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當「人生勝利組 」結束生命:寫在三浦春馬與知名女醫師離世後 https://ift.tt/3i6fezX 書房寫作計畫 即使,他在大家眼中,是光鮮亮麗的「人生勝利組」,但不論是甚麼樣的人,都有可能保持著難以消化的悲傷。 文|角落星 七月份有兩則震驚社會大眾的自殺新聞,一則是日本知名演員三浦春馬,另一則是台灣北部地區一位任職教學醫院且頗負盛名的女醫師。 這兩個生命的殞落,有個共通點,就是網友們想不出有什麼會導致他們自殺的理由。有許多網友不解地留言道,像他們這般的「人生勝利組」,為何也會走上自殺一途? 當你我眼中的人生勝利組選擇結束生命 「如果連他們都要自殺了,那我們這些在生活中掙扎的市井小民怎麼辦阿?」這是身為旁觀者的網友心中最大的不解。 回顧三浦春馬的演藝人生,出道且成名即早,演出多部電視劇及電影。當中,以他在 2007 年與具日本「國民老婆」稱號的女星新坦結衣共同演出的校園愛情電影《戀空》最廣為人知,此後更是打開他在日本影劇界知名度,擁有極多的支持者。 擁有天生俊美外表,在日本演藝圈的表現如此亮眼的三浦春馬,為何會在住家結束自已的生命呢? 不論是最先媒體提及的網路霸凌,或最近傳出的母子關係失和等原因,都隨著三浦春馬生命的結束而無從得知⋯⋯。 而在三浦春馬逝世消息之後,令人同感震驚不解的,便是台灣知名女醫師疑在自家浴室輕生送醫後不治的新聞。據媒體報導,這位女醫師擁有中、西醫雙執照,除了在北部知名的教學醫院任職,也曾多次接受媒體訪問分享養生的醫學知識,而她的另一半也是一位醫師。這些外在條件,在其他人看來是如此的光鮮亮麗,就像網友的留言「想不出能令這位女醫師想結束生命的原因」⋯⋯。 人生勝利組是絕對的概念嗎? 首先,想到「人生勝利組」的形容,各位心中會浮現出什麼典型的樣貌或特質嗎? 是一路讀北一女或建中而後考上台大、成大、清大、交大等頂尖大學的學霸?是擁有著優渥收入及高社會地位的醫師、律師、教職人員?還是那些在電視上看起來外表出眾、受到很多粉絲愛戴且日進斗金的藝人呢? 又或者,其實,你覺得在你的身邊,除了自已以外,身旁的人都是相對的人生勝利組呢? 像是身旁那些擁有一份正職收入且已找到另一半並準備進入婚姻的朋友;或是那個家庭環境優渥,不必為房租、為三餐、為五斗米折斷腰而放棄夢想的大學同學?(推薦閱讀:三十而立,卻有點憂鬱的男性們) 其實,每個人都活在自已的泡泡裡,當你羨慕著他人所住的泡泡又大又多彩,或許那個泡泡裡的人也望著你所住的泡泡是那麼的合身、溫馨,就算它的顏色單一且渺小。 所謂的人生勝利組,不是絕對的概念,而是經過比較而得出的一種相對的迷思。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那些不必為生活煩惱或天生就有出眾外貌的人們,在他們的生命中的確少了很多坎,需要他們得像我們這般奮力甚至弄得灰頭土臉的去跨過,我們欽羨這些人不必經歷物質條件所帶來的折磨、欽羨這些人一路走來順利且光鮮亮麗。 真正的勝利,是由你真正渴望什麼來定義 所以,什麼是勝利的人生呢?這就得看每個人心中最渴求的東西是什麼。 也許,有些人心中最渴求的是父母彼此和諧,且自已能從家庭關係裡得到被愛、被支持;縱使父母提供的生活讓他不必為生活煩惱,甚至連未來的出路父母都安排好了,但缺少了與父母真正連結的部分,便覺得心中永遠少了一塊,而不斷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受苦; 也許,有些人雖然認知到自已的工作相較於其他人收入尚佳,但那卻不是自已真正想做的事,他寧願逃開這日復一日為他人而活的日子,心中最渴望的就只是單單成為那個真正的自已,從事自已真正想投入的事情,縱然其他人覺得會他瘋了⋯⋯。 也許,有一些女性,與一位與事業有成,能讓她過上好日子的對象結婚,不必被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催殘;但有沒有可能,我們不知道的是,她們已厭倦只能自已喝下午茶或逛百貨公司那種空虛、孤獨的感覺⋯⋯,或許這些女性當中有些人想著,若能重新選擇,她們寧可選擇一位懂自已、理解自已,在需要的時候陪伴在自已身旁的另一半⋯⋯。 那些他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未必是他們自已人生的人生勝利組。相對地,如果你和我這樣的平凡人,能夠知道自已真正在乎且渴求的是什麼,或許也是一種勝利,就算稱不上勝利,只要快樂或滿足於自已這樣的狀態就好。而不論是所謂的勝利、快樂或滿足,都是由每個人所定義、所賦予的。 圖片|來源 不被接納及承認的痛苦 回到最開頭的問題:為何大家眼中的人生勝利組會結束自已的生命? 或許,在他們被認為是勝利的生命歷程或現有生活裡,有著其他人如坐在螢幕前的你和我,無法被得知的痛苦與匱乏。然而,自知被視為人生勝利組的他們,因著這些包伏,往往無法將自已正面臨的痛苦說出來,無法找到一個人能夠讓他們放心地卸下自已那光鮮亮麗的面具。 或許,也沒有人能「接受」他們的痛苦。 「你已經過得這麼好了,還有什麼事想不開的呢?」 「如果連你也覺得自已活不下去,那社會上其他生病、貧苦的人怎麼辦呢?」 「哪個人沒壓力呢?」 「這個社會就是這樣,那沒什麼⋯⋯。」 想像一下,當你情緒低落時,好不容易提起勇氣私訊一個人,才正要開始訴說自已對於發生某件事所產生的痛苦、挫折、想放棄的感受時,是不是有時會接收到對方這樣的回應呢?(推薦閱讀:如何對症下藥的安慰他人?認識四種典型的錯誤回應方式) 其實,無可否認的是,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比現下的自已還痛苦、還辛苦的人。可是,難道痛苦是拿來被比較的嗎?況且,也許當事人眼下這份痛苦,已累積至久,而到了身心無法負荷的境地。 你與我這樣的平凡人在訴苦時,尚且會遇見這樣的回應,更何況是像三浦春馬或是女醫師這樣受其他人所欽羨的人呢? 面對自已以外的人所遇到的痛苦、傷痛、困境,基於身而為人內在與外在條件的限制,我們固然無法真正去感同深受。我們能做的是,停止對痛苦程序或大小的比較,以及對於一個人是否有「資格」感到痛苦的評論。 對於那份自已無法想像的苦,予以尊重,予以傾聽。 願逝者安息。 August 04, 2020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6fez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