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0N3cn
2021年3月3日 星期三
【如何讓父母認可伴侶】過份濃厚的父愛:那些逼退女兒男友的爸爸在想什麼? https://ift.tt/2O0N3cn 哈理斯 Harris│心理師 女兒們可能會把爸爸視為「英雄」,因為從小他們就是爸爸的掌上明珠,然而這在女兒成年之後,不小心就會變成「以父愛之名」的勒索與控制⋯⋯ 在兩篇系列文章裡,我介紹過那些總是嫌棄子女另一半的媽媽們心理——參考〈親愛的女兒們,為自己而活,給母親時間成長〉及〈媽寶不會橫空出世,那些逼退兒子女友的媽媽究竟在想什麼?〉 今天我們來看看那些總是對女兒的男朋友抱敵對心理的爸爸們心理,到底他們怎麼弄得要女兒單身到底似的? 爸爸們討厭別的男生盯著自己的寶貝女兒看,但他們卻忘記了,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的男生,盯著別人的寶貝女兒看。這個有趣的觀察,心理學家 Reik 總結說[1]:「我們這些父親,常常沒考慮到女兒的感受與態度」。 這個洞察指出兩件重要的事: 許多父親在潛意識中對女兒的男朋友抱有敵意;繼而 這些父親常忽略了女兒作為獨立的個體,卻把自己的意念加諸其上。 圖片|Photo by Dragon Pan on Unsplash 讓我舉一個朋友的例子:一位母親在兩年前生第一胎的時候,待在產房的先生只看了兒子一眼,便把注意力回到她的身上。但當她今年生第二胎,一個女嬰,同樣在產房的先生卻只看了太太一眼,便一直把目光放在女兒身上,還給她拍了許多落地照,那臉上的喜悅是明顯不同於看到兒子那次。 那位母親說:「妹妹果然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但也差太多了吧!先生!」 為何我們會有「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的說法? 背後的潛意識機轉可能是這樣的:某些成年男性對於兒子往往就有一股潛意識敵意,因為這小傢伙很可能取代自己而成為太太的最愛,或當這個完美的小男孩長大以後,便可能有著成功美滿的人生,比照著屆時已經衰老、失敗與無能的父親自己。他們在幻想中,想像兒子會戰勝自己,甚至拋棄自己。 因此,對某些男性而言,能體現他「自我理想」的對象,不是傳統上「重男輕女」所預設的兒子,反而是那個會把他視為英雄,會說「我最愛把拔,長大以後要跟把拔結婚」的乖女兒。 (你會喜歡:結婚一定要讓爸爸牽女兒進場?婚禮紅毯可以這樣走!) 把女兒當作理想來控制,其實是在逃避自我 有一位諮商的個案是這樣告訴我的:她有一子一女,先生過度偏愛女兒,並在態度上惡待兒子,又把婚姻中的不滿全都怪到兒子頭上。 這位先生目前正接受另一位心理師的諮商,因為他本身也充滿童年創傷的,父母在他小時候離婚,父親把所有的過錯與罪名都怪到他頭上,卻同樣偏愛他的妹妹⋯⋯ 人類總是在重覆潛意識的創傷,把下一代害成我們所曾經受害的樣子。也許有些人會說,事情並不是如此無意識的,也許!卻是更可怕的無能為力,就是人們理智上知道,但情緒上只能繼續做下去。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更能夠看到這些把重心都放在女兒身上、把她視為「自我理想」的父親,往往對下一代的男性有著潛意識的敵意,而它的根源,是因為他對自己的上一代,那位可惡的父親也有著強大的敵意。這個未解的心結,使得他們把「父愛」濃濃地灌注到女兒身上,把她視為自己的最愛,要求她成為絕對不會背叛他的貞女。 既然女兒是對自己忠誠的貞女,那她的男朋友都自然是他的敵人。一開始,看著戀愛中的女兒,這些父親會感到震驚,因為潛意識中他和女兒才是一對的;很快,他會找來破壞女兒戀情的方式,從最無理的禁令,到最具手段的暗暗貶損她的男友、阻止二人發生親密關係的可能。——他完全陷入自己的意慾之中,已經不再問女兒的感受,最糟的情況就是亂倫。 現在,我們要明白這些父親之所以會忽略女兒作為獨立的個體,是因為他們以「父愛」之名,佔據、控制、消磨了女兒的自主性。在精神分析探問下,會發現在心理層面,女兒其實是這些父親自己的延伸,她代表著他的「自我理想」,他內心最脆弱處「值得被呵護的自己」,更代表「反過來證明我是好父親」的那個鏡子。 (延伸閱讀:「我告訴你女孩子一生都要害怕些什麼」如果我有女兒,我不希望她出生在這樣的世界) 過份濃厚的「父愛」及女兒的「罪惡感」 這些以自己的感受來當作女兒感受的父親,無可避免的會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他的存在對女兒(或其他女人)而言,也是生命的完美補足,誤以為他能夠完滿她的生命。 以榮格的語言,這是一種典型的英雄情結;或佛洛伊德的語言,那是一種伊底帕斯情結所延伸的羅曼蒂克幻想,以防衛各種源於同性的競爭、自我的挫敗、來自父親的貶損與威嚇。 很多時候,除了男朋友被攻擊以外,這些女兒也認為父親是一等一的好人,因為他一直把她視為「掌上明珠」,從小最疼的就是自己。 只可惜,很少人會發現「以父愛之名」而來的勒索與控制。若我們單純叫女兒們「別管妳爸,做妳自己」,是不行的!因為她們對背叛或忤逆父親一事,也感到深深的罪惡感。 這份「父愛」太濃太深了,直教人生死相許,一些女生會說「沒有我爸這麼疼我,我才不會跟某個男生一起」。 除非!除非我們能看清楚它的源流,看見它不是純粹對女兒的愛,而是父親對童年創傷的重覆、對婚姻的不滿、對兒子的惡待和對自我的保護而匯聚的情感浸沒,是會害了自己一生幸福的「負愛」,否則,女兒們能怎樣愛自己呢? 參考資料:[1] Reik, T. (1963). The need to be loved. Farrar, Straus. ※如有共鳴,歡迎去我的FB或「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逛逛;或有心理諮商需求,可傳我電郵,或致電工作地點。 March 04,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