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看起來無害,卻擅長操縱人心�?你聽過「良性受害者信號」嗎? https://ift.tt/3kNNOAA KnowYourself 有一種人會不斷地發出「良性受害者信號」,以此引誘人們幫助他、獲取比別人更多的資源——我們要如何辨別出真正的善良呢? 文|Cyte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大家好,我是 KY 作者 Cyte。 前幾天,閨蜜找我吐槽,說她和男朋友又吵架了。 「前幾個月,我男朋友公司來了個新同事 V,說自己喜歡救助流浪貓,還說自己會定期去養老院做志願服務。她說自己是在上一家公司被不善良的同事欺騙和利用,才丟了工作。不知道為什麼,這個 V 在他們公司很受同事照顧。她一開口求助,很多事別人就幫她做了。 有時候我看我男朋友明明夠累了,還要為了幫她而加班到很晚,就勸他別這麼好心,問他看不出 V 一直在利用他們嗎。我男朋友卻說我太小心眼了,還說 V 是一個很好的人,只是剛進公司有困難,而且大家都在幫她。氣得我不想理他了……」 聽完閨蜜口中的這個 V ,我想起前段時間看的一篇論文提到的「良性受害者信號(Virtuous Victim Signal)」,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良性受害者信號」可以看作兩種信號的組合: 信號一:受害者信號 指的是對自己的劣勢、痛苦、壓迫或個人缺陷的公開和有意的表達,比如經常對別人說自己有多慘。 信號二:良性(美德)信號 是指對外釋放自己是有品德的信號,引導別人對他的道德品質做出有利的判斷,比如為了給人留下好印象,特意作出尊老愛幼的行為。 簡單來說,「良性受害者信號=賣慘+賣善良」。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賣這樣的人設呢? 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 Ekin Ok(2020)和同事研究發現,具有暗黑三角人格特質(即馬基雅維利主義、自戀和精神變態)的人,會傾向於向周圍不斷散發「良性受害者信號」(Virtuous Victim Signal),促使周圍人使用自己的資源來幫助他,以達成他獲取個人利益的目的。 在完結不久的韓劇《惡之花》中,有一段情節就很典型。劇中,男主需要以前迫害自己的證人出庭作證,替自己洗清冤屈。但在對方表示不願作證的時候,男主卻表示理解,還聲稱自己原諒了對方對自己做過的一切,之後就離開了。 當女主問起他為什麼會這麼說的時候,男主才說,這樣說是要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寬容和慈悲,從而良心發現,主動回頭幫助他。結果不出男主所料,證人果然願意出庭作證,男主成功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研究還發現,一個人散發「良性受害者信號」的頻率越高,他主動參與有道德問題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撒謊以獲取獎金、誇大自己在團體中所受到的傷害,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看起來善良、無辜的人,看到他們弱小無助就忍不住幫忙。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這些人之所以經常表現出自己善良一面,其實是想要操縱別人,以達成自己的目的。 所以,如果你感覺到一個人向你瘋狂展示自己很慘但心地善良,那麼你要小心,他可能是故意在釋放「良性受害者信號」,為的是讓你對他產生同情,從而獲得你的幫助、為自己謀利。 (延伸閱讀:想要被尊重,你不能只有善良還要有界線) 「良性受害者信號」如何能夠成功利用別人? 研究認為,當受害者釋放那些道德高尚的良性信號,會形成這三種效果,引誘你伸出援手: 讓你覺得他是值得信任且是善意的,吸引你主動向他轉移資源 假設,有三個患上同一種疾病的人,他們都需要錢做手術,而以你的能力只能捐助其中一個人,A 什麼也沒說,B 說他曾坐過牢,C 說他會定期做志願服務。你更傾向於幫助誰呢? 你可能會更傾向於幫助 C。相較於沒有傳遞良性信號或缺乏良性信號的人,釋放良性信號能夠讓別人相信他是個好人,吸引別人主動將資源轉移給他,這種資源可能是物質上的,比如錢、工作、教育等等,或者是精神層面的,比如尊重、寬容、同情等等。 一定程度消除了人們對他的警覺和質疑 如果你在網上看到一則受害者講述的親身經歷,當你決定是否要為他聲援之前,你可能會想知道他說的是不是真的。研究發現,良性信號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們的警覺和質疑。也就是說,他展現出的善良、正直等良性信號會打消你的疑慮,讓你相信他說的就是事實。 增強了人們對受害者值得幫助的感知 正所謂「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如果一個好人遭遇不公、不幸,更可能激發出旁觀者的惋惜和同情,從而引起人們做出行動,去補償他本不該受到的不正當對待。畢竟,在大多數人心中,好人比壞人更值得幫助。 那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你會更容易被利用? 人們對一個人了解得越詳細,就越容易同情他 研究表明,生動、具體的信息會減少自我與他人的差異,並且使人們對原本陌生的他人產生熟悉感,進而促進人們感受到,這些生動、具體的細節描述跟自己是有關的,從而做出更多的幫助行為。 也就是說,如果有人鉅細靡遺地向你袒露自己的信息,你可能就會「同情心氾濫」,而在你特別想要幫助他的情況下,你也就更加容易被他利用。 你本身的人格特質,會影響你是否更容易被利用 很多人都會覺得覺得善良的老好人容易被利用。實際上,人們說對了一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Jordan Peterson 指出,擁有高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高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的人在職場上最容易被剝削。 宜人性較高的人有較強的同理心,他們會盡力去理解別人的難處,如果他同時盡責性也很高,那麼他會說到做到。這樣的人很在意別人的感受,因此不會推託別人的請求,一旦答應下來又會任勞任怨,盡力幫別人做好。 (你會喜歡: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善良不是一味退讓,而是有所堅持) 如何識別真正的善良,和想要引誘你的善良? 這個世界上還是存在真正善良的人的。為了不讓真正的善良被褻瀆,也為了避免自己被利用,我們需要識別出,哪些人是真正善良的,而哪些人只是在偽善地引誘、利用你。 南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 Jesse Graham(2015)和他的同事致力於研究真正的善良和虛偽的善良有什麼不一樣。他們在一則研究中向受試者提出了三個簡單的問題: 「你最重要的價值觀是什麼?」 「你採取了什麼行動?與這些價值觀是一致的還是不一致的?」 「你最近採取了什麼行動使自己感到內疚?」 結果發現,偽善的行為最常違反誠實和忠誠這兩種價值觀。基於這一發現,研究人員將真善與偽善的區別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1. 同一性(Identity):看他是不是兩面派 偽善者只是有選擇地在某些方面表現善良,比如他只在你面前表現得親和、友好、樂於助人,但你可能會在別人口中聽到完全不一樣的他,「善良」只是他有時戴起的面具。 真正善良的人在生活各方面的表現呈現出一致的善良,「善良」已經成為刻在他骨子裡的一種品質。 2. 動機(Motivation):看他的「善」帶有什麼目的 偽善的人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個人慾望,比如表現得無害、nice,是為了給別人塑造好印象,更好地接近利用他人。 真正的善良不是為了自己,有時更沒有什麼目的,只是發自內心的共情,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 3. 創造力(Creativity):看他對「犯錯」有什麼藉口 不可否認,偽善的人確實比真正善良的人更具創造力(非常善於為自己的錯誤編造理由)。 而真正善良的人也會犯錯,但他們會真誠地承認和接受自己的錯誤。 4. 自戀(Narcissism):看他是利己還是利他 當要求一個人在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間進行取捨時,偽善者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以自我為中心。 真正善良的人主要還會考慮別人的利益。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機智醫生生活》有一種善良,是讓每個人都獲得尊重) 我們呼籲做人要善良,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容許自己被別人輕易利用。當善良失去真實、純粹的本質而淪為了手段、工具,就是一種作惡。 願正「在看」文章的你,能被世界善意相待。 References: Graham, J., Meindl, P., Koleva, S., Iyer, R., & Johnson, KM (2015). When values and behavior conflict: Moral pluralism and intrapersonal moral hypocrisy.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9 (3 ), 158-170. Ok, E., Qian, Y., Strejcek, B., & Aquino, K. (2020). Signaling virtuous victimhood as indicators of dark triad personalit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November 02,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NNOA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