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明明彼此相愛,為何家人在餐桌上卻充滿無奈?如何創造真誠的餐桌? https://ift.tt/3ag6Hb1 海苔熊 為什麼與家人相處,總要透過很多迂迴和修飾,才能把心裡的話,隱晦地表現出來?其實,一張餐桌上面只要有人不真誠,其他成員多少都感覺得到,家人之間的隔閡就此產生。這篇文章將帶大家透過一個故事以及兩個方法,解開三明治時代、不同世代之間「好好說頓飯」的秘密。 「是你自己要帶爸媽出來的,我可沒有說要做這件事情。你看,帶他們出來還要照顧他們,原本我想說我們兩個自己出來,想吃什麼就可以吃什麼、想去哪裡玩就可以去哪裡玩,現在多了兩個拖油瓶。」 哥哥跟妹妹說,一邊抱怨自己長途開車的路上被爸爸嘮叨要走哪一條路比較好,「他這麼會就叫他來開呀!」哥哥接著抱怨,妹妹在旁邊覺得委屈,一直以來她都是夾在哥哥和家人中間的那一個,爸爸很疼她,媽媽則是在家裡面屬於那種不說話的人。 一方面她希望兩人可以不要再這麼針鋒相對,另外方面又希望哥哥可以快樂而不是一直抱怨。可是就連晚上訂的餐廳都還沒有抵達,氣氛就已經變得很僵。 「其實我覺得爸爸如果不要那麼固執的話,說不定我們可以像其他的父子一樣好好相處。沒辦法,爸爸就是比較疼你。」在加油站的時候,妹妹跟下去付錢,哥哥幽幽地說。 感覺得出來,其實他對家有著親密的渴望,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漸漸與家人之間產生隔閡——而妹妹此時也才發現,一直以來哥哥對她的抱怨,某種程度上是來自於嫉妒。 圖片來源|Pixta 「比較」下的美麗與哀愁⋯⋯修復家人關係的漫漫長路  前幾次我們談到了和家人一起工作吃飯的美麗與愛愁,很多人會覺得,修復家人關係是一條漫長的路,甚至是就連坐在一起吃飯都覺得痛苦。這些人當中有些可能是離家的孩子、可能是為了逃避家庭爭執的青年。 那些無法越過的比較、那些永遠也無法贏過的親戚或朋友、那些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傷痛,就像是背脊上面一道又一道的傷口,每一次回家吃飯,就如同躺在刀床上一般,坐如針氈,寢食難安。當來說,家裡面典型的「比較」(social comparison)根據比較的「對象」,有下面幾種情形: 和抽象的「社會大眾」:家人之間有過度期待、愛跟其他人比較,有可能會說「別人都在台積電工作,你看你待的是什麼公司」、「別人在這個年紀早就一個月拿幾萬塊孝親費回來了,只有你還在給我們養⋯⋯」 和過去的自己比較:例如,婆婆愛拿媳婦跟年輕的自己比、跟朋友的媳婦比,「你看那個隔壁吳阿嬤的媳婦都孝順,出去玩還會記得帶紀念品回來⋯⋯」、「叫你不要亂買東西你就是不聽,買這個回來又沒有什麼使用價值,放著也是垃圾。我跟你一樣大的時候,連出國的機會都沒有⋯⋯」(刻意舉這兩個例子讓你感覺一下媳婦多難當,不論有沒有帶禮物回來婆婆都可能有話說)。 手足之間的不平衡:爸媽偏袒其他兄弟姊妹、總是拿親戚朋友的小孩跟自己比較。就像這篇文章一開始的例子,這個妹妹其實從小就比較得人疼、功課也比較好,相形之下、叛逆又一天到晚往外跑的哥哥,就會覺得「這個家不是他的」。 然而,面對這一個又一個的比較,我們該怎麼樣才能越過心裡面的結、又該如何才能夠在餐桌上面全身而退? 圖片來源|Pixta 你期待的餐桌是什麼模樣? 當天晚上,這對兄妹來到了嘉義一間著名的餐廳,好不容易開車開了大半個台灣,哥哥已經餓到兩眼昏花,但爸爸還在那邊抱怨「為什麼選這間餐廳」,更讓哥哥生氣的是,當媽媽說「這間是妹妹選的」,爸爸立刻改口說「好啦偶爾換換口味,吃泰國菜也不錯。」終於讓他爆炸了,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 「我知道你們平常工作都很辛苦很忙、從小也都是你們把我們養大的,妹妹說要帶你們出來,我一句怨言也沒有,雖然我原本這個週末想要好好休息的。但這一路上你一直嫌東嫌西、好像我怎麼做都不對、怎麼樣都不滿你的意,結果妹妹做什麼你都說好、就點選餐廳一聽到是他選的你就改口說吃這個也不錯,是把我當盤子嗎?」哥哥說完就衝到車上,索性不吃了。 上面這段顯現的就是用餐習慣的不同。其實和家人一起吃飯,除了需要面臨餐桌上面的比較之外,還可能遭遇到長輩的習慣和自己不一樣,如: 金額期待不一樣:家人想要隨便吃吃就好,但你想要帶他們吃好吃的、有點價位的餐廳 口味期待:可能家人想要吃的是泰菜,但你習慣吃的是義大利或者是泰國菜。家人想要吃清淡一點,可是你卻喜歡重口味等等。 時間期待:這裡的時間有兩種,一種是「幾點幾分吃飯」另外一種是「一頓飯要吃多久」,個人習慣很快地把食物吃完,有的人喜歡細嚼慢咽,當家人吃飯的時間有所不同的時候,很容易面臨一個人完了乾瞪眼看著大家繼續吃的窘境。 分享期待:有的人餐桌上只想單純分享,不希望家人評價或給建議,沒想到餐桌卻變成長輩的訓話講堂;有些上班族 / 晚輩回到家只想好好輕鬆吃飯,不想要再面對家裡面「逼問」的壓力等等。 那麼,要如何透過吃食、餐桌解決家人之間的隔閡,讓聊天的內容拉近彼此關係、更有溫度呢? 好好溝通、好好說頓飯的兩個方法 這裡提供兩個方法讓大家參考,使用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但是當你願意嘗試,你和家人新的關係或許就有機會有不一樣的開始: 一、透過食物來傳遞情感 平常透過話語,表達似乎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要講出內心的感覺或想法,經常會弄巧成拙。我們可以利用文化的優勢,使用非語言的方式,來傳達我們和家人之間的關心。例如,家人可能曾經在你準備考試、無法同桌共餐的時候,幫你準備一碗雞湯、一杯熱飲,那曾經讓你感受到的溫暖,也可以變成傳遞你和家人之間的方法。 例如,我有一個朋友知道他的母親非常養生,所以每次到東部去玩,就會幫她帶當地健康的米回來。這樣他們在餐桌上面,就多了一個可以聊天的話題。 二、你坐在你「最難靠近的家人」旁邊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做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會選擇離自己討厭的家人最遠,但實際上操作你會發現,當你選擇了這件事情,等於你跟他做面對面,反而會大眼瞪小眼。所以,在團體裡面我們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操作,就是反其道而行,坐在那些原本你最討厭的人的旁邊。 為什麼呢?因為一張餐桌上面(假設是圓桌的話)最不容易被觀照到的就是你作為左右兩側的人,下次吃飯的時候你可以觀察看看,長輩通常會選擇跟誰說話?結果你會發現,長輩通常會關注著他對面的兩三個人,而會減少把注意力放在身邊的人身上。 除此之外,當你坐在長輩身邊,你也締造了一種機會:幫他們夾菜或者是被夾菜的機會。當每次被問到一些難以啟齒的問題、溝通困難的點的時候,可以透過動作來化解尷尬,一句「媽媽你吃這個看看很好吃。」或者是「這個是我今天早上去市場買的,爸你嚐嚐看。」不但化解自己成為眼中釘的可能,更有機會拉近你和家人之間的關係。 講起來雖然簡單,但誰先低頭又是另外一種困難。 研究顯示,在關係當中經常是權力比較高的那一個如果能夠先低下頭來,這段關係比較有機會和以往有所不同。在前面的故事當中,我們可能會以為父親是關係當中講話比較有重量的人,但有可能另外一種情況是,「正因為父親很在意他和兒子的關係,所以才表現得需要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換句話說,哥哥才是這段關係當中比較有權力和掌控性的那一個。 圖片來源|Pixta 回到剛才的故事,後來,父親拿著兩瓶飲料,回到車上,敲了一敲兒子車窗的門。兒子沒有把車窗打開,反而是把後面的門打開。父親坐在駕駛座後方的椅子上,把飲料遞給兒子,冰鎮他右側的臉頰。 那一瞬間,他內心的某一塊很堅硬的東西突然瓦解了——這是小時候父親去安親班接他下課,經常做的一件事。每次在他一個人惶惶不安的等待、不知道什麼時候爸爸會來的時候,這一個沁涼的溫度,總會讓他覺得鬆了一口氣,因為他知道,轉身之後,爸爸就在後面。那時候,妹妹還沒出生。 「我以為你已經忘記了,你不是眼裡只有妹妹嗎?」對一個 180 公分的大男孩來說,要說出這句話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父親沒有說話,只是默默的看著他,但這一刻,無聲勝有聲。後來,父親跟兒子道歉,「妹妹出生以後,身體一直很不好,我和你媽媽很擔心她,可能因為這樣就疏忽了你。爸爸不是故意要跟你唱反調、也不是故意對你有特別多的要求,只是⋯⋯」 「只是你希望我跟你一樣有肩膀、有擔當、做個有原則的人?可是我不是那樣的人!」他說,這是第一次他和父親衝撞,但也是第一次他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在這一刻,他覺得害怕忐忑,但也跟父親無比靠近。 「是啊,我曾經是那麼想,但今天聽你這麼一說,我覺得或許你們都已經大了,你過得怎麼樣、長成什麼樣的人,再也不是我們可以管的了。爸爸就希望,你可以過得快樂。」父親說完這句話,就打開車門,回到餐廳了。不久之後,他也回到餐廳,兩個男人在餐桌上面都沒有說任何一句話,但是這是第一次,他們兩個坐在同一張餐桌上,不再大眼瞪小眼、互相發射殺氣。 餐桌恐懼的起點,也是愛的出發點 圖片來源|Pixta 我們知道,並不是每一張餐桌都是一種療癒的可能,更多時候,我們必須面臨生命當中許多的顛簸、面臨不同代間的爭執,而每一次心靠近心的那種溝通,也才更顯得難能可貴。 餐桌,是家人愛與恐懼連結的起點,我們和食物之間的關係,往往也象徵我們和愛之間的關係。回顧三明治世代的種種餐桌難題,從教養、對於吃飯的期待、餐桌上面的比較、甚至餐桌上面話題的不同等等,每個人在家庭裡都有難解的關係。 而陪伴大家走過半世紀的桂冠,希望透過這系列餐桌關係學的文章,支持每個人回家吃飯、與家人勇敢說愛,一起讓餐桌上聊天的氛圍更和諧、一起達到「好好說頓飯」的親密感,共同創造有影響力的餐桌。 我們想告訴大家,好好把握每一頓餐桌上愛的交流、每一次餐桌下的關心與問候,或許在代與代之間的隔閡,能夠激盪出更多包容和豐富的組合,創造出家人間真誠互動的餐桌氛圍。   August 11,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g6Hb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