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E17sIX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他看起來很快樂,為何突然自殺?」一個成熟的社會,需要給予負能量空間 https://ift.tt/2E17sIX 李品毅 Lee Ping-Yi 往往有名人自殺新聞傳出,都會聽見詫異的哀悼。但也許他早已積累的許多哀傷和悲痛,只是他壓抑住沒讓你察覺。 隨著社會快速的變遷、生活型態逐漸複雜之下,社會本身以及處在社會中的人們,尊重與耐心一點一滴地隨著爆炸性的社會發展而減少著。而這樣扁平、速食的風氣下,影響最深的當屬人的內心吧! 近五年,台北市有 805 件學生自殺或是自殘的事件,而環境更加高壓的中國在近日也發生好幾起低齡孩童的自殺事件。6 月 4 日,一位常州小學生繆可馨的作文被老師批評為「缺乏正能量」,佐以其他來自校園與社會的敵意,最終小小年紀便選擇了跳樓自殺。 而相對於少數人選擇較激烈的自殺,更為普遍的是人們拒絕他人與自己表達真實的痛苦,常態性的隱含著痛苦,獨自讓傷口在陰影中倘著膿水。 「最近好嗎?」「很好呀!」 「How are you?」「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Me, too!」 從日常的中英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似乎沒有其他的回答的選項了。難道每個人真的都很好嗎?明明內心充滿了苦悶,卻要客套地回答「我很好」。而當我們在原生家庭中,這樣的狀態更是慣常。每當父母問起我們近況時,往往大多數人都選擇說:「沒什麼,很好。」實際上那些苦悶卻都被我們吞回了腹中。(推薦閱讀:「漸漸的,學會報喜不報憂」那些我們轉大人的瞬間) 圖片|來源 起因源自於我們不允許他人或自己擁有表達痛苦的空間 通常我們聽到了他人分享痛苦時,我們容易就脫口而出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這是我們承襲我們的父母、師長、同儕那的模式。看見他人表達痛苦時,總慣性地想要立刻「修好它」,這個想法彷彿試圖去否定對方的痛苦。 當我們總是從父母、長輩口中聽到:「你為什麼不這樣做?試試看那個呀!早就跟你說不要!這沒什麼!想那麼多有什麼用?」這個背後隱含著逼迫人壓抑自己的訊息:「對方認為自己連顯而易見的解決方式都不知道,而且感覺這樣的痛苦好愚昧!」我們逐漸了關起了心扉,讓痛苦獨自在內心的陰暗角落中發酵著。而我們承襲了雷同的模式,也如此對待我們的孩子、伴侶、朋友、晚輩們。 漸漸的,人們內心的痛苦與強烈情緒,逐漸被埋入了我們的潛意識、我們的陰影中。我們開始假裝自己只有擁有「正能量」,認為只有笑臉才是正常的表情,逼迫自己強顏歡笑也希望自己符合社會的正能量風氣。無形中,願意坦承自己痛苦的人,反而成了「不正常」。中國常州小學生繆可馨的老師,便是遵守這個正能量準則的教育者,壓抑著孩子表達痛苦與陰暗的機會。(同場加映:生命不是只有充滿歡笑,才叫做有意義) 一個人若從小受到專制或冷酷的對待,養成不敢表達自己想法和感情的性格,處處屈從遷就他人和社會的價值標準,長大後就會不敢信任自己的感覺和判斷,缺失自尊和自我價值感,潛能也就不能健康發展。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之一,卡爾・羅傑斯 負能量也是一種真真切切的能量 一個不能表達負能量的人,便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人,而大多家庭、社會便是隱隱地在阻止人們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拒絕負能量,它不會消失,它只會進入我們的潛意識陰影中,不斷偷偷地擊打著自己,而那些痛苦便是我們開不了口、難以形容的生活虛無感,甚至可以稱之為憂鬱。侏羅紀公園有句知名的對白:「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但當生命沒有找到「有意識」的出路,便會尋找「無意識」的出路。負能量進入陰影,陰影操縱我們的情緒,便是生命選擇的無意識出路。 我們可以開始嘗試承接他人的痛苦或是試著表達自己的痛苦。提供孩子、朋友、伴侶,甚至父母,一個可以哭泣的肩膀、一處安全袒露的空間、一隻可以傾聽的耳朵、一雙尊重自己的雙眼。而當我們有需求時,也可以有資源幫助到自己。嘗試清醒地輸出與鼓勵他人溫柔輸出負能量,這需要顛覆自己的舊有模式,彷彿學習飛翔的幼鳥,可能會失速墜落幾次,但只要我們有意願一再練習,我們會驚訝於:在安全的環境下,表達自己的負能量,竟神奇的開始療癒起負能量背後掩藏的傷口們,負能量竟漸漸地無法奴役著我們。 別複製我們厭惡的原生家庭成為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 當我們成為父母之時、當我們在社會有影響力之時,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這樣缺乏耐心與尊重的慣性模式呢? 有人會說,不要把所有的錯怪到原生家庭、父母身上。是的!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多半已成年,我們便是那群有能力覺知並顛覆我們隔代習來模式的人。但孩子不一樣,就如同當他們兩歲左右,要學習與父母分離而不感到焦躁不安,需要有充滿關注與提供穩定情境的父母給予安全感,而後,孩子便能從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在自己內心萌芽出屬於自己內在的安全感,於是孩子逐漸就有能力獨處,與父母分離時便不再過度焦慮與恐慌。但這個前提是:「父母要先給予脆弱的孩子安全感,才能期望孩子擁有自己的內在安全感」。 孩子內在力量的學習,生命的頭兩年是關鍵的黃金時期。我們是否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與耐心來表達自己的痛苦、情緒呢?進一步讓孩子有能力面對自己的陰影。還是我們無意識地複製我們厭惡的原生家庭的模式,專制冷酷地對待我們的孩子呢? 而身為人格已近乎定型的成人們,我們可以做的,便是嘗試更多的表達情感與感受,但記得帶著溫柔的覺知,我們從小到大的壓抑,就有可能因此得到舒緩,代際間的痛苦繼承,就可能因我們而止。我們可能因此開始停止複製我們厭惡的原生家庭成為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並讓孩子不後悔地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我們需要的是堅定擁抱他人的陰暗面、溫柔坦露自己的痛苦作為開始!(推薦閱讀:「總是很快信任別人、轉換環境會適應不良」性格過於柔軟,可能與童年經驗有關) July 20, 2020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