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ohvNV
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想改變另一半,關係已然變質」在愛他之前,請先學會一個人的快樂 https://ift.tt/2PohvNV 皇冠出版 像貓一般地被撫摸。像貓一般地被疼愛。像貓一般地,優雅美麗地遺世獨立。 1. 撫摸一隻貓,要順著她的皮毛, 她才會感到你的寵愛,你才會感到她的柔軟。 被愛的貓總是長得很美, 擁有充滿光澤的毛色,眼中也不會有驚恐的神色。 親愛的,愛與被愛也會讓你的靈魂變成一隻貓, 彼此之間的和諧也會撫順你所有的皮毛。 一份愛與被愛的關係應該讓你覺得很舒服, 不該是不安,不該在心靈深處有驚恐。 所以,他是真的愛你嗎? 問問你心裡的那隻貓,她的眼神會讓你知道。 圖片|Photo by Christin Hume on Unsplash 2. 如果兩人在一起分享的不是彼此的快樂, 而是相互折磨的悲傷和愁苦, 那麼這段情感遲早總有走到盡頭的一天。 所以,親愛的,為了他,更為了你自己, 在愛他之前,請你先學會一個人的快樂。 3. 真正的愛會鼓勵你盡情展現自我, 給你滋養,讓你喜悅, 而不是讓你像一朵漸漸失去水分的花。 親愛的,和真正愛你的人在一起, 別讓自己陷溺在一段痛苦的關係裡, 這才是愛自己的方式。 4. 你是愛他的, 但是當你想要去改變他、控制他,甚至擁有他時, 這份愛就變質了。 這份愛不再滿懷喜悅,而是帶著痛苦。 會讓你痛苦的不是愛,而是愛的不在。 所以,親愛的,先回到自己身上來,先給自己滿滿的愛。 當你不再為他患得患失,你才能真正欣賞他的存在。 當你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你也才能感覺到愛的存在。 5. 再親愛的人之間,也要能夠放心與放手。 親愛的,在任何一段關係裡,當你輕鬆了, 兩人之間就能愉悅地流動,也才有天長地久。 (你會喜歡:日常插畫|「孤單有時,脆弱有時」單身女子愛自己的 9 個獨處時光) 6. 愛情也有賞味期限,也是限量製造, 所以不值得把時間浪費在 嫉妒、控制、猜疑、賭氣、冷戰、熱吵⋯⋯ 這些負面的情緒上。 愛情像是最珍貴的巧克力, 應該趁著新鮮,好好享受那份美味。 7. 愛是一條河,無法流動的愛不能奔向大海, 當兩個人一起動彈不得時, 就回到自己一個人流動的狀態吧。 8. 花兒的開花與果樹的結果都沒有任何勉強的成分, 它們只是毫不保留地接收天地之間的風霜雨露, 然後以開花結果做為回報整個宇宙之愛的禮物。 所以,親愛的,你也要放鬆, 讓一切順其自然地發生就好。 9. 有些事不是努力就可以得到的。 就像你無法努力讓一個人愛你。 就像你無法努力讓一個人只想和你在一起。 親愛的,你唯一能做的, 是好好做你自己。 強求無用,愛的發生只能順其自然。 所以,別去搖撼樹幹, 只要輕鬆等待,讓該掉落的葉子自己輕輕掉下來。 圖片|Photo by Mat Reding on Unsplash 10. 前方永遠充滿了各種美麗的可能, 可能有另一個人也正在獨自安然地走過日夜與四季, 等待著與你相遇。 在那一天到來之前,你要讓自己一個人的日子過得好, 只有時時刻刻都能自得其樂的一個人, 才有可能獲得兩個人長長久久的幸福。 本文摘錄自朵朵《日日朵朵愛之花》,由皇冠文化集團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日日朵朵愛之花》 March 01,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朵朵專文|總有一天,你一定會遇到命中註定的那個人 https://ift.tt/3bS0uTK 皇冠出版 或許我們都在愛裡受過傷,仍希望有一份愛為自己存在⋯⋯ 《日日朵朵愛之花》是一本療癒閱讀者的書,摘選幾則朵朵小語,給你再愛一次的勇氣。 朵朵小記 我總是這麼想,每一朵花都是天空與大地戀愛的呈現,是天空給予了大地陽光和雨水,大地就開出美麗的花朵來回報,所以每一朵花都是一個由衷的綻放,都是一個愛的微笑。 而愛的本質也恰似花朵,自在,喜悅,放鬆,靜心,充滿靈性的香氣。 和前一本《日日朵朵》一樣,這一本《日日朵朵愛之花》摘選了朵朵小語二十年來的精華,前一本是將我個人最心愛的句子集結成冊,這一本則是收錄與愛有關的小語,其中有部分是全新的創作。 書中分成十二個篇章,分別是「愛是信念」、「愛是勇氣」、「愛是自在」、「愛是陪伴」、「愛是喜悅」、「愛是善待」、「愛是放鬆」、「愛是自由」、「愛是靜心」、「愛是思念」、「愛是放手」、「愛是祝福」。是的,愛是一切美好意念的總結,愛是最強大的心靈能量,愛是成就生命的光。 也和《日日朵朵》一樣,《日日朵朵愛之花》有 365 則,適合每天讀一則,也適合隨機閱讀,有煩惱的時候,在心中想一個數字,然後翻到那一則,做為給自己的提醒與心靈的依靠,但願它能帶給你美好的領悟。輕巧的精裝小開本可以隨身攜帶,時時展讀。 就像喜歡一個人會送花給他,親愛的,我也要把這本小書送給你,但願你在文字之間讀到愛的芳香,感到愛的綻放;或許你還可以把它送給喜歡的人,把愛的能量一起帶進你們的日常。 1. 親愛的,有一天你一定會遇到那個注定的人。 像一陣風邂逅另一陣風,一片雲會合另一片雲。 只要是磁場相吸的兩個人,就算彼此的距離再遙遠, 神秘的吸引力也會穿越千山萬水, 帶著兩人不自覺地朝著彼此的方向前進。 在抵達同一片大海之前,一條河必然會交流另一條河, 這是愛情法則,也是宇宙定律。 圖片|Photo by Thao Le Hoang on Unsplash 2. 人與人之間都是磁場的吸引, 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就吸引怎樣的人前來與你相遇。 你希望遇見美好的愛情,就要先準備一個美好的自己。 3. 愛情是宇宙裡的神秘事件,像是星雲瞬間的爆炸, 你無法追求它的路徑,只能讓它自己發生。 愛情的發生有著神秘的時間表,不會預先讓你知道, 若是等待它的發生,你感覺到的只是那份等待的焦慮。 所以,親愛的,不要等待,只要相信, 當它該來臨的時候,自然會來臨。 4. 真愛是像奇蹟一樣的存在。 如果你相信奇蹟,那麼也會相信真愛。 重點是,你願意相信。 當你真的相信,而且是全心全意、沒有一絲懷疑地相信, 那麼,親愛的,奇蹟才會在你的感謝裡發生, 真愛才會在你的生命中存在。 5. 你的心靈具有移山倒海的力量,它造就了你的世界── 你相信什麼,你就會成就什麼。 相信有愛,愛就會來臨。 相信奇蹟,奇蹟就會發生。 6. 還是應該信仰那些古老而美好的價值, 例如善與美,例如公理與正義。 不管外在的變化如何,你所置身的環境又是怎麼樣, 都不要違背了個人純潔的初衷。 就像一支圓規, 如果沒有中心做為支點,如果不是挺直站立, 就不能畫出漂亮的圓形。 也許你偶爾會對這個世界感到沮喪,有時也會失望, 但身為一個人,可貴的就是那份自由意志。 親愛的,你永遠可以選擇愛與光的方向。 本文摘錄自朵朵《日日朵朵愛之花》,由皇冠文化集團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日日朵朵愛之花》 March 01,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S0uTK
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清宮檔案大解密:《後宮甄嬛傳》華妃的月薪是多少? https://ift.tt/3aZcqnx 研之有物 《後宮甄嬛傳》裡面的華妃為何零用金總是不夠用?妃嬪們為何拚命搶上位?當你細讀清宮檔案,就能發現古人生活有趣的地方。 讀清宮檔案,更懂紅樓夢和清宮劇 近幾年,《後宮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清宮劇接力熱燒。除了精彩宮鬥,背景細節也讓考據黨爭論不休。清宮排場多奢華?嬪妃們拚品級、拚皇子,行頭與身價又有何講究? 2020 年中研院院區開放日,近代史研究所賴惠敏研究員以「讀清宮檔案才看懂《紅樓夢》」為題做線上演講,從清宮檔案與《紅樓夢》的對比,解開清宮妃嬪爭寵之謎。 圖片|Photo by DAN MA on Unsplash 后妃搶升官,月俸年薪有多少? 清宮劇,表層談的是帝王與后妃的情愛,為了爭寵,善人可以為惡,惡人可以更惡。然若細細品味,背後更多是現實利益的考量。比如《延禧攻略》中,霸氣四射的高貴妃一出場,就有以下這段抱怨。 「(皇后)一年的宮份有一千兩,本宮少她四百兩。長春宮(皇后)用金器,儲秀宮(高貴妃)卻只配用銀器;她用儀駕,本宮用儀仗;就連逢年過節,本宮也比她少好多賞賜。」 這段台詞真實性多高?根據《國朝宮史》記載,皇后年俸 1000 兩銀子,貴妃一年 600 兩銀子,每年就相差 400 兩,怪不得高貴妃不開心。 至於金器、銀器,指的是膳食器皿規定。皇后可以用金碗吃飯,皇貴妃、貴妃用銀器,貴人、常在、答應等連銀碗都不行,只能使用銅器、錫器、瓷器、漆器。 妃嬪人人都想力爭上游拚上位,也不是沒有道理呢。畢竟在清朝後宮,什麼位份才配用什麼行頭,宮廷器皿和權力地位井然有序,階級森嚴。 若依照現代黃金、白銀價計算,后妃們得苦苦熬到皇太后,年薪才能破百萬(淚)。不過這只是趣味換算,實際上必須考慮當時物價、幣值,畢竟清朝士兵年收入也只有 1.8 兩左右。圖片|研之有物 高貴妃提到的「儀駕」、「儀仗」,歷史上也確有這麼一段。 乾隆十四年,富察傅恆(就是《延禧攻略》中那位癡情無緣的男主角)上奏皇帝,奏請將後宮的巡行隨從分三六九等,以示貴賤。皇太后、皇后用「儀駕」,皇貴妃、貴妃用「儀仗」,妃、嬪稱為「綵仗」,區別大致表現在扇子、香爐、旗子等排場的等級。 比如說出行時,會有人先提著香爐把路薰一薰,避免路上臭味讓貴人不悅。妃以下的綵仗,奴僕薰路時就只能使用銀香爐。另外,皇帝、嬪妃出外喉嚨不舒服,痰盂得隨時備著,依照位分也有金、銀之別。 清朝銅琺瑯香爐。皇帝、后妃們除了在居所薰香,貴人外出時,也會有奴僕拿著提爐,先行驅除惡臭。圖片|國立故宮博物院 這麼看來,《延禧攻略》中高貴妃這段台詞應是考據過。 後宮地位不只關乎家族權力,還大大影響年薪、排場。 就算你淡泊名利,不在乎奢華行頭,但日常吃什麼、喝什麼,也和嬪妃的位份大有關聯。現代臺灣人手一杯手搖飲,假若身在清朝後宮,想天天喝好茶?抱歉,先看你的後宮等級。以公家每月配發的六安茶:皇太后 1 斤、妃與嬪 12 兩、貴人與常在 6 兩,答應只有 3 兩。所以入宮不好好爭寵,想一天一杯茶都難喔! (同場加映:來自高麗的妳:朝鮮美人闖蕩中國的後宮秘辛) 金碗、銀碗,不是宮中貴人不可用 後宮品級、用度的階級規範,在《紅樓夢》也能一窺一二,第一百零五回講到寧國府被抄家,抄出的器物就有金器。 「赤金首飾共一百二十三件,珠寶俱全。珍珠十三掛,淡金盤二件,金碗二對,金搶碗二個,金匙四十把,銀大碗八十個,銀盤二十個,三鑲金象牙筋二把,鍍金執壺四把,鍍金折盂三對,茶托二件,銀碟七十六件,銀酒杯三十六個。」 清朝後宮,皇后以下不准用金器、貴人以下不准用銀器,賈府只是國公,自然萬萬不可使用金銀器皿。結果,竟被抄出這麼多皇室專屬器皿,麻煩可想而知。 乾隆御用金碗。想要使用這般金光閃閃的器皿,得先努力爭氣,打敗後宮所有對手,順利升職登上皇后寶座。圖片|國立故宮博物院 這是因為賈家富可敵國嗎?其實不然,賈家的田莊每年進獻收成,折現不過 2500 兩,而他們的開銷卻遠遠超過這個數字。置辦秦可卿喪禮,棺木 1000 兩。賈珍給賈蓉買官,噴掉 1200 兩。賈老太太過生日,又燒掉了幾千兩銀子,賈府財政嚴重超支。 在第五十三回,賈蓉道出賈家的財政虧損狀況:「你們山拗海沿上的人,哪裏知道這道理?娘娘難道把皇上的庫給我們不成?他心裏總有這心,他不能做主。豈有不賞之禮,按時按節,不過是些彩緞、古董玩意兒。就是賞,也不過一百兩金子,才值一千多兩銀子,夠什麼?」 賈家奢華,還包括嫁入皇宮的賈元春,她花了 120 兩銀子,讓人在清虛觀打 3 天的平安醮。但貴妃年俸 600 兩銀子,做個 3 天醮就燒掉兩個半月的薪水,恐怕還是不太能應付娘家的揮霍。 回過頭看《後宮甄嬛傳》中的華妃,也經常抱怨錢不夠用。因為逢年過節,她必定大興賞賜,爭排場、爭面子,公發銀兩沒了,還要向哥哥年羹堯討些應酬費。華妃一開始是妃位,年薪只有 300 兩銀子。比對《紅樓夢》,賈府婚喪喜慶的花銷都得燒個成百上千兩,以華妃愛排場、重奢華的個性,難怪總要嫌私房錢不夠。 《紅樓夢》中,曹雪芹以細緻工筆描繪賈府興衰,若與清宮檔案兩相對照,更能看懂大宅門裡奢華揮霍的起居用度、精細排場。圖片|清代,孫溫繪 貓貓那麼可愛,為什麼要用貓皮? 賈府被抄家,除了抄出一堆不該用的金器,還抄出了 35 張貓皮。為什麼賈家要藏貓皮呢?貓皮稀罕厲害嗎? 有句成語叫「狗尾續貂」,本是諷刺封官浮濫,制式官帽的貂尾不夠用,便以狗尾充之。貓皮也有同工異曲之妙。黑貂皮大衣稀少珍貴,但遠遠一看,黑貓皮也有黑毛皮效果,所以賈府便「貓皮續貂」來擺闊。 古代野生動物多,但要弄到毛皮還是不容易,從古至今,毛皮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負擔起的。《閒窗錄夢》記載,一位在親王府當差的清朝男子,雖然年俸 60 兩,仍然買不起一身的體面穿戴。有天他突然被王爺召見,情急之下,只好向別人借了毛皮袍服來穿。 類似這種需要行頭的場面,肯定不少。從清、俄的恰克圖貿易清單來看,清朝的黑色家貓皮需求量非常大。因為黑色尊貴,黑貓皮一張才 0.18 兩,相較黑貂、黑狐皮不算太貴。1829-1871 年,清帝國就向俄羅斯進口了 139 萬張黑貓皮,佔貓皮進口量的 75%。 不過,雖然一張黑貓皮只要 0.18 兩,但其實是清朝士兵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再怎麼平價,對當時小資族恐怕也接近「古代 LV」了! (推薦閱讀:【性別觀察】從「後宮」到「政治淫婦」,政壇何時擺脫女性噤聲與性羞辱) 一年半薪水,買你一箱茶! 俄羅斯賣貓皮賺錢,清國就向俄國貴族傾銷茶葉,而且加倍奉還,大把大把地賺回銀兩。因為貓皮與茶價差懸殊,不到一百箱的茶,大約能買到近兩萬張的毛皮。 根據蒙古國檔案館藏的中俄貿易檔案記載,清國賣給俄國君眉茶、白毫茶、布匹,可以換到俄國各式各樣的毛皮。茶葉為什麼身價如此不凡? 因為運費昂貴。從福建到清俄邊境的恰克圖,茶葉得先以人力挑擔下山,坐船到上海,再海運到天津,然後派出駱駝載到蒙古。反之,貓皮來自廣大的西伯利亞,由農奴這類廉價勞動力獵捕而來,取得相對容易。更不用說,俄國貴族壓榨農奴、聚斂財富,再貴的茶也無所謂,也就無怪乎茶貴而貓皮賤了。 現代台灣人花個幾十塊錢,就能喝到各種茗茶,但在十九世紀的俄羅斯,一箱茶相當於士兵一年半的收入!想喝上一杯茶,那可是貴族限定的奢靡享受。 十七世紀,莫斯科商人開始從中國進口茶葉,康熙年間還簽訂長期貿易協定。福建武夷山的茶葉,得經過萬里漫漫長路運輸,價格昂貴,喝茶成為俄國上流社會的身分象徵。圖片|Boris Mikhaylovich Kustodiev,1918 清宮編劇最佳素材 「歷史不是那麼無聊,其實很有趣的!」中研院近史所賴惠敏研究員說,很多人以為,清宮劇是中國專利,其實不然。她長年專研清史,以清宮檔案為本,出版了《乾隆皇帝的荷包》一書。沒想到,書中的敘述竟然出現在清宮劇的台詞! 「《刑科題本》、《內務府題本》、《順天府檔案》⋯⋯,檔案裡有太多素材可以用。」賴惠敏笑著分享:「這些編劇材料都在中研院圖書館,檔案開放、資料庫開放、書庫開放,從中做一些有趣的研究,大家都有機會成為好編劇。」 華妃的零用金為何不夠用?妃嬪們為何拚命搶上位?如懿看起來雍容華貴,喝的都是什麼茶?用什麼碗?當你細讀清宮檔案,就能發現古人生活有趣的地方。 本文授權轉載自研之有物,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原文詳見:華妃月俸為何不夠用?黑貓皮竟然是古代名牌?清宮檔案解開妃嬪薪情之謎 February 27,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Zcqnx
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朵朵專文|比起說「我愛你」,更重要的是「我陪你」 https://ift.tt/3sBDyiz 皇冠出版 和你分享幾則朵朵小語,希望你在愛裡迷失時,能夠靜下心來,從文字裡獲得力量。 1. 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句話不是「我愛你」, 而是「在一起」。 「我愛你」有時只是口頭上的甜蜜, 但「在一起」則是一種陪伴, 一種支持,一種承擔,一種承諾。 在一起是,就算天塌下來,依然守候,不離不棄。 親愛的,說愛很容易,難的是在一起。 2. 真正的感情,還是得在真實的生活中才能感受。 如果沒有近距離地感受到他的氣息、 碰觸到他的肢體、看得到他的表情, 又怎能聽得到他心裡真正的聲音? 3. 天空對青山說,無論春去秋來,我陪著你。 浪花對沙灘說,不管歲月如流,我伴著你。 你也曾經像天空對待青山,或是浪花守候沙灘, 那樣陪伴一個人嗎? 千金散去還復來,但時間只會不斷地流逝, 因此最重要的資源不是金錢,而是時間。 所以,親愛的,真心對待一個人, 不是買許多東西給他,而是不計時間地陪伴, 有如天空對待青山,浪花守候沙灘。 圖片|Photo by Alex Iby on Unsplash 4. 如果沒有河岸堅實的擁抱,河水就會氾濫成災。 如果沒有河水輕快的流動,河岸也將成為虛空的存在。 水與岸,就像你的熱情與冷靜── 熱情需要冷靜的節制才不至於失控, 冷靜需要熱情的溫度才能傳達愛。 5. 愛總是在無言中流動。 與其說太多,還不如安靜地陪伴就好, 讓愛的本身去訴說。 6. 對他說話的時候,請你看著他的眼睛。 言語常常有許多模糊不清的曖昧地帶, 可是眼睛不會說謊。 言語往往是誤解的開端, 可是眼睛不懂隱藏。 只有交換彼此的視線,才能交換誠摯的語言。 親愛的,只有眼睛對著眼睛,才能心對著心。 7. 讚美的話像是盛開的花。 當你讚美了別人,就像送花給他, 他得到美麗的花,你的手上也留有餘香。 8. 就像齒輪與齒輪之間卡合得恰恰好, 你與他之間也要互補得剛剛好, 彼此的互動才會行雲流水, 才能帶動兩顆心一起前進。 9. 好好照顧一朵花, 給她陽光、空氣和水,並溫柔地和她說話。 當她開花的時候,就像愛發生了一樣。 好好對待一個人, 關心他,傾聽他,在他需要的時候陪伴他。 當他的愛向你敞開的時候, 也就像是你親手照顧的花終於綻開了一樣。 10. 因為浪花的沖激才有了沙灘, 但是如果沒有沙灘的守候,浪花也不會存在。 浪花與沙灘彼此依存,相互陪伴, 就像愛情的狀態。 11. 好好珍惜一份愛,就像珍惜一把名貴的琴一樣; 好好在愛裡練習,就像你是一個誠懇的音樂家一樣。 本文摘錄自朵朵《日日朵朵愛之花》,由皇冠文化集團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日日朵朵愛之花》 February 27,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BDyiz
和前任發生性關係,是身體的留戀還是愛? https://ift.tt/3bF7DqB 01女生 分手後的親密接觸對男女而言意義大不同!心理學家做了研究與訪談,發現男女的原因與傾向,還真的不一樣。 文|周咏詩 分手那刻,理應兩人會從此各走各路,宛如兩條平行線,不會再有交叉點。現實卻總有人悔恨將「分手」二字衝口而出,對曾經的親密愛侶沒了愛情,感情上卻總會有些藕斷絲連、難捨難離。 當你下定決心不再回頭,一通電話、數句甜言蜜語、重提昔日點滴,你明知此情不再,性愛又可以重來,甚至再次把你拉回過去的深淵當中,久久無法從上一段感情中解脫。 男性與前任發生關係只為快感? 與前任溫存過後,不少女生會因此留下無限遐想,有了愛火重燃的希望。 親密接觸讓她們再次憶起往日種種甜蜜,瞬間忘卻當初分手時兩人吵得臉紅耳赤、又或是互相看著手機相對無言的時刻,纏綿過後仿佛又找回消失了的感覺。當她們以為對方也會產生同樣的感受,到頭來卻發現只是自己一廂情願,哭鬧著求復合大多只換來對方的冷淡回應。 分手後的親密接觸對男女而言意義大不同,數個心理學家近日在網站《SAGE Journals》上發表了一篇與「分手後性愛」有關的論文,研究對象為 212 個曾經在分手後兩星期內與前任發生關係的大學生,探討他們與前任發生性行為的原因、心態和感受。 研究結果顯示男性與前任發生性行為只是為了「享樂」,以滿足自己的性慾為主,親熱過後也不會有太大的情感變化。而女性與前任發生關係基於情感上的聯繫,她們大多因為不捨、念舊,當完事後,她們對前任的感覺會更加「混亂」,甚至會因此而對前任產生難捨難離的感覺,對上一段感情「愈陷愈深」。 圖片|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分手後上床可緩解失戀痛楚? 結束一度關係最理想的模式大概就是「和平分手」,若然分手只由一方提出,「被分手」的那方可能會想盡辦法挽留對方,甚至不介意利用性把對方「綁」在身邊,為自己製造「假希望」。 過去一直研究兩性關係的心理學家 Joel Block 在《Women’s Health》中指出分手後的性愛有助緩解失戀的難受情緒,他指出「分手後的性接觸會重新回憶對彼此的熱情,舒緩失戀後雙方緊張的關係。」 他更指出如果你以往跟前任同居,分手後分開居住可能會產生孤獨感,而你與前任的性接觸也能舒緩孤單的情緒。分手後的親密關係或許可以成為麻醉失戀痛楚的藥物,但麻醉藥過後,你還是會憶起兩人當初為何要分手,短暫的快樂過後,你依然看不到自己和他的將來。 越是沉溺,被逼抽身時所經歷的可能會比失戀時更痛。 (推薦閱讀:失戀電影藥方 1|容許自己悲傷,是復原的開始:4 部療癒系電影推薦) 《Women’s Health》的報導也提出與前任有親密關係的 5 大壞處: 1. 再次依賴對方 兩性心理學家 Joel Block 表示當你頻繁地與前任有親密的肢體接觸,可能會讓你漸漸對他產生感覺,繼而慢慢依賴對方。當你渴望與對方復合,但對方只想維持肉體關係,這樣會讓你十分痛苦。 2. 可能會再次經歷失戀 心理學博士 Jessica O’Reilly 直言與前任親熱,或許會被那種熱情沖昏頭腦繼而復合,之後又再重複面對以往產生的分歧,然後再受不了而分開,讓你再次經歷失戀。 3. 讓你不能 Move On 兩性心理學家 Joel Block 表示即使你已經準備從上一段關係解脫,一次性關係就可能會破壞掉你的計畫,讓你與他重新有瓜葛,開始對這個人念念不忘,然後難以擺脫他。 4. 讓你錯過對的人 Joel Block 指出分手後的肉體關係可能會讓你產生「假希望」,總是在緬懷過去,即使你想與他完全斷絕來往,卻又留戀於昔日不再存在的美好,你可能會因此而忽略身邊合適的對象,即使你有新的心儀對象,也可能礙於與前任的關係而不敢接觸對方。 5. 影響與現任的關係 Joel Block 分享過去有不少案例是,即使已經找到新的戀愛對象,還是會與前任藕斷絲連,發生關係的當下可能會感到歡愉,但之後便會感到內疚,也可能會因此影響到與現任的關係。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分手後有性關係男方為性、女方為愛?與前度保持親密關係5大壞處 February 27,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F7DqB
「別讓彼此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關係功課:專注傾聽外,也要照顧自己的情緒 https://ift.tt/3qYBqAW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人與人交流,最重要的是彼此之間有沒有連結,「人在、心不在」的對話,對關係來說都是一種傷害。認識「正念溝通」提升相處品質。 正念溝通 正念溝通指的是回到當下,帶著覺察與善意來溝通。以下整理成四階做法:同在、專注傾聽、摘要複述(非評判),以及照顧情緒。 同在 「同在」指的就是人在,心也在。 首先是身體的層次。許多人雖然身處同一個空間,卻自顧自地上網、滑手機、看電視、看報紙,這樣的場景如今隨處可見,人和人溝通時心不在焉的狀況,比比皆是。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沉迷 3C 的問題憂心忡忡,但有時真正放不下各種 3C 用品的人,其實是父母自己。 人在心不在的互動,已經變成一種嚴重的冷暴力,父母跟孩子溝通時心有旁騖,態度敷衍輕慢,以為孩子不會察覺,殊不知這些輕忽,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忽視。 內心因而產生無愛感,認為自己似乎不值得占據父母的寶貴時間,甚至認定手機遊戲或是股票指數的高低對父母而言,可能比自己更為重要。 久而久之,孩子想要建立自我價值,就會越來越困難。 「同在」的另一個層次,則是心理上的。 全心全意、充滿覺察地去感覺自己身體的坐姿或站姿,並且認真看著對方、聆聽對方,把一個人能給予他人最珍貴的禮物之一——時間與專注力,好好地傳遞給身邊珍視的人。 若能做到這樣,對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來說,往往是比金錢物質更加難能可貴的禮物。 正念同在可以透過練習越來越上手,而練習的第一步,就從「活在當下」開始。 例如喝水時,留意水的溫度,看清手中杯子的顏色,然後把這樣專注在這一刻的模式轉換到溝通上,包括專心地跟對方在一起,把注意力擺在眼前的對象身上。 說來簡單,但知易行難,真要做到並不容易,光是希望自己全心全意專注在呼吸上十分鐘,不去想其他的事情,一個沒有受過訓練或做過練習的人往往很難做到。 想做到正念溝通,第一步可以有意識地從身體開始去做,心理上則經由長期練習養成習慣,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讓自己越來越懂得與人溝通時不只人在,心也要在。 圖片|Photo by Harli Marten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你都沒在聽!有沒有用心傾聽,對方都知道) 專注傾聽 正念溝通的另一個要素,就是「專注傾聽」。這也是說來容易,但其實不容易做到。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麥特.齊林索斯(Matt Killingsworth)的研究顯示,人們有四十七%的時間都沒有在想眼前所做的事情。 舉例來說,如果你對一個人說一百句話,一般而言,對方頂多只能複述出五十三句你所說的話。這不是因為對方的記憶力不好,而是當你在說話時,對方可能在想著等一下要做什麼、去哪裡、處理什麼事。 所以,你講你的話,他想他的事,當一個人的腦袋裡塞滿了各種念頭,自然沒空間容納其他資訊。這時,就需要正念練習來鍛鍊專注力了。 關於溝通,傾聽往往比說話更重要。以台灣家長為例,父母總是說得多、聽得少,很多時候家長會把孩子的話視為童言童語,所以不認真看待,但孩子完全值得大人的注意力。 父母要願意並專注傾聽孩子想說的話,認真地把孩子的話當一回事,這也是正念溝通的要素之一。 摘要複述(非評判) 正念溝通的第三個核心要素,則是試著在對話過程中摘要複述對方表達的內容。 例如妹妹跟媽媽告狀,說哥哥推了她一把,媽媽只要試著彙整重述妹妹所說的話,就有助於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關心,意識到真的有一個人願意把生命中寶貴的時間用來陪在自己身邊,認真了解、聆聽自己的心情,即使只是短短幾分鐘。 如果每一個家人都能像這樣感受到被關心、被理解,可能會在遇到挫折或低潮等關鍵時刻,生出很大的內在支持力量。可惜的是,現代匆忙急躁的生活型態,讓很多夫妻可能連一天十分鐘都不願把注意力全然放在另一半身上。 摘要複述的重點在於「了解」與「表達理解」。 很多時候一方在聽完另一方的談話後,雖然談話者覺得自己有被聆聽,但聆聽的一方心裡究竟是在批判,還是真心想要理解,談話者並不清楚。 有時我們會說出:「XXX,你剛才講得還不錯。」表面上「還不錯」似乎是讚美,但背後其實是一種批判,有時甚至會直接說出:「你在胡扯!」或是:「不要想那麼多了。」 我們也常見父母在跟孩子溝通時說出「你連這個也不會,要是能⋯⋯就好了」這樣的回應,其實都是在「給建議」,而不是溝通,這並非正念溝通真正的核心價值所在。 試著想想,當我們跟別人對話時,是期待對方「批判」我們所說的話,還是希望對方能「了解」我們在說什麼呢?答案顯而易見,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被理解,而不是被批評。 然而,我們卻常在聽完別人說的話時直接評斷,尤其是身為父母的人,總會反射性地以「我要教你」為前提,對孩子提出糾正、批判、指導—雖然有時糾正、批判或指導並沒有不對,但在此之前,更應該做的是先去了解。 盡職的父母應該先去了解孩子,才能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教養與提醒。 伴侶之間溝通更是要做到傾聽,去了解對方想傳達的意思。夫妻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彼此是否同頻、有無連結。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沒有所謂的「你應該⋯⋯」有些傷痛,只需要同理或傾聽就夠了) 從能量的角度來看「同在」這件事,當我們的心專注在對方身上時,兩個人就已經開始連結,彼此之間的能量也會產生流動。 有些男性會抱怨老婆或長輩很愛碎碎唸,工作一整天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實在很難專注傾聽這些碎唸。其實,很多人的碎唸正是因為渴望他人聽見自己內在的心聲,才會不斷重複;這樣的渴求如果一直沒有被滿足,就可能不自覺地一再說出口,無法停止。 這時,不妨試著用摘要複述的方式,幫對方整理想要傳達的內容—只要說出事情本身就好,不必給出建議。如此一來,對方就可能因為感覺被聆聽了,而停止無盡的抱怨嘮叨。 總之,若把以上幾點濃縮成一句訣竅,「正念溝通」就是「全心全意且不帶評判地、跟正在溝通的對象交流」。 雖然評判和建議有時是必要的,但前提是彼此要先建立信任關係,透過理解、同在、連結和信任感,再去給出建議,才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照顧情緒 正念溝通更為深入的層次,就是要探討情緒的影響。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一旦建立,就不容易扭轉,因為溝通到後來,往往要處理的是兩人之間累積的情緒。 例如,我跟某個家人處得不太好,甚至一想到他,心情就不好,胸口又悶又堵。這時,不妨試著用正念當中的「身體掃描」技巧,幫助覺察情緒,別再讓情緒成為溝通的障礙。 身體掃描的技術,要從覺察自己「體內的感受」開始,因為身體的感受跟內在的情緒是相連的。 例如,看到某人就覺得胃不舒服,或一聽到這個人的聲音,喉嚨就覺得緊緊的,這時可以先去覺察身體上不舒服的感覺,盡量客觀地觀察,同時告訴自己,試著去涵容這樣的情緒。 可練習留意,一旦看到或聽到某人(第一層),身體就會出現不舒服的感覺(第二層)。如果有這樣的現象,就代表你已經有情緒了。 前兩層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其實很正常,關鍵在第三層:當我們覺得身體不舒服時,會自然而然升起厭惡反應,例如討厭胸口得悶堵的感覺,因此產生痛恨或厭惡,想趕快摒除那種不舒服感; 但我們的理解很可能是反過來投射在第一層,導致「因為某人出現,讓我身體不舒服;因為身體不舒服讓我很厭惡,所以我很討厭這個人」這樣的連結產生,而讓我們對這個人心生負面感受。 如果心裡已經很厭惡一個人,那麼無論他說什麼,我們往往都聽不進去;要是雙方的能量錯綜複雜,就算只是坐在鄰座,彼此也會感覺很不舒服,因為兩個人的負面能量不斷交錯,造成雙方都在不舒服的情緒中糾結。 這種時候,可以試著透過正念的身體掃描方式不斷自我觀察,去注意身體不舒服的地方。一直重複這樣的練習,最後就會發現,所有升起的感覺怎麼消失了?當然,前提是我們「客觀如實」地觀察身體的反應,不要一直添加「燃料」。 圖片|Photo by Stephanie Greene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總是在顧慮過去、擔心未來?練習與身體對話,把情緒帶到當下) 所謂「燃料」,有一種是故事情節,也就是念頭。這些腦中的念頭常會加深身體不舒服的感覺,例如,「XXX 實在太可惡了!」第二種燃料,則是前述的厭惡反應,也就是對身體不舒服的厭惡感,因為厭惡反應只會讓自己更不舒服。 而不要添加燃料的意思,就是不要一再回想對方對自己哪裡不好,而只是專注在自己因當下情緒所引起的身體不適感,例如胸口很悶,就專注在胸口很悶這一點上。 只要全心全意專注在感覺本身,就會發現感覺並非那麼真實,也不是永遠不變的,而是自有生滅起落的過程;只要多一點耐心,這些感受與情緒漸漸地就不會一再影響雙方的溝通。 關係已經很差的兩個人,這麼做才是改善關係的治本之道,只是需要多一點時間。 運用正念溝通前,溝通對象之間的能量不能過度糾結—除非其中一方有強大的動力,就算和對方溝通讓人很不舒服,也願意用正念溝通的方式堅持下去; 又或者一方強烈地愛著另一方,例如太太很愛先生,雖然看到先生就有氣,但因為愛的力量更強大,所以願意接納,去克服溝通過程中的不舒服。 其實正念到最後,也就是願意接納發生的一切,不只是對方,也包括接納自己—因為我們不接納對方,經常是源自我們也不接納自己有不舒服的感覺。 本文摘自許瑞云、陳德中的《別再說都是為我好:情緒能量╳愛的語言╳正念溝通,改變家庭能量動力,化解家人關係難題》。由方智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別再說都是為我好:情緒能量╳愛的語言╳正念溝通,改變家庭能量動力,化解家人關係難題》 February 26,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YBqAW
「當我外出時,人們常盯著我」胸毛女孩的逆襲:不再受社會支配,一切美麗由我決定 https://ift.tt/3ksSTza UDN 如果不符合這個社會的審美觀,難道就真的「不美麗」了嗎? 其實,美不美麗,由我定義! 24 歲女子不再剃除胸毛,認為「美麗該由自己定義。」圖片|來源 加拿大 24 歲女性藝術家凱莉契蓓(Esther Calixte-Bea)在青少年時期開始長胸毛,讓她經歷了一段「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歲月,但她最終學習擁抱這項特點,認為「美麗該由自己定義。」 英國媒體《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凱莉契蓓曾祖母來自非洲象牙海岸,在她曾祖母的年代,當地女性視身上茂盛的體毛為美麗的象徵。但凱莉契蓓受西方社會審美觀影響,在求學階段總是剃光自己的體毛,且會因為除毛「感到極度痛苦」。 然而凱莉契蓓在 2019 年覺得「受夠了」。她扔掉剃刀表示:「這是我做過的最棒的事,皮膚上的體毛讓我覺得更性感、更舒適。」 凱莉契蓓透露年輕時覺得體毛是「沉重的負擔」。但她近幾年意識到「父親家族裡的女性都是毛茸茸的,這完全正常。」 凱莉契蓓提到自己長年的掙扎:「我畢生大部分時間都無法接受自己的身體,也無法擁抱自己。」她求學時不希望別人看見她的體毛,甚至只出現兩根體毛,都會讓她「嚇壞了」。 直到 2 年前她打算不在隱藏自己的體毛,並學習稱讚自己,但這項違反社會審美觀的決定對她而言是項大挑戰:「當我外出時,人們常盯著我,有人甚至拿手機拍我。」 凱莉契蓓開始穿著短褲外出,幾周後漸漸感覺內心舒坦,她也在社交平台上發現對她友好的社群,「裡面 9 成人的反應都是正向的。」 凱莉契蓓認為:「如果女人不該長體毛,就不會長體毛,現在都是因為社會標準才使得女人開始剃除體毛。」她強調自己重新定義美麗:「不允許社會支配自己的美麗,一切美麗由我決定。我不希望體毛成為障礙,也不希望自己因為體毛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本文授權轉載至 Udn,原文詳見:妙齡女長濃厚胸毛「一見毛就嚇壞」 轉念扔剃刀:美麗由自己定義 February 26,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sSTza
「不在意他人取笑,勇敢經營自己相信的事」女大生創業記:小小髮圈也能創造上億營收 https://ift.tt/3sA1YJf 創新拿鐵 你知道像電話線的捲捲髮圈,是從哪裡來的嗎?這個,得從一場喝得爛醉的狂歡派對說起⋯⋯ 文|戴羽 說到創業,大家馬上會想到電商、共享經濟、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大」生意。但這位來自瑞士的女生,卻專注在一件非常小的飾品:髮圈。最後,她將小小的髮圈,變成了 2,170 萬美元的大生意。 創新點:將產品賣貴一點,不但讓客戶更珍惜它,還可以避免過度消費引起的環境問題。 本文 5 大重點: 一場狂歡派對,無意中啟發了創業的靈感。 不在意別人的取笑,默默經營自己相信的事。 向專業的人請教,將產品變得更好。 讓更多人認識自己,才會接觸到更多的機會。 不留痕、不造成頭髮打結的髮圈,竟然還很環保。 1. 一場狂歡派對,無意中啟發了創業的靈感 出生於瑞士的 Sophie Trelles-Tvede,2011 年時離開家鄉到英國的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唸書。正如每位大學一年級生,社交是生活重心。 於是,在聖誕來臨之際她決定去參加大學主辦的派對,順便多認識一些人。這個派對的主題是「差品味」(Bad Taste),所以 Sophie 都盡可能的「亂穿衣服」。 2011 年就讀華威大學的 Sophie。圖片|BBC 臨出門時,她發現還沒有綁頭髮但找不到符合主題的髮飾。這時,Sophie 看到宿舍房間內的舊電話。她靈機一動就將電話線拆下來,當成髮圈將頭髮綁起來。 經過了一晚的狂歡,Sophie 帶著一身醉意回到宿舍,沒有卸妝就倒在床上睡著了。第二天早上,帶著宿醉起床的 Sophie 發現綁在頭髮上的電話線,沒有像一般髮圈一樣因為拉扯頭髮而造成頭痛,它在綁了一整晚後竟然沒有留下任何綁髮的痕跡! Sophie 馬上打了通電話給男朋友 Felix Haffa,邀請他一起來研究這個神奇的發現。 2. 不在意別人的取笑,默默經營自己相信的事 由於 Sophie 和 Felix 完全沒有製造業的經驗(畢竟還是大學生),他們只好到處詢問不同的朋友,嘗試了解可以使用的材料。 同時,Sophie 也找到一家生產電話線的公司,請他們將電話線中的銅線拿掉,然後將包覆的塑膠連結成圓形的髮圈。 Invisibobble 髮圈就是被這樣大的電話線所啟發。圖片|Wallpaper Flare 在經過了九個月反覆的實驗後,Sophie 總算找到了初步可行的設計,並聯絡上一家位於中國大陸的廠商願意為他們生產商品。於是 Sophie 和 Felix 各拿出 2,000 美元儲蓄當成創業基金,就開創了他們的公司 Invisibobble。 他們用這筆錢訂購了網路電商 Shopify 的服務、買了一些行銷用的設計軟體(而且還是學生版),然後將剩下的錢全都用來打造第一批商品。 雖然 Sophie 非常努力,但她的同學們都覺得售賣髮圈這種小東西真是微不足道。很多同學就會在 Sophie 整理訂單或在 Instagram 上發佈宣傳文時,取笑她只不過是在賣髮圈而已。 但 Sophie 並不在意,她相信這小小的髮圈是與眾不同的。 (同場加映:Elon Musk 成功的 11 個秘訣:那些深思熟慮後的批評,是無價之寶) 3. 向專業的人請教,將產品變得更好 很快的 Sophie 就發現 Invisibobble 並不適合在自家的網路平台上販售。因為髮圈的單價很低(一盒 3 個髮圈約 5 歐元,約新台幣 162 元),而且難以說服客戶一次買很多盒(因為一盒就可以用很久)。所以,貨運的費用很常會售價差不多,會讓客戶覺得不值得。 另外,由於 Invisibobble 和一般的髮圈不一樣,再加上公司沒有名氣,也難以吸引人來嘗試這個嶄新的產品。所以一開始的銷售成績並不好。 於是,Sophie 決定請「專業人士」幫忙推廣產品。Invisibobble 沒有經費打廣告或請名人代言(畢竟創業金只有 4,000 美元),所以他們將注意力轉向一般的髮廊。 Invisibobble 髮圈。圖片|sophie_invisibobble@IG Sophie 和 Felix 開始拜訪他們認識的髮型設計師,向他們介紹 Invisibobble 的用法和好處,並請他們試用。如果設計師在試用後喜歡這個髮圈,Sophie 就會問設計師有沒有興趣在髮廊內販售他們的產品。 因為 Felix 是來自於德國慕尼黑,所以他們還特別飛到那裡,去拜訪 Felix 和親戚好友們認識的設計師。而這些設計師不但成為了 Invisibobble 重要的通路,也提供了很多有關產品的回饋給 Sophie。 (你會喜歡:懷孕 4 個月時,單挑價值上兆的產業!這位媽媽用「透明」策略,打下維他命市場) 4. 讓更多人認識自己,才會接觸到更多的機會 在有了比較穩定的銷路後,Sophie 期望更多的人能夠認識 Invisibobble,因此決定要找零售商合作。但是,零售商都認為沒有人會願意花 5 歐元買 3 個髮圈。 Sophie 很努力的向這些零售商介紹 Invisibobble 特別之處,告訴他們這不是一般的髮圈。後來總算有一些零售商願意嘗試販售 Invisibobble 而其中一家是英國的生活品牌公司 Urban Outfitters。 在開始販售 Invisibobble 幾週後,Urban Outfitters 的採購團隊告訴 Sophie,她的產品真的不是一般的髮圈。這又再次加強了 Sophie 對自家產品的信心。 將 Invisibobble 綁在頭髮上。圖片|Bargain Moose 為了和更多的零售商合作,Sophie 也參加了很多的博覽會,包括最出名的美容展 Cosmoprof。因為沒有太多的經費,Sophie 租了面積最小的攤位,並邀請了一位非常喜歡 Invisibobble 產品的髮型設計師去做產品介紹。 這些博覽會讓更多的零售商認識 Invisibobble 以及它的功能。而最後,也讓 Invisibobble 成功進入英國著名時裝品牌 Topshop 的店面。 2014 年,Sophie 大學畢業時,Invisibobble 的營業額已經超過 600 萬歐元。她的同學們才意識到,Sophie 真的將販賣髮圈變成了一門大生意! (延伸閱讀:「將夢想拆小,先挑戰自己能夠處理的事」19 歲澳洲女孩創業,打造 60 億美元的公司) 5. 不留痕、不造成頭髮打結的髮圈,竟然還很環保 其實,Invisibobble 成功並不容易。由於它看起來就像一團電話線,因此,一開始時並不容易被客戶接受。但 Sophie 用鮮豔的色彩讓它變得非常吸引人,再加上不留痕跡、不會造成頭髮打結等好處,讓客戶很快的就愛上了它。 最初,Invisibobble 有 25 種顏色、15 種包裝。但 Sophie 期望每位消費的客戶都有美好的體驗,最後重新設計了包裝。她將 3 個同樣顏色的髮圈放到一個透明的塑膠盒內,讓每位客戶打開時,都有拆禮物的感覺。 Invisibobble 髮圈。圖片|Invisibobble 官網 除了產品和包裝的設計,Sophie 對 Invisibobble 的材質也很講究。Invisibobble 所有的產品,都是由熱塑性聚胺酯(TPU ,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製成。 這就確保 Invisibobble 的產品不但環保無毒,而且還可以回收。為了讓回收更方便,Invisibobble 的產品內除了 TPU,沒有其他的材料。因此,不像其他擁有塑膠和鋼絲的髮圈,在回收再利用時需要將不同材料分離。Invisibobble 的材質,讓它在用久變得鬆弛後,也可以透過浸泡熱水,在一分鐘內恢復原本的彈性,有效的延長它的壽命。 另外,Sophie 還特別將 Invisibobble 的定價設得比一般髮圈貴 3 到 4 倍。因為,她相信定價比較高,才會讓客戶珍惜這個產品。而且,這也能夠避免過度消費而造成環境污染。 Invisibobble 創辦人 Sophie。圖片|sophie_invisibobble@IG 去年,Invisibobble 的營業額已經突破 2,000 萬歐元。而它的產品也在 70 多個國家,超過 1000 家店面發售。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髮圈,竟然擁有那麼龐大的商機! 參考資料: 1. I reinvented the hair tie from my uni halls 2. Student who invented the Invisibobble reveals how she got the clever idea after using an old telephone cord to tie up her hair for a university party – and sales hit over £16.5 MILLION last year 3. A Deep Dive Into the Spiral Hair Tie Trend 4. Reinventing the hair tie? How Invisibobble turned a mass-produced good into a prestige product 5. Catching up with Invisibobble Co-Founder, Sophie Trelles-Tvede 推薦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你所熟悉的「金氏世界紀錄」,靠什麼賺錢?這意想不到的答案,有助於我們思考自我轉型 用「衝動」贏回顧客!這4種經營實體商店的方法,連Amazon也在學 如果你覺得世界對你不公平,那就把「憤怒」變成「商機」!「思科」創辦人第二次創業,賣不用粉紅色的化妝品! February 26,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A1YJf
郭強生專文|〈等待的女人〉:等待是一種手段,希望某個人注視著自己 https://ift.tt/3bFsOZE 木馬文化 郭強生的〈等待的女人〉,描寫狩獵愛卻也期待愛的女子。當她以為將對方玩弄於股掌之間時,怎料自己不也正陷入對方的掌控中? 文|郭強生 等待的女人 收錄於《希望你可以這樣愛我》(一九九七,已絕版)原名〈可以這樣愛我嗎?〉 羅薇的首次攝影展是在一棟施工中的大樓內舉行的。建設公司因為財務糾紛遲遲未能交屋,一座水泥恐龍孤單地成日站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中心,羅薇每天經過都要駐足向牠行注目禮。 十層大樓一扇扇窗口都還只是混凝土牆上挖出的洞,沒有窗框,沒有玻璃。羅薇一回爬上了頂層,站在窗洞邊朝下望,感覺自己的生命也是如此不整全,像這座永遠完工不了的建築,當初設計師的夢想與期待,現在彷彿已註定是空。 那就拿我的照片來填補一下這兒的空洞吧,羅薇心想。也許有一天,這座半廢半興的建築會成為台北許許多多邊緣藝術人的家,一種新的座標,因為未完成,所以才有空間去接納。 羅薇的作品展出後令藝評家震驚。 掛在一面面彷彿水泥都還未乾壁牆上的,全部都是她的自拍照。影中的她幾乎都是全裸的,有的在胸前綁上禮品似的大緞帶花,有的頭上裝飾了白絨絨的兔子耳朵,有一幅甚至在口中含啣了陽具模型。 系列命名為,等待的女人。 羅薇靠著為幾家時尚雜誌攝影養活自己,專拍那些瘦扁如柴的女人穿上各家名牌服飾。模特兒們努力地在開麥拉前擺出各種姿勢,但是她們的眼神卻都是如此的空洞。 她們的身體可以做各種角度的扭曲,但是羅薇從她的鏡頭看出去,她們注視的目標都是一致的。 總希望有某個男人在看著自己。 這樣的假想,令那些搔首弄姿的女人期待卻又不安。現場並沒有這樣的男人,所以她們的目光總是模糊無依。每次版面打樣出來,羅薇看見畫面上的女人搜索的目光都溢出了紙張,在翻頁的手指間流失。 不知從哪個年代起,女人早都忘記了狩獵的眼神,無力讓自己的慾望對焦,只剩下這樣無助的召喚。 首次個展大膽地挑釁了男性目光,也嘲弄了同類永遠活在男性注視下的缺乏自覺。展覽還在進行,羅薇已忍不住開始思索,自己接下來該嘗試什麼樣的主題。 圖片|Photo by gilber franco on Unsplash 在她住家大樓對街的收費停車位,總有那一輛雪白的 TOYOTA,在她起床前已停妥,下班時間前會離去。她決定要看看車的主人,於是那個大清早,她提前了兩個小時出門,去展場前先完成了隔著馬路窺察車主的任務。 原來是個中年已微微發福的男人。羅薇起初很失望,但是看見對方臉上平板無趣的表情,她突然有了一個讓自己都要笑出來的主意。 在中年男人停好車離去之後,羅薇在他車窗的雨刷上夾了一則留言: 「每天都在等你,我是一個期待愛的女人。 明天傍晚六點,請到國父紀念館光復南路大門, 我認得你,該是你認得我的時候。」 在展覽會場的這名男子,已經是第三次出現了。 是專程來看某一幅的嗎?會是藝術品買家嗎?看那年紀不像⋯⋯羅薇與他交換了一個微笑,並不擔心對方認出她就是畫面中的女子。甚至當他注視著相片中自己的裸身時,羅薇感覺到一絲靈光如電流竄動起來。 男子理著短短的平頭,高挺的鼻樑上架著一副銀框眼鏡。他喜歡蔴紗質料的襯衫,顯然瞭解自己䠷長的體型適合這樣休閒的裝扮。 傍晚的空樓,氣流沉悶。男子的背上漬著汗,沁過了白蔴紗,羅薇可以看見他背脊中央陷下的部分,那微帶泥土色的肌膚若隱若現。 羅薇穿了件破舊的男用夾克,頭髮用橡皮筋一繫,帶了她的相機來到指定的地點。她在臨近的速食店找著一個靠窗的座位,視線正好鎖定對方可能出現的方向。約莫是六點過十分(竟然敢遲到!)那輛白色轎車果真前來赴約。 羅薇拿出相機,換上長鏡頭,從窗裡瞄準了窗外那個不知道自己已被偷窺,光憑了一個不知名女子留言便躊躇滿志的對街男子。 中年男子竟然還為此新理了頭髮。 羅薇按下第一張快門。男子的眼睛裡閃爍著期待。然後羅薇以持續的速度,拍下了男子赴約的整個過程。 這樣一個準時上下班的男人,對這個盲目的約會是抱著相當高的興趣的。當羅薇注意到他四下搜巡可能的留言女子時,竟有一些些的靦腆和不知所措。他顯然也在懷疑,對方正在觀察自己,等待適當時機現身。 羅薇猜他或許已婚。靠在車門上的他,不太習慣路人的目光,尤其是他的手中還捻了一支玫瑰花。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作出這樣欠深思的事,並不符合他的身分與年齡。 男人原來也是努力在扮演別人分配給自己的角色。羅薇企圖把焦距再調近些,好捕捉他臉上的細微表情。這個男人並無能力為自己編寫腳本,仍在東張西望的他,不能像女人一樣掏出粉盒來補妝與檢視自己的容顏。他只能單調地站在原地。 十五分鐘過去了,男人開始頻頻看錶。 二十分鐘。 三十分鐘。 男人臉上開始露出了不耐和焦慮。間中有大概長達三分鐘,他曾陷入了空白,眼睛瞪著前方,腦裡在想著其他的事,面無表情地打發了一些時間。當他回過神來,他趕緊伸了個懶腰。 開始有一些憤怒了,他面部線條緊繃,不友善地對所有路人的好奇反目相向。 你是一個可悲的男人,羅薇開始同對街人影說話。你以為今天是上天賜福的一樁豔遇,你以為一朵玫瑰花就代表了浪漫。當期待中的陌生女子出現時,她會毫不考慮地投向你的懷抱。 這就是男人給予女人的全部,羅薇之前就已經預料到這樣的發展。男人不必害怕等會兒出現的究竟是一個醜八怪,還是一個老太婆。他們總是大剌剌地來,無所謂地走。他們甚至事前都不用花太多時間揣測幻想,什麼樣的女人膽敢做出這樣的事。 反過來自己會怎麼做呢?羅薇知道身為女人,她會疑慮,她會害怕,她會想逃,她會想哭—這是一個不敢當面自我介紹的男人,他對自己的興趣隨時可以像撲克牌一樣翻面。 羅薇繼續拍下了男人失落的表情。困惑的表情。疲憊的表情。甚至他還出現了一點苦巴巴求助的味道。 我該出現嗎?羅薇一度不忍。將心比心,她沒有預料到他會等了五十分鐘還不離去。 可是自己這樣邋遢地出現,恐怕只會加劇他的失望。這時候沒有答案可能是最好的答案。但是,如果這時出現的是一位窈窕多姿的美女,他是不是會立刻精神百倍起來? 過程對男人來說不重要,有結果便勝於一切。女人怎麼得來的並不重要,可以用搶,可以用買,可以用騙。等待只是一種手段,並不是一種心情。 女人在等待的時候,繼續愛著對方。男人多數則開始檢討自己的愛。 對街的男人朝地下啐了一口,並擲棄了手中的玫瑰。羅薇發現自己相機裡還剩下最後一張底片,於是準備捕捉他重新坐入車內前最後一個表情。 男人開車門動作到一半,突然整個人僵住了。 羅薇立刻放下相機,她知道他已經懂得了些什麼。 圖片|Photo by Hester Ras on Unsplash 男人猛地轉過身,直直望進速食店裡。他一個一個臉孔瞄過去,羅薇心跳得好急。 雖然沒有具體證據,但是男人已經強烈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場設計好的惡作劇。他放棄了速食店的現場,變得慌張起來,在街道上跑來跑去,企圖發現任何形跡可疑的人犯。 羅薇錯失了男人最後的鏡頭。那是一張帶著驚恐,對整座城市都充滿了敵意的表情。 連夜洗出了那對街男子的影像,羅薇將它們用夾子在繩索上吊成一串,面對面坐著注視了一晚。 如此真實,真實到像排練過一樣準確,男人的每個表情都充滿了戲劇性,彷彿從開始他就知道鏡頭的存在,於是賣力地表演。 原來等待中的我們,有著這樣豐富的表情。羅薇這樣沉吟思索著。那是一個我們永遠見不到的自己。 羅薇將洗好的照片裝進一只大牛皮紙袋,等待第二天一早那輛白色轎車停在同樣位子,她便可將這組攝影原樣夾在雨刷上送給當事人。 羅薇沒有想到,白色轎車再也沒有出現過。 男人將車停到了一個她再也找不到的地方。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等待的結局。也許那個男人這一輩子都要活在那天傍晚帶來的夢魘裡。 作愛之後,男子拾起地上的白蔴紗襯衫重新穿上,發現了不小心被他踢到床腳下的那組黑白照片。 他暫時忘了繫釦,晾著胸膛,就著窗口的路燈燈光一張張瀏覽起來。然後他轉過身對著在床上裹著床單的羅薇笑了起來。 笑什麼? 妳是不是也幫我拍了一組? 羅薇把那天的經過向男子簡單重述了一遍。 為什麼要這樣作弄一個無辜的傢伙? 沒有作弄的意思—我本來想把洗出來的照片送給他。很多人並不曉得,他們本身也可以成為一件藝術。 不是每個人都希望暴露在鏡頭前呀。 你是說,我有暴露狂囉? 不是啦。色情狂可能有一點,暴露狂倒未必。 他們當夜又溫存了一次。男子背上那陷落溝脊的部分,羅薇吻了又吻。當她繼續沿了腰椎一路親吻,快達到男子臀部的時候,對方一個翻身制止了她。 不可以。 男子歉意地笑了笑,又道:我好奇,妳好像不知道世界上很多事有一道最後的界線,不可以越過去的—— 傷風敗俗嗎? 太原始的東西會讓人害怕的。 為什麼要怕呢?羅薇心想:當他在看我展出的那些照片時,並沒有一點不自在,不是嗎?難道女人在等待狀態中,才讓男人覺得是馴服安全的? 還有,妳那些讓人不安的作品—算了,我不說你也明白。這樣子妳會活得很辛苦的! 可是男子並不打算停留。當他終於又把白蔴紗襯衫穿好,臨走時想起了什麼,鄭重地要羅薇保證,他不會收到類似的被偷拍的照片。 你會期待我嗎?會想起我嗎?如果不會,那你有什麼值得拍的? ! 男子有些動容了:妳要什麼? 我要你——羅薇儘量不讓自己情緒波動,卻發現吐出的這三個字讓她無端感到心虛:——成為我下一次攝影展的主題,來當我的模特兒。我會等你的答案。 等待一點也不美麗—男子嘆了一口氣:我怎樣才能讓妳明白? 停工的樓層如廢墟,出入沒有管制,只雇了一位女工讀生坐鎮展場。事情發生的當下,羅薇記得那女孩尖叫的音量在空間中激盪出巨大迴音。身材矮小的陌生男子丟下還滴著紅漆的保特瓶,逃逸前對羅薇不忘猥瑣地齜牙, 羅薇很鎮定,會有這樣的變態被她的作品挑起厭女惡意,並非完全出乎意料。只是不該在那時腦裡又閃過了那句:這樣子你會很辛苦的⋯⋯ 遭破壞的作品中的那個她,包著浴巾,還在對著自己嘟嘴。紅漆正好噴在她大腿部位,染紅的浴巾讓原本諧擬的幽默登時便成了社會版的真實。 羅薇忍住被羞辱的椎心,撿起地上的空瓶,用剩下的漆料朝自己的作品再補上一筆。 接下來的兩個月,羅薇又跟另位三個不同的男子上了床,每一個都讓白蔴紗衫的男子在記憶中又遙遠了一點。 她突然對自己的生活厭倦極了,暫停了下一個系列的計劃,不再旅遊,不再跟陌生男子聊天。某家合作多年的雜誌社請她去上班,不用再跟那些模特兒一起工作,她的名片現在寫的是視覺效果主任。沒多久她便成為了一個標準的、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直到有一天,她忽然接到一包沒有署名的照片。 照片中的人是她自己。 她在等車。 她在過馬路。 她在點香菸。 她在—— 還沒看到最後一張,她便將這包東西丟進了垃圾桶裡。主任有愛慕者喲!一旁的年輕女助理邊說邊偷瞄她的反應,最後只得自討沒趣轉身退下。 為什麼會用那樣大驚小怪的語調?難道連什麼是惡意、什麼是愛慕、都無法分辨嗎? 羅薇壓抑著慍怒,正準備拿起紅筆在助理送來的圖樣上做記號,不料那幅被潑漆的作品又浮現在她眼前。 沉思了片刻,羅薇突然被某個令人不安的想法擊中,急急從工作檯前起身。 重拾回那一包照片,回到位子上,她開始一張張抽出,端詳。終於從其中一張的背景玻璃窗反影裡,找到了模糊的一抹線索,舉著相機的男子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也讓自己入了鏡。 原以為,她已不復記得他的長相。沒想到即使是一團霧影,羅薇仍能心痛地指認。 圖片|Photo by Edgar Hernández on Unsplash 為何之前她從沒有懷疑過,男子數次來看她的展出,並非由於業餘的喜好?這是在模仿,還是在嘲弄,她原本計劃中的下一個主題?難道他會將她的系列據為己有?除了對她隱瞞了從事的職業,他還有其他什麼沒說的? 竟然到這一刻她才發現,自己失去的,不只是等待的資格而已。 本文摘自郭強生的《甜蜜與卑微:40 年的守候,換得一個回眸》。由木馬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甜蜜與卑微:40 年的守候,換得一個回眸》 February 26,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FsOZE
為你選書|卡珊德拉症候群:世上每個人,都有著不被理解的痛苦 https://ift.tt/2ZPtvtK Amazing 能夠預知未來的徹子,像是被命運捉弄般地面對永恆輪迴;然而幸好在最後一刻,故事以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巧轉折,讓她了解這個天賦的真諦⋯⋯ 曾有人做過調查,如果可以擁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你想不想要?出乎意料地,絕大多數人選擇「不要」。 如果得知了未來,反而不知道如何活在當下,特別是有關死亡等不好的事,人們寧願傻傻地等候那天的到來,帶著美好想像,充滿希望地活著。 魔幻推理小說《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運用了這樣的有趣心理,講述個性單純低調的女孩徹子,常常因不知如何拒絕他人而受苦,她身邊的青梅竹馬阿護,總像守護天使般主動幫助她;然而,徹子也常常有些讓人無法理解的舉動,像是在阿護出車禍的那天,徹子哭著道歉說都是自己的錯、長大後阿護決定要回鄉工作時,徹子也在他告知前就提早知道了。一切的謎底在徹子突然決定嫁給神秘男子時,才恍然揭曉。 圖片|Photo by Lan Pham on Unsplash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無法被理解的崎嶇 有時人生的有趣在於,你從不同的視角看同一個故事,獲得的解讀和感受竟全然不同。 《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分為「平坦」與「崎嶇」兩個章節。第一章「平坦」從阿護的視角出發,敘說他眼中看見的徹子,就是一位單純善良的女孩,雖然常有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行為,但他知道她總是原本那個,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女孩。 然而從第 117 頁的第二章「崎嶇」開始,像是舞台劇的背景屏幕被掀開一般,故事急轉直下,從徹子的視角出發,帶出了截然不同的真相。 原來徹子從小就有「預知未來」的能力,當她看到自己將發生車禍,過於害怕而想辦法閃避,換來的下場卻是阿護在那個路口遭撞,他代替了徹子承受了自己的命運。從此徹子的人生就像患上「卡珊德拉症候群」,無人理解自己看見的悲傷未來,還有為了改寫結局而做的一切努力。 卡珊德拉(Cassandra)是希臘神話中的特洛伊公主,擁有預言未來的能力,卻不被眾人所信任,成為一個孤獨且無力的先知。後來人們就以「卡珊德拉症候群」比喻一個人確實在受著苦,卻無人能理解的憂傷心情。 其實不只是擁有特殊能力的徹子,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崎嶇人生。譬如阿護原本的夢想是站上甲子園打棒球,卻因為那次的車禍受傷,必須永遠放棄這個夢想;另一位善於操控人心,發現徹子能力後想加以利用的男子堅利,也在最後被眾人發現他童年的脆弱傷痛。 如果不說出口,也許每個人在他人眼中看來,都是平坦且一帆風順,但翻開被躲藏起來的那一面,其實我們都是孤單的卡珊德拉,擁抱著共同的黑暗。 (同場加映:為你挑片|《三十而已》:未來有無限可能,願我們永保「而已」的勇氣) 不是與時間比賽,而是跨越自己的障礙 曾經有朋友問我,是否相信世上有命運,有註定?我說我不相信命運,但我相信有「因果」,如果你不改變種下的「因」,那結出的「果」就會成為注定,那個因不是外在條件,正是我們自己的「心」。 故事中的徹子,因為一再預感到悲傷的未來,想盡辦法要扭轉結局,那關乎到摯友的生死,甚至自己的一輩子。她就像在與命運下棋,每出現一次死局,她就重新推演再下一盤,要一直試到翻轉的那一局。 然而徹子發現,她怎麼努力卻都無法翻轉,無法戰勝軟弱的自己,只能站在路口讓命運的卡車迎面撞上,不得已選擇犧牲自己的一生,主動走向悲慘的未來。 徹子從未發現,比起未來更難掌握的,其實是人類複雜敏感的心理,如果內心的軟弱和慾望沒有校正,那即使阻止了一次悲劇,性格中的命定仍會帶領人走向同樣的結局。 所以人其實不是與時間比賽,比誰先看到未來,先扭轉未來,而是透過未來的鏡像看見那造就悲劇的根,跨越自身性格的真正障礙,才是從根本改變命運的方法。 幸好在最後一刻,故事以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巧轉折,打破了命運的輪迴,讓徹子不再是被詛咒的卡珊德拉,也讓她明白了預知未來能力的真諦: 「只要慢慢度過每一天,人遲早會抵達未來⋯⋯任何人皆是。倘若想看見遙遠以後的未來,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活得比任何人都長壽。如同看書,每天讀一頁,遲早會讀完。未來也是用這種方式,慢慢遞減厚度。只要慢慢前進,總會來到最後幾頁,就連看不見未來的一般人,或多或少也能預測到結果。」 不需要有超能力,每個人從現在的自己都可以推測未來,改變的方法一直都在手中,你能超越輪迴,創造新局。 圖片|采實文化 提供 February 26,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PtvtK
2021年2月25日 星期四
該怎麼和另一半互動?愛之語測驗:找出適合彼此的相處模式 https://ift.tt/3qXx7pz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我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你感覺不到?」 「因為那不是我想要的!」 上述的對話是否讓你覺得很熟悉,其實不是不夠愛對方,只是彼此理解和接受愛的方式不同。邀請大家透過「愛之語」測驗,認識自己與另一半適合的相處模式。 五種愛的語言,你和家人喜歡哪一種? 蓋瑞.巧門博士(Dr. Gary Chapman)研究發現,每個人能夠理解接受並且適合的「愛的語言」,都不盡相同。 有很多人覺得,自己為對方做了很多很多事,但對方卻總是看不到,或是沒有回應,其實這是因為雙方表達愛的方式不同,所以付出和接收才沒能對得上。因此去了解身邊重要他人喜歡並能接受到的「愛的語言」是什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總的來說,愛的語言大致可分為以下五種: A.肯定的話語(Words of Affirmation): 直接的讚美與肯定,可以讓人感覺被欣賞,很多人適合的愛的語言,就是肯定的話語。透過欣賞鼓勵的話,去感覺自己有多重要,或是聽到對方說出「我愛你」,都能讓感受到自己被愛。 B.有品質的互動時間(Quality Time): 有品質的互動時間,指的是當兩個人在一起時,能夠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至於一起從事什麼活動,反而沒那麼重要,重點是在情感上與對方有所交集,讓對方感覺到被傾聽與被愛。 對話時保持眼神接觸,千萬不要一邊交談,一邊又在做別的事,更不要急著給出建議,想著要幫對方解決問題。 C.收受禮物(Receiving Gift): 有些人喜歡透過收到禮物來證明自己被愛,或至少確認對方有想到我們,因為我們往往是想到了什麼人,才會想到要準備禮物,禮物所代表的就是一種「念想」,無關乎禮物的價格,只在心裡想著並不作數,而是要經由送禮具體地表達,做為一種愛的表示。 有時候一張卡片,一封短箋,都可以讓收到的人非常開心。 D.服務的行動(Acts of Service): 透過幫對方做事,替對方服務,讓對方感到高興,進而表現出你對他的愛。服務的行動可以是為對方做一頓飯、修理東西,甚至是倒垃圾。只要是以正面喜樂的態度去進行,能讓對方感受到愛,就是一種愛的語言。 E.肢體接觸(Physical Touch): 肢體接觸可以直接地傳達感情,對於愛的語言為喜歡肢體接觸的人,一個親吻或擁抱,可能遠勝昂貴的禮物,或是為對方做很多事。擁抱,牽手、摸摸頭、拍拍肩膀等,很多時候溫柔的肢體接觸,正是最直接的愛的證明。 圖片|方智出版 提供 除了辨識家人的情緒能量類型、了解彼此之間愛的語言,我們也要學習如何帶著正念溝通,調整自己的情緒,才得以避免擴大關係衝突。 案例:我說不出甜言蜜語 懷祖的情緒類型是聽覺型,個性細膩敏感,而且很體貼,一直很喜歡身體上的接觸,常常一回家就想給太太亞欣一個擁抱,亞欣卻對懷祖老是喜歡摟摟抱抱的習慣很反感,總是能閃則閃,有時難免讓懷祖覺得亞欣拒人於千里之外。 在了解懷祖的「愛之語」是「身體接觸」之後,亞欣才意識到原來懷祖是用肢體接觸來表達愛。對於自己在懷祖表達愛意時的冷淡反應,亞欣雖然覺得抱歉,但又納悶,難道只有摟摟抱抱才能傳遞愛人的心情嗎? 最近亞欣看了《刻意練習》一書,教人有意識地去特意練習某些事物或能力。 亞欣一方面覺得自己也許應該為了懷祖多多練習身體接觸,但另一方面,亞欣也不免懷疑如果刻意練習身體接觸,算不算是一種別有目的的行動,而不是發自內心真正對懷祖的愛,好像不是自己真正的心意。 思緒在腦海裡反覆來回,讓亞欣真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對。 其實亞欣從小就不喜歡跟人有太多肢體接觸。小學、中學時,小女生常會一起手牽手去玩,或是談話時很自然地勾肩搭背,但亞欣從來就不喜歡這樣,總是習慣和他人的身體保持一定距離。 對亞欣來說,比起身體接觸,她更喜歡的愛之語,是伴侶用正向的語言肯定她、鼓勵她。 但即使如此,亞欣也很少主動對懷祖說什麼甜言蜜語或是好聽話,她總覺得那些太過甜膩的言語,說起來太肉麻,讓人感覺尷尬又噁心,如果真要表達愛意,或許不一定要說出來,對方應該也能感受得到吧! 每個人適合的、能接收到的愛之語不盡相同,亞欣擔心刻意練習對方喜歡的愛之語,是不是勉強自己去做不喜歡的事,好像不能算是發自內心的自然情感,其實是沒必要的。 她認為,如果要表達愛意,就要用對方能夠理解接受的方式,否則說得再多、做得再多,對方收不到,都是無效的溝通。 就像我們的母語是中文,第二語言才是英文,但如果遇到一個只會講英文的人,就只能勉強自己用英文去溝通,不然就只能雞同鴨講了! 對方的語言去表達愛,這樣的起心動念正是因為愛著對方,希望能夠好好傳達自己的心意;反之,我們也會希望對方用我們喜歡的愛之語來表達對我們的愛意,不是嗎? 圖片|Photo by Tom The Photographer on Unsplash 亞欣可以練習告訴自己:「我願意去愛、願意去擁抱先生,我想讓先生知道我真的很在乎他、很愛他。」 雖然聽覺型的人喜歡正面肯定的言語,但未必只有甜言蜜語才能傳達愛意。正面肯定的話可以透過說出一個事實,告訴對方他做了什麼讓自己很高興的事,這也是一種愛之語。 例如,那天懷祖開亞欣的車出去買東西,看到車子的油已經快用完了,懷祖知道亞欣常粗心大意忘記加油,所以特意繞路去加油站把油加滿; 隔天一早,亞欣上班快遲到了,又擔心車子沒油,結果上車看到油箱已經被加滿了,她知道是懷祖貼心幫忙,所以用 LINE 傳訊給他:「謝謝你幫我把車子的油加滿!」然後還難得地附上一個「love you」的貼圖。 懷祖一看到,馬上回一句「我也愛你」。亞欣知道懷祖看到貼圖很高興,也開始理解,好聽的話不一定都要肉麻兮兮,也可以簡單明瞭。 其實很多人都不太擅長說好聽的話。華人文化鮮少鼓勵大家把愛意說出來,好像覺得愛用說的,就會顯得有些矯情,但其實很多甜言蜜語都是從感謝的話語開始。 每個人都需要被肯定,說出謝意,就是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流動,可以從這裡開始。 如果你是聽覺型的人,不妨試著把自己想聽的話直接告訴伴侶,讓對方知道你的需求,反而能更有效地讓彼此的感情流動。 當然,也有些人的愛之語不是用語言傳達,這時可以去觀察另一半喜歡的愛之語是什麼,看看對方是用什麼方式來表達他/她的愛意。 圖片|Photo by Joanna Nix-Walkup on Unsplash 還有,也多加覺察當自己用什麼方式表達時,對方的回應會很開心、很強烈,那往往就代表伴侶接收到我們想傳遞的情感,並且也樂在其中,日後就可以經常用這種方式向對方表達愛意。 本文摘自許瑞云、陳德中的《別再說都是為我好:情緒能量╳愛的語言╳正念溝通,改變家庭能量動力,化解家人關係難題》。由方智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別再說都是為我好:情緒能量╳愛的語言╳正念溝通,改變家庭能量動力,化解家人關係難題》 February 26,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Xx7pz
性別觀察|為何國王價值比皇后高?「無性別撲克牌」問世:沒有哪個性別比較重要 https://ift.tt/3styD38 塔羅筆記 雖然無性別撲克牌短時間內不會取代傳統撲克牌,但這能讓人們反思「性別中立」這項議題,小小的舉動,有著大大意義。 她的靈機一動,促成「無性別撲克牌」 的嶄新風潮 去年夏天,荷蘭一名 23 歲的法醫心理學系畢業生 Indy Mellink 在與親戚解釋撲克牌規則時,突然靈機一動,心想:「對耶!為什麼國王的價值比皇后高呢?」 於是她設計了一個符合性別平等的撲克牌組,去除撲克牌裡傑克(Jack)、皇后(Queen)、國王(King),分別改以銅盾、銀幣、金條代替同等值撲克牌,不讓國王專美於皇后前! 圖片|來源 在父親的鼓勵下,這位 23 歲的法醫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 Indy Mellink 決定,現在是時候打破具有數百年歷史的性別不平等傳統:在撲克牌中將男性排在女性之上。接受採訪時,Mellink 回答: 「如果我們有這種國王地位比皇后高的階級制度,即使是在遊戲裡微小的不平等,也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這彷彿是在說『嘿!妳比她還不重要喔。』」 經過多次失敗及測試,她終於發明出這副「無性別撲克牌」,打破存在於撲克牌世界裡上百年的男高女低的傳統。前 50 組已被親友們搶購一空,受到好評,於是 Mellink 決定印刷更多副在網路上販賣。 在短短幾個月內,她已向比利時,德國,法國和美國發送了約 1500 包卡組。她說,遊戲商店也表現出了興趣! 圖片|來源 荷蘭橋牌協會理事長 Berit van Dobbenburgh 則認為,「這能讓我們能反思性別中立這項議題,是件好事!」但要讓「無性別撲克牌」成為官方撲克牌恐怕有些困難,因為還需為此訂定新規則,相關程序必定會較為複雜。 「我們還需要衡量這樣的改變是否值得,不過很開心有年輕人注意到這點!這將是新的時代。」 圖片|來源 網友嘲諷:「西洋棋在角落瑟瑟發抖」 大家都有聽過或看過前陣子非常火熱的影集《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吧? 圖片|來源 (同場加映:「天賦背後仍有代價」《后翼棄兵》棋局可以勝利,人生卻無真正勝利組) 這部影集敘述從孤兒院長大的西洋棋神童貝絲哈蒙(由安雅.泰勒-喬伊 飾演)的生涯,她因西洋棋天賦而出名,希望成為世界西洋棋冠軍,但同時也和在奮力應付成癮、偏執,與艱難的人際關係。 而在西洋棋規則之中,皇后能走的步數比國王多很多,以致於某些網友認為「是不是西洋棋也要比照辦理呢」?也衍生出了許多不同意見: 「誰會因為撲克牌的皇后和國王,覺得自己被侵犯?」 「在西洋棋中,士兵只要走到底就可以變成第二個皇后,但國王只能有一個,這違反性別平權!」 「那西洋棋就這邏輯看來,國王根本就是廢物。」 「進步主義者永遠看不到女性特別強大的地方,他們會認為那才是正義。」 「可見追求政治正確有利可圖,未來會越來越多這種產品。」 「為何金條比銀幣更有價值?這是金屬歧視!」 「撲克牌都是白人沒有黑人,BLM 戰士快來啊~」 「『無性別撲克牌』這點子很有啟發性,也非常有創意。」 「在這裡徵求朋友一起製作黑白黃、同性戀的性別平等撲克牌,一起政治正確~」 看起來這副撲克牌雖然有許多人不滿意,但討論度還是非常高,只能說這個點子太妙了! February 26,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tyD38
性別觀察|把公共空間還給我們!她們發明「防暴褲」抵制男性開腿 https://ift.tt/3dOn1U0 塔羅筆記 你是否在公共交通上看過男性把腿打很開,而侵佔到左右兩邊其他人的空間呢?兩名就讀藝術大學的女大生,想了個有創意的方法,讓社會正視此類的「性別刻板印象」。 什麼是「男性開腿」(Manspreading)? 「男性開腿」,又稱「大爺式佔座」,是指男性在公眾場合(尤其是在公共運輸系統中)張開雙腿,佔用多於一個座位的空間的行為。因此類行為在公共運輸系統中經常造成他人困擾,許多地區及公共運輸系統相關當局已公開呼籲停止此類行為;但是,有辯護者稱此類行為源自「生理原因」。 很多人認為「『男性』開腿」一詞是在汙名化男性,因為有些女性也會做出一樣的行為。 但問題是,大部分開腿佔位的人都是男性,由於性別的刻板教育規訓,女性更容易被要求閉緊雙腿,被認為這樣才是坐姿端莊,否則是淫蕩不檢點,甚至「歡迎男人侵犯」;相反地,男性卻被教育打開雙腿才更有男子氣概,閉緊雙腿或任何內縮的身體動作都「很娘」。 圖片|來源 「男性開腿」意味著某種陽剛的氣質、性吸引力,正符合社會文化對「男人」的期待。 車廂裡的男性開腿太擾人!女學生設計「防暴褲」抵制 根據外媒「yeoja-mag」、「nordbayern」與「bz-berlin」的報導,兩名就讀藝術大學的女大生,分別是 Mina Bonakdar 和 Elena Buscaino ,她們來自德國,兩人是柏林藝術大學的學生。 她們就觀察到在地鐵和公車上,許多男性總是習慣把雙腿打開開,佔用了過多的座位空間,造成其他乘客的不便,而女性大多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因為女性總是被迫自行迴避,導致乘坐的空間被迫壓縮。 於是,她們決定設計一款「防暴褲」(Riot Pant),當穿著這款褲子的女性在乘坐大眾運輸時,如果又遇到腿張很開霸佔空間的男性,就可以模仿對方來表達抗議,而這時,男性就可以看到刺在褲子縫線上的文字訴求,像是「Stop spreading(停止占用)!」、「Give us space(給我們空間)!」、「Toxic masculinity(男性氣概有毒)!」等。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這是一個很小的姿勢,訊息卻非常有力;雖然這項設計帶有一點反叛意味,正式衝著「男性霸權」而來,但是細心一想,男人也是「父權」的受害者,因為社會一般大眾都覺得男性就應該剛硬堅強,他們也一樣遭受社會壓力,要適應這種特定的刻板印象。 (延伸閱讀:為什麼學術場域,升官的大多是男性——女生們都去哪裡了?) 性別爭議,每天都在發生 這個項目的概念很簡單:你可以買條二手褲,也可以寄一條你最喜歡的褲子給她們,由她們幫你將褲子印上你選擇的標語。兩人都強調計畫核心的可持續性,而並非為了鼓吹消費。到目前為止,她們已經售出了大約 100 至 200 條來自二手庫存的褲子,下一步應該就是開始創立她們自己的網站。 如果在這個社會上,不再需要帶有這種口號的褲子會很好嗎?她們表示,那將是她們的目標,也是一個夢想。但是她們不相信性別運動會很快的就到達這個目標。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此外,透過她們的大學,她們還將與柏林攝影博物館合作。雖然所有這些事情現在已被取消或推遲,直到另行通知——但總而言之,她們的下一個目標是能夠永久繼續這個特別的計畫。 February 26, 2021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On1U0
有一種愛,叫做奮不顧身!張柏芝談 40 歲感情觀:找一個能一起變老的伴侶 https://ift.tt/2MobJur 01女生 提到「張柏芝」你會想到什麼?是清純可愛的《喜劇之王》,還是惡名昭彰的裸照事件?無論如何,她追求愛情的那種全力以赴,是非常令人動容的。 張柏芝近日因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 2》而成為話題人物,40 歲的張柏芝除了因身材外貌,與超僵硬舞姿等成為網民茶餘飯後的熱話外,張柏芝過往的情史亦再次引起網民的關心。 圖片|乘風破浪的姐姐@微博 張柏芝初出道時,憑清純無害的樣貌被傳媒封為「小林青霞」,當年 19 歲的張柏芝便被周星馳賞識,獲邀拍攝電影《喜劇之王》便迅速竄紅,其後接拍的《星願》、《情迷大話王》和《無極》等電影均賣座叫好。張柏芝在 2004 年更憑電影《忘不了》,以 24 歲之齡勇奪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亦是首位 80 後女星奪得這項的殊榮。 雖然事業成功是奠定張柏芝在娛樂圈的地位,但張柏芝的愛情路卻不太順遂,多年來的情路坎坷難行,張柏芝接受《明星到我家》訪問時,亦表示:「我的這條路,說白了真的很苦。」 入行 20 多年的張柏芝曾多次與不同男星傳出緋聞,例如:陳小春、陳曉東、朱永棠、黎明、陳冠希和謝霆鋒等等,當中張柏芝只承認過與陳曉東和謝霆鋒的戀情。張柏芝與謝霆鋒於 2006 年結婚,誕下 2 子後最終仍分手收場,2018 年卻又以「單親母親」身分誕下 1 位兒子,而生父身分至今仍是撲朔迷離。 張柏芝初出道時,憑清純無害的樣貌被傳媒封為「小林青霞」。圖片|《喜劇之王》劇照 張柏芝在電影《喜劇之王》的樣貌,簡直是風靡眾多的少男。圖片|《喜劇之王》劇照 張柏芝與黎明在這部電影合演情侶。圖片|《情迷大話王》劇照 張柏芝的古裝造型也是驚艷許多人。圖片|《我家有一隻河東獅》劇照 (同場加映:側寫林青霞|「不可一世」的美麗,是脫離角色、成為自己之後才開始) 每段戀情均愛得毫無保留願奉上自己,從不計較付出令自己愛得太沉重? 入行多年的張柏芝只承認過與陳曉東和謝霆鋒的戀情,而張柏芝與謝霆鋒更於 2006 年結婚。圖片|視覺中國 「我愛一個人,絕不是單單愛男朋友那麼簡單,我會愛他的所有。只要愛上,我就投入進去,愛情是不可計算的。」 張柏芝接受中國傳媒訪問時表示,自己當愛上一個人,便會 100% 付出自己去愛對方,更是全情投入去滋潤整段愛情,張柏芝認為愛一個人,便用不著去計算付出,所以每一段戀愛對於張柏芝來說亦都非常沉重: 「我對每一段感情都太投入,所以戀愛對我來說很沉重。」 「我的愛太堅持,一愛就愛到盡頭,一點保留都沒有。」 當年張柏芝與陳曉東分開後,戀上謝霆鋒後又短暫分開過,但最後有傳兩人因拍攝電影《無極》後又再舊情復燃,隔年兩人便火速宣布結婚,其後張柏芝更誕下大兒子 Lucas。 當以為張柏芝終收獲幸福愛情時,在 2008 年時張柏芝卻捲入轟動一時的「照片事件」,與張柏芝口中所指的「愛得毫無保留」不媒而合,張柏芝每次談戀愛總是把自己全然奉上去討對方滿足快樂。 (你會喜歡:《約會萬花筒》: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有可能成為靈魂伴侶嗎?) 承認自己是愛情裏大輸家,離婚後享受親子時間,40 歲仍期待愛情來臨 那件事發生後,曾一度將張柏芝的生活推在風尖浪口,當時謝霆鋒依舊是力挺張柏芝,當事件告一段落後,張柏芝亦為謝霆鋒誕下幼子 Quintus,可惜及後張柏芝卻被傳出因與陳冠希「機艙破冰」而壓垮婚姻,最後兩人於同年離婚收場。 「我要一個靈魂伴侶,我要一個可以和我分擔,可以一起聊天,明白對方的一個伴侶,一個可以和我走下去。」 張柏芝曾在節目中稱自己在 8 歲時就已經立志要當媽媽,所以她非常愛她的孩子。圖片|張柏芝@微博 「我覺得自己離婚了,單身也(可以)很陽光,很彩色。」 張柏芝在接受訪問時,坦承自己不懂得戀愛:「我承認,我在愛情裡是徹底的大輸家。」縱使張柏芝離了婚,於 2018 年亦以單親身分誕下兒子,而離了婚的張柏芝亦非常享受單身與照顧小朋友的生活,張柏芝在節目《女人 30+》訪問中透露:「覺得小孩是最好的,最單純的,讓我最開心的事情,我每天看見他們,都覺得這個世界是很漂亮的。」 而一邊享受親子快樂時間的張柏芝,即便已40歲,仍表示:「如果有愛情來,我還是會繼續接受愛情,還是很期待。」 但愛情從來是不必爭輸贏或對與錯,縱然或會讓人感心痛,但往後的成長卻能彌補這些失去的遺憾,真正明白到自己所需的愛情模樣。 但願仍期待愛情來臨的張柏芝,能夠在往後的歲月找到與她一起變老的伴侶。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40歲張栢芝自言是愛情輸家 情路崎嶇仍渴望被愛:想找個靈魂伴侶 February 26,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MobJur
安穩工作 VS. 創業打拼?《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道出兩代立場差異 https://ift.tt/2ZT3YQc womany 女人迷精選 面對父母的操心,我們常常感到多餘、厭煩,覺得父母沒辦法理解自己想追求的是什麼。 台劇《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道盡世代間的差異,在那些子女以為「瞎操心」的背後,終究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唯有透過對話、溝通,才能化解彼此之間的隔閡。 文|彭鈺雯 圖片|可米傳媒 提供 在外闖蕩拼事業,老是覺得父母瞎操心? 在現今社會,許多青年都為了較好的就業機會與未來的前途發展,選擇北漂、遠離家鄉工作,希望能在最黃金的歲月好好拼一把,為將來做打算。 不過每次回家總會被父母問道:「為什麼這麼久才回家?」、「待在外面究竟是在做什麼工作?」、「怎麼常常在換工作?」、「工作真的有那麼忙嗎?」 相信很多人聽到這些疑問都會忍不住翻個大白眼,覺得父母實在太雜念又愛操心。 不過,在 2021 全新台劇《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中,透過編導巧妙的劇情台詞安排,可以發現其實這些都是源自世代間的差異,還有彼此間立場不同所造成的意見分歧。 世代間差異:安穩的工作 vs 自創事業打拼 圖片|可米傳媒 提供 (延伸閱讀:「站穩腳步才能幫助別人!」《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的職場生存術) 「人生求的就是一個穩定平安,大公司有大公司的保障。」《她們創業的哪些鳥事》第二集 在以前父母的世代講求的是一份務實穩定的工作,離家不算太遠,有著一份還可以的薪水,過上不算太差的生活就好。 但現在景氣不如以往,如果恪守原位、不追求升遷與嘗試轉換跑道,不僅完全沒有前景,還很容易被市場淘汰,更遑論想要完成結婚、生小孩、買車、買房等五子登科的願望。 也因此不少人在經歷一番努力之後,決定走上創業一路,不願待在不喜歡的公司,選擇自己建立自己的事業,說不定還有機會闖出一番名堂。 立場間差異:吃飽穿好最重要 vs 趁著年輕多賺一點 圖片|可米傳媒 提供 (同場加映:與焦慮的父母對話 專訪柯淑勤:「你以為在保護孩子,但最怕受傷的是你自己」) 「每天三更半夜才回家來,人生是求什麼呀,不就是找一個自己愛的人,可以幸福和諧地過日子嗎?」《她們創業的哪些鳥事》第二集 不只因為工作型態大不同,父母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擔心,也是由於角色的不同。天底下的每一位父母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平安順遂,不求大富大貴,只要平安健康就好。 然而站在子女的立場,總是希望自己能夠趁著年輕都努力一些,養活自己之餘,也能給雙親較好的照顧。雖然因為立場差異時常導致親子間的衝突,但不可否認的是,擔心歸擔心,最終讓步的幾乎都是父母。 「不要哭,女兒的眼淚是珍珠,滴滴都是寶」《她們創業的哪些鳥事》第二集 如同在《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劇中,雖然一開始夏芷爸爸聽見女兒要投資一百萬創業時,苦口婆心告訴她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希望她再三想一想,可是終究懂得自己女兒「一旦開了口就會去做」的個性,因此最後願意拿出多年來的積蓄資助。 就算嘴上說以後要記得還,可是實際上卻是不求回報的付出,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適度溝通,化解差異間的隔閡 圖片|可米傳媒 提供 (推薦閱讀:工作、孩子、父母?比起盡責,你更需要的是「選擇」) 「每個父母表達愛的方式,跟我們所期待的有點不一樣,但那終究是愛啊!」《她們創業的哪些鳥事》第四集 面對父母的操心,我們常常覺得多餘、厭煩,可是其實他們擔心的出發點,全都是因為「愛」,那是為人父母的本能。 下次當父母再問起工作近況時,別再沉默不答或是敷衍了事,試著向他們分享工作的點滴和自己職涯規劃吧!記住,想讓父母不再瞎操心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好好理解之後,全然放心支持你的選擇。 February 25,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T3YQc
從《16 個夏天》到《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看製作人林心如的成長軌跡 https://ift.tt/37Pssyu womany 女人迷精選 「創業就是一場冒險,一種為喜歡的事物竭盡所能的投入與堅持」林心如不論是劇裡還劇外,都精彩演繹了這份特質! 文|Han 演而優則投入戲劇製作!林心如演員與製作人的斜槓生涯 林心如這個名字,不僅會讓觀眾聯想到美麗動人又溫柔婉約的女演員,近些年來,更是有一個逐漸累積起口碑的新身份——戲劇製作人。 縱使曾經面對大環境相對處於低谷的狀況,仍無懼考驗、堅持製作優質戲劇,且每每帶給觀眾許多驚喜;林心如憑著一股對戲劇的熱愛,傾力投入電視劇的製作,且她在故事中非但擔綱重要演員,用精湛且細膩的演出感動觀眾,更同時廣攬人才,與優秀的台灣創作團隊合作,以獨具慧眼的眼光,產出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 創業就是一場冒險,一種為喜歡的事物竭盡所能的投入與堅持,在戲劇製作的這條道路上,從 2014 年開始,林心如一路挑戰,並且從中累積經驗、逐漸茁壯。每一部作品都看得出她的企圖心,更可以發現在女性角色上的細膩描寫,在在打造觸動人心的佳作。 圖片|可米傳媒 提供 《16 個夏天》(2014 年) 以時間作為主軸,橫跨 16 年的故事,融合了愛情、友情與親情,讓《16 個夏天》播出後話題性極高,也創造收視熱度。 《16 個夏天》不僅勾起了很多觀眾對於青春的緬懷與回憶,在劇中的象徵性事件,也仿若帶著觀眾回到了那個曾經走過的過往,像是 729 全台大停電、921 大地震、金融海嘯等,在虛實交錯的戲劇裡,更讓觀眾得以投射真實情感到其中。 由林心如飾演的唐家妮精湛詮釋角色,從青澀的大學生到成熟穩重卻壓抑的女人,以及到最後為愛而綻放的美麗姿態,絲絲入扣的表演,讓人感受到她演技的層次。不僅是她表演上的一大代表作,在選題上的慧眼獨具,也是這部作品口碑爆棚的關鍵。 這部作品不僅在第 50 屆電視金鐘獎大放異彩,一舉入圍七項、並奪下戲劇節目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及戲劇節目導演獎,且時至今日,仍時常能在社群中看見「16 夏」演員們的團聚,戲散人不散的濃厚情感,也讓這部作品成為許多台劇觀眾心中的經典。 圖片|《16 個夏天》劇照 (你會喜歡:聽名人聊《16個夏天》的遺憾告白:再見,也是另一個春天) 《我的男孩》(2017 年) 姐弟戀的故事屢見不鮮,但林心如所製作的《我的男孩》,與知名編劇徐譽庭合作,共同譜出一段女人跟男孩的成長故事,藉由雙線敘事,並像是電影人物傳記式的體裁,一種平凡卻又經典的雋永因此而生。 在戲劇裡對於「成長」的探討,並慢慢透過故事去帶出每個人都曾經在感情裡受過的傷以及跌跌撞撞,那些所謂的大人,在故事裡、透過男孩的視角,甚至到男孩成為男人之後,去看待這過往走過的一切,才發現諸多橋段都如此與觀眾生命經驗交疊。 林心如在《我的男孩》裡的知性形象深植人心,作為「姊姊」、理應代表成熟的大人,卻也透過她的愛與傷,看見每個人其實都持續在每一個事件中茁壯,也透過倒敘,探討了作為第三者的掙扎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從跟一段感情的道別、對抗姐弟戀的世俗眼光,從抗拒到接受心中真實的感情,同樣以豐富的情感堆疊及層次經營著羅小菲這個角色,不僅可以看出她對於這部作品的野心,更可以發現她以一種溫柔的姿態,去訴說著她想要傳遞給這個世界的想法。 圖片|《我的男孩》劇照 《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2021 年) 「女強人」公冶小蔦的角色,不僅在原公司就有一種女強人的霸氣氣場,一雙堅定且又時時刻刻觀察著、洞察人心的雙眼,如同老闆形容、是一種「仿若可以看穿對方」的能力——林心如在即將上檔的新劇《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中不僅擔任代表著創業過程中的領導者角色,幹練、帥氣的形象更可想見即將成為眾多女性憧憬的對象之外,且她更與馮家瑞、賴聰筆一同擔綱此部戲劇製作人,身負重任。 除此以外,這部作品更是與《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呂蒔媛合作,金獎等級的團隊,更顯現不論是現實中的製作人身份,或者是故事裡的公冶小蔦一角,林心如都是求賢若渴的代表,集結精益求精的團隊。 《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投入鉅額製作費,不僅邀集了實力派演員陳意涵、簡嫚書共同出演靈魂角色夏芷及林美季,劇中顛覆了過往形象,突破演出值得期待; 在製作上,則處處可見精緻跟用心,不光是符合個別人設的服裝設計,定調了三位女性角色的個性、凸顯鑑別度,電影的高規格拍攝,搭配以實景搭建劇中的主要場景,像是 SUN 集團及 LITTLE BIRD 辦公室、夏芷家的麵店等,藉由美術,打造符合設定氛圍的環境,更完美建構了《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的精彩世界。 在故事中,以三個女人的故事為基底,結合動人親情、虐心又充滿寫實性的愛情,以及創業路上的夥伴情誼,細細勾勒出女人在社會、及在職場上的掙扎與兩難。 不光在故事中討論了「工作」的價值跟意義,也同時反映出了女人在工作與婚姻、育兒之間所必然會遇到的無解難題,在動輒得咎的取捨之間,每一個人都會被迫做出選擇,更讓《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充滿共鳴性。 圖片|可米傳媒 提供 (延伸閱讀:台劇也有 MeToo!《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能力與長相無關,漂亮本不該是種原罪) 《華燈初上》(播出時間待定) 甫殺青的《華燈初上》,以 1988 年台灣林森北路酒店文化作為背景,更是林心如首次挑戰製作時代寫實劇,著眼於較少切入的故事舞台,更同時廣邀實力派人氣演員如楊謹華、謝欣穎、劉品言等共同演出,陸續釋出的演員名單,例如吳慷仁、張軒睿等,一字排開的華麗程度,不僅集結了許多過往曾經在戲劇中曾與林心如合作的演員,讓人驚艷於林心如的好人緣之外,更是讓這部作品未演先轟動。 圖片|擷取自網路 在多部作品的累積之下,作為製作人,「林心如」已經無疑成為一種品質保證的品牌,部部都是網友評價的「必追台劇」,金句連連更是屢次締造話題。 她獨到的眼光、所選擇製作的戲劇作品,都兼具質感跟討論度,也會在戲劇中看見一種精緻、卻又勾到心中共鳴的滋味,在製作上,更處處可見林心如的用心跟投入。 在等待《華燈初上》播出的期間,除了可以回味一下《16 個夏天》以及《我的男孩》的經典,更要記得鎖定 1/31 上檔的《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興許也可以在戲劇裡,看見林心如在表演中,投射進在斜槓製作人生涯的創業路上,也曾走過的風風雨雨跟辛酸心境。 《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播映資訊:1/31 起每周日 20:00 八大戲劇台 連播兩集;每周日 22:00 衛視中文台 連播兩集 February 25,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Pssyu
【遠距戀習題】面臨分離焦慮,遠距戀愛必須掌握的兩大相處原則 https://ift.tt/2NuX9SH 貓心—龔佑霖 根據「依附理論」,人的安全感有三個要素。而面對遠距離戀愛的困難,有什麼方法可以加強彼此的安全感呢? 蔡心怡:「你怕的是遠距離?」 李心蕊:「我怕的是未知數。」 ——《六弄咖啡館》 六弄咖啡館當中的一席對話,道盡了遠距離情侶間的辛酸與不安。 每當談到遠距離戀愛,最讓人害怕的莫過於是「缺乏安全感」的問題了。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也是我們本能上就有的反應。 當我們還是嬰兒時,若是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離開我們太遠或太久,我們便會透過哭鬧的方式,喚起父母的注意,好讓他們回到我們身邊,這種行為就是所謂的依附行為,而嬰兒之所以會採取依附行為,便是為了避免我們的「分離焦慮」。 雖然說,隨著我們漸漸成長,我們能夠忍受和父母分離的時間會變得越來越久,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能夠永遠和父母分離。 和伴侶也是如此。每當一對情侶要面臨分離時,分離焦慮總會席捲彼此,尤其當兩個人之間的安全感越是缺乏時越容易如此。然而,遠距離本身就是一個會帶來強烈不安全感因素的外在威脅,因為其中見不到對方的眾多未知數,將會使彼此對於感情產生強烈的依附焦慮。 圖片|Photo by Külli Kittus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遠距戀習題】遠距情侶爭吵的 5 個練習:記得所有的惡言相向,都源自於愛的需求) 原則一:面臨分離焦慮,給予對方安全感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不斷要自己不要擔心是沒有用的,因為這是我們本能的反應,是與生俱來的真實感受,強加壓抑與否定是沒有意義的,因此我們在面臨遠距離戀愛時,勢必得正視這個問題。 事實上,不論你本身的安全感高低,只要你面臨遠距離戀愛時,多多少少都會產生分離焦慮,畢竟分離本身就是一個關係中的威脅,因此,當你面臨分離焦慮時,代表對方也正面臨著遠距離的焦慮,雙方都處於壓力之下,很容易就會因為彼此的不安而起爭執。因此,我覺得最有用的方式,還是得從安全感三要素做為出發。 試想,有哪些事情會造成遠距離中的不安全感呢?我想最大的阻礙,莫過於看不到對方、不知道對方的行蹤如何、害怕被對方拋棄了吧?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覺得適時報備行程就會變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雖然我也是一個很不喜歡報備行程的人,但是如果想要經營好一段遠距離感情,對我而言,大略知道對方在做什麼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不會猜不到對方在幹嘛,也不會猜不到對方跟誰在一起。 有些人覺得避嫌很重要,尤其是遠距離戀愛,就應該避免和異性出去,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並不是避嫌,而是你是否能讓另一半感覺到,你和他出去就只是純朋友?你們並不是偷偷出去的,而是事前就讓伴侶知道你有這一場約、你們出去還會拍照分享給伴侶看,而不是自顧自地發限時動態,卻完全沒有回伴侶訊息,我覺得這些細節都是很重要的地方。 如果能做到讓伴侶心裡有個底,知道彼此現在在幹什麼,即使是焦慮依附,也會感到放心許多。 圖片|Photo by Andy Art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向另一半報備行程讓你反感?檢視原生家庭模式:童年陰影,造就你的情感凍結) 原則二:除了大略知道行蹤,適切地傾聽也很重要 再者,我覺得另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彼此是否有充分的時間陪伴彼此?兩個人是否有固定通電話、視訊的頻率?如果有,那麼你們都聊些什麼呢?在這個時候,積極正向的傾聽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什麼是積極正向的傾聽呢?首先,我們先來定義積極與消極。積極與消極指的是回應伴侶的態度:當我們回應我們的伴侶所說的話時,我們是積極地回應他,又或是消極地回應呢? 而正向或負向則是指,當我們回應伴侶的時候,回應的內容是正向的內容還是負向的內容呢? 在這裡,我就舉四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四種狀況吧! 當我們的伴侶從電話或視訊告訴我們,他當上了他夢寐以求的吉他社幹部時,通常你會怎麼回應呢? 最好的回應方式,其實就是積極正向的回應,例如告訴對方:太好了!你努力了這麼久,終於達到你想要的目標了。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有一些人的回應方式,儘管內容正向,但回應的語氣卻是消極的,也就是所謂的消極正向:喔!很棒、很好啊! 第三種回應方式則是,雖然你的回應態度是積極的,但內容卻是負向的,譬如說:你確定你應付得來嗎?你這樣還有時間跟我約會嗎?我們的未來怎麼辦? 最後一種回應則是消極負向,他們會選擇直接跳過這個話題,裝作沒聽到,直接聊其他的話題。 事實上,根據過去的研究指出,只有積極正向的回應有助於關係變好,其他三種回應方式,都會使關係品質變差。 然而,有些人也許也可以敏感察覺到,一個人之所以無法採取積極正向的回應,其實是因為他本身缺乏安全感,因此擔心自己和對方的見面、聊天時間會被壓縮、沒有辦法和對方維繫下去。 確實,這也是遠距離戀愛當中的一個難題,雖說近距離戀愛也會碰到同樣的議題,但遠距離戀愛在時間分配上又更需要仔細地思考與抉擇:到底需要花多久的時間陪伴對方,才能滿足彼此的所需呢? 畢竟,心理學只能告訴我們,怎麼樣的回應方式是比較好的回應方式,但若要心甘情願地做出真誠地回應,還是必須要衡量彼此的時間,確保彼此到底能不能在這段關係中給予彼此對等的付出,又或是一方不斷地在配合、忍讓對方呢?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February 25,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NuX9SH
郭強生專文|〈掉進湯裡的男人〉:婚後,枕邊人成了陌生人 https://ift.tt/2ZMPKAn 木馬文化 《甜蜜與卑微》集結四十年的淬鍊,由郭強生親自選篇,是他創作歷程最具代表的 15 則短篇小說。 〈掉進湯裡的男人〉故事中的角色一句:「你難道能說,自己還是婚前同樣一個人嗎?」似乎訴說著,婚姻揭開親密關係中更現實的那一面⋯⋯ 文|郭強生 掉進湯裡的男人 原收錄於《情人上菜》(一九九七,已絕版) 我知道,你們一定以為我精神不太正常。這也難怪,我已經有幾天沒有回家了,沒有換衣服,沒有刮鬍子,沒有洗澡。但是警察先生,你們一定要聽我把話說完。 我怎麼會精神不正常呢?我知道今天是十二月二十五號,有人稱這天為行憲紀念日,但是多半的人認為是耶誕節而歡喜地慶祝。我是不過耶誕節的,但是我本來也預定有一個小小的派對來慶祝這個日子,但是現在什麼也沒有了。 慶祝什麼?噢,十二月二十五號本來應該是我的結婚一週年紀念。 我在一年前的耶誕夜,也就是過十二點鐘響的那一刻,向我的女朋友求婚,然後就在許多朋友的祝福下簡單完成了婚禮。 對,就在同一天晚上。這有什麼不對嗎?我不相信訂婚,時間愈久愈容易生變。我也不喜歡鋪張的婚禮,一大堆人吃喝一頓。只要兩個人相愛,婚禮其實就是他們自己的事。 我和藍交往了六個月,去年二十四號晚上下了班,我接她到一個朋友家,和一群很熟的朋友吃晚飯。 我還記得我們特別去遠企買了一瓶法國葡萄酒,一些起司和餅乾。我們的朋友老徐他喜歡爵士、葡萄酒、藝術品海報那一類的東西,我想你可以想像,這樣子的人在台北還真不少。 不不不,不要通知他。我不確定他還是不是我的朋友了。我在一個月以前曾經企圖告訴他我心裡的話,但是他的反應是我工作太累了,我應該去看個醫生——也許該看醫生的是他們、他們——我是指,那天晚上參加了我的婚禮的那些人。 他們和藍,我不曉得,他們似乎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 說來也奇怪,我和藍在夏天認識的,感情一直穩定,但是並沒有認真考慮過結婚的問題。我不是一個喜歡交際的人,生活圈不大,認識了藍我們的共同朋友才增加了起來。 老徐年紀比我們大一點,他原本是我上個工作的同事,藍是他後來新的辦公室助理。老徐還沒結婚,他總以我與藍的媒人自居。但是我一直不明白,像藍這麼好的女孩子,他怎麼不自己去追呢? 後來我想他大概是同性戀吧。這些人也好像愈來愈多了。但是很難分辨對不對?他們臉上並沒有刻字。 我不是懷疑他和我老婆之間有什麼。這不是我離家出走的原因,如果只是這樣,事情反而簡單了。你要繼續聽下去,因為情形比這個複雜得多。 那天晚上除了老徐,還有一對夫婦詹姆斯和裘蒂,都是本地人,我不曉得為什麼大家都叫他們英文名字。不過的確有一個老外和我們一起,他是清美的朋友,中文說得不錯,他的中文名字好像叫司徒禮什麼的。 我不曉得他們兩個是不是在談戀愛,這也是後來我一個猜不透的關鍵。 司徒禮在兩個禮拜前曾打電話給我。我們是朋友沒錯,但是彼此從來沒有打過電話給對方。 他想知道,我今年耶誕夜要做什麼,他提議我和他應該去墾丁露營⋯⋯我覺得他根本胡言亂語。我沒事跟一個老外跑到那麼遠去做什麼?何況第二天就是我的結婚週年——可是他忽然很嚴肅地問我,難道我真的想和藍一起過這一天? 難道我沒有覺得一些事很 weird。他用了這個字 weird。我突然發現,也許我真的該跟他談談。沒想到他急急忙忙就掛了電話,我再也沒有他的消息。 我根本沒有他的電話,他怎麼弄到我的電話我不曉得。當然我可以跟清美聯絡,但是⋯⋯但是清美和藍那麼要好⋯⋯我又該怎麼解釋司徒禮的那通電話? 總之,這幾個就是我婚禮上的見證人。 那一晚,我們大概六點半到了老徐家,本來以為他頂多電話訂了幾個披薩,或是向巷口的川菜小館叫了一些外賣,他這個人平常是不開伙的。 有趣的是,我一進門就聞見食物的香味,廚房的瓦斯爐上大大小小的鍋子裡都煮著東西,老徐、清美、和詹姆斯夫婦都穿上了圍裙,已經裡裡外外忙得不亦樂乎。 在這之前,我也不曉得藍會做菜。 詹姆斯一見到藍便說:「該妳表演了。」 我怕藍受窘,連忙說:「我們沒準備材料,只帶了酒和起司——」 「沒關係,」藍說:「看看他們現成有些什麼。」 結果你知道藍那天晚上做了一道什麼菜嗎?白酒蒸蠔湯。味道非常鮮美,出乎我意料之外。當她端出這道菜時,每個人都貪婪地深呼吸。看見一粒粒肥美的蠔肉浸滿了香郁的酒汁,早都流下了口水。 就在眾人不約而同地鼓起掌時,我看見藍子極其溫柔的目光,朝我這兒照過來。 她對在場的人說了一句我完全沒有心理準備聽到的話。 「為自己所愛的人做湯,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我幾乎掉下眼淚。我單身多年,第一次有人用這樣的方式對我,那種溫暖的感覺讓我像喝醉一般地無法自我控制。我就像盅裡的鮮蠔,吸滿了酒與作料,快樂地等人下箸。 那一刻,我就暗下了決定,藍是我這一生唯一願共度終生的女人。 圖片|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舒淇婚後宣言:婚姻不是功課,愛情不可勉强,若無適合的人,寧願選擇單身) 真的是有點衝動。但是我毫無招架之力。整個晚上美食佳餚、醇酒鮮花,老朋友的自在和情人的溫柔,讓我每一分鐘都在渴望,藍能永遠在我身邊。 當時完全沒有想到,白酒蒸蠔湯不像是隨便捲起袖子進廚房就做得出的一道菜。怎麼那天湊巧廚房裡就有新鮮的生蠔? 我覺得有點被設計了的感覺。不是說藍對我的感情是假的,或是老徐那些人幫著藍安排好這一頓晚餐。他們其實也幫了我一個忙,否則我也許還要過很久很久才有向藍求婚的勇氣。 我說我被設計了,是因為那道蠔湯。 婚後我幾次要求藍再做一次白酒蒸蠔湯,不料都被她拒絕。她的理由是,要保持我對這道菜最完美的印象。一生只有一次的滋味是永遠不能相比的。 那道湯的滋味著實令人難忘。入口一點點的甜美、一點點的辛香,還有那欲醉的氣味⋯⋯禁不住我再三要求,藍答應我,等我們結婚一週年紀念時,她會再讓我一飽口福。我天天都在等待。 但是除了藍不做蠔湯外,她在婚後也不常下廚,頂多一週煮一次晚飯,平常日三餐就隨便自行解決。兩個人工作都忙,常常加班,各自吃過飯再回家是比較經濟省事的方法,但是我不免有些悵然若失。 「別對現代婚姻的期望太高了。」老徐總是這樣勸我:「婚前的美好印象,婚後多多少少都會改變一些。婚姻本來就是這麼回事,泡沫幻影,讓人想一探究竟。一旦結了婚,還不就是雞毛蒜皮過日子?你難道能說,自己還是婚前同樣一個人嗎?」 起初我還頗能接受這種說法。我想自己也許真的對婚姻心存太多不切實際的想像。儘管和藍每天晚上共處的時間不多,但是有個人和自己坐在一起聽聽音樂、說說話,也的確勝過單身的生活。 我每天告訴自己,要調整心態,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是結婚四個月以後,有些事開始不大對勁。真的不大對勁。我向清美透露,藍好像不太喜歡我碰她,是不是她身體不舒服。 清美罵我把女人當成性工具。「你知道一個在事業上好不容易有了些成就感的女人,最大的惡夢是什麼嗎?」清美冷笑一聲:「孩子!被孩子、奶瓶、尿布拴在家裡,又成了男人的財產!」 我卻又在這時聽說詹姆斯與裘蒂在期待第一個寶寶的降臨。我特意去向他們請教,怎麼樣雙方才能達成這種共識?結果沒想到詹姆斯竟然回說,我們是不一樣的。 「怎麼不一樣呢?」我問:「大家都是在外工作,都是小家庭,都是三十好幾快四十的人,有個孩子不是讓婚姻生活更踏實嗎?」 「小藍也許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裘蒂面露幸福的微笑,用手摩挲著微隆的小腹,一邊跟我說話,一邊與詹姆斯交換了一個深情的微笑: 「等時間到了,她會告訴你的,先不要急。你們才剛結婚,再多適應一下。你們和我們是不一樣的。」 好吧,我跟自己說,我大概真的太心急了。女人確實比我想像中複雜了許多。 藍的工作很忙,我不止一次向老徐抱怨,他就不能少派一些事情給她嗎?「你自己是個工作狂,別忘了別人還有家庭生活呢!」我用半嘲笑的囗吻說道。 「我也有上面的壓力呀!」老徐聳聳肩:「更何況小藍總是不落人後,非常的賣力,有時勸她早點回去她都不聽。明年她大概就要調升了,我不是她永遠的上司,下回你再去跟她的新上司抱怨看看。我們是老朋友了沒關係,別人看起來這可是家務事,不能拿到辦公室來討論的!」 藍後來真的向我發了一頓脾氣,說是覺得非常沒面子,要不是老徐是自己人,這種事在辦公室傳開了,好像她是一個多不賢慧的女人! 圖片|Photo by Cedric Letsch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三毛逝世 30 週年|她與荷西的婚姻:婚後,也無需失去獨立的人格與內心的自由) 藍不賢慧嗎?也不是。她只是常常疏忽了一些事。雖然她每一個禮拜才會做一頓飯,但是常常剩飯舊菜放在冰箱裡忘了扔。 一次兩次還不太奇怪,但是後來我注意到,她每一次做過的晚餐,都一定會在冰箱裡放上個五、六天,甚至有的還發出了怪味。 有一天說好大家回家吃晚餐,我下了班早早趕回家裡,竟然看見藍一個人坐在飯廳裡,在吃那些已經放了好幾天的舊菜。 「妳怎麼一個人吃上了?不是待會兒要煮飯嗎?」 「看看有點可惜嘛。」藍慌慌張張地放下筷子:「那我現在就去做新的晚餐。」 「以後就少煮一點,每次都吃不完。」我正要往浴室走去,一回頭不經意瞥見,桌上放著的那道粉蒸肉,好像表面上沾了一層白白的東西。我一開始沒在意,等到要從浴室出來,忽然才會過意,那是生霉呀! 我怕藍糊里糊塗連霉都沒注意,趕忙要去再檢查一次那道菜,可是桌面上已經收乾淨了。 「剛才那道粉蒸肉⋯⋯妳沒碰吧?」我擔心地問道。「好像、好像已經生霉了!」 「我沒碰呀。反正也扔掉了。」藍說。 但是我清、清、楚、楚看到,她的嘴角——她的嘴角不僅沾了粉蒸肉的粉屑,還有就是那白白的、豆腐渣一樣的東西! 我突然什麼話都沒說,默默退出了廚房。 不,我不需要躺下來,我一定要把事情源源本本地說出來。這些事已經在我心裡積壓了快半年了。你們知道我在說什麼嗎?我不是在發牢騷!你們難道還聽不出來哪裡不對勁嗎? 我當然還沒說完。只是底下的事情連我都不敢相信。 自從我抱怨過剩菜這件事以後,冰箱裡的盆啊碗啊的確少了許多。但是事情並沒有結束。 有一天夜裡,我不知為什麼突然睡得好好地醒了過來。我這個人向來是一覺到天亮的。我發現藍不在床上,下意識地,我躡手躡足走出臥房,看見廚房裡亮著抽油煙機的一盞小燈,我心想藍有事瞞著我。 還沒走近,我突然就聞見一股餿酸的腐味!我的背脊發涼,好不容易才讓自己鎮定下來,慢慢捱近門邊。 藍背對著我,但是我仍看得出她在吃東西。 流理台上放了幾支塑膠袋,裡頭裝了已經腐敗的菜肉米飯,但是藍卻拎著其中一袋在狼吞虎嚥。 我抑制著自己反胃的衝動,想起來司徒禮幾天前的那通神祕電話,我到這一刻才明白,他所謂的 weird 指的是什麼。也許他也看到一些什麼怪事,但是我相信他絕對沒看見清美在大啖臭爛的餿食! 司徒禮是不是失蹤了?因為他們發現他已經知道了些什麼?他們? 我的腦袋轟然一響。我發現除了藍和清美,一定還有其他的人,披著與常人無異的外衣生活在我的四周。老徐也是嗎?難道這就是為何詹姆斯與裘蒂會說:「我們是不一樣的。」他們是誰呢? 就在這時,我聽見藍在咳嗽,好像被什麼東西噎到了,我好不忍心,但是我又不能這時候貿然出現⋯⋯藍子發出了呼吸困難的喘息,接著她轉成了乾嘔。 一聲又一聲,她努力地想嘔出哽在喉中的東西,她的身軀開始劇烈抽搐,我握緊了拳頭,眼看她痛苦地跌坐在了瓷磚地上而束手無策。 她現在是側面對著我,我非常擔心會被她發現。她用手撫著胃,張大了口,發出了野獸般的乾嚎。然後,有東西從她口裡墜了出來。 在瓷磚地上,開始出現了一顆顆柔軟的、灰白的、活生生去了殼的生蠔!下一刻我肯定失去了知覺。再睜開眼,已經是第二天清晨,是惡夢嗎?我問自己。 藍不知去向。我沒有去上班,也沒再回家。 警察先生,我說的都是真話。不,我不餓。我可以要一杯水嗎?吃了生蠔湯以後,你就身不由己了。一定不只有我,你們一定得去調查這件事⋯⋯你們笑什麼?有什麼好笑的? 為什麼你們不相信我? 本文摘自郭強生的《甜蜜與卑微:40 年的守候,換得一個回眸》。由木馬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甜蜜與卑微:40 年的守候,換得一個回眸》 February 25,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MPKAn
「他人安慰,反而讓你更受傷?」逆火效應:刻意鼓勵,容易加深負面思考 https://ift.tt/3uvQ2Kh 台灣東販 情緒沒有「好」或「壞」,它只是一種狀態。不用刻意改變它,只是看見、只是接住,讓它來、也讓它去,如其所是。 什麼叫做積極正向的態度呢? 也許是受到美國傳來的自我啟發熱潮的影響,因此世人普遍認為「正向思考」很重要。當然,從積極的角度看事情當然比用消極的態度思考來得更好,但未必就能斷言「正向思考很好」。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墨瑟(Jason S. Moser)等人曾發表過「鼓勵消極的人積極向前,反而適得其反」的研究結果。 這項實驗會先請參與者表明自己是屬於「正向思考」還是「負面思考」的人。接著讓這些人觀看「男人把刀子抵在女性脖子上」等令人怵目驚心的畫面,並指示他們盡可能正向地(樂觀地)解釋這些影像。 與此同時,他們也會察看參與者腦部的血流反應。 首先,宣稱自己屬於正向思考的人,他們的血液流動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變化。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屬於負面思考的人,他們的血流發生劇烈變化,流動速度變得非常地快。 血液流動快,代表這個人正在想東想西,大腦處於高速運轉的狀態,大腦運轉得愈快愈容易陷入恐慌狀態。換句話說,反應較小,血流速度愈平緩的人,精神狀況也比較穩定。 根據這個結果,他們要求血液流動變快的人「思考要再積極正向一點」。 結果⋯⋯他們的血流速度不但沒有慢下來,反而變得更快了。這種反應稱為「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 意指在試圖修正資訊時,反而增強了該資訊的負面部分 一旦強行將內心湧上的不安或負面情感轉換成正面思維,大腦就會陷入混亂中,呈現一種類似引擎過熱的狀態。 所以勉強原本就很消極的人積極起來,這將使他們陷入自我矛盾,反而會讓這些人更加意識到自己的消極。而且這也會成為加深負面思考的原因。 對於一個遭受重大打擊、鬱鬱寡歡的人說「加油」或「打起精神來」會出現反效果,就是因為這種機制在作祟。當各位處於負面狀態時,請不要試圖改變自己的想法,而是先從認知到自已「現在很消極」開始。 此時請不要對自己的狀態給予「好」或「壞」的評價。可以的話,請試著轉換成第三人稱的角度,以「啊,他現在很消極」的狀態描述事實,養成迅速切換立場進行思考的習慣。 圖片|Photo by J W on Unsplash 墨瑟等人在其他的研究中也觀察到一件事,即在以第三人稱表達內心想法時,與感情有關的大腦區域的活動將會急遽下降。 當我們注意到負面情緒,或是去否定這種感覺,認為「這樣想很不好!」時,反而會格外強調這種情感。請不要這麼做,而是要「客觀認識目前的狀況,把注意力轉移到別處」,這才是真正邁向正向思考的第一步。 就這層意義來說,所謂的採取積極態度,並不是「藉由思考導致積極的行動」,而是透過積極的行動,帶來積極的思考。 How to UNTHINK 比起透過思想來改變行為,藉由行動來改變想法更簡單。 本文摘自堀田秀吾的《這世界愈複雜,你愈要簡單思考》。由台灣東販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這世界愈複雜,你愈要簡單思考》 February 25,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uvQ2Kh
「離婚是件傷心的事,但並非壞事!」她創立「線上離婚公司」,讓分手不至於反目成仇 https://ift.tt/3bE0FBX 創新拿鐵 這家「線上離婚公司」的創辦人,相信透過科技可以讓分手的伴侶不至於反目成仇,甚至在分開後還能夠像朋友一樣的聊天,並且無須負擔高昂的律師訴訟費,而這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轉換自身的經驗與痛苦,來幫助更多的人! 文|戴羽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人在家遠距工作,因此和另一半在同一個空間相處的時間變長,也導致引發離婚的摩擦變多。英國一位女創業家在經歷了痛苦的離婚後,想要讓離婚變成一個更「平和」的過程,創辦了一家「線上離婚」公司。 近來,中國大陸、日本、美國的離婚率都暴增。很多夫妻在「封城解禁」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請離婚。根據日本《朝日新聞》,一家在東京都的婚姻諮詢中心,最近一個月的案件數增加了 20%。 這個危機也同時帶來了很多的商機,例如,日本短期空間出租公司 Kasoku 就用每晚約 4,400 日圓(約台幣 1,230 元)的價格出租「短期避難所」給需要空間的夫妻。 對於那些決定要分手的夫妻,英國線上離婚公司 Amicable(中文翻譯為「和睦」)則提供「經濟實惠」又「平和」的離婚服務。 圖片|Photo by ufabizphoto on PIXTA 創新點:離婚原來比結婚貴!上網辦理離婚,可以避免錢包大失血。 本文 3 大重點: 因為自己慘痛的經驗,決定要讓離婚不再「痛苦」。 打破刻板印象,讓投資者願意投資離婚產業。 用科技協助離婚,避免錢包大失血。 1. 因為自己慘痛的經驗,決定要讓離婚不再「痛苦」 Amicable 的共同創辦人 Kate Daly 在 30 幾歲時認識了比她年長 8 歲的男朋友。當時,她男友正在一家媒體公司工作,而 Daly(後面都寫 Kate)則是為那家公司提供顧問服務。 Kate Daly。圖片|Telegraph 六年後,他們組成了家庭,還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快樂的居住在英國倫敦。但不久後,他們因為彼此的性格不合,關係陷入冰點。和很多關係破裂的伴侶一樣,他們沒辦法理性的一起找出問題點,反而是用沈默來逃避溝通。 既然無法溝通,他們就將這件事「外包」給各自的律師。而律師們為了確保自己的專業,為僱主爭取最大的權益,開始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的討價還價,讓 Kate 和伴侶的關係變得更緊張。 更重要的是,他們兩人還因此各付了約 80,000 英鎊(約台幣 2,386,000 元)的律師費,真是「人財兩失」! Kate 痛定思痛,決定要改變一般人將離婚認定為痛苦、複雜、滿懷敵意的認知,設計一套對當事人比較「友善」的離婚流程。她認為,大家都將離婚當成法律問題來處理,但事實上它是一個涉及法律的感情問題。 (延伸閱讀:家庭小法院|家務做得多,能夠協議拿錢嗎?) 2. 打破刻板印象,讓投資者願意投資離婚產業 2015 年,Kate 決定要用科技顛覆離婚,但身為企業顧問的她對科技並不熟悉。因此,她找了多年前懷孕時,在孕婦班認識的好朋友 Pip Wilson 討論。 Pip 是科技領域的創業家,而當時她剛生了第三個小孩,正在坐月子。更巧的是,Pip 之前將她共同創辦的科技顧問公司賣了。無所事事的她,正好是 Kate 抱怨的好對象。 Kate 不停的向 Pip 講解如果可以透過網路離婚,將可以節省多少費用,並詢問她科技上要如何實現這件事。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精神轟炸後,Pip 提出不如她們一起來創辦這家公司好了。 Amicable 的兩位創辦人 Pip 和 Kate。圖片|BBC 在她們用自己的儲蓄成立了 Amicable 後,Kate 決定先將業務專注在英格蘭和威爾士。而 Pip 就運用她對科技的熟悉,開始建立網上離婚系統。 建立系統需要更多的經費,但 Kate 和 Pip 在募資時遇到了很多挑戰。因為對離婚的刻板印象,讓很多投資者不願意和它扯上任何關係。於是,Kate 解釋 Amicable 沒有要讓離婚變得容易,它只是要幫助人們度過一個原本就已經很困難的局面。 在經過不斷的努力,Kate 總算得到了一些天使投資者的資金。另外,她還成功的說服了一些法律界的人投資她們,而這些人的工作正是 Amicable 打算顛覆的! (推薦閱讀:經歷失戀後發現分手有 SOP?這兩位閨蜜創業打造「分手服務」公司) 3. 用科技協助離婚,避免錢包大失血 Pip 在仔細研究了離婚流程後,將它拆成 3 個階段:財產披露、協議安排、以及法院判決。她認為前面兩個階段雖然很多事要處理,但是,並不是一般人無法勝任的。找一位每小時收費的律師來處理這些文書工作,只是浪費金錢。因此,她認為可以開發一個 App 來處理離婚事務。 離婚的雙方可以透過這個 App 來申報各自的財產,並討論離婚後贍養費、兒女監護權、財產歸屬之類的安排。如果雙方能夠達成協議,他們還可以將上述資訊透過 App 傳給和 Amicable 合作的律師,由他來負責向法院申請離婚判決。 至於那些由於信任度不夠,無法達成共識的伴侶,也能夠將他們在 App 中填寫的資訊匯出,然後交給各自的律師,再由律師接手溝通。 除了上述的服務,Amicable 也為離婚雙方提供輔導,協助他們異中求同,在各種協議中取得共識。特別是在雙方想要共同擁有兒女監護權時,Amicable 會透過輔導讓彼此知道如何面對兒女們,確保共同監護權能夠順利的執行。 由於 Amicable 的服務非常獨特,很多律師都懷疑它們同時服務離婚的雙方會導致「利益衝突」。但是,英國高等法院在 2020 年 1 月的判決,表示 Amicable 的服務是符合法律的。 兩位創辦人拿著高等法院的判決(圖片擷取:BBC) 另外,法官還稱讚 Amicable 廉價的收費,讓無法取得法律援助的家庭,還是可以辦理離婚。一般人在倫敦辦理離婚手續大概要花費 40,000 英鎊。但 Amicable 的收費卻是從區區 300 英鎊開始。那些有超過 200 萬英鎊資產的伴侶,則可以選擇最貴的 5,000 英鎊服務,讓 Amicable 協助處理複雜的財產分配。 「離婚是一件傷心的事,但它不是一件壞事」,Kate 相信讓分手的伴侶不至於反目成仇,甚至在分開後還能夠像朋友一樣的聊天,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參考資料: 1. I had a train-wreck divorce but here’s why it didn’t have to be that way 2. The divorce app that lets you break up without breaking the bank 3. The friends helping people divorce without lawyers 4. Is it possible to ‘Marie Kondo’ your divorce? 5. Worried about ‘coronavirus divorce’? Japan firm offers stressed couples room to breathe 6. Surge in divorces anticipated in wake of COVID-19 quarantine 7. High Court rejects judges’ complaints about online divorce service 推薦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如果你看得比老闆遠,那就趕快跳出來自己做!她無法說服老闆把握商機,自己跳出來做出市值 2190 億美金! 如果你覺得世界對你不公平,那就把「憤怒」變成「商機」!「思科」創辦人第二次創業,賣不用粉紅色的化妝品! 如何讓貴人願意幫助、甚至投資你?19 歲的澳洲女孩,用這些方法,打造了價值 32 億美金的公司 February 25, 2021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E0FBX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判斷「是否分手」的 15 道命題:你們的對話裡,是否充滿了我們? https://ift.tt/3aRx88P 01女生 說到分手,天昏地暗,呼天搶地,往事舊人忽爾比從前吸引許多,佔據心中一大位置,即使明明老早對方已不在心頭,只因切割與割捨有違人類本性。 有美國心理學家就分析出 15 道問題,解釋對於某種情侶來說,分手有益。 文|許芷婷 很多人走在一起,因習慣而愈走愈遠,說不出有甚麼問題,卻又終日幻想或有一天或會別離,找到更好,這樣要斷不斷的關係往往一擱多年,虛擲不知多少光陰。而美國蒙莫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Gary W Lewandowski 就提出「分手有益」,得出 15 道問題,測試應否跟身邊人繼續走下去。 圖片|Photo by Vino Li on Unsplash 問題: 1. 你的伴侶會讓您變得更好嗎,你是否也為他做同樣的事情? 2. 你們是否都樂於分享感情,互相依靠,親密無間,並能不怕對方離開? 3. 你們是否互相接納,而又沒有試圖互相改變? 4. 當出現分歧時,你們是否互相尊重且毫不輕視或消極地溝通? 5. 你們在戀愛關係中分享決策,權力和影響力嗎? 6. 他/她是你的朋友,你也是他的朋友嗎? 7. 你們是否對「我們」而不是「您」和「我」有更多的看法? 8. 你們是否信任對方,把社交媒體和銀行帳號的密碼交給對方? 9. 你們是否互相欣賞? 10. 你們的朋友是否認為你們的關係能長久? 11. 你們曾否出軌,嫉妒和控制行為的危險信號? 12. 在政治、宗教、婚姻的重要性,想要生孩子(或不生孩子)以及如何養育父母方面,你們是否有相同的價值觀? 13. 你們是否願意為彼此犧牲自己的需求,慾望和目標? 14. 你們是否都擁有令人愉悅且情緒穩定的個性? 15. 你們的性生活合拍嗎? 要是在這堆問題中,大多的答案都是「不」,Lewandowski 認為,二人不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如早早了斷,不要互相蹉跎。 (同場加映:「我很愛你,卻越相處越累」影響親密關係的九種問題) 他指出,留在一段不快樂的關係中,是人生中其中一件最差的事,分手有益,;而學習何謂一段好關係,對本來就很好的關係,並沒有威脅。 這 15 道問題,也令筆者想起董啟章在《愛妻》一書提到的《無端》。這書中書、故中故提到,青梅竹馬的夫妻,妻子突然就愛上了別人而要離婚,在離婚一刻二人都痛哭,不明白明明二人還深愛對方,為何要別離,原來世事最恐怖是「無端」。 又或許,事出必有因,並沒有那麼多「無端」,只是我們無心又懶得分析。 參考資料:The Independent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心理學家提15條問題 回答「不」值得分手:你們的性生活合拍嗎? February 25,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Rx88P
經歷失戀後發現分手有 SOP?這兩位閨蜜創業打造「分手服務」公司 https://ift.tt/2MqkwMA 創新拿鐵 兩個女孩經歷了分手之後的各項麻煩,她們不僅重新振作、展開新生活,還用這個好點子來創業,幫助了更多分手後的人們,簡單快速地開啟下一段新的旅程! 文|陳蔚銘 分手是門大學問。尤其對同居已久的伴侶來說,當生活早已和另一半密不可分,卻因為某些因素得分離時,總是千頭萬緒不知該如何是好。 就在今年的情人節,紐約出現了一間新創公司,名叫「繼續向前」(「Onward」),立志要為緣份已盡的眾生找到出路。兩位共同創辦人本來就是好麻吉,感情好到在半年內相繼失戀。但她們不只沒有沉溺在悲傷中太久,還從彼此扶持的過程中想出了創業點子!一起來看看她們如何以這間公司讓自己的人生「繼續向前」。 創新點:提供一站式的分手服務,滿足同居伴侶分手後的各項需求,讓顧客早日適應一個人的生活節奏。 本文三大重點: 經歷失戀,發現分手過程也有「SOP」。 協助打包搬家、媒合心理諮商,為顧客從外到內重新整理人生。 瞄準利基市場、加值型租屋仲介才是真正業務核心。 1. 經歷失戀,發現分手過程也有「SOP」 Onward 共同創辦人 Mika Leonard 和 Lindsay Meck 是兒時玩伴,長大後仍保持聯絡,都在紐約工作。 Lindsay Meck(左),Mika Leonard(右)。圖片|Onward 某年,Leonard 和同居男友協議分手。在過去幾年間,他們一起養了寵物、分擔生活開支,彼此的一切早已剪不斷、理還亂。當雙方決定分開後,一邊要收拾心情、一邊又要在短時間內把這些財產和回憶一一「清算」,對彼此來說都不容易。 不到半年,Meck 的感情也遭遇了相同狀況,而身為「過來人」的 Leonard 當然也幫著好閨蜜走過情傷。雖然過程有點難受,但這段令人心碎的經驗卻給了她們創業的靈感。 Meck 從事劇場工作,負責活動企劃。她發現分手過程中得做的事和籌備活動非常類似:你得在一段有限的時間裡,把某些待辦事項一一完成。 而 Leonard 也認為:人們想理財會找顧問、想健身會找教練;那麼失戀時,若有「分手專家」從旁協助,會不會讓人好過一點? 剛好,Meck 的媽媽是專門處理離婚案件的律師,她清楚明白:「一旦同居伴侶無法走向婚姻而分開,離婚律師也幫不上忙,因為同居在法律上沒有權利義務可供遵循。」 於是,Leonard 和 Meck 以自身經驗出發,為同居的伴侶們準備了分手服務公司「Onward」,並選在 2019 年的情人節上線——因為這天也正是分手的高峰期。推出後已接獲將近 100 份請求。 (你會喜歡:剖析「聖誕分手」潮?為什麼 12 月是分手高峰期) 圖片|Photo by rainmaker on PIXTA 2. 協助打包搬家、媒合心理諮商,為顧客從外到內重新整理人生 一段同居關係的結束,意味著一陣混亂的開始:翻箱倒櫃找出屬於自己的東西、分門別類地裝箱打包,同時還要煩惱新的住處在哪裡;若有寵物登記,還得決定誰該有「監護權」。種種因素堆疊出大量時間和金錢成本。 根據調查,有 28% 的伴侶因為獨立生活的成本太高,選擇在分手後繼續當「室友」;更有許多人就算心裡明白這段感情不該繼續,卻害怕面對這些瑣事而選擇維持現狀。 (同場加映:「說過要給你家的人,已經走遠」為什麼「搬家」可以治癒心碎?) 有鑑於此,Onward 的服務不僅處理現實面的「外在」瑣事,也照顧情感面的「內在」療癒。從簡單到複雜、短期到長期、價格從 99 到 500 美元,共有三種方案可以選擇。 無論何種方案,最重要的是從 Onward 的清單中挑出下一個滿意的租屋處。從附簡單家具的短租公寓、到設備齊全的長租套房任君選擇。打包、搬家等等也有合作廠商代為處理,就像在 Airbnb 預訂房間一樣容易:帶著簡單行李,離開舊宅、入住新房,展開新生活。 再多付點錢,變更通訊地址、申請水電煤氣等行政事務也可由服務人員代勞。非常適合有錢沒閒、渴望儘速擺脫混亂局面的都會客。而為期三個月的長期方案享有更豐富的服務,像是生活圈附近有哪些不錯的餐廳、酒吧、健身房的推薦名單、有趣活動的行事曆,甚至還能代客遛狗。 包山包海的分手服務。圖片|Onward 另一方面,就如同公司名稱的字面涵義——「向前」,Onward 希望顧客把分手視為開創新局的契機。因此,除了現實層面除舊布新,他們也為有需要的客戶提供內在情感上的支持。 在外工作,不見得每個人身邊隨時都有家人或朋友給予慰藉,Onward 希望能提供客戶們「自我照護」的能力,他們依據客戶的保險內容,在 24 小時內配對 1-3 位合格的心理治療師給予諮商服務。 此外,Onward 備有律師、調解員、理財規劃師等專業人士資源,以應付不時之需;同時,也提供特約的瑜珈教室、冥想工作室,與美國最夯的女性社群「The Wing」也有合作。期望每位客戶都能早日收拾心情、繼續向前走。 圖片|Photo by Théo Dorp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要租房前,先搜尋「女生獨居安全指南」:是什麼讓女性擔心受怕?) 3. 瞄準利基市場、加值型租屋仲介才是真正業務核心 根據美國國家家庭與婚姻研究中心(NCFMR)統計,美國有 66% 的伴侶婚前會先試著同居,但首次同居的伴侶中只有略高於一半比例的人後來結婚;也就是說,多數人在進入婚姻前經歷過多段的同居關係。 Meck 認為,其中潛藏的大量商機足以讓 Onward「成為這個領域的『分手專家』」。雖然表面上包裝成失戀者的救星,但回歸到商業模式來看,其實 Onward 就是一家鎖定同居利基市場、同時帶有高附加價值的租屋仲介公司。 Onward 精準抓住了分手的伴侶們想趕快離開傷心地的急迫需求,適時地奉上各種租屋選擇,再整合搬家公司、家具廠商成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安頓好「重要且急迫」的基本生活需求後,接著提供心理諮商等其他「重要但不急」的週邊媒合服務。 在一次訪談中,Meck 被問到如何定義公司與客戶間的關係,她回答:「我們會與客戶保持距離,因為我們並非專業治療師。」。由此可見,Onward 並不想成為客戶的救命稻草,而是努力從旁減少令客戶煩心的種種外在干擾,讓他們能在專注調整腳步、修復心裡的傷之後,把人生「重新開機」。 Onward 起步還未滿一個月,目前只有紐約據點。但 Leonard 和 Meck 計畫在一年內擴張到洛杉磯、華盛頓、舊金山等城市。而這幾個地區有些共同的特色:同居比例高、租屋需求量大且租金節節上升,藉此也可看出他們的企圖所在。 無論如何,分手和離婚一樣都是傷身、傷心又傷荷包的大事,感情值得大家好好認真經營。非不得已要和彼此說再見時,記得 Meck 總對她的顧客這麼說:「(決定分手)雖然是艱困的決定,但挑戰的另一面是機會,你可以邁向更好的人生!」 參考資料: 1. You can now hire a company to help you through your breakup 2. Onward, A “Breakup Concierge” Service, Will Help You With Everything From Moving Out To Self-Care Services 3. This post-breakup concierge service handles all your moving-out needs–and more 4. This Service Will Deal With the Logistical Side of Your Breakup for $99 5. A Q&A With the Women Launching a Breakup Concierge Service 推薦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用賣衣服的方式,在網路上賣房子!這家公司顛覆房仲模式,成了20億元的獨角獸! 賺錢和省錢的機會,都在「流程」!這位華裔創業家改善了送餐流程,做出了40億美金的公司 為什麼我們走不出舒適圈?原來大腦有這三個抵抗機制! February 25,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MqkwMA
為什麼「處理人」總是最困難?職場心理學:一旦出現負面情緒,就會出現連鎖效應 https://ift.tt/3qS5pu9 台灣東販 人很難不被情緒影響,例如煩悶時,做什麼時都會帶有一股煩躁感。因此,若想讓自己保持平靜,情緒上來時,先試著轉移注意力,才有機會從情緒中解脫。 最近,有發生什麼讓你感到煩躁不安的事嗎? ⋯⋯雖然我這麼問,不過希望各位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不要去想那些令自己煩躁的事情。 有研究結果顯示: 只要想到那些煩人的事,就會產生煩躁的連鎖反應。 密西根大學的布許曼(Brad J. Bushman)等人,曾針對憤怒進行了這樣的實驗。該項研究共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是第一階段。這個階段會大致把參與者分成兩個小組,並請他們分別執行任務。 ①「可以去想那些煩人事的小組」 ②「不能去想(轉而思考其他無關事項)的小組」 結果顯示,①「可以去想那些煩人事的小組」,他們對同組夥伴的攻擊性比思考其他無關事項的小組成員更強,而且還會對笨手笨腳的人說一些挖苦、批評的話。這種傾向只有在 ①「可以去想那些煩人事的小組」成員身上看到。 第二階段是以第一階段的實驗為基礎,並對更多參與者進行同樣的實驗。結果依舊相同,同時那些去想煩人事的人會因為一點小事而「遷怒」他人。 接著是第三階段。這次的實驗與前面兩個階段不同,是讓「可以去想那些煩人事的小組」花費八小時去思考令自己煩躁的事情。 不管哪一階段的實驗都一樣,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去想那些煩人事的小組成員皆會感到不快,而且還會出現攻擊他人的傾向。 換句話說,就是「煩躁會引來煩躁」。 圖片|Photo by Tengyart on Unsplash 當發生令自己不滿或不快的事時,人會變得更有攻擊性。 不安也會激發憤怒的情緒。所以當你發覺自己正為已經過去的事感到悶悶不樂時,最好開始做一些完全無關的事情,讓自己養成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的習慣,或是為自己設立一個情緒開關。 總而言之,要讓意識從煩躁不安中跳脫。這是當下第一要務。 How to UNTHINK 一旦負面情緒顯現在你的態度上,這種感情就會變得更加強烈。 本文摘自堀田秀吾的《這世界愈複雜,你愈要簡單思考》。由台灣東販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這世界愈複雜,你愈要簡單思考》 February 25, 2021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S5pu9
【女人迷 Clubhouse】如何才能成為大家想一起工作的人? https://ift.tt/3aPem1W 讀者創作 女人迷以「成為你也想一起工作的人」為題,在社群平台 Clubhouse 開房聊天,談如何培養職場領導力。 讀者 Nora,記下他所聽所學,並將這些工作心法帶到自己的工作場域,期望自己與他人都能成為「別人想一起工作的人」。 文|Nora 諾拉 成為你也想一起工作的人 內容重點: 有交情才有交易,要先交流再交辦 培養工作默契,了解夥伴的習慣 讓彼此做事愉快且順利 跨一個職等去多想一步、換位思考 常常用嘴巴說:「我了解、我理解你的工作狀況、心裡感受」但是同理心不是只用嘴巴說說,而是要親身體驗才能有真正的同理心理解。 目標 vs 目的 數字具體的目標對團隊來說很重要,因爲是前進的方向。但是這過程當中,也需要讓團隊理解精神意涵的目的,才能確保大家的熱情不被消滅。 領導 vs 管理 高鐵的每節都有動力,由第一車廂領導著大家一起往同一個方向前進。而火車的車廂沒有動力,只能靠著火車頭帶著大家前進。 在工作中,當然是希望大家是有動力的高鐵車廂,各自清楚知道任務而且有動力完成,如果只是靠著火車頭在前方使命的拉,最後還是會達成目標,但是過程及後續的發展可能就有待確認了。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推薦閱讀:建立幸福感爆棚的工作環境,從了解夥伴開始!女人迷聊職場:人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行銷黃金圈理論:WHY 了解目的 注重執行時的目的,不要消耗滿滿的熱情。發自內心地想做,效果才是最棒的。 女人迷的「成為你也想一起工作的人」是我第一次在 Clubhouse 裡從頭到尾聽完的主題,一方面當然是和標題一樣,希望讓與我工作的夥伴能想要和我一起工作,共同達到團隊的目標。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由女人迷舉辦。從去年底開始追蹤女人迷 IG 文章,其切入的想法、觀念都很有共感。一開始以為 IG 文章應該都是文字少少的,但每篇都感受到筆者滿滿的心意。 超級感謝講師們無私分享,我隔天到公司,就把聽到的方法、可以執行的想法,實際運用在團隊合作中,雖然這個筆記分享拖了有點多天。 其中女人迷主編 Audrey 提到,具體數字目標和精神意涵目的的平衡,不能只追求數字而忽略意義目標,也不能只追求意義目標,而沒有數字目標來衡量成效。 小紅帽創辦人暨理事長林薇提到「黃金圈理論」,原來這個理論不是只用在學校,為了保有每個人的熱情,要先了解大家心中的那個 WHY。 商業思維學院營運長 Disney 提到「先有交情才有交辦」,也讓我大開眼界。以前就是傻傻的工作是工作,幹嘛聊這麼多別的,但這樣都是讓對方在工作時感到舒服愉悅的方法之一。 最後也感謝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回答我的問題:「如何激起團隊中成員的動力?」先了解自己的使命任務, 再去了解團隊中夥伴的工作任務、內心期待。 謝謝主持人 Merci 在每個段落的總結也都很精華,來不及筆記的時候都是靠 Merci 的重點整理。期待下次女人迷其他分享。 (你會喜歡:「成為你也想一起工作的人」女人迷聊職場:如何區分不成熟、成熟工作者?) February 25, 2021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Pem1W
【關係日記】史嘉蕾喬韓森與科林約斯特:你會遇見一人,讓你願意再為愛勇敢一次 https://ift.tt/3qUbiaf Charming BrandTalks 【I-PRIMOX關係日記】愛情不該只有單一想像,帶你重新定義關係的模樣。史嘉蕾喬韓森與科林約斯特,原來有一種愛情,是待你讀懂了自己,終將遇見那個願意與你共度平凡,讓你勇敢再愛一次的人。 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以童星出道,12 歲出演電影《Manny & Lo》女主角,獲美國電影獨立精神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2010 年,史嘉蕾於漫威電影《鋼鐵人 2》(Iron man 2)中飾演「黑寡婦」,一演便是十年,奠定她性感又強悍的螢幕形象,也讓外界更加注意到這位演技與外貌兼具的演員。 除了戲劇作品外,史嘉蕾的感情關係,亦是人們提及她時常討論的話題。她經歷三段婚姻,第一任丈夫是演員萊恩雷諾斯(Ryan Reynolds)、第二任丈夫是法國記者羅曼達瑞克(Romain Dauriac)。前兩段婚姻未能延續,直到遇見現任丈夫科林約斯特 (Colin Jost)。 圖片|Instagram 她曾說,自己是個獨立的人,能照顧好自己,但仍需要愛與關懷。她大方地直面自己對愛的渴望與脆弱,於是當史嘉蕾結束兩段婚姻後,首次挽著現任丈夫科林約斯特的手出現於大眾視野,他們對視的眼神裡有光,也有她對愛的信仰——待你讀懂自己,你永遠都能勇敢再愛一次。 當有個人說,我想跟你共度餘生 2006 年,史嘉蕾參加人氣談話秀《週六夜現場》而結緣該劇編劇科林,2017 年開始交往。科林回憶,自己對史嘉蕾的第一印象是:美麗、聰明、甜美和令人生畏的精緻。身為編劇的科林,憑著幽默的性格、優秀的寫作才華,每天都能讓史嘉蕾開懷大笑。在某次訪談中,史嘉蕾這麼描述自己對科林的感覺,「他非常樂觀、隨和、有趣、友好,這些是他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圖片|Instagram 而他有趣的性格,也顯現在對史嘉蕾的支持上:漫威電影《復仇者聯盟4:無限之戰》首映當天,科林為他她訂製一副「無限寶石」手鍊,不僅成為焦點,似乎也無聲地宣告著,他支持她的事業,也為她的成就感到驕傲。 圖片|Instagram 在彼此的二十幾歲相識,斷斷續續地分享生命經歷、共事,而後走到一起成為戀人,史嘉蕾回憶說道,「與某人長期分享經驗,然後關係發生了變化,真是有趣。」或許他倆從沒想過,生命中的相遇分合與轉折,有一天會讓他們走到一起,互許終生。 2019 年,科林向史嘉蕾求婚,談及當下被求婚的心情,曾經歷過兩次婚姻的史嘉蕾說:「就算你已經想過大概會是怎樣的情形,但當下還是很美好的。」她補充,「是非常特別的時刻,當一個人告訴你,他想要跟你一起共度餘生,我想這比什麼都令人覺得可愛、特別。」 圖片|Instagram 求婚就是如此奇妙亦慎重的時刻。當有個一人深深看進你眼底,渴望未來不論清晨日落,不論欣喜憂愁,不論出名平庸,都想與你共度餘生每個平凡日子,你會感覺自己被深深地接納:無論好的壞的,一起以後,都是我們的了。 寂寞不是愛的理由,「愛」的本身才是 史嘉蕾曾說,過去的自己害怕孤獨,才試圖透過婚姻填補內心的寂寞。兩段婚姻結束後,她發現所謂關係,不該只有依賴:「我意識到過去自己從來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直和別人在一起。我應該學會獨自一人相處。」在與自己相處的過程,她亦逐漸理解,在愛別人之前必須先學會愛自己,這樣才能孕育出具啟發性的關係: 「在與他人的生命交織之前,先理解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你要先學會處理自己的問題,和了解自己的定位。」——史嘉蕾喬韓森 (Scarlett Johansson) 婚姻未能延續,並不代表失敗,只是一段關係的結束。史嘉蕾從結束的關係裡,長出對自己更深的認識,也更懂得如何去愛,因此當她遇見科林,她沒有退縮、沒有自我質疑,而是仍願意勇敢地跨出那一步,追逐她渴望的幸福。 圖片|Instagram 2020 年10 月29 日,彼此皆十分關注社會議題的史嘉蕾喬韓森與科林約斯特夫婦,透過 Meals on Wheels America(一家為老年人提供食物和資源的慈善機構),在 Instagram 上公布結婚的喜訊。並在貼文最後,表示他們的結婚願望是,希望大家在 2020 年這艱難的時期,幫助並關懷脆弱的老年人。 圖片|Instagram 原來有一種愛情,是待你讀懂了自己,終將遇見那個願意與你共度平凡,讓你勇敢再愛一次的人。或許曾經寂寞,或許曾經傷痛,但那些都是生命給的禮物,讓你更加認識自己,讓你懂得,寂寞不是去愛的理由,愛的本身才是。 【I-PRIMOX關係日記】 在關係中,有一種勇敢,是你仍願意相信愛。一如史嘉蕾與柯林的愛情故事,別因為往事遺失愛人的能力,相信自己,永遠值得幸福快樂。 I-PRIMO 的 Hercules 系列鑽戒,以神話英雄海克力士作為設計理念,將英雄的特質「剛強、知性、溫柔」融合於戒款之中,獻給願意為愛勇敢的你們,驕傲地牽著彼此的手,共度人生。 February 25, 2021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Ubiaf
女人迷讀者金句|15 句給自己的溫暖情話:妳的溫柔,要先給自己 https://ift.tt/3klrEpX Louise Lu 盤點 15 句來自於女人迷讀者的溫暖語錄,世界很大、回憶很鬧、未來遙不可及、愛人還不見蹤影。但即便如此,也千萬別忘記,每時每刻,我們都還擁有彼此、還擁有自己。 左耳是最靠近心臟的位置,所以情話要說給左耳聽。—— 《左耳》 當一個人離你遠去,情話沒來得及接住,就掉落在地。就好像賠掉了那幾年,你以為的永遠,你以為的真心。 只有你自己最明白,需要和想要是兩回事,你需要被愛,而你想要有人愛你。親愛的,你還是可以把「想要」握在手掌心,你仍可以期待在千萬人之中,遇見全世界唯一的靈魂伴侶;但你仍得學習,把「需要」還給自己,你需要被愛,你需要懂得如何愛你自己。 圖片|Photo by SHINE TANG on Unsplash 這 15 句溫暖情話,請先說給自己聽 左耳是最靠近心臟的位置,但開心與傷心的分寸,只有你自己最清楚,所以別等著有人在你耳旁低語,情話要說給自己聽。這十五句來自女人迷讀者的溫暖情話,送給你們,送給獨一無二的我和你。 我愛你是你的事,我不愛你是我的事,把我的事變成你的事,是美好的一件事。 在一起的時候就好好在一起,不愛了也就帥氣的轉身離開。 相信自己的直覺,珍惜自己的感受,我想跟自己談一場戀愛。 我先好好愛我自己,才有辦法好好愛你。 世界上只有一種性向,叫心之所向。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快樂,只是你覺得自己不配去享受。 儘管愛讓人受傷,我想不管幾次我都要再愛一次。 先別管大家喜歡什麼,勇敢喜歡妳喜歡的。 比起我愛他,更要懂得愛我自己。 愛了就勇敢,不愛就瀟灑。 我愛你,單單只因為你是你。 妳的與眾不同,只需妳自己定義。 妳的溫柔,要先給自己。 吸引力法則只吸引相同頻率的人,你給出缺乏愛的匱乏感,便吸引糟蹋愛的人,因為你並沒有先愛自己。 走在冷擎步道上吹過的風、曬過的太陽,是萬物教妳領會的天意。儘管一個人,當下妳深知,自己將永遠被愛著,如同妳勇敢愛著這片天地。 沒關係,傻完就長大了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左耳》 走不出來的是人,你正感傷的是回憶。 難過時可以哭,哭完別忘了拾起不小心掉落的真心,把它收好,靜靜養傷。 等待回憶成風,待你行經與他逛過的百貨、吃過的熱炒、散步過的河堤、停過的車站時,都能無動於衷地走接下來的路,表示過去的勇敢已成了你的風華。 等你好時,別忘了回頭看看過去的自己,笑著對他說:「你好嗎,我很好。」 親愛的,一切,都會好的。 February 25, 2021 at 0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lrEpX
性別觀察|分析四大特徵,判斷自己是否是「智性戀」? https://ift.tt/3pJSclW KnowYourself 你知道有種人會因為一個人「智商」產生性慾嗎?對智性戀來說,智力是最有特徵的性吸引力。 4 項特徵檢測你是否為「智性戀」? 文|47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話說上回,我們最 cute 的 Cyte 大大應「二元關係外性幻想」一文留言區讀者們的要求,洋洋灑灑完成了一篇「紙性戀」研究。 沒過多久,我們留言區的小伙伴們又有了新需求:「KY 啊,既然寫了紙性戀,那順便再來一篇智性戀唄!就是談戀愛只看腦子的那種。」沒問題!不過,這兩個選題的差異可大了去,怎麼就成「順便」了呢? 「紙性戀、智性戀,諧音嘛!」⋯⋯行!那麼今天,我們就再應「紙性戀」讀者的提議,和大家再來聊聊智性戀。 到底什麼是智性戀(Sapiosexual)? 說來也巧,前幾天,男朋友也對我發出了死亡提問:「你最喜歡我什麼?」 我不假思索地就回答:「喜歡你聰明啊!」說完我就一愣:難道,智性戀竟是我自己? 本著嚴謹科學的 KY 精神,我立馬扔下男朋友,跑去查找文獻資料。原來,「智性戀」的定義,比我們想像得複雜得多: 智性戀 Sapiosexual:源於拉丁語詞根 sapiens(辨識、明智)與 sexual,指的是一個人會因為別人非常聰明,而感受到強烈的性吸引力。 舉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生活大爆炸》中的謝爾頓。謝爾頓很聰明,一些觀眾會因為他的聰明而喜歡他,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些觀眾就是智性戀。 圖片|《生活大爆炸》劇照 智性戀意味著,你不僅是因為一個人聰明而喜歡他,甚至還想要撲倒他! 性與關係專家 Casey 在 2020 年接受采訪時,對智性戀做了進一步解釋。 她提到,對於智性戀人群來說,智力是最有特徵的性吸引力,甚至比潛在伴侶的外表和性格都更有價值。而且,智力本身,而不是它帶來的權力、地位等其他東西,才是真正「接通」雙方的關鍵。 接著謝爾頓的例子。現在,我們把 Jim Parsons 替換成大家同樣熟悉且喜歡的高曉松老師。並且還是個一無所有的「貧窮版」高曉松老師,但他依然智力超群。 你還下得去嘴嗎? (求生欲時間:舉例僅用於概念闡述,並無嘲笑和諷刺的意味,沒有冒犯的意思,小編非黑子,對老師本人毫無敵意,更沒有要求大家必須以高曉松老師作為智性戀標杆,大家喜歡不/喜歡都可以是/不是智性戀!) 不少方才認領自己是「智性戀」小伙伴們可能就要猶豫了。 例子是糙了點,但也形像地向大家解釋了一個概念:如果你能純粹的因為一個人的智力而產生愛意和性慾,那麼,你就是智性戀啦! 智性戀這個說法並不是一早就有,而是近年來才出現的 1988 年,一個 ID 為「Wolfieboy」的用戶,在 Livejournal 網站上首次使用了「Sapiosexual」一詞。 2002 年,他在博客中寫道:「我並不是太在乎高潮,我想要一個敏銳的、有洞察力的頭腦。我想要有一個人,可以和我將討論哲學作為前戲。(作者註:這裡的高潮,指的是由其他非智商刺激而產生的高潮,不是說自己不想要高潮。)」 這段文字對智性戀的體驗有了更為具體的描述。 智性戀真的進入大眾視野,還是 2014 年的事。當時,知名交友網站 OKCupid 將智性戀和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等其他性取向,一起納入了性向選擇項。 同年 10 月,一個名為「The Sapio: Intelligent Dating」的交友 app 推出,專門針對智性戀用戶人群,旨在讓那些「寂寞的聰明人」能夠因共同的興趣話題和學術追求找到彼此(Meena , 2020)。 雖然智性戀這個詞已經日益風靡,但是⋯⋯ 智性戀還不是一個為心理學界所認可�、嚴格意義上的性取性。 OKCupid 網站曾在採訪中提出,增加「智性戀」選項是為了兼顧一些更偏重智識的群體,提升用戶體驗。官方回應了增加該選項的初衷,而且並沒有承認它是一種新的性取向。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指的是一個人傾向於產生持久浪漫感受或性吸引(也可以二者皆有)的性別。 而在學術界,當人們探討不同的性取向時,通常也是不會包含智性戀這個選項的。 不過,Herbenick 在 2018 年也曾指出,這並不妨礙我們將智性戀作為一種自我身份認同。 一個認為自己是智性戀的人,可以是同性戀、異性戀或其他取向,不過對他們來說,智商高,一定是不可或缺的擇偶條件。 就如同前文的舉例所說,有的人確實很喜歡「聰明的人」,可是,他們就必然是智性戀了嗎? 我怎麼才能知道/判斷,自己是不是智性戀呢? 一般來說,智性戀包含這四大特徵(Retta, 2020): 具有側重性:比起其他要素,你會更容易被智力吸引 有智力的對話會激發性慾 性交前需要足夠深刻的思想討論 智力碰撞的火花比情感上的火花更重要 對於非智性戀的人來說,他們也可能因為智力喜歡一個人,但他們在建立起連結後,雙方實際接觸可能更注重情感上的溝通和情緒體驗,可以說,智力只是他們和對方建立關係的橋樑之一。 但對於真正智性戀來說,智力是增進感情的關鍵。他們即使在建立關係後,也會確保有足夠多的智力上的交鋒和討論。 圖片|Photo by casanowe on PIXTA (延伸閱讀:性愛治療師:想要擁有美好性愛,決勝關鍵是伴侶溝通的能力) 話雖如此,但真的會有人因為智商喜歡上一個人嗎? 真的有!在西澳大利亞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 383 名成年人進行了調查(Gignac, Darbyshire & Ooi, 2018)。 研究人員列舉了 9 個有關智商與性吸引關係的問題,比如「如果一個人外貌很有吸引力,但是智力一般,那麼不會讓我產生興趣」、「聽到某人特別富有智慧的談話,會讓我產生性慾」等等,然後讓參與者按自己的認知進行打分(1 分表示強烈不同意,5 分表示強烈同意)。 經過統計和分析發現,在樣本年齡在 18-35 歲的人中,約有 8% 為智性戀。 此外,還有相關證據佐證,智商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吸引力。「大家都喜歡聰明人」這句話其實是真的有科學依據的。 Buss(1990)曾對來自 33 個國家的 9,474 名參與者進行了抽樣調查,報告稱,「聰明」是人們在選擇伴侶時,第二大被重視的特徵,僅次於「善良和理解」。 有時候,「聰明」說不定比「善良和理解」還重要。試想一下,如果不夠聰明,可能連對方到底想表達的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勢必也難以理解彼此。 此外,在上述西澳大利亞大學的研究中還發現,隨著智商增加,一個人對他人產生的吸引力也會相應增加。 但是這種效果是有上限的,當 IQ≈120 時性吸引力最佳。 可以理解為,在通常情況下,智商特別高的人可能也會不受歡迎。 想想那些電影裡不善言辭性格怪異的「天才」,我似乎一下就 get 到了這個研究成果。 但是心中,還是有個大大的問號⋯⋯ 智商怎麼會比顏值還有吸引力?人們為什麼會更喜歡高智商呢? 先來講一個最容易解釋的原因: 智力之所以會成為一種性吸引力,因為它是生物適應性的一個指標(Miller, 2011)(說人話就是,智力是生物繁衍和進化的選擇) Miller 等人檢測了 400 名越戰退伍軍人的精子質量和智商,發現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那些智商測試中得分越高的人,健康精子的數量就越多,健康精子的數量和腦部質量呈正相關。 人類有繁衍和進化需求,而高智商可以帶來更健康、優質的後代(Arden, Gottfredson, Miller, & Pierce, 2009),因此,智力可能被認為是「好基因」的有效指標,成為人們擇偶時的一項指標。 慕強,簡而言之,就是仰慕強者。 再來,追求高智商伴侶,有時也是「慕強」的一種體現。 這些都是慕強的體現。 不過「強」呢,並不單單指代某種能力很高,而是指他至少在某一方面或某些領域有超出常人的積累或天賦,比如說,智商高就是單純在智力維度上的「強」。 慕強,在當今社會逐漸成為一種「流行風向」。人們越發輕易地就可以接觸到彼此生活(而且很多是自帶濾鏡的生活)。 發達的網絡讓我們可以看到年入百萬的 00 後,可以看到一些人通過婚姻,輕鬆實現了階級飛躍。這會讓人不自覺產生對比,提高對伴侶的要求。 而高智商,無疑是傳統認知中強者、優秀的代名詞。或許,很多人並不僅僅是在追求高智商,而是對一切體現著力量的標籤著迷。 不過,還有很多人喜歡的並不是智商本身,是他帶來的一系列附加價值。 1. 高智商的人往往可以通過這個優勢,獲得更多成就和社會資源。比如取得更好的成績、財富地位等,很多人追求高智商伴侶,看重的不是智商本身,而是它帶來的這一切。 有研究表明,在特定人群中的智力水平排名,與取得高社會成就的可能性呈指數型正相關。也就是說,智力排名越高的人,取得高社會成就(比如讀到博士、高收入)的可能性越大。 智力排在中等的人比排在末尾的人更有可能取得高成就,而與智力排在中等的人相比,智力排在前列的人取得高成就的可能性會有特別顯著的提升(Robertson et al., 2010)。 也就是說,當你與智商排在前列的人交往時,你更可能提前碰上一個在日後擁有高學歷、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人。 2. 智商可以帶來的附加價值,除了「功名利祿」,還有一種潛在的安全感。 對很多人來說,高智商意味著快速學習的能力、精通和頓悟某件事的能力、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所以,高智商似乎具有更穩定的抗風險能力。這種由智商帶來的安全感,也是很多人對高智商偏愛的原因之一。 其實呢,喜歡智商只是眾多性偏好中的一種。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你不喜歡我的樣子,真的很迷人」有一種性傾向,叫做「性單戀」) 有人談對像只看臉,有人特別喜歡手好看的,叫做手控,還有「音控」、「腳控」、「短髮控」等等,甚至還有更多更小眾的偏好。那那那,怎麼就還不允許有一部分人,就是沉迷於智力了呢! 如果要說沉迷智力的原因,或許一定程度上與童年經歷有關。 其實,通過今天的討論咱們可以發現,真正的智性戀定義還是非常嚴格的,很多人雖然喜歡「聰明人」,但嚴格意義上也許還不能算是智性戀。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將它作為自己交友、擇偶的一條標準,作為一個明確的個人標籤。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偏好、了解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伴侶,還可以讓我們有機會遇見更多與自己相似的人,找到歸屬感,並提升遇到真愛的機率。 參考資料: Arden, R., Gottfredson, LS, Miller, G., & Pierce, A. (2009). Intelligence and semen quality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telligence , 37(3), 277-282. Buss, DM, Abbott, M., Angleitner, A., Asherian, A., Biaggio, A., Blanco-Villasenor, A., ... & Yang, KS (1990). International preferences in selecting mates: A study of 37 cultur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 21(1), 5-47. February 25,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JSclW
「她扮演好妻子,容忍在外偷吃的他」關係心理學:真正的愛,不需要這麼辛苦來換 https://ift.tt/2Nzv4cN 廖梓鈴 每一種關係的相遇,都是課題。有些帶給你快樂,有些帶給你苦痛,不論是喜是悲,都點綴著你的生命。 我們不是要合理化傷害你的人,而是希望:親愛的,好好照顧自己,相信自己值得真正的愛。 我有個朋友,她結婚將近十五年,育有一名十三歲的女兒。 從小幻想婚紗、期盼美滿家庭的她,結婚後,她邊工作,邊為細心維護她的家。她是同事眼中的好工作者,夫家口中的好媳婦,也是孩子認為的好母親,但這一切的甜蜜卻在她結婚十週年那年變了樣。 那年,她經歷父親生病辭世的悲痛,她將目光轉向丈夫,渴望褪去為工作、為家庭服務的角色,以妻子的身份獲取丈夫的照顧及安慰,卻意外發現他冰冷的雙眼,才知道,原來他背著她偷吃多年,對象還是他的舊情人,他們的大學同學。 一開始她控訴為家庭這些年的付出,竟被踐踏與背叛的憤怒;沒想到他不僅沒有歉意,反倒姿態甚高地表示,她過度將注意力放在工作與孩子身上忽略了他,他的行為實在情有可原。 沒想到這番話讓她的憤怒不平退居幕後,取而代之的是深切的罪惡感,她認為自己應該為前些年忽略丈夫所造成的傷害負起責任。 於是她跪下,決定要重新佈置這個家,讓丈夫回家。 就這樣,她答應丈夫所有要求,包含在婚姻修復到理想狀態前,他會繼續跟舊情人保持聯繫;她認真佈置他們的家,以牆上小卡示愛,也用許多休假,準備週年與生日慶祝; 週末時她哄騙孩子,爸爸加班,我們自己吃晚餐;連孩子的國小畢業典禮,她逼著自己接受,丈夫在旁心不在焉、不斷傳訊息,我沒資格要求與生氣。 這些年,她像是個補考學生,小心翼翼地交上新的考卷,渴望從丈夫的眼中看見一絲溫情與感激,那些可能稱作「愛」的東西,以確定這次做對了沒,但換來的總是他冰冷的眼神,以及晚上主臥房除了她之外的漆黑。 有時她委屈受傷、想憤怒控訴,或貪戀安慰時,她無奈收回也告訴自己,這是我忽略他而活該受的罪,我還是個失敗的妻子。 過了五年,他們之間的三角習題仍找不到解方。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他這樣對我真的合理嗎?哪時候我該退場?我無從確認。我只知道,那些年,我真的對他很抱歉,我花太多時間在小孩跟我自己身上,忽視了他。 我不想重蹈覆徹我父母離婚的結局,我想給我自己跟他,以及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給我們獨一無二的家,這是我們結婚時的承諾,我相信我一定可以讓他感受到這裡才有他所需要的溫暖」她說。 我嘆氣回應她:「你似乎有發現如果他真的愛你,也許不該這樣對你,但你仍緊抓著幾十年前你們的承諾,認為那是挽救感情的希望,卻這些年的妳承受好多委屈與失望。」 「你說的沒錯,但我真的認了,早在前幾年,我找過很多文章,什麼原生家庭、內在小孩的未滿足期待,我試著自我分析,也嘗試與專業人員談過,無論什麼原因,你說執念也無妨,我就是離不開也放不下;如果能讓他愛我,做什麼我都願意。」她眼神堅定的告訴我。 聽到這,本來有些沮喪。但仔細想想,也許我們都曾有這種時候,明明意識問題的起因,也感知傷害,卻仍受困其中,不得動彈。 我突然想到尼采的永恆輪迴概念,而做了一點改編,我告訴她:「既然這樣,我們來進行一場大膽的想像實驗。假如,這一世並不是你們第一次相遇,在累世你們已重複經歷類似的劇情,也許身份或角色對換,但情節總是相似,而且你們會持續重複這些境遇,直到永生,」 她瞪大眼睛,揮著手說才不要,我笑著繼續說道:「也許這些糾結難解的問題你們會反覆經歷,也同樣深陷其中。這份未解決的課題,會替你們種下之後再相遇的種子。而倘若這些重複的經歷,是為了讓你們某一次的相遇,能做出不同於以往的決定,而且是正確的決定,你猜可能是什麼?」 沒想到這個提問,卻讓她對自己的際遇產生了新的眼光。 圖片| 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延伸閱讀:「自己有問題,老公才會外遇」為什麽妳任憑自己在婚內受委屈?) 所有的相遇,是為了讓靈魂體驗某些經歷:業力關係與療癒性關係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人幾乎所有的煩惱,根源都是人際關係。因為靈魂學習的場域,最好的地方就是關係。 關係的形式能分成兩種,一種是業力關係,另種是療癒關係。 業力關係,是以恐懼為基礎。通常發生在兩人受到彼此強烈的吸引,相互吸引背後的真正原因則在於內心深處的傷痛,比如你有被遺棄的焦慮,你容易深受能強烈迷戀你的人所吸引,這讓你感覺自己被強烈渴望與需要,彌補你害怕自己不夠重要的焦慮; 又假設你習慣壓抑自己的需要與情緒,你反而選擇會經常向你討愛的伴侶,雖然你嘴裡說快窒息,也許你沒意識到,伴侶的焦慮與索討,恰好反應了你無法承認卻渴望認回的自己。 業力關係是對方身上尋找完整,渴望相互拯救,也經常會讓人感到無助、痛苦與絕望,因爲不相信自己能完整,也不相信自己內在擁有足夠的力量,於是藉由掌控對方,想要保有自己的完整,於是陷入權力、控制與依賴的處境。 療癒關係,是以真正的愛為基礎。在療癒關係中,你會感覺愉悅、輕鬆與平靜,情感也能自由流動,你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也能相信自己能完成許多事情,心理也能有足夠空間,能容納別人的成長。 圖片|Photo by Morgan McDonald on Unsplash 因為在療癒關係中,你會知道,你內在有豐沛的力量與愛,你不需要依賴外界來給予,自然也不會想控制對方。 業力關係,有時源自於童年,也有人說是前世的未解決議題。 無論來源,業力的發生,是因為你曾經在關係中給出不好的意圖,像是恐懼、不信任、自我懷疑與貶低,於是吸引某些人再度來到你生命裡,藉由重複經歷這些境遇,目的是為了讓你最終以高頻率的愛、寬恕、感激等內在力量來化解業力,停止痛苦的輪迴。 也可以說,某些痛苦的關係源自於業力,它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治療,讓你目光從外求,轉向內求,以善的意念來回應痛苦的境遇,並認識自己的神性,用自愛讓自己恢復完整。 那時,你才有機會遇到真正療癒性的關係,他將會成為你的靈魂伴侶,在這一世共同成長與進化。 她後來告訴我,確實當年與他相遇時,有種莫名的強烈的吸引與熟悉,某些相處的場景都有種奇怪的既視感。在知道他外遇後那些年裡,她也常夢到與他在不同年代相遇,甚至對換角色、年紀與職業,但情節都是三角關係的處境。 我邀請她閉上眼睛,讓心而非腦來直覺回答這個問題,我再問她:「如果今生的相遇,是為了要學習某些課題,並為你自己做出正確決定,妳認為是什麼?」 她皺著眉頭,安靜許久,才終於開口說:「這問題實在很困難。但我剛才想到,我可能太依賴別人的肯定,我一直想成為別人眼中的好人,好妻子,好媽媽,我好像需要用別人的愛拿來愛自己,確定我很有價值,但其實我是個自卑的人。」 她沈默一會,又繼續說:「也因為太渴望別人的認同,我發現我隨意地讓別人來傷害我,我連保護自己的力氣都沒有,我很會保護別人,照顧別人,卻不知道怎麼用這份能力回頭對自己,我為了照顧因為無心而對他帶來的傷害,我選擇傷害自己,答應他無可理喻的要求,而他明明也知道這會令我感到受傷,我卻允許他這麼做,」講到這,她流下眼淚。 「所以,如果我今生與我先生相遇是為了要我學習,我認為我不該為了成為他眼中的好妻子,賠上真正的自己,我不該把忽視他所為他造成傷害扛下所有責任,我也不想繼續認為我為這個家做這麼多,我能換取他的愛,他有天會回來,那也許不是真正的愛。 我要練習相信,我很好,我內在有足夠的愛,很多事情我能靠自己創造,不需要依賴他來給予,因為真正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我跟孩子也能成為一個家,我也要有勇氣跟智慧,去辨識及遠離那些會要我無條件犧牲、奮力換取愛的關係。」 她睜開眼睛,驚訝自己竟然講出如此有智慧的話,我們相視而笑。但我心想,人啊,當心安靜下來,才能聽見內在的智慧,每個人才是最知道人生問題如何解的人,不是權威,也不是治療者或老師。 她也知道了,如果她要遇到真實的愛,她需要靠自己走完學習的路,因為業力導致兩人相互吸引。倘若選擇愛自己與寬恕對方,終究會離開這片黑暗,於是才能抵達新的地方,新的自己,因為真正的愛,不需要這麼辛苦來換。 擺脫關係中痛苦的輪迴:這一次,用愛與寬恕,做出對的決定 我越來越相信,每個人來到這世上,其實是靈魂的選擇。 正因為你有某些課題要學習,地球能提供相應的環境,讓你藉由投身在特定的家族,經歷特定的境遇,使你有機會進行成長與轉化,也讓靈魂達成真正的進化。通常,讓人們學習與成長的場域,即是關係,尤其是家庭與愛情關係。 所以,你今生與所有人的相遇,有可能早已預先設定,只為了讓你體驗某些經歷,尤其在業力關係中,經歷痛苦、矛盾與掙扎,是為了治療你深層的傷痛,希望你這一生能為自己做出負責任的選擇與決定,讓你擺脫這些痛苦的輪迴,以高頻率去吸引更多美善的事物靠近你。 就像黑暗跟光明看似是對立,我們都討厭黑暗,但黑暗只是光沒照進來的時候,所以要阻止黑暗的蔓延,請記得放入愛與寬恕,因為那才是光的來源,而這一切不是要求原諒傷害你的人,合理化別人的傷害,是讓你選擇別再因為怨恨、執著而把自己囚禁在黑暗裡,因為你值得擁有愛,你也必須療癒自己。 圖片|Photo by Katherine Hanlon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不能停止愛自己的 3 個理由) 對於業力關係的處理,以下幾個練習留給你參考: 意識到關係的現狀:你現在在關係中的感受,是平靜、自由,還是壓抑、難受?你或伴侶所做出的行為,是愛還是恐懼出發? 覺察生命課題:若你發現這段關係是業力關係,請用永恆輪迴的思考實驗,去想像,你如果要破除這個輪迴,你需要學習的課題是什麼,請把它列點寫下來。請記得靈魂課題由自己面對與處理,無需為別人負責,因為你會加重對方在受害者的角色,如同無能面對自己的課題,這仍會導致依賴與控制的關係。 透過負責任的選擇而進化:覺察課題後,請注意你的意念,因為意念會創造實在界。倘若你生命課題是要相信自己的價值,請每天告訴自己,你很重要,你很有價值,好好地愛你自己,來提高自身能量頻率。 請相信,當你選擇愛自己,總是對自己與他人慈悲時,宇宙會替你準備好一段美好關係。 February 24,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Nzv4cN
側寫陳意涵:在漂亮與直率之間,選擇成為真正的自己 https://ift.tt/3kjCOeU womany 女人迷精選 出道 16 的陳意涵成功打造了許多讓人覺得「只有她能飾演」的角色!在 2021 年最新的戲劇作品《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中,她飾演的夏芷一角,又是什麼樣性格的女主角呢? 文|Han 屬於女人的柔與堅毅,從這些影劇看陳意涵的「大發」魅力 個子嬌小可愛的陳意涵,一雙靈動的雙眼,讓她無疑是一個越看越得觀眾緣的漂亮女演員,仿若凍齡在青春年少的外表,加上運動美女的陽光形象,更讓人總是震驚於她的真實年紀,甚至常常忘記她如今已經是有著一個兒子的媽媽。 而誠如她為自己所取的「陳大發」這個綽號一樣,陳意涵個性活潑且率真,有著像是哥兒們的親和力——在影視圈裡不乏外貌姣好的女明星,可是像陳意涵這般能夠同時在漂亮跟直率之間取得一種特屬於「陳大發」的平衡,正是她最大的魅力。 出演多部戲劇作品,人氣更是隨著作品水漲船高的陳意涵,出道 16 年來亦挑戰了很多不同類型的角色,但最扣人心弦、且讓觀眾充滿記憶點的,特別像是在楚楚可憐之際,卻又帶有一點堅毅的角色形象,不僅正向、帶給觀眾力量,更同時在她的表演之下,能夠帶給觀眾莫大的共鳴。而她水汪汪的大眼睛更是訴說著故事——開心的場景,仿若連眼睛都在燦爛的笑著;傷心的橋段,則是隨著淚滴落下而勾動人心。 《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2021) 提到陳意涵在最新台劇作品《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中的夏芷一角,可就真的將陳意涵的特質發揮到淋漓盡致的代表。 夏芷這個角色有著公冶小蔦(林心如 飾演)所說的「忠臣」性格,她的不屈不撓,以及在職場上不畏艱難的堅韌,讓觀眾都不禁佩服她的堅持。 可與此同時,當她在公司遭受到欺壓、莫名的職務調動、被搶功勞,甚至是遭到性騷等不平等待遇時,縱使惆悵、縱使會去思考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嗎?可是可以發現,她依舊對自己的工作非常認真負責。誠如在開場戲裡,縱使被客戶酸言酸語、也一度發生了交通意外,還是臨危不亂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因此,在公冶小蔦給予她一個集團週年慶的機會時,她勇敢把握了這個從天而降的機會,並竭盡所能的投入其中,而夏芷從中得到的被認同,是她難得在工作上得到的成就感——這幾乎可以說明了為什麼她會決定跟隨著小蔦一起創業,因為對方是一個「看得見自己」的人。 圖片|可米傳媒 提供 夏芷在《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前幾集中的職場歷程,從壓抑、委屈、失意,到後來決心為自己放手一搏,更是讓很多觀眾因而心有戚戚焉。 不光是職場上遇到貴人,讓自己脫離不被肯定的社畜人生,在親情跟愛情線上,也都有細膩著墨。其中最催淚的一段戲,無非是當她提出創業的想法之後,父親拿出積蓄的支援,陳意涵飾演的夏芷在看到存摺的那一刻,到後來衝上去抱著父親,讓人看見感人肺腑的父女情,更同時看見陳意涵在該場戲中的情感發揮。 多面向的經營,不僅完整了夏芷這個角色,也讓陳意涵得以完整建立角色的厚度。夏芷恍若就是上班族的一個代表——象徵著必然的一些委屈跟承受,卻還是在工作中堅強地撐著、熬著,找尋自己工作的價值與成就感。 圖片|可米傳媒 提供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2018) 破億票房國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同樣也是陳意涵近年的代表作。該片由陳意涵與劉以豪領銜主演,在片中飾演宋媛媛(Cream)的她,保有了陳意涵本身個性中活潑又有一點鬼靈精怪的一面,她有點無厘頭、有點屬於創作者的跳躍式思考,幾乎讓人難以捉摸——所以面對愛情,或者說面對那些曾經有過的失去,都讓她更難以面對摯愛的即將離開。 雖是翻拍作品,但是陳意涵成功打造了一個只有她能夠演繹的 Cream,且同樣在這個充滿悲傷的故事裡,細膩鋪陳出了悲傷與情感的不同層次。儘管到頭來僅是每個人的愛情觀不同,可是在每一個選擇裡,都看見 Cream 帶著破碎的心,卻如履薄冰的走著每一步。 正也如此,不論是最後的選擇,又或者是 Cream 跟 K 為對方所付出的一切,都讓觀眾糾結得心酸。誠如 A-LIN 所唱的那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曲《有一種悲傷》裡,有句歌詞是這麼唱的——有一種悲傷,是你義無反顧讓愛成為我身上的光,這樣唱出了兩人的心聲。 圖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照 (同場加映:《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如果愛情需要言語,那啞巴怎麼相愛) 《聽說》(2009) 陳意涵以《聽說》中的林秧秧一角榮獲第 12 屆台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是在她演員生涯中獲得獎項肯定的重要作品,這部作品不僅是國片必看之一,獲得諸多影評人的熱烈推薦,更同時因為搭配到當時聽障奧運的話題性,讓《聽說》在票房上亦取得不錯的成績。陳意涵與彭于晏在故事中上演的青澀戀曲,不僅勾動了許多少女心,兩人只靠肢體跟表情的表演,自然、流暢且又帶有一種日系純愛的風格,更成功為本片營造出一種小清新的調性。 另外讓人相當揪心的,自然就是林小朋(陳妍希 飾演)跟林秧秧之間的姐妹情深,作為必須扛起照顧姊姊之責的存在,甚至為了姊姊的夢想而努力打工,卻曾陰錯陽差的因為一場意外,讓姊姊喪失參加聽奧的資格,強烈的自責跟歉疚一度壓垮了她,讓觀眾看見作為一個照顧者的巨大壓力,以及在陳意涵詮釋下,仿若看見一個真實存在於社會某一角落的真實故事,讓人不禁心疼起這個女孩。 圖片|《聽說》劇照 《華麗的挑戰》(2011) 縱使對楚楚可憐、溫柔婉約的角色得心應手,但是要提到最能夠讓陳意涵在表演上大鳴大放的作品,自然不能錯過這部改編自日本漫畫、與兩大人氣韓星始源及東海合作的《華麗的挑戰》。 在故事剛開始就遭遇失戀、被當工具人的悲劇,陳意涵以誇大的表演去經營失戀的橋段,讓悲傷得以用喜劇去處理,也讓觀眾在一開始就看見陳意涵突破過往既定形象的決心。 而在後來的故事發展當中,陳意涵更是發揮了「陳大發」的最大魅力,舉凡扮醜、裝可愛到偶爾的犯蠢,都能夠在陳意涵的詮釋之下,縱使外放、誇大、卻過而不失,讓「宮囍」這個角色成為一個既合理又可愛的存在,深得觀眾喜愛跟肯定,也讓觀眾看見戲路多變且能夠接受各種挑戰的陳意涵。 在《華麗的挑戰》中相當著名的「咕咕雞裝扮」,更是陳意涵在當時締造的一大經典,同時元氣少女的勵志故事,也是讓人看了熱血沸騰。 圖片|《華麗的挑戰》劇照 (推薦閱讀:劇也有 MeToo!《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能力與長相無關,漂亮本不該是種原罪) 每一次出演新作品都會帶給觀眾諸多驚喜的陳意涵,這回在《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更是有值得觀眾期待的表現,不僅三位缺一不可的「珍珠奶茶」夥伴——公冶小蔦(林心如 飾演)、林美季(簡嫚書 飾演)創業故事充滿戲劇性,與飾演夏芷父母的李立群及藍心湄有著精彩對手戲,以及與邱澤及宥勝間的感情糾葛,也讓人相當關注夏芷情歸何處。 圖片|可米傳媒 提供 相信這一次,陳意涵同樣會再次讓觀眾為她的表演為之驚艷! 《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播映資訊:1/31 起每周日 20:00 八大戲劇台 連播兩集;每周日 22:00 衛視中文台 連播兩集 February 24,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jCOeU
一直吵一樣的問題卻分不開?關係心理學:比起相互勒索,你更適合安全依附的另一半 https://ift.tt/3aPkcjW 貓心—龔佑霖 兩個焦慮依附個體在一起之後,有可能會出現一種交往模式──彼此不斷爭執相同的問題,卻又一直分不開。 你們,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狀況,兩個人明明從交往初期,就知道彼此的關係有問題,但總抱持著「只要一起走下去,終究會進步」的想法,繼續兩個人的旅程。這樣的想法可不是樂觀的想法,而是一種無奈的想法。 這兩人之所以會這麼想,很有可能並非真心相信彼此能夠找到變得更好的方式,而是擔心若是分開之後,要找到下一段感情恐怕更困難,再懼怕一個人的情況下,寧願與眼前人繼續努力看看,不敢放開手中的浮木,去尋找另外的可能性。 焦慮依附的形成:總是要努力爭取被愛的可能,換來低落的自我價值 焦慮依附者的誕生,與他們的成長歷程息息相關。 在成長過程中,未能獲得充足的安全感,此時人們容易傾向於向依附對象索取安全感,在期望伴隨著可能的失望下,焦慮依附者會時時刻刻保持警戒,深怕自己隨時會被他們所重視的人給拋棄。 在我們成長的路上,每個人都會有遭逢不安全感的時候。 當小嬰兒出生的時候,外界的雷聲、人群嘈雜聲,內在的肚子餓、尿床等等,都會讓小嬰兒感到不適,進而讓他們感覺到「沒有安全感」。 此時,主要照顧者若能夠「適時出現(Available)」、「敏感覺察到他們的需求(Sensitive)」、「對他們的需求給予適切的支持(Supportive)」,雖說不太可能每次都能如此,但在大多時候都能做到這三點的話,便能解除嬰兒的危機,讓威脅消失、重獲安全感。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越愛越小心翼翼?愛裡的不安全感) 一個人為何會成為焦慮依附者? 當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每當遭逢威脅時,安全感被滿足的頻率時不足,焦慮依附便容易產生。 面對外在威脅,他們本能性地透過向父母大哭大鬧,藉此尋求安全感;而經過他們的大哭大鬧,儘管父母回頭照料他們的品質很差、口氣或許很糟,但孩子們仍能從中習得:原來哭鬧可用以索求必要時候的安全感。 正因為這一群孩子不確定父母到底會不會回來照顧他們,於是乎,每當周遭有風吹草動時,他們便會感受到「草木皆兵」之感,對於外在威脅變得更加敏感,進而透過唯一的方法——「哭鬧」,向父母尋求安全感的庇護。 焦慮依附者在關係中的角色為何? 當這些孩子長大後,進入戀愛關係時,便也承襲了同樣的思維,也就是依附理論所稱的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 他們很容易就被觸發到情緒按鈕,感受到感情中出現威脅。譬如他們可能特別容易在意另一半跟他人的互動、沒有見面時在幹嘛、回復訊息的頻率,乃至於說話的語氣是否足夠關心自己等等。 對於任何關係中的事件,他們都比較容易傾向於往負面的方向思考,畢竟他們已經養成了「草木皆兵」的警覺狀態,自然而然也就比較容易害怕會和小時候一樣,一不注意就會被父母拋棄,必須時時刻刻做好大哭大鬧的準備。 對他們而言,他們的內心是空洞的、低落的、缺乏自尊的,他們必須耗費極大的心力在「維繫關係」這一件事情之上,以致於沒有什麼心力在感情裡面「共同成長」,畢竟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爭執、擔憂、哭泣、生氣、安撫、和解的循環裡面了。 在這樣的循環裡,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是很低的,畢竟要擔心自己是否隨時會被另一半拋棄,又要從何感到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呢? 圖片|Photo by Marco Bianchetti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沒有人天生有安全感,一輩子的「安全感」練習) 突破低落的自我價值感:找到真心相伴的另一半,談一場安全的戀愛 在台灣,有許多關於依附理論的書籍,其中我最推崇的一本書,莫過於《依附》一書。裡頭提到與我的著作《找回100 %安全感:情場與人際的正向依附練習》書中相同的觀點──作為焦慮依附者,找一個安全依附的人談戀愛吧,或至少,先找到一些真心相伴的安全依附的朋友。 對於安全依附的人來說,他們很少會批判另一個人的過錯,只要他們欣賞一個人,他們就能打從心底支持一個人,情緒起伏平穩且容易預測,很少會有突然拋下你,或是極端的情緒出現。 對於他們來說,他們從小到大獲得了夠多的「安全感三要素」,因而內化成為他們的能力,知道如何「在朋友或情人有需求時適時出現」、「敏感覺察到他們的需求」、「給予他們適當的支持」。 因此,如果能找到這樣子的人相伴,身為一個焦慮依附者,便能在感情當中獲得較多的資源。 舉在異性戀關係中,與異性朋友見面為例:焦慮依附的另一半可能會大吵大鬧,迫使你必須和那位異性友人斷絕關係,即便你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你也很難和焦慮依附的伴侶多做解釋。 反之,若你的伴侶是個安全依附者,他就比較有可能讓你跟那位異性友人出去,進而讓你的生活更加豐富──當然是在你不出軌的前提之下──然後你的生活越是豐富,你也會有更多的能量與想法,可以分享給伴侶知道,你的生活圈會變得越來越大,因為你不必花費過多的時間在「爭執—和好」的循環之上。 安全依附的人有著足夠的安全感,較不容易把感情裡的各種互動判斷為「對感情的威脅」,自然也就有更多的餘裕,享受一段感情的幸福,並在感情中彼此成長。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總是要求另一半開定位?缺乏安全感的你,需要檢視自己愛的路徑) 在這樣的環境下,你自然會變得更有自信,因為你的伴侶在大多數的時間會支持你的行為,即便不贊同,也不太會和焦慮依附的伴侶一樣,採用哭泣或生氣的模式來反對你,進而貶損你的人格。溝通上變得容易,自然而然地,你也會變得更有自信。 很多人說,一個人的價值取自於你如何看待自己。然而對於一個焦慮依附者而言,一個人的價值,同時也在於你是否能找到一個、或是一群珍視你的人,畢竟我們不是離群索居的生物:當周遭的人不斷灌輸我們信心,我們才能更容易長出自信。 February 24,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PkcjW
【Oneness Cards 占卜】抽一張卡牌,了解如何提升自己的行動力? https://ift.tt/3dE9Ipn 金得心 這個宇宙有一些話想要告訴你,透過卡牌,傳達專屬於你的心靈之語。來吧,四張裡面,你選擇哪一張? 圖片|作者提供 過完農曆新年,新的一年真正展開了。你有什麼新計畫希望在今年發生嗎?抽一張 Oneness Card,啟動你的行動力吧! 【 關於 Oneness Cards 】 Oneness Cards 不預測未來,因為未來是無法預測的。在此的訊息只是像一面鏡子般呈現忽視的部分,並提供一個沈思的方向與建議。 其實,問題現前時,大多時候只是內心有個糾結過不去,與外在無關。解開內在的結,往往一切就能迎刃而解。讓 Oneness Cards 給你一點提示,陪你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 抽牌 】 1. 眼睛閉上做三次深呼吸。 2. 感受自己全身的狀態,在心中發問:「最近如何提升我的行動力?」 3. 睜開眼,選一張適合你的牌。 圖片|作者提供 A. 釐清內心的真實狀況 圖片|作者提供 請先從看見自己在哪方面沒有行動力。抽到這張牌的你並非沒有行動力,只是常有些內心裡的小小掙扎,需要來回反覆思考再思考,也習慣用外在的想法和標準要求自己做某些事,但那些事可能不是你天生的動力來源,所以對於某些事會感到卡住,停留在原地無法前進。 承認現在無法往前,承認內在真實的想法,可能是你其實沒有那麼想去做,可能還是喜歡維持原狀的安逸感。真實的看見會讓你放鬆,更清楚想要的方向,也才會有真正的動力。 (推薦閱讀:提高行動力的 10 個練習:學會拆解任務) B. 隨時照顧自己的需求 圖片|作者提供 無論展開什麼新計劃前,都請先照顧好自己。許多時候你總是朝著目標勇往直前,全力以赴耗盡心力時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 想像你就像一台車,啟動前做好所有準備,先為自己加油添柴,先滿足自己、照顧得好好的再上路。想想真實的自己渴望什麼,是一頓美食還是一段全然放鬆的時間? 請先允許自己擁有,當你感覺精神豐沛飽滿,自然而然會跨出步伐,想去做點什麼。出發後,也別忘了一路上觀察自己的需求,隨時照顧自己,將行動力長久維持成為續航力! (同場加映:「錯誤放鬆,反而更累?」善用假日深度休息的六種方法) C. 在自己的時區內自然成長 圖片|作者提供 過往的你已為自己做了許多,無論是在內在修養下功夫,或是在外在目標的耕耘上。過去的行動與意圖就像埋在土裡的種子,已經突破厚土層慢慢發芽。看看自然界的一切,每種動物、植物都按照自己的本性和時序生長,也都被大地照顧得好好的。現在不用著急,專注於自己的成長,盤點過往的累積,整合成果化為資源,便能成為下一步行動的基礎。 (你會喜歡:「慢慢來,比較快!」第一個突破千萬的中文 YouTuber 李子柒的成功故事) D. 行動力來自好體力和健康的身體 圖片|作者提供 抽到這張牌的你,若想要有更多的行動力,請先從鍛鍊體力、讓身體變好開始。 在這豐富的物質世界想要達成任何事,都需要倚靠你活生生的身體才能完成。先讓身體有更多「力」與「氣」,要有體力的鍛鍊,也要練習好好呼吸,讓良好的呼吸習慣為你提振精神。 先和身體維持友好的關係,知道吃什麼會讓自己充滿元氣,吃什麼會消耗自己的精力。更別忘了感謝身體,為在你忙碌奔波時,它會自己運作呼吸和心跳,支撐你生命的運作。當身體感覺好極了,便有面對一切的勇氣和行動力。 (延伸閱讀:除了跑步以外,職場女性運動的 15 種新選擇) 抽一張專屬於你的 Oneness Cards,用更高的角度回望自己,與內在對話! February 24,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E9Ipn
為什麼會發生霸凌、虐待?支配一切的快感,像毒品一樣讓人上癮 https://ift.tt/3qRjhFc 寶瓶文化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毫不留情地霸凌別人?或者是對家人動手動腳? 《怪癖心理學》一書提到:人有暴力的行為,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支配者,也享受對方服從自己的快感。 被猶如麻醉般的快感控制時 大概是上幼稚園大班的時候吧,有一天,我和孩童時代的一個玩伴在家門前的小河邊捉泥鰍、撈水藻,可能當時已經玩膩了這些老套的遊戲,突然想要做一些刺激的事情。 玩伴發育得好,腦筋轉得快,經常會有一些壞點子,他先想出一個壞點子:朝前面路上騎車的人扔水藻。 當然,我們也擔心那樣做會不會把人惹毛,可我這位玩伴的膽子非常大。第一個騎自行車的人過來時,他沒有扔中,水藻從騎士的背後擦過,接著是一個騎著小台摩托車的女人,我們砸中了她車子的貨架。 摩托車就那樣離開了,玩伴非常得意地大笑,我也開始覺得有意思起來。 玩伴又拿了塊更大的水藻,等待下一個獵物的出現。這次是一個騎自行車的大叔,大叔騎得飛快,但是他好像已經掌握了訣竅,唰的一扔,水藻正好砸到大叔的肩膀。附在大叔肩上的水藻迎風飄舞,隨著自行車離去。那可笑的場景讓我倆忍不住哈哈大笑。 就在這時,已經離去的自行車突然掉頭騎了回來。我們連滾帶爬地從河邊一溜煙地逃走。大叔臉色大變,把自行車扔到一邊,大聲叫嚷著向我們追來。我嚇得魂都飛了,玩伴動作敏捷,跑在前面,只有我被逮住。 大叔被我們氣得不得了。他好像也看到了罪魁禍首是我的同伴,於是把我扔在一邊,繼續往玩伴逃跑的方向追去。玩伴穿過我家,逃進了鄰居家,大叔見狀只好作罷,正要離開時,小夥伴哭著被鄰居家的大嬸牽著手走了出來。 鄰居家的大嬸似乎以為是我父親對他做了什麼嚴厲的事情。玩伴完全把自己的惡作劇拋在腦後,最後竟還聰明地把自己變成了受害者。 我之所以把這段故事拿出來講,是想要探討兒童時期的這種惡作劇跟成人世界裡的反社會行為之間,究竟存在什麼關係。 小時候誰都會有那麼一兩次因為太調皮而被父母教訓的經歷,請你回憶一下當時自己調皮的心情,是不是沒有感到恐懼,反而感到一種歡欣雀躍的樂趣? 圖片|Photo by Zachary Kadolph on Unsplash 其實這都是些最常見的事情,大多數人長大後會很容易將這些事忘掉。小時候惡作劇,因為年齡太小,還不能真正理解有些事不能做,還不能判斷是非,但也許不僅僅是因為太小不懂事,做那些惡作劇的時候,應該還伴隨著快樂和興奮。 惡作劇時看到他人受災苦惱,自己會覺得很有趣。因為能讓自己享受快樂與愉悅,所以不知不覺就那麼做了。 諸如「快樂殺人」這一異常嚴重的犯罪行為,電視上的這種犯罪報導鋪天蓋地,而我們也經常會覺得這些犯罪行為都是帶有特殊性的,殊不知這些犯罪行為與我們小時候的惡作劇極其相似。 暴力行為也是一樣。為什麼人會做出暴力行為?我們在探討暴力行為這一話題時,經常會忘記在施暴的同時,暴力同樣給施暴者帶來強烈的快感這一事實,也就是施暴者會覺得暴力行為是一件極其有趣的事情。 據說有這樣一個少年,他在欺負比自己年紀小的軟弱對手時,大腦會一片空白,感到一種猶如被麻醉過的快感。伴隨著自己的意識完全消失,理性也逐漸被麻痺,以此獲得的快感甚至不亞於吸食毒品之後的快感。 我們暫且不談這些程度上的差別,小時候欺負比自己軟弱的對手時會感到熱血沸騰,當稍微長大點,那種快感或許會被我們找個似是而非的藉口隱藏起來,使它埋藏在心底,不再在表面上表現出來,然而當剝開我們內心表面的那層皮時,裡面所隱藏的快感還是會顯現出來。 霸凌、家庭暴力或虐待容易上癮 霸凌別人會產生一種快感,一種如毒品一般讓人上癮的快感,因此,在霸凌別人時很難讓自己停下來。 在霸凌行為開始之前,雙方也曾相安無事地度過,而霸凌一旦開始,如果不加以適當處理,兩個人一見面,霸凌行為就很容易持續下去,就像吸食毒品後人們很容易上癮一樣。 對於霸凌者來說,霸凌對象猶如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感的毒品。同樣是平等的人,霸凌別人的人卻把對方當成毒品的替代品,這種心理確實可以說是在享受一種罪惡的快感。 霸凌別人的同時可以獲得快感,這一回饋又很容易加劇想去霸凌別人的心理,從而讓人嗜癖成性。 家庭暴力以及虐待也是如此。在對家人施暴或是虐待別人的時候,不管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這些行為都會給施暴者帶來一種快感。 雖說父母並不是因為喜歡打孩子才去打孩子,但是在打孩子的那一瞬間,父母對不聽話的孩子以一種權威者的地位施加懲罰,會讓自己體會到能夠支配一切的快感。 透過暴力壓制自己的戀人或是配偶也是同樣的道理。施暴者對對方施加暴力,證明自己才是支配者,同時享受到讓對方服從自己的快感。有時,和暴力行為一樣,家暴的目的是在給對方帶來痛苦的同時,體會支配的快感。 只要能透過某種快速的方式,達到支配別人以獲得快感的目的,人就很容易嗜癖成性,一旦出手便無法停下來。實際上,不管是家庭暴力還是虐待,現實中這兩種行為的發生情況和霸凌行為一樣,多數案例都是在這些行為發生之前,雙方曾相安無事地度過好幾年。 霸凌、家庭暴力、虐待,要克制自己做出這些行為,需要很強的自覺意識以及日積月累的自身努力;而要沉溺於這些行為,卻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 所有能夠不勞而獲或者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回報的事情,都容易讓人獲得某種依賴感並且嗜癖成性。因此,對於罪惡快感的依賴,一旦開始蔓延,便很難消失。 虐待和霸凌是罪惡的溫床 虐待與霸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惡劣行徑,它們也是衍生所有罪惡的溫床。相比一些嚴重的犯罪案件,我們一般不會把虐待或者霸凌看作是很嚴重的問題。 然而,人類的異常心理以及類似犯罪的異常行為是如何產生的呢?隨著近幾年來這個問題不斷被提出,答案也逐漸浮現出來:虐待、霸凌等隨處可發生的傷害行為,才是釀成幾乎所有罪惡的溫床。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虐待、霸凌這類惡劣行徑可以直接在孩子的發育階段產生影響,從根本上扭曲孩子的身心發展。虐待、霸凌這類行徑還會為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以及對他人的依賴與共鳴,甚至世界觀和未來觀,抹上一層陰暗的黑影。 在這樣一種破裂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出現各種心理障礙。 他們不會相信他人,不會愛護他人,也不會尊重他人。不僅如此,充滿虐待、霸凌的生活環境還會在周圍的人以及孩子的心裡撒下罪惡的種子,從而使罪惡擴大再生。 不管是虐待還是霸凌,它們在違背人類應該愛護他人、尊重他人這一點原則上是一樣的。豈止是不去愛護他人,他們對受害者的傷害簡直讓人無法想像。而且,因為受到這樣的傷害而讓自己也走上傷害別人的道路,這種事現實中也時有發生。 本文摘自岡田尊司的《怪癖心理學》。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怪癖心理學》 February 24,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RjhFc
完美主義是雙面刃?無法接受妥協與模糊,可能造成極端異常心理 https://ift.tt/2P70p78 寶瓶文化 具有完美主義特質的人,在健康的狀態下,會努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但當事情不是依照計畫所展開時,也極有可能產生焦慮、憂鬱。 親愛的,在追求更好的目標時,也請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自己的身心狀態。 完美主義是異常心理的入口 完美主義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有時會被看作一種正常心理,有時會被認定為一種極端的異常心理。但完美主義和潔癖症一樣,都具有強迫自己維持事物完整性及秩序的心理傾向。 具有完美主義特質的人,當原本計畫的事情沒有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式展開,他們便會萬分失望,認為整件事情糟透了。 完美主義在良性狀態時,會成為積極向上、高水準表現的原動力。事實上,不論是在學業上,還是在職場、家庭以及子女教育上,完美主義者經常會取得較好的成果。 學生如果做不到要求自己在考試中拿到一份滿分的答卷,便不可能取得優秀的成績;無論是創作、演奏還是參加競技比賽,若做不到完美無缺,便不可能獲得讓他人望塵莫及的技術性成功。因此,只有不斷地追求完美,才能保持奮鬥不息。 正因如此,完美主義多出現在對父母和老師言聽計從的優等生身上。他們在努力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成功的經驗,而追求完美所獲得的各種成績更強化了他們追求完美的欲望。 然而,完美主義是雙面刃 完美主義使人不斷向上,但當這種對完美的追求遭遇困難時,完美主義者會產生強烈的病態心理,此時,完美主義者若不能適時捨棄追求完美的心態,這種不完美的、計畫之外的現實狀況,便會使完美主義者陷入遠超於非完美主義者的焦慮感中。 (延伸閱讀:我為什麼會得憂鬱症?完美主義的背後,內心隱藏著「冒牌者症候群」的矛盾) 不完美的現實已成定局,無論完美主義者如何努力都無濟於事,這種努力追求完美的信念只會讓完美主義者陷入痛苦的境地。 因此,當完美主義者在工作、人際交往、戀愛或子女教育等不是只靠個人努力便能解決一切問題的領域中遇到問題,他們會很容易受挫。 這種追求完美的願望,會逐漸演變為想要控制周圍的事,使其按照自己的預定計畫進行。但這種控制欲不可能總是順利達成,這又會讓完美主義者感到挫敗。 完美主義因此被看作是一系列精神疾病和精神問題的先兆特質。 憂鬱症、厭食症、焦慮症、邊緣型人格障礙、酒精依賴和心身症等精神疾病,以及虐待狂、工作狂、夫妻關係及其他人際關係的破裂、各種嗜癖行為,甚至是自殺等,這一系列精神問題,不僅與完美主義者自身所產生的精神壓力有關,也與很難實現十全十美的現實息息相關。 圖片|Photo by Anton Darius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致完美主義者:別忘了原已存在的價值) 無法接受妥協與模糊 完美主義者這種追求完美的願望,有時已超出完美地完成某件事的境界,更多時候還影響到一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其表現之一便是注重事物的秩序性和社會道德觀念。小到一絲不苟地整理房間衣物,時刻保持房間整潔;大到生活中事無巨細地遵規守矩,完美主義者對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絕不允許有一絲馬虎。 這樣的良好素質,無論是在家庭生活還是職場中,如果能積極追求,生活定會幸福,擁有這種品質的人也會是優秀的管理者。 但若稍微追求過度,不懂得妥協和通融,不能適度地接受模糊,就會引起不必要的摩擦和壓力。比如,孩子弄髒了桌子,老公亂扔襪子,有些人甚至連一點輕微的汙漬都忍受不了,光是看到這種場景就覺得汙穢不堪,痛苦不已。 還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僅認可自己的做事方式,對於與此相悖的任何事物都無法接受,以致任何事情都要親力親為,任何事情都要干涉過問,結果使得周圍的人緊張兮兮,愈來愈沒有幹勁。 他們對他人的失誤、不足也缺乏容忍度,僅只一次的過錯或不當行為也無法容忍。一旦出現這種錯誤,就與之斷絕關係。不僅是對他人,他們對自己也同樣要求完美。 本文摘自岡田尊司的《怪癖心理學》。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怪癖心理學》 February 24,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70p78
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是你選擇單身,還是單身選擇了你?」找到合適你的親密關係,杜絕貶低自己的環境 https://ift.tt/3pO7I07 貓心—龔佑霖 親密關係中,擁有什麼要素的家人或朋友,能讓你好好地面對人生的困境?成熟的你,安全感自己給予! 每逢佳節、假期,許多人的閃照佈滿臉書與 Instagram,讓單身的人看了好心冷。 有些人總會整天把「單身也沒什麼不好」、「是我選擇單身的」掛在口中;然而,雖然嘴巴上這麼說,但作為一個單身者,你真的相信是你選擇了單身嗎?又或是單身選擇了你呢?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自我的價值,最早源自於我們的家庭 雖然有許多雞湯文總會寫著「要多愛自己」、「要相信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但是作為單身者的你,讀完這些雞湯文之後,或許在激勵之下,會暫時變得自信一些,然而這些自信卻往往來得不長久。為什麼呢? 因為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而這些自我價值感最初的來源,就是我們和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關係。 孩子出生後,他其實對自己與世界是全然無知的,他只有本能反應,對於威脅會哭泣、對於擁抱會感到安全感,但他們並沒有能告訴你「我的感覺是⋯⋯」的認知能力,人們所謂的認知能力,是隨著腦部發育進而發展而來。那麼,對於自我的看法呢? 隨著認知能力發展,幼兒會開始將父母對待自己的語言與行為吸收進來。一個能帶給孩子價值感的照顧者,往往也是能帶給孩子安全感的照顧者,他們能為孩子帶來安全感三要素:能夠在孩子遭逢威脅時適時出現、敏感覺察到孩子遭逢的威脅為何、給予孩子適切的支持。 照顧孩子的方式往往形塑了孩子的人格類型,至於什麼是他們照顧孩子的方式?對我而言,這實在很難用文字說明。 我曾經見到一個父親帶一個孩子爬金面山的故事,是我最常用來舉的例子: 在那個溫煦的冬日,我和父親沿著金面山的峭壁攀爬而下,恰好遇見一對父子也來登山。 那個孩子很小,可能只有四、五歲吧?那個年紀的孩子通常都很好動,橫衝直撞之下,就這樣在山坡前跌倒了。孩子就這樣哭了起來,在我的經驗裡,通常這時候父母都會罵說「叫你慢慢走你就不聽,你看跌倒了吧!」 但這位父親沒有。沒有「叫你慢慢走你就不聽」、沒有「石頭壞壞,害你跌倒了」、沒有任何責罵孩子或是責怪外在的話語。我只聽見那位父親,用溫柔的話語對著孩子說: 「來,沒關係,本來就會有跌倒的時候,沒關係,來,爸爸抱抱。」 我看到這一幕,非常的感動,心想:「這不就是所謂的安全感三要素嗎?」 圖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在孩子遭逢危機(跌倒)時,父親適時的出現時,敏感地覺察到孩子需要被安撫的需求,並給予了確切地支持方式(溫柔的話語、給予孩子擁抱)。我想,這個孩子肯定可以成為一個安全依附者吧。 反之,若是父母總是無法滿足孩子的安全感三要素,那麼孩子便會不斷將父母的「你哭什麼哭?」、「這麼簡單的題目你也不會?」、「你真沒用!」等等這些話語吸納進來,不斷地相信自己是一個沒用的人,將這些話語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成為一個低自我價值的不安全依附者。 (推薦閱讀:向另一半報備行程讓你反感?檢視原生家庭模式:童年陰影,造就你的情感凍結) 要找回自我價值,需要的是一個給予我們支持的環境 你周遭的朋友,在你遇到挫折或困難時,總是怎麼對待你呢?他們總是給予你安全感三要素,或總是潑你冷水呢? 作為一個懂得運用安全感三要素的朋友或情人,他們會在你缺乏安全感、遭逢危機、陷入人生低潮時,願意撥出時間陪伴你,儘管這不是他們的義務。 他們陪伴你時,會敏感地覺察到你的狀態,不會自顧自地講自己的事情,或是用人生的大道理來壓你,更不會用「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這樣無來由支持的方式來為你加油,而是仔細傾聽你的苦痛,並採用正確的方式來給予你支持——我了解你的痛苦,我會陪著你。 懂得採用安全感三要素陪伴他人的人,他們也許會給建議,但他們給的建議,是在充分傾聽你的需求之後,了解了你的處境與狀況,然後才告訴你「或許你可以試著去OOO試試看,那邊可能會有人能給你更充分的資源來協助你。」或是「我之前遇到狀況的時候,有試過OOO,你要不要也試試看?」 他們知道哪些建議是對你可能有幫助的,因為他們充分地傾聽了你的狀況,而不是從一碰面就無來由地把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強加在你身上,還帶著「我是為你好,你怎麼不聽」的語氣對你說話。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作為一個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的人,才有機會獲得被愛、被關心的感受。而唯有透過這樣的環境,我們才能逐漸長出自我價值感,真正地相信: 「即使我現在單身也沒有什麼不好,我有時間跟權利選擇去等待一個我想要的人。」 所以,想要成為一個有自信、有自我價值感的人嗎?那麼,請好好地審視你身邊的朋友吧! 我相信,只要你仔細觀察,你一定能從身旁眾多地匆匆過客中,挑選出那些能夠真正給予你「安全感三要素」的朋友與情人,並將時間花在他們身上,而非那些成天潑你冷水、用言語或行動傷害你的人。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February 24,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O7I07
專訪鄒開蓮:總有一天回看生命,你會發現自己多麽幸運 https://ift.tt/3sn2dqV Cheers 快樂工作人 「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鄒開蓮是台灣傑出女性企業家的代表之一,她大方地分享自己曾在婚姻、職涯上遇過的問題,並想為所有的年輕人帶來「拼圖」這個禮物。 文|張道宜 自從 2000 年加入 Yahoo 以來,已經領導公司 20 年的 Verizon Media 國際事業董事總經理鄒開蓮今天宣布將在 2020 年 12 月 31 日卸任,正式離開 Verizon Media。 鄒開蓮在最新一期《Cheers》雜誌的專訪回顧自己的職涯,她坦言:「其實沒有 roadmap(路線圖),也沒有想過我要在一個職位做多久;我只知道每天做好每天的事,一直往前走。過一陣子回頭才發現,自己原來這麼幸運。我沒有一件事情是因為遠見而來,只能相信自己是很蒙福的。」 「我從沒想過會待到 20 年,」鄒開蓮的笑容,與她 2000 年在《Cheers》雜誌的創刊號封面一樣燦爛,但如今身分已經大不相同。那一年的 2 月,她從 MTV 中文台總經理轉戰科技業,加入當時還稱作「雅虎台灣」的 Yahoo 奇摩擔任總經理。 圖片|Cheers 快樂工作人 提供 一路歷經亞洲區董事、亞太區資深副總裁、亞太區董事總經理。2015 年,Verizon 收購美國線上(AOL),隔年再收購 Yahoo 網路事業,現在鄒開蓮是 Verizon Media 國際事業董事總經理,主掌美加以外其他全球市場營運,包含亞太、歐洲、拉丁美洲市場。 回憶 2000 年時,進入 Yahoo 奇摩擔任總經理,「我知道有媒體記者打賭我可以做多久,」鄒開蓮笑說,「最少的是 6 個月。」 鄒開蓮加入 Yahoo 後,科技業隨即發生兩件大事。第一件是網路科技泡沫爆破,就在鄒開蓮加入 Yahoo 一個月,3 月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開始急轉直下,引發連鎖效應。 另一件事則發生在隔年,2001 年雅虎台灣與奇摩站合併營運,同年 10 月 Yahoo 奇摩正式設立。毫無疑問,對於當時不到 35 歲,就要擔負兩個組織磨合重任的鄒開蓮而言,是一大挑戰。 「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鄒開蓮引述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說。透過充分溝通,確保每項決策,例如既有業務取捨,都是基於客觀利益,而非主觀的本位主義。在動盪的環境下樹立原則,反而能有效建立企業文化與鞏固員工向心力。 網路世界瞬息萬變,緊接著 Google、Facebook 等新秀崛起,甚至 Yahoo 經營權轉移,每一項都是考驗。但在鄒開蓮的帶領下,Yahoo 台灣除了守住電商市場,還持續推出新產品,例如 Yahoo TV,成為現在最有影響力的網路媒體渠道之一。 持續與台灣最年輕、有潛力的工作者們共事,當然也包括 1995 年後出生的 Z 世代。鄒開蓮觀察到,新世代面臨組織內的適應困境,以及必須快速成長的壓力,這不只是個人的挑戰,也是企業或組織應該面對的議題。 因此,鄒開蓮希望帶來「拼圖」這個禮物,讓年輕人不要獨自苦惱,而是透過組織,共同打造一幅美麗的圖畫。雖然她不否認,年輕工作者更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我相信一個成功的組織,所有人在裡面都會覺得與有榮焉。」 (你會喜歡:「在一起越久,兩個人的心越遠?」鄧惠文:學會欣賞兩個人創造的婚姻) 以下是鄒開蓮受訪時的精采重點整理: 我人生最特別的禮物,或許是最低潮的時候得到的。我在 2003 年離婚,我的師母給我一個禮物,我原本以為會是聖經,結果是一本很「跳 tone」的書:尼爾.克拉克.華倫(Neil Clark Warren)著的《兩次約會見真章》。 這本書要我們列出對未來配偶 10 個非要不可的條件,以及 10 個很討厭的禁忌。我真的寫下來,後來遇見我先生,我還比對一下,真的就是他。生活中,一旦情緒上來,兩個人難免會吵架。這時會再比對這份清單,可以反思為什麼我們都沒變,卻會為一些沒那麼重要的事動怒。 在人生裡,感情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婚姻是人生最好的禮物之一,雖然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為什麼在英文中描述婚姻用的是 “covenant”,而不是 “contract”? 雖然這兩個字在中文都能翻成契約,但 covenant 還帶有「盟約」的含義,是不可改變的;相對來說,contract 代表的「契約」則是可以取消的。如果你的對象與你的核心價值一致,你也願意與對方訂下一個盟約,那麼婚姻就是最大的禮物。 婚姻如是,職場上也是如此。雖然你無法選擇上司或同事,但在職涯交叉口,最應該思考的就是這份清單,以及你如何在面試中比對清單。愈清楚我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愈能幫助我們避開職場地雷。後來就算碰到不開心,也能重新檢視工作的核心價值,而不是意氣用事。 對領導者來說,這當然更重要。員工願意投入與否,在工作表現上是 3、4 倍的差別。凝聚員工的向心力或參與度,尤其在危機發生時非常重要。 圖片|Cheers 快樂工作人 提供 (同場加映:「不會要求員工做不合理的事」懂得尊重人的主管,都擁有的五大人格特質) 團隊是由多張拼圖拼起,別只在意他人與你的不同 我在 2000 年加入 Yahoo 時,正是科技業泡沫前夕,同時也是 Yahoo 購併台灣奇摩的整合階段。當時,我最主要的責任,就是在一年內完成兩家公司整合。 雖然奇摩是本土公司,文化不同,但是我們秉持公平原則,雙方功能類似的產品,只要綜效較大就保留。例如,當時奇摩家族與 “Yahoo Groups” 功能類似,因為家族使用者較多,我們選擇保留前者,並且讓奇摩的同事擔任主管。 在快速轉變、高度動盪的時期中,我很喜歡一句話:不要浪費一次好危機(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危機後每個人都會提高警覺,這時你只要做對的事情,帶來的回報非常高。在高度懷疑與不確定的氣氛下,只要我說到做到,拔擢大家公認好的人才,很多事情後續合作就很容易。 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拼圖」作為給年輕人的禮物。你看所有的拼圖,每一片都不一樣,員工也是如此。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不一樣,才能讓整體畫面更繽紛。 另外,從 CEO 的角度也要意識到,你手上每一片拼圖不可能一模一樣,因此要拼拼圖時,不能「硬拼」,而是要把對的拼圖放在對的地方。 這件事情對我而言,尤其有感。我的女兒目前上班不到一年,回家會分享她的上班經驗。她有時會提到遇到的不如意,例如一件客戶很急、而且只要一小時就能做完的事,同事就是要押 3 個工作天;或有些人工時很短,很早下班,自己卻在公司待這麼久,實在太不公平了。 當一片拼圖,每個人容易看到自己的稜角,反而看不到別人的。當你在職場有多點時間沉澱,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 圖片|Cheers 快樂工作人 提供 (延伸閱讀:上班上到懷疑人生,工作倦怠是一種病嗎?) 不要只盯著眼前的挫折,而是在未來回頭檢視 我剛在奧美廣告當 AE 時,也覺得事情很繁瑣,客戶一天到晚抱怨「線怎麼沒有對齊」,我覺得自己碩士畢業,卻在做這些雜事,似乎有點大材小用。 但是我在做 AE 第二年時,感受完全不同,我開始贏得客戶信任,帶來更多價值,工作也愈來愈有趣。因此,我告訴我的女兒,妳的反彈或不耐煩都是合理的,但不要在第一年就宣告判決,多觀察自己的改變。 當然,拼拼圖很燒腦,沒有人一次就搞定,因此領導者不能短視,不能把放錯拼圖看作失敗,就放棄拼圖;反之,應該更有彈性,更願意長期去看人才發展,這樣的組織才能適應現在快速變動的世界。 雖然我們講在拼湊人才的拼圖時要有耐心,但同時我也觀察到,Z 世代的壓力來源是來自更快速的成長。世界變得如此之快,如果沒有跟上,可能就被拋在後頭。至少我從我的小孩身上,感受到某種在成長速度上的壓力。因此,一定要創造更多讓年輕人快速成長的機會,這也是我們現在努力的。 雖然組織有局限,無法直接讓他們帶領團隊。但我們把有潛力的同事拉出來,形成一個群組,讓他們一起做跨部門專案。這讓我們在傳統組織架構外,能以專案鍛鍊年輕同事領導能力,提升他們在公司的能見度。 回顧我的職涯,其實沒有 roadmap(路線圖),也沒有想過我要在一個職位做多久;我只知道每天做好每天的事,一直往前走。過一陣子回頭才發現,自己原來這麼幸運。我沒有一件事情是因為遠見而來,只能相信自己是很蒙福的。 2000 年也是我成為基督徒的一年,我很喜歡聖經裡的一句話:「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很多事情我們無法控制,但我相信只要做對的事,自然有一天就會帶來幫助。 原文刊載自《Cheers》。原標題為:從沒想過一個職位要做多久,鄒開蓮:我只知道每天做好每天的事,一直往前走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鄒開蓮:包括我,所有人都是帶著某種程度的未知闖蕩 鄒開蓮vs.五月天:10年意外,10年不敗 鄒開蓮:小朋友,不管舞台多小,都要能 ENJOY! February 24,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n2dqV
專訪百萬訂閱 YouTuber 莫彩曦:面對人生憂慮,最大的任務是分享快樂 https://ift.tt/2NYBf9W Cheers 快樂工作人 專訪製作許多膾炙人口,談論台美文化差異主題影片的 YouTuber 莫彩曦與伴侶 Adam,如何在每支影片中帶出歡笑與趣味,來擄獲百萬粉絲的心呢? 文|陳建銘 來自美國、才 24 歲的 YouTuber 莫彩曦和先生 Adam(李曉龍),拍攝台美文化差異的主題影片擄獲百萬粉絲,不僅登上 2020 年 YouTuber 最受矚目排行第 5 名、還有 2.3 萬學生跟著他們上英文口語課,破了線上學習平台 Hahow 上課人數紀錄。他們向來在影片中分享歡笑,走出螢幕卻有粉絲沒看過的另一面。 圖片|Cheers 快樂工作人 提供 頻道開設兩年多、有約 118 萬用戶訂閱的人氣 YouTuber 莫彩曦與先生 Adam,2019 年因為一支比較台灣與美國 7-11 服務的 YouTube 影片,在台灣爆紅,有超過 300 萬人次觀看。 2019 年,他們返美完成大學學業,但因為疫情休學,2020 年年中,來台開始動了在台深耕,甚至生孩子的打算。美國疫情仍嚴重,莫彩曦語重心長地說,很多朋友、家人都染疫,讓他們很擔心。不過也因此,「我們決定先住台灣,過一下健康的生活,繼續與台灣朋友分享快樂,」兩人相視微笑。 體驗文化:來台散播正能量,愈拍愈愛在地風情 遇上愁雲慘霧的 2020 年,他們滿滿正能量的影片讓許多台灣人重新認識自己居住的小島。2020 年 3 月,趁著美國疫情爆發、休學的空檔,他們將在台灣學中文的經驗融入,花費半年製作線上課程,打破台灣人不敢開口的障礙。2.3 萬學生跟著他們上英文口語課,破了線上學習平台 Hahow 上課人數紀錄。 「(我們拍影片都)覺得有點驕傲,你們應該感覺做台灣人很驕傲,」莫彩曦打趣 Adam,說他的家人以前都笑他「幹嘛這麼愛台灣」,但最近他們愈來愈懂! 在每一支談論台美文化差異主題的影片中,莫彩曦與 Adam 流利的中文,總讓台灣粉絲嘖嘖稱奇。 既是朋友、也是台灣知名的英語教學 YouTuber 阿滴就稱讚:「他們都很年輕有活力,是創作力在巔峰的 YouTuber!」 阿滴觀察莫彩曦與 Adam 突破百萬訂閱的原因:一方面是台灣觀眾喜歡看到不同國家的人體驗台灣文化;另方面,兩人的搭檔默契十足,甚至全家人都會自然入鏡。 最特別的一點,是「他們對於生活正向積極的態度令人嚮往,總是可以在日常 vlog 裡面帶出小亮點,讓人不自覺把影片看完,」阿滴說。 談到去年在線上學習平台 Hahow 開設英文口說課,募資破全站紀錄,單月就突破 2 萬學生,銷售額破 4000 萬,這件事的緣起,是剛來台灣時,兩人曾因著傳教,每週教台灣人英語會話。 (延伸閱讀:百萬訂閱 YouTuber 莫彩曦:不要怕口說,語言要到流利程度,需要犯至少一萬個錯誤) Adam 觀察,台灣人英文其實很好,聽懂、讀、寫都沒問題,只是,遇到外國人搭話時,卻不一定敢回話。於是,趁著 2020 年 3 月休學的空檔,兩人將在台灣學中文的經驗融入,花費半年製作線上課程,打破台灣人不敢開口的障礙。 莫彩曦原本擔心課程對台灣人沒有幫助,沒想到開課以來,獲得近 150 則 4.9 顆星好評(滿分 5 顆星),還有不少粉絲敲碗期待未來有更多進階主題。 圖片|阿滴英文 YouTube 影片截圖 愛上台灣:在雨天收到陌生人給的傘,感受台灣人的熱情與大方 莫彩曦雖然在美國大學念中文系,但回想學好中文的過程,「拍 YouTube」是關鍵。 前幾年,他們在結束傳教後返美,因為不想忘記中文,起心動念以「中文」拍攝美國生活,透過每週一支不斷說中文、比較台美生活的影片,刻在她心底的台灣愈來愈深刻。 高中畢業就來台傳教一年的莫彩曦,當時飛越太平洋東岸來到西岸小島,一句中文也不會,因著語言不通,曾鬧過許多笑話。例如,和路人打招呼時說「欸,帥哥!」「我不知道不能隨便跟男生這樣說,難怪沒有人理我。」莫彩曦笑著聳聳肩。 有丟臉的時候,不過,也有感受台灣滿滿人情味的時刻。「有一次跟路人阿姨聊天,說我喜歡她的帽子,她就說『好,給你。』」莫彩曦興奮地說,「人生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我發現台灣人常常這樣,你喜歡什麼、說什麼好,他們都會記得,」她因此非常感到窩心。 Adam 也記得躲雨時,遇到台灣人送他雨傘,還讓他不用還。「美國人不這樣,很獨立,除了自己、家人,其他人是外人。」他從語言的角度分析,美國小孩除了「爸、媽」之外,學到的第一個詞是“No”(不),第二個是“mine”(我的)。反觀台灣孩子,說「好」的頻率比「不」大得多! 圖片|莫彩曦 YouTube 影片截圖 盛名之累:對情緒、生活步調的反思,學會處理壓力 「沒有想到我們會有 100 萬粉絲。」莫彩曦轉首 45 度凝視 Adam,「在美國沒有人知道我們,」他補充。 「大家以為當 YouTuber 一定交遊廣闊,其實我們在台灣的生活圈很小。」成為知名 YouTuber,對莫彩曦來說,是一個意想不到、全面影響生活的轉變。 2020 年 8 月看到粉絲數破 100 萬沒有太多感覺,但 9 月從美國返台,她發現請求合照、被關注的情形變多。當月環島途中,突然間路上每個人好像都認識他們,「差很多!上次離開(台灣)才 20 萬(粉絲),這次回台灣已經 100 萬,要習慣。」 當記者告訴他們,這叫做「盛名之累」。他倆認真的念著「盛、名、之、累」,這句話背後,也包含著各方期待的眼光。 莫彩曦笑笑說:「我們做了很多調整,希望處理壓力,告訴大家我們需要休息。」像是 2020 年 11 月上傳了影片「彩曦壓力太大」,就是 Adam 當主角照顧她的經過。 現在他們晚上看書、冥想、放下手機,「以後希望分享我們怎麼處理壓力,因為我們也是人,」Adam 摟著莫彩曦,俏皮眨眼道。 (同場加映:台灣前十大 Youtuber 大洗牌!外國人成大勢:韓國ㄟ金針菇、莫彩曦雙雙入選) 初衷如一:不論是 1,000 或 100 萬粉絲訂閱,都會持續分享快樂 100 萬粉絲的關注雖有壓力,當然也帶來影響力。 莫彩曦現在每個月都將來自 YouTube 頻道付費會員的收入,捐出 10% 給兒童癌症研究組織。原因是她弟弟 10 歲發現罹患白血病,康復後,讓她更感恩。 「我們很喜歡做幫助別人的事情,我覺得我們頻道最大的任務,是『分享快樂』,」她說。 因 Adam 曾受憂鬱之苦,未來他們也打算拍怎麼陪伴憂鬱者、談論與低落情緒相處的經驗。 「長期住在台灣可以嗎?」、「想要在台灣生 baby 嗎?」、「想拍影片,當一輩子 YouTuber 嗎?」兩人不諱言,這些都是他們近期在思考的面向。 螢幕後的莫彩曦、Adam,與粉絲一樣有喜怒哀樂,但兩人以正向態度積極面對人生,如同拍照時,兩人對著手機愈笑愈開心,並大方分享:「你看,這是剛拔智齒的彩曦,好醜!而且那是只有 1,000 人粉絲訂閱時上傳的影片,真的很好笑!」 採訪結束,Adam 牽著莫彩曦的手向記者告別。從 1,000 名到 100 萬名粉絲,兩人始終以最真實的情感面對觀眾。而真心,往往最動人。 原文刊載自《Cheers》。原標題為:【首度專訪】百萬人氣YouTuber莫彩曦:面對人生憂慮,我們還是想分享快樂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台灣骨灰級YouTuber蔡阿嘎:未來就是充滿了失敗,一定要先習慣失敗 Youtuber、Podcaster都必學的表達術——劉軒:風格,要從模仿開始 辭職當 Youtuber 比較自由?關韶文:你要很自愛,還要很自律,才可能會有真正的自由 February 24, 2021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NYBf9W
「該要離開,卻還徘徊」分手後的性愛:為什麼你忍不住和前任上床? https://ift.tt/3bMA1Ht Sersha 捨沙 你會與分手後的伴侶,維持肉體關係嗎?與前任上床或成為性伴侶的相關討論並不少見,來看看研究統整此行為的 3 項原因! 從相識相愛到相看兩厭,一段感情之所以結束,原因與導火線百百種,分手後的相處模式也不盡相同。 有些情侶撕破臉後,相互刪除 Facebook 好友、退追 Instagram,兩人果斷切割,說再見但再也不見;有些情侶和平分開,不關心但也不排斥看見對方動態,雙方達到微妙的平衡;有些情侶退回朋友關係,偶爾聯絡,甚至知道另結新歡,反而鬆一口氣或真心祝福。 至於分手後的性愛,又是另一回事了。 過去你們在夜裡纏綿,耳鬢廝磨,在床上培養了默契。下一步該做什麼、何時換姿勢,不言而喻,節奏明確。無論如何,你們清楚彼此的愛好與每寸肌理的張弛。 當愛情結束,你們明白彼此不是適合對方的人,卻對兩人之間的性愛念念不捨。在某次分手後的見面,你和他還是上床了,而且你發現:你還是喜歡他的身體,也還是喜歡他觸碰你的身體。 他伏在你身上時,你望進他的眼睛深處,彷彿能看見你們愛過的痕跡,一時之間,難以分辨當下是舊情復燃或情慾使然。 最後總是回到你身上 滾沸著 旋繞著 搔癢著 回到你身邊 ——露琵.考爾 圖片|Photo by Daria Litvinova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對舊情人的思念,藏著你對自己的貪念」《Before》三部曲的關係心理學) 關係心理學:和前任上床的三大因素 在 Dcard、Meteor、PTT 等網路論壇,與前任上床或成為性伴侶的相關討論並不少見。為什麼人們常在分手後,仍和前男友、前女友上床? 2020 年,一項刊登於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的研究(來源詳見文末)指出,情侶分手後還持續發生性關係的三項因素,包括「關係維繫」(relationship maintenance)、「享樂主義」(hedonism) 及「愛恨交織」(ambivalence)。 關係維繫:來自情感需求,像是仍對前任念念不忘、渴望有人陪伴或想獲得關注。 享樂主義:來自身體需求,像是過去你倆曾經擁有深刻的性愛經驗,或身處於在空窗期而需要被滿足性需求。 愛恨交織:來自彼此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或矛盾感,像是希望透過性愛來確認關係的結束。 此外,也有難以被歸類於上述三者的其他因素,例如:「喝醉」(drunk)、「最後道別」(final goodbye) 及「認為他們(前任)是你的最佳選擇」(think they are your best option) 等等。 人會離開 但他們 離開的方式 卻總是徘徊 ——露琵.考爾 圖片|Photo by Viliman Vilima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女人的性愛分離:分手後能和前男友上床嗎?) 「我不想再和前任上床了!」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如果你每次和前任發生性關係後,都會消沈好一陣子,日日耗竭過多心力煩惱這件事,那麼記得請先停止繼續這件事。或許真理會愈辯愈明,但愛不一定會愈做愈明朗啊! 「純發洩」意味著你在做一些你自己也不了解、日後可能會後悔的事,被那些你拒絕面對的情緒推著走。 《道德浪女》 第一,你要有所覺悟。 想斬草除根,沒有什麼比意志力更重要了。 第二,拒絕與對方在私人空間獨處。 這延續自第一點,當你足夠堅定,才能拒絕他約你去家裡、旅館等地方。若你知道,自己很難拒絕對方當下邀約的話,那麼先連面都不要見了。 第三,與對方進行一場認真的談話。 做到前面兩點後,事隔一陣子,你可以在較為冷靜的情形下,與對方討論這件事,確立你倆未來的相處模式及界線。如果對方無心或不願討論,那就讓關係這麼淡去吧。 以上三個守則,提供給為情又為性所苦的你。 當然,如果你們雙方認為從情侶變成床伴無所謂,甚至覺得這是更適合彼此的關係,也沒有什麼不行。畢竟無論是戀愛或做愛,能讓彼此都自在快樂才是真理,對吧對吧。 參考資料: 1. Moran, J. B., Wade, T. J., & Murray, D. R. (2020). The psychology of breakup sex: Exploring the motivational factors and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post-breakup sexual activity.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18(3), 1474704920936916. 2. Justin J. Lehmiller Ph.D. (2021). The 3 Main Reasons People Have Sex With an Ex. Psychology Today. 3. Mark Travers Ph.D. (2021). 52 Reasons Why People Have Breakup Sex. Psychology Today. February 24,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MA1Ht
為你挑片|《三十而已》:未來有無限可能,願我們永保「而已」的勇氣 https://ift.tt/37FI874 荔枝小姐 《三十而已》觀後感:「無論幾歲,都是最美好的年紀。」 不甘於只當太太、野心勃勃的顧佳,過著標準上海人生活的鍾曉芹,以及從鄉下來到上海逐夢的王漫妮⋯⋯在上海漂泊的三位女主角中,我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投射。 在上海工作好多年了,離家幾百公里的生活有光鮮亮麗的一面,也有獨自黯然的一面。必須練習一個人強悍,不然親人老友都在大海的另一端,當你跌落情緒低谷的時候,沒有任何人可以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 常常懷疑是不是自己太過敏感,才會覺得在上海的生活沒有什麼真實感,好像一棵小樹使勁地向上成長,遠看枝葉繁盛,但是低頭一看,才發現根其實扎得淺淺的,經不起一點風雨摧殘。 看了電視劇《三十而已》,我才理解這些焦慮其實是滬漂人的共同課題,而且每個人都會得到全然不同的解答。命運的河流就是如此神祕而蜿蜒,各自奔向自己的生命流域。 滬漂女子群像 有別於前幾年推出的網劇《上海女子圖鑑》被批評價值觀過於老舊,《三十而已》總算把在這座大都市奮鬥的女子群像忠實呈現出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這部劇不賣弄恐懼,也沒有強灌心靈雞湯,更多的是女孩們的溫柔呼喚。 圖片|《三十而已》劇照 原來,每位來到上海打拚的人都急著在尋覓踏實感,總想依賴外在物質去證明自己已經跟這片土地緊緊相連,例如一張房產證明、一本結婚證、一張金額可觀的提款卡,然而這些外在物質隨時都有可能瞬間崩塌。 於是越恐懼、想抓住的東西就越多,慾望不斷擴大,踏實感卻越來越飄忽不定。 (你會喜歡:上海觀察日記|不捨吃完的冰淇淋:有一種幸福,值得你放慢速度) 走鋼索的生存環境 三位女主角的背景設定顯然也是經過劇組精心琢磨的,有不甘於做全職太太、野心勃勃的顧佳,過著標準上海人安逸生活的鍾曉芹,以及從縣城來上海逐夢的王漫妮,每個在上海生活的女性,或多或少都能在這三個角色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投射。 所有選擇漂的人,從走出家門的那一刻就要知道,往後你就是自己的家了。爸媽嘴裡說的故鄉是後路,聽聽也就算了。 《三十而已》 劇中年邁的理髮師對著身心俱疲的王漫妮這麼說,這段話也說出了許多外地工作者的心聲。 圖片|《三十而已》劇照 (同場加映:上海觀察日記|探訪張愛玲母校:事物都隨時光流逝,受塵埃染污、風雨侵蝕⋯⋯) 無論幾歲,都是最美好的年紀 我喜歡編劇的故事安排,三位女主角流轉於名利場之間,看盡世道百態,最終發現只要心之所在,無論是五湖四海,你的心就是自己的家。 每個年紀都有屬於那個數字的美好之處,二十歲有二十歲的率真,三十歲有三十歲的強韌,正是那些經歷過的傷痕讓我們更堅強、更篤定,更坦然接受人生的峰迴路轉。 不用感謝那些傷害你的人,感謝你自己。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願我們永保「而已」的勇氣。 圖片|《三十而已》劇照 作者資訊|荔枝小姐,2013 年台大 MBA 畢業後獨自來到上海工作,見證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始終覺得東方明珠塔長得很像一串貢丸,看著看著,就想家了。FB:《荔枝小姐在上海》/Podcast:《荔枝小酒館》。 February 23,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FI874
台劇也有 MeToo!《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能力與長相無關,漂亮本不該是種原罪 https://ift.tt/3dMFPD4 womany 女人迷精選 職場性騷擾,在無意識之中存在於辦公室的每一隅,存在於你可能也未曾察覺的某個瞬間,存在於你覺得不舒服、但卻說不出為什麼的 Monment。 台劇《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用最貼近常民的劇情與真實且歷歷在目的情節,道出了當我們奮力往上之時,那些伴隨而來的惡意與阻力。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珍愛自己。你很好、你很值得,我們都知道。 文|雀雀 台灣娛樂圈有雞排妹事件正式引爆 #MeToo 運動,台劇則有《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揭露職場性騷擾慣用伎倆。 在台灣秀場文化培育出一批把性騷擾當有趣的通俗觀眾以後,如何反制此風俗已然成為台灣人的共業。 由林心如、陳意涵、簡嫚書和邱澤所主演的《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透過戲劇力量引發觀眾共鳴,成了杜絕性騷擾為職場日常的一份力量。 當男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性騷擾 文化使然,確實讓很多男人長久以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時會作出性騷擾的舉措。 在《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第三集中,救火幫忙了女主角們工程危機的孫家班孫董,在酒酣耳熱之際對林心如所飾演的特助示好,言者無心,伸手過去卻差點讓女生感受到被騷擾的不適,所幸有簡嫚書所飾演的林美季,攔截了一隻鹹豬手,把它握在自己的手中,甚至讓孫董搭她的肩也笑臉以對。 圖片|米可傳媒 提供 這場戲其實探討到了性騷擾的微妙定義本質。 我們無法得知對於林美季而言,孫董的手是否已經造成了性騷擾,但顯然林美季對於應付這種情事已有一套方法,包括在首集中間當主任在櫃台企圖搭她肩膀時,林美季也能以自然的走位閃躲掉被吃豆腐的時機。 可以見得,林美季的人生中早已經歷過千百次的狀況題磨練、才能進化成這種不輕易被佔便宜的功力(連穿漂亮一點就會被男生問「你穿成這樣應該是去賣的吧?」)。 當男人沒有意識自己做了性騷擾,還要女人在受夠性騷擾的經歷中自保、避免各種被性騷的可能,鏗鏘展現《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以細節情節軟性提出了兩性不平等的案例,不也是在呼籲男性「多想一點,你就不會無故落入性騷加害者的位置」? 當性騷擾成了一種「下馬威」 劇中女主角夏芷因表現優異、越級得到賞識,卻因此引來夏芷設計部的主任不滿。 主管不但認為夏芷愛裝傻、越俎代庖,也因眼紅其工作能力,想搶下夏芷的功勞,搶功勞失敗後更是大放冷箭、認為夏芷獲得提拔純粹只是因為靠美色得來的,甚至還調戲她「要不要嚐嚐睡男人的滋味?」。 女性員工被吃豆腐不一定只是因為秀色可餐,有時這也是一種對能力好的女生最快施加下馬威的方式。 圖片|米可傳媒 提供 利用性別優勢而強占上風有時的確能讓女生在錯愕和受傷害中看起來處於劣勢,但可能也只是一時爽而已。 隨著當代女性從業人員的心理素質越益強大,也逐漸有了反擊能力,看似無傷大雅揶揄對方美色的性騷擾,有時反而會讓你得不償失。 《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基於戲劇效果而給了夏芷在第二集擁有「勇敢反擊」的機會、痛揍上司。然而真實生活中相對柔弱的女生這麼做或許有其人身安全風險、乃至事業權益的被折損。 現階段或許我們最能做到的是共感同理 #MeToo 無處不在,並互相提醒:當遭受到性騷擾、感受到不舒服的當下或事後,能勇敢說出來絕對是必要的。 別忽略了男生也會被性騷擾 邱澤在《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中飾演一位銀行放款員鄭義男,工作雖認真,但按規矩行事、不予以大公司特權的作風,不但激怒上司與重要客戶,還被羅時豐所飾演的陳總調侃這位青年才俊是「靠男色」,有理說不清之餘,也可以看出愛漂亮的陳總對於鄭義男年輕帥氣的酸味揶揄,不啻也是種性騷擾。 圖片|米可傳媒 提供 鄭義男暗戀學姊夏芷多年,還曾為了過度關心夏芷而與前任女友分手。 前任女友 Jenny (李元元飾)回頭求復合,身為財團千金的 Jenny 選上鄭義男做為她意欲託付終身的伴侶,因為她認為錢權地位隨時都會被取代,唯有人品和外貌別人拿不走,並以手撫摸了鄭義男臉頰。 這段看似清淡的戲對觀眾帶來的衝擊,在於以往女性角色被這般撫摸臉頰的戲碼,在影像語言上已經是種性騷擾意味鮮明的使用方式,如今性別反轉、用在位高權重的前女友對前男友這樣做,性騷意味力道是否就變得比較小? 這不也是在反叩問著男性受到同樣對待時若不舒服,也是一種性騷擾的可能? 有趣的是鄭義男與 Jenny 的感情後續發展出了一條前所未見的台劇愛情故事線,讓普羅觀眾得以窺見有別於「嫁入豪門的女生」之外的「與豪門女生交往」情境。 職場性騷日常,元素藏在豐富的細節中 《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裡,林心如所飾演的公冶小蔦可謂當代企圖在職場上消弭兩性不平等的代言人。 她的作法其實很普羅,平日上班以OL西裝、綁起馬尾造型示人,趨中性的打扮是女性在職場上希望削弱性別印象的常有作為,這也是省掉被性騷可能的常見方式,避免的就是落人「打扮漂亮就是會被吃豆腐」口實。 圖片|米可傳媒 提供 但女為悅己而容,當代思維其實已經到了女性讓自己漂亮開心或可提高正向工作力的時代。儘管戲裡戲外依舊不斷有性騷情節發生,共構出可供對應的職場性騷日常,但幸好還有戲劇能幫我們做適當的整理、反思與發聲。 所以當小蔦隨口說出「女性在職場上不受尊重,就是有這種靠女色生存的人」時,會被夏芷以「(連身為女生也這樣想的話)這樣跟在職場上瞧不起女生的男生有何不一樣?」所提醒。 不論是女生或男生,他們的漂亮在職場上早不該成為原罪,也不該成為他們因而比較該被看不起所性騷擾的原因。 先有正確觀念的培養與更健康的兩性意識,我們才能杜絕這類情事的不斷發生,這其實就是整齣《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在 #MeToo 議題上所教我們的事。 圖片|米可傳媒 提供 February 23,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MFPD4
周蕙的豁然筆記|為何交友軟體容易暈船?感性之餘,理性是你最好的防備 https://ift.tt/2P42WPs 周蕙 歌手周蕙的豁然筆記,寫大齡女子的「交友軟體」初體驗,面對網路世界的新奇與多舛,周蕙敞開心房的同時,也體認到網路所帶來的危險,她說:「感性之餘,在交友軟體上,我們還是得適時的拿出理性判斷。」 今天,想帶大家透過〈騙人,不〉這首歌曲,提醒讀者們,享受「開心與關心」之餘,還是得保護自己。 〈騙人不〉周蕙 TELL A LIE,我不是非黑即白的怪 聽懂再來 我不要你疑猜 也不要 一目了然 嗚 哇嗚哇嗚 CRAZY NIGHT 要嘛睡覺 要嘛開瓶塞 你敢不敢 借住這身皮囊 該用快樂還房貸 嗚 哇嗚 噢 別騙人「不」 我一步 一步 一盼 一顧 不要 好相處 誰不情 不願 不對 不清 不楚 快 登出 我只想誠實說「不」 OH~ HO HO 騙人「不」 說一步 一步 一不 小心 就執迷 不悟 我愛美 愛現 愛錢 更愛我的高顴骨 愛為對的人 認輸 TELL A LIE,我不是非黑即白的怪 聽懂再來 我不要你疑猜 也不要 一目了然 嗚 哇嗚 噢 CRAZY NIGHT 要嘛睡覺 要嘛開瓶塞 你敢不敢 借住這身皮囊 該用快樂還房貸 嗚 哇嗚 噢 別騙人「不」 我 一步 一步 一盼 一顧 不要 好相處 誰 不情 不願 不對 不清 不楚 快 登出 你不是我要的 HOOK OH~ HO HO 騙人 「不」 說一步 一步 一不 小心 就執迷 不悟 我愛美 愛現 愛錢 更愛我的高顴骨 愛我們的 不得不 親愛的「資單女」們,剛結束農曆年節,妳是否又被遠房親戚、長輩們追問:「怎麼還沒結婚?」、「是否還沒對象?」、「有需要幫你介紹嗎?」 這類年節最尷尬問題,總是圍繞在單身未婚的人們周遭,成為春節必問考古題。這樣的情勢更容易使得單身朋友,意識到世界對於自己的不友善,這種所謂「單身歧視」的現象,在年節期間更是令人招架不及。 周蕙的第一次「交友軟體」經驗分享 為了「豁然律」這張迷你專輯能被更多人關注,我的宣傳團隊可說是絞盡腦汁,團隊為我設計了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通告:比如,第一次執筆在女人迷寫下一系列「周蕙的豁然筆記」專欄;並嘗試將文字內容錄製成有聲內容,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而其中最具創意的通告,就屬玩交友軟體了吧。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總是忙碌於工作、照顧年邁的媽媽,時常忽略拓展交友圈的重要性。 這次因為工作的關係,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讓同事們在公眾人物和私領域間取折衷方式,以「蕙兒」的名義開了帳號,正式開啟網路交友的大門。 對於原先不太信任「交友軟體」的我,這個嘗試充滿挑戰且刺激。畢竟過往都是在 FB 或是 IG 等社群平台,以一對多的方式、近似於分享的方式與人互動。然而交友軟體必須一對一,非常私人同時也很赤裸。 使用軟體累積一週下來,喜歡「蕙兒」的人數竟突破千人,最高紀錄同時和十多人在線聊天,其中認出我是「周蕙」的朋友,多數是好奇我「為什麼會來玩交友軟體?」、「你不是即將辦演唱會?」、「什麼時候再發專輯?」等工作相關問題。 由於抱持著一顆真誠的心來進行互動,所以我選擇真實坦白,大方坦承這是我全新的工作任務,新朋友們也覺得別具新鮮創意,還自告奮勇想跟我「約蕙」。 至於沒認出我的朋友,就比較能天南地北暢所欲言,有趣許多,讓我可以進入一個認真交朋友的狀態。 除此之外,也有那種雖認出我,卻假裝不知道我是誰的朋友,他們甚至會把對話內容偷偷截圖,曬到私人社群裡頭炫耀。 這個體驗讓我深深感受到,再怎麼理性自信獨立堅強的人,都還是有感性渴望被愛的一面。畢竟語言的力量太強大了,當每天都有人對你產生好奇心、對你感興趣並且關心、陪你聊天排解寂寞,任何內心孤單匱乏的人,都可能瞬間瓦解淪陷。 圖片|華研音樂 提供 為何交友軟體容易使人暈船? 所謂被愛沖昏頭,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相較傳統的相親、聯誼,現今多了網路交友軟體,可以設定自己的交友條件,更精準的去篩選,的確是很潮又充滿樂趣的交友體驗。 在交友軟體上,你會有種自己正在被熱烈追求的錯覺,致使你沈浸在這些粉紅泡泡裡分不出現實與虛構,也難怪存在那麼多網路情感詐騙的案例。 在親身經歷「交友軟體」之後,我想溫馨提醒等待真愛來臨的朋友們,在「開心&關心」之餘,還是得「當心」。 在你敞開心房準備好去經營一段全新的情感連結時,除了開心接受對方的關心外,也得提高警覺、升高敏銳的觀察力,並且為保護自己設下底線,千萬別被一些甜蜜的話術給矇騙了。 感性之餘,在交友軟體上,我們還是得適時的拿出理性判斷。 到了「資單女」的輕熟齡階段,當你工作能獨當一面,日常大小事一手掌握,生活有想法且有品味,物質都不成問題時,那一段所謂好的感情,就該要能提供安全感,內心更為豐富的感覺。 祝福每一位自信迷人的「資單女」早日遇見屬於你的幸福。 February 23,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42WPs
你知道《龍貓》有續集嗎?18 年前續作,帶你一睹老貓巴士的童年! https://ift.tt/3bs5sGG 香港01 龍貓其實早在 2002 年就有推出續作《梅與小貓巴士》,不過因為是在日本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限定播映,因此許多日本人也沒看過呢!趕快來看「小貓巴士」吃牛奶糖的可愛畫面~ 文|劉希彤 吉卜力工作室在 1988 年推出的《龍貓》,作品距今雖然已經有 32 年,但這部經典仍然受到很多影迷喜愛,毫不過時。早前動畫在日本重播,再次成為網上熱話,其實《龍貓》早在 18 年前已推出續作,但竟然連日本人都未必知道,沒有看過。 《龍貓》是吉卜力工作室與德間書店於 1988 年推出的一部動畫電影,由宮崎駿所執導。圖片|《龍貓》劇照 上個月中日本電視台第 17 度重播《龍貓》,動畫的收視率再創新高,同時這部經典,再度成為網上熱話。一直以來,吉卜力工作室的芸芸作品之中,《龍貓》是最具人氣的一部,有很多影迷都渴望吉卜力能推出續集。 18 年前已推出續作 但原來吉卜力早在 2002 年就推出了《龍貓》續作,名叫《梅與小貓巴士》(めいとこねこバス),作品更由宮崎駿本人親自配音,是一部片長 14 分鐘的迷你動畫電影。《梅與小貓巴士》全片用了接近 15,000 張的圖畫製作而成,配樂依舊由久石讓大師負責,而宮崎駿就為龍貓及老貓巴士配音。 原來吉卜力早在 2002 年就推出了《龍貓》續作,名叫《梅與小貓巴士》(めいとこねこバス),作品更由宮崎駿本人親自配音。圖片|Studio Ghibli 小梅請小貓巴士吃糖成為好朋友 《梅與小貓巴士》講述女主角小梅,有一天出外玩耍時,碰到了體形很小的「小貓巴士」,它與其他的「貓巴士」走散了。小梅為了安撫受驚的小貓巴士,便請對方吃牛奶糖,更成為好朋友,與《龍貓》一樣是一部可愛又童真的奇幻故事。 《梅與小貓巴士》全片用了接近 15,000 張的圖畫製作而成。圖片|《梅與小貓巴士》劇照 《梅與小貓巴士》講述女主角小梅,有一天出外玩耍時,碰到了體形很小的「小貓巴士」,它與其他的「貓巴士」走散了。圖片|《梅與小貓巴士》劇照 配樂依舊由久石讓大師負責,而宮崎駿就為龍貓及老貓巴士配音。圖片|《梅與小貓巴士》劇照 小梅為了安撫受驚的小貓巴士,便請對方吃牛奶糖,更成為好朋友。圖片|《梅與小貓巴士》劇照 (同場加映:事隔 20 年,吉卜力電影再登大螢幕,《龍貓》搶頭香:彌補沒在台上映的遺憾) 續作《梅與小貓巴士》早在 2002 年推出,並開始在日本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限定播映。圖片|《梅與小貓巴士》劇照 圖片|《梅與小貓巴士》劇照 圖片|《梅與小貓巴士》劇照 《梅與小貓巴士》早在 2002 年推出,並開始在日本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限定播映。據日媒報道指,這部短片至今仍有在美術館放映,吉卜力也有推出相關的明信片等周邊紀念品。不過,很多網民都表示,因為作品限定在美術館放映,包括日本人在內,其實很多人都並不知道《龍貓》推出了這部續作。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娛樂」:龍貓|18年前出續集日本人都唔知 《梅與小貓巴士》可愛級數爆燈 February 23,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s5sGG
12 星座裡誰的情路最坎坷,天蠍座只佔第二,誰是第一? https://ift.tt/3qO5QWm 塔羅筆記 12 個星座裡面,從情路最穩定的開始介紹!你的星座排第幾名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有些人就是比較執著,有的人就是特別大剌剌,但是遇到愛情,也不知道哪種個性最佔優勢。 你覺得自己常常栽在同一種人手裡;也常為差不多的原因分手,甚至萌生「愛情好難、愛得好累」這種念頭嗎?或者一路走來總是情路坎坷的原因,就跟我們的星座息息相關。一起來看看這個「12 星座情路坎坷排行榜」吧! TOP 12:魔羯座 魔羯座的人,與生俱來就是耐力型選手,穩重務實的行事風格,使他們即便內心活動非常熱烈,但還是不太會表露出來。不太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再加上在感情裡不會任性非為,招惹爛桃花以及分分合合的機率自然很低。感情路上最穩定的星座非他們莫屬了! TOP 11:牡羊座 率直又帶有衝勁的牡羊座,對待愛情時雖然有時候會比較莽撞,但優點就是積極樂觀,遇到喜歡的人就會勇敢牽手;若是不愛了,也能很快釋懷,很少會給自己留下遺憾。所以他們的情路雖然豐富,但也不會太坎坷。 TOP 10:獅子座 有主見、做事風風火火的獅子座,一直都是思路清晰的個性,非常懂得自己所想要的伴侶是怎樣的人。對於愛情,也甚少會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會輕易被欺騙與誘惑,在愛情中,他們更喜歡一路往前衝。 TOP 9:金牛座 金牛座的人雖然比較踏實也比較現實,但是還是會嚮往著愛情的。優點是,他們很少盲目,選擇伴侶更是從一開始就考慮得非常全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曇花一現的刺激。所以他們的戀愛,往往比其他星座的更加穩定與持久。 (推薦閱讀:「為什麼我一進入穩定關係就想逃?」關係心理學:追求刺激,是創傷後的自我防禦) TOP 8:天秤座 天秤座很會講場面話,在愛情裡也講究和諧。若對方熱烈、一頭火,他們也會熱情許多,而若對方開始冷淡、疏遠,他們也會把步調慢下來。這樣拿得起、放得下的鬆弛有度的心態,能夠大大地減少不對等的情形發生,所以他們的戀愛也是比較安穩的。 TOP 7:射手座 被許多人認為「花心、愛撩」的射手座,大多數都是愛玩、愛浪漫、愛自由,身邊的異性也很多,所以「緋聞、花邊新聞」也不少。感情糾葛常伴身邊的他們,對於這種甜蜜的煩惱,他們潛意識也是感到樂在其中的,要讓他們安定下來,恐怕還不太容易呢。 圖片|Photo by zhang kaiyv on Unsplash TOP 6:雙子座 見異思遷、三分鐘熱度是大家對於雙子座的既定印象。雙子座愛玩愛鬧,看起來朋友超多,每個人好像都有機會似的;情史、戀愛經驗無數?其實大多時候只是表象而已。很多單純的雙子座雖然性格很好,但是卻識人不清,有「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跡象呢。 TOP 5:雙魚座 不喜歡傷害他人,但又不願意委屈自己的雙魚座,這種糾結與鑽牛角尖的心態常常會搞翻對方,也讓自己無所適從。更可怕的是,容易對渣男渣女感到動心,對待每份感情都能掏心陶肺,被傷的遍體鱗傷的同時,卻還死死不放手,對爛攤子還抱有期待。 TOP 4:巨蟹座 在愛情中的巨蟹座,讓人依戀又頭痛。表面上看起來溫吞,但又默默地累積情緒在心裡,最後一次爆發。喜怒無常、含糊其辭、曖昧不定是他們常見的特徵,遇到事情常常躲藏起來、以防衛的姿態面對外界,死也不肯透露自己的真心話。讓別人都覺得心好累。 TOP 3:處女座 處女座本來就對任何事有著一定的標準,而對待伴侶也不例外。處女座會挑剔愛人的缺點與毛病,有時甚至只是因為雙方想法不同,就怪罪別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而對他感到失望。一旦發生什麼爭執吵架,處女座就很容易覺得兩個人不合適,「這可能不是對的那個人」。 (你會喜歡:「和對的人在一起,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感覺?」好的親密關係的三種特質) TOP 2:天蠍座 什麼事都無敵的天蠍座,一旦碰到愛情就會出事。猜忌、多疑、敏感、被害妄想⋯⋯對家人跟朋友不會出現的特質,對待愛人紛紛原形畢露。而又怕自己受傷而主動把對方推得很遠,說著反話與氣話,只是測試對方會不會挽留。若天蠍們這樣的態度不改變,戀情會很難長久的喔! TOP 1:水瓶座 「自帶安全感」的水瓶座,似乎不那麼重視感情。乍看理性的水瓶座,只是對他人的事理性,而自己則是相當情緒化。「讓別人等訊息」、「消失」、「忽冷忽熱」、「感受不到水瓶的愛」,都是跟水瓶座談過戀愛的人的共通煩惱。而他們也懶得去經營與挽回,就如他們對待事情的態度一樣,瀟灑又自在! February 23,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O5QWm
柚子甜|金錢戀愛學:金錢可以紓解不安全感,卻不是長期解藥 https://ift.tt/3dQRu4b 柚子甜 你可曾想過,拼命賺錢的自己,想要的真的是那個金錢數字,還是想要迴避什麼樣更困難的人生功課? 我是柚子甜,一位商學院出身的心靈作家。在接觸靈性領域前,我是在商業圈打滾的國外業務,念大學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很早就和「金錢」的關係非常緊密。 在進入身心靈圈之後,意識到「金錢」不只是一種能量,更是一種「關係」。我本是兩性作者起家,善於分析關係議題,而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將在系列文中,分享如何經營一段我們極為渴求,卻又總是捉摸不透的關係——我們和「金錢」的戀愛學。 有段時間我很著迷於帳戶的數字攀升,尤其是大學的時期。彼時年歲甫從一字頭切換到二,財商和情商都還停留在稚齡,卻像夸父逐日一樣朝金錢飛奔前進。 學生時期還有資格拿生活費,我日日剋扣著自己,吃便宜的銅板自助餐,省下些許的零用之外,白天在校務辦公室打工,晚上又在附近餐廳擦桌子,以出身並不甚寬裕的家境來說,戶頭成長的速度確實超齡。還記得當時有人問我,這麼認真存錢幹嘛?我用現在想起來有點中二的口氣,答道:「想買房子。」 現在想起來忍不住笑,對一個連大學都還沒畢業,也沒有正式工作經驗的孩子來說,「買房子」到底意味著什麼?於現在已經三十多歲的我尚且遙遠,更不用說大學生抬頭挺胸吐出這三個字,恐怕不會比白天念的總體經濟學更懂。 只是十多年後的現在,我能翻譯這三個字的意思了,那時一分一毫的省,用帳戶水位填補疲勞的心情,想到的不是「房子」,而是深切地渴望「安全感」。 但是話又說回來:「金錢」真的可以解決「安全感」的課題嗎? 圖片|Photo by Tuyen Vo on Unsplash 金錢戀愛學第四課|金錢可以紓解不安全感,卻不是長期解藥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時的我,不只試圖從「金錢」紓解我的不安全感,在「感情」中也不斷巧取豪奪。 年輕時自己是很強烈的「焦慮依附型」戀人,總是企圖用愛情的名義,把「缺乏安全感」的課題,強行框架在伴侶身上,向他需索各種保證和付出。直到接觸身心靈領域,才意識到「不安全」根本不是伴侶的問題,而是我自己的問題。 這句話同樣也適用在金錢關係上:我們沒安全感,多半也不是「金錢」的問題。 以為靠著抓住更多的愛情,就可以紓解不安全感;就像以為存下更多的金錢,可以填補內心的不安。 這中間最大的誤會是:無論愛情或金錢,都不是問題真正的根源,只是不快樂的「代罪羔羊」。 現在回想起來,大學時期的我,會這麼拼命存錢,是因為長期和家人關係劍拔弩張,身為小孩的我在家感覺不到安全的氣味,於是「買房子」變成一種逃離的渴望和投射——因為一旦買了房子,我就有理由搬出去,逃離原生家庭的緊繃。 但是假設,萬一,我真的成功在居不易的大台北置產,這股不安全感真的就會消失嗎?還是這股不安全感,會一路跟著我搬到新房子,又繼續投射到想賺更多錢、更有安全感的伴侶、收入更穩定工作之上呢? 我想是必然的,因為內心的不安沒有解決,陰影只會如影隨行,而我們卻誤以為,那只是因為錢不夠、愛不夠、或是更多的不夠。 我必須做的,也是後來真的做到是:不再把「解決不安」的責任丟給金錢,而是回頭梳理造成我不安的根源。而在這個修復過程裡,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也同時分享給你。 (推薦閱讀:如何與父母建立良好關係?先經歷分離,才能完整親子關係) 金錢關係修復練習|三個問題,解脫金錢不安的包袱 問題一:我想擁有很多金錢,是因為我渴望買下什麼樣的東西? 例如,我在大學的時候拼命存錢、打工、學投資理財,是因為想要「買房子」。 問題二:我想要買這個東西,是因為想解決現在什麼問題? 延續上一個問題,我想要買房子,是因為很渴望自己的空間、自由、逃離家裡的氣氛和束縛。 問題三:我想要靠錢解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在迴避什麼樣更困難的功課? 當我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表面上看起來很上進、很努力,想要早點累積第一桶金,卻只不過是在逃避「原生家庭」的功課。 覺得有了錢,我就可以閃躲跟父母的衝突,就可以不用好好溝通,不用學習設立界線,不用去處理對立和和解——相較之下,「存錢」容易多了,但,長期來說真的「容易」嗎?我想答案很清楚:當然不可能。 圖片|Photo by zon on PIXTA (同場加映:「我的價值,只能靠金錢衡量嗎?」金錢情結背後的家庭關係) 當我們透過這三個問題,深刻地挖掘自己在靠金錢,迴避什麼樣的不安,才不會把過多的包袱丟給金錢關係承擔。當然這邊並不是說,錢不重要,或是錢買不到安全感——錢當然重要,又買得到安全感,但是有其上限——而我們的不安包袱,通常都嚴重超過它的上限,最後壓垮了和金錢的關係,也壓垮了我們自己。 梳理出不安的源頭,才可以負起屬於我們那份責任,也許對我來說,是好好處理原生家庭的關係,學習怎麼有智慧的說話、療癒情緒、和家人和解。 每個人挖掘出的東西不同,最後可能有不同的解方——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都因為想談好一場和金錢的戀愛,而願意直視自己的課題,這份力量,會讓我們無論在金錢或伴侶的長期關係中,都逐漸強大起來。 作者資訊|柚子甜,1987 年生,政大商學院畢。原本念商從商,28 歲生命出現一連串變化,誤打誤撞成為暢銷作家與心靈工作者。座右銘是「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歡迎追蹤臉書《柚子甜剝心事》。 February 23,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QRu4b
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如何才能財富自由?重新檢視自己的收支、期待的退休生活模式 https://ift.tt/3sbBm0W 采實文化 想到「財富自由」、「提前退休」,是不是都讓你聯想到「錢要夠多」? 財務,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到底要準備多少,取決於你想過怎麼樣的退休生活! 我記得在電視上談過這本書。在節目開錄之前,主持人靠過來祝賀我出版。他說:「恭喜!那你還需要工作嗎?」 我坐了下來,才想到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告訴他:「不用,我不用再工作了。」那是一個令人感覺強大的時刻。當時正值黃金交叉點,你透過自動化投資賺到足夠的錢,剛好可以用來支應你的開支。 想像有一天醒來,帳戶裡有足夠的錢,你再也不必工作了。換言之,你的投資產生了如此多的錢,靠著錢滾錢所產生的錢,實際上比你賺的薪水還來得多。這就是所謂的交叉點。這個概念是由薇琪.魯賓(Vicki Robin)和喬.杜明桂(Joe Dominguez)在《跟錢好好相處》(Your Money or Your Life)中第一次出現。 在個人理財領域,這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觀點:錢能賺錢,在某個時點,你的錢產生了很多新的錢,足夠支付你所有的開支。這也被稱為「財務自由」(Financially Independent,簡稱 FI)。 一旦達到交叉點後,你還要做什麼?最低限度是,你什麼也不必做了。你每天醒來,花三個小時吃早午餐,出去運動,見朋友,做你喜歡的事情。你可以選擇工作,也可以選擇不工作。畢竟,你可以用餘生來花你從投資上賺到的錢。 許多人稱之為「提前退休」(Retiring Early,簡稱 RE);兩者結合起來,就是財務自由+提前退休= FIRE。 還有一個「清減退休」(LeanFire),意思是說人們決定要靠「少量(Lean)」的錢生活,也就是每年只靠 30,000 至 50,000 美元的錢一直生活下去。他們拒絕物質主義,擁抱簡單生活,而且往往是採取極端的做法。 圖片|Photo by Louis Hansel @shotsoflouis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如何把興趣變成收入?培養「成長型思維」,打造理想生活) 「豪奢退休」(FatFire)是為那些想在最高消費水準上過奢侈生活的人而準備的。有沒有想過名人怎麼能花 25 萬美元辦一個派對?那是因為錢滾錢賺得太多了,實際上不得不加緊消費來花掉這些錢。 例如,2018 年,歐普拉(Oprah Winfrey)以 800 萬美元買了一棟房子。 看起來太貴了,對吧?事情是這樣的:因為她當時的淨資產超過 40 億美元,即使這些錢只用於保守的投資,報酬率為 4%,那一年她不算薪水,光是投資,就可以產生 1.6 億美元的收入,實際上對她來說,這棟房子是「免費」的。 現在把它應用到你的生活中。大多數人的淨資產都不會達到 1.25 億美元,但如果你有 100 萬美元呢?200 萬美元?500 萬美元?算算這些數字(假設報酬率 8%)能帶來多少收益。這會令你大開眼界。 由於你多年前的決定,當你到達財務自由時,現在即可衣食無憂。這就像一名印度小孩每天學習 10 個小時,通過學術能力評估測試 SAT,然後在 10 年後獲得了令人羨慕的工作和機會。 即使 25 年後小拉吉已經不記得他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了,但他仍然很欣慰當初努力所達成的結果。 再來總結一下這些術語: 財務自由(FI):當你賺得夠多時,你的投資將可以永遠為生活買單。 提前退休(RE):通常是指在三十多歲或四十多歲退休。 財務自由+提前退休(FIRE):想想那些三十多歲就退休的人,技術上而言,他們再也不用工作了,因為他們的投資可以支付每年的生活開支,而且可以一直支付到永遠。 清減退休(LeanFire):想要過「清減」生活的人,通常一年花 30,000 美元左右。他們可能會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到公園散步和觀鳥。 豪奢退休(FatFire):想要達到財務自由提早退休,並過上奢侈生活的人。他們想要坐頭等艙,住四季飯店,或者讓三個孩子上私立學校。 想要實現財務自由和提前退休,並不容易。 多數人通常都會不假思索便跳過這種念頭。他們會說:「我太年輕了,還無法想到這些。」然後,就在幾年後,他們會說:「對我來說,現在起步太晚了。」(有趣的是,這個藉口怎麼變得這麼快。)或是給自己找最後一個合理化的藉口:「我寧願現在就花錢,也不願在未來三十年過著錙銖必較的生活。」 當然,真正的答案是,你可以選擇這個交叉點是否是富裕生活的一部分,你可以選擇如何實現這個理想的交叉點。 圖片|Photo by mauro paillex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到底要不要提早退休?你害怕的其實不是「休」,而是「退」!) 許多達到財務自由的人,都是把大部分的薪水存下來。別再提一般建議的存下 10% 或 20% 的薪水,存個 70% 如何? 例如,如果家庭收入是 80,000 美元,而月支出是 6,000 美元,那麼你可以按照通常的建議,儲蓄和投資 10%,在三十八年內達到你的交叉點。你也可以選擇更快達到這個目標。 怎麼做呢?我給你看一些實際數字。 選項 1:你可以把每月的開支削減到 3,000 美元。許多人很難想像要靠 36,000 美元生活(或者換一個角度,想像把自己的開支削減一半)。但是,網路上有無數的例子,許多追隨 LeanFire 的人都真正做到了這一點。按照這個策略,你只需要十二年多的時間就可以達到交叉點(請記住,你必須做個權衡:以十二年的時間達到交叉點是非常快的,但是你的目標就是以後每年只能花費 36,000 美元)。 選項 2:你可以提高你的收入。假設你按照我網站上建議的去協商加薪,而且得到了 30% 的加薪。如果將所有多餘的錢都拿去投資,你可以在二十二年內達到你的交叉點。同樣,請注意,這比上面所花費的時間要長很多,但是在這個例子中,你的目標是每年花費 72,000 美元。 選項3:你可以兩者兼而有之。如果你增加 30% 的收入,削減 30% 的開支,你可以在九年內達到你的交叉點。從這裡你可以看到你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便達到你的交叉點,同時還可以擁有高額的開支。這顯示了同時瞄準收入和支出可產生的力量。 大多數人從不這樣考慮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因此,他們做的事情和大多數人都一樣:每年賺一點錢,工作了幾十年後,還在 Twitter 上大肆抱怨稅負,卻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光是這一章,你就會意識到,如果你願意,是可以大幅改變工作年限。你可以賺更多、花更少,或者你也可以賺多也花多!你的富裕生活由你決定。 順便說一下,我對 FIRE 感覺複雜。一方面,我喜歡能夠幫助人們提高消費和儲蓄意識的策略。FIRE 是對付美國人不溫不火的儲蓄率的解藥:完全推翻了一般所說的 10% 儲蓄標準,因為它指明了如果你對自己的目標瞭若指掌,你可以將收入的25%、40%,甚至 70% 存起來。 另一方面,許多 FIRE 的擁護者出現壓力、焦慮,甚至抑鬱的典型症狀,他們認為在試算表中輸入一些神祕的數字可以解決他們的不快樂。事實上,並無法解決。 你可以到美國社交新聞網站「Reddit」的「財務自由」版上去看看,你會發現成千上萬極度想要盡快辭職以便退休的人們。 正如一名 Redditor 寫道:「我回顧過去幾年的生活和銀行帳戶,如果我可以在餘生中體驗更多的世界,找到更多的激情,我會很高興放棄一大部分財富,工作更長的時間,尤其是和我深愛的人在一起。我累積了我的積蓄,但我從來沒有建立過自己的生活。」 我贊同設定一個積極的財務目標(事實上,我非常支持這種做法)。我對那些和我有不同財務目標的人也沒意見。但當人們使用像是「悲慘」、「激烈競爭」和「焦慮」之類的詞彙時,這是一個危險信號。 我的建議是:記住,試算表並非真實的生活對你的目標要積極進取,夢想比你想像的還要大!但請記住,金錢只是富裕生活的一小部分。 圖片|Photo by George Bakos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30 歲後你該想的事:比退休金更重要的是退休生活規劃!) 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很害怕開始投資。我有 401k 帳戶,但裡面並沒有存足夠的錢。我沒有個人退休帳戶,也沒有投資。我的父母在成長的過程中灌輸我物質稀缺的心態,他們也極度厭惡風險。 我終於建立了羅斯個人退休帳戶,並且每年都存進大量的錢。去年我第一次用完了我的 401k 帳戶,今年我還打算再做一次。我建立了個人投資帳戶,每個月都會自動匯款進去。我做了所有這些事情都沒有影響到我現在的生活方式,實際上我的生活還過得更寬裕一些。運用這些投資帳戶,我已經積極起超過十萬美元的退休基金,還有 8,000 美元的個人投資帳戶。 ——大衛.錢伯斯(David Chambers),35 歲 本文摘自拉米特.塞提的《從 0 開始打造財務自由的致富系統:暢銷 10 年經典「系統理財法」,教你變成有錢人》。由采實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從 0 開始打造財務自由的致富系統:暢銷 10 年經典「系統理財法」,教你變成有錢人》 February 23,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bBm0W
唐綺陽、炎亞綸等名人都在玩的 Clubhouse 的吸引力是什麼? https://ift.tt/2NVJ5By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Clubhouse 是一個「用聽的」新形態社群軟體,因為其「邀請制」及有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唐綺陽、炎亞綸等知名人士也在玩,因此捲起一陣流行風潮。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最近是不是常常看到或聽到好友圈有人在問有沒有「邀請碼」或是「上車了沒」?你可能會一頭霧水這是在說什麼東西。 沒錯,就是在說最近爆紅的新社群軟體 Clubhouse,由於這個 App 是採用邀請制,並不是下載了 App 就能使用,所以受邀進入這個俱樂部總是有種特別尊爵不凡的感覺。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Clubhouse 是什麼 Clubhouse 目前只在 IOS 系統上架,使用安卓(Android)系統的人可能要再等等囉~Clubhouse 有以下 3 大特點 1. 邀請碼 初始被邀請入俱樂部的成員只有 2 個名額可以邀請手機通訊錄裡的朋友加入,之後會隨著達成各種成就增加可邀請的人數,限量是殘酷的,目前國外的 eBay 甚至是蝦皮都有賣家在兜售邀請碼。 2. 介面極簡 使用介面相當簡單,省略多餘的操作,只要進入講者開的房間(room),就可以輕易地聽到談論的話題,甚至舉手參與討論。 3. 閱後即焚 每次房間(room)討論完關閉後不會留下存檔,而且每間房間最多參與者只有 5 千人,所以想要聽到熱門人物開房間討論話題要設定好鬧鐘準時加入房間啊! Clubhouse 操作方法 獲得邀請碼並註冊後,系統會先詢問你的興趣以及想追蹤(follow)的人,完成設定後,系統會根據你追蹤的人優先推薦你可能會喜歡的房間(room),所以你的牆上會看到什麼房間是根據你有追蹤誰而定囉,趕快去看看你喜歡的明星偶像或是網紅有沒有加入 Clubhouse 趕快追蹤下去,聽聽他們的談話有機會還可以跟他們對話喔。 (延伸閱讀:聽愛莉莎莎 Clubhouse 分享《卡內基快樂學》:人生的不快樂主要來自憂慮) Clubhouse 房間主題類型 目前 Clubhouse 房間類型五花八門,有明星藝人、網紅開啟的主題房間;有一些是大家分享美食、旅遊訊息;也有分享很認真的產業資訊像是如何經營自媒體、怎麼創業;或是分享在國外工作的經驗、心路歷程等等,有趣的話題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加入。 整理一些目前看到有趣的主題房間,大家可以試著找尋看看: 皮卡丘房 只要一進到房裡,就會聽到各種皮卡丘叫聲一路 pika pika pikachu~聽到會莫名療癒,當然你也可以自己化身為皮卡丘在房裡跟大家對話。 唱歌房 只要是喜歡唱歌,沒有唱歌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的朋友都可以加入唱歌房跟大家一起歡唱,不用揪團也可以在家跟一群人大聲唱歌。 模仿房 跟皮卡丘房有異曲同工之妙,像是有模仿憲哥(吳宗憲)的,就整個房間講話都要感覺像憲哥,或是模仿周杰倫的,有模仿魂的人也可以加入跟各模王尬一波。 無聲房 進到這種房間不會有人開麥出聲,只是單純互相看彼此的簡介是否要追蹤,通常會有限定類型,比如說 YouTuber、行銷人、北美華人等等。但是官方也有說明不鼓勵這樣類型的房間,官方希望這個 App 是透過聲音彼此交流,日後也會針對此類房間封鎖,甚至有封鎖帳號的可能。 (同場加映:你如何愛自己,孩子也會模仿你:小 S 的家庭教育學) 明星、名人、網紅也在 Clubhouse 開房間 之前因為美國名企業家特斯拉(Tesla)汽車執行長 Elon Musk 加入 Clubhouse 並開房間開講,馬上湧入 5 千聽眾讓房間爆滿,而後越來越多人注意到並紛紛跪求邀請碼。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有趣的是大家都熟知的偶像藝人炎亞綸,除了是地質系專家,也常常參與不同話題,像是與當紅的財經 Podcaster 股癌(謝孟恭),在同房間一起討論對於投資財經的議題,也讓大家看到偶像不同的面向。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你會喜歡:換工作前必看:三種薪水提升目的,檢測你與「金錢」的關係?) Clubhouse 有趣的發現 發聲管道 有發現一些房間開的主題可能是聊聊毛小孩(寵物)的飼養經驗,在聊天的過程也會穿插一些商品優惠資訊或者是折扣碼,也有一些是工作經驗分享,例如房間主題是行銷的經驗分享,談話之間也會透漏出主講人跟其他談話者的公司以及徵才資訊,甚至是直接線上對談面試。 不管是想讓商品優惠資訊被更多人知道或是公司能快速找到適合的人才,都是目前 Clubhouse 衍伸出來的一些應用模式。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血緣回溯 Clubhouse 會記錄是誰推薦你加入的,目前根據官方說法這個是不能更動的,所以可以回追自己加入 Clubhouse 的起源,也可以看到別人的 Clubhouse 推薦者,社群上開始了比較誰的推薦者往上回追幾層可以到沒有推薦者的(最初不需邀請碼推薦即成為 Clubhouse 的會員者),藉此證明自己是否更加尊爵不凡~ 大家可以請最重要的人推薦給你邀請碼加入 Clubhouse。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Clubhouse爆紅語音社群APP!需要邀請碼才能加入,Elon Musk等名人都開房聊天,你受邀了嗎? 人類圖是你的人生使用說明書!Joyce,「真正的療癒,始於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 讓潛意識做你的靈光!塔羅老師 Celine 蒔琳,「牌卡幫助你聽見自己的聲音,找到內在做決定的力量。」 February 23,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NVJ5By
備孕小學堂|努力半年以上卻都沒懷孕?在做試管嬰兒前,你還是有自然懷孕的可能 https://ift.tt/2ZItN5M Charming BrandTalks 明明很努力想懷上小孩,為什麼做不到?難道只能走向昂貴的試管嬰兒療程嗎?對許多備孕的夫妻來說,出現不孕症狀是很氣餒的事,而子宮輸卵管攝影,也許是能幫助你找出不孕原因、提高自然懷孕的方法! 孕育一個生命,帶給人的是對未來無限期待,想像成為父母後,你與孩子的每一次經驗,都是如此新鮮。然而對於現今社會部分夫妻來說,要擁有一個孩子是困難重重。當他們下定決心,承擔起另一個角色的責任時,卻發現兩人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懷孕。 今年 32 歲的曉妮,和先生健二一直想要有個小孩,但是努力了一年,不見肚皮有任何起色,而身邊差不多年紀的好友們都紛紛懷孕了,不禁讓兩人擔心,是否身體有其他因素而導致不孕,又或者必須走上人工受孕或試管嬰兒這條路呢? 當他們向婦產科醫師尋求協助時,醫師的建議,讓夫妻倆發現了人工受孕及試管嬰兒以外的可能。 原來當發現不孕症狀時,可以先透過「子宮輸卵管攝影」的方式,理解子宮與輸卵管內的狀況,找出不孕的原因,有時候,或許只是輕度輸卵管阻塞,透過顯影劑流通疏通,或許仍有機會自然受孕。 醫師的話給了夫妻倆希望,但兩人對這個方式不太了解,心裡既期待又害怕,子宮輸卵管攝影究竟如何進行,又會如何接觸到身體呢? 圖片來源|Pixta 不孕的出口,並非只有人工生殖療程一條路 人工生殖是漫長的路,所費不貲外,夫妻倆都必須要有強大的毅力,才能夠撐下去。 婦產科醫師表示,在發現不孕症狀後,夫妻也不必氣餒,倘若精子沒有問題,可能是因為輸卵管內阻塞、沾黏,導致精子與卵子無法結合。而在前期的療程中,子宮輸卵管攝影可以進一步診斷出子宮及輸卵管的狀況,例如子宮腔形狀是否正常、輸卵管是否暢通或水腫等等,讓夫妻倆有自然受孕的可能。 你或許會好奇,子宮輸卵管攝影 Hysterosalpingography (HSG)如何進行呢? 首先在診療時,醫師會讓備孕女性躺在檢查台上,將鴨嘴窺管探入陰道裡,並將導管導入子宮頸裡,此時注入顯影劑,待顯影劑充分進入骨盆腔後,醫師會透過照射 X 光片,觀察輸卵管的攝影狀況。 這時候會如何找到不孕的原因呢?倘若顯影劑確實流到骨盆腔,就代表輸卵管暢通;如果顯影劑在中途就停止流動了,可能代表輸卵管阻塞。 子宮輸卵管攝影,使用水性、油性顯影劑,有什麼差別? 在子宮輸卵管攝影檢查中,顯影劑的選擇,其實也會影響顯影的成效。顯影劑依據質地分兩種:水性與油性。 水性(碘水)顯影劑比重較輕,流動速度快,因此在進入輸卵管時,可能會直接從阻塞物旁流開;在感受上,也會覺得有異物感,且顯影也較模糊。 而油性(碘油)顯影劑的比重較重,儘管流動速度相較水性慢,卻也較能充盈子宮與輸卵管,在顯影上更為清晰,幫助醫生做更明確的判斷。 且相較水性,油性顯影劑進入身體時較無不適感,油質特性可幫助沾黏或堵塞的輸卵管內疏通,也可緩解輸卵管內的免疫反應,延長未來精子存活時間,增加受孕機率! 經研究指出,水性與油性顯影劑都有提高自然受孕機率的可能,但油性的顯影劑效果較水性佳,檢查後的自然懷孕成功機率接近 40%。 備孕小叮嚀!傾聽身體聲音,找到更適合的受孕方式 醫療科技逐漸進步,有越來越多像是曉妮與健二一樣的備孕夫妻,聽了醫師的建議後,打算先進行子宮輸卵管攝影檢查並搭配油性顯影劑,嘗試再提升自然懷孕的機會。 不過,子宮輸卵管攝影檢查並非所有夫婦都適合,像是對碘過敏、仍在經期間,或者做完婦科手術、流產、生殖器官有發炎狀況的女性,就不建議做此檢查。 備孕之路,長路漫漫,在找出不孕的真正原因之前,人工受孕、試管嬰兒未必是你們唯一一條路。透過子宮輸卵管攝影,先對身體做進一步的檢查,或許有機會提高自然懷孕的可能。 備孕期間,也記得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生活,而另一半也別忘了陪伴支持,才能用健康、正向的自己,迎接一個新生命。 February 23, 2021 at 10:5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ItN5M
總是在顧慮過去、擔心未來?練習與身體對話,把情緒帶到當下 https://ift.tt/3uxwOnE 商周出版 親愛的,你有發現,人很容易顧慮過去、擔心未來,幾乎沒有一刻是留給現在的自己嗎? 別讓繁忙讓我們失去欣賞當下的美好,每天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回到當下。 你的第六感:覺知 在忙碌且壓力大的時期,你可能會因為忙著適應環境而忽略一切。當你狹隘地關注當前需要管理的內容時,便會忽略可使你感到快樂、投入和親密的體驗。 當你欣賞牆上的海報、傾聽青少年說話,在喝咖啡前先嗅聞一下它的香味,嚐一嚐牙膏清爽的味道,或是觸摸你下方的毯子時,你的感官都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資訊,無論你是否意識到,你都會本能地將每個資訊評估為令人愉悅、不快或中性的。 這些判斷會決定你如何記住過去、體驗當下並面對未來。因此,你的感官不僅是生存的關鍵,也是使生命繁盛的關鍵。 你的感應系統可以識別身體的感覺,甚至連透過想像所產生的身體反應都可以被感知到。這種意識稱為內在體感(Interoception),它在無意識和有意識的情況下都會發生。 史蒂芬.伯格斯(Steven Porges)將內在體感描述為「第六種主要感官」。它的主要部分是迷走神經,形成從大腦到內臟器官的感覺和運動路徑。溫柔地適應身體感覺(單純地觀察身體給予的信號),就會增加內在體感。 重點是一切必須發生在沒有任何評估或判斷的情況下。某些人可能對內部身體狀態過度敏感,或是太刻意去區分感官感受,導致焦慮或恐慌,使邊緣系統超速運轉,讓當事人無法連結到平靜與整合系統。 正如創傷專家貝塞爾.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所說:「當人們無法自在地注意到內在發生什麼事,就會變得脆弱,讓感官覺知停止運作或陷入恐慌,他們會為了恐懼而恐懼。」 范德寇指出,當我們缺乏觀照感覺的能力時,我們最終會被這些感覺控制。 好奇、善良和溫柔地觀照感官感受,就能夠強化我們追求情緒平衡和適應的良善天性。 我們發現,順應生活的發展並活在當下,不作反應或批判,就不會因困難的感受和感官刺激而迷失或失控,而這會令我們充滿安然自適的感受。我們會越來越喜歡這種「活在當下」所激發出對自我和他人的善良。 圖片|Photo by Raychan on Unsplash 善良的練習:接受感覺 有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像是一個時空旅人,總是在顧慮過去、擔心未來。你可能會忘記與自己的身體對話。身體是能把你帶回當下的一種美妙樂器,能夠作為內在與周圍環境的橋梁。 活在當下的前提,就是要注意你此時此刻的感受。學習內在感知的技巧並增強身體意識,需要花時間練習。尋求老師、輔導員或朋友的指導可能會有所幫助。而「冥想」是與感官智慧連接的眾多方式之一。 花些時間來感知周圍的環境,感覺地面給予你的支持,開始了解你的感官:視覺、聲音、氣味、味道和觸感。 無論你現在在哪裡,開始四處看看。你在環境中注意到什麼?注意一些細節,像是光線、陰影、顏色、形狀、動態、紋理⋯⋯ 注意周圍的聲音,例如你的身後、前方、周圍的一切⋯⋯聽聽不同的音調和節奏,例如微風吹拂的聲音、車流的嗡嗡聲⋯⋯也許你會注意到氣味,像是芬芳的、令人回味的、濃烈的或者甚至令人不快的。無論如何,只要把注意放在嗅覺感官就好。 也許你在嚼口香糖或吃東西。如果是的話,請感受一下它的味道和口感。也許你正在體驗一些新的口味。現在注意自己的世界。想像自己是一個看著你的友好觀察者。 注意你當下的身體感受,你現在感覺到什麼?注意體內的感受,是緊張、不適、麻麻的,癢癢的,還是有什麼微小的動靜。感覺你的腳踩在地板或草地上。 注意身上的衣服質地。從這種被紮根的感覺出發,當你感知外部世界時,注意內部正在發生的事情,從而了解內部和外部現實。它們有何相關?只需要意識到即可。 做一個放鬆的深呼吸,吸收來自四面八方的所有感覺。意識到世界的生機勃勃,萬事萬物都互相關連,而自己也是當中的一份子。 隨著時間流逝,也許是由於負面童年經驗,你可能已經學會了將思想從身體上分離開來應對,使自己與周圍的世界失去聯繫。透過了解感官是有用的信號,你可以收回對生活經驗的控制和選擇,你將更有能力和平從容地前進。 只需要具體呈現的感官刺激,像是看到月亮高掛天空、傾聽海潮聲、烤片麵包、吃顆蘋果或穿著一件柔軟的毛衣,就能得到撫慰或靈感。如此簡單,就能讓你與身體連結,進而連結所有眾生和整個世界。 反思 我的身體是一個明智的使者。當我成為感官的朋友時,我能體認到生命的偉大,以及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本文摘自塔拉.庫辛奈的《善良練習:發揮善的感染力,療癒紛亂的世界》。由商周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善良練習:發揮善的感染力,療癒紛亂的世界》 February 23,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uxwOnE
「我愛你,卻痛恨著愛你的自己」憂鬱心理學:疼痛情緒真實存在 https://ift.tt/3koh6GR KnowYourself 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嗎? 憂傷本就是生命體驗中的一部分,無法否定,也無從逃避;但是,在你感到快要被沉重的悲傷壓垮時,別忘記,你並不孤獨。 文|Jojo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前幾天,我看到了這樣一條留言: 「KY 君,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自己總是被一種莫名的傷感環繞著。一直以來,我都知道自己是個很難開心的人。我嘗試過很多愛好,但都提不起太多興趣。 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看到大家熱熱鬧鬧、興致勃勃的,我臉上在笑,內心依舊沒什麼波瀾;而每次一個人在家時,我就會感到特別壓抑、想哭,精神上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痛苦。 因為害怕被罵矯情,我也不敢跟身邊的人討論這種情況。但我是真的很痛苦、很痛苦,無法解釋這種痛苦的存在。我真的不明白,這種莫名的精神痛苦到底是怎麼來的?我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這則留言讓我聯想到了最近讀到的一篇文獻中的概念——憂鬱狀態(melancholia)。 (不一定是憂鬱症)憂鬱狀態是什麼? 憂鬱,英文是 melancholia,在專業領域,它常常被形容為「mental suffering(精神折磨)」或是「painful mood(疼痛情緒)」。是一種折磨、疼痛的情緒狀態(Freud, 1957)。 在憂鬱狀態中,人們可能有以下體驗: 總是被無名的傷感環繞著 對任何事都沒什麼興趣 經常感到一種彌散式的空虛感,精神上持續感到難以解釋的、劇烈的痛苦 一個人獨處時尤其被「疼痛的情緒」困擾 做事提不起勁來,總是很被動 感到未來是灰暗且難以改變的 內心不太喜歡自己,也不太喜歡這個世界 認為自己缺少價值、不被愛 很難好好照顧自己 在這種生存狀態下,我們無法全力投入工作,無法體驗愛與聯結的美妙,也沒辦法盡情享受生活。 總而言之,憂鬱狀態下,個人難以找到生命的活力與愉悅感,像是拖著一團沉重的陰影度過每一天。並且,這是一種整體而寬泛的悲傷狀態。我們感覺籠罩在憂鬱的陰影中,卻不知道自己為何如此,到底在感傷些什麼。 今天我們將結合弗洛伊德一篇著名的論文《Mourning & Melancholia》,為大家解釋這個問題。文章有些晦澀,希望大家多給我們一些理解的努力和耐心。 圖片|Photo by Kinga Cichewicz on Unsplash 要解釋憂鬱狀態,我們要從生命中的喪失說起 人活著,就必須面對失去:失去過去的關係和自我,失去愛,失去自己的某種身份,失去我們曾經與之深深相連的事物。 因為曾經我們投注了感情在那些對象上,當喪失發生,我們已經投出去的情感就「落空」了。因此,我們往往要經歷一段非常痛苦的時間,花費很多精力,逐漸將這些傾注在所愛客體(如人、物、信念、理想)之上的感情(libido)收回。 憂鬱狀態,可以被理解為,「在處理喪失的過程中出了差錯」的後果。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正確」地處理喪失的過程應當是什麼樣的。 健康、正常地處理喪失的過程,被弗洛伊德稱為「哀悼(mourning)」。哀悼的過程中,我們是非常悲傷的。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還無法收回自己落空了的感情,經常通過想念、幻想、夢境等,造出一個所愛對象的「幻影」,繼續承載我們的感情。 在時間中,我們不斷不斷面對所愛的對像已經不在的現實,為之持續充分地悲傷,也就一點一點接受了喪失的現實。此時,那些感情就被收回到了我們身上,準備好了投注向新的對象。 這時,我們就處理完了這次喪失,也真正地「從過去走出來」了。 而處理喪失的過程並不總是這樣順利。有一些喪失沒有被我們正常地應對,而是走上了「有差錯的」處理路徑。這時,憂鬱狀態就會發生。 在這種「有差錯地處理喪失」的路徑中,我們對自己所喪失的事物愛得那麼深,過於深刻的愛,讓我們根本無法想像和接受這個愛的對象的失去。 於是,我們沒有走上「反覆確認愛的對象的失去,並為之盡情悲傷」的道路。相反,在喪失發生的一瞬間,我們就巧妙地認同了那個對象,把他「吸收到我們體內」,變成了我們自己的一部分,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愛自己來保留和這個所愛對象之間的關係,而不必失去他了。 圖片|Photo by ruruzoo on PIXTA (延伸閱讀:當我們不再是彼此的唯一:讓離別與失去,都成為一種成長) 舉例來說,兒時的我們無法想像和接受父母不愛自己,於是我們內化了父母的形象,我們的一部分變得和他們一樣,以此來讓自己的潛意識覺得,我不曾失去他們。 一個深愛的前任離開我們之後,我們可能也會發現自己的一部分變成了那個人。 換句話說,我們難以面對「我失去了這個人」的事實。失去摯愛帶來極為劇烈的疼痛,令我們感到自己即將崩潰(fall apart)。為了應對這種風險,我們無意識地將對方納入到了自己的自我(ego)之中。以這種方式,保全了所失去的事物。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能夠使我們在處理喪失時出現差錯的人和事,我們對於他們的感情,還不僅僅是深愛。它往往是一種愛恨交織的、複雜矛盾的感情。 我們不僅僅是深愛他,並且我們痛恨自己這樣深愛他。 也許是羞恥感,也許是現實中這樣的愛不被允許。我們實際上也並不接受自己是這樣深愛著他,甚至讓自己意識不到自己對他的愛。 此時,我們的內心就陷入了一種自己與自己的三角關係中。我的一部分變成了你,我愛著你,我同時也痛恨自己愛著你。 此時,我們的內在自我已經被撕扯成了兩半:一半是因為愛意而內化出的對方,另一半則是對前一半自己的憤怒、恨意與攻擊。 我們看似接受了現實,卻從未真正地擺脫過去的影響。此時,我們就產生了長期的憂鬱狀態。 我們的內心已經變成一片硝煙瀰漫的戰場,在不斷的自我鬥爭中,我們的活力與精力被消耗殆盡,不再有足夠的激情和愛意繼續投入生活。因此,我們開始被彌散性的空虛和劇烈的精神痛楚感纏繞。 這就是傳說中的「痛楚情緒」了。 (你會喜歡:總是被焦慮與痛苦籠罩?兩個練習,可以讓你更幸福) 想要走出這種疼痛的憂鬱狀態 我們首先要能夠理解自己,並意識到這段愛恨交織的源頭。 弗洛伊德認為,與導向哀悼的喪失相比,導致憂鬱的喪失往往是更為抽象、處於意識之外的(比如:對方並沒有「死」去,而只是離開了你,或是你被迫放棄了一直以來的目標,「喪失」原來的夢想⋯⋯)。 我們可能並不知道自己丟失了什麼,或者說,即使我們大概知道自己是因為誰、因為什麼才變成這樣,也不一定能夠看清,他身上到底有什麼令我們難以忘懷?(We may know who the person is, but we may not know what it is about the person that we have lost.) 很多時候,那個令我們無法放手的喪失,其實並不是某個完整的個體,而只是他一直以來在我們生命中扮演的某種角色之於我們的某種意義。 當我們將籠統的、無意識的喪失提取到有意識中來,我們就邁出了從喪失中療癒的第一步。 而在意識到生命中曾發生的喪失後,我們還要好好地處理這段喪失。我們要重新走上哀悼(mourning)的道路,承認、接納「對方不在我們的生命中」這一事實。 一方面,我們要明確自己丟失的到底是什麼;另一方面,我們要允許自己因為丟失了這一重要的部分而充分地悲傷。這會是一個非常痛苦且艱難的過程。 (同場加映:張德芬專文|沒有父母的愛,我也可以過得很好嗎?) 比如,那些從來不肯承認自己愛父母,也不肯承認自己心中一直渴望著父母愛自己的人,是無法意識到自己喪失的。因為對這樣一個人來說,他真正喪失的,其實就是那對從未出現過的、會好好愛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說,想要走入哀悼、更好地處理喪失,我們必須直面自己深深埋藏的渴望與恐懼,並持續堅定地放下那些不可能實現的願望。 在前面的例子中,只有通過一次次地承認自己渴望這樣的父母,且一次次地接納自己並沒有這樣的父母,我們才可能好好地哀悼這段喪失,並最終從中走出。 除此之外,我們也鼓勵你用心地投入到身邊每一段新鮮的體驗和聯結中去。在未來的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自己記憶中的影子,以及令自己充滿期待的未來,都是關於另一個人、另一件事。此時,你就已經在不經意間,從這種憂鬱的狀態中走出來了。 最後,在《Love Is a Dog From Hell》中,Charles Bukowski 曾寫到「the history of melancholia includes all of us(每個人的生命都無法逃脫憂鬱)」。也許,這種憂傷本就是生命體驗中的一個部分。在你感到快要被沉重的悲傷壓垮時,別忘記,你並不孤獨。 絕不是什麼意念; 意念往往會從某種悲哀中產生; 我的確不是這樣, 因為我的悲哀是憑空而來的, 也許我空虛的悲哀有實際的根據, 等時間到了就會傳遞給我; 誰也不知道它的性質, 我也不能給它一個名字; 它是一種無名的悲哀。 ——莎士比亞《無名的悲哀》 參考資料:Freud, S. (1957).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ume XIV (1914-1916): On the History of the Psycho-Analytic Movement, Papers on Metapsychology and Other Works ( pp. 237-258). February 22,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oh6GR
「在一起越久,越不敢說出心裡話?」不開口,別期待對方能理解自己 https://ift.tt/3bsAzSD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精神科醫師提點出導致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因之一:期待他人來滿足你。看完本篇,省思一下,配合文末的「自我改善練習」,滿足自己與對方。 從十四年前結婚開始,每年溫蒂和傑克.福萊斯特都會在棕櫚泉的同一座度假村度過耶誕假期,不論境遇是好是壞、健康或生病、有沒有兩個小孩要養,這項傳統都不曾改變。 不過從五年前開始,兩人不再享受這種慶祝方式,雙方都感到無聊,也都渴望改變,但沒有任何一方願意開口說:「今年可以去別的地方嗎?」兩人反而都假定對方會認為打破傳統是禁忌,所以都假裝玩得很開心。 以福萊斯特夫婦的例子而言,風險相對較低,後果也不怎麼嚴重,但有時候如果不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或渴望,可能就沒那麼幸運了。 像機場接送這種普通的要求,如果沒有明確表示,也許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以下面這個常見的情境為例:奧茲做出暗示,並希望自己的需求能因此被滿足,而不必冒任何風險——他的說法是:「天啊,我必須在七點前到機場。」 而在等待哈莉特表示願意載他一程的過程中,奧茲越來越沮喪,直到不得不叫計程車時,他的情緒已經轉為憤怒。奧茲在腦中一一細數自己曾經幫過哈莉特的事蹟,最後做出的結論就是哈莉特自私又不貼心,於是氣氛變得緊繃,哈莉特卻完全不知道怎麼回事。 如果哈莉特真的知道原因,她可能會理直氣壯地抗議:「你幹麼不直接說你想要搭我的車?」像這樣的誤會很有可能會破壞一段友情。 說不出口的需求會導致更多問題 如果是更深層的需求沒有說出口,則會引發更痛苦、也更具殺傷力的後果。 舉例來說,許多年邁的父母不願意向孩子尋求協助,因為擔心把孩子嚇跑,或是被送到安養院,又或者是因為覺得孩子忙於照顧自己的家庭,所以對占據他們的時間有罪惡感。接著,當緊急事件發生,孩子除了處理必要的事之外,還會忍不住大吼:「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 這種自我挫敗行為最典型也最具爭議的例子,就出現在床笫之間。儘管雜誌和自我成長類書籍提供了大量建議,在性方面說出自己的需求仍然是個禁忌,問的人必須有勇氣和信任感,聽的人則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 一談到性,我們的自尊就變得無比脆弱,所以對方的要求聽起來會像是批評——我們會猜想,既然對方都不得不開口了,那自己一定有哪裡做得不好。有需求的一方必須判斷哪一種做法的風險較大:是在等待伴侶發現自己想要(或不想要)什麼的過程中漸感挫折,還是在可能傷害到伴侶感受的情況下直接提出要求。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不論你的需求是大是小,在學會開口要求之前,你必須先克服導致自己不敢開口的壓力。而我們之所以忍住不表達需求,其實是出於很合理的原因: 一、不想傷害或冒犯對方。 二、可以藉此否認自己依賴成性。男性特別容易把自己的需要視為脆弱的象徵,並且把開口要求和乞求畫上等號。 三、內心覺得不表達自身需求很值得。不論有沒有意識到,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在心中記錄自己的付出和收穫,而把自己的渴望藏在心裡會讓我們自覺寬容而高尚,同時也在累積未來可以換取收穫的籌碼。 四、可能會被要求有所回報。我們擔心如果自己的需求真的被滿足了,就會欠下人情,而對方可能會乘機占便宜。 五、不想冒著被拒絕的風險。當我問患者為什麼不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通常會回答:「如果被拒絕,我不知道自己會有什麼反應。」他們擔心自己可能會做出破壞性的舉動,或者這段關係會從有所缺乏惡化成告終。 六、以為自己沒有必要開口。這種錯覺反映出我們懷抱著幼兒般的願望,期待對方能徹底理解自己。我們希望有個人能預期並滿足我們的每一個需求,就像嬰兒時期父母為我們做的一樣。 (延伸閱讀:「小時候不能滿足爸媽,長大後也無法滿足伴侶」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別等待他人來滿足你 兩難的是,等待他人滿足你的需求其實是最難滿足需求的方法,而且在等待過程中還有可能衍生出許多問題。 內心藏著尚未滿足的需求時,你會感到匱乏,因此可能會變得情緒不穩、冷淡和悶悶不樂,最後甚至可能心生怨恨,因為你誤以為對方一清二楚你的需求,就是不願意滿足你。 此外,以其他方式填補內心空虛的衝動也會日漸累積,導致你出現愚蠢的行為,或者最糟糕的情況是,你可能會發展出強迫傾向——濫用酒精或藥物、出軌、賭博等等——而這類行為只會讓你在感到匱乏之外,更飽受羞愧和罪惡感所苦。 表達自身需求並不是軟弱的表現,也不是自私或冒犯的行為,只要你的請求是公平、合理、應得且必要的就沒問題。說實話,開口要求大概是唯一能滿足需求的方法,而且就算你現在可以接受某一項需求沒有被滿足,也不代表你能一直忍受下去。 實用啟示 如果你很在意某項需求, 一定要開口要求,才能得到滿足。 自我改善練習 承認自己有需求。人人都有需求,而且總有一天會顯露出來。 不論你的需求是什麼,先判斷自己能否接受這項需求一直不被滿足。有些需求值得為了一段人際關係犧牲,但如果沒有滿足這項需求會對你造成困擾,而且你發現自己開始幻想需求滿足後的樣子,這項需求應該已經強烈到難以忽略。 了解到如果自己不開口,對方很有可能不知道你的需求,畢竟沒有多少人會讀心術。 試著不要用命令、批評或抱怨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 用陳述事實的語氣說明自己的需求,表達的重點應該放在你希望從現在開始該需求可以被滿足,而不是強調需求一直沒有被滿足。 試著讓對方選擇要同意還是拒絕。你當然可以希望對方同意,但請不要強求。 時機很重要。舉例來說,如果你有性方面的需求,請不要在床上提出來,而是把這個請求當作性行為前戲的一部分,像是:「知道今天晚上你回家之後我想做什麼嗎?」或者在看性感電影或書籍時說:「有機會我也想試試看。」 本文摘自馬克.葛斯登、菲利浦.高德堡的《別再扯自己後腿了:全美最佳精神科醫師教你戰勝自我挫敗,解決各種難題》。由方智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別再扯自己後腿了:全美最佳精神科醫師教你戰勝自我挫敗,解決各種難題》 February 22,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sAzSD
「沒有誰能徹底理解另一半」放下期待他人理解,從這 8 個自我改善練習開始 https://ift.tt/3dECohQ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親密關係不能奢望對方都能「讀心」,若有需求未被滿足,請花時間與另一半溝通。同時若對方有這樣的請求,請先試著同理對方的感受,彼此才有對話空間。 沒有任何人能徹底理解另一個人,也沒有任何人能安排另一個人的幸福。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 四十二歲的歷史學家珍妮特.雷克向任職的大學提出學術休假來撰寫教科書,而為了平衡獨自工作的狀態,她經常舉辦聚會,而且只要有邀約就接受。 珍妮特抱怨,她必須苦苦哀求丈夫羅伯特參加聚會,而羅伯特則認為珍妮特給予的壓力是在侵犯隱私,並且對她「過度的社交需求」感到不以為然。 珍妮特還埋怨丈夫就算參與聚會,也會表現得失禮又不友善,羅伯特則反過來批評她「要求過多」。 雷克夫婦來找我諮詢時,上述問題已幾乎要摧毀他們七年的婚姻。顯然,雙方的感受都是真真切切的,也覺得對方應該要理解自己;但同樣顯而易見的是,沒有一方能夠理解對方。 雙方之間的鴻溝實在太巨大,彷彿兩人是來自完全不同的星球,而且更糟的是,他們都深信對方有能力理解自己,只是不願意而已。 「你不懂!」是人與人之間最常出現的指控 遭到誤解會令人氣急敗壞,所以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為自己解釋,接著挫敗感會惡化成憤怒,因為比起不被理解,更令人難過的是對方根本沒有試著去了解自己。 我們能輕易察覺自身感受,其他人也一定可以,對方只是太固執不願承認,對方就是不在乎!所以,我們會試圖強迫他人理解,導致對方開始覺得被逼入絕境,結果現在雙方都很憤怒。如果對方以前沒有心情去理解你,現在更是沒有。 「人類的理解就像虛假的鏡子,以不規則的方式接收光線,並且透過將自身本質混入,扭曲和改變事物的本質。」 ——法蘭西斯.培根 與其試圖理解,不如激發同理心 我們必須了解,每個人都是透過自己的價值觀和感知來看待現實世界,因此誤解在所難免,有時候就是無法理解另一個人的想法或情緒。話雖如此,我們還是有可能做到感同身受。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相同的基本需求——對愛、感情、自尊、安全感、自我表達等等的需求。 當這些需求無法被滿足,我們會感受到憤怒、恐懼、悲傷、痛苦和其他共通情緒,而只要把重點放在這類經常體驗到的感受,你就能達到比理解更深層且更有意義的狀態:同理。 同理心是相當珍貴的能力,因同理總是能化解敵意。以心理層面而言,若你能體會某人的感受,就不可能同時對對方生氣。 激發同理心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運用類比,將一個人的感受轉譯成另一個人可以理解的說法。 為了協助雷克夫婦展開這樣的過程,我向羅伯特提出一個假想情境,和他在工程公司擔任設計團隊的主管職有關:「如果你正在進行一個大型專案,卻有團隊成員在客戶面前擺臭臉又顯得很隨便,你會有什麼感覺?」 羅伯特坦承自己會感到非常不滿,也許還會覺得遭到羞辱,因為同事的行為可能會讓自己的名聲受損。藉由一點點提醒,羅伯特開始可以理解這樣的情境很類似妻子的經歷——珍妮特引以為傲的就是自己能讓大家聚在一起並熱烈聊天,而在她眼中,羅伯特失禮的行為會損及她的形象,更威脅到她生活中很重要的層面。 友誼之於珍妮特的重要性,如同商業合作關係之於羅伯特,而羅伯特抗拒社交的行為給珍妮特的感受,完全和他說自己會在假想情境中產生的感受一模一樣。想通這一點之後,羅伯特的姿態明顯軟化下來。「我很抱歉。」他這麼說。 雷克夫婦互相同理的過程只進行到一半,現在珍妮特必須體會丈夫的感受。 圖片|Photo by Charles Deluvio on Unsplash 用類比法感受彼此的處境 我意識到,羅伯特之所以抗拒社交,是因為比起和人群(尤其是陌生人)相處,他更能自在面對物品和數字。透過貶低社交活動,以及表現出珍妮特沒有權力要求他參與,羅伯特得以掩飾自覺的能力不足,並且合理化自己不夠努力的事實。 為了協助珍妮特發揮同理心,我提起對她來說同等敏感的話題,也就是育兒能力:「假設每次你帶小孩到托兒所,孩子都會在其他人面前做出討厭的行為; 假設你不管怎麼做,他們還是會調皮搗蛋。」珍妮特說自己會感到丟臉,也會覺得自己實在太失職,所以可能會避免和小孩一起出現在公共場合,讓自己不必陷入尷尬的狀況—就像羅伯特需要避開與人相處,因為他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接下來,為了協助珍妮特體會丈夫因為受到批評而感覺到的不快,我問道,如果她母親老是緊盯著她的育兒方式,又不停評論她的缺點,她會有什麼感受?「我會緊張到心煩意亂,打從心底痛恨這件事。」珍妮特坦言,而這正是羅伯特參加聚會時的心境。 說類比挽救了雷克夫婦的關係可能有點誇大,不過這個方法確實改變了兩人之間的氣氛,從彼此反感變成互相同理。現在,兩人可以平靜地找到共識,並且像大人一樣討論彼此的不同了。 理解的終點不在於證明和找到理由,而是明白並且相信。 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 雖然上述流程可以應用於任何有誤解產生的情境,但是在男女關係中尤其有效。在這類情境中,我發現某些類比方式可以達到最佳效果:對男性來說,是職場狀況和自主權需求;對女性而言,則是人際關係問題和親密感需求。 一般來說,不論職業、地位或外顯價值觀為何,男性和女性通常會分別從上述領域中尋求自我認同和尊重。 男性失業之後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很類似女性在一段感情結束後產生的情緒;男性陷入工作困境的挫折感,可以對應到女性成天忙於小孩和家務的感受;男性對遭到羞辱的恐懼,則類似女性對遭到拋棄的恐懼。 感受的力量大過於意義。如果你願意努力體會他人的感受,並且幫助對方體會你的,就能運用類比的方式來激發同理心。 實用啟示 當對方就是無法理解時,請讓對方體會你的感受。 圖片|Photo by Christopher Jolly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學會關注另一半的努力,不再把焦點放在伴侶的錯誤上) 自我改善練習 如果不被理解讓你感到挫折,與其採取敵對態度,不如暫停一下,並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自己。 與其說教、批評或滿口理論,不如運用類比法,協助對方體會你的感受。 首先,辨識自己的情緒,釐清自己究竟感覺到什麼,以及為什麼。 接著,想出適當情境,讓對方體會你的感受。如果類比符合對方的個性和處境,就能發揮最佳效果。 詢問對方如果身在這種情境中,會有什麼感受。請不要用指控的語氣,說話語調要保持平穩、安撫。 對方確認相應的感受之後,詢問他或她是否發現你的體驗有相似之處。你可能需要提示一下,例如:「你在我朋友面前批評我的時候,我的感受就和你⋯⋯的時候一樣。」 調換角色,想像出適當的情境,讓自己可以體會對方的感受。 讓對方知道你可以理解他或她的感受。你應該會看到對方的敵意在你眼前漸漸瓦解,雙方因此能以更開闊的心胸去溝通。 本文摘自馬克.葛斯登、菲利浦.高德堡的《別再扯自己後腿了:全美最佳精神科醫師教你戰勝自我挫敗,解決各種難題》。由方智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別再扯自己後腿了:全美最佳精神科醫師教你戰勝自我挫敗,解決各種難題》 February 22,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ECohQ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