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li3vF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開放式關係」是因缺乏安全感?真正的問題不是開放與否,而是內心的焦慮 https://ift.tt/3cli3vF 海苔熊 「不安全依戀者」、約炮行為與對「開放式關係」的態度,這之中的關聯是什麼呢?與感情中是否容易感到不安,有直接的關係嗎? 焦逃配的開放式關係:真正的問題不是開放與否,而是內心的焦慮 開放式關係的人比較喜歡約炮嗎?早上在整理開放式關係(consensually nonmonogamous relationships,CNM)研究的稿子,意外發現了這篇論文 [1],在開始討論這篇論文之前,先回答前面的問題: 開放式關係不完全等同於約炮關係,至於如果你想理解開放式關係是什麼,可以參考我在太報的這篇文章。 喜歡約炮(Sociosexual Behavior)的人,通常焦慮依戀的程度較高,也會比較願意進入開放式關係。 但有趣的是,如果只看「不安全依戀」與開放式關係之間的相關,會得到比較複雜的結果:焦慮依戀者並沒有比較喜歡進入開放式關係;不過逃避依戀者的確比較喜歡進入開放式關係(可以參考下圖原文的相關係數表)。 不安全依戀者會選擇開放式關係? 圖片|翻攝自參考文獻[1] 如何解釋這個比較複雜的結果呢?我們可以參考下面這張圖: 圖片|翻攝自參考文獻[1] 首先,圖片當中的橫軸代表約炮行為、縱軸代表對於開放式關係的態度。橫軸人數越高的人,代表他過去一年中有越多約炮的次數(casual sex behavior),縱軸數越高的人代表他對於開放式關係的態度越正面(縱軸這測量總共有六題,是七點量表,也就是說最高分是 42 分,最低 6 分)。 再來,根據前面的相關表我們可以知道兩個事實:逃避依戀的人比較願意進入開放式關係、喜歡約炮的人也比較願意進入開放式關係(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CNM)。 有這樣的認識之後,我們來看綠色的線:對於非常逃避依戀的人來說,不論他喜不喜歡約炮,他們對於開放式關係的態度整體而言都偏中等(20–21 分)。 最後我們來看紅色跟藍色的線,對於中度或者是低度逃避依戀的人來說(換句話說就是比較有安全感的人),如果他們的約炮行為越多,對於開放式關係的態度就會越正面;而這樣的狀況在安全依戀(逃避依戀程度比較低)的人身上更明顯。 圖片|Photo by GrandJete on PIXTA 焦逃配開放式關係的美麗與哀愁 我覺得這篇文章對於「焦逃配是否適合進入開放式關係」提供了一些小小的啟示。作者在最後的研究討論,談到了這段很有趣的話(我整理成我的理解): 根據成人依戀理論,逃避依戀的人傾向於逃避承諾,或者是只做「很有限的承諾」(Limited commitment),他們不喜歡跟另外一個人黏在一起的那種感覺⋯⋯換句話說,逃避依戀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投入多重的伴侶關係,例如開放式關係。 相較於「毫無懸念進入開放式關係」的逃避依戀者,焦慮依戀者的狀況比較矛盾而且複雜,內心充滿糾結。一方面,開放式關係並不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說,焦慮依戀的當事人很可能會聯想到「我的伴侶除了我之外還愛了別人」而加劇了內心中的不安全感,嫉妒心和恐懼感。換句話說,開放式關係讓他們有更多不安的機會。 但奇怪的是,焦慮的人可能也會同意進入開放式關係,以尋求多個伴侶額外的關愛和關注。 另外,他們也可能會因為伴侶的要求而加入開放式關係,也就是俗稱的「被開放」[2]。 他們可能會因為「妥協」,把同意進入開放式關係當作是「保留伴侶」的一種策略。 這篇研究有趣的地方在於,跳脫出了「開放式關係到底比起一對一關係,會不會有更多的不安」這個討論的議題,而加入了「依戀風格」的這條討論路線。如果懶得看這麼長的文章,我幫你整理好了: 逃避依戀的人比較會進入開放式關係,因為他們不喜歡承諾。 焦慮依戀的人對於開放式關係的態度比較複雜。有點像是又愛又恨,在恨的部分,因為在這樣的關係當中,焦慮依戀者沒有辦法完全佔有對方,所以會產生不安;但是在愛的部分,焦慮依戀者又可以透過其他的伴侶來補足他在某個伴侶身上的不安。 (推薦閱讀:解析你的依戀型態:你需要的不是新關係,而是認識自己) 結論:不期不待不受傷害? 如果按照研究前面的幾張圖跟數據,我們很難說選擇開放式關係的人,他們就一定是在關係裡缺乏安全感的人。比較好的方式是反過來說:當一個人缺乏安全感的時候,他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方式來因應他的「不安全感」。 逃避依戀者或許會選擇劈腿(一些研究顯示逃避依戀者的劈腿行為也比較多)[3],也可能選擇放棄一對一的關係,改投入開放式關係; 焦慮依戀者可能會透過瘋狂的抓住對方,不斷地傳訊息詢問對方在哪裡(reassurance seeking)[4]、或者是進入開放式關係,以滿足那個想要被關注的需求,或者是安撫心中那個被拋棄的恐懼。 如果你是矛盾依戀的人(逃避依戀的程度很高、焦慮依戀的程度也很高,不喜歡自己也不信任親密關係)或具有邊緣性人格的傾向(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那麼你很可能會進入開放式關係。如此一來,一方面你可以不用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方面同時可以獲得不同地方的「愛的充電」,還有一方面是:為了避免有一天會自己被丟掉,你可以在別人丟掉你之前,就把別人先丟掉。反正你還有其他的伴侶,不怕孤單。 總之,每一種依戀風格的人都有可能選擇開放式關係,這也意味著開放式關係中的人不一定是對於感情比較容易不安的人,事實上,研究顯示開放式關係當中的實踐者,他們的親密、承諾、關係滿意度等等和一對一關係沒什麼兩樣 [5]。 不過,不管你是否選擇開放式關係,最終需要回來面對的問題還是內心當中的不安。倘若你是不安全依戀的人(上面講的三種人)或許你可以暫時藉由尋找多個伴侶,逃避內心有關與孤單的恐懼、避免被丟下的那種憂慮,甚至可以營造一種「沒有那麼親密」的感覺,來符合你心中「對於關係的不信任」,可是這些方式並沒有辦法針對你心中的不安,對症下藥。 換句話說,真正重要的並不是你選擇的是一對一的關係或者是開放式關係,而是你如何處理在關係當中的種種不安。當彼此都能夠和對方自在相處也能夠和自己好好獨處,那麼不論是一個人、兩個人或者是三個人,都能夠擁有安心的人生*。 註解 *我的美國家族治療師朋友 Michelle Chang 支出,在開放式關係當中能夠覺得自在的人,通常會有一種感覺叫做「Compersion」。這個字詞剛好是嫉妒的相反。意思是說,在一段開放式關係當中,你的伴侶和他的另外一個伴侶如果相處得好,你會因為他的開心而感到開心,而不是感到嫉妒。 (她的意見全文:Considered the opposite of jealousy, compersion is the feeling of experiencing joy because another is experiencing joy. While we usually use it in reference to feeling joy when a partner is happy about a metamour (aka your partner’s partner), compersion is really the antonym for jealous in any context. That feeling of joy you get when you see a toddler get really excited and joyful.) 參考文獻: [1] Ka, W. L., Bottcher, S., & Walker, B. R. (2020). Attitudes toward consensual non-monogamy predicted by sociosexual behavior and avoidant attachment. Current Psychology, 1–9. [2]Moors, A. C., Conley, T. D., Edelstein, R. S., & Chopik, W. J. (2015). Attached to monogamy? Avoidance predicts willingness to engage (bot not actual engagement) in consensual nonmonogam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2, 222 – 240. https://ift.tt/3bGzAQ9. [3] DeWall, C. N., Lambert, N. M., Slotter, E. B., Pond Jr, R. S., Deckman, T., Finkel, E. J., … & Fincham, F. D. (2011). So far away from one’s partner, yet so close to romantic alternatives: Avoidant attachment, interest in alternatives, and infide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6), 1302. [4] Katz, J., Petracca, M., & Rabinowitz, J. (2009).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daughters’ emotional role reversal with parents, attachment anxiety, excessive reassurance-seek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7(3), 185–195. [5] Rubel, A. N., & Bogaert, A. F. (2015). Consensual nonmonogamy: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correlates.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52(9), 961–982 March 11,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