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8日 星期四

避免瞎忙的 3 項練習:鍛鍊活在當下的腦力,把混亂當成機會與轉機 https://ift.tt/3pDh2Uh KnowYourself 我們生活的時代混亂無比,卻也帶來積極的生命意義;對應這些混亂的三項練習,是找回美好人生的重要契機。 文|Jojo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前兩天,我看到一條引起很多共鳴的留言。 「KY 君,我感覺自己一直處於一種很混亂的狀態。每天工作很忙,我成天泡在公司,但好像也沒把工作做得多好。回家想要好好休息,我又覺得永遠有層出不窮的事情等著我做。 我的人際關係也受到了影響,每次聊天,一旦別人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我就感覺特別不舒服,吵架也越來越多。感覺生活過得混亂無序,自己的狀態也一團糟,我該怎麼辦?」 這位粉絲的狀態十分普遍。我們生活在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複雜的時代,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很容易陷入混亂的生存狀態中。 幸運的是,這種令人不適的混亂狀態並不全是壞處,它同時也是我們追求美好而有意義人生的重要契機。 為什麼這麼說呢?來看今天的文章。 我們生活的時代,使我們深陷混亂 在當下的時代中,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混亂的生存狀態。 這是因為: 工作更多:我們每天面對著寫不完的報告、做不完的 ppt,很少有時間回歸平靜與放鬆、好好地照顧自己。   信息更多:在娛樂和生活領域,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也更多了。從微博朋友圈,到各種短視頻,我們身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它們全方位地入侵我們的生活空間。   原子化的個人:相比於前輩們生來就確定地作為氏族裡的某個身份生活著,我們有更多自由,可以選擇自己加入哪些群體,以及以一種什麼樣的身份存在於這些群體中。但同時,我們的身份感和聯結感也更不確定了。 可以看出,生活中充斥著可能令我們產生混亂感的因素。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很難保持穩定和有安全感的生存狀態。 如果在以下表現中,你發現自己中了許多條,那麼,你要警惕,你可能已經陷入了過度混亂的生存狀態中。  經常感到世界變得太快、自己無力應對 感覺身邊的人總是違背自己的預期、令人難以信賴 經常被突發事件打得措手不及,感覺每天有處理不完的事情 整個人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中,很難靜下心來、專注地完成眼前的工作 聊天時,經常感覺朋友對事件的看法或反應出乎自己的預料,並因此感到不舒服 在新環境中經常感到不知所措,如果自己拋出的話題沒被回應,就會感到非常不安 制定好的計劃一旦被打擾就特別焦慮、煩躁 此時,我們會感覺世界是充滿未知、難以預料的。因此,我們總是莫名地焦慮、不安,懼怕任何意料之外的事件發生,甚至沉浸在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中難以自拔。 圖片|Photo by  KT Stock on PIXTA 但打破穩定和規律的「混亂(chaos)」本身是不可避免的。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 Jordan Peterson 認為,混亂和秩序是生命經驗的兩個基本組成。 生而為人,我們的基本職責(fundamen他l demand),就是包容和應對生命中的那些混亂。 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代,應對、處理混亂已經成為一道重要的人生命題。 但混亂也有積極的意義 如果說,從秩序走向混亂,是一段已知被未知打破的過程,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它同樣還是一段現實(actuality)重新變為潛能(potential)的過程。 這是因為,在有序的生活狀態下,我們感到平穩、安全,卻也很容易陷入過度強調確定性和統一性的僵化狀態中。也就是說,穩定並不一定總是件好事。 舉例來說,當我們處於一段不夠健康、無法帶來滿足感的親密關係中,卻因為長久以來的習慣而不敢打破僵局、從中走出時,我們對穩定的過度渴求,反而妨礙了我們過上一種更好的生活。 波蘭心理學家 Kazimierz Dąbrowski 曾用「積極分裂(Positive Disintegration)」的概念,來形容人們從混亂中獲取機會,逐漸發展出獨立人格,並實現個人潛能的過程。 他認為,當生活一直平穩又安定,人們缺乏足夠的刺激與動機,去反思自己的想法、理念、自我與價值觀。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只能在傳統價值體系和社會規範的影響下,過著看似「人人都應該過」但其實無法給自己帶來滿足感的生活。我們不明白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也就無從追求那種真正能令自己感到愉悅、有意義的生活。 而當人們遭遇意料之外的混亂與危機,內在劇烈的波動(焦慮、抑鬱)會「逼迫」他們面對內心真實的渴望與恐懼,並刺激他們重新審視一直以來倚賴的價值體係與世界觀。 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逐漸理清屬於自己的價值層次:哪些部分是對「我」而言至關重要、不可放棄的?哪些是「我」並不認可、應該捨棄的?「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和哪些人待在一起?過怎樣一種生活? 我們真正明確了什麼對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以此為前提,才能走上追求這種理想生活的道路。 因此,混亂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圖片|Photo by Christian Wiediger on Unsplash 在《Eat, Pray, Love》中,Elizabeth Gilbert 曾寫道「Ruin is a gift. Ruin is the road to transformation(毀滅是禮物,它是我們破繭成蝶的途徑).」所謂「未來」,本就是一系列潛在的可能性。 當一直以來的穩定感被打破,也就意味著,我們衝出了陳舊的「牢籠」,掌握了主動權,可以更加有意識地將自己和未來的生活,塑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當我們遭遇混亂,我們感到當下的現實令人難以忍受。但其實,那些我們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生活,就藏在這些令人不適的混亂中。 (你會喜歡:許菁芳專文|風雨天教我的事:接納混亂,學習待事柔軟) 那麼,如何積極地應對混亂呢? 1. 梳理混亂,確保你有一定比例的、基礎性的穩定 當我們陷入過度混亂的生活狀態中,伴隨而來的強烈不安與焦慮,令我們難以「打起精神」、有效地應對難題。因此,注意平衡生活中的秩序與混亂、確保自己有一定比例的穩定感十分重要。 你要耐心而循序漸進地擴展自己的邊界,以穩健的步伐逐步成長:一隻腳堅定地踏在秩序與安全之中,另一隻腳則踏入混亂、可能性、成長和冒險裡。 具體來看,當你意識到自己總是靜不下心、難以應對紛雜的日常生活時,可以適度限制自己的信息來源、避免被大量信息淹沒。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每天將一段固定的空白時間(例如:清晨或是睡前)留出來,做一些呼吸或是冥想練習。這不僅可以幫助你清空繁雜的思緒、回到當下,同時,還能令你感到,在「無常」的世界中,自己依然能夠對生活有一定的掌控。 (延伸閱讀:慣性胡思亂想,影響睡眠嗎?一分鐘冥想法:專注在呼吸上就好) 2. 改變自己對混亂的認知,有意識地把混亂看作機會 想要更好地應對混亂,我們還要有意識地轉變自己的心態——從焦慮、懼怕(不知道接下來又要面對什麼),到自信、從容(我有意願迎接世界拋給我的任何意外/I'm willing to take what the world throws at me)。 這首先需要我們在被混亂所帶來的各類情緒侵擾時,依然不忘記以開放和覺察的態度看待當下的體驗。而當我們的心態產生了轉變,我們的行動選擇也會潛移默化地產生改變。 比如:下次遇到朋友對事件有不同看法,且因此感到煩躁時,深呼吸三次,先壓抑住想要吵架的衝動。然後,轉換視角,假設對方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事,並探索對方視角的來源。 當我們不再將這些混亂看成危機,而是將它們當作獲取全面視角、深化理解彼此的機會,我們就能夠自然地以更加積極和放鬆的態度投入到聊天中,不會再懼怕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同意見了。 混亂本身是不可避免的,想要活得輕鬆、舒服一點,與其小心翼翼地逃避混亂,不如試著自己成長為處理混亂的大師。當你攻克生活「扔」過來的一個又一個難題,你就能夠逐漸積累出一種信心。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難題依然很難,你卻已經不再是曾經那個無所適從的你了。 (同場加映:專訪鄭宜農:不曾享受孤獨的人,你的成長尚未完成) 3. 更多地鍛煉「活在當下」的頭腦能力 最後,當我們糾纏在繁雜而沉重的各種事務中時,還經常會感到事情怎麼都做不完——好像生活沒什麼意思,未來也沒什麼希望。我們很容易沉浸在無望的情緒中不可自拔,更加喪失應對挑戰的動力。 這些時候,不妨試著放下過度思考,就專注於當下。在被混亂過度影響時,暫時放下自己的「遠大視角」,不要為明年,甚至未來 10 年做好規劃,而就專注在眼前的任務上——這些是你能夠掌控的事物。當我們能夠精益求精地做好手頭上的事,就可能突然發現,原來自己對未來和生活並非毫無掌控,也一直擁有撥亂反正、重建秩序的能力。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 Jordan Peterson 認為,當我們找到秩序和混亂的平衡,我們能夠有效地應對生命中各種不可避免的混亂,並在同時,感到自己的生活是有意思,也有意義的。此時,我們依然可能因為各種意外感到痛苦,但我們同時也能夠感到,這些痛苦是值得被忍耐的。  只有美好才能平衡痛苦。如果人生注定是包含痛苦的,那麼,找到真實的自我、感受存在的意義,可能就是能夠平衡這份痛苦的「良藥」。願我們都能站在秩序與混亂的交接點,安穩又充滿活力地去面對生活! 參考資料: Dąbrowski,K. (1964). Positive Disintegration. Boston, Mass.: Little Brown. Peterson, J. B.(2018). 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 Random HouseCanada. February 19,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Dh2U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