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Instagram 世代的焦慮恐慌:大家從 IG 認識我,我「看起來」能過得不好嗎? https://ift.tt/3aGF0Js Sersha Lei 美貌迷思至今依然存在,這樣的框架讓美的意象扁平化、單一化,當大多數人都在追求主流審美時,外貌及身體焦慮也會越來越強烈⋯⋯ 2021 年 9 月,網路論壇 Meteor 舉辦「惹不起的高校少女——第二屆高校女神選拔賽」,不料在一名「特別的參賽者」加入比賽後,延伸出其他爭議。 這位「特別的參賽者」,是一名以「何廢料」為化名的建中學生。何廢料參賽後,在眾多網友支持下,立刻躍居第一名。沒想到,9 月 23 日,主辦單位私訊何廢料,表示比賽結果出爐後,若真由他拿下第一名,將頒發「特別獎」或與第二名「並列第一」,此事一出,隨即引來批評,許多人認為主辦單位應該願賭服輸,而非更改比賽評選方式。 10 月 7 日,官網顯示由 50310 票的何廢料和 23926 票的金甌女中學生「並列第一」,然而因兩人票數差距相當懸殊,再度備受抨擊。 對此,Meteor 表示:「活動名次為投票初期時與何廢料溝通之結果,以並列第一的方式為最終比賽結果,兩人皆享有同等的名次與獎金;請各位理性發言並且避免過度揣測。」 如果是你,你怎麼思考這件事?時至今日,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以性別作為分野、以外貌為評選標準的選美比賽? 圖片|Photo by Ansel Lee on Pexels 網美生態系:百花齊放 or 標準化? 校花校草、高校女神男神的選拔與評比,永遠不缺。以前,或許是綜藝節目的主題,現在不必等節目工作人員敲通告,只要你擁有社群平台,不怕沒有曝光機會。 安迪・沃荷說過一句名言:「每個人都有十五分鐘的時間成名。」當今社會,確有其事。然而,即使看似百花齊放、人人都可以當網紅,人們好像也沒有變得更自由、沒有掙脫框架的桎梏。 自古以來的美貌迷思與框架,至今依然存在,只是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而帶來的後座力,恐怕更加強大。 以線上選美比賽為例,參賽者大多是過去已經在 Instagram 累積一定聲量的高中女生。然而,這些社群平台上的網美群像,儘管穿搭或造型隨流行改變,看起來卻仍有莫名的相似感。 從她們動念拍照那瞬間起,如何取景、如何擺設背景、要使用哪個 app 或模板後製、怎樣的相片才會受到朋友稱讚等,就已經在腦海中運轉,有的受訪者先套好濾鏡才拍照,更有的是為了迎合某個模板樣式而拍照。 ——蘇柔郡、吳筱玫〈高中女生使用 Instagram 之日常美學:符擔性觀點〉 這當然不是網美的錯,只是想說,當大眾目光依舊,即使換再多舞台、換其他媒介,也只是主流審美的不斷移轉。 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美貌迷思」 從線下移轉到線上的選美比賽,線下看的可能是臉蛋、身材、走秀,線上看的除了基本的外表,評審從專業人事轉為大眾,因此如何與粉絲互動、讓粉絲願意為自己投票,皆需仰賴更多努力與勞動成本。多數素人沒有專業團隊支持,必須自己化妝、拍照,而後修圖、發文,建立個人形象,累積追蹤人數。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網美的女性主義:不要笑,美麗就是無止盡的勞動) 要當網美、要拍出足夠漂亮(符合多數人喜好)的照片,你不需要倚靠整形,輕輕點幾下,即可修圖完成。確實很方便,只是這麼一來,大家對美的要求,是否更細緻且不容瑕疵,而逐漸走向非常人的境界?是否將在意同儕眼光的青春期少女們逼入絕境,承擔更嚴重的外貌焦慮? 近年來,愈來愈多報告指出,社群平台如何加深外貌及身體焦慮,對青少年影響尤甚。 (同場加映:【性別觀察】「小臉、大眼、紅唇」Instagram 濾鏡:千篇一律的美麗,你膩不膩?) 2021 年 9 月 14 日,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出自 Instagram 內部的研究顯示,Instagram 對青少女帶來負面影響,進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 「我們使三分之一的青少女,面臨更糟糕的身體形象問題。」 “We make body image issues worse for one in three teen girls.” 「青少年將焦慮與抑鬱程度的增加,歸咎於 Instagram。」 “Teens blame Instagram for increases in the rat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在有自殺念頭的青少年中,13% 的英國用戶和 6% 的美國用戶,將自殺原因歸咎於 Instagram。」 “...13% of British users and 6% of American users traced the desire to kill themselves to Instagram.“ 當 Instagram 成為個人名片⋯⋯ 回想自己剛上高中時,Instagram(簡稱 IG)剛開始在臺灣流行,LOGO 是第一代的褐色相機圖樣,使用方法相當單純,甚至還沒有限時動態。現在的 Instagram 則兼具多重功能,除了基本的貼文及限時動態發佈,還可以購物,而有些人更直接拿它來取代專門的通訊軟體。 到了今天,Instagram 很像是現代人的名片。如果你看過一些街訪影片,如果受訪素人願意,會打上他的 Instagram 帳號名稱;當誰誰誰爆紅時,也能看見大家在新聞或文章留言處「求 IG」。 總而言之,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Instagram 就是自己、自己就是 Instagram。這個現象,也不是現在才出現,無論是早於它的 Facebook 或晚於它的 TikTok,脈絡也都十分相像。 圖片|Poh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 所以,我們需要抵制這類女神選拔賽嗎?我認為,或許不必,但有沒有可能,以一種真正更加多元的方式來進行。 例如,舉辦跳脫性別二分法的比賽。像這次建中生參賽事件,有一旁枝討論便是關於性別認同——生理男性可以參加高校女神選拔賽嗎?如果不行,為什麼? 又例如說,舉辦其他跳脫與外貌相關的比賽,像是不露面的「美聲」選拔等等。透過直接改變這類線上選拔賽的內涵與定義,迎接「不同的美」。 又或是參賽者本身,走出一條沒人走過的路。2019 年,藥學博士生 Camille Schrier 參加美國維吉尼亞選美比賽,在才藝表演的環節,有別於其他參賽者載歌載舞,她穿起實驗袍、戴起護目鏡,在台上表演分解過氧化氫,製造泡沫噴泉,最終也不負眾望拿下冠軍,拓展了人們對選美比賽才藝表演的想像。 (同場加映:當生物學家參加美國小姐選美賽:我可以同時聰明,又很漂亮嗎) 估計在未來,社群網站的選擇會愈來愈多,對於女神或美的詮釋,我們也應該更有想像力一些。21 世紀,科技影響著人類,網路媒介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以後會發生什麼事,誰也不曉得。 誰知道呢,搞不好真的會迎來,人們開始覺得選美比賽好無聊的那天,我們且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 惹不起的高校少女-第二屆高校女神選拔賽。Meteor。 [2]〈高中女生使用 Instagram 之日常美學:符擔性觀點〉。蘇柔郡、吳筱玫。新聞學研究。2018 年 4 月。 [3] Facebook Knows Instagram Is Toxic for Teen Girls, Company Documents Show。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ctober 15,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GF0J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