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LTkU5Q
2021年2月16日 星期二
「可以用手機交流,就不想出門聚會?」科學研究:現代科技冷漠更容易誘發憂鬱症? https://ift.tt/2LTkU5Q 三采文化 「人們使用網路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不快樂,也越發容易感到孤立。」不論科技多麽發達,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依然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真正地聚在一起 當網路與空氣一樣普及,科技孤立是大眾皆知的文明病時,我們需要更多面對面的空間,真正地相聚,不是在一起共享寂寞。 「前幾天我回到家,看到兒子跟幾個同學在廚房,你知道他們在幹什麼嗎?」老友跟我說:「一群年輕人圍著餐桌都沒在講話,全在玩手機!我後來問兒子:『你要麼就自己玩,何必找一群朋友來零互動?』我兒子竟然回答:『爸,這就叫在一起寂寞(Lonely Together)!』」 Lonely Together,在一起寂寞,多麼「超齡」的意境啊!以前這種形容可能會讓人聯想到不幸福的婚姻或養老院的惆悵,現在卻適用於千禧世代。這兩個英文字印在T恤上還挺文青的,作為咖啡店名也不錯。 「在一起寂寞」,也可以說是都市剪影,不是嗎?大城市的人口持續增加,距離感卻沒減少。上下班時的地鐵站萬頭攢動,通勤者忙著閃躲彼此,頭上掛著大大的耳機,每個人都幾乎成了「感官絕緣體」。人類的文明發展至今,大概還沒經歷過這麼擁擠又這麼無交集的存在狀態。 (推薦閱讀:明明寂寞卻假裝沒感覺?當你感到孤獨時,可以做的十件事) 賓州大學心理系曾做過一個大數據研究,統計數萬個臉書用戶一年下來的貼文,把最常使用的字化為詞雲,再把這些詞與用戶的心理測驗做交叉比對,發現不同心理狀態的人(例如樂觀和悲觀)所慣用的詞彙都有差別。 你猜,哪個詞與憂鬱症有最強的關聯? 這個詞就是寂寞。想一想,寂寞這個詞的使用,竟然跟憂鬱症有最高關聯,那寂寞的心情,又與憂鬱症有多高的關聯呢? 憂鬱(Depression)這個詞,就是一個低潮、缺乏動力的狀態。很多患有憂鬱症的人什麼都不想做,不想出家門、不想回簡訊,更不想與人有面對面的接觸。 圖片|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明明約好見面,卻在赴約前幾個小時感到疲憊」你也有邊緣型特質嗎?) 但一個人越是待在家裡,越不與人接觸,越缺乏互動帶來的活力與好感,越可能會感到極度寂寞。 近年來,我們看到憂鬱症患者比例大幅增加,或許正是因為在行為上,越來越多人選擇在家裡獨處。在家獨處的人雖然可以用電子產品,好像跟外界保持互動,但當他們關掉電腦、手機時,還是在一個寂寞的狀態。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類除了需要食物、睡眠、性之外,與他人的互動也是一種基本需求,而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我們之前的認知。所以,人類常常在尋找這種跟彼此互動所能帶來的好感。 科學家就曾使用磁振造影,在人瀏覽社群網站時,同時觀察他們的大腦運作狀態,發現當人獲得來自朋友的點讚時,所觸及的部位就好比獲得了一個擁抱。但這個虛擬的擁抱,並不能夠完全代替真實的肢體接觸。 如果社群網站確實能給我們同樣的滿足感,那人們越使用社群網路就應該越快樂才對,但最新的綜合分析依舊明顯地顯示:人們使用網路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不快樂,也越發容易感到孤立。 所以,我們所看到的這種現象,其實是一種「代糖」的效果,似乎有熱量,但只是一種味道,沒有太多營養成分。 之前回紐約時,發現街上的流浪漢變更多了。也許是夏天的關係吧,幾乎每個路口都坐著幾個街友,不只男的,還有婦女和年輕人,而讓我更錯愕的是,其中有一半都在喃喃自語。 你不用學心理學也能看出,那是一種精神疾病的症狀。這些人陷入幻覺幻聽,彷彿身邊有個朋友在跟他們對話,但其實閃過他們面前的,只是城市的車水馬龍和疾走行人的大腿。 前幾天,我在下城看到一個詭異的景象:一位街友靠著牆角,對著某位假想仇人咆哮,不遠之處站著一位西裝筆挺的男子,也在大聲地自言自語。當西裝男側過頭來時,才看見他耳朵上塞了個小小的藍牙耳機。 的確,我們現在的許多行為,古人看來一定會覺得像是瘋子。我們會對著一個小小的盒子哭笑;一群人坐在地鐵的車廂裡,卻沒有任何眼神的交集,甚至連好奇的眼光都沒有;一群年輕人圍著餐桌,有男有女,每個人低著頭,手指很忙碌。 但在內心深處,我們還是需要彼此,因為我們是有溫度的動物,還是需要與同類在同一個空間裡取暖,於是共處的時空,就成為了一個必要卻又尷尬的過渡期,呈現了「在一起寂寞」這樣的詭異狀態。 我還是相信有一件事不會改變,那就是人與人之間對於互相認識、接觸的需求,因為這是我們身為社群動物,數十萬年進化得來,寫入大腦底層的生存程式。 物極必反,也會造成社會和文化的輪迴。每當一個現象發展過頭了,又會按照人性的軌跡被拉回來繞一圈。舉例來說,當數位錄音科技已經進步到幾乎「零失真」的時候,卻看到了黑膠唱片的逆襲; 當音樂唾手可得,點兩下就有的時候,許多人反而回頭去蒐集實體唱片,還陶醉於那種失真、有點雜音,但比較「有人味」的聆聽體驗。 近年來,被網路購物打趴的實體商店在連續低迷了多年後,開始有一些實體零售回溫。在美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獨立書店的復興。 最近,我看到一篇報導,訪問布魯克林格林堡一家獨立書店的老闆,她說:「我們這裡有握手買賣的文化,而網路書店沒有。」握手買賣,多麼貼切的描述!一個充滿體感的術語,形容店員與顧客的交流,了解顧客需求並為其推薦,就像是店員握著你的手,幫你把脈,看到機器演算法看不到的東西,從你的眼神中判讀你真正的需要。 (同場加映:心理學作家劉軒:黑膠唱片教會我,回到「有溫度」的生活) 這個就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還沒有辦法比擬,也是人在未來社會中存在的最大價值:我們聽得懂話中話,看得出眼神背後的心情,感受得出語氣的溫度,嗅得出人情味;在這個當下聚集的時空,只要重新啟動老天給我們的感官,所獲得的訊息是更真實的。 也許,在不久的未來,當網路與空氣一樣普及,而科技所造成的孤立是大眾皆知的文明病時,我們會設計出更多面對面的空間,或是社交的禮俗,讓人能夠真正地聚在一起(Get Together),不只是在一起寂寞(Getlonely Together)。 本文摘自劉軒的《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由三采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 【2021 多元領導大調查:女力綻放,領導現身!】 2021 年女人迷以「多元領導力」為題,了解大家對領導力的想像,在生活、家庭、職場、自我實踐中,領導力是否獲得有效發展。歡迎讀者踴躍填答,凡是填答者,即可獲得 Womany Shop 商品折價券,並有機會抽中 2021 年限量手帳及女力牌卡喔! 現在手刀填寫問卷 >> 問卷連結 February 16,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