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FecgK
2021年3月3日 星期三
「友達以上卻無法進入關係?」給曖昧中的你:無法回應的付出,只會徒增感情負債感 https://ift.tt/3kFecgK 貓心—龔佑霖 愛情心理學裡面,有一個理論叫做公平理論,若關係不平衡則會對對方產生一種「負債感」;一旦負債感累積得太重,便會壓垮兩人之間的關係。 有一種關係是這個樣子的:對方總是願意陪著你、願意和你互動,你生病的時候願意來陪伴你、你難過的時候願意來安慰你,甚至更進一步地,你們會擁抱、會接吻,甚至會上床,但你總覺得奇怪,為什麼只要提到「我們現在到底是什麼關係?」他卻總是支支吾吾,或是逃避話題。 雖然兩個人會發展成這樣的關係,有一種可能性是,對方是一個「逃避依附者」,有享受親密的需求,但同時又害怕與人親近,所以遲遲不願意做出承諾;但也有另一種可能性是:「他有著無法給你承諾的理由。」 無法回應的付出:變了形的公平理論 愛情心理學裡面,有一個理論叫做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當一方對另一方好的時候,另一方通常也會想要回報對方,才會在心理上覺得平衡,否則會對對方產生一種負債感(indebtedness)。 這個理論很有趣,他說明了為什麼有些人會成為情侶,也說明了為什麼有些人會收到「你很好,但我想我們只是朋友」。 成為情侶的原因在於,當你對對方好時,如果有打中對方心理的需求,對方自然而然也會想要對你好,因而對你做出一些回報,在雙方一來一往之間,兩個人就會漸漸地越走越近,進而成為情侶。 而收到好人卡的原因在於,當你對對方好時,其實沒有打中對方的需求,或是本來就對你反感,那麼你所謂的付出,就只是「你自己覺得自己很好」而已,對對方來說,其實反而是一種壓力,他並不想給你回應,卻又不知道怎麼拒絕你,使得他不斷累積著許多負債感。 為了避免自己被虧欠你的感受給淹沒,為了避免內心不斷累積的罪惡感,因而決定漸漸地疏遠你。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然而,還有第三種可能是,對方需要你,但你需要的,對方其實給不起,於是你們便會陷入本文開頭提到的「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這種關係,甚至互動都已經是情侶了,對外卻仍宣稱只是朋友,也就是所謂的「超友誼關係(friend with benefits)」。 對對方而言,他確實是需要你的,也感受得到你的好,甚至也願意給你一些回報,但這些回報,僅限於他的能力範圍內所能給的回報。 譬如說,你即將出國讀書,希望能和對方談遠距離戀愛,但對方是一個無法接受遠距離的人,可是又同時很依賴你的陪伴,於是乎便依舊黏在你的身旁,卻無法給你任何的承諾,這就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或是「超友誼關係」的成因。 當然還有很多會形成這種關係的原因,譬如說對方受過傷害怕談戀愛,但又很享受你的陪伴、對方沒辦法接受你的家庭,但又捨不得離開你⋯⋯等等,實在很難從一而論。 不過整體而言,就是一種雙方都感受得到對方的好,也都願意互相付出,且付出的程度已經超過我們一般所認知的朋友關係,但就是無法擁有「情侶」身分的關係。 就美國的定義而言,「超友誼關係」必須包含「發生性關係」且「只是普通朋友」這兩個充分且必要的條件,但基於文化差異,台灣人陷入這種關係時,並不一定會發生性關係,有可能只是超級超級曖昧的好朋友而已。 這種關係,結果通常會如何呢?根據 Bisson 與 Levine 在 2009 年的研究發現,進入超友誼關係的人,有 36% 的人最後會退回普通朋友,有 28% 的人在做問卷時,依然持續處於超友誼關係當中,有 26% 的人最後成了陌生人,只有 10% 的人最後成為了情侶。 (推薦閱讀:「我們不可能有曖昧」朋友之間,真的只會是純友誼嗎?) 關係定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願意待在這裡 對我而言,在這個開放的時代,有些情侶也會選擇同居而不結婚、有些人選擇獨身主義,那麼持續在「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關係內,也不全然是一件壞事。 真正會破壞這種平衡的通常是,某一方一直希望成為情侶,使得另一方的負債感越來越重,因而漸漸地漸行漸遠。 如果對你而言,你想要的是一個可以承認彼此是情侶的對象,那麼就勇敢地去尋找吧!但即使如此,在找到之前,暫時待在這樣的關係裡面,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呢,畢竟重要的是,你們都從這段關係中獲得了彼此的陪伴,我想這才是你們會處在「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當中的緣故吧。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March 03,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