21 歲時便以第一名的成績與經紀公司簽約出道,但是熱愛演戲的他出道不久就放棄了模特兒的身份,決心往演員之路邁進。 3. 出過饒舌專輯 圖片|Chris77Redfield@Twitter 湯姆哈迪曾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就是饒舌歌曲,好友 Edward Tracy 在接受採訪時無意間透露,湯姆哈迪曾在 1999 年以「Tommy No.1+Eddie Too Tall」的團名,發行過一張饒舌專輯《Falling On Your Arse》,並且除了演唱外還擔任填詞者的身份,只能說湯姆哈迪實在有才華啦! 4. 愛狗成痴的暖男 圖片|SAMBUCKY616@Twitter 只要有在關注湯姆哈迪的粉絲一定都會知道,他是個愛狗成痴的狗控! 除了打開他的 IG,時不時會看到滿滿的狗狗照片外,還數次帶他的愛狗出席紅毯及各大頒獎典禮,更自爆曾在學生時期,對老師說「如果你不讓我帶狗進教室我就不上課!」,只能說儂編下輩子也想投胎當湯姆哈迪的狗狗啊! (同場加映:莎莉賽隆女力爆發!《瘋狂麥斯:憤怒道》身歷其境的4DX體驗) 5. 私下是芭蕾狂熱者 圖片|McQueen@Twitter 他在之前接受採訪時,就透露自己內在其實有很多女性傾向的特質,除了會稱呼自己為「甜心」外,還是個超級芭蕾狂熱者!曾透露自己每年都要觀賞胡桃鉗芭蕾舞劇,也多次被媒體捕捉到欣賞芭蕾舞劇的畫面,只能說這個興趣實在太可愛啦! (推薦閱讀:「看你能堅持多久」喬治王子想學芭蕾:從新聞主播的嘲笑,聽見熟悉大人式霸凌) 6. 每個刺青都有故事 圖片|IndieWire@Twitter 全身上下佈滿刺青的湯姆哈迪曾在受訪時表示,第一次刺青是在 15 歲,從那之後每當他人生發生什麼大事、拍了什麼戲,或是他想記錄任何人事物時,都會在身上留下印記。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刺青,則是在拍攝《神鬼獵人》的時候,跟另一位影帝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打賭,李奧納多說他一定會憑這個反派角色入圍奧斯卡,沒想到一語成讖,因此湯姆哈迪的手臂上就多了一句「Leo knows all」(李奧什麼都知道)的刺青啦! (你會喜歡:從男孩到大叔!你會再次愛上李奧納多的十一部電影經典畫面) 7. 雙性戀經歷 圖片|tomandlorenzo@Twitter 湯姆哈迪在過去曾被記者詢問「是否曾經與同性有過性經驗?」,沒想到他竟然大方承認:「我當然有過!拜託,我是一個演員及藝術家,所以任何事物我都去嘗試過。」 整段訪問也讓他多了雙性戀的身份,不過事後他也補充說明:「我嘗試過就夠了!但我必須說與男人經營關係當中有太多東西可以探究了,尤其是男同志,那一段經歷幫助了我的人生很多。」 表示很多人對同性戀有誤解,也強調自己現在只想專心在家庭生活。 原文出處:《猛毒2:血蜘蛛》湯姆哈迪人氣夯!盤點7個「性感男神」小秘密,除了熱愛芭蕾,更曾自爆是雙性戀!?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Netflix《性/生活》確定續訂第二季!原班人馬全數回歸,18禁火辣劇情未完待續 地表最強老爸再出擊!69歲連恩尼遜《疾凍救援》零下50度冰路狂飆大卡車,超勇健秘訣曝光 October 26,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vJKSLL
《海岸村恰恰恰》申敏兒&金宇彬愛情長跑 6 年、攜手抗癌,即將同戲演出! https://ift.tt/3BeE0H9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海岸村恰恰恰》的女主角申敏兒和金宇彬於 2015 年開始交往,在交往一年多的時候,金宇彬被診斷出鼻咽癌,後來申敏兒怎麼做呢?現在他們走入了第 7 個年頭⋯⋯ 申敏兒與金宇彬 2015 年時合作 Giordano 廣告因此結緣,同年媒體爆料兩人交往的消息,兩人大方承認感情,牽手至今已經度過 6 個年頭,也算是演藝圈愛情長跑未變質的最佳典範。 對於金宇彬來說,申敏兒確實是人生中除了父母家人之外最重要的人了! 2017 年,金宇彬檢驗出患有鼻咽癌,經紀公司立刻宣布無限期暫停活動,讓粉絲們相當擔心。兩人才剛交往 1 年多就發生這樣的人生劇變,可想而知兩人承受了多少的壓力? 抗癌治療包括了超過 30 次以上的放射性治療,體重暴跌 10 公斤,咬牙接受治療的艱辛過程,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清楚的。 這時至關重要的便是申敏兒的態度與作法!在金宇彬生病期間,甚至傳出兩人情逝的消息,但很快就被申敏兒與金宇彬身邊的朋友打臉。 原來,申敏兒在金宇彬生病期間,只要時間允許,都會陪伴金宇彬一同前往醫院,朋友還笑說兩人的互動就像是純愛漫畫一般甜蜜,對於即將分手的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2018 年底,兩人被拍到在澳洲過新年,當時的金宇彬看起來恢復良好,高大的身材加上寬闊的肩膀,魅力爆表。兩人不但在街上逛街,也在餐廳裡享用美食,親暱的互動就跟浪漫韓劇一樣滿滿粉紅泡泡。 (延伸閱讀:看完會想微笑!《海岸村恰恰恰》6 大看點:超甜「酒窩情侶」金宣虎、申敏兒) 同年,金宇彬也透過經紀公司對外說明病情,告訴大家他的治療進度,要大家不需要擔心。2019 年金宇彬參加青龍獎頒獎典禮宣告回歸,並開始拍攝廣告以及電影。申敏兒期間也推出多部電影及電視作品,一邊心裡掛念著男友的病情,一邊又得工作,實在非常辛苦。 不過還好,他們都走過來了,未來也將一起不離不棄地走下去。 交往邁入第 7 個年頭時,兩人同戲但沒有對手的新劇《我們的藍調》即將在 2022 年上檔。 這次申敏兒在劇中飾演因事來到濟州島的輕熟都市女,遇上李秉憲。金宇彬則飾演天生明亮溫暖的船長,遇到由韓志旼飾演的海女,並且夢想和她戀愛。 以濟州島為背景所發展的故事,同戲還有車勝元、李姃垠、嚴正化等歷代級陣容,海天一色的背景下,肯定也是療癒滿滿!不僅如此,金宇彬 2022 年也有非常多電視與電影新作品將與大家見面,好好期待一下吧!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海岸村恰恰恰》申敏兒劇服+私服都戴它!圈圈環形耳環8款推薦 《海岸村恰恰恰》金宣虎幫申敏兒撐的漸層雨傘大爆紅,原來品牌是這間 《海岸村恰恰恰》申敏兒把Kelly、Herbag、豬鼻包…5大愛馬仕包款背一輪,加起來直逼百萬 October 26,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eE0H9
專訪臺灣吧共同創辦人蕭宇辰:興趣不是發現而來的,而是被你自己創造出來的 https://ift.tt/3jFD8Wm 女人迷內容製作人 Louise 在職業生涯中,你是否懷疑過自己做的事情?不確定自己的興趣、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如果你也有這樣的人生質問,邀請你一起來看看臺灣吧蕭宇辰的觀點:「興趣、志向,不是本來就存在在那邊,而是你去找到它,透過行動、經驗、感受,才能一步步推進的。」 專訪蕭宇辰那日,他風塵僕僕地趕來,推開錄音室的門,便是一陣無縫閒聊,彷彿有他的空間有魔力,沒有初次見面的生澀,反而帶有很多輕鬆,盤旋話題間,可以清楚看見他的人設——真誠裡頭,帶有對所信事物的堅持,那堅持裡有愛,有理想,也有責任。 訪談一開始,便從蕭宇辰於景美女中任教時,實研組長那句醍醐灌頂的話開始——「學校沒有你,也不會倒。」——這句話,對職場第一年,帶著無比壯志踏入校院的蕭宇辰而言,可說是迎頭一擊,下一場大雷雨一樣,淋濕了所有的「以為」,改變了他所「認為」的教育。 2011 年,22 歲的蕭宇辰離開台大,於景美女中展開為期半年的實習生涯,初出茅廬,年輕人骨子裡頭一灘熱血,挑燈熬在教務處,跟著實研組長一起過大大小小的案子,從體制內教育開始,破蛹而出,才發現學校以外有更大的世界,而教育,不該僅局限於體制之內。 比起創業家,更期待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 2014 年,當時任教於台北市復興高中的蕭宇辰,與張佳家、林辰、謝政豪等三人一齊創立臺灣吧,在 YouTube 界尚未眾聲喧嘩的時代,首支影片——動畫臺灣史——在短時間內便突破百萬點擊,為他們帶來相當可觀的流量。 蕭宇辰說,雖說臺灣吧早期著重於歷史推廣,但事實上,他個人生命意義的綁定,並不完全與歷史捆在一塊。網路、媒體、動畫作為媒介,歷史是素材,而盛載在這些內容背後,其實是對於社會教育更大的期待,他提到:「歷史大概可以說是我的專業,教育也是。但相對來說,我在看待生命志業時,會把教育放得更前面一點。」 比起創業家,蕭宇辰更深的認同是教育工作者,無論透過什麼樣的媒介,資訊傳遞是方法,溝通是本質,而促使一個人、一群人、一個國家邁向卓越、達成共識,仰賴的是教育。 (同場加映:如何把興趣變成收入?培養「成長型思維」,打造理想生活) 在教育生涯裡,也曾做過最討厭的事? 回望 10 年以來工作生涯,蕭宇辰說,自己也曾做過討厭到不行的工作,比如說,幫高三生出題庫本。 「給高三的題庫啊,就是那種,讓你永無止盡練習解題的那種,」他一面說,一面擺一擺手,微露尷尬:「那時候,我花了半年的時間出了上百則考題,而且做得極度不快樂,追根究底,這件事情的源頭只是我不好意思拒絕別人。」 談起往事,宇辰總說自己記性不是這麼好,有些事只剩下模糊記憶,但某種程度上,這些過往曾經做過的糗事,或講起來,讓你感到略為尷尬的決定,回過頭來總是能在其中看見意義,即便這個意義是人所預設的,那也是意義的一部分。 「我能對於教學能力、文字運用、測驗概念迅速成長,其實也得感謝這件事情,畢竟你做一個題目問句如何下才精準、如何創造具有誘答性的錯誤答案,過程中你如何拿捏讓題幹本身,傳遞正確的資訊和線索給孩子們,思考如果他理解錯誤的話,會被帶去哪裡,這些都是題庫帶給我的。」 半年與選擇題拉扯,ㄧ邊反覆推敲內容與學生理解之間的關係,一面感知「測驗」作為教育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塊,它是如何在體制內教育發揮影響力,都是反芻與累積。蕭宇辰提到,為什麼女人迷、臺灣吧明明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者知識傳遞、訊息提供、群眾溝通的角色,卻只能被稱作「媒體」而非「教育」? 「因為我們廣泛的做法,仍沒有辦法檢驗資訊接收者的學習成效,教育這件事情,涉及到後驗的部分,所以測驗的本質是重要的,當然我們都不希望藉由填鴨式的制度完成這件事,但檢驗成效是必然且必須要,我認為在媒體端,多多思考這件事情也是很有幫助的。」 理想不是尋找,而是創造 「我要當老師!」 ㄧ句看似只會出現在骨灰級電視劇《麻辣鮮師》裡頭的名句,活生生就是高中時期蕭宇辰的潛台詞,他說,早早就立定志向其實也沒那麼高大上,更不是什麼幡然醒悟,也不是立誓畢生要為教育犧牲奉獻的靈光乍現,只是因為電動打多了、漫畫看多了,歷史之所以有趣,有賴於故事情節,讀著讀著,變成了願者上鉤。 「打從高中開始就有當老師的目標,但絕對不是把它放在生命志業的位置,只是單純喜歡,」宇辰說,高中時某次聽歷史老師分享,說他很喜歡歷史,而這個喜歡最終成為他的工作,把興趣化為志業,不過如此而已,每日教學盡歡,把喜愛的事物透過課堂延伸出去,還存在著分享的意味,幾乎可以是興趣結合工作的極致。 「所以啊,一開始追求這目標,就只是單純喜歡歷史、有個飯碗,就是這麼低層次,沒有什麼特別的。」他笑說,真正讓他看見本質的追求,是大三那年參與三芝國中的暑期輔導,那是第一次,踏入教學現場,站在第一線,面對學生,感受「老師」二字聲呼,其實有其重量,才初次體悟教育工作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教育對於整個社會邁向卓越的意義是什麼。 立定志向,看似是瞬發之事,其實是長遠征途。接連兩年透過師培課程參與服務學習,實際走入校園,跟著第一線教師編寫教案、規劃課程、上台試講,蕭宇辰一再強調,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幡然醒悟,都是不斷接收和反芻的過程,尋找志業聽起來很玄妙,但其實,魔鬼藏在細節裡,那些醍醐灌頂的瞬間根本就不存在,尋找自己想要站在這個社會上的哪個位置、什麼身份、做什麼樣的事情,都是透過參與、行動、反饋而來的。 「我一直覺得,興趣啊、志向啊,不是本來就存在在那邊,而是你去找到它,透過行動、經驗、感受,才能一步步推進的,興趣基本上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蕭宇辰提到,他常覺得,很多人在思考興趣一事,都過於狹隘,好像「興趣」必然存在於某處,而我們只需要撥開雲霧來發現它,然而現實是,沒有人天生擁有什麼興趣的,一定是有所行動、參與、投入。 他說:「很多人問我,究竟如何找到興趣,我通常說,你不要一開始就把目標設得那麼遠,覺得一定要找到人生志業什麼的,一旦你打從一開始就設定一個遙不可及的方向,一定會放棄的,因為那太不切實際了。一定要從生活中的微動力出發,去感受生活周遭,讓你感到比較快樂的事情,去行動,去體驗新的事物,透過這些小的感知,得到一些正面的反饋和甜頭,然後持續摸索,你才能夠慢慢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興趣。」 (延伸閱讀:總是對生活感到「乏味」怎麼辦?4 種情境練習,建立「超有感」生活體驗) 繁忙裡能游刃有餘,有賴你清楚每一件事情都有遠方 入職第一年,也可說是入世第一年,所見之事充滿驚奇,驚奇之餘盡是學習。蕭宇辰說,景美女中任教半年,影響至深,包括親臨教育現場那種臨危授命,以及對於前輩老師的望其項背。 第一年工作,心中不乏各種期待,所見仍貧,因此行到水窮處,總是能找到值得一學之事,當年於景美女中教務處任實研組組長,就是蕭宇辰心中第一人:「教務處負責管理教師,是吃力不討好的缺,同時得承接很多政府案,每日通宵達旦也不奇怪,但即便如此,我從來沒有聽過組長喊一聲累,甚至還能充滿笑容,他整個呈現出來,就是一個游刃有餘的狀態。」 游刃有餘,是行走鋼索之上,仍能優雅不卻步的代稱,它建立起蕭宇辰心中對於工作狀態的期許,「說真的,直到現在,我還是一直告訴自己,在工作上首要追求的狀態,就是怎麼讓自己呈現游刃有餘的感覺,這件事情從我一入職場,就建立起來了。」 沒錯,我們很忙,事情很多,絕大部分時間焦頭爛額,且總是在完成之餘,仍要求自己必須具有能力,把每一件事情妥善完成;然而,這過程如果沒有定心丸,就會顯得焦躁不安、手忙腳亂,蕭宇辰說:「事情可以很多,但你呈現出來讓別人感受到的樣子,會影響別人跟你協作時的狀態,若可以做到游刃有餘,別人也可以更放心,更可以一起把工作妥善完成。」 問到,那你現在已經在一個游刃有餘的工作狀態裡了嗎?宇辰笑笑,故意乾咳幾聲,說自己一直都在前往游刃有餘的道路上,但,今年比去年好很多了。 問到有所好轉的契機是什麼?他回道:「我覺得游刃有餘的狀態有一個很大的基礎,不是取決於事情量體,而是你對於每一項任務,分別要達到什麼目標是清楚的,而你對於它們分別能夠達成目標的信心是存在的時候,你就會越來越游刃有餘;相反的,當你會覺得很多事情受制於他人、不可控因素、自己專業能力不足,你就會很難接近理想的狀態。」 游刃有餘有個大前提,是你對於每一項任務,分別要達到什麼目標有清楚的認識。 臺灣吧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蕭宇辰 貫徹「理想」和「行動」,還是仰賴「熱情」 從初入職場的 22 歲少年,走過十年光陰,歷經體制內教育歷練,創業艱辛,32 歲的蕭宇辰,仍保有對於理想的堅持。問到十年前與十年後,各用三個形容詞來 quote 自己,會如何定義?他笑說這題目真難,接著細數十年之前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情境,提到當年「熱血」一定是有的,接著就是貫徹始終的「理想」和「行動」。 十年之後,理想性和行動力還在,但隨著公司規模擴張,責任上肩,面對市場,行動與理想在決策之間,肯定多了相當多務實層面的考量,然而追根究底,那個核心的意念仍穩穩在那,可以很自信地說,尚未有任何磨平的跡象,然而「熱血」這一點,就有了代換,他說:「十年之後的現在,我不會說自己『熱血』,但我會說我還保有『熱情』,這兩者之間還是有根本的差異。」 不再是拋頭顱灑熱血的年少輕狂,如今面對行動與理想,蕭宇辰放下想做就衝的義無反顧,多了一些管理及策略處方,然而對於所有的相信,仍保有熱情的心,帶有一些游刃有餘,持續對陌生、新奇事物充滿好奇,那是他對現階段自己的一項註解。 「我很慶幸,32 歲的現在,並沒有因為現實因素而感覺熱情有所消磨,但我也不想說因為現實關係,堅持理想的人就比較容易,這容易被解讀成理想有多需要堅持、有多了不起,但我相信,過去十年,也有很多幸運推就我可以這樣,講難聽一點,我是老闆嘛,很多事情就是我想做,就可以拎著大家一起去做,所以我一定是在理想這個概念上擁有比較多的自由。」 (推薦閱讀:【拾年有承】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積極的人,也可以是同時對生命存在懷疑的 2018 年,蕭宇辰在一場採訪中,被問到做歷史文化推廣這麼長時間,有沒有哪一個人物,是你想要成為的樣子?當時的他,在短短採訪中,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我其實不想成為歷史上的任何人,也不想成為我。」 這一句「不想成為我」背後,好似還有長長一段宣言,於是我們回頭去問,怎麼會有一個人,其實並不想成為自己呢?蕭宇辰笑說,這件事情說下來,可能不是 40 分鐘可以解決的,你確定要問嗎? 他語速緩了下來,幾乎可以感受到在某一個時刻,他卸下作為執行長的外衣,回歸本我的過程,他慢條斯理地闡述,這個他已經思考過千回萬回的提問:「其實,我自己是不太相信人活著,本質上,有什麼意義的。」 「套一句馬克斯韋伯說的話:人是什麼樣的一種生物?人是編織了一個意義之網,然後把自己黏上去的一種生物,也就是說,也許這個世界有可能是虛無的,真的沒有任何意義,但人活著,就是幫自己尋找意義,幫自己築起一道名為『意義』的網,然後把自己黏上去。」 一面說著,他一面澄清其實自己不是虛無主義者,而是個懷疑主義者,因此要他很斬釘截鐵地相信任何事情、任何意義,都是相對困難的,而之所以會有「不想成為任何人」一說,是因為在這個本質是虛無或懷疑的世界裡頭,任何的存在本身,都是盛載痛苦的,尤其當人對這個世界的真理懷有好奇,渴望突破,那必然是辛苦之事。 「所以,為什麼我不想成為任何人,因為對我而言,大概所有人的存在都太辛苦了,生命的消逝對我而言才是最終極的,但當然,我不會積極尋求消逝,而是既然我知道,自己被黏在那張網上了,我就要確保,當我還黏在上面的時候,我追求的網,是我可以賦予意義的一張網,如此一來,在我還沒有被撕下來之前,我就願意去達成,那個我所相信的、被我創造出來的意義。」 蕭宇辰身上的反差是這樣的,你不會意料到,一個對於生命積極的人,在建立追求與意義的背後,他的動力,不是在於「相信自己生命之所以存在」一定有一個已經存在的意義,他不相信生命的意義,本來就先驗式的存在;而他相信,生命其實沒有意義,但為了存在,他接受生命的虛無、主動創造意義。 這種相對衝突感,形塑出他說話的慣性,例如,總是以「現階段的我相信⋯⋯」、「目前我所能理解⋯⋯」這樣的起手式,來回應所有關乎於世界、關乎於職業、關乎於生命、關乎於個人的問題。 「我個人是比較入世的,我相信這個已經存在的世界,以及這個世界實務面的樣貌,而懷疑又先於我的本質,但懷疑過後,我暫且願意行動的事情,就是現在的我強烈相信的事;當然,因為懷疑的態度,這個我相信的事情可能會隨著時間有所改變,那我也願意欣然接受,改變了,那我們就調整,然後再繼續努力。」 矛盾本身充滿了合理性,譬如虛無與懷疑,與樂觀本質並無衝突;譬如對於生命積極,同時也可以挑戰存在與意義;譬如一個健忘的創業家;譬如因為願意因懷疑的本質保有被說服的彈性,所以更能無懼地堅守立場,積極促成碰撞與溝通。 女人迷原創 podcast 節目「迷人配方」,節目第一季〖 厲害的人,與他們的產地 〗,邀請來自各個領域、擁有拿手絕活的人物,和我們分享他們的獨特故事,以及生活中的祕密配方,歡迎你跟著我們聆聽和偷學,把配方帶走。 這集邀請蕭宇辰(本集 podcast 連結點此),透過聲音,聽更多宇辰的親密分享。 攝影|蔡佳蓁 專訪|Wanyun, Louise October 26,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FD8Wm
不到死線就不做?克服「拖延症」的 5 個技巧,更有意識地整頓生活 https://ift.tt/3vL03Ek Bella.tw儂儂 心理學家為拖延症定義:「自願延遲預定的決定或行動,儘管你知道延遲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你也有拖延的習慣嗎? 你認為自己有「拖延症」嗎?明知該為了明天早上要交的報告趕工,但現在仍然滑手機沉浸在社交媒體裡──事實上這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行為,但若它已經影響到你的生活,就該正視它了,「拖延」很可能暗示了心理的潛在危機。 今天讓儂編告訴你什麼是「拖延症」、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潛在的害處與解決辦法 4 個重點,幫助你成功克服自己。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1. 怎麼樣才算是「拖延症」? 儘管我們喜歡加上「症」來俗稱拖延現象,但在心理學中「拖延」(procrastination)並不算是一種疾病,只是一種行為。 怎麼樣才算是「患了拖延症」呢?心理學家 Piers Steel 為拖延症下出這樣的結論:自願延遲預定的決定或行動,儘管你知道延遲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這些「更糟」包括阻礙你達到預期目標,與造成壓力、罪惡感、降低效率等,使他人對你的「評價」減低,對自己的信心低落,最後形成惡性循環。其中,「是否為必要」很重要,如果背後有合理的原因,那麼你的任務延遲就不算是拖延。 (延伸閱讀:六個方法,提升你在職場的自信心) 2. 為什麼我們要拖延?──「對抗痛苦」 我們又是為什麼「明知會沒好下場,卻不斷拖延」呢?實際上拖延症是一種「對抗痛苦」的方式──你執行這項任務會不愉快(困難、無聊、痛苦),所以你拖延它;或是你擔心自己會做得不夠好──一位完美主義者──那麼不去做就永遠不必面對失敗。 一些拖延者會為自己辯護,表示在時間緊迫的壓力下自己會表現得更好,但結果可能並非如此,反而會使你養成一種任何事都非到最後一刻絕不做的習慣,以感受那種「克服困難的快感」。 研究表明拖延也與你的性格相關,如「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中較低的「盡責性」分數,或是低自信、焦慮、消極思考,所以無法激勵自己去完成那些不愉快的任務。 圖片|Photo by Joshua Rawson-Harris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致心思細膩的你:把高敏感當天賦,不需要面面俱到、責任一肩扛) 3. 當心連愉快的事都開始拖延 拖延者試圖避免痛苦,到頭來發現痛苦可能根本無法避免,只有時間不斷流逝。 且因為拖延所增加的壓力、失常的表現、時間的壓縮,反而會使你的痛苦越來越多,造成你有比非拖延者更多的自我批評、憂鬱、睡眠障礙可能。 Piers Steel 還指出,不只是痛苦,拖延者還會延遲完成愉快的事情,例如等待太久才訂飯店或買演唱會的門票,連退休金都存得太晚。 但別覺得自己很糟糕,研究發現約 80% 到 95% 的大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有拖延症,約 70% 的人認為自己是拖延者;另一項 2007 年的研究則表明拖延症長期影響了 15% 至 20% 的成年人,約 25% 的成年人認為拖延症是他們的「人格特徵」。 一項 2019 的針對「延遲滿足」的實驗結果還發現,鴿子似乎也有拖延的行為,牠們傾向去延遲相對厭惡的事情。 4. 五個方法克服拖延症 綜合以上,你應該對拖延症的定義、原因與後果有一些認識,你最該思考的是自己「為什麼會拖延」,源頭是什麼?是所有事情都如此嗎?還是只有部分事情會使你痛苦,所以拖延?藉此可以對自己的生活重新省思。 以下 5 個解決辦法提供給你,協助你克服拖延症: 1. 善用「時間管理」技巧: 有幾種時間管理法對拖延者很有用,例如用「帕金森定律」,簡單來說就是逼迫自己設定作業時間,然後再砍半時間;或是利用「醃黃瓜罐理論」排定今天必須完成的重要與瑣碎事項。 (你會喜歡:「先許願,才能實現!」女人迷 Sales Head 柯采岑的高品質時間管理術) 2. 創造最少的干擾: 在你延遲任務的時候,是什麼事物吸引你分心?請把那些東西暫時消除,例如關掉網路、拔掉音響插頭、書桌保持乾淨。 3. 調整你的完美主義: 適度的完美主義很好,但若這樣的完美主義並無帶來好的結果,可能就得思考一下它是否適合你現在身處的環境。缺陷時常存在,你的工作也並不能完全代表你的價值,試著將標準放低一些。 4. 獎勵自己: 好好獎勵一下完成目標後的自己,可以將獎勵的間隔設得短一些,你會更有動力。 5. 開始了會更容易: 我們常覺得某件事困難而不去開始做──然後就永遠不會開始做,直到事情爆炸。但通常你一開始、投入,都會找出完成它的方法。 在你意識到自己打算拖延前,數到 5,然後開始做! 原文出處:「拖延症」該如何改善?95%大學生有拖延症,5個妙招輕鬆解決,請告訴自己「開始了會更容易」!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壓力大怎麼辦?專家建議「4A法則」恢復生活平衡,首先是學會說「不」! 「情緒勒索」怎麼解決?職場、親子間4種常見手段要注意,這5類型人最容易成為受害者,同情心氾濫最危險 參考資料: wikipedia“Procrastination”、psychologytoday “Procrastination”、“11 Ways to Overcome Procrastination” by Elizabeth Lombardo Ph.D.&“Why It's Easy to Procrastinate—and 7 Ways to Break the Habit”by Seth J. Gillihan Ph.D. &“The Paradox of Procrastination”by Susan Krauss Whitbourne Ph.D.、Solving Procrastination “Procrastination Statistics: Interesting and Useful Statistics about Procrastination” October 26,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vL03Ek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以為很熟悉,卻走不進對方的心?你可能遇上了「情感超脫者」 https://ift.tt/3BcCKVg KnowYourself 你也許習慣將「情感超脫」作為武器,抵禦這個痛苦的世界,但同時也傷害著自己⋯⋯與人深度的情感連結既困難又危險,但你要相信,它帶來的回報也將是前所未有地令人滿足。 後台收到一條這樣的留言: 「KY 你好,最近我認識了一個心動男生。他是個很有趣、很有神秘感的人,我們每天都會聊上幾句,週末偶爾還會出來約個飯。原以為我們之間的關係會這樣順利發展。 然而我漸漸發現,每次和他待在一起時,他時不時地會放空,好像並沒有那麼投入在我們的約會裡。有時我刻意給出一些想進一步發展關係的暗示,他也從不正面回應,只會說些有的沒的敷衍過去。 表面看起來,我們之間的關係看起來似乎越來越好了;可仔細想想,從認識到現在,我好像也並沒有能夠更瞭解他,我們的『親密』並不包含任何深刻的內容。我已經不知道應該如何讓我們之間的關係繼續了。KY,我該怎麼辦?」 看了上面這些描述,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個概念,叫作「情感超脫」。 情感超脫 Emotional detachment 作為一種應對情緒問題的策略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被我們廣泛使用,當我們在某些社交情景中感覺不適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自主選擇與當下的情境或人物保持情感上的距離,讓自己免受焦慮、壓力等不良情緒的困擾。 另一些情感超脫則發生於憂鬱症、人格障礙等患者,本文對情感超脫的討論不含此類。如果你長期感受到無法自主控制的情緒超脫,請及時求助專業精神科或心理治療服務。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情緒超脫者們並非沒有與他人深刻交往的能力,他們很多人的共情力甚至超乎常人。然而,這些人就是在關係中,做著彷彿一個情緒無能者才會做的事情。 如果在和他交往的過程中,你有以下這些感受,那麼,他就可能是一名情感超脫者了: 你感到難以和他建立深刻的關係 他極少和你分享自己的情緒或感受 在他身上你會感受到強烈的疏離感 他從未對你們之間的關係做出承諾 他總是對某些事件避而不談 和他在一起時,你感覺他的注意力並不放在當下,給人感覺心事重重 這些讓自己「情緒超脫」的人們為何這樣?究竟是放蕩不覊愛自由,還是自私自利精緻利己?又或是有更多其他的苦衷呢? 來看今天的文章。 主動發起的「情緒無能」——情感超脫 不少人讀到文首的來信,可能已經回想起了一段往事,對著內心的某個故人暗罵「渣男/渣女」——而今天的這篇文章,或許又能為你開啟一個嶄新的視角: 事實可能是,他不是不解風情,只是沒有把你當作那個真正的愛的對象罷了。 過往那些貌似熱情的回應,可能完全沒有走心;之所以回覆你的消息,也只是為了禮貌而已。用一部電影為你們的故事命名,那就是——《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問題在於,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千萬種,他們為什麼卻偏偏要讓自己「超脫於物外」呢? 圖片|Photo by Juan Davila on Unsplash 情感的超脫者為何那樣? 情感超脫者的超脫,一方面是由於,他們將情感超脫作為一種柔和的拒絶策略。在他們看來,直接了當地說「不」會破壞他們的人際關係,因此便採取這樣的方式,讓對方識趣地知難而退。然而事實還有其他可能,我們會在下一部分詳細闡述這一點。 另一方面則可能源自於早年的經歷。對孩童而言,如何處理人際衝突,如何與人產生聯結,這些問題的處理模式,都是由我們從父母身上逐漸觀察並習得的。而這也會在成年之後影響我們的依戀模式(attachment)(Djossa, 2013)。 如果孩子在不安全的依戀模式中成長,或不被允許表達情感,那麼他們就會難以順利習得情緒調節及表達的技巧。 比如在小時候對父母自我暴露時,總是被忽視、冷落,甚至被嘲諷。長大後,我們就會覺得,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是一件非常危險且羞恥的事情(Waddell, 2002)。 情感超脫心想:「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有什麼用?反正得到的結果一定是不好的。」 要知道,羞恥感,是最具破壞性的人類情感。它的出現使我們對其他所有情緒的表達都遭到抑制。 圖片|Photo by Ainur Iman on Unsplash Thomas Scheff 提出,羞恥感是「掌控」情緒(master emotion)。每當羞恥感出現的時候,我們對其他情緒的表達就會受到抑制。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在不舒適的情境裡感到焦慮和不安的時候,不是直接表達,而是變得疏遠和冷漠。 與之相似的還有成年後形成的依戀創傷。曾被傷害的情感經歷使得他們無法在不安全的情境下暴露自己,於是在人際交往中,他們會儘可能少地流露自己的真實情緒。 當這樣的他們步入一段親密關係,情況則會變得更加極端:他們盡一切努力讓自己的伴侶開心,為了維持關係,犧牲自己的需要和原則也在所不惜。而這樣的體驗,本身又會帶來新的依戀創傷(Belle, 2020)。 正因為他們理解暴露自我後的深刻痛楚,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反而是心思敏感、共情能力過人的一類人。 (延伸閱讀:最好的依賴,是相信對方離開之後還會再回來:給三種不安全依戀的人的一段話) 還有一些情感超脫的使用場景則更加策略性,發生時效也更為靈活。 有時候情感超脫能幫助你迴避一些瑣碎的事情,人都是有注意力的侷限的,我們不能夠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所有事情中,此時情感超脫就能讓我們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醫療工作者面對病人去世,手術失敗等創傷性場景時,就會將情感超脫作為一種短期內的自我情緒調節機制(Weilenmann et al., 2018),還有一些人則會故意在親密關係和曖昧關係中,通過時不時的冷漠製造出反差效果來操控對方的情緒。 還有研究表明,男性會更容易選擇情感超脫策略。這可能與社會施與男性的刻板印象有關,暴露自己的真實情感會被視作「不夠男人」,他們因此選擇這種方式來偽裝自己的情緒(Danny Kaplan, 2016)。 看到這裡我們也就明白,「超脫」的背後,實則是對感性的壓抑,也為了迴避可能發生的傷害事件。 可是,這群情感超脫者們,真的能夠得償所願嗎? 圖片|Photo by Darshan Gajara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如果男生們從小被規定不能哭,那他們的悲傷都到哪去了?) 我把情感超脫作為武器,傷害你也傷害著自己 對於和情感超脫者相交不深的人來說,和他們交往是讓人覺得很舒服的一件事。 他們總是彬彬有禮、細心體貼,也很注重個人的隱私空間,相處起來「有分寸感」。 只是,一旦你試圖和他們建立起更深刻的聯結,這種「分寸」就會反向成為刺痛你的利箭——他依舊是那麼彬彬有禮、細心體貼,只是,你們的關係似乎也就到此為止了。 上文中我們提到,情感超脫者實際上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喜愛。可是,在愛這件事上,我們都是以己度人的。 過往的經歷讓情感超脫者堅信: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就是脆弱的,如果暴露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事情只會變得更壞。 於是,面對自身之外的人事物,他們便不受控地戴上了一層灰色濾鏡: 真實感受:「我其實不喜歡這種情況。」 人為忽視、否定自身情緒體驗:「但是,如果我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對方想必會不開心,也更可能對我留下不好的印象。」 「還是不要表現出來的好,我想在別人面前呈現出理想的狀態。」 情感超脫者們懷抱著僥倖心理,認為自己天衣無縫的「理想狀態」能帶來更好的結果:可是,理想之所以是理想,是因為它往往停留於想像——生活中發生的種種問題,並不會兀自消解。 事實上,由於沒有表現出真實的自己,情感超脫者們的人際關係反而會變得更糟糕。他們因此更加肯定了自己「人際交往是可怕的」判斷,陷入了自我證偽的惡性循環。 這種行為的本質,是情感超脫者對於人際關係的不信任。 情緒的表達與自我暴露都需要長久地練習。對於習慣了掩藏自己真實感受的情感超脫者而言,這種「超脫」甚至會變得不受控制。 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會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感到「麻木」,就算想要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也不知道從何說起,甚至情緒功能失調。 失控的情感超脫影響的不僅僅是人際關係的發展——有研究發現,情感超脫者還會更容易選擇過度工作:當他們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無需情感投入的工作上,自己也就擁有了「我沒時間處理感情」的正當理由(Williams, 1985)。 圖片|Photo by Andy Kelly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停止過度努力!給工作狂的練習:管理能量,而不要管理時間) 情感超脫者社交指南 如上文所說,情感超脫作為一種應對情緒問題的策略方式,本身在人際交往中具有實用性。只是,這種實用應該建立在不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困擾的前提下。 如果你習慣使用情感超脫的策略處理問題,首先,你需要識別出自己使用情感超脫策略的原因。 如果是為了逃離某個場景,拒絶某個人,那麼,你的「超脫」對於解決這個問題起到了實質性的效果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或許需要考慮直接明確表意的必要,因為在你消極應對問題的過程中,對方可能已經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傷害。 如果是一些不良經歷,讓你暫時性地,或者下意識地選擇了情感超脫,那麼你可能需要有意識地嘗試「復健」自己的情緒能力。以下這些 tips,供你參考: 情緒超脫者的「復健」小 tips: 通過寫日記的方式,記錄下自己對於某一事件的感受 使用藝術或音樂來練習情感表達 與可信賴的人(例如親密的家人或朋友)談論情緒 儘量減少生活中的壓力源 進行正念練習 花時間與擁有健康關係的人在一起,注意他們是怎樣互動的,它可以幫助你更多地瞭解健康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給自己足夠的耐心 有必要的時候,可以找專業人士諮詢。 很多時候,我們通過隱藏情緒來保護自己。可漸漸地,我們再聽不到一些表達真實情緒的聲音,也看不見了那一部分真實的自己。 (推薦閱讀:「被看見」即是療癒!關係心理學:愛是在對方的眼中找回真實的自己) 而如果你身邊有親近的人有著情感超脫的跡象,下面的這些建議也送給你: 如果你身邊有親近的人,有著情感超脫的跡象⋯⋯ 對你們之間的關係做出認知。如果是長期地「被超脫」,你可能需要想清楚如何繼續對待他和這段關係。 嘗試溝通並理解導致他情感超脫的原因。 給他整理情緒的空間,不要強硬地要求他承認自己情緒超脫的狀況,那是他們必須自己做的事情。 記得關注你自己的感受,如果這影響到了你的心理和情感健康,那就值得考慮一下這段關係是否真正適合你。 給自己設置這段關係的「deal-breaker」,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離開這段關係。 KY 作者說: 德國詩人里爾克曾說:「愛,很好;因為愛是艱難的。以人去愛人:這也許是給予我們的最艱難、最重大的事,是最後的實驗與考試,是最高的工作,別的工作都不過是為此而做的準備。所以一切正在開始的青年們還不能愛;他們必須學習。他們必須用他們整個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們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動的心去學習愛。」 愛是一種能力,如何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如何去表達對他人的愛,都是需要學習的。有的人天生就更懂得感受和表達愛,他們或許是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的;而對於有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人生中最困難的事。 想對所有為「情感超脫」所困擾的人說:真實的自我不一定是可愛的,但是,從內心深處不和任何人連結,不和任何人真實地相愛,一定是不可愛的。雖然這樣的體驗既困難又危險,但它會帶來的回報也會是前所未有地令人滿足。 而在你面對這樣的關係時,不要忘記你始終有兩種選擇:離開,或者留下。 人和人之間的境況,永遠是雙方互動的結果,你一次次的配合也是教會對方「可以這樣對待你」的過程。讓彼此關係更加親密的方法不是一味遷就,而是先懂得自尊與自愛。 我們都要得到令自己更有力量的愛。 參考資料: Belle, E. (2020). Codependency: How Emotional Neglect Turns Us into People-Pleasers . Healthline. Djossa, E. (2013). Thefearful/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The Love Compass. Waddell, M. (2002). Inside lives: Psychoanalysis and the growth of the personality. London: Karnac. Weilenmann, S., Schnyder, U., Parkinson, B., Corda, C., Von Kaenel, R., & Pfaltz, M. C. (2018). Emotion transfer,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pathy-related processes in physician-patient interaction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hysician well-being: a theoretical model.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9, 389. October 26,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cCKVg
愛黛兒 Adele 新曲〈Easy On Me〉:歌詞對兒子解釋為何爸媽離婚 https://ift.tt/3jCNm9N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愛黛兒 Adele 的新歌〈Easy On Me〉歌詞描述她走過離婚的那段日子,字字揪心,然而這一切都讓她變成了更好的人,也找回對音樂事業的熱情。 英國歌手愛黛兒 Adele 自 2008 年發行首張專輯《19》轟動全球並得獎無數,至今成為全球歌壇天后級人物。繼《25》後睽違 6 年,新曲〈Easy On Me〉在倫敦時間午夜釋出。 而台灣的粉絲則在一早的時間聽到〈Easy On Me〉,網上粉絲刷一波「愛黛兒 Adele 真的回來了!」開始無限循環播放! 〈Easy On Me〉不意外登上多國音樂榜冠軍!延續Adele一貫的抒情曲風,在鋼琴的伴奏下,Adele 招牌的聲線再度吸引大家的耳朵,聽似不過度複雜的編曲,讓 Adele 的心情故事能夠娓娓述說。 〈Easy On Me〉可翻作「手下留情」、「對我好一點」等。歌詞的氛圍,傳達出情逝後不再執著的心情。對應 Adele 走過離婚的那段日子,字字揪心讓人無法自己。 歌中有與前夫感情關係的自白,也有對兒子的喊話,Adele也 曾在直播中說過,創作這首歌希望能放下過去,也希望等到兒子懂事之後,讓他明白為何爸媽會離婚的歌曲。複雜的情緒都寫在歌中了,讓人心情五味雜陳。 (延伸閱讀:為了孩子不離婚真的好嗎?致婚姻觸礁的你:一定要先保護好自己,才能保護孩子) 這次〈Easy On Me〉的 MV,再度與加拿大帥哥導演 Xavier Dolan 合作,上一次〈Hello〉的黑白影像讓人印象深刻,這次 MV 前段再度使用黑白的畫面。兩支 MV 也有著延續以及多重隱喻的畫面象徵。 〈Hello〉中 Adele 開頭走進一間舊屋,開始緬懷起過去的情感。而這次 Adele 重回〈Hello〉中的同一棟屋子,走出房子的她,隱喻離開過去和前夫共組的家庭生活。 在一路上遇見了有家族正在野餐、有新婚夫婦與她打招呼,Adele 一臉釋然的感覺,代表著走過這些傷痛。後段畫面轉成彩色,象徵著新的 Adele 再度找回來對音樂事業的熱情,也鼓勵著大家面對與檢視過往,不去逃避,才能讓現在的自己充滿力量。 正如她早先新曲釋出前的告白,人生沒有比現在更通透的時候了!滿滿的影像細節,對照 Adele 真實人生一路走來,真是非常催淚! (你會喜歡:Adele 八句豁達語錄:你明明這麼獨一無二,為什麼要和大家看起來一樣?) 圖片|〈Easy On Me〉MV 圖片|〈Easy On Me〉MV 圖片|〈Easy On Me〉MV (同場加映:從 19 到 25!Adele 回顧成長這條路:別害怕為愛受傷) Adele 新專輯《30》11 月 19 日全公開,滿滿 12 首新歌,可以再聽好幾年。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愛黛兒Adele專輯《30》11月19日發行!離婚後成為更好的人,動人自白「愛你自己,不失去自我,人生就會通透。」 愛黛兒Adele新曲〈Easy On Me〉10月15日溫暖上線!素顏直播自行流出38秒搶先聽,動人旋律引11萬人落淚! 走過離婚陰霾,宣布新專輯即將登場,Adele 愛黛兒:「學會如何愛自己是一件重要的事,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諦。」 October 25,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CNm9N
為你挑劇|《海岸村恰恰恰》:成熟的愛情是做彼此樹洞,今天你接住我,明天換我抱抱你 https://ift.tt/3EdpvFx Amazing 《海岸村恰恰恰》演繹了 Amazing 心中理想的愛情:你不必為我改變自己,但我願為你成為更好的人,互相看照、彼此守護。 隨著年紀漸長,慢慢發現自己的愛情觀已不像二十多歲時,想要轟轟烈烈的獨佔,又充滿捉摸不定的心理戰。糾結猜心、檢查手機的遊戲已不再適合,更想找一個能彼此坦率的人,純淨透明地經營一份關係。 最近的熱播劇《海岸村恰恰恰》剛好就演繹了我心中理想的愛情,看了讓人好舒心。 來自城市的牙醫惠珍,是個好勝心強的計畫狂,希望掌握生命中的每件事,一步一步登頂「人生勝利組」;住在公辰漁村安然自適的洪班長,沒有固定工作,收取最低時薪為村裡的每個人服務,遠離塵囂與競逐,就是他心中最美好的成功。 如此不同的兩人,卻談了一場戀愛,34 歲的我和 35 歲的你,三十世代的愛情。不再用情緒勒索綁架對方,而是我們一起,一次一次真誠對話,浸潤彼此的心意。 圖片|《海岸村恰恰恰》劇照 (同場加映:泰辣專文|好的關係,是兩個人都在這段關係中感到自在) 表白不是為了答案,僅僅想讓你知道這份心意 太久沒有談戀愛,忘記喜歡一個人是什麼感覺的惠珍,在離開公辰回到首爾度假時,才發現自己心心念念都是洪班長,赫然發現原來她早已喜歡他。 理清心意的惠珍,毫不猶豫回到公辰,對洪班長直球告白:「我是一個會把人生規劃到 99 歲的計畫型人格,討厭越線的個人主義者,而且喜歡昂貴的鞋子,應該和你完全相反吧。但是那些我都不管,我喜歡你。」 惠珍的勇敢告白,打破了總是由男生告白的性別框架。她也立刻告訴洪班長,不需要回答她什麼,傳達這份心意,純粹是我太喜歡你,再不說就會爆炸,說出口就好了,你不用做什麼。 不是告白了就要選擇交往或拒絕,不必因為喜歡就負有責任義務,我們仍是獨立的個體,若能相連那是幸運,若無法也不須對誰愧疚,畢竟我喜歡你,其實是我自己的事呀。 (延伸閱讀:面對曖昧對象,給暗示還是直球對決?12 星座告白方法大公開) 你是那個看見我的刺,仍願意溫柔撫摸的人 確認交往後的惠珍與洪班長,甜蜜得喜滋滋,讓人看了都忍不住臉上的微笑。 最可愛的是惠珍的轉變,從總是與他人劃清界線,身上長滿刺的人,瞬間變成一個小女孩,好像褪去了硬殼,顯露出了柔軟的內心。 惠珍的刺不是為了傷害別人,只是為了保護好自己,不知不覺長了出來,但她內在的善良與溫柔天性一直都在。洪班長看了出來,這隻小刺蝟的尖銳底下,藏著無比可愛的靈魂,他不怕被刺傷,找到了溫柔撫摸的方法,讓女孩得以放下盔甲,放心走出來。 不被表象的保護牆嚇跑,願意一層一層理解我,你就是我願選擇交付的人,因為我最狼狽的那一面,你也深深愛著了呀!那我就不怕了。 圖片|《海岸村恰恰恰》劇照 你不必為我改變自己,但我願為你成為更好的人 就像惠珍告白時說的,她與洪班長的人生觀非常不一樣,她嚮往大都市,他熱愛小漁村;她想出人頭地,他願平靜生活。 一次惠珍買了十幾萬元的鑽石項鍊,突然擔心起洪班長會不會覺得負擔,或是討厭她這麼奢華?發現惠珍偷偷煩惱後,洪班長告訴她:「妳做任何事都不需要管我怎麼想,妳用努力工作賺的錢買禮物給自己,為什麼要擔心我怎麼想?我完全不介意,妳照妳的想法去做就好了。」 然後拿出一個自己做的珠寶盒,說雖然項鍊太貴他買不起,但可以親手為它做一個家。 洪班長的愛情,恰恰符合了他在交往的第一天告訴惠珍的,我愛妳的質和量都不會讓妳失望。我不會期待你改變成我想要的樣子,不要因為愛情而變得顧忌,相反地,我會用我可以的方式,支持你繼續買喜歡的東西,做想要的事。 我不是為了豢養你才在一起,就像之前那樣自在飛翔吧! 圖片|《海岸村恰恰恰》劇照 (你會喜歡:小王子教會我們的成長練習:馴服不是強迫對方,而是真正接納對方) 惠珍回應洪班長廣闊的愛的方式,不是放肆地任性,而是甘願為他改變自己。洪班長因為無法擺脫過往的悲傷,不敢讓惠珍觸碰到最真實的他,以往總是心急沒耐性的惠珍,在深思了一段時間後,告訴洪班長:「我最討厭不確定,曖昧模糊不適合我,即使如此,如果你能答應有一天會對我敞開心房,那我應該可以等。」「我們邊交往邊想吧。」 原以為要面臨分手的洪班長,此刻卻被惠珍緊緊接住了,她願意調整自己急躁的心,給愛人更多時間,陪他慢慢面對傷痛,她的愛也好廣闊。 不必是我設定好的個性、時間表,成熟的愛情不用改變對方,而是我支持你做自己,我們也甘願為彼此成為更好的人。因為關係就是互相成就,今天你接住了我,明天換我好好抱抱你。 我們互相看照,彼此守護,請因為我的愛情,成為更好的你。 圖片|《海岸村恰恰恰》劇照 October 25,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dpvFx
新垣結衣與星野源分居中!結婚後一定要住在一起嗎?解析「分居婚」的 5 大迷思 https://ift.tt/2Zw52wS Bella.tw儂儂 《月薪嬌妻》中的新垣結衣與星野源,於 2021 年 5 月結婚,但日媒報導婚後他們選擇維持分居——日本越來越流行的「分居婚」是什麼呢? 新垣結衣與星野源竟然分居中?兩人從拍超夯日劇《月薪嬌妻》結緣到今年 5 月假戲真做宣布結婚、成為神仙眷侶。 但據日媒報導兩人並未同居,而是住在同一棟社區大樓的不同戶,想相聚時就到其中一人家中,這樣的「分居婚」形式,在日本漸漸成為一種現象。 不過這件事也讓人思考婚姻的意義,與結婚到底要不要同居的迷思,對此,長期輔導感情問題、親密關係的性心健康美學中心院長鄭義鑫也發表了一些對於「分居」的分析與見解。 一、結婚一定要住在一起嗎? 圖片|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twitter 「結婚就是要住在一起」似乎是這個社會的「預設值」,但大多數人會這樣選擇,其實是有很明顯的理由的: 比如生活相互照顧和依賴、能即時地談心,甚至是性生活,以上這些需求都是在反應要維繫親密感,多數人認為這是累積親密感最適合的方式,所以不住在一起,這些需求可能很難達成,因此可能婚姻就會有變化,但住在一起就不會變化嗎?當然也不是絕對。 婚姻觀念會隨著本身所處環境和學習而有所轉變,人的觀念和行為就是有這麼多樣化的殊異,我們需要多尊重不同的想法,破除框架,就不會有太多看待他人怪異的想法和行為了。 二、夫妻分居通常是什麼原因? 圖片|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twitter 因為工作屬性關係,會接觸許多對於婚姻設定要同居的伴侶,那麼本來同居好好的,為何要分居?以下是常見的分居原因類型: 個性、價值觀不合 生活、經濟壓力 相處爭執、暴力相向 性生活不協調 情感移動(外遇) 跳脫傳統認知,就是本來因為工作關係不住一起,分隔兩地,不同縣市甚至不同國家。 想保有個人自由空間、不能適應同居、還想延續個人舒適自在的生活。 (延伸閱讀:「越靠近,反而看到越多缺點」你會選擇婚前同居嗎?) 三、分居是不健康的感情狀態嗎? 圖片|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twitter 從上面幾個回應中可以知道一些端倪,除了外在經濟因素或雙方理性溝通後的選擇,在相處上的不和睦造成分居,顯見關係已經處於不健康的狀態,但因為彼此對於婚姻關係或愛情仍然保有期待,或某些特定因素(經濟問題)所以選擇分居而不是直接結束關係(離婚)。 事實上這樣的感情狀態,只要雙方後續能夠找到適合介入協助的專業資源,或是因為拉開距離,反而讓其許多問題原因能夠靜心思考,自行修復關係,讓感情變更好。 (同場加映:同居是浪漫愛情的終結?日本網友盤點,八件讓情侶崩潰的小事) 四、夫妻不同居,該如何維持彼此的交集? 圖片|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twitter 因為愛情所以結為連理,有愛情維持所需要的親密條件,而同居恰恰能夠比較輕鬆地幫助累積這些養分。 選擇不同居,我先排除一方遷就一方(這又複雜一些了,先不談),這裡的設定是雙方都支持不同居的,那麼維繫的原則就是要持續保有關懷、喜愛、稱讚對方、相互傾聽和分享給對方在生活和內心情緒的感受、性生活上方式的彈性、安排固定和非固定的見面約會,與短暫的共同生活日⋯⋯ 透過這些需要的元素,便能讓不同居的夫妻,也能享有同居的親密感。 (你會喜歡:「沒有盡是甜蜜,卻也非常真實」決定同居前,你們會想知道的 7 件事) 五、分居有可能是長久的狀態嗎? 圖片|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twitter 要探討分居模式是不是能長久維持,如果是頂客族,只要兩人能找到是良好互動、定期維繫感情的相處模式就沒什麼大問題;不過如果要生養教育小孩可能就有人有疑慮了,因為這個任務多半要靠夫妻雙方完成,而且會持續將近 20 年直到小孩成年。 所以當這天來到時,成熟的夫妻也會進行調整的,至於能否是分居的狀態下進行,我覺得不是重點,重點是兩個人能不能以,兩個人認為的方式一起順利地過下去。 原文出處:新垣結衣與星野源驚爆分居中?專家解析「分居婚」5大迷思:沒住在一起也能感情加溫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討好對象卻被嫌棄?介紹阿法男才懂的《壞男人紅藥丸法則》,或許帶給你新視野! 在婚姻中可以保持清醒又甜蜜?《甄嬛傳》皇后蔡少芬13年婚姻保鮮術:感情要定期存款才能充滿小確幸! October 25,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w52wS
不分年齡的性需求!倫敦地鐵廣告:Sex never gets old https://ift.tt/3EhplNE 讀者創作 性和年紀無關,和需求有關。倫敦地鐵站,大大的廣告文案吸引了作者注意:「Sex never gets old.」在這則廣告之前,你對性也有著什麼樣的刻板印象嗎? 文|Charlene 在倫敦的地鐵站走著走著,看到這幅巨大的廣告。平時思想就挺開放的我,當時看見這則廣告時也愣住了三秒⋯⋯恍然大悟:「啊,原來老人家也還是會有性需求的呀!」 圖片|作者提供 再仔細想想對呀怎麼會沒有呢?明明社會上老來得子、老少配的新聞也不少。若年邁夫妻中有一方出軌了被發現也會被輿論責罵「這麼老了還亂搞!」這裡先暫不討論夫妻感情問題和倫理關係,單從需求面來看年長者確實還是會有性需求、性行為以及生育能力的。 但我們卻似乎「理所當然地」認為老年人的生活不能、不需要也不應該要有性。 Judith Butler 曾經引用論述過 Foucault「話語的權利」(Power Discourse),她說:「我們對待一個事物最苛刻的方式,並不是在話語上反對它,而是完全不把它納入到話語的範圍中。因為即便那些被話語反對的事物,仍然是我們承認的一個存在的主體。而當一件事情完全不被談論時,它被邊緣化、最終被遺忘。」 這才發現,原來老年性生活確實一直是個被忽略的話題。 (延伸閱讀:如何向另一半溝通「性需求」?關係心理學:練習不帶責備,多用正向詞彙去表達渴望) 老年人完全不跟「性」劃上等號? 確實,性這個詞似乎在全世界似乎都是屬於年輕人的。在整個大眾媒體、廣告等主流觀念中,它讓人聯想到年輕旺盛的賀爾蒙、生育、衝動、力量等一些不太和老年人相關的詞彙。 可能跟因為我們社會上鼓勵「想生孩子要趁年輕,不然老了沒有體力帶」有關,我們合理化地認為老年人應該沒有那麼多精力,於是也不應該會有性需求和性行為。 亦即,在社會上我們普遍認為老年人是不應該有性的。但其實研究發現,50-80 歲的人當中超過一半的人對性和親密關係仍抱有熱情,所以我們應該要把「性」和「生育」想成是分開的兩件事。 性本來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當我們默認老年人不需要性也不想要性,有很多原本正當的性需求也就被壓抑下來。然而,性需求並不會因為壓抑就消失。 閱讀了一些文章發現,在美國甚至曾經有養老院的爺爺奶奶在裡頭集體性愛趴的新聞。老年人的「約炮」行為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常見,不安全性行為也是普遍的問題。 根據 2010 年美國的性健康與行為調查顯示,老年人使用保險套的比例僅為 6%。近 5 年,美國佛羅里達州老年人性病罹患率增加 71%,這些都讓老人的性需求、性教育和性病等議題浮上檯面(在那個年代性觀念知識相對薄弱)。 只要健康,不論年紀都可以享受性愛 也因為廣告的關係,我們認為老年人都有勃起性功能障礙。其實年齡並不是勃起功能障礙的直接原因,長期不良的生活方式,例如:抽菸、喝酒,或是一些生理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才是引發男性生殖器神經、動脈和肌肉功能受損的主要原因。(Shah, 2015)但其實就算不能勃起也沒有關係。 對於更年期後的女性,雌激素下降可能使陰道變得乾燥,但潤滑液、性愛玩具等都是很好的輔助工具,還是能夠很大程度上幫助他們在性在過程中享受快感。這跟女同志享受性愛是同樣的道理。重點是情感精神上和親密度上足不足夠,這對女性能否更能夠順利達到高潮來說是很重要的。 (同場加映:難以啟齒的性需求?女同志自白:滿足自己不丟臉,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場舒服的性愛) 比起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更會影響老年人的性生活。很多老年人對於自己老去的身體是有羞恥感的,沒辦法接受自己滿頭白髮、皮膚長斑、皺摺、衰老,但其實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看完這些文章,分享到 IG Story 問大家有無任何想法願意分享。發現確實有些人的爸媽或祖父母是依然感情好,導致妹妹在家很困擾;但多數人似乎是不清楚或認為自己父母已經沒有任何性行為,大部分人早已分開或分房睡。 無論如何,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讓「老人的性」這件事是可以被看到的,突破偏見和刻板印象,讓我們理解到這件事是存在且正常的,和年齡無關,和需求有關。 以上是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對於老年人和性的迷思。觀念和偏見的重建是痛苦的,因此教育和知識是重要的。願你我永遠保持開放的心胸,做個快樂的現代人。 最後分享在英國倫敦地鐵站看到的潤滑液廣告,文案是「Sex never gets old.」祝福大家保持身心健康,到離世之前都可以享受美好的性。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作者提供 October 25,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hplNE
「工作結束或下班時,感覺非常疲憊」10 種狀態檢視,你是否有職業倦怠症候群 https://ift.tt/3mbhLO7 Titan大田出版 早上起床一想到上班就覺得累?工作完成沒有成就感,下班後仍是非常疲憊?長長的人生,總會有某些時刻,出現職業倦怠或憂鬱症⋯⋯ 文|朴鐘錫 工作並不代表你 任何人都可能出現一次職業倦怠或憂鬱症。人生在世,總會有感到倦怠的時刻。 「我是三十二歲的副理。只是為了賺錢,每天都強忍著上班。即使拚命工作,也存不了多少錢,或許有時會發績效獎金,但是又會以紅白帖的名義消失,真是令人無語。 為了忍受上司們挑剔的性格,自尊心已經被踐踏得殘破不堪了。不能不加班,還要參加聚餐、喝炮彈酒,在上司面前強顏歡笑,卑躬屈膝地討好別人,真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即便像螞蟻一樣只知道埋頭苦幹,日子也沒有好轉的跡象,我好害怕五年、十年後也是如此。 能不能談戀愛或是結婚呢?……所有的一切都沒有自信,只是感到煩躁不已。請個年假也要看人臉色,但是休息了一週,似乎也看不出有什麼太大的變化。我會不會是得了憂鬱症呢?」 圖片|Photo by kei.channel on PIXTA 不知從何時開始,早上很不想上班、很難起床,總是失眠又神經過敏,就算休息也不覺得放鬆,所有事情都覺得興趣缺缺,經常對朋友或家人發脾氣,熱情早已消失殆盡,很難維持人際關係。 這些症狀都是許多上班族曾經經歷過的職業倦怠症候群,也被稱為「輕鬱症」(Dysthymicdisorder),這是指沒有熱情、沒有胃口,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致的無力狀態。 一如上述那名接受諮商者的情況,可以視為職業倦怠的初期階段。因為雖然受到壓力,但不會缺勤或遲到,即使再累,也會按時上班。通常進入職業倦怠的中期階段時,不想在公司上班的情緒會無意識地影響到行動,諸如經常性遲到,到後來則會總是遲到,反覆出現把自己的業務推給別人等行動。到了職業倦怠末期,則會經常出現曠職或是不接上司電話的情況。有時乾脆關機後避不見面。 一旦出現職業倦怠,人就會逐漸變得悲觀和自責,覺得自己什麼事情也沒有完成,什麼都做不好。另外,由於過於疲累,也會被留職停薪或是離職等種種想法所困擾。 (推薦閱讀:職場生存指南|為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疲憊感是竭盡全力的證明) 以研究上班族「職業倦怠」聞名的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克麗絲汀.馬斯勒(Christina Mashlach)指出:「處於職業倦怠狀態時,會對自己的職業和其相關的所有人產生負面情緒,這種情感的強度超乎想像。」 克麗絲汀.馬斯勒以職業倦怠為主題,採訪了數千人,大多數的受訪者將職業倦怠狀態稱為「靈魂的腐蝕」,亦即對自己的職業產生心理上的距離感,並且培養出負面情緒。 陷入職業倦怠狀態的人會產生負面、悲觀的認知,就像憂鬱症一樣,朝向有礙精神健康的方向發展。 尤其在現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重視他人的認可,將此視為幸福的尺度,因此很容易陷入職業倦怠。工作狂(workaholic)或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很可能陷入職業倦怠的原因也在於此。 圖片|Photo by Sergey Zolkin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要感覺痛苦,才像活著」犯小錯就超級自責,你是道德受虐狂嗎?) 本文最後收錄了可以自行診斷職業倦怠症候群的確認清單(checklist),如果符合其中四個以上的話,很可能就患有職業倦怠症候群。如果想平衡工作和生活,就應該放棄在職場上過度尋找生活意義的欲望,設定適合自己的速度和界線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二○一八年韓國統計廳的資料顯示,韓國一年內有八十萬一千五百零三人因憂鬱症接受了精神科治療。那麼,在韓國約五千一百六十萬的人口中(以二○一八年為準),除了這些人之外,其他人是否從未患過憂鬱症呢?不是的。 其他人可能是在意別人的視線,或是不想承認自己處於需要看精神科的艱難狀態,因而忌諱去看精神科。也許是因為害怕去看了一次精神科,就會覺得「我是真正的精神科患者」。 區分普通人與精神科患者的那種無形偏見,或是先入為主的觀念,以及精神疾病患者本人的自尊心,使得他們不想來看精神科。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韓國人更關心健康,而且經常去醫院就診,但是到精神科就診的門檻依然很高。 然而,任何人都可能出現一次職業倦怠或憂鬱症。人生在世,總會有感到倦怠的時刻。職業倦怠是我們過於認真地生活而產生的憂鬱症狀。讓我們覺得自己好辛苦,累得不能休息,硬撐下去而得來的病。因此,很難辭職而只能勉強上班的上班族,經常出現這種症狀。 如果只是直線思考,對於出現職業倦怠的上班族來說,辭職或許是一個選項,但這並不是理想的解決之道。如果是衣食無虞,不需要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或者無論什麼時候去休幾個月的假,回來再找工作都沒有問題的人,或許有此可能,但是大多數上班族應該都做不到。 比起考慮辭職,我們更需要的是「機智地」熬過今天的方法。除了過度的工作壓力之外,還要考慮克服職場中遇到的人際關係、營私舞弊、公司內部爭權奪利等引發必然性憂鬱的方法。 (你會喜歡:為你挑劇|《我要準時下班》:我們都需要勇氣,決定想要的生活) 突然出現職業倦怠的你,只是努力地全力前進,因此變得冷漠而乏味。現在該是尋找自我安慰法的時候了。 職業倦怠症候群確認清單 checklist 心裡空蕩蕩的,經常對人生產生懷疑。 發呆的時間變多,注意力總是下降。 工作結束或下班時,感覺非常疲憊。 早上起床後,一想到上班就覺得累。 在公司裡總是感到緊張和壓迫感。 在執行業務時,感到無力且厭煩。 做某些事情時,會產生消極防禦心態。 自信心下滑,總覺得好像會出錯。 越來越感到煩躁不安,無所適從。 免疫力和恢復能力下降,持續出現失眠、頭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本文摘自朴鐘錫的《也許你是真的累了:機智醫生帶你走出過度努力的職業倦怠症》。由大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也許你是真的累了:機智醫生帶你走出過度努力的職業倦怠症》 October 25,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bhLO7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長大了,朋友越來越少?關係心理學:留下來的,都是讓你最自在的友誼 https://ift.tt/2ZdnOJB KnowYourself 真正的朋友像貓,他不會一直黏著你,但你知道當你需要他時,轉頭一看,他都在;成熟的友誼提供了一種,我們與孤獨之間最美妙的相處模式! 文|fufu、juu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大家好,我是 KY 作者 fufu。 不知道大家看到「形影不離」、「親密無間」這些詞時,第一個想到的是誰? 這兩個詞一直是我用來形容和自己相識 14 年的閨蜜的,但前段時間的交談中,我猛然發現,我們早就無法用這兩個詞來形容了。 我們有不同的工作,不同的朋友圈,雖然在一座城市見面卻不算頻繁。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雖然我們都確信彼此在對方心中的獨特位置,卻也意識到,我們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樣熟悉彼此。 我不熟悉她在她的朋友眼中是什麼樣的人,她也不清楚我在工作裡是怎樣的狀態。 有那麼一瞬間,我開始害怕孤獨,害怕這個曾經唯一瞭解我的朋友也變得陌生。可是同時,我也感到我們之間的關係,似乎並未因為對彼此的陌生而變淡。相反地,我對我們的友情,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有信心。 我意識到,我們的友誼,隨著彼此的成熟,慢慢也「成年了」。 今天,我想聊一聊我們成年後,讓我們感到孤獨,卻別有其意義所在的友情。 圖片|Photo by Harli Marten on Unsplash 感到孤獨,往往是因為成年期的友誼發生了一些變化 進入成年人的友誼時,我們往往不得不接受一些不太美好的事實。 最顯著的一個變化,就是朋友的數量逐漸減少。一項研究通過分析三百萬名手機用戶的社交數據發現,人們的朋友數量在 25 歲左右達到巔峰,而在這之後,朋友數量會持續減少,一直到 80 歲 (Bhattacharya, 2016)。 這也是一個我們不得不頻繁面臨友誼結束的時期。大學畢業的分離、搬去另一個城市、工作上的變動⋯⋯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性,意味著我們會與曾經的朋友交集越來越少,而身邊人來來往往,也很少逗留。 這個時期,我們可能會擁有一些曇花一現般的友誼,它隨著我們相遇展開,又隨著我們匆匆邁向人生的下一站而結束。 更小的交友圈、變化而短暫的友誼、遠去的舊友⋯⋯這些現實的交雜,都會讓我們感到彷彿存在於這個世界上,被陪伴和理解是短暫的,缺少陪伴和不被理解才是常態。 (延伸閱讀:總是覺得孤獨、不被理解?其實「邊緣」只是主觀感受) 難道變得孤獨,是成年人的宿命嗎? 是也不是。 我們會覺得上述的變化是糟糕的,是因為我們還在用年少時的友誼觀來理解成年人的友情。 比如,年少時期的我們常常與一大幫朋友聚在一起玩耍,這使得我們長大了依然覺得朋友多必然是一件好事。然而,一項針對成年人交友選擇的研究卻發現,人們只是以為擁有更多朋友是一件好事,但成年人真正做出交友選擇時,質量是比數量更重要的考量(Si & Dai, 2020)。 再比如,兒時,好朋友間不分你我,沒有秘密,完完全全地熟悉彼此。那時候我們知道彼此在對方心中的最高地位,常常是通過「他的事情我永遠是第一個得知」。 圖片|Photo by Josue Michel on Unsplash 而成年人的世界裡,我們會擁有不同的朋友,並在不同的朋友面前,展現出不同的狀態和性格,而很少有哪個朋友能夠全然地瞭解我們的每一面。 若是以年少時的友誼觀來看待這時期的我們,我們可能會說「成年人的世界太複雜,還是兒時的純粹更好」。可是,這種複雜性恰恰說明我們作為成年人擁有了多樣且靈活的人格特質,而這些特質很難被容納在某一種關係中。 也有一些人可能因為成年後發現與兒時好友有了差異,而因此選擇中斷友誼。不過,從成年人的友誼觀來看,這麼做也並無必要。不像兒時那般親密並不一定代表一段友情不值得延續。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用年少時期的友誼觀和成年人的友誼觀來看待我們成年後的友情,會得出剛好相反的結論。誤認為成年後的友情變得孤獨了,恰恰是因為我們還保持這年少時期的友誼觀。 (同場加映:「我們不可能有曖昧」朋友之間,真的只會是純友誼嗎?) 一份成熟的友情,可能是我們能擁有的最棒的關係 想擁有成年人的友誼觀,我們需要充分地瞭解成熟的友情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在閲讀了作家 Andrew Sullivan(1998)的著作《Love Undetectable: Notes on Friendship, Sex, and Survival》中對於友情的剖析後,我大致整理了成熟的友情所包含的三個方面的特質: 1. 獨特的相互性(reciprocity) 大多數人際關係是我們無法自願選擇的,比如親人、同學、同事。即便是戀愛關係,我們也可能在關係已經很糟糕的情況下,依然停留在關係當中。 但是成熟的友情卻與這些關係不太一樣。成熟的友情需要雙方都認可且接納這段關係,沒人能夠強求誰和自己建立和保持友誼——如果強制,友情要麼會疏遠、結束,要麼從一開始就不曾存在(Sullivan, 1998)。 比如,當只有一方把對方當成朋友,而對方無法回應時,或是當一方背叛了另一方時,即便這時候我們可能口頭上仍稱彼此為「朋友」,但心裡也會清楚:這時候,友誼已經結束了。 因此,兩個成年人之間的友誼,是雙方在全然自願和自由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這種相互選擇也意味著如果一段友情成立,你可以完全地相信:在你們友情存續的期間,彼此在對方心中會佔據一個特殊的位置。 圖片|Photo by Simon Maage on Unsplash 2. 安穩的情緒空間 美好的愛情會強調「我們」,而成熟的友情則強調「我和你」中間的「和」。 「和」,指的是在保持親密的同時,擁有恰到好處的距離感。確切來說,這種距離感來自對彼此個人邊界的尊重,即再親密的朋友,依然是獨立且不同的兩個個體。 在成熟的友情裡,我們不需要擔心因為太愛對方而失去自我,也很少需要為了維持一段友情,而付出巨大的犧牲。我們尊重彼此的不同,不要求雙方的步調完全一致,而這也避免了很多當雙方過於親密時,帶來的情緒波瀾。 這也是為什麼,再健康的愛情,也有時將我們捲入強烈的情緒漩渦,而成熟的友情中,我們則很少因為雙方的分歧而情緒失控。 (你會喜歡:情緒處在不穩定的狀態怎麼辦?找到適合自己保持穩定的方式,建立自我復原力) 不過,我個人認為成熟的友情最迷人之處,主要在於—— 3. 它提供了一種,我們與孤獨之間最美妙的相處模式 在成年人的友誼裡,雙方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由於彼此對個人邊界的尊重而得以保留。這也意味著,再親密的友情中,我們仍然是單獨的個人,因此也必須學會面對孤獨。 這裡的孤獨(aloneness),和上文提到的「感到孤獨」(loneliness)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後者是一種主觀感受,前者則是我們作為個體必須面對的、客觀的、存在意義上的孤獨(exitential alonness)。它指的是,我們作為人類,必須面對自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孤單的存在本質。 這種存在意義上的孤獨是令人害怕且不想面對的,因為它常常會讓我們感到孤立無援。而一段成熟的友情,可以讓我們在安全的狀態下,學會理解和享受我們的存在孤獨。 朋友之間默契的信任讓我們知道他就在那裡,在我們最需要最軟弱的時候給予我們擁抱。這種信心給了我們探索和承擔存在孤獨的勇氣。 在其他關係中,我們能夠通過模糊個人邊界短暫地逃避存在孤獨,比如通過成為「我們」而讓自己感到不再是一個人。這些關係都能為我們提供情感支持,卻難有一種關係像成熟的友誼這樣告訴我們:「你確實是一個人,但我就在你邊上,所以不用害怕。」 圖片|Photo by ThanhAn on PIXTA 我們如何培養成年人的友情? 我們不會因為成年,便自然擁有成年人的友情(或者說,成熟的友誼模式)。 比如,很多人到了中年也依舊用年少時期的友誼觀看待友情,因為他們自以為很熟悉友情,卻忽略了成年時期的我們需要的友誼其實和年少時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也阻礙了他們發展出成熟的友誼模式。 成年人的友情,是需要我們主動做出選擇的。培養成年人的友情,也絶不是簡單地學習如何交朋友,而需要在關係中注意做到: 1. 明晰友情中的個人邊界 不成熟的友情裡,經常出現過度的情緒依託,比如「真正的朋友就要同喜樂共悲傷」,或者「是朋友就該無腦站邊」。 但是,給予朋友情感支持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共享所有情緒。過度將情緒依託在朋友的情緒之上,很可能給雙方都帶來自我的喪失和情感上的疲乏。 想要明晰邊界,還需要我們及時地與朋友溝通,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明確彼此最舒適的相處方式。朋友之間難免會出現一些小的個人邊界的摩擦,而很多人雖然感到不適卻也認為沒必要「小題大做」。但正是在問題尚小的時候提出來,才更能避免其積攢成為大的矛盾(Shafir, 2021)。 (推薦閱讀:【拾年有承・真實週年】時代講堂「關係溝通學」:非暴力溝通,將彼此的情感連結在一起!) 2. 積極地維持和經營友誼 很多人的認知裡,好的友情應該不用刻意經營也能長長久久,而說到經營感情,我們更多會想到愛情。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可以理所當然地存在,友情也需要維繫和經營。 根據關係治療師 Shasta Nelson(2016)提出的友誼模型,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關於經營友誼的關鍵:持續創造積極的共同體驗,但也不害怕袒露自己消極的一面。 朋友不能只靠回憶活著,因此我們需要時不時地為關係注入新的時刻,比如主動積極地參與朋友的生活,或者在低谷時期互相陪伴彼此。最重要的是,不把友誼想得過於理所當然,而要不時提醒自己,友誼需要,也值得我們精心維護。 3. 學會面對友誼的結束 我們回顧過去的愛情時,常常會說,感情即便結束,也不妨礙我們承認它曾經是美好的。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友情。長久穩定的友誼當然很美好,但友情若是短暫,也不等於這段友情很「虛偽」或者不真誠。它也有可能說明我們雙方僅在那段時間內,達成了友誼中的相互性(reciprocity)。 況且,相比兩人明明早已生疏,卻仍在表面上稱呼彼此為親密的摯友,能夠坦然接受「我們不再是朋友」反而是更為成熟的做法。 不管之後雙方的關係變成什麼樣,都不妨礙曾經的友誼是值得珍惜的。 畢竟,能夠在廣闊的世界中相遇,並陪伴彼此走過人生中的一段時間,就已經足夠了。 參考資料: Bhattacharya, K., Ghosh, A., Monsivais, D., Dunbar, R. I., & Kaski, K. (2016). Sex differences in social focus across the life cycle in humans.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3(4), 160097. Nelson, S. (2016). Frientimacy: How to Deepen Friendships for Lifelong Health and Happiness. Seal Press. Shafir, H. (2021). How to Set Boundaries With Friends (If You’re Too Nice). SocialPro. Si, K., Dai, X., & Wyer Jr, R. S. (2020). The friend number paradox.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Sullivan, A. (2014). Love undetectable: Notes on friendship, sex, and survival. Vintage. October 23,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dnOJB
曖昧很久怎麼辦?關係心理學:6 點判斷這段曖昧關係,是否有機會「轉正」 https://ift.tt/2Zd6Nzd KnowYourself 即使是在最心照不宣的曖昧中,人們也常常感到孤獨,這是因為曖昧是一種模糊的關係,帶給我們不安。然而任何一段親密關係都會有不確定性,重點是你的感受是什麼? 文|Chris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曖昧,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 我和一位異性友人在考研究所時互相陪伴鼓勵,錄取後這一年聊天也很頻繁,於是我表達了心意,但他只說我們是好朋友。我感覺很受挫,那我們這麼久以來的高頻率聊天算什麼呢? 曾經,人們會很自然地和喜歡的人明確心意,確定戀愛關係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許多人開始處於一種模糊的關係之中,它缺乏公開性,也充滿不確定性⋯⋯ 曖昧,似乎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浪漫關係。 超過了友情,還不到愛情,有人說這就是「渣」,有人覺得其實是「不夠喜歡」,有人認為「打著感情牌去維繫模糊的關係比渣更可恥」。 曖昧關係能不能有?如何判斷曖昧關係能否轉正?來看今天的文章。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曖昧,浪漫關係中缺乏解釋的狀態 曖昧的本質,是一種模稜兩可的浪漫關係,它的核心正是「意義不明確」(ambiguity)——不確定狀態之下,缺乏明確的含義,使得任何解讀都存在可能。 親密關係中的可解釋性(accountability)指的是雙方對這段關係的定義是明確的、有共識的,如「我們是男女朋友」或「我們是異性好友/我們是普通朋友」。雙方對關係達成共識後,都有義務在關係中遵守承諾,並有權要求對方遵守承諾。 在關係得到解釋之前,我們通常會看到這樣三種曖昧的情況: 1. 一方明確喜歡對方,另一方不明確 當曖昧中的一方很明確自己的心意時,往往會有「被困住」的委屈感覺。他們想要推進關係,卻因為不確定對方的感覺而猶豫不決,對方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他們的神經。時間久了,他們甚至會對對方感到憤怒:「你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在曖昧時,明確喜歡的一方常常會花很多時間在幻想兩個人關係可能的進展上。他們著迷於揣測對方的意圖,會花費極大的精力自己思考,或和朋友不厭其煩地討論對方的表現和想法。 當對方表現得忽遠忽近,他們會更主動地付出。因為付出,是他們唯一可以確定控制的事情,也是他們認為或許可以使彼此關係更接近的方法。 同時,在付出時他們會摻雜小心翼翼的試探。這樣的試探往往以一種隱蔽的、不嚴肅的方式發生,他們抱著僥倖的心理,即使對方無動於衷,也不顯得自己尷尬(Silentio, 2011)。 圖片|Photo by Jamie Street on Unsplash 2. 雙方都明確喜歡對方 另一種情況,雙方在最初接觸的時候互生好感,越來越瞭解的同時,彼此也越來越確定自己的心意。喜歡,想要和對方成為戀人,這類曖昧關係常見於浪漫親密關係的早期階段,是雙方從陌生到相戀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這類的曖昧關係中,兩人都願意為關係付出,同時為對方的積極反饋著迷。彼此會在相互試探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回應與確認。最終彼此承諾,成為固定的浪漫伴侶。 (延伸閱讀:給迷惘的你:他對我,到底是好感、喜歡,還是愛?) 3. 雙方都不明確 最後一種是曖昧關係中最常見,卻也是變數最多的情況:雙方不僅不清楚對方的意思,他們甚至連自己的意思都不明確。喜歡還是不喜歡?還是不夠喜歡?到底是要和對方在一起,還是應該做普通朋友? 他們自己都還在各種可能性中搖擺,更不要說給對方一個明確的答案了。 曖昧是一個系譜,愛情和友情是系譜的兩端,在這兩個明確的極值來回搖擺的人們,會根據自己處在系譜的位置做出相應的行為情緒反應。 這時候的曖昧關係往往是不排他的。他們會選擇和不同的人保持這種不清不楚的關係,偶爾當事情發展越界,他們會盡力模糊焦點,避免對關係做出明確的定義(Silentio, 2011)。 比如在約會中,A親吻了B,當B問A:「你為什麼要親我呀?」A只說:「不好意思,沒控制住。」這時候,如果B沒有足夠的勇氣追問這句話的明確意思,這樣越界的行為,就會不了了之。 這種關係中,到底應該前進還是後退,總是讓人難以決定。 有些人很難忍受這樣的不確定性,這會引起他們深深的不安,因此他們的曖昧關係時間往往短暫。對不確定性容忍度高一些的人,可能更長時間處於一段曖昧的狀態中。 圖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讓怦然變為永恆:如何從好感,走向穩定親密關係?) 是什麼讓人們選擇承受曖昧的不確定性? 人們都害怕孤獨,都渴望與他人連接。然而,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選擇穩定的親密關係,而是讓自己處於一種曖昧的、邊界模糊的、似是而非的關係中。 心理治療師 Esther Perel 認為,人們之所以選擇進入「穩定的曖昧(stable ambiguity)」狀態,告別可以被明確解釋的關係,是因為現代人的恐懼和需要(Perel, 2014)。 1. 曖昧關係使人們可以逃避可能的「確定的痛苦」 表白被拒絶是痛苦的,他們認為表白等於將主動權交給了對方,自己則會陷入對「被拒絶」的恐懼之中。曾經被放棄和背叛過的人更害怕被拒絶,同時也更容易將對方的一些行為解讀成拒絶。 拒絶對方的表白也是不好受的,這不僅意味著一種可能性的消失,也意味著他們需要面對拒絶對方時尷尬或衝突的場面(Lindsay, 2015)。 表白成功在一起後,如果分手了也是痛苦的。而曖昧,就意味著兩個人並未真正開始一段感情。將來也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分手、沒有結束的痛苦(Stanley, 2014)。 2. 曖昧關係中沒有承諾的束縛,人們可以保留更多的選擇權 社交網絡的不斷升級,讓人們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接觸和認識到不同的人。這就像我們小時候都學過的芝麻西瓜的寓言故事,既擔心後面的更好,又擔心自己錯過了最好的。 在「還可能」有更好的選擇時,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會傾向於盡量不做出承諾,他們也不太在意他人的感受,表現出來就是「渣」和「沒有心」。讓自己不被一段確定的關係束縛,這樣就有機會接觸更多的選擇。 (同場加映:如何判斷伴侶的承諾是否真心?關係心理學:不願意承諾者的 3 種可能原因) 3. 曖昧關係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遊戲張力」 還有一種人,他們選擇曖昧關係的原因,就只是「因為喜歡曖昧這種遊戲」。當關係中存在不確定性,兩個人之間的若即若離會製造出張力,讓身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情緒被忽高忽低地牽動——這種狀態比起進入穩定期的親密關係,會給人帶來更大的刺激。 我們每個人頭腦中都有一份關於親密關係的「劇本」。有意思的是,很多時候當我們真正走近一個人,與真實完整的對方建立起持久的親密關係,這份「劇本」的演繹反而會受限。 同時,這種不確定性為熱衷於分析他人一舉一動的人提供了機會。有些人樂於從對方的行為舉止中發掘其感情的線索,而曖昧滿足了他們這種分析、偵查、抽絲剝繭似的樂趣。 要知道,這樣的人並不願意和誰走入一段真正的親密關係中。 圖片|Photo by IB Wira Dyatmika on Unsplash 關於曖昧關係的幾點建議 關於曖昧,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如何判斷現在這段曖昧關係,是否是健康的、你可以繼續維持的?我們的建議如下: 其實,你只需要判斷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感受。 假如你在這段關係中,更多感受到快樂(遊戲的快樂、依戀感、被理解的感覺等等),同時這段關係給你的生活造成的困擾和負面感受你覺得自己還尚可承受,那麼你可以選擇繼續留在關係中。 你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你在這段關係中的根本目的,應當是利己的。在雙方作出更多承諾之前,即便是你為對方的付出,也應該是能夠讓你自己開心的。 而如果,這段關係已經讓你感受到嚴重的不平等,給你帶來了強烈的負面情緒,甚至是被利用、被剝削的感覺,那也應該當機立斷。 (推薦閱讀:為什麼對方總是忽冷忽熱?關係心理學:逃避型戀人,很難許下天長地久的承諾) 此外,曖昧關係,可能是親密關係發展前期的一個正常的階段,你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判斷你們之間有沒有可能進入互相承諾的親密關係: 你們雙方都處在「不抗拒進入一段承諾式親密關係」的狀態中,暫時沒有只是因為恰好還沒進入。 你們的關係是相對平等的,你們之間會有互惠的行為,你被他吸引,同時也能感受到你自己對他來說是有吸引力的。 你們雙方都會主動發起靠近對方的嘗試。 你們之間有精神和情感上的連接。 對方尊重你,你也尊重對方。 你們的關係不是進展緩慢的,而是在不斷發展的。 符合這 6 點的曖昧關係,就是更有可能轉正的~ 最後,你還必須注意:曖昧關係可能帶來虛假的親密關係。 即使是在最心照不宣的曖昧中,人們也常常感到孤獨。這是因為,很多曖昧關係缺乏真正的親密關係所包含的信任、真誠和共情,也無法給人歸屬感。 不過,在任何一段親密關係中,不確定性都是不可避免的。他沒有回我?他和那個人是什麼關係?我剛才這樣說他會怎麼想? 承受關係中的不確定,不以衝動的行為應對不確定感,對關係的持久穩定有關鍵的作用。 有時完全無法忍受曖昧,是一種不那麼健康的表現。學會在模糊中呼吸,給潛在伴侶時間,讓他慢慢瞭解自己,同時要學會放鬆,要知道好事多磨。 Good things take time. 參考資料: Birch J,. (2018). Will an "Almost Boyfriend" Ever Become a Real Relationship? Psychology Today. Lindsey (2015). Ask Esther: Stable ambiguity and the rise of ghosting, icing, and simmering. Esther Perel. Perel, E. (2014). Relationship Accountability and the Riseof Ghosting. Esther perel.com. Silentio, J.D. (2011). How to define your ambiguous relationship. Thought Catalog. Stanley, S.M. (2014). Is this a date? Psychology Today. October 22,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d6Nzd
為你挑片|《脫稿玩家》:不再做別人期待的事,成為自己,拿回生活主導權 https://ift.tt/3mcuzUJ 黑麻糬 《脫稿玩家》中的銀行員蓋伊,他被設定每天須過著同樣的生活,直到有天他想改變、想成為自己⋯⋯(內有劇情討論,請斟酌閱讀) 作者|蔡秀娟,諮商心理師 在看似穩定的生活中,你是否問過自己,對於眼前的一切滿意嗎?而現在的生活與期待的一樣嗎?如果不一樣的話,我有能耐去改變這一切嗎? 《脫稿玩家》講得是一款名為自由城市遊戲中銀行員蓋伊(非玩家角色)的故事,他被設定好,每天須過著同樣的生活步調、工作內容,且隨時面臨現實世界玩家角色的搶銀行任務。 在看似完整且安穩的生活裡,蓋伊心中一直感覺到缺了什麼,直到蓋伊遇到蜜莉(玩家角色)時,他才懂了,生命中缺少的那一塊拼圖是什麼,也因此開始開啟了他的脫稿人生。 圖片|《脫稿玩家》劇照 (同場加映:真正的做自己,是拿掉社會角色與職場頭銜,還知道自己是誰) 選擇成為生活的旁觀者,也會失去為自己人生做主的時刻 蓋伊如同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的人一樣,身上有著被期待、甚至是被設定好的規範與角色,當我們致力於完成這些外在的期待時,雖然感覺每天都很充實,但不免會讓人覺得生活中少了自己。 循規蹈矩的蓋伊,每天被設定好的生活就是:起床後跟同一隻金魚講話、吃同一種早餐、喝同一款咖啡、跟其他 NPC 角色聊著相同的話題,最後在工作場合一起經歷被玩家角色搶銀行任務。 但對於蓋伊來說,難道他不想要在某些時刻展現自己真實的想法與感受、不想做主自己的人生?這個部分我們可以從電影中,蓋伊去咖啡廳一幕來看。 圖片|《脫稿玩家》劇照 店員照舊遞上中焙咖啡加兩顆糖,蓋伊遲遲不拿,說出以下的話⋯⋯ 蓋伊:我今天想要嚐嚐卡布奇諾! 店員:對不起,你說什麼? 蓋伊:我說,想嚐嚐卡布奇諾! 店員:這是你要的咖啡,這裡大家都要這個,每個人,每一天! 警察:有人想吃子彈了? 蓋伊見狀況不對勁,表示自己在開玩笑,並說著你以為我會抑制你煮咖啡的創造力嗎?並快速以過去熟悉的互動回應,結束了在咖啡廳的一切。 也許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跟蓋伊一樣過的經驗,你清楚知道自己需要調整、需要些不同,但每當你想要行動時,就會深刻地感受到做自己的難處與阻礙。 (推薦閱讀:想改變,卻害怕別人的眼光?3 個面對停滯不前的方法,幫你找到堅持下去的動力) 也許是一個眼光、一個神情、一個動作、一句話,這些語言及非語言的訊息,彷彿透露出大家不願意看到你有所不同,不論你的選擇對你來說的意義為何。 其實,當我們選擇跟大家期待不同的時候,這意味著差異,而差異會讓人感到害怕及未知,並且促使我們想要趕快掌控情勢,讓自己內在放心及安穩,而最快的方式,就是讓所有的人回到原本的樣子。 這也呼應了這部電影所表達的「脫稿」,對電影中的每個人物而言,按部就班是最讓人感到安心的狀態,所以當蓋伊開始不照他人期待演出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在想辦法讓蓋伊回到原本的樣子,包含蓋伊的好朋友巴迪其實也在勸說,例如喝回原本的咖啡、過回原本非玩家角色的生活、跟非玩家角色互動就好、不要去跟玩家角色有交流、甚至是將整個遊戲世界重置,希望蓋伊忘掉現在的一切。 成為自己,而非他人期待的樣子 蓋伊的改變來自於,他想成為自己,而非過去他人期待的樣子,如果你過去總是做著別人期待的事情,那麼現在你可以試著讓這件事暫停一下,當你想成為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的樣子時,那麼你就已經重新拿回生活的掌控權了。 這也呼應了諮商心理學中的完形學派學者 Beisser(1970)提出的改變觀,他認為:「改變往往發生在個體想要成為他自己的時候,而不是他想要成為另一個人的時候。」 (你會喜歡:拾年有承,一起無懼,成為自己:女人迷品牌識別重塑故事) 「成為自己」這聽起來滿抽象的,但白話就是讓自己在有限的環境下仍保有一些自由選擇的空間,也就是為自已做主的意思。 我這樣說,並不是鼓勵大家只能在符合他人期待與成為自己之間擇一,更不是要讓這兩者成為對立,而是希望我們每個人在可以的情況下,偶爾要記得,聽聽自己內心的想法或感受。 如果當下情況允許的話,試著將這些所思所感表達出現,讓別人有機會更認識你更多,你也可以參與自己的人生多一點,而非時時刻刻都依循著外在給予的期待與規範。 就像電影中的蓋伊,在選擇成為自己後,並沒有因此與他身旁的人事物變成對立的關係,反而因為他的堅持,創造出一個空間讓他人看到自己不同以往之處,並連帶也讓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變得更為合諧與靠近。 October 22,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cuzUJ
什麼時候運動最好睡?專家表示:這個時間點運動,能獲得最高睡眠品質 https://ift.tt/3E9CdFw HAVFIT 在適當的時間運動,再好好睡上一覺,能讓你的身體以及大腦在一天疲憊工作後獲得充分修復。問題是——哪個時間點運動比較好? 睡眠與運動除了是維持人體重要的兩項重要因素,他們之間也相互影響。 根據美國研究指出,規律運動對於晚上深度睡眠是呈現正相關的,意思就是說有運動習慣的人相對來說能獲得較佳的睡眠品質。因此很多人儘管工作再忙,也會拼命擠出一小時運動,可能是中午休息時間,或者睡前一小時。 再者因為現在健身房的普及性高以及營業時間長,無論是凌晨還是半夜都有人前往運動,時間靈活性增加不少,不過,也因此衍生出一個問題,究竟哪個時段去健身對身體才能有最大效益? 根據國外網站 Evening Stanard 報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睡眠中心醫學主任 Charlene Gamaldo 表示:「持續性鍛鍊,有助於人快速入眠以及改善睡眠品質。至於在一天中的什麼時間鍛鍊效果最佳,這仍存在著爭議,我建議他們透過身體狀況,來了解每個時間點運動的睡眠狀況如何,再來做評斷。」 除此之外,Gamaldo 還說:「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找出兩者之間明確的關係,但我們確定適度有氧運動有助於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也就是深度睡眠(Deep sleep),而深度睡眠對於大腦以及身體修復相當重要。」 根據 BBC NEWS 報導,慢波睡眠在細胞的維護和恢復中起到重要作用,對物理恢復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總而言之,藉由運動能夠獲得充分的慢波睡眠,讓你的身體以及大腦在一天疲憊工作後獲得充分修復,足以迎接明天的挑戰。 圖片|Photo by Eugene Chystiakov on Unsplash 另一名專門研究睡眠行為以及環境的專家, James Wilson 則建議大家,應該從個人的生理時鐘去尋找線索,找到自己最適合的運動狀態以及時間。根據 Stansard 雜誌對他的訪問,他舉例: 「若你的作息偏向百靈鳥這種生物,那在早晨運動對你來說效果或許比較好,百靈鳥是早睡早起的生物,因此在白天運動會比晚上符合你的身理時鐘。若你是夜貓族,作息就像貓頭鷹ㄧ樣在夜間思緒清晰、活動力較佳,那夜晚運動對你來說會事半功倍。」 所以說,James Wilson 的論點是根據自身生活作息,去訂製你的運動時間才是最佳方法。 (延伸閱讀:最好的運動時間為何?研究顯示:早晨運動 30 分鐘,工作更有效率) 但另一位專家卻抱持不同看法,睡眠教授 Adrian Williams 認為增加睡眠品質來自於運動時身體體溫的提升。而他認爲在早晨運動,身體熱度無法保持至晚間;而晚上運動則會因腎上腺素會影響睡眠,因此他提出最佳運動時間是在下午。 另一方面,國家睡眠基金研究指出早晨以及下午皆是最佳運動時間,重點在於身體溫度的變化,因為晚間運動會讓身體持續處於亢奮狀態,導致睡前體溫仍然處在高峰不易入眠。 綜合上述所提出的論點,下午似乎是專家們推薦的時間,晚上則是比較不建議,但誠如前面兩位所說,根據自身作息以及生理時鐘調節,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效率。 除此之外,專家還提出運動類型也是必須納入考量之中,像是睡前若從事瑜伽運動或者皮拉提斯這種緩和性放鬆運動,有助於睡眠品質提升。重訓運動比起有氧運動,心率不太會提升太高,因此在一天中所有時間都可以從事。 圖片|Photo by Everything on PIXTA (你會喜歡:早晨空腹練 10 分鐘 6 種瑜伽體式!塑造腰部線條、改善腸胃便秘) 國家睡眠基金指出早晨做重訓的人,晚上入眠程度較快,而晚上做重訓的人夜間醒來頻率較低,比起一般人,能獲得高睡眠品質。 事實上,運動時間對於睡眠影響不可能有一套公式,也不可能套用於所有人,就像你不可能要求一個工作到半夜的人每天早起去運動,那只會使他更疲憊。 如果你是一個長期固定時間運動的人,並且睡眠狀況良好,那建議你持續下去;若你尚未找到符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專家建議在早中晚每個時間點都先嘗試一下,並追蹤你的睡眠深度以及品質,同時根據鍛鍊內容、成效去評估,你會找到專屬你的運動時間! 【本文由 HAVFIT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帶著本色精神,投出人生無悔的每一球-小春Kenzy 從棒球到演員,懷著真誠的心相待,曹佑寧用專注寫下的人生物語 心懷謙虛,運動與藝術兼容並蓄,致力於不平凡的大男孩-林敬倫 October 22,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9CdFw
女人迷內容主任的十週年邀請函:多元共融,是每個人都能活出本質,展現價值 https://ift.tt/30HlSJu 女人迷主任製作人 婉昀 Wanyun 女人迷十週年了,你是否也和我們一樣思考這個問題:在有限的生命時間,下一個十年,我們要一起創造什麼? Dear 女人迷創作者與支持女人迷的朋友, 女人迷十週年了,你是否也和我們一樣思考這個問題:下一個十年,我們要一起創造什麼? 過去十年,我們看見女性與 LGBTQIA 在結構下的性別限制、權利困境,秉持「行動能改變現況」的信念與初衷,透過內容給出觀點、媒合科技與行動,從平面內容到性別駭客松、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形成社群,一起推促改變。 下個十年,社會討論也許趨極分化、信任漸泯,女人迷想從宏觀角度,著手集體困境,透過一年兩次的大型調查問卷,看見共通經驗,不貼標籤逕踩對立,以解方思維討論行動,邀請更多組織響應。微觀至個人,看見個體的多元,說出故事,培力激勵,不再恐懼於活出生命多元的樣態。 在未來十年,我們想與你共創的,是「支持每個讀者發展本質潛能」的環境,不只包納不同性別性傾向、也包含種族膚色、身體形狀、不同世代年齡等。這不容易,但我們相信再往前走一個十年,有同樣信念的社群一起,可以做到。 為什麼多元共融很重要 多元共融文化,其實並不是全新的概念,女人迷過去所做的皆在多元共融大傘下,接下來除了繼續性別倡議行動以外,更擴及其他。 舉凡人類進步的歷史與法律,其實都試圖處理人的多元性與共融可能。多元共融作為一種信念,是欣賞每個個體皆不同,讓多元的個體在家庭、組織、社群、社會環境中,不因其本質/身份感到恐懼,可以發展自己、協助他人。那麼,從個人到社會的成長潛力,將能真正被釋放出來,產生正向影響,漣漪擴散。 舉女性與性少數為例,在政治參與、投票、工作環境中,不因身份遭受法律限制、不等對待,是基本。下個十年,更積極去創造「多元個體都能積極發展」的環境。 舉例來說,多元共融的汽車設計,不以高加索白人男性的身形為準,考量不同種族性別身形,安全帶與氣囊設計將能保護更多人,抵達目的。又例如,在會議環境中,主持人觀察有沒有哪些參與者,總容易被忽視或打斷,主動邀請對方表達看法,貢獻進程,打造任何人都能積極參與的空間。 從性別倡議到多元共融,是階段性的接力,代表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足夠成熟,能接受更大的時代改變。平等,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坐到會議桌前。多元共融,是身份各異的人,不只能坐到桌前,有不同方案創造正向改變的時候,都受到歡迎,能開啟對話、引導改變發生。 我們開始了哪些行動,還想一起實踐的是⋯⋯ 在過去一年,我們重新連結用戶、鼓勵讀者說出多元經驗,例如千人以上的多元共融影響力大調查、關於性自主的高潮大調查。我們以俏皮的心理測驗,針對不同學習性格,設計對應時代講堂,邀請十個來自不同領域/性別/年齡世代的講者創造對話;視覺亦對焦願景,色彩對應本質力量,推動廣受好評的品牌識別更新。 與創作者之間,我們廣泛接收建議,從去年十月開始迭代「走得更遠的基礎建設」:更清楚的年度簽約系統、所有創作皆有稿費獎勵、一對一定題、創作者個人專屬的後台 insight dashboard,以及馬拉松般,持續每週更新社群用戶痛點觀察等。這一切,都是上路的邀請,邀請創作者與讀者,一起實踐多元共融願景。 你可能會問,多元共融該怎麼做?我們持續思考,有實驗也面對錯誤,或當下思維限制,以成長心態,翻新昨日自己。更想與創作者與讀者分享,打造多元共融的生態圈,能一起行動的做法: 首先,面對想改善的社會現況,以解方思考取代偏見貼標 我們相信,改變始自於論述空間始終以「解決問題」為前提目標,開啟對話。 面對想要改善的社會現況,不妖魔化個人,不以八卦心態追求點擊,理解社會成因、歷史脈絡,在急於踩立場之前,暫停下來思考,理想狀態是什麼,解方與行動可以是什麼,邀請讀者共同思考、解決、行動。 多元共融,是我們理解社會有各種現象與聲音存在,包括仇恨歧視、假消息、恐懼製造、暴力言論、情緒勒索等。但是要讓多元共融可能,對於上述言論型態,並不合理化或給予同等媒介、擴大平台。 現實世界不是乾淨二分,有各種意圖存在,但不論如何都保障個人與群體的人權尊嚴,不因種族、性別、性傾向、年齡、身形等受到威脅。 多元共融亦有它的極限,並非任何傷人言論與行為都能被包容,這是民主國家如德國立法管制仇恨言論的原因。多元與自由有界線與艱難,女人迷內容或創作者,給出能幫助讀者同理自我與換位思考,有勇氣從自己開始改變成長,進而創造正向影響的內容。 持續地挑戰刻板印象,細微至文字修辭,具體至提供多元範例想像 無意識偏見一直存在,在持續進步的環境裡,我們回過頭,可能會驚覺幾年前的自己「怎麼會這樣想」。沒有人是聖人,翻新環境,往往從翻新自己開始,每一天都能有改變、能有進化。 我們希望持續挑戰無意識偏見、刻板印象,並逐漸做到行動提案,讓閱讀者潛移默化「其實我還可以怎麼想、怎麼行動」,由我們的創作,開始帶動。 舉例來說,細微處至避免預設性別角色,採中性通用詞彙,這件事看似小,其實仍須持續溝通。除了真實事件的必要描述,其他皆能以「伴侶」、「對方」、「交往對象」取代「男女友」、「男人」、「女人」。延伸至所有女人迷實體產品的生產設計,都做此設想。原創內容,更持續邀請創作者給出國內外多元範例,啟發讀者「自己現在就可以開始的改變行動」有哪些。 我們的願景與希望,是讓各種背景身份的讀者,知道「自己也是這篇內容所對話、陪伴、培力的對象」。 (推薦閱讀:讀者創作,開啟每一個人的寫作之路) 提升內容信任度,提供解方或解釋時,懷抱多元 女人迷作為中介信任的角色,透過平台擴散的內容,都具有影響力,共同刺激閱讀者的思考,內容可信度的自我要求,也持續提高。 我們也理解,理論或數據都有其侷限,研究誕生有社會時空脈絡,有時無法囊括集體經驗,避免武斷全稱,不說「某一族群這樣想/行動」,盡可能從多元的用戶角度,思考不同身份的讀者如何接收,留下空間,給多元存在的可能。 有人會想,這樣的寫作與創作,好困難啊,要考慮這麼多。對啊,真的很挑戰,可是我們從歷史上發現了,考慮了「社群的多元性」的創作,其作品影響力時長,往往比作者壽命更長。相對的,某些作品即使當下熱門,如果沒有多元共融考量,在社會進步過程也受重新檢視討論。群眾總能找到更多元共融的好內容。 人性複雜,人的行為與其作品,不一定完全一致,但隨著意識進步,當更多元的精彩創作者現身,下一個十年,女人迷將舞台與眼球,放在「作品優秀也鼓勵多元」的創作身上。 女人迷與社群一起翻新成長 要做好上述這些事情,需要有意識的不斷努力、溝通、彼此激勵。我們始終相信,連結各社群、產業組織,能創造複數的多元共融環境。再結合創作者的多元,讓使命能被內容擴充。這樣的社會,將更貼近我們共通願景。 敢於許願,才有實現可能。推動更好的下一個台灣十年,一起打造多元共融的亞洲燈塔,你願不願意閉上眼想像,抵達的可能? 每一字句、每次討論、每個行動,都如蝴蝶振翅,條件備齊之時,形成改變巨風,能讓背景各異的個體,彼此啟發,無懼活出生命本質最豐盛的模樣。 下一個十年,我們一起踏上旅程,實踐多元共融的願景,你說好嗎? October 22, 2021 at 07:4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HlSJu
性別選書|《雨過天青》:每個人都值得被愛、被祝福 https://ift.tt/30QwQN0 大塊文化 《雨過天青》是一本記錄 2016 到 2019 年台灣婚姻平權的攝影書,以圖像的方式訴說這一路以來的艱辛與淚水,就讓我們透過《雨過天青》回顧那些動人的記憶⋯⋯ 文|社團法人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 這一年,人們遇到同志,便會說:「恭喜台灣」。但對從事運動的人們來說,婚姻平權尚未看到終點。 5 月 24 日,大法官第 748 號解釋文出爐,宣告同志應受「婚姻自由之平等保障」,不只讓這場歷經三十多年的性別運動,為其他社會運動樹立成功典範,台灣成為亞洲 LGBT 的燈塔,幾年間亞洲區的同志運動也相繼抬頭,日本許多同志伴侶相繼對現行法律排除同婚提起司法訴訟,韓國的同志遊行更盛。 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延伸閱讀:為什麼女同志抗拒看婦產科?醫生若不瞭解同志,容易造成同志病人就診時的不信任) 所有支持或參與過運動的人們,背負著傷口走在前方,是為了讓更多人跟上腳步。 釋憲之前,運動者對社會進行許多扎實的部署——婚姻平權大平台專注於與中高年齡層的長輩認識同志,希望敉平社會分歧。 2 月,大平台中的四個團體決定接受總統府邀請,與總統進行面對面的對話,之後隨即參考美國聯邦最高法院 Obergefell 案審理過程,向大法官提出「法庭之友意見書」,內含不同專業意見:「『同志生命故事,未完成的權利清單』一人一故事,寫給大法官」完成以精神醫學、心理、法律、社工、教育、政治、性別研究、公衛等專家學者主筆撰寫的同志生命錄。 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同場加映:性別其實是一場排列組合!在多元的前提下,所有的「角色定義」都是自由且自在的) 釋憲之後,社會教育的工作也隨即展開——線上線下並行的平權傳播,線上不斷宣導釐清萌萌散布的不實資訊因應釋憲。 5 月 24日當天,大平台以「『點亮台灣,亞洲燈塔』婚姻平權再戰立院」進行再一次大型動員,同步釋憲動態,那一天,我們帶著緊張的心情前往,釋憲是否通過是未知數,但每個人仍然備齊彩虹旗,現場一如既往地有人發送文宣、有人以花枝招展的服飾為運動祈福,那種一起並肩的心情,與同志大遊行的歡樂不同,彼此間形成一種義無反顧的前進,相視後確認過眼神,給出一個堅定的加油。 傍晚時分,飄起了雨,但人群卻聚集得更多。在司法院秘書長宣告「有關機關應於本解釋公布之日起兩年內,依本解釋意旨完成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至於以何種形式達成婚姻自由之平等保護,屬立法形成之範圍」時,這些因為運動而堅強的人,全都像小孩一樣流下了眼淚。 雨後,彩虹也來了,像那天站上台發言的蕭美琴所說的那樣:「每個人都值得被愛,每個人都值得被祝福。我們看到台灣的那道彩虹,出現在台灣的天上,世界的天上,人權的天上。」 此後幾個月,大平台持續追蹤法案限制與民情,同時加強同志知識普及,也調度運動的方向,盡可能往成功、最少人受傷的路邁進。 當時國際間很關心台灣的婚權狀態,大平台也受邀飛往聯合國人權倡議場合、各大國際組織,甚至是美國國務院內,分享台灣婚姻平權運動現況與進展,當時是總召的欣潔,持續接受著跨越各時區的多國採訪,並且到各海外城市進行演講,盼讓更多人了解台灣。 因為國際的報導,助長了運動氣勢,各地同志遊行參與更盛。大平台也意識到非同溫層溝通的重要性,策略上深入地方,以台語溝通群眾,藉此影響地方議員。 不僅與人溝通,大平台也與神同行,跟隨大甲遶境接駕媽祖,接受媽祖的祝福。即便法案像在泥地裡遲滯不前,但運動者仍在掙扎中抬起腳步,往前方邁進。 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你會喜歡:下跪訴平等、體操服革命、同志驕傲宣言!東奧盛大揭示:多元共融的新紀元已然到來) 本文摘自社團法人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的《雨過天青》。由大塊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雨過天青》 October 22,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QwQN0
【拾年有承・真實週年】時代講堂「關係溝通學」:非暴力溝通,將彼此的情感連結在一起! https://ift.tt/3E56YeG Womany Content Lab 內容實驗室 【拾年有承・真實週年】第七場時代講堂「關係溝通學講堂」,我們邀請到台灣非暴力溝通有限公司負責人 鄺麗君老師,來和女人迷的讀者一起練習「非暴力溝通」,當你學會同理自己時,你也可以學會同理他人,甚至開啟一段彼此內心的旅程。 你可曾想過在生活節奏快速的時代下,我們可能無時無刻都會遭受到暴力的干擾嗎?暴力不僅僅是肢體上,我們日常的語言也會帶給他人傷害。若要避免在溝通時帶給人傷害,我們要如何利用同理心以及真誠的態度溝通呢? 美國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在研究心理學多年後,發展了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NVC),而「非暴力」一詞源自於聖雄甘地,意味著在暴力褪去後,自然流露出的愛,因此非暴力溝通方式也被其他地方稱作「愛的語言」,藉由非暴力溝通化解負面、焦慮的情緒,協助我們釐清事件背後的原因。 第七場時代講堂「關係溝通學講堂」我們將帶領你看見: 如何透過四步驟做到傾聽與同理 練習明確闡述自己內心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質 學習聽懂他人真實需求,降低衝突通往和諧的關係 接下來就讓這場講座的文字整理與影音回放,帶你透過 鄺麗君老師的引導,一起進入「非暴力溝通」的全新世界! 過去使用暴力溝通,其實不是你的錯 鄺老師從自己的故事為起頭,理性而溫柔的話語提及自己過去在婚姻與家庭中,都是以一個「掌控事情」的角色在生活著,銳利的語言和充滿要求的情緒,使得自己與丈夫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趨於緊張,常常造成雙方的煩躁和沮喪,想說的話也都難以順利傳達到對方身上。 而這種狀況其實是陷入了溝通上「二分法言論」的誤區,凡事都被區分為「對與錯」,這種溝通法容易造成衝突、冷漠與疏離。但是這種溝通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也是從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的習得而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在用,每個人也都渾然不覺有問題。 如今 鄺老師發現了更好的溝通方法:非暴力溝通方式——也被稱作「愛的語言」。 「非暴力溝通」核心的四要素: 觀察(陳述事實) 感受(陳述重視) 需要(重視價值) 請求(滿足需要) 這四個要素,需要我們在與他人的對話中,不斷練習並進行自我覺察,才能良好地掌握。 用「同理心」先同理自己,而後同理對方,使用以「滿足需要」為本的傾聽與表達方式,意不在操弄或打造話術,而是真誠地連結兩方所需,最終才能創造一個沒有衝突、緊張的對話空間,建立人與人之間有品質的連結。 (延伸閱讀:致聰明的妳:與伴侶溝通時,如何不咄咄逼人-非暴力溝通概念篇) 貫穿溝通的要點:誠實的表達,同理的傾聽 鄺老師舉出一個實際案例,讓學員們看見四要素是如何貫徹在一段對話之中: 首先,各位先想像自己是一位家庭主婦,而伴侶下班回家吃完晚飯後,只躺在沙發上滑手機,而且滑了整整一個小時。而被家事操勞整整一天、其實很想跟伴侶說說話的你,看到這種情形,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鄺老師用他學員的心情為大家做演繹:「我會怒火中燒!覺得他怎麼這麼懶惰、又這麼自私,回到家寧願玩手機,連跟我說話都不想。」於是這位學員很有可能就將這段當下的心情與話語傳遞給對方——那麼,通常聽到這種話的伴侶,會好好地回應你嗎? 如果我們覺察到自己被事件刺激、出現情緒時,請先暫停動作,進行深呼吸,離開情境現場,先不將充滿情緒的話說出口。讓自己到房裡獨處,並透過自我探索,來試著理清思緒: 在與對方實行「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之前,讓我們先應用在自己的身上,問自己:「我怎麼了?」因為如果我們還火冒三丈,就沒有能力同理他人,所以我們先從同理自己開始: 一、自我連結/自我同理 觀察(陳述事實):「我看到伴侶晚餐後坐在沙發上滑手機 1 個小時。」 感受(陳述重視):「我感到有些生氣、難過、孤單⋯⋯」 需要(重視價值):「因為我想要有陪伴、溝通、親密的關係⋯⋯」 請求(滿足需要):「我最想表達的感受是孤單,我最想做的事情是溝通。」 情緒得靠被層層拆解並挖掘出來的,請多練習跟自己相處,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核心情緒,再試著去體會自己的感受並學著與它相處。 唯有自己平靜下來,把心打開,才有空間去看對方的感受與需要。因此當你做完自我探索的旅程之後,接下來就是走出房間,和伴侶展開對話: 二、誠實的表達 觀察(陳述事實):「我看見你下班後坐在沙發上滑手機 1 個小時。」 感受(陳述重視):「我感到有些孤單,」 需要(重視價值):「因為我想要和你聊一聊(溝通),」 請求(滿足需要):「你願意現在放下手機,跟我說說話好嗎?」 當你選擇不使用激烈的口氣與埋怨方式來說話,並且表達自己深層的感受——其實不是憤怒,而是孤單——的時候,對方也能跟你產生心的溝通,創造機會,讓彼此的情感連結在一起。 從「自我連結/自我同理」到「誠實的表達」已經是跨出一大步了!接著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練習「同理的傾聽」: 三、同理的傾聽 觀察(陳述事實):「我看見你下班後坐在沙發上滑手機 1 個小時。」 感受(陳述重視):「你『是否』感到疲憊?」 需要(重視價值):「因為你需要放鬆?」 請求(滿足需要):「你可以告訴我你聽到我說什麼嗎?你的想法是什麼呢?」 當你經過同理與溝通,確認對方的感受與需要的時候,也許就能得出一個雙方都接受的行動詢問: 「你是否願意一個小時後,放下手機陪我聊聊天好嗎?」 沒有誰的「需要」得被犧牲或委屈,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滿足雙方的需求。 鄺老師建議如果你的心情平復了,可以先試著去同理對方,因為同理之後才能看到原來那些令人想生氣的行為,可能也是代表對方的沮喪、疲憊,而他也有期待被滿足的需要。所以先同理對方,他就容易才會打開耳朵,聽你說話。 圖片|Photo by Toa Heftiba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我都是為你好!」非暴力溝通:真正的在乎,並不是限制對方的可能) 練習,練習,再練習!——要怎麼做? 透過這個實際的案例解析,在場的學員們似乎都了然於心,聊天室有熱烈的討論,主持人寫下許多的筆記,小幫手分享 鄺老師的每一條金句。 鄺老師總結「非暴力溝通」有: 三種連結方式: 自我連結 誠實表達 同理聆聽 使用四要素: 觀察 感受 需要 請求 那麼要如何在日常中進行「非暴力溝通練習」呢? 回顧衝突事件,去進行核心感受的探索:為了要找到自己的核心感受,請先覺察日常的慣性行為與反應,請覺察是否暴力地對待自己,或是暴力地對待他人。 寫日記:使用日記進的自我探索與覺察,梳理感受與真實需求,每一次都一定能想得比上一次更多、更好。 關於「使用手帳,紀錄生活」這件事,女人迷當仁不讓地推薦大家【2022 play with time 手帳】,邀請你為自己的日常做紀錄,讓長長的人生風景有個落腳之處,陪你更有意識地過生活。 【女人迷 x 不朽】2022 年女人迷手帳 Flow with Life 與我們一起慢下生活。 而與伴侶溝通的方法,我們也推薦學員們與讀者,將今天與 鄺麗君老師所學的「非暴力溝通」做融合,將女人迷原創的《關係同步卡牌》加入你的日常練習,用 99 個關鍵問題,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兩人的關係更靠近。 (你會喜歡:【A Couple Minutes】你是真的懂另一半,還是自以為懂?相愛應建立在持續理解之上) 現場讀者的精彩提問:: 對方如果不認真聽我說話怎麼辦? 怎麼解決他人的情緒? 如何才能不隨著對方的負面情緒起舞? 「非暴力溝通」可以運用在職場上嗎? 如果想知道 鄺老師是怎麼回答的,可以點開以下 YouTube 的直播連結,重溫精彩講座!一起學會好好溝通! 【拾年有承・真實週年】我們準備了系列精彩的內容,邀請你為自己準備好!三大主題系列講座 x 七位多元領域講者,為你創造超前部署的能量,讓我們一起無所畏懼地成為自己!>> 獲得更多線上學習的機會。 October 22,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56YeG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刺青之後,我重新愛上自己的身體」面對創傷,他們用紋身重新改寫自己的故事 https://ift.tt/3plczcB KnowYourself 不論是刺青還是紋身,除了好看與意義感之外,還能創造一個療癒的機會:因為曾經的身心創傷是被迫的,紋身卻是主動和美的「改造」過程。再來一次,重新在自己的身體上說故事! 文|Heather、fufu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提到紋身,你會想到什麼?黑道大哥?不正經的街頭混混?叛逆又個性的青少年? 其實,不少人的紋身,都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故事。 比如,我關注的紋身師曾接待過這樣一位顧客:他很小的時候被親生父母拋棄了,在養父母的撫養下長大。曾被拋棄過的他什麼事都想自己扛,因為生怕自己一表露出無能,就會再次被人拋棄。 而這位顧客之所以把他的過去告訴紋身師,是因為他希望紋身師能把他的人生故事以紋身的形式呈現在自己的皮膚上。 為什麼會想把這樣痛苦的過去紋在身上?對於他們而言紋身又意味著什麼呢? 請看今天的文章。 圖片|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一、說不出口的創傷,可以紋在身上 Laura Crompton 等人(2020)的研究表明,紋身的確有助於幫助創傷者接納、甚至於展示創傷,它讓創傷者用樂觀的心態來接納自己的身心傷痕。 國外有一個由美國和以色列紋身藝術家組成的團隊,叫 Healing Ink。這個團隊專門為遭受戰爭、恐怖襲擊的人在傷疤上紋身。 在他們 2016 年拍攝的紀錄短片中,一位曾在炸彈襲擊中受傷的女性說,「我曾經很厭惡自己的身體,因為我身上都是傷疤,但是紋身之後,我重新愛上了自己的身體。」 另一位同樣遭遇戰爭創傷的老人則說,「我紋身不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傷疤,而是為了把它暴露出來。在經歷了 30 多年的創傷後,我感到很自豪,我很感激能夠講述這些。」 (延伸閱讀:性侵可被拿來開玩笑嗎?看喜劇演員 Daniel Sloss 如何講述一個性侵故事) 為什麼紋身對於遭受創傷的人會有這樣的力量呢? Pennerbaker(1988)指出,比起肉體的傷痕,心理的創傷其實更容易被忽視。對於健康但有過某些創傷經驗的人,通過書寫、聊天來表露創傷,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經歷的創傷的成因、影響,讓他們不再需要抑制對創傷的感受。 與書寫、聊天的方式相類似,紋身也是一種自我表達方式。 如果紋身在可以裸露的皮膚部位的話,不用說出來、不用寫下來,身體上的花紋就是一種對創傷經歷和情緒的「敘述」。對於有創傷的人來說,紋身可以幫他們接納、甚至於展示創傷。而且紋身的過程是轉變性的,塑造了新的自我認同。 圖片|Photo by Beth Macdonald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紋身背後的故事:我在身上,紋下了自己的歷史) 二、重新經歷疼痛,但這次是安全的 不僅紋身的圖案能將身體轉化為自我表達的場域,而且紋身的過程對治癒創傷也是非常重要。 Maxwell 等人(2019)的研究表明,紋身可以作為一種對性暴力受害者治癒創傷的非傳統療癒方式。巴西的紋身藝術家 Flavia Carvalho 建立了一個免費幫助受家暴的女性紋身的項目,「花的肌膚(The Skin of the Flower)」。 在紋身的過程中,許多家暴倖存者看到自己的傷疤紋上了美麗的花花,都哭出來了,不是因為疼痛,而是因為觸動。 曾經的身心創傷是被迫的,紋身卻是主動和美的「改造」過程。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同場加映:「想提醒自己,我是值得被愛的」22 個選擇刺青的故事) 紋身的過程和創傷經驗一樣,都會感受到疼痛。但不同的是,創傷經歷往往是被迫的,不可控的事件,而紋身的過程卻是安全可控的。 通過紋身,曾經遭受創傷的人得以在安全的空間中逐漸接觸到創傷相關的記憶、感覺和情形,慢慢地不再迴避。痛苦、喜悅等各種情緒不斷循環往複(Healing Ink, 2016)。這是一個重新經歷、改寫創傷的過程,也是一個幫助倖存者們找回力量的過程。 除此以外,紋好的紋身還是一種能促進人與人之間親密感的中介。創傷者會經歷孤立的感受,不願意談起自己的創傷經歷。但紋身是醒目的,如果有小夥伴說起紋身好看、問起紋身的來歷,或許就是可以傾訴的機會,可能給創傷者們帶來與身邊人建立聯結的機會。 通過藝術將痛苦展現在自己身上,讓過往的恐怖成為今後生活的力量,這也是紋身獨特的美好吧! 參考資料: Crompton, L., Plotkin Amrami, G., Tsur, N., & Solomon, Z. (2020). Tattoos in the wake of trauma: Transforming personal stories of suffering into public stories of coping. Deviant Behavior, 42(10), 1242-1255. Pennebaker, J. W., Kiecolt-Glaser, J. K., & Glaser, R. (1988). Disclosure of traumas and immune function: Health implications for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6(2), 239-245. Maxwell, D., Thomas, J., & Thomas, S. A. (2019). Cathartic ink: A qualitative examination of tattoo motivations for survivors of sexual trauma. Deviant Behavior, 41(3), 348-365. Mehta, V. (2021-06-29). 5 Ways Tattoos Can Help People Heal.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21 July 2021, from https://ift.tt/3jpkSAi. Pennebaker, J. W., Kiecolt-Glaser, J. K., & Glaser, R. (1988). Disclosure of traumas and immune function: Health implications for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6(2), 239–245. October 22,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lczcB
吵架時先別急著辯解!重複對方說的話,讓他知道自己的話其實很傷人 https://ift.tt/30EnfbS Titan大田出版 「你在說還是在聽?」引導兩人之間的不平衡對話:你說話的時候對方不可以插話,要認真聽,也讓對方知道當他說的時候,你同樣地也會專心傾聽。 文|褚士瑩 你喜歡說還是喜歡聽? 每年農曆過年之前,總會在朋友圈裡面看到許多年輕人如臨大敵,面對家人、長輩、三姑六婆的關心也好、閒言閒語也好,充滿了各種痛苦。 這也難怪今年市面上出現了一款搞笑的過年紅色T恤,表面上充滿喜氣,「恭喜發財」四個大字底下寫著「歡迎問事」,然後明碼標價:問感情一千兩百元,問學業六百元,問事業八百元,問年終兩千元,問生子三千六百元,而且註明要「現結」。莞爾之餘,不難看出我們對於他人的眼光跟價值評斷,背負著多麼大的痛苦。 但是話語真的會傷人嗎?我們也應該問自己。 在蘇格拉底對話的原則裡面,有一條就是「對他人的評斷無所畏懼」。這條公約的內容是這樣的:你對他人即將對你所做的評斷,應該無所畏懼,也應該無懼於對他們做出評斷。 因為評斷本身是一個極重要的理性工具,你應該要具備並且實踐。但是別忘了評斷是否有價值,取決於是否有論證支持。 說起來簡單,要做到並不容易。我想趁這個機會,提出一個我們可以問自己、也可以問別人的簡單問題,透過回答這個提問,就可以從畏懼別人的眼光中掙脫束縛、得到自由。 這個充滿神奇力量的問題是:「你在說還是在聽?」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如果對象是自己,我們則可以問:「我現在應該說,還是應該聽?」我們時常在聽到自己不喜歡的話語時,急著辯解,雖然辯解本身沒有錯,但是當人在說話的時候,就停止了聆聽。我們應該問自己:我現在應該先聽再說,還是拒絕聽就先說。 很多人以為聆聽代表默認。這就是我們急於辯解的原因。如果我們知道聆聽只是確認自己理解對方真正的觀點,而不是還沒聽清楚就頭腦一聲轟然:「又來了!」 如果需要的話,不妨耐心等待對方說完之後,用一、兩句話歸納對方的內容,跟對方確認:「我跟你確認一下,我聽到你說的重點是⋯⋯」 如果對方同意,我們開始平靜地回應。 如果對方否認,有可能是我們對於對方的成見,讓我們無法理智思考,誤會了對方的意思,也有可能說話者沒有邏輯思考的訓練,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或是表達能力欠缺,不知道別人聽到的是什麼。但經過別人重述之後,再進入自己的耳朵,或許會有不同的發現。 (延伸閱讀:「我無惡意,但⋯」關係心理學:有時候沒有惡意,反而更傷人) 韓國有一個教會的婚前諮商,教導即將進入婚姻的新人,吵架沒關係,但是在吵架的時候要遵守一個規定:先重複一次對方罵你的話,跟對方確認,然後再罵對方。 這麼做的好處有三個:一是讓憤怒的情緒,會因為必須重複對方的話語而減慢吵架的速度;二是聽進對方對自己的指控,無論多麼難堪,意識到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竟然是個這麼糟糕的人;三是讓罵你的對方也不得不聽見他脫口而出的話語,原來是這麼惡毒、難聽。 圖片|Photo by Alvin Mahmudov on Unsplash 成為對話的魔術師 同樣的這一套方法,用在家族長輩對年輕人自以為是的批評指教上,也會出乎意外地有效。 如果對方聽了以後要改變說法,那就再次聆聽,聽完之後,再次整理成一兩句話確認,不厭其煩。 如果對方根本沒有一個清楚的論點,不斷言詞閃爍,「也不是這樣啦⋯⋯」「我的意思其實是⋯⋯」最後的結果只會有兩種,要不就是對方真正的本意,越來越無法用巧妙的言詞閃躲,必須說出內心的實話;要不就是發現自己很無聊,根本沒有什麼值得說的,自討沒趣幾次之後就會知難而退了。 「你現在要說,還是要聽?」我們平靜而面帶微笑地說這句話的時候,這樣的我們是充滿力量的,無論你和對方之間的權力關係如何不對等。 (你會喜歡:為什麼每次想跟另一半溝通,他卻總是咄咄逼人?關係心理學:一個人如何溝通,取決於他的傾聽方式) 如果我們相信對方應該先傾聽我們所要說的,也可以提醒對方,一次一個人說就好,當你說完以後,你也會安靜聆聽他要說的,不同意這個基本規則的人,是沒有打算要溝通的。 對話的雙方,也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很清楚地覺察到雙方說話和聽話的比例,是否合理分配,雙方也可以在對話當中從頭到尾保持平靜。 如果對方堅持自己已經聆聽了你說的話,但是你有所懷疑,那麼就繼續平靜而面帶微笑地請對方也用一、兩句話,整理一下你說的意思。 「不好意思,因為我表達能力可能有問題,我說的跟別人聽到的好像常常意思不一樣。」你甚至可以加上謙虛的說明,讓對方知道你並不是為了挑釁。 當對方果然誤解,或被抓到原來根本沒有在聽時,切勿見獵心喜,也不要當場發怒,而是耐心地再說一次。如果對方真的只想說、不想聽,當他發現跟你對話的痛苦指數超高,可能就會放棄對你的批評指教,或是因為意識到自己對話能力有問題,而改變自己只說不聽的壞習慣。 圖片|Photo by AMIT RANJAN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你都沒在聽!有沒有用心傾聽,對方都知道) 回到前面的問題:話語真的會傷人嗎?我會說,就像魔法一樣,只有當你無法控制力量的時候,才會傷人傷己。 「你在說還是在聽?」就是這樣一句充滿力量的咒語,可以瞬間改變對話的品質,說不定會讓對話的結果出現意外的轉彎,長期來說,甚至可以改變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當我們知道自己說話的時候,對方正在傾聽,我們就不會說出隨意的評論。當對方知道他在說傷人的話語時,你不但正在傾聽,而且這些話語過幾秒鐘還要重新回到他自己的耳中,品嘗這些字句的苦澀滋味,還要經過自己的嘴巴確認,為這些話語負起全責,或許就不會輕易說出口了。 傾聽的人不是弱者,只要你知道如何使用方法確認你所聽到的語言,傾聽的人,其實才是點石成金、主導對話的強者。 透過思考對話的本質,你我都可以成為主宰對話的魔法師! 本文摘自褚士瑩的《看見自己說的話:9堂雙向思考練習,解鎖你的對話力》。由大田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看見自己說的話:9堂雙向思考練習,解鎖你的對話力》 October 21,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EnfbS
為你挑片|《女也》:這世界需要更多溫柔,來捍衛性別平等與自由 https://ift.tt/2Z8sJer 晴暄Ronna 紀錄片《女也》內容走訪了 50 個國家,歷時 3 年、採訪 2000 名來自不同文化的女性,構成撼動人心的女性群像巨作。 「最大程度的尊重女人,忽略種族、膚色、民族、頭髮、外貌,女人值得尊重。」 “Woman. Strong. Always. I am proud to be a woman.” ──《女也》受訪者 嗨,你知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性別平等的英雄嗎? 假期看了紀錄片《女也》,是導演 Yann Arthus-Bertrand 繼《人類》後最新力作,與烏克蘭裔導演 Anastasia Mikova 走訪了 50 個國家,歷時 3 年、採訪 2000 名來自不同文化的女性,構成撼動人心的女性群像巨作。 我感受影片中傳遞的愛與希望,原來,性別自由,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盡一分心力去實踐的願景。 如導演 Yann Arthus-Bertrand 所說:「明天的我們都需要更多溫柔,少一點懷疑,少一點偏激。」他期待這部紀錄片的迴響,不只是爭取權利或引發關注,而是藉由實質性的探討主題,如生育、月經、教育、職場、身體與親密關係等具象觀點,改變人們面對彼此的方式。[1] 圖片|紀錄片《女也》海報 18 世紀女性主義思想啟蒙,19 世紀女權運動,女性擁有比以往更多選擇,然而,兩性自由仍有一大段路要走,厭女症 [註 1] 與父權 [註 2] 思想依舊存在。 2014 年,艾瑪華森提出 HeForShe [2],強調女性主義並非「厭男」,而是從對女性的同理開始,共創兩性自由。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在生活中落實性別平等的英雄。 我們要爭取的不是女權,而是兩性的自由! 艾瑪華森 曾經,我以為性別平權與我的生活很遙遠,直到觀看《女也》,想像受訪者訴說的故事,那些心碎、振奮、動人的話語,化為震撼內心的一股力量,我感受到,原來「平等與正義」來自「認知與同理」,無論你的性別為何,這部紀錄片是讓我們放下成見,以尊重與欣賞的態度,認識女性的機會。 原來我們每個人,無論性別,都擁有捍衛兩性自由的力量。 圖片|《女也》截圖 片頭,我被這位勇敢的女性深深震懾,她流淚說出自己是性暴力和人口販賣的倖存者,她爬過山,跑過沙漠,甚至打破鐵人三項金氏世界紀錄。但她從來沒有像說出自己經歷的那一刻,那樣恐懼: 「我猶豫了很久,一邊說,一邊想收回說出的話,因為我真的太恐懼了。但我撐過來了,這使我成為更強大、美好的人,因為我想打破沉默。現在我終於明白,沉默使一切成為可能,暴力在沉默中生長,在我們迴避談論它的時候。人們總說受害者沒有發聲,我們當然有發聲,只是你不願聽我的故事罷了。」 令人心碎的故事仍上演著,在遙遠的國度,也在生活周遭,根據衛福部 2019 年統計資料顯示 [3],每 60 分鐘就有一起性侵通報案件,其中熟人性侵佔比極高。當受害者勇於發聲,人們願意聆聽、理解,並正視性別議題,兩性自由才能由黑暗走向光明。 圖片|《女也》劇照 1. 女性安全與性暴力 「當我上出租車時,我要數車上有幾個女人,如果男女人數一致,那意味著我是安全的,如果車上男人較多,我就有潛在的危險。」 「作為一個女人,我時常注意到比起男人,我生理上的脆弱。一個男人,可以攻擊我、在地鐵裡跟蹤我、和我肆無忌憚講話,彷彿我什麼都不是。這種脆弱讓我恐懼。」 「我們不知道被賣了多少錢,被放進屋子裡展示,男人在外面以每人 5 美元的價格交易我們,或一綑香菸,甚至是白送。我不知道自己會被帶到哪裡,會被如何傷害。」 「我不敢說我被強姦,但一個月後我懷孕了,選擇了墮胎。不幸的是,墮胎的陰影一直伴隨著我,即使是四年後的今天。」 圖片|《女也》截圖 難以置信的是,21 世紀仍存在販賣婦女與頻繁的性暴力事件,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對性別尊重的匱乏,當一個男性,他所生長的環境,是把女性看作發洩性慾的對象,當他看到父親肆意虐待妻子,同時他也能輕視生養他的母親,他會認為,這樣的價值觀是對的。 透過環境與教育,導正性別尊重的觀念,才能改正歧視的源頭。 (延伸閱讀:【女影影評】我問父親為什麼強暴我,他說:「我是在疼愛妳,所有爸爸都會這樣做」) 2. 教育與職場上的平等 「當我學會寫自己名字時,我非常開心。我在紙上把名字寫了一遍一遍又一遍,我快樂得可以死去。」 「我最開心的一天,是從哈佛大學畢業的那天。天哪,我拿到了學位證。而我站在那裡,一個非裔美國女人,當時我們班只有五位黑人女性,其中還有來自肯尼亞的姊妹。」 「我做出一些改變,在與老闆或同事的相處模式中,我學會了維護自己,讓我的聲音與建議在會議上被聽見。我想要被聽見,並想被任命為項目負責人,最後,我還想要我的女性氣質隱形,避免他人質疑我的技能水平。」 「我發現我享受政治,作為一位女性,我能做些什麼去改變這個世界的明天。」 圖片|《女也》截圖 2014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是來自巴基斯坦,年僅 16 歲的瑪拉拉,她勇敢挺身而出對抗神學士,並爭取女性應有的受教權。她曾提到,她的目標是讓每一個小孩,無論男女,都有機會上學。[4]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調查,全球約有 7.81 億的成人文盲,女性占約三分之二 [5]。低度發展國家如南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父權思想根深蒂固,認為女性生來就該「順從」,她們不需要接受教育。這樣的無知,毀了偏鄉地區女性的一生,她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更沒有機會認識世界。 那高度發展國家,就不存在性別歧視了嗎?答案是否。 你很難想像,東京醫科大學曾發生歧視女性的入學考黑箱事件,校方長年來為了抑制女性考生入學人數,暗中操作成績,導致無數女學生和重考生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落榜 [6];西方國家職場仍存在同工不同酬、玻璃天花板效應。[註 3] 女性主義所追求的,是弱者也應該原原本本地受到尊重。 上野千鶴子教授,東大入學致詞文 圖片|《女也》劇照 女性的價值,被轉移到外貌、相夫教子等刻意強調的焦點,即使時代進步,人們還是會說:「女生,不用追求高學歷和職位,這樣會嫁不出去。」 Girls Who Code 執行長 Reshma Saujani 在 TED 演講中提到,女孩從小被教育要完美,即使她們能力優秀,也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嘗試,放棄追求或創造更多可能。[7] 艾瑪華森曾說,她很幸運,她的師長不因為她是女孩,而剝奪她學習的權利,或認為她將來可能生子,所以成就會比較低。[2] 她的父母、師長都是生活中的女性主義者,他們相信,性別不是限制學習的理由。如果我們的世界,存在更多女性主義者,或許未來,能有更多女性在各領域發光發熱。 3. 月經和女性發育 「我們把衛生棉叫做『餅乾』(“biscuits”),我很尊敬我爸爸的一件事是,他幫我買了『餅乾』」。 「10 歲的時候,我身體開始發育,我憎恨我的身體。我發現父親更愛看我了。13 到 18 歲的期間,幾乎每天,他都用某種方式對我進行性虐待。」 回想女孩的成長過程,是否溫柔對待自己的身體?第一次來月經時那種詫異,和隱約不安的感覺,記憶裡,同齡女孩聊天的話題,一定有「妳來那個了嗎?」比同儕來得早,隱隱感到不自在;比同儕來得晚,又擔憂尚未發育。 圖片|《女也》劇照 長大後,女性也不免對「月經」抱著複雜又隱晦的心情,無論是生理期前後身心的不適,或含糊稱呼「那個」、「姨媽」,不小心在衣物沾到經血時,會覺得丟臉或不禮貌。 甚至在許多國家,談論月經被視為禁忌。在印度,女性誤以為自己得了血癌;衛生棉被視為奢侈品,女孩重複使用一塊破布,以遮掩被視為「不潔」的月經。[8] 月經,是人類孕育新生命的禮讚,不是羞恥或不能談論的禁忌。要跨越這道藩籬,勢必要從女性愛護自己的身體、男性尊重兩性的差異開始。 女性在月經週期時,不妨溫柔地對待自己,讓這段身心敏感的期間,舒緩與放鬆,並告訴自己,月經,代表著繁衍生命的偉大力量。 (同場加映:清潔、保養、還是經期用?五張圖帶你看 ME TIME 女私的最適用情境) 4. 身體自主和親密關係 「我開始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這是和女人發生性關係後我才懂得。」 「感受你的女子力是很重要的,去感受愛。」 「我已經 58 歲了,多年前我曾說,我不會再和男人戀愛了,這輩子當個農場主就可以了。但後來,我改變想法了。當你找到那個稱心如意的人,當你墜入愛河,一切都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圖片|《女也》劇照 情慾對女性來說,向來是難以啟齒的,相較之下,青春期男性總能和同儕高談闊論。但別忘了,同樣身為人類,探索自己的身體,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也可以從這個過程更了解自己。 研究顯示,女性達到高潮時會分泌腦內啡,有助於釋放壓力。 而社會普遍不認同女性展現性感和情慾,是對女性身體自主的束縛。女性擁有身體的自主權,當然有權決定衣著開放程度、是否發生親密關係,或和朋友談論性事。 當女性不再用負面思想壓抑情慾,落於蕩婦羞恥 [註 4] 的圈套,而是欣賞並尊重自己,才能真正達到「身體自主」。 (推薦閱讀:【性別觀察】從偷拍外流到 Deepfake:用不道德的方式意淫我,真的爽嗎?) 5. 生育和母愛 「我照料她、撫慰她、珍視她,給她我全部的愛,傾我所能,因為上天把這個孩子帶給我,讓我感受為人母的樂趣。」 「對我而言,擁有一個殘疾孩子,是母親無限的愛的證明。這個孩子讓我明白,一個母親的愛有多濃厚。我愛著一個甚至不怎麼望向我的人,他絲毫不露情感,不與我交談,不擁抱我。但我愛著他。」 「我為什麼生了這麼多孩子?因為父母從未對我講過控制生育,我的母親告訴我,如果一位男性觸摸了我,我就會懷孕,我的丈夫從未讓我避孕,他說我何時該懷孕,都由他決定。」 圖片|《女也》截圖 孕育,是對一個新生命負起偉大責任,從小孩出生開始,母親這份工作永遠也做不完。生育是一件慎重的事,身邊不乏女性朋友,考慮是否生小孩?生與不生,又將如何影響生活? 社會價值普遍認為,女性承擔繁衍後代的責任,就社會心理學而言,個體某種程度會受到社會氛圍影響,而選擇晚婚、不生育的女性常被視為特殊。 但女性沒有非生育不可的責任,她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或與家人討論,做出不同選擇。由此而言,生育,是女性自主選擇的權利,而不是義務。[9] (你會喜歡:「我沒有要這個寶寶」墮胎女子的告白:有沒有一個人,能不帶批判地陪伴你?) 6. 違反人權的傳統習俗 「我記得其他女孩的尖叫聲,我也記得,血的味道,那種泥土混雜著鮮血的味道。其中一個女人拿起一把刀片,她割了我,那是我一生都沒體會過的痛苦。我當時不懂她割了什麼,一切就結束了。很多的血、沉默、禁忌,與滿地的冷漠。『為什麼?』我問現場唯一可以自由說話的人,我的叔叔,那是在過了幾天之後,他才和我說,『因為你是一個女孩。』」 「一個向自己妻子潑酸的男人?什麼國家才能這麼野蠻?這是什麼王法?什麼傳統?因為嫁妝而用酸去燒毀一個人,簡直是魔鬼。這種事在印度一直發生,每個小時,每一天。為什麼不讓它停止呢?」 「兩歲時我就結婚了,我的人生從此就毀了。我問這個世界為什麼要強迫我們結婚?」 圖片|《女也》截圖 部分國家,仍對女童進行割除外部生殖器的「割禮」(已更名為「殘割女性生殖器」),這個儀式竟象徵女性的「貞潔」。 非洲偏鄉部落,割禮師以非專業工具,進行毫無醫療益處的儀式,甚至引發女性感染、囊腫、泌尿等嚴重問題。她們毫無選擇,甚至連家人都覺得,這個習俗是對的。[10] 而在印度,女童被視為物品,以後是嫁給夫家的財產,嫁到夫家以後,幫忙做家務,甚至受到夫家人的虐待。許多地區,女性因嫁妝不足而遭受殘害。當傳統習俗違反人權,不少人權團體已提出抗爭,爭取女性身體與婚姻自主的權利。 7. 關於容貌與變老 「在這顏值至上的社會,我真的能慢慢改變自己對相貌的態度,因為我開始愛自己的臉。我也明白了,長相沒那麼重要。我開始愛自己,學會如何用這張臉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有些人喜歡追求大眾審美,而我喜歡自然的狀態。」 「上帝給了我一份禮物,就是能夠看到這個年紀自己的樣子,看到這個年紀身體上的物理變化,很不錯!我看到了自己 15 歲的美,30 歲的美,現在又看到了 60 歲的自己。我不是老女人,我年歲是在增長,但我還不是老年人。」 圖片|《女也》截圖 社群時代,過度強調顏值與正妹文化,讓許多人沉迷追求外貌,甚至感到「容貌焦慮」,其實女性的美,源自於從內心愛自己,所散發的自信與光芒,而打扮,是為了取悅自己,不是為了符合大眾的審美觀。 隨著年齡悄悄爬上臉龐的細紋,不也是種自然美嗎?當我們維持活力、年輕的心理年齡,懂得欣賞自己,會發現每個年齡,都能活出她們各自的美。 當你看完紀錄片《女也》,感受她們的生命故事;當你欣賞身邊的女性,她可能是你的母親、妻子、女兒、情人、朋友,或是你本身。 你將明白,女性是溫柔強大的存在,而你的理解與尊重,是捍衛兩性自由堅韌的力量,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性別平等的英雄。 註釋:(註釋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註 1]女性貶抑(Misogyny),也稱厭女症,指的是針對女性的憎恨、厭惡及偏見。細分為:男性對女性的厭惡和女性的自我厭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包括社會排斥、性別歧視、男性特權、貶低女性、對女性的暴力行為等。 [註 2]父權(Patriarchy),指在父系制度下,父親所擁有的生產支配權及親權。儘管存在程度上的個體差異和文化差異,總體來說,世界各地都是由男性控制著經濟資源。 [註 3]玻璃天花板效應(glass ceiling effect),是指在公司、企業和機關、團體中對某些群體(如女性、少數族裔)晉升到高級職位或決策層的潛在限制或障礙。正如玻璃一樣,這個障礙雖然不會明文規定,但卻實實在在的存在。 [註 4]蕩婦羞恥(slut shaming),是指導致一個人(尤其是女性)因自己的某種性行為或性慾背離了傳統的性別期望或外觀期望而感到羞恥或低人一等的行為。 參考資料: [1]紀錄片《女也》歷時3年、橫跨全球50國、採訪超過2000名女性,匯集世界各地女性的生命議題 [2]艾瑪華森震撼人心的聯合國演講全文:「不只爭取女權,而是兩性都能自由!」 [3]衛福部統計:熟人性侵,占18歲以下性侵案件達72% [4]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致力於女性受教權 瑪拉拉可望上牛津大學 [5]各國識字率列表 [6]被遺忘的報導:東京醫大「厭女」歧視入學考,後來呢? [7]瑞絲瑪.索佳妮:授女以勇,不必求淑 [8]在印度,月經這事兒不容易──那些以「不潔」為名的厭女情節 [9]對於女性而言,生育究竟是權利還是義務?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10]女人有性高潮是罪嗎?她十歲被父母騙到非洲,無麻醉割去陰部…揭非洲駭人「女性割禮」傳統 October 21,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8sJer
從沒放過颱風假!任立渝獲金鐘特殊貢獻獎,關於 76 歲傳奇氣象主播的 5 件事 https://ift.tt/3vy1Z2O Bella.tw儂儂 金鐘 56 的「特殊貢獻獎」首次有氣象主播獲獎!陪伴無數人一起長大的 76 歲傳奇氣象主播任立渝,台灣人心中最信任、安心的「氣象先生」,由金鐘評審團全票通過! 過去這 53 年風雨無阻,被稱之為「氣象先生」的 76 歲傳奇氣象主播任立渝,多年來陪伴著無數人一起長大。 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本科出身,23 歲退伍後進入海軍氣象中心擔任氣象官,退伍後進入中央氣象局當預報員、成為氣象局發言人,正因為過往從來沒有氣象主播獲獎的經驗,就連他自己也十分訝異:「一個播氣象的能拿到金鐘特殊貢獻獎,真的有一點意外」。 圖片|任立渝粉絲專頁 1. 金鐘評審團全票通過 在頒獎典禮上,他也再度展現他「最會做的事」:播報氣象,將衛星雲圖、雷達圖、天氣圖⋯⋯等複雜艱澀的氣象資訊,化為簡單易懂、口語化的知識。 用詞樸實、語氣堅定,即便在追逐收視的電視環境下,他依舊不改個人本色堅持要走實事求事、不浮誇的路線。而正是這樣安心、信賴的形象,讓他獲得金鐘評審團全票通過、實至名歸。 2. 千萬聘書挖角 任立渝也是台灣唯一一位橫跨老三台的氣象主播,當年他 48 歲從氣象局退休後,立即被時任台視新聞部經理的李四端找去台視擔任氣象主播,就此開啟他氣象主播之路再創事業第二春。 後來更陸續被中視、華視挖角。據說當時為了搶人許多電視台砸重金,遞出年薪千萬元的聘書就是為了能網羅這位讓人信任、安心的氣象先生。 (同場加映:從餐廳服務生、總機小姐到金鐘獎入圍,《火神的眼淚》陳庭妮的進擊之路) 3. 一輩子只專心做好一件事 他在得獎感言中也提到,謝謝評審用他們的方式告訴所有媒體從業人員「只要專心做好一件事情就有機會被看見」,而他一輩子努力做好的「天氣預測播報」讓他成為別人口中「只講氣象的男人」。 即便只是在路上偶然遇到被同事問起:「今天天氣如何?」,他也會像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一樣,用認真的態度,不厭其煩再把未來天氣狀況說一遍。 4. 退休後,終於有颱風假 圖片|任立渝粉絲專頁 特殊貢獻獎引言人 TVBS 新聞部副總經理詹怡宜,在頒獎台上提到這位傳奇主播,過去曾陪伴全台灣所有人一起度過近 500 個颱風,每次遇到重大颱風時,大家都等著放颱風假,但他卻風雨無阻自願留守電視台。 如今終於卸下重任,任立渝開心稱「現在退休了,颱風天我都能留在家裡,好好陪家人了!」 5. 全球氣候變遷 圖片|任立渝粉絲專頁 最後,任立渝也在這個重要頒獎典禮上,再次呼籲所有人都要更關注全球氣候變遷的問題,受到地球暖化影響,世界各地出現難以想像的的大水災、大旱災。 因此他特別表示,希望所有的人多關注一點氣象,多了解一點氣象。 雖然我們沒辦法再像過去一樣聽到他每天的播報,但他的經典台詞「看我,就不要看天氣臉色」會永遠在我們心中。 原文出處:【金鐘56】任立渝獲特殊貢獻獎!盤點76歲傳奇氣象主播5件大小事,颱風天自願留守、千萬年薪挖角也不改其志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延伸閱讀:【金鐘56】2021電視金鐘獎得獎名單 林俊傑、蔡依林都把自己唱哭!5首動人名曲你也有共鳴 October 21,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vy1Z2O
面對挑戰,她等待、安靜、觀察!梅克爾:我是在那關鍵的一刻變勇敢了 https://ift.tt/3aVKoIX 遠流 面對挑戰,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會如何應對呢?究竟她是採取怎麼樣的管理風格,造就今天我們所認識的梅克爾呢? 文|烏蘇拉‧維登菲 梅克爾的最後一刻 Abgang 想要敘述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對德國政治史上的獨特貢獻,最好從她的終點,亦即從她決定卸下總理職務的那一刻說起。 歷史上從未有過德國總理主動提前宣布結束自身的職務。 而從一位默默無聞、毫無政治經驗的平凡小人物,在十五年內爬上德國總理大位,這也是史上頭一遭。過去從來沒有女性出任德國總理,但梅克爾做到了。與她同世代的西德政治人物都無法達成她的成就,她卻能在偉大政治人物風雲榜上留名。 她選擇在最後、最關鍵的時刻,自願離開總理職位,這種決策風格正是她在總理生涯及個人生命史當中的典型:她比大多數人更獨立、自主,不過她在達到痛苦極限之際,也會猶豫不決,要一直等到最後時刻才做出重大決定。 (同場加映:紐西蘭總理阿爾登:我不想要成為「女人無所不能」的代表,但我明白女性前程無可限量) 猶豫及拖延的管理風格 梅克爾曾講述過一段她的童年往事:學生時代有一次上體育課的時候,她站在高度達三公尺的跳水台上一直等待,直等到下課鐘響的那個瞬間,她才縱身一躍而下——這個時間點既不會太早,但也不致於太晚而拿不到成績。 她提起這段往事是有用意的,因為這個故事正好反映了她的基本管理原則,也就是一種拖延、猶豫的風格:堅持至最後的關鍵一刻。 這種特質,在他人眼中或許是個缺點,但她將它視為自己的強項,強調自己擁有等待的能力:「為了避免讓我表達出來的意見在事後引起爭議,我寧可給自己充分的時間(準備)。」 因此,她的故事和她前任的總理施若德(Gerhard Schröder,綽號Acker「犁田」)非常不一樣。施若德喜歡把自己描繪成低層社會出身的人,少年時期馳騁於低地薩克森區奧斯特哈根(niedersächsischer Osterhagen)村莊的足球場,與家境更好的對手辛苦競爭。 而梅克爾則採用「三米高跳水台」原則來領導她的政黨以及那些來自西德的競爭對手,這些人擁有遠大的政治野心、可靠的人脈網絡及強大的自信,不過她才是那個最後一刻縱身而躍、勇敢行動的人。 她告訴媒體:「我想,我是在那關鍵的一刻變勇敢了。」一九九九年間德國基督教民主黨(CDU)爆發黨內多位大老涉入政治獻金醜聞,包含她的良師、前總理柯爾(Helmut Kohl)。 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她化解了柯爾等人的政治獻金醜聞危機,當天在法蘭克福匯報一篇她的投書中,她向自己的政黨預告:她將擺脫過去的黨內沉痾,走出自己的路線。 在那個關鍵時刻,許多重要大老如時任基民黨主席的沃夫岡.蕭伯樂(Wolfgang Schäubler)、年輕戰將如羅蘭.科赫(Roland Koch)、彼得.謬勒(Peter Müller)等人也已站在跳水台上,但是在鈴響的那一刻,他們卻缺乏那股向下跳的勇氣。 二○○八年九月,全球金融風暴開始的初期,身為總理的梅克爾否決了金額高達數十億歐元的經濟振興方案。 她一直等到當年底、德國經濟瀕臨崩盤的最後關鍵一刻,才下決心出手挽救經濟危機。面臨難民潮危機的時候,她一直等到二○一六年才與土耳其談判簽訂收容難民協議並關閉德國邊境,使難民不再湧入。 新冠疫情危機出現,梅克爾幾經內心掙扎,最後決定歐洲國家共同舉債。二○一八年她面臨了本身的抉擇:就在她主動辭去黨主席,時程上似乎太慢的同時,放棄續任總理職位,並宣告她將於二○二一年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她前幾任的德國總理,還有國際間許多大國元首,常常喜歡放手勾勒未來的遠大願景,結果卻在一夕間計畫落空。 反觀梅克爾,她習慣以另一種方式面對政府日常挑戰:等待、安靜、觀察,直到關鍵一刻才出手。這種「拖延」的原則在許多時候是她最大的弱點,這也反映在她好幾次連任總理的時候——導致她雖然當選,不過基民黨被迫必須與其他政黨協商組閣。 所以她的因應之道就是放棄自己的想法和目的,以便協調眼前政治上毫無頭緒的情況。 (延伸閱讀:【2021 多元領導大調查】具有專業就能當領導者?研究顯示:情緒調節能力才是關鍵) 「耐心等待,希望有些挑戰會隨著時間而自然獲得解決」,這是前總理柯爾教她的。梅克爾可以等,直到時間之魂趕走了日常所帶來的問題,或者等到四面八方蜂擁而至的壓力達到極點的時候,這時候答案或者是政治上的折衷方案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她提高警覺,暗中守候,竭力聽取專業意見,聆聽道德團體的看法,又盡力掌握社會大眾的輿論,一直到她能夠掌握其他人所欲採取的步驟和想法之後,這時她才會出手,擔任居間的協調者。 她將自己的企圖心隱藏起來——她個人的企圖心很少在政治上產生作用,她任內反而更常追求適當地、適度地使用權力。這種作法,在總理辦公室的同僚們稱之為:「在事情發生之前,預先想到事情的結果。」 然而,結果在事情發生前是空的,只有等到經歷過才能填滿它。 這是一種對於政治工作的消極認知:她強調的是承擔責任、處理眼前事務,而非畫大餅規劃遠大前程。 本文摘自烏蘇拉.維登菲的《梅克爾總理時代:從科學家到全球最具影響力領袖新典範》。由遠流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梅克爾總理時代:從科學家到全球最具影響力領袖新典範》 October 21,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VKoIX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秋季餐桌故事】遠距戀人的餐桌:是想像餐桌對面,有你一起 https://ift.tt/3G0TMt3 讀者創作 桂冠秋季餐桌故事,與回家吧攜手,一起回顧餐桌暖心日常。對遠距離情侶來說,一起吃著同樣的食物,彷彿就能再更靠近一點。我住的城市還熱著,適合吃沙拉,可他的城市已經轉涼,適合來點烤地瓜。不如,就這樣配著吃吧,好像你就在我身邊一樣。 文|耍廢人妻 家裡這張餐桌,一個人吃飯有點太大,以前兩個人坐剛剛好的。 近三年來,我和他在陌生的異域國度一起生活,嚴格來說就是相依為命。而下廚是我每日的生活重心,我總思考著,今天要端出什麼好料餵飽他? 有時上桌的是心心念念的家鄉味;有時是充滿驚喜的特色小吃;有時是療癒暖心的糕餅甜點,只要是他想吃的我幾乎都想辦法變出來。兩人在他鄉生活,餐桌上一道道的色香味俱全的菜,是我能給他最大的陪伴和支持。 今年三月底因為工作和疫情的考量,他隻身前往另一個不熟悉的城市。我們說好即使分開也會好好吃飯,努力照顧自己,讓彼此都能安心。 時間一晃眼過了半年,我們都沒想到這次會分開這麼久⋯⋯ 回想起過去,我們曾有過一次非常激烈的爭吵。當時彼此忙於各自的工作,忘了多久沒一起吃過一頓晚餐。兩人談話字句減少、關心和互動的頻率不再,感情自然也冷淡下來。那天吵到甚至連最後一句話,也差點脫口而出。 他問我:「要是我們以後無話可說,我寧願加班怎麼辦?」 我流著淚,擠出一絲微笑對他說:「那我就幫你帶便當。」 從那次爭吵以後,我們建立了一個小默契,無論再忙都會盡量一起吃飯。吃飯時把手機放得遠遠,專注地和對方一起享用平凡卻滿足的一餐。或是兩人都刻意不帶手機,一起外出吃點小東西,飯後牽著手散散步說說話再回家。 這樣的默契在分隔兩地後依然持續,只是轉換型態。現在的我們,到了吃飯時間,會先用手機拍下眼前的食物、傳給相距兩千五百公里的對方。 一起吃飯的回憶,依然常駐心頭 中秋節那天,他傳來了一顆柚子照片。剝得亂七八糟,他邊吃邊抱怨,吃起來乾柴又不甜,一點都不像我們一起嘗過的柚子。以前不但有我事先剝好,果肉也很厚實多汁,吃起來非常過癮。 我們回憶過去美好,也期盼著未來能再一起簡單地吃顆柚子。 現在一個人吃飯,我很常做沙拉。今天用在地的甜辣蝦醬,加入少許檸檬汁和椰奶,再與紅柚及鮮蝦翻拌均勻,最後撒一小把櫻花蝦和油蔥提升鮮味深度,一道層次豐富的泰式經典紅柚鮮蝦沙拉便是我今天的午餐。 我住的城市天氣還熱著,正適合這道清新的沙拉。鮮蝦彈潤豐腴、紅柚酸爽沁人、醬汁融合甜酸辣鹹、泰味十足,最後淡雅的椰香收尾。 我問他這道沙拉該配什麼吃?他想了想,烤地瓜。他說那兒的天氣開始轉涼,傍晚總是傳來烤地瓜誘人的焦香。 儘管我覺得泰式沙拉應該配個手抓糯米飯,但我還是依了他。烤了兩小顆地瓜,想像餐桌的對面有他和我一起分享。 對他來說,烤地瓜大概是最有家的記憶的食物吧,我們以前總是一人一半。那甜蜜軟綿,在微涼的初秋散發著熱騰騰的溫暖。 吃著他想念的食物,好像就感覺距離縮點一些,雖然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和他坐在一起吃飯,但這段一人獨食的餐桌時光裡,始終有與他的回憶。 October 21, 2021 at 10:48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0TMt3
「溫柔不是讓自己變得脆弱」愛到自我懷疑?10 句療癒金句,陪你找回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勇氣 https://ift.tt/3m0JwZy 三采文化 當你愛到自我懷疑,在關係裡跌跌撞撞找不到出口時,一起來讀讀知寒的金句,療癒受傷的心。 文|知寒 1、有人說老是懷念過去的美好是前進不了的,但是我啊,光是想著那些過去而生活著,也已經很努力了。 2、一個人的選擇,從不磨損另一個人被愛的資格,值得、不值得永遠是自己說了算。 3、不管是選擇去愛人或有幸被愛的時候,人都是泛著光的,只是自己常常無法察覺。 4、我努力地靠近,不是非得為了到達,只是用著自己笨拙的方式,期望你也能看見自己是多好的人,而我是那樣愛著這樣的你。 5、因為你而變得緊張、焦躁、擔心、不安;可也因為你感到幸福、開心、期待、滿足。我捨不得討厭這樣患得患失的自己,因為那個人是你。 6、我需要的也並不是理解你、不是原諒你,而是去擁抱、去釋懷那個沒做錯的自己。 7、我不想我們都害怕、逃避去觸碰那段過往,明明那裡頭也有很多值得被紀念的好。 8、如果要笑,就要為了真的幸福的事而笑,不用假裝、也不必逞強。 9、找到自己心甘情願去付出的人或許不容易,但再怎麼不容易的相遇,也要適時地知道保護自己。 10、溫柔不是讓自己變得脆弱,而是在每一個需要做出選擇的時間點,在不去傷害別人的前提裡,堅持自己覺得應該要堅持的地方。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本文摘自知寒的《我把什麼都告訴你,除了喜歡你》,由三采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把什麼都告訴你,除了喜歡你》 October 21,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0JwZy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