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溝通的最高層次?是兩個人在關係裡,願意展示自己的想法跟情緒 https://ift.tt/3oz5QLG 今周刊出版 就算難過也面帶社交笑容,將別人的情緒扛在自己肩上,縱使知道已經被情緒勒索,也寧願相信是愛情⋯⋯即使很難,也請你找出情緒之下的需求。 令人疑惑的情緒語言 非暴力溝通裡的四要件分別是「觀察(事實)」「感受(情緒)」「表達需求」跟「提出請求」,但華人時常無法區分「情緒」究竟是什麼。 乍聽之下很難懂,但從過去到現在的演講跟課程裡,我在邀請大家指認情緒的時候,大家很常搞不清楚「情緒」是什麼,喜怒哀樂以外還有什麼情緒相關的詞彙?冷落、背叛、孤立、腦殘之類的,到底是不是情緒?血拚、爽、買爆、嗆爆,又到底是情緒還是行動? 傳統上,情緒是要靠個人修為擺平的,在華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傳統裡,情緒是要靠個人努力修為才能妥善駕馭的東西。目標在於「發乎情,止乎禮」,由內在真實的感受跟情緒出發,但表現的時候不要冒犯或侵犯到別人的權益。這是許多傳統華人們日復一日自我修練,兢兢業業努力著的事。 然而因為無法具體看見內在修為,至今演變成止乎禮的詐欺遊戲,也讓我們就此背離了自己的情緒。精細而巧妙地控制壓抑、切割情緒,好讓外在表現上面面俱到,卻缺乏了對自己內在情感的理解。 再受到傳統文化中,自我修行的士人敏感於自己的內心,更敏感於萬事萬物,因而有各種「賦比興」。他們認為透過描寫外在事物,就已經能充分表達內在情緒,因此也沒有必要具體敘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裡,到底是哀愁或暢快。 圖片|Photo by d-daystudio on PIXTA 環境中長期壓抑情緒表達的各種言語暴力,以及不曾因自己的情緒而被溫暖接納,讓我們更害怕展露出來。有情緒就代表自己沒修養、沒禮貌、丟臉。這讓我們一來沒有情緒詞彙、二來有情緒枷鎖、三來有外在暴力。 要指認自己究竟經驗著什麼情緒,彷彿要求自己在眾人面前裸奔,這太難了,沒有勇氣實在不可能做到。 暢銷書作家布芮尼.布朗在《勇氣的力量》裡提及,要能袒露情緒、示弱與包容脆弱,其實很需要他人的示範。如果你的生命裡,不曾有人為你示範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接納脆弱且難以言說的處境、如何善待自己與彼此,是很難學會這一切的。 你準備好辨識清楚自己的情緒,並且好好地說給別人聽了嗎?請試著思考以下幾題你會怎麼回答: 提到情緒的時候,馬上閃過腦海的句子是? 當我有情緒,能試著指認出這是什麼情緒嗎?  我的情緒時常超過我能描述的「情緒詞彙」嗎? 我有曾經跟人描述自己情緒的正向經驗嗎? 我曾經跟人描述自己的情緒,卻得到很糟糕的回饋嗎? 這樣的經驗會讓我擔心之後跟人描述情緒嗎? 我身邊曾經有這樣的勇者,為我示範怎麼勇敢表達情緒嗎? 對華人而言,情緒是一塊最痛的軟肋,很難面對、很難處理,又很難迴避。切割了,通常也會隨之切割掉所有喜樂;無法直視的情緒,往往又會演變成各種有狀況的行為,如強迫症、成癮、生無可戀、無感、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快樂或幸福。 雖然直視情緒是條艱困險阻的峭壁之路,但我們能一起面對、一起跨越。 願每顆與傳統智慧斷裂又渴求著自在療癒的心,能有智慧仔細辨析,鼓足勇氣再冒險一次,直視情緒、好好表達。 圖片|今周刊出版 提供 (推薦閱讀:非暴力溝通:支持對方成為獨特的自己,而非我們期待對方成為的樣子) 情緒到底是什麼? 我們習慣捏著自己的情緒,不允許它暴衝;我們習慣調控自己細緻的面部肌肉,無論多麼不開心都不展現在臉上;我們習慣自然地牽引嘴角的肌肉,縱使再不開心都試著展現出社交性的笑容;我們習慣將別人的情緒扛在自己肩上,縱使知道自己被勒索,也相信這是愛。 結果情緒面目不清,情緒界限血肉模糊,這一切實在太難了。 要理解情緒到底是什麼,我們需要許多自然情緒流瀉的片刻,那種屬於人這種動物原生的「自然感受」。 像是:坐在湖邊長椅上看著朝陽的那種共感、看著春天花苞綻放的那種悸動、吃著夏天冰鎮西瓜的那種清涼、看著秋天楓紅逐漸飄落的那種共鳴、觸摸冬日冰雪或鐵條的感受。 這些自然感受讓我們理解,情緒是每個人都有的,也是不需要依靠別人就可以存在的。而且在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以後,我們都能回應情緒之下潛藏的匱乏需求。 總而言之,情緒是: 一、一種屬於個人內在的感受,而不是控訴。情緒是「當我無法聯繫上你的時候,感覺緊張又焦慮」,而不是「聯繫不上你讓我感覺被冷落」的控訴。 二、一種自然共鳴產生的感受,而不是因他人產生。情緒是「我感覺到自己很擔心、惶恐,不知道是否能繼續信任我們的關係」,而不是「就是因為你⋯⋯」「我感覺你⋯⋯」。 三、一種情感界限健康的成人能自己負責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責任。是「我感到哀傷,但我能自己涵容這樣的情緒,只是想提出來在關係裡討論。我清楚自己有選擇的自由,超過能負荷的界限時,我能離開剝削自己的關係」,而不是「無論你怎麼對我,我都只能忍受,你不照顧我的情緒,我就會無法承受而死」。 (同場加映:「我其實不想把你推離身邊的⋯⋯」與容易焦慮的伴侶相處,你必須要知道的 10 件事) 情緒雖然是情感界限健康的成人能自己負責的事,但你不必在一個充滿言語暴力的情境裡承擔起療癒自己的責任。 你可以移動,像受傷的動物般尋找一個安全的洞窟好好療傷,試著幫自己找到一個友善的情境,不受到更多的界線侵擾跟傷害、覺察與判斷哪些關係具有傷害性,哪些關係充斥言語暴力,哪些關係對療癒自己不僅沒有幫助還有傷害。這樣你承擔起的責任才會是屬於你自己的責任,而不是一堆別人丟出來卸責的負擔。 這樣的你已經很偉大了,因為你也是停下言語暴力的一分子。 情緒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有情緒不代表有問題,更不用擔心你的情緒會讓自己看起來很不堪。有情緒,代表你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情緒的背後,是渴望被滿足的各種需要。試著對自己更好一點,也試著對彼此的情緒更好一點。我們能界線清楚地彼此支撐、互相療癒。 願每顆因飽受言語暴力傷害而血肉模糊的心,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療癒群體,獲得支撐去修補自我界限,找回涵容自己情緒的能力。 圖片|Photo by Mikhail Vasilyev on Unsplash 情緒讓你脆弱,也建立連結 在《為什麼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這本關於溝通的小書裡,將溝通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無意義的日常對話、傳講他人之事、表達我的想法、表達我的情緒,以及溝通的最高層次。 1. 無意義的日常對話: 指的是我們時常跟人說的「吃飽沒」「早安」「你好」之類的。其實沒有特別想要跟對方溝通或對話,但缺一句話來塘塞時間的無意義對話。這樣的語言其實不能算是真的溝通,但表達一種最基本的「我看到你了」,所以被放在溝通的第五層。 2. 傳講他人之事: 指的是我們不談自己的事,言談間說的都是別人的事:今天政商名流又做了什麼、哪個明星做了什麼、哪個街坊鄰居做了什麼。這樣的過程裡我們有對話,確實比「無意義的日常對話」更看到了對方一點,的確有展開對話,但內容既不在「我」身上,也不在「你」身上,也不見得有更認識彼此,是一個資訊交換的過程。 在一個充斥言語暴力的環境裡,我們可能會透過這樣的方式試探彼此。這樣的試探不是正式的溝通,而稱為「曖昧溝通」,揣測彼此的心意究竟是什麼。 像是孩子想出櫃,但不知道家人會不會接受,於是先丟一些同志的新聞給父母,看看他們的反應;或是準備從一份很好的工作離職,但害怕開口,於是先丟一些青年創業、轉職的訊息給父母,看看他們的反應是否可以溝通。 這樣的溝通不是真實的溝通,而是間接的溝通。我們並不能確定彼此是否可以正確捕捉對方的意思,也沒有機會彼此澄清錯誤,很可能會招來對彼此的誤解。特別是彼此都懷抱著受創的心靈時,通常這樣溝通製造的問題,會比解決的問題來得多。 雖然好好地把話說清楚、澄清誤會,能締造比較穩固的關係。但在一個充滿言語暴力的環境裡,人們不見得能選擇直接溝通的時候,通常會退而求其次,選擇「傳講他人之事」,以求安全談論又能交流最多的訊息。 3. 表達我的想法: 再往上一層,需要發話者開始冒險,也就是準備談談自己的想法。這裡頭自然涉及了更多的自我揭露,像是透漏自己的價值偏好、自己的思考邏輯、自己有興趣涉獵的資料等等。 有揭露,自然就可能帶來遭受言語暴力的風險。但假使我們有勇氣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坦然地跟彼此交流不同的想法,將有機會得到更多的資訊。 像是《異見的力量》全書的核心概念:不同的想法,總是能打開我們的視野。能幫助我們對於選項保持更多彈性,也能想出更完善、面面俱到的方案,同時迴避可能遭遇的風險。 價值觀、邏輯思維的展露已經是一種冒險,然而這一切通常有理性的基礎,能加以辯論或彼此針砭,逐漸導向合宜討論的可能性。但再高一層的表達情緒,則需要冒更大的險。 圖片|Photo by Agape Trn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致聰明的妳:與伴侶溝通時,如何不咄咄逼人-非暴力溝通概念篇) 4. 表達我的情緒: 情緒,沒有一定的標準。有的人可能會在喪禮時,因想到故人趣事而情不自禁地笑起來;有人會在前男友的婚禮上,情不自禁地哭起來或大發脾氣。情緒的表達有個人內在的道理,但也不一定吻合世間約定成俗的表達規範。 因此,袒露情緒,通常是一件更冒險的事,也更有可能遭受到嚴重的言語暴力,規訓彼此「何時只能以何種方式表達情緒」。 但是,表達情緒其實是顯露脆弱跟真誠面對關係的一種方式。透過在關係裡自我揭露,讓自己跟對方都能透過這個情緒更理解彼此、更完整地像個人呈現在彼此面前。 為什麼我會看著喜劇片哭?為什麼我的笑點跟你總是不一樣?我們的經驗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我們情緒表達方式不同的緣故是什麼?如果這樣的冒險成功了,能帶來更真誠的關係。 5. 溝通的最高層次: 這個金字塔的最高層次,是一個人到不了的地方。我們用盡全力,在關係裡能冒的險、能做的努力,能抵達的最高點就是第二層「表達我的情緒」。但能不能到達第一層頂點,則不是一個人能決定的事,而是當你做了一半,對方願意不願意做另外那一半。 圖片|今周刊出版 提供 (延伸閱讀:專訪羅鈞鴻小虎老師:如何擁有理想關係?用「關係三角」提升專業溝通力,進行有效溝通) 當我們願意在關係內用盡全力展示自己的想法跟情緒,對方是否也願意這樣展露自己?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所以「溝通」才變成一件這麼脆弱又強韌的事。 有一陣子,我曾經反覆地聽一個朋友抱怨,聽著他說各種想做的惡狠狠之事。我一邊明白他是因為受苦所以才必須這樣說,但一邊又感覺不耐煩與恐懼,並不想親近這樣的暴力語言。 我反覆地想,欺瞞朋友的人大概算不上好朋友,所以試著將自己的恐懼與焦躁寫成一封長長的信給他。希望能表達:身為你的朋友,我需要告訴你,每次經歷你說的這些話,我內心充滿情緒,我的情緒是○○○。我並不想默默轉身離開,認為你就是怎樣的人,或是不告訴你究竟發生什麼事,所以我寫這封信。 這封信寄出之後,我們大概有一個月都沒有聯絡。某個程度上,我認為自己大概做錯事了,也許我袒露的情緒是對方不能接受的,畢竟應該沒有人想聽到別人說這樣的實話。 但隔了一個多月,就在我差不多都要忘記這件事的時候收到了回信。對方感謝我說出這樣的實話,還說沒有人這樣真誠地對他表達,原來他說的話聽起來讓人有這樣的感受。大家只是默默地疏遠他。他謝謝我說出自己的真心話,也謝謝我是一個真實的朋友。 以為是萬丈深淵,結果卻在深淵底找到光亮。這大概就是真實的溝通才有的心靈雲霄飛車。 這就如《召喚勇氣》中所說的:「我唯一能確定的事就是,假如你要放膽去嘗試,必定會遭受攻擊與受傷;假如你選擇鼓起勇氣,就絕對會遭遇失敗、失望、挫折,甚至是心碎。正因為如此,它才被稱做勇氣,它才如此稀有。」 本文摘自陳亭亘的《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坦率擁抱真心的20個非暴力溝通練習》。由今周刊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坦率擁抱真心的20個非暴力溝通練習》 October 05,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z5QL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