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ZyJsH
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總有一個人,能化解你的情緒勒索」給焦慮依附者:別跟「逃避依附型」戀人談戀愛 https://ift.tt/3bZyJsH 貓心—龔佑霖 焦慮依附,也許終將是一輩子的課題,因此我們更要敏銳地嗅出適合你久待的環境,善待自己,也包含打造足以善待自己的環境。 離開不該愛的人,找到你的太陽,你的世界,不會再只有懼怕。 自從周慕姿心理師寫了《情緒勒索》這本書之後,許多常見的人際互動行為,都被扣上了「情緒勒索」的大帽子,尤其是在戀愛之中,作為一個焦慮依附的那個人,時常被指責是「情緒勒索」的一方。 從依附理論來看,在戀愛當中,缺乏安全感者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不斷索求對方給予安全感的人」,另一種是「透過疏離來防止自己被傷害的人」。 兩種不同的人格形成自成長過程。焦慮依附者學到的是:「我努力討愛,終究可以得到愛」;而逃避依附者則學到:「我要麻痺自己需要被愛的需求,好讓自己可以冷漠但不被傷害地活下去」。 焦慮依附、逃避依附兩者同樣都缺乏安全感,只是採取的行動不同。 焦慮依附者往往透過不斷哭鬧、打探對方的行蹤、跑到對方出沒的地方要對方要求清楚,來解決感情中的不安全感;而逃避依附者,當他們在感情中感受到缺乏安全感時,會所採取疏離對方、不和對方見面、不跟對方聯絡、和對方保持距離等方式,好讓對方沒有任何傷害自己的機會。 圖片|Photo by Marcos Paulo Prado on Unsplash 在「情緒勒索」這個名詞變得普遍之後,世人常將「焦慮依附型戀人」冠上情緒勒索的標籤,且變得更加無法容忍這樣的行為展現。最常聽見的就是:無理取鬧、恐怖情人、控制狂等等。 但事實上,逃避依附者只是透過不同方式面對安全感缺失的懼怕,只是他們從小學到的方式是麻痺自己的情感,卻讓世人以為他們比較「冷靜、理性、成熟」罷了。 給焦慮依附者的建議:別跟「逃避依附型」的人談戀愛! 在就讀國北教大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時,我曾經和一位矛盾依附的女生談戀愛,她在交往前焦慮依附的傾向很高,交往後卻充分展現了逃避依附的特質,使得我常常找不到她。諸如:聊天聊一半就消失、因為遠距離卻不願意視訊,為了社團常常晚上 8 點消失到凌晨 1 點、和朋友臨時揪了就出門而我卻不知道等等。 這些狀況,都讓我非常的焦慮,因此時常崩潰大哭、呼吸困難,痛苦到很想自我了結,而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轉述給她的心理師,進而導致我遭到通報,諮商師的實習資格也連帶被取消。 就這樣,我被視為是不適合作為心理師的人,被逐出實習的大門。而如此慘痛的教訓讓我學到最大的一課便是:「身為焦慮依附型的戀人,不要再嘗試和逃避依附者談戀愛」。相愛相殺,沒完沒了。 當焦慮依附遇上逃避依附:各自需求將難以滿足? 一個焦慮依附者,時常需要對方陪在自己身旁、與自己親近、溝通問題、獲取安全感;然而逃避依附者,通常在面臨爭執時,傾向於逃避、拒絕聯絡、拒絕解決問題,這樣兩相矛盾的情況下,這豈不是拿磚頭砸自己的腳嗎? 通常逃避依附者的逃避模式,時常是溝通後仍無法緩解的。那是深植在他們潛意識裡,心理學上稱之為「基模」或「自動化歷程」的反應模式,就跟作為焦慮依附者,面臨感情中的不安全感,就是會往壞處想、停不下來的擔憂、擔心自己會被拋棄、害怕對方不愛自己的狀態相同。雖然有改變的可能性,但改變的速度是極為緩慢的。 雖說感情珍貴之處在於互相成長,但持續在不安及逃避的輪迴裡,常常都只是互相消耗而已。 圖片|Photo by Andrik Langfield on Unsplash 焦慮依附的你,應該找到足以給你安全港灣的他 好在世界上還存在所謂的安全依附者。 他們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中,充滿了「安全感三要素」:當他們遭逢威脅到他們安全感的人事物時,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總是能夠適時出現在他們身邊、敏感覺察到他們的需求是什麼、做出給予適切支持的行為。 這一些人,不需要像焦慮依附者一樣,總是得大吵大鬧才能確保父母來關心自己,也不需要像逃避依附者一樣,不管怎麼吵鬧都得不到關注,最終只能壓抑自己的情感、麻痺自己的情緒。他們相對溫暖且安全。 他們從成長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即時的庇護,進而養成了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世界也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的信念,他們內化了父母照顧自己的方式,進而很自然地會用相同地方是,關心他們的朋友與愛人。 因此,作為「焦慮依附」的你,和這樣子的人相愛,能夠不需要再那麼努力地討愛,便能自然而然地發現,原來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有值得被愛的地方。 愛的用力,還要愛對人。有時並非你不夠努力,而是你努力錯了對象。 March 04, 2021 at 08:04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