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ZWAFD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當孩子遭遇重大創傷,父母請這樣做:真相是孩子的感受 https://ift.tt/35ZWAFD 寶瓶文化 只要父母能夠穩定而安全地承接孩子的情緒,沒有什麼不可恢復的心理創傷,孩子甚至有可能從創傷中汲取巨大的人格力量。 當孩子遭遇重大創傷,父母請這樣做 父母要記住重要的一點:即使在危急時刻,也要盡可能保持生活的完整和規律。孩子對事情危機程度的判斷,往往是根據父母的緊張程度。 孩子的一生中,可能會遭遇來自外界的種種傷害。比如新聞報導屢屢曝出幼稚園老師虐待孩子的事件,有的孩子不幸遭遇性侵犯,有的孩子承受著同學的霸凌。 在這些遭受傷害的孩子當中,一些孩子幾乎沒有留下心理陰影,但也有一些孩子終身帶著心靈上的傷痛。 外界的傷害會給孩子帶來多大影響,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可以說,只要親子關係基礎好,加上父母正確處理危機的態度,絕大部分意外傷害都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那麼,父母怎麼做,才能夠盡早發現孩子被傷害的苗頭?孩子如果遭遇重大創傷,父母什麼樣的態度才能夠幫助孩子渡過危機,不留陰影? (延伸閱讀:給大人的創傷修復課:能愛好自己,才能去愛孩子) 真相在孩子的感受中 要想避免孩子遭遇傷害,重要的是記住:真相在孩子的感受中。有可能父母認為給孩子挑選的是國際著名幼稚園,老師講起先進教育理念來滔滔不絕,絕不會傷害孩子;也有可能父母覺得身邊的熟人都是正直、善良的,對待孩子也會充滿友善。 但很多父母都不具備如同犯罪心理學家一般敏銳的洞察力,僅憑表象就能洞悉一個人的真實內在。然而,孩子卻大多具備這種能力。越小的孩子,對人的能量場越敏感。 如果一個孩子見到父母的朋友,肢體語言明顯是拒絕的,甚至會哭鬧、抗拒,那麼父母對此就要敏感一些,避免孩子單獨跟這個人相處。 並不是說孩子抗拒的人一定是壞人,只是當孩子沒有理由地抗拒某個人時,父母不要說:「要懂禮貌,來,讓叔叔阿姨抱一下、親一下。」這樣說服孩子跟對方親近,會破壞孩子對危險的天然覺知力。孩子天然地懂得趨利避害,父母只要不破壞這種能力就好。 (同場加映:「不滿足別人,我就會被拋棄」童年創傷,如何讓我們養成討好習慣) 孩子在幼稚園或學校裡有沒有遭受虐待?直接這麼問,經常是問不出來的。可能以孩子目前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不能及時向父母報告意外情況;也可能孩子出於恐懼,選擇封閉自己。 父母可以留意孩子的眼神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留意孩子的眼神:他看到老師的一剎那,眼神是歡喜的,或者至少是平和的。不躲閃,說明這個老師與孩子相處得很好;有的孩子特別抗拒上幼稚園,見到老師就躲,這時父母不能掉以輕心,覺得小孩子都不愛上學,怕老師很正常。 如果孩子上幼稚園經常生病,父母也要多加留意,很可能是孩子在幼稚園精神過於緊張的緣故,即使老師對孩子沒有直接的肢體虐待,嚴厲的眼神、精神上的冷漠和控制等,都會給孩子造成緊張和痛苦,並以生病的方式體現出來。 圖片|Photo by Bethany Beck on Unsplash 孩子對事情危機程度的判斷,是根據父母的緊張程度 對於孩子來說,精神虐待和肢體虐待是同樣恐怖的。 父母可以透過一些小技巧來瞭解孩子在幼稚園的情況。比如跟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扮演幼稚園老師,父母來扮演小朋友,看看孩子是如何表現的,大致就能瞭解孩子在幼稚園如何被對待。 如果孩子已經不幸遭受了傷害,比如被鄰居性侵犯、被同學霸凌、被老師虐待,也包括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比如親人患病離世、遭遇車禍、父母事業破產或離婚等等。 面對這些,父母要記住重要的一點:即使在危急時刻,也要盡可能保持生活的完整和規律。孩子對事情危機程度的判斷,往往是根據父母的緊張程度。有些父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覺得天要塌了,這會讓孩子總是活在危機感中。 危機發生時,孩子會第一時間觀察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很鎮定,他就會覺得再大的事也能解決,再大的難關,也可以順利度過。 我遇到過一個事業很成功的來訪者,他說自己長大之後才明白家裡曾經遭遇了多麼大的危機。當時公司破產,父親被抓進監獄,祖父精神崩潰,幸好他的媽媽非常鎮定,很快接受了現實,扛起這個家。 雖然豪車變成普通車,大房子變成小房子,但是因為媽媽的用心安排,他們的生活一如往常,所以小時候的他並沒覺得事情有多嚴重──只是搬個家而已,爸爸不得不離家一段時間,過幾年就回來了。 除了對爸爸的思念讓他很難受之外,並沒有其他感覺上的變化。正是媽媽的鎮定態度,造就了這個來訪者穩定的內在力量。成年後,面對商場上的得失起伏,他都能夠勇敢面對、不慌不忙,所以最終事業很成功。 當孩子遭遇性侵犯,父母怎麼做? 再說兒童性侵犯,一提到這個話題,我們就會覺得它肯定會給孩子造成終身的心理陰影。但其實有不少案例,在受害程度差不多、受害者年齡差不多的情況下,有的孩子幾乎沒有留下陰影。 而這些幾乎沒有留下陰影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遭遇了性侵犯。這聽起來很奇怪,孩子遭遇性侵犯,父母卻沒有發現,這難道不是最壞的情況嗎? 一般來講,孩子遭遇性侵犯後,父母的兩種反應,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一是視而不見 有的父母知情後,卻不做任何反應,甚至極力掩蓋事實,這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心理創傷,導致孩子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和自我攻擊:我重要嗎?我活著還有意義嗎?都是我自己不好,活該被侵犯! 有的傷害程度比性侵犯稍弱些,比如老師虐待孩子,父母知道後,也不做任何反應,這會讓孩子對外界產生過度恐懼。為了防禦這種過度恐懼,孩子會讓自己變得麻木、遲鈍。所以我們見到那些童年長期遭受侵害的人,他們的眼神通常是失神的,一片空洞,情緒反應和思維也都比較遲緩。 二是父母崩潰 確實,孩子的遭遇會讓父母極度痛苦,對施害者萬分憤怒,或者對自己萬分自責,「都怪我沒有看好孩子。」這些高強度的痛苦情緒交織在一起,導致父母一時承受不了。所以,父母要先照料好自己,避免以崩潰的狀態,出現在孩子面前。 孩子身體的創傷遲早能康復,但心理的創傷則需要借助父母強有力的、穩定的態度來撫平。孩子如果看到父母沒有因為這個意外被擊垮,就會相信「事情會過去,我會康復如初,依舊幸福」。經過這件事情,孩子的人格也會變得更加強韌。 簡單來講,當孩子遭受侵害時,父母需要配合警方,起訴侵害者,醫治孩子,並長時間陪伴孩子。在進行這些必要工作之外,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盡可能讓生活保持原有的穩定,不打亂生活節奏。 那麼,當孩子遭受侵害後,父母又應該如何跟孩子溝通呢? 第一,需要接受事實 傷害已經發生,父母可能會非常自責,經常把「如果我當初……孩子就不會……」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其他人也可能會怕刺激孩子,盡量避免碰觸這個創傷話題。 可是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只能承認和面對,父母應該保持敞開,隨時願意開誠布公地談論這個傷害,給孩子空間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 第二,態度比技巧重要 有的父母會問:「我該用什麼技巧去跟孩子談呢?比如我該問什麼問題?」其實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堅強而敞開的態度,感受到父母隨時願意傾聽,能夠保持穩定的情緒。 比如,父母可以這樣跟孩子講:「如果你還有什麼擔心的話,就跟爸爸媽媽說。你需要爸爸媽媽做任何事情,我們都很樂意。我們有能力為你去做,有能力保護你。」 第三,不要期待孩子很快好起來 比如有的父母可能會問孩子,「你好些了嗎?你還恐懼上學嗎?」這些問題看似在關心孩子,其實是在給孩子傳遞焦慮:你趕快恢復正常吧!至少表現出有所好轉,這樣才能讓我們全家人少些擔心。 當父母焦慮孩子到底能不能好起來的時候,應該先安撫自己,等自己內心平穩了,再去面對孩子。所有的創傷都會過去,只要給孩子足夠多的時間和空間,等他自己慢慢來。 只要父母能夠做好「容器」,穩定而安全地承接孩子的情緒,加上時間的慢慢轉化,沒有什麼不可恢復的心理創傷,孩子甚至有可能從創傷中汲取巨大的人格力量。 (延伸閱讀:我的孩子遇到性暴力,該怎麼辦?) 本文摘自李雪的《創傷發生得太早:放下愛無能、自責、敵意與絕望,找回安全感與存在感》。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創傷發生得太早:放下愛無能、自責、敵意與絕望,找回安全感與存在感》 November 04, 2020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