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已婚媽媽站出來說話:不婚不生不會怎樣,我們的關懷不該帶有恐嚇與批判 https://ift.tt/2UmyjUz 微微 婚不婚、生不生,常是周圍的人所關心的話題,但那些話究竟是真的關心,還是為圓滿自己的選擇而向對方所做的攻擊呢? 「不婚不生會怎樣,無後的人生真的會很悲慘嗎?」 請檢視我們的關懷裡是否有歧視與批判 假日午後和家人在餐廳裡用餐,一坐下來和兒子點完餐後,我的專注突然被隔壁桌的女性此起彼落的笑鬧和質詢聲吸引了過去,因為大聲地讓人無法忽視,連兒子都摀著嘴巴偷偷問我:「阿姨們是在責備『她』嗎?」 兒子這麼說是因為,那一群阿姨們訴說著自己在家庭裡的酸甜苦辣,和拉拔孩子們長大的成就感,還有,付出真心即使流失歲月,至少都在臉上留下了幸福的記號,是圓滿的人生。 「對了,我怎麼每次看妳都容光煥發,臉上沒皺紋很光滑的樣子,真好啊!」 「啊!對啦!一定是妳沒生小孩,不用像我們這樣每天被小孩盧,所以才沒皺紋。」 「真沒想到,時間過好快,我們的孩子都長大成年了,妳們卻還是孤單二人,妳們選擇不生?真的不會後悔嗎?這樣無子無後耶?」 「聽說妳最小的那個妹妹也不打算結婚嗎?這樣不好吧!再不結,到時就沒人要了,妳勸勸她啦,年紀到了要結婚,有自己的家庭才好,不然以後會後悔的。」 大家妳一言我一句地這樣問著那位沒有子嗣的阿姨和她最小不在現場的妹妹。 那些聽了不算陌生的對話,距離上次以當事人的身份聽訓時已有十年了吧!我開始回憶起那些曾在耳邊迴盪的話。 回想起那些被恐嚇嫁不出去以後會很慘的「我們」,如果沒有進入婚姻組成家庭,到底是有多慘?而結了婚的我們,到底又有多幸福呢? 圖片|Photo by SnapbyThree MY on Unsplash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成家立業、共組圓滿家庭的幸福社會文化裡長大,每個人的想法都紮紮實實地被奠定了:「到了適婚年紀就要進入婚姻共組家庭,才會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 身邊的好友和親人們,有人選擇不結婚、選擇同居、單身、也有因不孕而未有孩子或是結婚但選擇不生小孩的親友。 但不知道為什麼,當他/她們說出自己的選擇和真實情況時,總是被投以嫌棄的質疑眼光,那種無形的傷,真的讓人不舒服。 還不結婚的、結婚還不生的、離過婚的、未婚生子、同性婚姻、跟人同居的,這些稱呼詞語不知為何,怎麼看、怎麼聽都不是受到尊重且合理善意對待的稱呼。 好多已婚進入婚姻的人,總是習慣將那些自以為是的原因,做成一張又一張的標籤,貼在未走入大家期待的人們身上。 結了婚有了家庭和非已婚的人,都不過是做了自己的選擇,和人生完不完整其實不能劃上等號。 (你會喜歡:《Before》三部曲心理學:愛不是來完整你,而是來豐富你) 「完整」要如何定義呢?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完美、完整、幸福的感受不會一樣,獨立且美麗的個人價值不是任何人可以帶走或是輕視的。 已婚和非已婚、有孩子和未生子、結過婚和離過婚、同性結婚和異性結婚,皆為人生選擇,但偏偏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裡,已默默將那些沒有對錯的答案做了好與壞的分野。 那些分野是種明示也是暗示,似乎說著不婚不生的人,最終要承受自己所選擇的決定。也有人利用不同於自己選擇的人,作為未來孤老終生的警惕:「只要不像他/她們那樣,人生至少不會太孤苦或悲慘;有結總比沒結好。」 我想不論是誰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在每個人的生命裡,有很多不同的能量和能力,還有每個人獨特且重要的價值。 不論我們已婚、未婚、生子、未生子都一樣可以塑造自己精采的人生,並非選擇不婚不生就是一種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家族的罪過。 你和我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都是一樣且平等的,我們只是做了各自的選擇,就這樣而已,不需要批判和質疑。不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有權利被尊重與支持。 有些選擇不進入婚姻不生子的男性和女性,到了適婚年齡都必須面臨被詢問,選擇不婚不生的各種原因,似乎選擇了結婚生子才是正確無誤的解答。那樣難堪卻又回答不出讓人滿意答案的心情,豈只是無奈而已。 被那些在社會文化框架裡的關心質疑久了,內心也結上了恐懼不安和種種困惑,更可怕的是開始懷疑自己。 每個問句都好難回答得正確又得體,但又好像只能靠自己,來判斷對方是關懷或是試探,這樣每次都要擔心著、猜測著,防衛著的關心把每個人都攪得身心俱疲。 (推薦閱讀:「大家在乎家的完整、小孩的未來,但沒人在乎我的感受」離婚女性的自白) 你/妳知道嗎? 如果身邊的人都一直恐嚇告誡著:「不婚不生終將悲慘過一生!」 長期下來,聽者很難相信這不是真的,也會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甚至生活在恐懼和猜疑裡無法動彈。 他/她們和我們,並沒有誰是誰的相反、正面、負面詞,每個人的人生和生活方式,無論做了哪一種選擇,都不會造成世界末日或是對生命的耗損。 每一個人的每一種決定都有權利被尊重和支持。我們應該要成為彼此的支持力量。 不該去追究做出和我們不同選項的問題。拋開那些不成文的框架,會看到那不過是人生裡的各種選項,而你和我只不過是做了各自的選項。 成為彼此的力量,讓每個人都不再擔心被質疑、被批評,而能夠勇敢大方地說:「I am me!我喜歡這樣的自己,我真的很好。」 微微最新著作:微慢式教養  微與孩子們的專屬專頁: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 和孩子一起寫我們的故事頻道:微與孩子們的日常 November 13,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UmyjU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