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Uj9ZN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如果我覺得不好笑,還是笑話嗎? https://ift.tt/2YUj9ZN Yuton Lee 百年來,跨性別者在影視作品中,多半是「丑角」與「被害者」,但這就是他們的全貌嗎?我們真的認識跨性別者嗎?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是當你坐在電影院裡,大家都在笑電影的某個片段,你卻一點都不覺得好笑?」 同樣的際遇,可能是在學校、在辦公室,或在哪個聯誼活動上,你不知道大家在笑什麼,也從沒想過,這樣的自己是可笑的。你很驚慌,手足無措,只有低頭不語,希望不要有人發現你這個「笑柄」。 這是 Netflix 原創紀錄片《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Disclosure: Trans Lives on Screen)中的第一句話,也是貫穿整部片的核心問題。 在看這部片之前,我以為這就是一部談論跨性別者的普通紀錄片——分享跨性別者自身的際遇,尤其是被歧視、被霸凌、被遺忘的經驗,但它卻拍得格外精彩,就像篇切入點獨一無二的影評,提出沒人問過的,寫出沒人敢說的,令我大開眼界。 影片帶著觀眾一同回顧上個世紀以來,好萊塢是如何形塑跨性別者的形象,包含跨性別者的穿著打扮、身份定位、處境際遇,以及他人與跨性別者互動的方式等等,並且尖銳點出,我們對跨性別者的認識,其實是被媒體教育出來的,而我們與跨性別者互動的方式,更是被訓練出來的。 影片中受訪的都是跨性別者,包含電影《駭客任務》導演莉莉華卓斯基(Lily Wachowski)、影集《勁爆女子監獄》中的演員拉維恩考克斯(Laverne Cox)及作家兼演員珍理察茲(Jen Richards),聽他們點評,我好像也重看了那些家喻戶曉的電影與電視劇。 圖片|《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劇照 好萊塢形塑的跨性別者形象,有什麼問題? 從20世紀「電影之父」格里菲斯(D.W. Griffith)的作品談起,跨性別者早已出現在影視作品中,儘管近來曝光度增加,他們的形象卻非常受限,不是「丑角」,便是「被害者」,而觀眾的反應不是嘲笑,就是憐憫。 長久以來,社會大眾對跨性別者的認識,是由好萊塢壟斷,但他們描繪跨性別者的方式,卻時常無所本,有些是創作者認為跨性別者該有的模樣,有些則是創作者希望觀眾產生的印象。漸漸地,即便我們根本不認識任何跨性別者,卻自以為很瞭解他們,更從未質疑我們深信的,可能不是現實的全貌。 當受訪者談到跨性別者的單一形象,我才發現,這其實是一種「洗腦」。 在警匪片與醫界影集中,跨性別者是暴力事件下的受害者;在脫口秀與新聞節目中,變性手術及跨性別者的生理構造獲得無比的關注,而且,再怎麼私人的問題,只要觀眾有興趣,都是可以問的;跨性別者揭發自己,必定是影劇故事的重要轉折,而聽聞此事者,幾乎都會感到被欺騙與背叛,倘若是男性發現對方為跨性別女性,更會感到作嘔。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跨性別者在螢幕上展現出來的樣子,好像是在說我們不是真實的,說我們有精神疾病,說我們不存在,但我就在這,我們都在這,而且一直都在。」拉維恩考克斯說的,是單調的敘事只會強化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卻沒有讓跨性別者真的被看見。 事實上,全美有超過八成的民眾,根本不認識任何跨性別者,他們對跨性別者所有的知識,都是「電視上看來的」,所以也無從評斷這些訊息的真實性。反觀台灣,我們又有多少人認識跨性別者呢?我們在收看好萊塢影視作品時,是不是也侷限了自己對跨性別者的認識呢? 跨性別者不是不能是反派,而是為什麼總是反派? 不過,這部片不打算提出一個認識跨性別者的標準公式,因為跨性別者沒有單一形象,沒有一個完全一樣的共同經歷,對同一件事情,也不會有一致的想法。 即使是針對一部談論跨性別者的電影,大家仍有不同看法。以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男孩別哭》為例,有人認同它拍出跨性別者被歧視、霸凌,甚至被謀殺的一面,有人卻批評它落入強調跨性別者悲慘際遇的刻板印象,更有人看的是它抹去黑人被害者的問題,好像是在否定一個人同時擁有酷兒、跨性別者、黑人的身份。 「跨性別者真正需要的,是在展現自己上,有更廣泛的歷史,好讓他們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媒體中所有的跨性別議題幾乎都能用同一個辦法解決,那就是我們獲得更多的展現機會,這樣一來,偶爾不得體的展現,就不會那麼嚴重,因為那不會是唯一。」珍理察茲說道。 我們看電影,常常是在找自己,而作為一位順性女,我何其有幸,能在許多電影中,獲得共鳴;至於令人不禁咕噥「女生才不是這樣子!」的作品,也是在讓我知道,有些女生跟我是不同的,無論認同與否,我都能看見女性的多元模樣。 反觀跨性別者,要想看到屬於他們的多元面貌與經驗,似乎是種奢求。 演員比安卡雷伊(Bianca Leigh)說:「為什麼我們總要成為故事中的反派?我們不是精神病患,不是連續殺人魔,我們不做那種爛事!」跨性別者無意限制影視工作者對他們的描繪,只是希望那些一成不變的人物設定,能夠再貼近現實一點,而那個現實,便是多元綻放。 跨性別者說他們是誰便是誰,不是男扮女,也不是女扮男 「社會大眾認為,跨性別女性就是頂著漂亮妝髮、穿女裝的男人,而我們在螢幕之外,看見這位飾演跨性別女性的男人時,這個印象又再度強化。」 無論是《熱天午後》中的克里斯沙蘭登(Chris Sarandon)、《冥王星早餐》中的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丹麥女孩》中的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都是由順性男飾演跨性女,而當他們回到現實生活中,在眾人面前展現順性男的面貌時,大家會有一種「被拉回現實」的感覺,並且不禁佩服他們的高超演技。 圖片|《冥王星早餐》劇照 圖片|《丹麥女孩》劇照 當我們覺得,跨性女不過就是順性男扮女裝時,好像是在承認跨性女是可以被演出來的,是一種由男人變化而來的;跨性別女性成為一種暫時性的、只是改變外在的存在。 然而,這些跨性女演員告訴我們,好萊塢不缺優秀的跨性別演員,硬要以男人詮釋女人,似乎是在說,男人可以輕易成為女人,也可以輕易屏棄女人,這是對女性的暴力,更是剝奪跨性別者的尊嚴。 或許,是時候正視「選角」的影響力了。 選角不只是單純的演技問題,還有這個決定對社會釋放出的訊息。當黑人是由白人將臉塗黑、亞洲人是由白人將臉塗黃、跨性女是由順性男裝扮、跨性男是由女性飾演,觀眾看到的不只有演技,還是「白人比黑人和亞洲人更會演」、「跨性別者就是一種裝扮的改變,以及性別特質的散發」。 拉維恩考克斯在影集《勁爆女子監獄》中,飾演一名跨性女,並因此鼓勵了許多人,例如向家人朋友出櫃、進行變性手術,或者是單純地做自己。 圖片|《勁爆女子監獄》劇照 她說:「我的人生,正是在證明『展現的力量』。」當跨性別者可以在螢幕上看見自己想成為的人,可以不再因為一成不變的負面角色厭惡自己,他們便能活得理直氣壯。 從無知到尊重,我們都能成為更為包容的人 電影是這樣的,它可以藉由呈現問題,引起反思,但也能透過強化印象,創造風向。電影之間,可以針對某個議題辯論、創造火花,去批判,也去推崇,是一種社會溝通、對話的方式。 《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選擇與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的電影對話,去問「你們為什麼總是這樣拍?」「你們對跨性別者的認識究竟從何而來?」而作為觀影人的我們,或許也應該參與這場精彩的對話,去質疑、反駁,推動討論。 我始終相信,觀念是可以改變的,而我們所要保障的價值,也必須與時俱進。 片中有個畫面,是歐普拉(Oprah Winfrey)早期的訪問片段,他對著一位跨性女問:「你是如何藏起你的陰莖?」台下立即傳出響亮的笑聲;接著,我看到另一段較近期的訪問,歐普拉改以溫柔的語氣,向一位跨性女說道:「你保持安靜,因為你說你不想被『排除』」。 歐普拉從對跨性女隱私的公開侵犯,到對跨性女心理壓力的知覺與關懷,便是一種改變,而這也是你我都可以做到的。 July 03,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