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對自己敞開心胸」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力量 https://ift.tt/304tMtG KnowYourself 覺得生活很鬱悶,又難以改變嗎?也許比起外界環境,你得率先改變的,是你對自己的態度。 文|汁兒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最近收到這樣一條粉絲留言:「KY 君,生活真的太難了。每天光要應付工作和家人就讓我覺得身心俱疲。可即便如此我還要裝出一副很輕鬆的樣子,因為無論是主管還是父母,都不會喜歡一個負能量的我。只有樂觀開朗的孩子,才會獲得肯定。但我真的好累。我不敢和別人談這些,誰會想和負能量的人做朋友呢?我只能自己去轉移注意力,刷抖音、打王者,但是又覺得這樣浪費時間又空虛。我渴望一種新的生活,渴望獲得全新的自己。KY 你說,生活什麽時候才能發生改變?我如何才能快樂起來?」 看到這條留言以後,我們在 KY 粉絲群中做了一個小調查,共回收到 170 份有效反饋,有 58.24% 的受訪者認為生活是艱難的。 註:本次調查使用的隨機樣本來自 KY 粉絲群體,若以此數據推論其他群體的情況,可能出現偏差。 看來,生活艱難是一種普遍的感受,他們並不會和人溝通關於生活艱難的真實想法,其中的 58.59% 認為「表露真實的自己是危險的」。(延伸閱讀:「只要認識真正的我,他就會變心」為什麼有時你會害怕「被愛」?) 在這些認為生活艱難的受訪者中,有57.57%的人認為,「雖然生活很難,也要裝作一切順利」;有 71.72% 的人和這個留言的粉絲一樣,會通過打遊戲、看綜藝、加班等活動來逃避煩惱。 可以說,有很多年輕人,在艱難的生活面前,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作者提供 這個結果令我陷入沈思,也促使我開始寫作今天這篇文章。 我們想告訴大家,其實,越是面對著艱難的生活,我們越需要「保持脆弱」,而不是用厚厚的鎧甲把自己深深埋藏起來,充滿了對他人和外部世界的防備。 因為只有在脆弱中,我們才是開放的。只有當你是開放的,新的事物才有可能從外面走進你,在你的體內發生。 請看今天的文章。 在 Anna Bruk 等人(2018)看來,脆弱(vulnerability)是指:儘管有恐懼,但仍然願意對不確定性和風險持開放態度,願意暴露自己的情感。 它意味著我們不害怕被拒絕,願意放棄對自身全然的控制,把自己放在一個被動的、充滿風險的位置。 我們談論脆弱的時候,談論的是一種沒有防禦或者防禦程度低的生活。 脆弱的人是敞開的,不以「活得安全」作為人生的信條,他們願意進行嘗試,迎接來自外界的所有回應,即便得到的是拒絕;脆弱的人不害怕傷害,願意面對自己的所有面向,容忍自己的挫敗和喪失,而不是把令人痛苦的感覺隔離開來。 在他們看來,感知傷害是人生的一部分,在被傷害後能夠涵容痛苦,繼續擁抱生活,同樣是人生的一部分。 脆弱是朝向適應現實的,對個人的發展有極重要的意義。 但我們常常回避脆弱。就像文首提到的小調查一樣,這一屆年輕人已經不相信打開內心了。有超過一半的被調者認為,「袒露真實的自我是危險的」。 儘管我們需要脆弱,但常見的情況是,我們將脆弱與恐懼、羞恥、悲傷和失望等黑暗情緒(dark emotions)聯繫在一起,即使它們深刻地影響了生活、愛和工作方式,這些情緒我們也不想討論。 比如,不敢率先承認自己對他人的愛,因為這看起來像是放棄了自己對這段關係的控制權,有著被拒絕的可能;不敢在工作中說出自己面臨的困難,因為這意味著無能;不敢表露自己對某件事情的恐懼和悲傷,因為這代表著軟弱和矯情。(同場加映:《倫敦生活》:我不想讓你知道我需要你,那讓我感覺自己很脆弱) 在現代社會中,脆弱依然被看作需要隱藏和規避的情感,需要將其從我們的經驗世界中清除掉。尤其對男性來說,在男子氣概中,脆弱往往被認為是缺點,而不是美德。 情況在今天變得更加複雜,不論男女,更被社會認可的氣質是堅強、果敢,流露脆弱不僅可能會被看作「軟弱」,還有「裝可憐」之嫌。 這也與我們的防禦有關。我們生活在一個隨時都可能被傷害的世界,為了避免某些傷害,發育出了許多自我防禦機制。脆弱帶來的痛苦,常以這種方式被我們隔離掉。 我不願意去想讓自己感覺脆弱的事。這提醒著我自己的失敗和不如別人,不如逃避,我不看,它就不存在。為什麽我非得承認自己能力不足不如別人呢?但我依舊不快樂。——李伯伯,女,24歲,兒童產品設計師,北京 在回避脆弱的過程中,我們變得自我封閉。當我們把痛苦隔絕在心門外的時候,我們也把一切新鮮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把所有可能改變我們當下狀態的美好事物的發生,一起阻擋在了自身以外。 在休斯頓大學社會工作學者 Brown Brene 看來,脆弱是愛、歸屬、歡樂、勇氣、同理和創造的誕生地,是希望和真誠的源泉。 這首先是因為,在脆弱中,我們是真實面對著自己的。我們能聽到內心真實的需求,而不是根據外界的看法、否認自己的一些真實的想法,排除自己身上的某些面向。 其次,脆弱的狀態意味著我們在不斷嘗試。我們把自己置身於不熟悉的、新的可能性中,因為這種不確定而持續感受到脆弱。 但一切改變都源於嘗試,我們在遭受著被拒絕、失敗的風險的同時,也擁有了與人連接、獲得成功的希望。 因為我是脆弱的,所以我有著對他人的需要,也敢於向他人表露真實的自己。我也因此能夠理解他人的脆弱,最終使我們能夠走向信任和相互扶持。  開始很難非常難,因為你要敞開,面對自己心裡的黑洞,這種感覺太可怕了。但我因此開始向好朋友訴說,發現其實她也有類似的恐懼。我們相互傾訴了很多,說了內心最深處的感受,關係變得親密、深厚了很多。開心的同時,回頭看看,才發現其實很多年前我們就有機會有這麽好的關係了,以為自己很孤單卻不知道連接的可能性一直在身邊。」——jesicca,女,28 歲,編輯,上海(推薦閱讀:滑完好友名單,卻沒一個能談心:如何找到傾訴對象?) 圖片|來源 當一個人是脆弱的,他就越能同理他人——因為他們不害怕體會到情感,也更能理解他人深深埋藏起來的脆弱和痛苦。因此他們對待他人更為仁慈。 他們歡迎未知的可能性,準備好了承受生活中的各種遭遇,是因為他們更有勇氣、更相信自己,也是因為一種「無論歡喜悲傷,都是生而為人的珍貴體驗」的人生價值觀。 這種脆弱的本質,是對待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深深的敞開——一種允許新事物發生發展的人格開放性,最終因為開放,你迎接了變化的發生,從而走向了自我的康覆。 關於如何做到保持脆弱,把「向著萬事萬物深深敞開自己」作為一種生活態度,你可以嘗試以下幾點: 自愛。如果不能夠愛自己,不願意看一看自己真實的需求、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痛苦、不相信自己的欲望和感受是重要的,你的敞開就無從說起。你對生活的感受,就會很容易被社會的評價影響。 接納。接納自己不可能控制一切、接納他人有著和自己一樣的人性的複雜性。這種接納會讓你放下高的預期,從而更平和地看待生活。 有意識地放棄一部分生活中的防禦。不畏懼痛苦,認識到它是生而為人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種特權。認識到自己隨時可能受到傷害的現實,同樣,也認識到自己有能力處理痛苦。只有放下防禦,我們才是敞開的,新的事物才能剛好地走進我們。 之前壓力很大,但不敢承認,更不敢表達。總想著自我管理,覺得不應該讓自己情緒失控。我試過讀書、運動,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但疲憊感很快又席捲而來。後來和朋友聊天,他告訴我,如果不面對情緒,我沒辦法真的改變。 後來,我決定承認和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每晚用手機錄音,說一說當天的想法和感受。週末回頭再聽,像在和自己對話,常常會覺得感動和治癒,很神奇。 我堅持這習慣半年多,對自己有了更多了解,也更能接納自己。因此,我好像有了真實面對外界的勇氣。在人際關係中敢於放下防禦,更真誠地溝通,工作的體驗因此變好了,還和幾位同事成了很好的、相互支持的朋友,終於感受到了新生活。——冬天,男,31 歲,寫手,上海 掌控意味著已知,允許意味著未知。回到文首粉絲的提問:要想生活發生改變,獲得新的可能,必須承受風險、放棄掌控、讓自己意外——我們無法預知是好的可能還是壞的可能,我們只能向萬事萬物深深地敞開自己。 以開放的態度對待生活並不容易,但也正因其艱難而顯得更有價值。有些人想躲避艱難,封閉內心來阻隔焦慮和壓力,但這是對真實情緒和感受的壓抑,長此以往會損害身心健康。我們必須敞開身心,與自己對話、與真實的世界互動,才能成為心理靈活性更強的人。 不過,走向開放、接納脆弱是一個過程。也就是說,這不意味著完全否定當下的防禦機制,也不意味我們要立刻「開放」,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難以承受的時候,依然可以有選擇地退回到安全領域,逐漸消解自身的痛苦。 但最終,如果想過更有可能性的生活,讓更新和更好的事物在我們體內發生,就要求我們必須看到面前的另一條路徑:從安全領域走出,以開放而脆弱的狀態邁向這個世界,從而過上更為豐盈的人生。 References: Anthony, E. J. (1987). Risk,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n overview. The invulnerable child, 3-48. 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 Firestone, T. (2018). Daring to Love: Move Beyond Fear of Intimacy, Embrace Vulnerability, and Create Lasting Connectio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Tanay, G., Lotan, G., & Bernstein, A. (2012). Salutary proximal processes and distal mood and anxiety vulnerability outcome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 pilot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Behavior therapy, 43(3), 492-505. A New Slant on Vulnerability: Strength Not Weakness.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3g8mv1G A New Slant on Vulnerability: Courage Not Conformity.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3f6qgDA How Men Get Penalized for Straying from Masculine Norms.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2C2VGKU How Vulnerable Should You Let Yourself Be?.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2D9iLyi Overcoming a Fear of Vulnerability and Love Your Imperfections.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3gawa7R Smith, E. (2020). Your Flaws Are Probably More Attractive Than You Think They Are.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2SSGhqu Vulnerability.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2WZL2yk Vulnerability: The Key to Better Relationships | Mark Manson.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ift.tt/2ZrBzDr July 28,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4tMt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