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崩潰家長自救指南|不想抓狂,從覺察怒氣開始 https://ift.tt/3mX25LX 時報文化 身教的影響重於言教,父母的每一次抓狂,都可能影響孩子未來的言行舉止。作為父母,可以先從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 不想抓狂,從察覺怒氣開始 「不抓狂」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些人覺得抓狂的相反就是無時無刻都沉著鎮定、保持冷靜,而且永遠不會和孩子發生任何形式的衝突。 他們認為「不抓狂」代表快樂、耐心和活在當下,無論孩子往你筋疲力盡、累到癱軟的雙腳上砸了什麼屎事,你都會在臉上掛個大大的微笑,心裡唱著歌來回應。 這種思維強烈散發出完美主義的氣息,而且顯然對我、對你或世界上任何一個爸媽都不管用。 你會產生衝突、疏離、不愉快的感受和強烈的情緒全都極為正常,實屬合理的情況,而且完全不代表你做錯了什麼。 與他人緊密生活在一起並不容易,就算對方是你深愛的人也不例外;如果其中一人長期壓力爆表,另一個還是大腦不成熟的小孩,那情況就更加艱鉅,充滿挑戰。 身為一個臨床社工師,比起那些承認自己家庭關係緊張的人,我更擔心那些說自己從來沒和家人吵過架的人。 你可能會被排山倒海的情緒壓垮卻仍能自制而未失控;你可能會氣得要命、怕得要命、難過得要命或困惑得要命,卻還不到有害的程度。你可以在不爆炸的情況下讓孩子知道:此刻的你,心中有非常強烈的感受。 不抓狂的重點在於擁有恰好足夠的自我覺察能力,以注意到內在心靈與外在環境發生的事,這樣你才能有意識地選擇保持鎮定、冷靜下來,或是在做出反應前閉上嘴巴,就算你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也一樣。 即便你完全摸不著頭緒,不曉得該怎麼回應孩子惡劣、討厭的行為,而且尚未到達令人惱火暴走的程度,但你今天就是受不了,我保證,這時不管你想到什麼相對冷靜的點子,一定都比抓狂時所爆出來的反射性回應來得有效,也更有同理心。 (你會喜歡:總是把事情往壞處想?可能是你的「次級情緒」在作祟) 爸爸媽媽,先別急著發脾氣 為什麼應該停止抓狂?答案看似不言自明,然而這些年來我和許多父母聊過,很多人真的不能理解為什麼亂發脾氣會出問題,所以我想解釋一下。 圖片|Photo by Jon Flobrant on Unsplash 抓狂對你完全沒好處。 每次暴怒發飆,你的神經系統都會陷入混亂,無法正常運作,壓力荷爾蒙也會高到破表,幾乎所有身體部位都會受到負面影響。最終,長期緊張不僅會導致血壓升高、免疫系統虛弱,還會造成偏頭痛,毀掉你的睡眠。由此可知,經常性失控及相關壓力會引發慢性健康問題。 不過,這些負能量衝擊的不光是你的身體。隨著時間過去,這類暴走行為會重新設定你的大腦,而且還是不好的設定。你越常對孩子發飆,腦中的「抓狂神經元路徑」連結就會變得越強、越緊密,進而提高大腦未來抓狂的機率和速率。 此外,還會破壞你和孩子之間的良好關係。花點時間,想想上次對孩子抓狂的景象。感覺很糟對吧?失控不但嚇人,還會帶來羞愧、焦慮與孤立感。 每一次情緒爆炸都會削弱你的信心,讓你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成為你想成為的理想爸媽。最重要的是,抓狂傷害到你身為父母的自我感受。 抓狂對孩子沒好處。 這段是不是跟剛才講父母的那段差不多?其實那些衝擊在孩子身上更為顯著,因為他們的大腦和身體尚在發育中,所以特別容易受到壓力荷爾蒙的負面影響。 父母鬧脾氣會讓孩子感到焦慮、羞愧、害怕和疏離,導致他們更難學習、吸收新的資訊,也更不容易敞開心胸接受新的經歷(例如不敢吃盤子裡沒見過的食物,或第一天去新學校上學適應不良等),連帶影響到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 這些用來回應父母抓狂、令人不快的強烈感受同樣會觸發孩子自身的導火線,讓他們更有可能以宣洩的方式來展現情緒,嚴重的話甚至會崩潰。 最後,不論你希不希望孩子學到這些言行舉止,身為父母,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行為示範。 每一次失控抓狂,都可能無意間形塑孩子的大腦及神經系統,使他們的情緒觸發因子,可能是學校和家裡的事,或是藏在他們小身體與小腦袋裡的事,在受到刺激時會出現類似的行為。 我們失控的舉止正好就是自身渴望改善的問題,你一定不希望孩子將來重蹈覆轍,複製出同樣的關係型態。你的父母若經常對你亂發脾氣,表示他們無意中教你在壓力情境下做出類似的反應。幸好,你可以打破這種代間教養模式。 (同場加映:為何我們容易對關係換得患失?你是否曾在情緒無限上綱的家庭成長) 冷靜的父母造就出冷靜的孩子。 我們的脾氣與能量起伏有助於創造家庭氛圍,為家庭關係定下基調。 每一次情緒失控,家裡的氣氛就會變得更緊張,不僅讓人感到精疲力竭,還會加深家人之間的分歧,帶來滿滿負能量。相反的,爸媽越冷靜,孩子也可能會越冷靜。 我的意思並不是要你為他們的行為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但是,只要能避免火上加油,別害孩子的負面精神狀態的火苗越燒越旺,就能為整個家帶來重大且顯著的改變。 說了這麼多,你應該有點明白抓狂的吸引力了吧。抓狂迅速又簡單,不太需要思考(承認吧,我們都有對孩子發飆而且還覺得很爽的時候),有時又效果奇佳(算是啦,大概持續幾分鐘這樣)。 如果你經常發飆,把孩子嚇得屁滾尿流,他們當然可能會乖乖聽話,對你唯命是從,以免又要被你的情緒和怒火轟炸。 可是,戰戰兢兢並不等於尊重,你的孩子很快就會長大成熟,有足夠的能力掌控屬於他們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你上次對情緒變幻莫測又時常暴怒的老闆做了什麼,你的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回應你,那就是閃避,閃避,再閃避。 一旦他們開始躲你、疏遠你,父母的角色就會更加難為,也沒那麼好玩了。雖說重建關係永遠不嫌晚,但你真的不需要用這種方式來挑戰自我。 信任是親子教養的基礎,對孩子來說更是格外複雜又棘手的問題。他們天生就很信任父母與照顧者,因為這些角色本該負責保護他們的安全。 因此,每當父母對孩子發飆,孩子往往會責怪自己,畢竟這麼做比質疑或懷疑那些生養他們的人容易得多。隨著時間過去,孩子可能會開始容忍他人的惡行,甚至認為這些行為理所當然,並將原因歸咎於自己。 (延伸閱讀:不斷批評孩子,孩子不會停止愛你,他們只會停止愛自己) 幸好,事情還是有轉圜的餘地。我們會尊重自己信任的人,也就是那些以誠實和良善來對待我們的人。一旦對那些人懷有敬意,我們就會想幫忙,想讓他們開心,即便派對讚到不行,還是願意遵守門禁—好啦這是謊話。 你的孩子當然不想拋下那場超酷派對,但如果他們知道,自己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機率,不會在帶著滿身廉價啤酒味走進家門的瞬間被瘋狂砲轟,那他們就比較有可能乖乖離開,回家跟你分享他們的經歷,告訴你有個男的企圖讓他們抽大麻菸等諸如此類的事。 身教的影響重於言教,而孩子的小腦袋不見得分得出來聰明教養與情緒衝動之間的差異。 每一次抓狂,我們都是在親身示範,教孩子做我們不希望他們做的事,同時形塑孩子的大腦,讓他們更容易再次出現失控行為,與培養他們的信任、訓練他們冷靜完全沾不上邊。 本文摘自卡拉‧納姆柏格的《崩潰媽媽的自救指南:保持冷靜、化解親子衝突的怒氣平復法》。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崩潰媽媽的自救指南:保持冷靜、化解親子衝突的怒氣平復法》 November 06, 2020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X25L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