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最近沒有時間,下次聊」褚士瑩:有沒有時間,取決於對方有沒有心 https://ift.tt/3jkCD3I Titan大田出版 如果有人說他沒有時間研究如何說話,沒有辦法多想幾秒,那其實不是對方沒有能力,而是覺得「說話」不重要——養成良好的十個對話習慣,將自己打造成「高功能說話者」! 文|褚士瑩 在這本書的最後,我要提醒十個前面都沒有提過的「對話技巧」,作為思考對話能力的技術性補充。如果以下對話的十個習慣,配合對話力課程的主題,在日常生活當中持續練習,便可以幫助自己從原本無意識、低功能的「說話者」,成為一個有意識、高功能的「對話者」(interlocutor)。 習慣一:避免在對話中使用「標準答案」 在對話中,最忌諱「暴力型」的說話者。這種人或許口氣客氣溫和,但是心目中已經有一個無可更改、別人必須對號入座的標準答案。 比如當我們覺得屬下新人的簡報檔案沒有在母版放上公司 logo 的時候,可以選擇說「把公司 logo 放上去」,也可以問這名屬下:「你看看這個公司的簡報版型,還需要什麼才能充分代表我們呢?」 只要對方能夠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使跟我們原本想的不一樣,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習慣二:養成隨時和對話者商量「你覺得呢?」的習慣 我經常在遇到煩惱的事情時,會稍微思考後問別人:「你覺得怎麼樣?」自己思考過的問題,再透過對方的回答,時常能讓我們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或是獲得啟發,思考因而有進展。 藉由與他人交談,可以由其他人來協助我們看到更多元的視角。他人因為站在和我們不同的角度,說出「其他想法」的可能性很高——即使對方只是個孩子,也會很有助益。 當我們和別人交談時,不見得只能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我甚至會建議大人可以放下「孩子不懂事」的成見,和孩子認真對話:「我今天跟好朋友吵架了,你認為我該怎麼辦呢?」然後抱持著真誠的好奇心,聽一聽孩子的意見。 和別人交談有很多好處,對彼此而言都會是很好的思考訓練,而且若是能告訴對方:「多虧你的意見,事情有進展了!」跟我們對話的人就會更有自信,同時也能親自體會聽了其他人的想法而加深自己的思考。而且,同時也是在告訴對方:「我也有想不出答案的時候,所以你想不出來時也不需要擔心。」 圖片|Photo by ponta on PIXTA 習慣三:認清「沒有時間」是假的 對於前兩個習慣,會說「我哪有那麼多閒工夫!」的人,其實不是忙,只是覺得跟人對話不重要而已。 但是只要真心好奇對方的腦子裡在想什麼,無論吃飯前、在交通途中、睡覺前、排隊等候時⋯⋯只要有心,一定能夠找到可以對話的時機。 就像我時常說的,如果你今天摔斷了胳臂,無論多麼忙的人,都突然有時間去醫院,如果醫生囑咐必須靜養三個月,否則必須截肢,也突然會有三個月的時間可以休養。 所以如果你覺得沒時間,一定是假的。一定只是你覺得跟他對話不重要而已。 (延伸閱讀:心靈牌卡|抽一張牌,問問自己:現在的你,最適合怎麼樣的休息方法?) 習慣四:任何場合都堅守「不直接說答案」的原則 不管別人問任何問題,一個好的對話者絕對不會直接說出答案,這是為了不要剝奪彼此思考的機會。「不說答案」的原則,除了在提問以外,也可以應用在許多不同場合。 這一點大概是在所有習慣中爭議性最大的了,例如當身邊的人問我們:「你覺得我穿這件衣服會不會顯得很胖?」怎麼可以說答案呢?回答「會」的話,下場肯定悲慘;說「不會」的話,又被認為在隨口敷衍。所以有沒有辦法透過真誠的提問來面對問題,就變成重大的考驗。 「你希望我說什麼?」這不算真誠的提問。「你會這樣問我,是不是在擔心什麼?」這麼一來,跟我們對話的人就能跳脫表面,去思考自己問這個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或許是對於特定場合的焦慮,或許是對於外表的自卑,或許是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透過這樣的自我覺察,就可以去面對真正的問題。 某一件衣服是否顯瘦,絕對不會是真正有價值的答案。 圖片|Photo by Tamara Bellis on Unsplash 習慣五:鼓勵自主性 我有時在公車、捷運上看到很多疲倦的家長,不斷地在擁擠的車廂,大聲地斥喝孩子:「不要吵!」「不是告訴過你一百次要安靜嗎?」 但是孩子早就已經習慣了充耳不聞,因為同樣的話,家長確實每天都重複一百次,痛苦的只是身邊其他無辜的路人而已。 所以如果當家長想叮囑孩子「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喧譁」,但孩子仍然在車上大聲喧譁時,與其用更大的聲音一再重複斥責孩子,不如反問孩子:「你有觀察到你停止說話的時候,周圍突然變得很安靜嗎?」促使孩子自主思考。 從小沒有被鼓勵自主思考的孩子,不可能變成有能力自主思考的大人。 回到上一個對自己身材不滿意的例子,一旦覺察了為什麼會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之後,就可以進一步提問:「那麼你想要怎麼做呢?」而不是逼迫對方去健身房運動、鼓勵某種排毒節食方法,或是勸對方不要相信網美的照片。只有自主想到的方法,才會有正面的效果。 (你會喜歡:Instagram 世代的焦慮恐慌:大家從 IG 認識我,我「看起來」能過得不好嗎?) 習慣六:彼此遵守「不打斷他人說話」的原則 打斷他人說話,只顧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這是小孩子常有的行為,很多人這個習慣會一直延續到成年以後,甚至不知道自己總是毫不在意地打斷他人正在說的話。 為了鼓勵跟我們對話的人養成對話禮節,實踐「每個人的意見都應該被尊重」,我們自己首先就應該遵守「不打斷他人說話」的原則。 當對方打斷我們說話時,我們就立刻停止說話,而且反覆這麼做,直到他觀察到這個規律為止。 我們不需要特別說什麼,只要確定彼此了解「應該尊重別人的意見」這件事即可。當我們說完話時,記得告訴對方:「謝謝你聽我說完。你剛剛本來想說什麼?」對方受到肯定,便會開始壓抑自己想打斷對話的急躁心情。 圖片|Photo by Kate Kalvach on Unsplash 習慣七:表現出「每個人意見不一樣,所以才有趣」的態度 和人對話時,不是只有聆聽對方的意見就夠了,我們也必須說出自己的意見,讓對方體會:「原來每個人本來就會有不同的意見。」而且意見不同,不代表對方需要遵行我們的意見。 不需要為了討好對方而贊成,也不需要為了顯示自己深思熟慮而反對。這個習慣,也會培養與我們對話的人認為「有自己的意見很重要」的意識。 習慣八:不要當別人的「代言人」 有一種很討人厭的傢伙,總是替人家發聲。 說不定你也是這樣?如果你是家長,當別人問你的孩子說「你叫什麼名字?」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搶先幫孩子回答?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意自己說話了,畢竟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能自己說的人,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我這孩子,就是害羞。」家長往往會這麼說,其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我們發現父母常會替孩子「代言」,在對話中,預設孩子的答案,搶先說出他們的心情:「你一定覺得△△對吧?」以為孩子會無法表達、難以啟齒,或是覺得孩子委屈,代替他們說出口,這當然也是天下父母心。 圖片|Photo by Nienke Burgers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親愛的爸媽:不要想著做什麼才是愛孩子,真誠傾聽,才能讓孩子真正感覺被愛) 不過,就培養思考力而言,實在算不上是一個良好的心態,孩子也會以為在遇到特定的情形時,他必須有父母代他說的感受。 當父母經常代替孩子說出心情時,孩子遲早有一天會認為「就算我不說,也有人會幫我說出那些難以啟齒的話」「媽媽總是會幫我說,我根本不需要去思考自己的心情是如何」,因此會傷害孩子自主性的培養。 擅自武斷地認為「孩子大概說不出口吧!」的想法本身,就很不合理,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給予過低的評價。即使是父母,也未必能百分之百掌握孩子的心情。即使血脈相連,熟知彼此的狀況,孩子和父母不但知識及經驗不同,性格也有微妙的差異。 如果雙方都是成人的話,那個總是迫不及待幫別人代答、或是好意為別人發聲的人,一定是充滿優越感的人,而對方一定可以感受到你的輕視。 習慣九:養成確認的習慣 比如很多人雖然都使用「痛苦」這個詞,但是每個人對於痛苦的定義及感受,其實都是不同的。我們很多時候,習慣用自己對日常語言的理解,來判斷其他人的話語,即使造成誤會也渾然不覺。 「這太超過了!」 「欸不是,這會不會太誇張!」 你真的知道不同的人使用這樣的語句時,是褒義還是貶義嗎? 如果不確定的話,為什麼不能確認一下,避免更大的誤會呢? 每一次都將自己的家人、熟悉的人,也當成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那般來對話,謹慎地確認彼此的用語,對於對話品質,會有莫大的幫助。 (推薦閱讀:在一起越久,越容易為小事吵架?8 種溝通秘訣:把「抱歉」改成「謝謝」) 習慣十:對話前確認自己的意圖 對話前明確知道自己的目的,在「傾聽、表達、溝通、說服、妥協、提問、反對」七種之中,屬於哪一種,並且讓對方知道。 如果你是要來「說服」我,請你不要劈頭就說:「我有件事情想要跟你溝通一下。」 因為溝通是對話的雙方,都沒有預設立場,也不知道彼此想要什麼,因此透過對話,逐漸達到共識的過程。如果其中一方已經有很明確的目標,那就不是溝通,而是在進行遊說、說服。 所以這種時候,我寧可你一開口就先告訴我這個對話的目的:「我有件事情想要試試看能不能說服你。」 我因此會很清楚知道,對話完之後,我必須清楚告訴對方:「我被你說服了。」或者是「我無法被你說服」這樣的話。無論說服成功或是失敗,雙方都可以保持對彼此的真誠跟信任。 與其對我說:「我覺得你說得很有道理,但是⋯⋯」我更希望你能夠很真誠地用「我想趁這個機會,表達一下我的反對!」作為我們對話的開場白。 歡迎來到思考對話的世界! 本文摘自褚士瑩的《看見自己說的話:9堂雙向思考練習,解鎖你的對話力》。由大田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看見自己說的話:9堂雙向思考練習,解鎖你的對話力》 October 20,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kCD3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