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A Couple Minutes】「世上沒有理所當然的關係!」為什麼越親密的關係裡,彼此越容易踩雷? https://ift.tt/37739XO 哈理斯 Harris│心理師 這一對情侶玩「關係同步卡牌」的時候,居然處理了他們心中那小小的,卻帶刺疼痛的芥蒂。看著這一切的心理師 Harris,想到三個與親密關係者互動的練習⋯⋯ 不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有時候彷彿在越親密的關係之中,人們就越容易、不知不覺、一個不小心說出或做出對方最討厭的事。戀人間往往無心說出最傷害對方的話,閨密間就是會一腳踩爆對方心中的地雷,家人間的例子更是多不勝數,無需列舉。 到底人類怎麼會一直在犯蠢呢?讓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了解這類關係背後的奇怪邏輯,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改善。 前陣子,我到一對戀人朋友家中作客,他們熱情地招待我一頓家常菜,飯後,我把當天早上收到的「A Couple Minutes」遊戲牌拿出來跟他們玩。我們按照指引,把卡牌排列好,然後讓他們輪流翻開,讓對方回答牌上的問題。 第一題,女生問:「你最喜歡聽到的讚美是哪些?」 男生想了一想,略帶尷尬的說:「我希望別人說我很聰明、很有想法、覺得我的建議很棒⋯⋯」 然後女生靜默了幾秒,突然向男生說:「對不起,跟你交往兩年多,我居然都不知道你原來希望這樣被讚美。剛才我腦海中回想的,都是我常常說『你好笨』、『這個也不會』、『天啊我怎會有個廢物男友』這類的話,就算說起來都是在開玩笑,但我想到你可能是受傷的。」 男生趁機會撒嬌說:「對呀!妳就知道我平時多委屈,心都碎了!妳都不說我聰明,害我也覺得自己很笨!」(才第一題,二人便完全脫稿演出,卡牌沒有叫提問者要回應喔!) 然而,我們可以看到關係親密的二人不只是錯過溫柔的相待,更常常戳到對方的痛處。我不會說女生是故意的,但往往是二人在潛意識中建構出來的結果! (你會喜歡:「再糟糕的一天,都有值得稱讚的地方」FB 設計師與女人迷夥伴的 5 個能量穩定術) 圖片|Photo by bluestone on PIXTA 我們可以試著以精神分析的方式來理解── 男生一直想要成為別人眼中的聰明人,假設他本身真的算是聰明,但心中那股「很想被他人認同」的不安與焦慮,總是很容易讓他做太多、做不好、弄巧成拙。如果他相對來說其實真的不算聰明,那不論是出於無知還是自卑,他就會更用力去抵擋「我笨」一事,把這個部份的感受與自我(潛意識地)排斥,即投射出去。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相信,潛意識之間會有所溝通,一方投射出去的感受,總是會被另一方捕獲,而這情況在親密關係中很常發生。男生不願接受「我笨」,即使多年來從未說出口,卻已經被(相對聰明的)女生的潛意識接收,並在日常互動中一再發現他的想法或行為「很笨」。 因此,當女生反應說「你好笨」的時候,便恰好迫使男生重遇自身潛意識不想面對而投射出去的那個笨蛋自己,繼而,為了擺脫這種感受與努力得到「我聰明」的讚美,他又會焦慮地犯蠢,再次讓別人和自己驗證「我笨」的結論。 這種在親密關係中常見的悲喜互動結果,運作機制就是精神分析師 Klein 所說的「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或是精神分析師 Reik 所說的「潛意識預期」(unconscious anticipation),即人們通過某種行動,一再引發別人的情緒反應,而這個反應彷彿就是由預期中行為所產生的效果所造成,換言之,我們的潛意識早早預料著答案:「果然,我在對方眼中就是笨」。[1] 戀人如是,朋友亦然,家人甚是,親密關係中某一方刻意想要排斥的東西,總是以投射的方式交由另一方來具實化。 (延伸閱讀: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別讓自我實現預言成了你的未來) 不願接受自己在行為上就是重色輕友,極力演出最佳好友的人,他在意識上總是不明白別人對自己的指控,最後反而讓好友受不了而離開自己。 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孝順的女兒,在大小事上都順著父母的意,她也不曉得為什麼只需一次,就被父母貶為不孝──因為有些把子女孝順當作「理所當然」的父母總會敏銳地抓緊女兒心中害怕變成不孝的潛意識預期! 這印證了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人們往往看不到一件事:他們總是極力成為了不起的人,然後一些可怕又具破壞性的事情發生了,而他們無法理解為何會這樣。再者,他們要麼否認這些已發生的事實與自己有任何關係,要麼他們承認,也只是把它們當作自然發生的痛楚;又或者,他們試圖淡化事情並把責任轉移到別處。」[2] 人們如果試著去接納內在真實的樣子,就不必極力成為相反且看似理想的樣子,到頭來卻無法理解原來是自己投射出去的東西帶來了破壞,還因為潛意識的害怕而無法對此履行責任。 (同場加映:小虎老師專欄|在家工作,如何與「整天相處」的伴侶維持溝通品質?) 回到卡牌遊戲,後來有一題是男生問女生:「請直覺說出三個(或更多)對方的優點」 女生雖然沒有說「你很聰明」,卻是誠懇地說出三個她眼中他身上迷人的人格特質,接下來,男生害羞的說:「我沒有想過我在妳眼中是這麼的好,我之前甚至不覺得妳剛剛提到的算是我的優點。」(二人繼續脫稿演出,開始放閃起來,男士說已經不介意沒有被說聰明,而女生也承諾要多看到他的聰明。) 由於男女二人的相愛與珍惜,他們能夠透過卡牌增進彼此的了解,還一併處理了心中的芥蒂。看著這一切的我,想到三個與親密關係者互動的練習: 1. 適時與對方坐下來好好談心,核對一些生活大小事的感受、態度與期望;彼此都要耐心的聆聽,並把背後的想法說出來。 2. 反思自己最常直覺地跟對方說的三句話(負面的為主),重新思考它們的意義及對關係的潛在影響。 3. 給對方回饋三個你眼中的優點,然後舉出具體的例子去闡述為何這些優點令你欣賞或打動。 § 寫作需要支持,歡迎分享文章到你的社交平臺或到我的臉書專頁逛逛;若有心理諮商與相關疑問,可電郵或聯絡工作診所 § 參考資料: [1] Reik, T. (1948). Listening with the third ear: The inner experience of a psychoanalyst. Farrar, Straus and Company. [2] Jung, C. G. (1997[10 February 1932]). Visions: Notes of the Seminar Given in 1930-1934. Vol. I (p. 569).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uly 30,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739XO

【A Couple Minutes】用 36 個提問愛上彼此?在輕易說愛之前,先從自我揭露開始 https://ift.tt/3le33FW 貓心—龔佑霖 如果你有想增進關係的對象,無論是全新的朋友、有點熟的朋友、摯友或曖昧對象,還是熱戀中的情侶,全都適用於這套「關係同步卡牌」!為什麼守備範圍這麼廣呢? 貓心今天要來帶大家開箱 A Couple Minutes 了,這副主打情侶溝通的卡牌,其實在我眼裡,是適合各種關係階段的卡牌喔! 無論你是剛認識新朋友、有一定熟識度的朋友、摯友或曖昧對象,還是交往中的情侶,全都適用於這套卡牌! 貓心今天和一位在疫情間認識的網友 Dora 一起玩了這副卡牌,不過我們玩的方式有點不一樣,我們是把卡牌從第 1 張到第 99 張一一攤開來,一邊為大家分類卡牌,一邊挑選想回答的問題互相詢問。 這付卡牌總共依照問題的深淺度,分成 Level 1 到 Level 3,而貓心和 Dora 為大家將這 3 疊卡牌區分成不同熟識度適合的題目,讓你對話起來不尷尬,又可以更加了解彼此喔! 首先,我先說明一下熟識度。熟識度淺的可以玩的,就代表熟識度深的也可以玩;但熟識度深的才適合玩的呢,就代表熟識度淺的人可能就不那麼合適啦! 依照熟識的程度,我概略分成: 剛認識的人 有一定友誼深度的朋友 摯友或曖昧對象 情侶 當然還可以再細分下去,不過如果遇到你覺得不適合的問題,使用你手中的功能牌「PASS 卡」跳過就可以了,而如果覺得對方分享得不夠多,則使用「???卡」想知道更多就可以了!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那麼,以下就是貓心和 Dora 對於三種 Level 卡片的分類: Level 1: 適合剛認識的人的卡牌編號:2、4、5、6、7、8、9、10、11、12、22、27、28、29 適合有一定友誼深度的朋友:3、13、14、21、26、31、32 適合摯友或曖昧對象:1、15、16、20、25、30 適合戀人:17、18、19、23、24、33 Level 2: 剛認識的人:46、60、62 有一定友誼深度的朋友:36、37、44、48、51、53、54、58 適合摯友或曖昧對象:35、38、40、42、47、49、52、55 適合戀人:34、39、41、43、45、50、56、57、61、63、64、65、66 Level 3: 剛認識的人:95 有一定友誼深度的朋友:69、77、79、80、82、85、86、87、88、89、90、91、96 適合摯友或曖昧對象:68、70、71、73、74、84、92、99 適合戀人:67、72、75、76、78、81、83、93、94、97、98 在分類完之後,貓心覺得這實在是一副很適合拿來認識新朋友,以及尋找潛在對象的卡牌阿! (推薦閱讀:面對曖昧對象,給暗示還是直球對決?12 星座告白方法大公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36 個問題讓你愛上對方」呢?之所以能夠如此,就是透過彼此的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所辦到的:逐步由淺入深地探索彼此、相互分享,將能夠讓彼此對彼此產生情感。 但重要的是,產生情感並不代表能夠維持下去。因此,這份卡牌也很適合檢視彼此的價值觀是否那麼適合,作為要不要往情侶的方向發展,或是應該踩煞車、多觀察看看,甚至是了解到彼此真的很不適合,可能沒有辦法深交的一份工具。 在這裡,貓心要介紹的是如何讓新認識的朋友更加了解彼此的玩法。你們需要的是三張功能牌:「PASS」、「???」、「LAST 3」,以及雙方各從適合「剛認識的人」的卡牌中,任意挑選五張卡牌,要怎麼挑選可以自行決定。 接著先不要攤開這 10 張卡牌,而是將這 10 張卡牌的數字交錯排好,譬如第一張是我抽的,第二張就放 Dora 抽的,第三張再放我抽的,第四張再放 Dora 抽的,如此排下去。 然後呢,就依序從第一張卡牌攤開來,雙方輪流回答卡牌上面的問題。如果覺得對方回答的太少,可以使用「???」,表達你想聽更多的意願,當然這不是大冒險遊戲,每個人都有決定講多少的權利,所以如果對方不願意講更多,也請尊重對方的意願。 而如果有一方打出「PASS」的話,那麼他就必須要從「剛認識的人」的卡牌當中再抽一張來回答,更換題目,一樣可以繼續進行下去。 (同場加映:【Oneness Cards 占卜】抽一張牌:最近我可以透過什麼方式認識自己?) 在剩下 3 題的時候,別忘了拿出「LAST 3」,提醒彼此活動就要結束了;而活動結束之後,如果彼此有意願的話,我會推薦可以各自從適合「有一定友誼深度的朋友」的卡牌中,挑選三張你願意分享,也想聽對方分享的卡牌,然後彼此一起攤開來,討論有沒有願意一起分享的卡牌,做更深度的交流。 最後呢,則是請雙方用紙筆,寫下這次玩卡牌的經驗當中,對對方最真摯的感受,然後折好遞給對方。 請記得不要偷看喔!彼此解散帶回家之後再看,或許可以作為線上聊天或是下次碰面的話題喔! 以上是貓心的分享,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到我的粉專 貓心—龔佑霖 來看更多喔! July 30,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le33FW

「我討厭妹妹,我要把妹妹丟掉!」面對小小孩之間的手足爭寵,父母可以怎麼做? https://ift.tt/2VhG4yY Yvonne蔡宜芳心理師 手足之間爭奪父母的關注,從小就開始。當家中的大孩子說出討厭年幼的弟弟妹妹時,身為父母該怎麼做才好? 曾經聽一個朋友分享,自己多年來一直活在弟弟的陰影底下。我唸輔導諮商時,也深深感受到原生家庭及手足對自己的影響。一直到生了二寶之後,更深刻的體會到手足爭寵其實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我懷二寶的時候,我和先生再三地和大寶曈曈說︰「妹妹很喜歡姊姊」、「曈曈是個好姊姊,會幫忙照顧妹妹」。還用妹妹的名義送了三歲多的曈曈一個禮物,曈曈非常開心,也很期待妹妹的到來。 但妹妹出生之後呢?去年十月妹妹小花出生後,如果小花在哭,曈曈會報告家長,還會幫忙塞奶嘴給小花。但有時候曈曈說她喜歡妹妹,有時候說不喜歡妹妹;有時說穿不下的衣服要給妹妹穿,有時候卻說玩具不要給妹妹玩,很反覆無常。 因為我常常要抱著小花喝奶、換尿布,曈曈就說她也要像小 baby 那樣橫著抱,出現退化行為;還會硬要鑽進妹妹的健力架玩。 有一天小花睡著之後,曈曈跟我說︰「我在小花的健力架上面塗口水!」 我睜大眼睛問曈曈︰「真的嗎?」 她再三強調是真的,但沒辦法說出為什麼。 我說︰「是不是因為媽媽常常抱妹妹,你覺得吃醋,覺得很嫉妒是嗎?」曈曈點頭。 我把曈曈抱起來,跟她說︰「媽媽愛妹妹,但也一樣愛你喔!你不要擔心。你覺得嫉妒的時候,跟爸爸媽媽說好嗎?我們可以一起陪妹妹喝奶,或是一起做一些事情。」 曈曈點頭。我抱緊她,然後我們一起把健力架上面的玩具擦乾淨。 圖片|Photo by Dominic Ong on Unsplash 這樣做,我們一起認識「嫉妒」這個情緒,她知道爸媽一樣愛她(她的愛不會被妹妹搶走)的安全感。她也知道下次遇到類似的狀況時,如果她覺得嫉妒,可以跟爸媽說,我們可以一起做些別的事情讓她感覺好一些。 現在小花九個月大了,而曈曈也已經四歲。我發現,手足競爭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為曈曈更懂事了,我們開始對於曈曈有更多要求,一方面因為她聽得懂話、能配合,二方面因為照顧二寶很辛苦,如果曈曈乖一點,我們就有更多力氣照顧小花。 但曈曈的感受是什麼呢?曈曈會說︰「妹妹很討厭,她都不聽話,亂吼亂叫。」「妹妹打我!」我們也會解釋小嬰兒的手就是會亂揮亂抓,不是故意的。但曈曈還是會把小花的手給撥開。 其實只要小花在,我們常常會要求曈曈要配合,像是說︰「現在不能玩積木了,因為妹妹會抓積木來咬」「說話不要太大聲,因為妹妹在睡覺」;曈曈也會忍不住說出她的心聲︰「我希望妹妹不見,我要把妹妹丟掉。」 (推薦閱讀:「你是姊姊,應該要讓妹妹」別再做偏心父母,四個方法讓手足更親近) 我相信,在家有小嬰兒手足的家庭中,很可能會發生類似的事情。通常大人的反應可能很擔憂︰「怎麼會這樣呢?姊姊是不是心胸太狹小了?」但當我們越強調姊姊要愛妹妹,反而引發姊姊的反彈。 其實,手足競爭是一種「生存本能」,因為孩子需要父母的愛和照顧才能生存,自然會害怕他人把父母的關注搶走。但父母面對手足競爭的態度更是關鍵,若父母能讓每個孩子感受到一樣被愛,用更多的愛包圍孩子的不安全感及嫉妒,這樣做能慢慢化解手足競爭,進而培養手足情誼。 華人文化中,強調手足間的兄友弟恭,但我覺得手足情誼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因為大寶原本擁有全家人的愛,包含爸媽爺爺奶奶阿公阿嬤全部的愛,但現在愛被瓜分了;而且因為二寶還小,很多時候都需要抱著,抱著喝奶、哄睡等,使得大寶會吃醋。 或許我們可以不要那麼急著告訴姊姊說︰「她是你妹妹呀,你要愛她。」這對孩子來說可能很困難,因為其實大寶可能也還小,像曈曈也才剛滿四歲而已。她原本擁有的愛、時間及父母的關注被二寶搶走了,還被要求要愛妹妹,其實很違反人的本性。我忍不住在想,或許這就像老公有了小三,還被老公要求要愛情敵的感受。 圖片|Photo by Joshua Reddekopp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沒有一份關係是「應該」的:手足情深很珍貴,但非必然) 面對小小孩之間的手足競爭,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1. 創造獨處時光: 趁二寶睡覺或有他人照顧時,創造與大寶獨處的時間,讓大寶像過去一樣,還是擁有爸媽全部的關注和愛的機會。 2. 給予安全感: 再三和大寶強調︰「爸媽還是很愛你,你的愛不會被妹妹搶走。」給大寶安全感。 3. 幫二寶澄清行為︰ 當曈曈被小花的手揮到時,告訴大寶二寶不是故意的。我也會藉著一些機會強調「妹妹很喜歡姊姊」,像是「他一直對姊姊笑、對姊姊大叫,是想跟你講話」等等。 4. 創造成就感: 用一些方法增進兩人的互動,也讓大寶有成就感,像是幫二寶洗澡時,大寶可以幫忙二寶抹肥皂、遞毛巾。 5. 認識負面情緒: 幫助孩子認識「嫉妒」這個情緒,以及給予每個孩子需要的關注。允許孩子表現出「嫉妒」的情緒,跟孩子說「謝謝你願意等媽媽,因為媽媽抱著妹妹你覺得很嫉妒,那你來媽媽和妹妹身邊,媽媽跟你一起唸故事書好嗎?」 6. 父母的自我照顧及互相支持︰ 生了二寶後,我心裡實在是太佩服家有兩個以上小孩的家庭了,因為照顧孩子真的非常辛苦,尤其是兩個以上失控的小孩,會佔據父母幾乎所有的自由時間。因此,當發現自己真的撐不下去時,請你要記得求援,讓其他家人能幫忙,以及一起討論解決方法,例如送幼兒園、托嬰中心等。 7. 記得自己已經夠好: 請記得,無論如何,你已經是個「夠好的爸媽」,你值得好好看見自己為孩子付出的一切。 July 30,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hG4yY

【拾光點滴】被診斷出憂鬱症,怎麼辦?心理師建議:爽快地吃藥,踏實消彌心中困擾 https://ift.tt/3zQDdvN 莊博安(Wesley) 我們常在腦袋中想像這個世界,但世界卻常與我們的想像天差地遠。心理師建議每一個人練習「書寫」,因為這就像自己替自己做分析,進入自己的思考,深層地認識「我」。 「親愛的K你好,你會怎麼描述曾經或是正在身處的狀態?」 「剛診斷出憂鬱症時,真的是一團混亂,時不時發作,也一直失眠,過了幾年到現在,好不容易勉勉強強能過日常生活,但一個不注意也還是會爆炸,後來甚至轉為躁鬱症,變得比以前更有攻擊性。」 「你如何讓自己暫時或持續好過一些?」 K說:「 想哭的時候,好好哭出來,不要憋著。 需要吃藥的時候就爽快地吃吧。 觀察自己焦慮前會有什麼徵兆,如果出現了,就算徵兆還很輕微,還是提前先吃藥。 準備一本只有自己會看的筆記本,有任何負面情緒,或是想法盤旋在腦中揮之不去,不要管錯字、句子通順,一股腦通通寫下來。 如果發覺自己狀況不好,看什麼都會引起負面情緒,關掉社交軟體或平台,簡言之就是閉關一下,避免發生衝突。當然要閉關時,最好是在這種狀況發生前,先和親朋好友知會一聲喔。 可以試試看寫日記,會對一整天做了什麼、和誰有過互動等等(視個人想寫的內容不同而定)會更有真實感。寫日記方法很多種,我是用畫格子,每格不同主題,簡略式的寫法,供大家參考。 情緒爆炸當下,先遠離現場。先安撫好自己的情緒,再來思考怎麼處理。」 K的方法很實用,也是我自己最常使用的方法:爽快地吃藥,踏實地消彌心中困擾。 圖片|Photo by Kyle Glenn on Unsplash 不管是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等,嚴重的情緒困擾中,研究與實務上都顯示出,藥物與心理治療同時進行能達到最好的功效。 因為心理治療是細緻的覺察生活中每一刻,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造成哪些影響,這需要一段時間,畢竟人的改變無法迅速,所有造成現在極大困擾的情緒,都肯定是十幾年到幾十年的累積,因此,也就需要幾個月到幾年的時間,才有辦法促成明顯效果的調整。 相反的,急性發作時,藥物能協助我們當下冷靜,避免做出事後讓你後悔的事情。畢竟有了「現在」,才會有「未來」。這也同樣適用在K所說的第 7 點,也就是情緒爆炸時,先離開現場。讓自己冷靜後,我們才不至於被情緒壓垮。 (延伸閱讀:「請認真凝視自己的樣子!」找回自我的 3 步驟:保留距離、冷靜觀看、回頭檢視) 而回到自我分析中,書寫也是我會給每一個人的建議,自由書寫就像是自己替自己做分析,你能夠進入自己的思考中,把那些不管曾視為垃圾或黃金的思考,細細寫下,這有助你重新省思自己。 很多事情,只在腦袋想、寫在紙上,和對人說出口,這三者有很大的差別,每一種都能讓你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而這是需要親身體會才會懂的感受。 我們常在腦袋中想像這個世界,但世界卻常與我們的想像天差地遠。這並不是誰的錯,因為我們心中最真實的感受的確是那樣。只是會產生如此巨大的落差,是因為生命中的某些環節讓我們受傷了,受傷到不想要放下某些執著,不想要鬆開某個人的衣角,不想要承認媽媽帶來的只剩痛苦──即便理性層面的你「知道」這對你不是最好的。 就像是躁鬱症的病程,通常是憂鬱的情緒先產生,但內在無法承受那股重量,於是內心的防衛機轉產生谷底反彈,讓人從極端的低谷瞬間登上山頭最高峰,這是精神分析中所謂的「躁症防衛」。 因為我們需要那種感覺,保護自我免於絕望、空洞與無意義的深淵,所以處於躁症的人會偏執的覺得自己是最好的,沒有任何人比得上。但下個時刻,又感覺自己並不是真正在高峰上,那股無力感,讓人再次墜入比原本更黑的深淵。 親愛的K,感覺到你現在仍是辛苦的生活,但從一團混亂中,慢慢能理出頭緒,這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希望你能安頓好每一個當下,也謝謝你的分享。 祝福你。 圖片|Photo by Sigmund on Unsplash 暗夜中的光不需要多,一點一滴拾起就很好。瞭解計畫內容。歡迎至粉專逛逛:FB: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IG:wesley.psy。 July 30,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QDdvN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失戀心理學:沒有了他又怎樣?你仍然擁有善待自己的力量 https://ift.tt/3lea2yL 黑麻糬 不論有沒有「那個人」,你都擁有能「活出自己力量」的能力,不論過去的我們遭遇過什麼痛苦,都能用未來,重新定義現在的自己。 作者|蔡秀娟諮商心理師 Y:「如果不是他,妳應該不會好得那麼快!」 S:「欸,我當初也走過一段很辛苦的日子,我並不是只因為他的出現才走出情傷好嗎!」 Y:「嗯,但不可否認,妳現在可以這麼正向跟樂觀,是因為妳跟他在一起的關係吧?如果沒有他在背後支撐妳,感覺妳也沒辦法是現在這個樣子吧?」 S:「他的支持當然是一個原因,但妳不能這樣就抹滅掉我靠自己的部分吧!」 Y:「我只是想說,如果沒有他,妳也沒辦法吧?」 S:「⋯⋯」 這是一次在聚會中聽到的對話,一開始是Y詢問大家如何走出情傷,大家紛紛講出想法後,Y看向S並道出以上對話,說實在的,聽著他們對談,先不管這兩人對話頻道是不是同頻,我心中不免開始想,所以你覺得,一個人一定得依靠另一個人,才能在傷痛中復原嗎? 在Y的世界裡,人好像是沒辦法靠著自己療癒、修復傷痛,必須要依靠外在的人事物幫忙,才有辦法恢復力量,而你從對話中也會看見,即便S說了這過程中自己還是付出了心力,但對於Y來說,所有的重點都擺在「身邊要有人出現、陪伴」,而這些話語其實都流露出「別人比自己還來得重要」的訊息。 但,人總不可能一出生就這麼的看輕自己吧?所以究竟「沒辦法靠自己」、「需要靠別人」、「別人比較重要」這些想法及信念是怎麼形成的呢? 圖片|Photo by Thom Holmes on Unsplash 心理諮商中溝通分析學派(TA)告訴我們,每個人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寫著自己的故事(劇本),故事就是我們的人生腳本,一般來說,我們會在七歲左右寫完故事。(你沒看錯!你的人生腳本,就是以一個小孩子獨特的思考及感覺方式來認定的。) 而這個故事內容,其實有著起承轉合,及一個屬於自己獨特的結局,內容取材來自我們兒時的觀察與學習,成長過程中我們透過自己所看見的世界,從其中了解什麼事情是被許可、應該、必須做的;什麼事情是被禁止、被討厭的,許可且必須、應該的稱為「驅力」;被禁止及討厭的則是「禁令」,通常我們會下意識地傾向驅力行為、避開禁令行為,因為我們內在都渴望著透過被認可滿足被愛的需求。 (推薦閱讀:為什麼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自我嫌惡,來自缺乏滿足感的原生家庭) 而上述所提的過程,我們經常是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兒時寫下的故事腳本」乖乖演出,且不會意識到不合理之處,就算有不合理,我們也會為它做出一些合理化的解釋、或忽略不合邏輯的地方。(是不是覺得更不合理了?) 散會時,我與Y一起走了一段路,細談後發現,原來Y過去的成長經驗影響了她現在看待自己及他人的眼光,而她提到自己來自一個高度保護和控制的家庭,從小並沒有足夠的自由去探索人事物,身旁的人總是看前看後,甚至最後下達了禁足令或被搶先一步幫忙完成任務! 圖片|Photo by Alex Green on Pexels.com 聽完Y的故事後,我思考著,如果在這個不可以、那個不能做、那邊不要去的規範、不信任的情境下成長,我想,一個人學會的不會是獨立自主,而是凡事不需要靠自己、不用重要、不可以做任何事、不用自己做、不要思考、不用獨立等等的價值理念⋯⋯ 另外,我在想,如果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似乎很自然地不會覺得自己有能力、有本事,可以去挑戰外在世界或是生活中的難題,甚至可能會出現「我什麼都不要做還比較好」的想法。 看到這,也許你會對Y的狀態有多一些的包容與理解,但同時你可能也想著,那如果像Y這樣子該怎麼辦呢?如果一直以來都是倚靠著別人,突然間要捨去這些人事物的幫忙不是也很可怕嗎? (你會喜歡:最好的依賴,是相信對方離開之後還會再回來:給三種不安全依戀的人的一段話) 對我來說,靠自己跟靠別人其實不是二分法的問題,而是需要視情況去評估在這個情境中,自己可以做多少?需要別人幫忙嗎? 所以可以依靠他人、願意在自己需要幫忙時求助其實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代表著你知道自己的限制且不會過度逞強,但這不代表無法擁有獨立自主這個特質。 但對於Y來說,靠自己與靠別人這件事情是失衡的,因為在她的生活中,自己是沒有力量及能力可言,所以需要時刻依靠著別人。 所以對Y來說,並不是要捨去身邊可以依靠的資源,而是在可以依靠的情況下,重新去評估跟認識自己,並且試著取回生活的掌控權,而這可以從下列幾個方向去練習。 1. 覺察自己的狀態: 問問自己,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是否出現像Y的狀態,比如說你時常在關係中是較為依賴的一方,時常感到若失去對方後自己的生活會一團糟。 2. 嘗試新經驗的意願: 試著在生活中,列出一些平時想做但又時常等待著他人參與的事情,從中去評估事情的難易度,從簡單的任務嘗試,比如說,時常每一件事都依靠他人的決定,那麼你可以在一天中選擇一件事聽從自己的心意、或是在心情不悅時,先為自己做件事情安撫自己。 (同場加映:《愛的迫降》安撫創傷的五句話:「你往後的生日,都會是好日子」) 3. 正向聚焦自己的優勢: 練習看見自己可以做及已經到的部分,肯定自己願意嘗試的心意與勇氣,而不是以過去的眼光持續弱化自己,認定自己沒辦法、沒能力的部分。 能適時靠自己也能依靠他人幫人,也許才是讓自己與他人之間平衡及持續成長的關鍵。 我想,不會有人喜歡矮人一截的感覺,如果凡事都需要仰賴著他人的幫忙才能完成事情,那麼久而久之,一個人的力量與自信也會被弱化,對我來說,每個人都是有價值及具有潛能的,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所處於的狀態是不滿意甚至是不舒服的時候,其實我們是有能力去思辨及再一次調整先前寫下的人生腳本,每個決定都可以因著自身所處的狀態而有所不同。 時常感到厭世,覺得自己很沒用?女人迷《能量抱報》,邀請你一起加入「12 週能量恢復計畫」,手把手陪你拆解能量困境,幫助你成為更喜歡的自己。免費試閱請點我。 July 30,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lea2yL

為你點歌|為什麼明明愛我,卻不能繼續往下走?談關係裡的三種寂寞 https://ift.tt/3fbuxZ7 海苔熊 明明是相愛的兩個人,為什麼不能走到最後?兩人對未來的想像不同,注定只能走向兩條岔路?——更難受的是分開以後需要承擔「一個人寂寞」的那種感覺。 哈囉,海苔熊: 老實說不知道該怎麼描述這段故事,因為是最近一段時間發生的事。 目前的我們是「退位成朋友關係」的異國戀,但其實想想,我們也從來沒有對外公開關係,(當初不公開)是我自己要求的,我怕一旦公開了,到時候結束很麻煩。 老實說我也是害怕,關係的確認,到時候可能會抽離不開那個痛苦。總之,這樣陸陸續續的關係也維持了三年多。這三年多,我們一直相處得很好,必須說我們彼此都很了解對方(一直以為)也都很包容彼此的一切。 但事情爆發在上個月,我們一起去拜訪他的朋友,那對夫妻有個小孩,然後孩子媽媽問我,跟我的對象有怎麼樣的打算,考慮結婚或孩子嗎?我回答她說,目前因為經濟考量,我們沒有考慮這問題,這樣相處就很好了。 我們各自回家的路上,我跟他提了這件事。然後下個週末見面,他認真地跟我提了分手,當彼此最重要的朋友就好。原因是因為他因為上一段感情,非常排斥再有小孩(他有個女兒,但完全沒見過面,前女友只跟他要求贍養費,但不准他看女兒)。 但他知道我一直想要有個小孩(因為我的成長背景,我一直想要有個自己血緣關係的家人),雖然我自己的計畫是五年後再考慮這件事,不過他說不想耽誤我,因為他知道我有多渴望孩子的存在,所以他無法承諾我,也沒辦法這樣跟我繼續下去。 奇怪的是,我當下聽完他說的原因,我竟然有一種鬆一口氣,但又生氣又好笑的心情。 我一直以為我們很了解彼此,直接當天,我才發現原來我們是了解自己心裡面以為的彼此,而不是真正現實的我們。 (同場加映:無法走到最後,不一定只有遺憾:六段不完美關係教會我們的愛情) 那天他講完之後,我還大度地說,好,你都決定了,也不是跟我討論,那我尊重你,我們就當朋友吧。 那天我回到他家,他看著我掉淚,我默默覺得好心酸,然後兩個人抱在一起大哭。 之後他自己不知道怎麼跟我相處,他自己出去買醉,而我在他家,默默地跟之前一樣煮晚餐,自己吃晚餐,看到做好的菜慢慢地冷掉,等他回家⋯⋯邊吃邊哭⋯⋯一直到他醉著回家,他哭著跟我說對不起,我真的很愛你,但我不知道要怎麼給你未來,然後就睡著了。 那天晚上,我躺他旁邊,也是一直忍不住的一直掉眼淚,整晚我都在想,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最後我還是被捨棄掉了嗎? 其實早在在一起之前,他就知道我想要有個自己的家庭,就孩子跟我並沒有一定要一個伴侶,而他不想要孩子。不過最後我們還是決定試試看,沒想到結局還是這樣。 再次提起這個故事,我發現,幾個禮拜過去了,他還是會訊息我關心我,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回應他。我的生活還是一樣正常上班下班,心裡還是很難受也很難過,不知道怎麼放下這段我好不容易接受的感情。我沒想過,最後他還是放手了,而且是這種方式。 我本來就很喜歡這首歌,但這段感情讓我現在聽到這首歌,眼淚就會不受控制的掉出眼眶⋯⋯覺得一切都很像一場夢,但為何那麼痛那麼真實⋯⋯ by 無法閃耀的星星(2021/7/14 上午 5:22:18) 圖片|作者提供 親愛的無法閃耀的星星: 謝謝你跟大家分享你們的故事,我從你的文字當中看到你們愛彼此,可是卻因為對於未來的規劃有所不同,最後做出了讓兩個人都傷心的決定。就像是副歌裡面說的那一段: 「早知道是這樣 像夢一場 我才不會把愛都放在同一個地方 我能原諒你的荒唐 荒唐的是我沒有辦法遺忘」 感情裡面最難受的是,當初在一起的時候都把彼此放在最重要的地方,儘管有一些現實想說先放著之後再去面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才發現該來的還是要來,該承擔還是要承擔。 你在信件裡面講的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你說當他提出要分開的那一天,你一方面覺得難過,但是一方面內心又覺得鬆了一口氣,我在想或許在關係的一開始你早就已經明白,這不是一段可以長久走下去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你不傾向將感情公開。 (推薦閱讀:分手後的三階段:反芻情緒很痛苦,卻也有意義) 那些害怕自己感情狀態被別人知道的人有很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對於關係有負面的預期,認為這段關係可能不一定會長久,到時候如果不小心分開的話還要一一解釋很麻煩,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公開還輕鬆許多。 從心理學念到諮商這段時間,我遇過許多不同的朋友,我發現有一群人在過往原生家庭發生了一些事情,或者是以往的成長背景,使得他們很渴望能夠有一個「家」,一個真正屬於他們的家。 在這樣的家當中不一定要有伴侶,感覺很像你說的,需要有一個和自己有共同血緣的孩子,這個孩子本身已經不只是扮演孩子的角色了,還是證明你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意義和連結。好像有一個孩子就可以和這個世界有一些聯繫,你就可以不孤單、不寂寞。 當然由於我並不了解你過往家庭的狀況,所以也只能夠用一個籠統的方式來猜測,但也想藉由你的點播,分享給許多在人生和感情當中覺得「寂寞」的人。 心理學 OK 繃 分開固然難受,但更難受的是分開以後需要承擔「一個人寂寞」的那種感覺。 曾經以為跟他可以一直走下去,曾經以為,雖然彼此之間有一些價值觀和未來規劃上面的不同,但或許隨著時間兩個人可以透過某一種溝通,最後抵達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某個折衷的地方,但走著走著才發現,兩個人心中的某些固執堅持,都是其來有自。 在內心某一個相同的解沒有被解開之前,很可能還是會緊緊地抱著這個固執,深怕放手了以後就會失控,人生就會墮入另外一個自己曾經很討厭的深淵。 對我來說,這整個過程裡面最難以承受的是「寂寞感」,那是一種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沒有人可以和自己連結的感覺。第一種寂寞是在人際關係當中覺得自己孤立無援的感覺。 下面這一系列的描述引用自經典的 UCLA 寂寞量表[1]的部分題目描述,你可以從這些題目當中窺探自己現在的寂寞程度(基於量表版權沒辦法將全部的題目呈現給大家,有興趣的夥伴可以到這裡[2]的第 32 頁有全部的題目可以參考):  我覺得我沒有什麼朋友 我經常覺得孤單 我覺得我和身邊的人大概都只是維持表面的關係而已,沒有深交 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 發生事情的時候我沒有可以請求協助的對象 我覺得我和其他人之間有一種格格不入的疏離感 看了上面的題目不知道你有什麼感覺呢?或許你會發現,自己雖然在感情上面有一個失落的感受,但生活中仍然可以從身邊找到一些支持你的朋友,這些朋友在你掉下去的時候可以接住你,讓你不會覺得只有自己一個人。 事實上研究也顯示,社會支持可以部分中介寂寞感和幸福感之間的關係,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來說就是:社會支持可能是寂寞感與幸福感的共同重要因素之一。雖然寂寞的人可能會過得比較不幸福,但倘若身邊有朋友可以支持和陪伴,這個不幸福的感覺就可以有所減緩[2]。  講雖然是這樣講,但實際上並沒有完全描繪了寂寞的全貌。有時候一個情緒是很複雜的,在伴侶當中第二種寂寞是,走向分開的寂寞:正因為我知道你支持我,我也知道你了解我和在乎我,可是因為我們兩個人對於未來的想像不同,所以似乎注定我們只能夠走上兩條岔路。 圖片|Photo by Yaoqi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關係心理學:為何相愛,卻無法再走下去?) 這種寂寞背後隱含的是一種深深的遺憾,遺憾為什麼明明相愛的兩個人沒有辦法繼續走到永遠,遺憾為什麼一切都如此順利,彼此都互相在意,最後卻變成了一個兩人都悲傷的結局。 最後一種寂寞,是被拋棄的寂寞。當你還想要嘗試的時候,對方卻先放棄了,這意味著你在內心的某個地方被丟下來了,當你的預期和步伐還走在某一個前往未來的路上,當你還在想可以做點什麼來消除彼此之間的差距的時候,他卻先決定停下來了。 這裡的停下來不只是停下步伐而已,更可能表示兩個人從這一刻開始,沒有辦法再繼續朝向同一個地方前進了。這是一種很殘酷的現狀,但往往也是關係走到一個階段的時候,兩個人必須面對的事實。 有些時候我們會用一些藉口,來推託對於感情未來的決定。但其實在心裡面彼此都明白,有一塊不能夠觸碰的地方,才是兩個人不討論未來的原因。 逃避或許可以暫時相安無事,但終究有一天會走到懸崖的盡頭,兩個人還是得面對,是要一起往下跳,還是要往回頭走。一起面對是一種選擇,分別做出不同的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我常常覺得感情裡面最珍貴的並不是兩個人如何在一起,還是在一起的時候如何去尊重彼此還能夠有不同的選擇,這樣的尊重本身可能會帶來一些失望和難過,但在夜闌人靜的時候如果靜下來想一想,或許會發現,一些讓兩個人都心痛的決定,才是真正把彼此的需求都放在手心上的決定。 【我要投稿海苔熊為你點歌,連結請點我。「海苔熊為你點歌」到這裡聽。】 時常感到厭世,覺得自己很沒用?女人迷《能量抱報》,邀請你一起加入「12 週能量恢復計畫」,手把手陪你拆解能量困境,幫助你成為更喜歡的自己。免費試閱請點我。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1] Russell, D. W. (1996). UCLA Loneliness Scale (Version 3):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6(1), 20-40. [2] 謝明均(2014)大學生寂寞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July 29,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buxZ7

柚子甜|金錢戀愛學:戀愛和金錢的追求都本於人性,只是劇本搬到了另一個舞台 https://ift.tt/3BSwNhC 柚子甜 有些人,甘願在感情世界裡守著一方寸土,有的人則永遠在追求「更好」。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感情和理財一樣,能「守成」的人,往往最幸福。 我是柚子甜,一位商學院出身的心靈作家。在接觸靈性領域前,我是在商業圈打滾的國外業務,念大學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很早就和「金錢」的關係非常緊密。 在進入身心靈圈之後,意識到「金錢」不只是一種能量,更是一種「關係」。我本是兩性作者起家,善於分析關係議題,而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將在系列文中,分享如何經營一段我們極為渴求,卻又總是捉摸不透的關係──我們和「金錢」的戀愛學。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從事身心靈工作數年,來諮詢過感情的案主無數,不外乎是單身的找不到對象、有對象的苦於磨合困難、而那些努力到無法再努力的,最後就來問分手如何放下。 見著人來來去去,我意識到在這些心碎的靈魂中,有一種案主相當特別。他們在情場稱得上是春風得意,從年輕時戀情就沒斷過,一任結束總有其他人甘願遞補,而他們條件之好,也由得他們從眾多追求中揀選出最傾心的一位,絕不將就。 旁人看盡他歷來戀情的波折辛苦,都會在新戀情出現時欣慰喟嘆「啊他總算苦盡甘來了」、「看他這麼幸福,終於遇到對的人了」。然而不出兩年,他又會頂著之前你見過的愁眉苦臉,出現在你面前埋怨感情不順遂,八點檔只是換個配角出演,但戲碼多年來千篇一律。 我後來終於明白一件事:很多人都以為戀愛最難的是「在一起」,只要找到那個人,往後的日子什麼都對了。殊不知對這些情場勝利組而言,最大的困難反而是「在一起之後」,那些經營細瑣日子的能力。 這樣特質的人,在戀愛中有能力吸引,卻沒能力守成;喜歡五光十色的舞台,卻不喜歡繁華落盡的平淡;有本事甜言蜜語求愛,卻沒意願灰頭土臉的溝通,以至於最後的最後,原本相較之下不起眼的平凡人,在感情世界裡甘願守著一方寸土,長時間耐心養出了自己的珍貴結晶;而那些永遠在尋求「更好」的勝利組,卻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歸零,繼而對下一段戀情有更高的期待,祈禱下一次能一舉翻盤。 你說這和金錢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戀愛和金錢的追求都本於人性,只是劇本搬到了另一個舞台。 (延伸閱讀:為什麼對「金錢」總是沒有安全感?小資理財心法:先弄清楚自己的消費慾望) 金錢戀愛學第九課|金錢和愛情,都講究「時間複利」 我從大學開始就接觸投資理財,雖然並不內行,但多少也累積一些經驗,也聽到很多身邊的人的血淚史。 有些人(包括我在內),一開始總覺得自己很行,找了自認有潛力的標的,進了小小的單就整天盯著線圖,抱沒幾天跌了就想停損,漲上去又怕守不住要停利。這樣來來回回操作幾次以後,發現根本賺少賠多,幾年下來還不如那些看起來啥都沒研究,找個穩健標的就老老實實,持續投入的「外行人」。 更為保守的理財領域也是一樣,曾經有朋友聽到「存錢」兩個字就忙搖頭,說要他記帳、檢視自己的收支就像要了他的命,寧可拿這些時間去想想怎麼樣賺更多錢,與其「節流」,不如「開源」。 這話本身倒也沒錯,不過許多這樣說的人,更像是找理由逃避檢視財務狀況,從沒讓我見識到他開了什麼大源;反而那些很會重視開支,錢花在刀口的人,本著對金錢的精明與注重,不只理財理得好,幾年後還創造了幾份副業,開了更多的源,存款狠甩其他人好幾樓水位。 金錢和戀愛一樣,很有能力「追求」的人,往往疏忽「守成」的能力。因為「追求」只需要狠踩油門爆衝,短期間有讓人眼睛一亮的表現;「守成」卻需要長跑的耐心和時間,偏偏這是習慣享受勝利光環,城池攻下後就無以為繼的勝利組,最不擅長的事。 圖片|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同場加映:小資族該如何存錢?新手理財必學:這樣劃分,讓你無痛存到錢) 「造成(財富)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不是「成長」、「智力」或「洞察力」,而是長久堅持、不輕易離開或被迫放棄。」──《致富心態》 無論是經營金錢關係,或是一段感情,都是講究「時間複利」的領域──有能力待得越久,越有本事面對考驗,累積的資產就越雄厚。 我們都會在人生的前段,誤以為能夠在短期內賺進大筆收入,或是能在最短時間內交到條件優異的伴侶,就是人生勝利組,甚至艷羨他們的能力。然而十年二十年的時間,足夠驗證最後能夠擁有厚實的存款、幸福的感情的人,往往不是贏在起跑點,而是在過程中沒有動不動就退出、輕易就退賽的人。 那什麼樣的人,是有「守成」能力的人呢?我認為是能隨著局勢不斷修正、變化、擁有充足的耐心和謙卑── 對感情,只要對象是理智選擇的,那麼相處時遇到磨擦和衝突,能夠一次又一次地換位思考,願意展現脆弱,同時也願意為了這段感情,甘願變得更加強大; 對金錢,只要一開始投資標的/理財方式是謹慎思考過的,那麼遇到市場波動,都能夠持續投入時間和資本,不輕易退出或隨意更換。 這些特質,常常讓習慣快速甜頭的人不屑一顧──但如果你願意,讓這些特質在你生命裡開花,你會發現無論感情或金錢,都會結出超過我們想像的豐碩回報。 「你如何安排運用今日時間,會是你如何度過一生的縮影。」想要更有效地運用時間?女人迷線上《時間管理工作坊》,帶你打造高品質時間管理術,學會享受工作與生活。活動資訊請點我。 柚子甜,1987 年生,政大商學院畢。原本念商從商,28 歲生命出現一連串變化,蛻變成為心靈作家。座右銘是「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歡迎追蹤臉書《柚子甜剝心事》。 July 29,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SwNhC

女性主義者的閱讀指南|透過閱讀,長出屬於自己的堅定力量 https://ift.tt/3j6R3nk 悅知文化 女人迷 Audrey 性別選書,願每位讀者透過閱讀,長出屬於自己的堅定力量,培養為自己選書的能力。 文|柯采岑 Audrey Ko 女性主義者的閱讀指南 我是作為一個女生長大的,想來,那是很矛盾的經驗,你同時被寵愛著,被呵護著,也被黏貼著各種刻板印象與期待,黏好黏滿。 你隱隱約約感覺到,整個社會用盡各種方式告訴你,你千萬不要長超過大家想像範圍以外的樣子,最好安分守己,最好乖巧聽話,最好溫柔婉約,做事不要太能幹,說話不要太喧譁,裙子不要穿太短,職場不要強出頭。你要乖乖地待在別人為你畫好的範圍內,這就是你最好的樣子。 我曾經想過就這樣長大。真的。 直到女人迷來到我的生命裡,開啟我成年後的性別啟蒙,接著遇到幾本書,一箭穿心,回應了多年來不愉快的暗潮洶湧,回過頭來,給成年前的經歷,幾個清晰的解釋。 閱讀是為自己開天闢地,也是替自己多撐開眼睛的那幾公分,你於是看見,循規蹈矩的人生確實比較簡單,不過,理解之後的人生比較自由。張開眼睛之後,你看自己,與看世界的方式就此不同。 (延伸閱讀:劉芷妤專文|比起可愛女人,為什麼更願意成為見鬼的女性主義者?) 感謝有這些書,拯救了我的失落與困頓。他們是我逃離糖果屋的麵包與石頭,替我領路,指引方向,讓我知道,面對這個不夠滿意的世界,我們可以做點什麼,可以不必走回頭路,可以向前大步邁進。 走在這條路上的時候,我開始更清楚我是誰,長出對自己的深刻理解,也開始有能力,去觀照權力結構底下,更多同樣無措的族群。 「性別意識/性別力」作為一種能力,讓你擁有的,是尊重與同理的基礎,重回生而為人的根本。你會知道當我們教育男孩「不准哭」、教育女孩「要溫柔」,這其中有性別問題—讓男孩習慣了壓抑自身情感,讓女孩無條件承擔著情感勞動。 性別力讓你有機會拆解自己身上糾纏的難題,你也會因此明白世界上總有跟你選擇不同的人,從這一點開始,你不必再成為結構中壓迫他人的一環。 性別力,是你長大後,能替自己上的一堂性別教育。而且必須從閱讀開始,去讀理論,去理解脈絡,去看故事,去同情共感,去自主地,替自己選一本書。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推薦閱讀:女性主義詰問大集合|遇到這些質問,如何一句話漂亮回覆並引起興趣)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首先不能錯過的是亞倫.強森的《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經典入門款,將父權社會比擬為違章建築,在建築底下的不同性別,都承擔著或輕或重的壓迫,我們對於壓迫的容忍與順服,反覆支持著這棟建築的屹立不搖。 如果不逃脫或反抗,我們都被邀請成為結構的共犯。作者以中產階級異性戀白人男性的視角,反思自身的性別與階級特權,以輕巧的語言,解釋父權體制的運作系統。 對的,父權體制是一個完善的系統,充斥著各種緩衝與防堵機制,因此若要拆解,必得要裝備自己,並且經過重重考驗。 如果你曾經又或者現在仍在持續誤解女性主義ing,認為女性主義等同厭男或是奪權,這本由男性寫的性別社會學會告訴你——我們之所以要拆除父權違建,是為了不同性別都能受益,從中逃脫,得到遼闊的自由。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接著想推薦我反覆翻了三四次的《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的精彩之作。「厭女」不只是一個現象級名詞,更可能是我們日常檢討自己的起手式,而我們渾然不覺。 《厭女》適合搭配新聞頭條嚼食閱讀,你會發現那些密密麻麻的新聞頭條背後,可能都是一個個包裝精美的厭女情結,試舉例——女性遭到性侵,她自己也有責任;沒結婚的「敗犬」,今年要奮力一搏;學歷收入太高的女性,難以找到結婚對象等。 上野千鶴子的筆鋒銳利,對迂迴的日本社會投出一記直球,左評「恐同」何來,右論「妓女」與「聖女」心態,並且直接指出,女性身上亦可能有厭女痕跡。讀的時候別忘記回想,你是不是一邊討厭著自己(包含所有陰性氣質聯想的事物,粉紅色、澎澎裙等),一邊長大的。 以上兩本書都很適合開讀書會,嗑瓜子,喝飲料,分享日常的性別困擾,邊讀章節,Everyday Gender。你會看見,性別跟生活走得很近,性別不在理論殿堂裡,而在每一個選擇反抗與發聲的日常細節裡。 而後來,你會開始分門別類,長出跟你生命經驗相襯的關心。 《誰替亞當斯密做晚飯》 如果對經濟自主關心,你會為《誰替亞當斯密做晚飯》一書叫好。首段即提出犀利反思,我們要爬進經濟學的世界裡,並思考一個問題: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母親是誰? 對,整個世界龐大的經濟體制,建立在女性未曾被計入的家務勞動之上,而女性沒有逃脫的權利,也沒有自私自利的選擇可能。《誰替亞當斯密做晚飯》與你一起同仇敵愾。 《性、謊言、柏金包:女性欲望的新科學》 如果對情慾自主關心,推薦讀《性、謊言、柏金包:女性欲望的新科學》,仔細看看女性是如何動輒得咎地踩到地雷,而感覺到自己「性感」這件事,又能如何賦權女性。 看女性被加諸的純真想像,如何限制了女性的性自主,讓女性畏懼開口談性,再看女性如何從被壓迫的性歷史中,破殼而出。 更多閱讀指南推薦 如果對女性經驗關心,《親愛的女生》第一集與第二集,會搔到你的癢處。 作者楊雅晴快人快語,《親愛的女生》像是女性經驗開箱,她談我們生命中的那些小心眼、小麻煩與種種艱難,種種不可與他人言的祕密。從對自己誠實開始,她讓艱難成為一種經驗共享,攤開自己,我們都沒有必要把自己的人生選擇權,讓渡給旁人。 除此之外,還有談家內性侵的《道歉》,家內性侵是一場作用在家庭內的核爆,倖存者該怎麼走到未來;有承接男性傷痕的《該隱的封印》,細究男孩被壓抑情緒,長大會成為什麼樣的男人;有童話版的《醜女與野獸》,如果用性別視角看童話,會是什麼樣子。 (推薦閱讀:主編選書|《道歉》家內性侵,是發生在家庭裡的核爆) 族繁不及備載,這話是真的。我一直覺得,閱讀是我們能為自己做的,其中一件最奢侈的事情。與其推薦你一本書,想推薦你一整套書,選擇你最有感覺,最觸動你的那本,從這一刻開始,張開你的眼睛,培養你為自己選書的能力。 祝福你透過閱讀,長出屬於自己的堅定力量——我們是作為一個女生長大的,而未來,我們要長大成什麼樣的女生,請由我們自己決定。 「你如何安排運用今日時間,會是你如何度過一生的縮影。」想要更有效地運用時間?女人迷線上《時間管理工作坊》,帶你打造高品質時間管理術,學會享受工作與生活。活動資訊請點我。 本文出自柯采岑的《如果理想生活還在半路》,由悅知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如果理想生活還在半路》 July 29,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6R3nk

性別選書|「是妳自己先上傳照片的吧?」寫在 N 號房之後:別要求受害者「像個受害者」 https://ift.tt/2UYr2OI 時報文化 追蹤團火花在《您已登入N號房》持續關注N號房之後的相關議題,如網路科技犯罪、性別教育、法律規範等,讓國家與社會大眾更加重視性暴力、性剝削等問題。 文|追蹤團火花 別要求受害者「像個受害者」 直到國中,我一直以為男女間的性器只要碰在一起就會懷孕。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從小沒有接受正規的性教育。我覺得在韓國,「性」是一件不能宣之於口的事。 正因社會不允許女性表達性慾,才會在黑暗的角落發生很多事,選擇在社群網站表達自己的性慾,是這些人的錯嗎?應該被視為不好的行為嗎?青少年表達自我,渴望得到關心,是很自然的現象。 利用青少年這種心理來賺錢的行為才是錯誤的。但還是有很多人用高道德標準指責這些受害者,聲稱她們開脫序帳號、找包養打工,才提供了犯罪動機。 在這裡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假如走在路上被一個騎機車的人搶了包包,請問你會怎麼辦? 一般人都會回答「報警」。你來到警察局,毫不猶豫地說:「我的包包被搶了!」此時如果警察對你說:「是喔,那你要看好自己的包包啊。」警察可以這樣把責任轉嫁給你嗎?當然不可以。 這很明顯是搶劫犯的錯。但對於性犯罪受害者,社會的態度尤其嚴格。即便報了警,警察也會追究受害者的責任:「是妳先上傳照片的吧?」、「妳知道這種行為也是犯罪嗎?」 據一位律師透露,開設脫序帳號的青少年很可能會觸犯兒童青少年法(兒童青少年性保護相關法律)或訊息通訊法(推動使用訊息通訊網及訊息保護等相關法律),而受到處罰。若以此為根據認為受害者提供了犯罪動機,才遭受痛苦的說法如果正確,那法律存在的意義又是為何? 受害者的行為是否符合常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生了受害事實。對於性犯罪,只保護「具備完美資格的受害者」,如果沒通過言行舉止的考核,就指責、懷疑她們,這種認知是錯誤的。正因這種想法,性犯罪受害者才不敢站出來。沒有人是理所當然的受害者。但不管我們怎麼說明,始終有人無法理解這一點。既然無法理解(不願理解),那就請牢記下來吧。 (同場加映:N 號房吹哨者的直擊實錄:我們不只目睹了受害事實,同時也親自經歷了這件事) 沒有人活該成為受害者 在轉換認知的同時,持續關注也很重要。二○二○年三月,N 號房持續兩週成為輿論焦點,相關報導多達一萬兩千件。但到了六月,相關報導減少至一千多件,大部分也只是輕描淡寫的提到「N 號房主嫌落網」,隨著民眾的關心逐漸淡去,新聞也隨之減少。 每當這時,我們都很不安,害怕不能兌現對受害者的承諾。在這裡公開部分我們在四月與受害者見面時的談話內容:「得知博士被捕的消息,我開心極了,覺得這一切終於可以結束了。啊,從今往後可以安心地吃飯、睡覺、跟朋友見面了。我心想,既然抓到人了,那些資料一定也會刪掉吧。」 但並非如此。博士落網後的一、兩個月很安靜,但不出三個月,那些人一定還會開設新的房間,然後變本加厲。不管怎樣,他們會繼續在背地裡做那些事。我好怕六個月、一年、兩年後,到那時人們不再關心這件事了,然後在某個瞬間,那些資料會散佈到更多地方。 MeToo、校園 MeToo、Burning Sun 等性犯罪事件,正在從我們的記憶裡消失。只有持續關注,才能預防這些犯罪,才能讓加害者受到應有的懲罰。 在推特上展開活動的 eNd 和 D 等市民持續旁聽法院對 Telegram 加害者的判決,他們關注此事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人會高舉標語直接對法院施壓,有的人則會整理出旁聽內容,阻止法官做出輕判。 只有持續關心,國會和司法部門才會顧及民眾的想法,制定相應的法律,做出相應的處罰。 (推薦閱讀:「把受害事實告訴身邊的人,對自己沒有好處!」咎責是性侵倖存者二度傷害的原因) 真的幫助到受害者了嗎? N 號房事件浮出水面後,各地出現援助受害者的活動,但一經報導後,隨之而來的卻是嚴重的二度傷害。檢方表示,在 N 號房受害者中「將向受害五週以上的受害者,每年提供一千五百萬元,共計五千萬元的醫療費。不滿五週的受害者,也將提供相應的治療費。」對此,媒體紛紛以「N 號房受害者最多可獲五千萬補償」為標題大肆報導。 網友罵聲四起:「這些人又不是單純的受害者,為什麼要援助?」、「過分優待」,甚至有人到青瓦臺國民請願網站提出「不應援助受害者」。受害者因此變得更加沉默了。 大韓民國憲法第三十條明文規定:「因他人的犯罪行為遭受生命、身體傷害的國民,可根據法律規定獲得國家救助。」這項內容不僅適用於 N 號房受害者,也適用於其他犯罪受害者。 況且,不是所有 N 號房受害者都能獲得五千萬援助,只有符合具體條件要求的受害者才能獲得。我們見過的受害者中,沒有一個人能獲得國家充分的援助,因為若想得到援助,就要到各機關陳述受害事實。 三月底,我們每天平均接受九次採訪,僅以目擊者身分接受採訪、提供證詞就已經很痛苦了,那些事件當事人要不斷重複說明和證明自己的受害事實有多殘忍,可想而知。 最重要的是,受害者希望得到的不是金錢援助,而是徹底刪除影片。但刪除影片和調查的支援仍然不足。二○二○年七月,女性家族部宣佈將投入八億七千五百萬元,強化網路性犯罪受害者的援助中心功能。 該中心還將啟動事前對兒童及青少年非法拍攝影像的監控,以及二十四小時諮商服務。早前該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刪除散佈的性剝削影片,如今又新增了積極預防犯罪和事後管理等工作。 N 號房和博士房事件受到關注,受害者因此得到各種援助,但遭受其他類型網路性犯罪的受害者,卻很難獲得相應的援助。 圖片|Photo by Yaoqi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我被性侵後,他們卻檢討我的行為」《厭女的資格》:抹煞是一種壓迫,是拒絕去看見) 熟人凌辱的受害者一直深陷在連朋友也無法相信的不安中,對這種犯罪的處罰卻輕之又輕。有些網路性犯罪連調查機關也無法破獲,所以根本沒有受到處罰。調查和司法機關應該整理出網路性犯罪類型,採取應對措施。 政府雖宣稱將大力援助此次 Telegram 性剝削的受害者,但尚未制定出特別的政策。舉一個「法律援助」的例子,性犯罪受害者可以透過女性家族部獲得律師費援助。 一審律師費約一百二十萬元,平均每人可申請五百萬元援助金,想獲得更多援助金就要通過各種審核。問題是,網路性犯罪種類繁多,而且存在多名共犯,加上多數人會同時接受審判,罪名也五花八門,如勒索、強迫、強暴、強制猥褻、違反保護個資法等。 法律救助金的年支付規模也存在問題。據韓國性暴力諮商所金惠貞副所長透露,執行女性家族部法律救助基金的四個機關中,很多諮商所會向韓國性暴力危機中心申請基金。 但該中心在二○二○年六月就已經拿不出錢了,如果基金比往年消耗得快,政府應該找出原因並給予補充,但政府毫無動靜。性暴力受害者的律師費日益增加,法律援助基金卻嚴重短缺,甚至徹底中斷。 「犯罪收益」是能夠編入不足基金的最好財源。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國家會將詐騙等財物犯罪產生的犯罪收益—即沒收的款項—用於援助受害者,然而在韓國則把犯罪收益全數編入國庫。受害者即使在刑事訴訟證明受害事實,還是要打民事訴訟才能收回資金。 二○○六年,日本修正《組織犯罪處罰法》(與韓國犯罪收益限制法相同「第八條第三項,第十條第二項」),考慮到受害者直接提出賠償損失後,隨之而來的遭受報復、起訴費用、難以證明損失金額、洗錢及隱匿犯罪收益等問題,國家可在限制範圍內沒收和追徵犯罪收益(第十三條第三項)。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日本制定並執行了支付因犯罪受害等的恢復撫恤金相關法律,即,國家沒收和追徵的犯罪收益不歸入國家一般帳目,而是指定為「受害恢復撫恤金」,由檢察保管後分配給受害者。 本文摘自追蹤團火花的《您已登入N號房:韓國史上最大宗數位性暴力犯罪吹哨者「追蹤團火花」直擊實錄》,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您已登入N號房:韓國史上最大宗數位性暴力犯罪吹哨者「追蹤團火花」直擊實錄》 情緒總是大起大落,難以保持自身穩定?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陪你釐清情緒背後的需求,找到適合自己補充能量的方式。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29,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UYr2OI

遠離有毒關係:從今天起,我只允許善良、有愛的人走進我的世界 https://ift.tt/3f6GcIw 三采文化 不論是對愛人還是朋友,一旦我們允許對方用惡毒的關係對待我們,而我們卻接受了,那也就告訴了宇宙:我們只配很糟糕的對待。 但其實,我和你,值得更美好的一切。 文|露易絲.賀 我只允許善良、有愛心的人走進我的世界 結束一段感情,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棘手的事。我們常會把自己的力量交給另一個人,感覺對方就是我們感受到愛的來源。要是對方離開了,我們便會撕心裂肺、情緒崩潰。 我們忘記了愛就在我們心裡,我們有能力去選擇自己的感受。記住,沒有哪個人、哪個地方或哪件事,可以宰制我們。用愛去祝福另一個人,然後放下對方。 有些人對愛情太過渴求,以至於甘心忍受一段糟糕或惡劣的關係,為了和對方在一起,從不計較對方是怎樣的人。我們都需要好好愛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吸引那些符合我們最高利益的人來到我們身邊。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拒絕任何形式的虐待。一旦接受了,就等於告訴宇宙一個訊息:我們相信這是自己應得的。於是,就會招來並承受更多的虐待。 請為自己說出以下的肯定語:我只允許善良、有愛心的人走進我的世界。 圖片|Photo by Shai Pal on Unsplash 我用愛祝福全部的友誼 友誼可以是我們最持久的重要關係。沒有愛人、伴侶,日子照樣可以過;沒有原生家庭,我們也能活下去。 然而,對多數人來說,要是沒有朋友,生活就快樂不起來。我相信,我們降生在這個星球之前就已經選好了父母,但選擇跟誰做朋友,則要在我們的意識層次更高時才會發生。 朋友可以是核心家庭的延伸或替代品。對大多數人來說,非常需要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當我們結交朋友時,不只會更了解別人,也會對自己有更深刻的認識。 這些人際關係就如同鏡子一般,映照出我們的自我價值與自尊。 友誼給了我們審視自己的絕佳機會,可以藉此看出自己需要成長的地方。 當朋友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時,不妨回頭看看童年時期接收到的負面訊息。也許你應該開始心靈大掃除了。 打掃心靈之屋,把累積一輩子的負面訊息清空,有點像是吃了一輩子的垃圾食物後,嚴格執行一個優質的健康飲食計畫。改變飲食後,身體會慢慢釋出累積的毒素,你可能會有一、兩天感覺更不舒服。但你一定能堅持下去,我知道你做得到! (延伸閱讀:為什麼減肥後總會復胖?心理學研究:飲食計劃訂得越嚴格,復胖得越多) 我要放下過去,原諒每個人 療癒是放下過去,獲得解脫。每個人都經歷過災難及痛苦,而只有一個辦法能讓你從往事中走出來,那就是學會寬恕。 沒有寬恕,就無法放手讓往事過去。你會覺得被困住,人生再也無法前進,因為你還受困在原地。現在的生活不能撫慰你,因為你沒有活在當下;未來也差不多如此,因為你只看得到過去。 在現實中,過去就已經過去了,但在你心裡,過去還沒有結束。這就是你依然活在痛苦中的原因。 在你學會寬恕之前,你會持續把未來交給過去。然而,寬恕會讓你明白,真正的你與過去的經歷無關;你的經歷不是你的身分。往事或許會深深影響你,但不能用來定義你這個人。你對別人做了什麼,或別人對你做了什麼,都不是你個人故事的結局。 當你能夠說出「我的過去不是我」或「我願意原諒我的過去」,便可以開創新的未來。有了寬恕,新的篇章就揭開了。 圖片|Photo by Arnel Hasanovic on Unsplash 我原諒所有過錯,用愛釋放它們 許多人長年累月地心懷怨憎,因為他人對我們做的事,而覺得自己理直氣壯。我將這種情況稱為「困在自以為是的怨憎牢籠裡」。 我們可以是「對」的,但這不會讓我們快樂。我能聽到你的反駁:「你不知道他們對我做了什麼;那是不可原諒的。」 不肯原諒,其實是一件可怕的事。你的痛苦就像每天吞下一小匙毒藥,毒素會慢慢累積,最後嚴重傷害到自己。當我們老是被束縛在過去,就不可能健康,也不可能自由。 逝者已矣,事情早就該結束了。放下吧,讓自己自由。走出牢籠,走進陽光燦爛的生活中。如果事情還在擺爛或茍延殘喘,那就問問自己,為什麼如此輕賤自己,還繼續忍受下去?為什麼你甘願待在這種情境下?不要浪費時間試圖「討回公道」,那是沒用的。我們給出去什麼,終究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放下過去,讓往事隨風,現在請好好愛自己。然後,我們都將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同場加映:別被報復蒙蔽雙眼:寬恕不代表原諒,而是選擇溫柔地對待自己) 我願意改變並成長 人際關係是我們的鏡子。被我們吸引過來的人,就像鏡子一樣地映照出我們的特質,或是映照出我們對人際關係的信念。不論對方是老闆、同事、員工、朋友、愛人、配偶或孩子,都是如此。 你看這些人不順眼的事情,跟你的信念有關,但你自己可能也會做。除非他們的特質在某些地方跟你的生命互補,否則你不會把他們吸引過來,或是讓他們進入你的生活圈子。 圖片|Photo by Denys Nevozhai on Unsplash ◆練習:我們 vs. 他們 ◆花點時間,從生活中挑出一位你看不慣的人。描述不喜歡這個人的三個原因,也就是你希望對方改變的地方。 現在,直探你的內心問自己:「我有哪些地方也是這樣?我什麼時候會做同樣的事?」 閉上眼睛,留給自己一些時間完成上面的步驟。然後問問自己是否願意改變。當你從自己的思維與行為中移除這些模式、習慣及信念後,對方要不是改變,就是會主動離開你。 明明有休息,為什麼越來越累?女人迷《能量抱報》,提供 12 種能量恢復方法,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能量回升」循環。免費試閱請點我。 本文出自露易絲.賀的《每一天愛自己:世界最知名身心靈出版社創辦人露易絲‧賀366篇療癒經典收錄》,由三采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每一天愛自己:世界最知名身心靈出版社創辦人露易絲‧賀366篇療癒經典收錄》 July 29,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6GcIw

「你結婚了嗎?」「你有小孩嗎?」面對粗魯的非專業提問,心理師三步驟助你成熟應對、理智化解 https://ift.tt/3iSFIa0 女人迷內容製作人 Louise 你是不是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語影響呢?不敢提出質疑,努力讓自己符合他人的期待,心裡其實非常不舒服?下次,若再遇到別人不合理的提問,你可以試試文中的三種方法,成熟應對、理智化解。 2021 年 7 月 8 日,女人迷《敬未來》擁抱能量系列講座來到最後一場,邀請心理諮商師、女人迷駐站創作者盧美妏擔任講者,她要來和讀者聊聊何謂「生活裡的性別不平等」。 一開場,美妏便從自己的故事開始,「很驚訝有很多讀者問我,也有遇過性別不平等的待遇嗎?」她笑著說,相信無論性別、長幼,我們成長、生活與工作路上,肯定遇過那些不友善的言論與行徑,有時令你感受冒犯,有時感到自我遭貶低,總會有那麼些時刻,刻板印象迫著你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 「我從小就非常討厭過年,」美妏開頭,就提了一個所有人都會有感的場景,她分享:「過年時候,大家族聚在一起,從第一天開始就被各種的指手畫腳,長輩會說:『美妏啊,你以後長大要去當公務員、當老師,女孩子還是要找穩定一點的工作才好。』從國中、高中一直到大學,一直重複地聽到這些說法。」 關心時常化為令人反感的語言,諸如「女孩子別老是跑來跑去」、「在繼續下去會嫁不出去」等言論,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庭關係、親族聚會、工作應酬環境裡,很多「說者無心」的話是很傷人的,美妏提到,這些經驗會令人沮喪,也會使人產生對自身的懷疑。 (延伸閱讀:我征服不平等的故事|努力從不平等中創造平等,度過黑夜,天總會亮的) 「越年輕的時候,就會越憤怒,內心裡有很多的為什麼。」美妏徐徐緩緩地說,當我們心智漸漸成熟,開始理解很多不平等背後的成因,以及說話者的背景與狀態,你就會慢慢的從憤怒中解放出來,找到一個平衡點,可以更加理性的去制衡內心的不滿與沮喪。 「談性別,不是說一定要去『對抗』、『站在對立面』,甚至『把對方觀念扭轉』,有時以一種合作取代對抗的方式讓大家理解現有問題,會是更好的做法。」美妏說。 性別不平等的故事,何時終了? 很多人會覺得,時間緩慢往前,長大了、能力變強之後,性別不平等的故事就會結束,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美妏搖搖頭,說起在疫情之前去中國一場大型行業大會時的經驗,她提到:「當時我是該大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講者,活動結束後有很多心理學界的長輩關心我,劈頭就問:『你結婚了嗎?』當場,我心裡就覺得怪怪的。」 一方面,面對不熟的對象開始就詢問私生活,令人感覺到侵犯;另一方面,在一個商務場合,對方談論的並非自己的專業,而是更加關注你是否婚配,也不免令人感到有些冒犯。美妏提到這件往事,露出有些實在無法理解的神情,「我當時想,其實我也不太著急,三十歲沒結婚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吧。」她笑著,說這個世界都比當事人來得心急。 「後來,我發現這些前輩多少都被我還沒結婚的事情影響了,開始質疑我是不是性格上有問題、太獨立、難相處,甚至最後延伸到對我專業的質疑,好像沒有結婚就無法承擔心理師的工作,人生的體驗是少的一樣。」美妏提到,這樣的質疑在她來回於各大企業、校園、活動現場從來沒有少過,甚至有時候質疑的聲音來自同為女性的前輩。 無論男性或女性,舉凡遇上「年齡到了就該結婚」、「你怎麼還沒有對象」、「是不是要準備生小孩」這樣的問題,常常不是激起內心的防備機制,不然就是啞口無言,毫無戒備的被擺了一道,好似你沒有辦法回答這些問題,你就與社會的期待背離,你就缺失一塊,不是個完整的人。 這樣的事件和聲音層出不窮,究竟我們應該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這些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情況呢? 圖片|Photo by Candice Picard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給 30 歲的你:如果有人問你為何不結婚,請你告訴他你完成多少事) 三步驟,幫你成熟應對他人的粗魯提問 「你可以試著去思考,為什麼這些人會說這些話,會有這些指手畫腳?」美妏提醒,刺耳的聲音背後,總有成因可循,除了表以憤怒情緒之外,你可以再多想一層:究竟對方在背後議論的過程中,是想得到什麼、證明什麼? 是因為這樣的談話讓他覺得具有權力、或者透過貶低你而增添自己的優越感,或者,他可以藉由這樣的行為產生控制感和快感,又或者,他很容易被身邊的人所影響,想和其他人站在一起,對於跳脫這個世俗的框架具有恐懼,因應刻板印象,使他感到安全。 這些都有可能是這些行動與聲音背後的成因,當你細細推敲、仔細理解,你會發現,有時候他人的評論跟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相信什麼樣的是、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基本上毫無關係。 想要克服「被對方的話牽著走」或者「被激怒」的狀態,美妏認為,可以嘗試以下 3 種方法,在這個世界上對你我仍不夠友善的此刻,為自己找到溫柔推進、亦不受影響的力量。 1. 試著把對方的話重新拋回去 「這些發表性別議論、做出某些傷害他人行為的人,是不是有很大的問題和包袱呢?也許所有的攻擊,都不是在針對你,跟你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這些人自己身上的議題,讓他有了這些刺、言語和反應。」美妏認為,當我們面對這些言論與行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別被激怒。 「要知道,對方肯定不是在針對你,反而是他自己身上的議題,才產生他的行為,你要做的是比他表現得成熟與冷靜,一但生氣,反而會使對方抓到你的把柄。」 美妏提到,比較好的做法是,試著不要被對方的話語激怒,轉而認真討論這件事情:「比如說,把對方的話重述一次,問他:『所以,你覺得所有的女性都是情緒化的嗎?』、『為什麼你覺得男性比較不會有情緒呢?』當你開始認真和對方討論的時候,他反而容易退縮。」 試著把問題拋回去,不要把話語變成對立的關鍵,因為凡只要對立,防衛機制就會被激發,整個事情的重點就會開始偏頗與不理性,溝通就很難持續下去。 2. 面對不尊重的話語,試著化憤怒為同情 除了不被激怒之外,可以試著探究對方行為背後的含義,「有時候仔細去想,你反而會覺得有些荒謬,也許你面前的他也正在受苦、委屈,無論男性與女性在這些框架下都有該爭取、但是難以爭取的權力,也許他也正在被『不允許』所控制,才會限制他對事物的想像,造成如今狀況。」 美妏提到,當有人活在某種社會脈絡和世界觀中,你一聲爆擊的一陣猛批,只會使對方感到憤怒與震驚,此時不妨採取另一種做法:堅定明確的立場,但以好的態度回應。有時以柔軟取代憤怒,可以為你期待的世界創造更多改變的契機。 3. 別讓不喜歡也不重要的人影響你 試著去想一下,你是不是很容易被他人的閒言閒語、批判和質疑所影響呢? 「在任何場合接受到不友善的評論和問題,我們可以堅定地表達立場,但不要陷入情緒的迴圈,也不要因此感到過度沮喪,更不要去冒犯和傷害他人,唯有當我們做成一個成熟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改變的力量。」美妏認為,在面對這些人與人之間冒犯的言語時,建立界線是很重要的,你如果產生了很多不舒服與自卑,或者你自己對自己的懷疑遭對方給點燃了,都要記得回頭跟自己說一聲:「不要被不重要的人影響你對自己的相信。」 自主權聽起來很困難,但其實我們都擁有它,無論男性、女性;無論在職場、家庭還是人際關係,我們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不要什麼,同時,也要學習不被他人影響。 「很多人會問,那麼自主的人,是不是就等於自私的人,」美妏搖了搖頭,提到:「我們很怕從自主變為自私,但是這兩者之間其實有根本性的差別,所謂自主,是做出選擇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而自私是你做著你想做的是,卻侵犯他人的權力、或者讓他人犧牲了。」 區分自主與自私,你可以更中立、平衡地成為獨立的人,可以分辨哪些話需要記得,哪些話無需往心裡去。 「如果你學會真正自主的生活,那麼『跟別人的期待不同』,那是別人的預測失準,那不是你的錯,你要知道,面對性別議題我們可以自主,只要你不是自私地讓他人犧牲,這些自主都是被允許的,有時,你要去接住與接納他人的失望。」 (推薦閱讀:為了滿足社會期待,我們如何一步步遠離「愛自己」) 面對性別不平等,最強大的作法就是更堅定的愛著自己 演講最終,美妏以堅定眼神看著螢幕前的參與者,以一句話作結:「親愛的,面對性別不平等,最有力的反擊就是更堅定的愛自己。」 當然,衝撞體制與反擊是社會進步的基礎,然而當性別議題討論至今,我們有更多的方法可以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畢竟不可能無時無刻地反抗,不可能扭轉所有人的思想,也因如此,我們才需要有更堅定的立場。 「你覺得自己有存在的價值,而你值得你期待的待遇,這就是一種堅定的行動。」 美妏提到,別讓時代的悲哀,成為你個人的悲哀,「也許我們的時代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性別平權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時代還沒有進展到完全尊重彼此的不同,但溫柔、堅定、不激起無謂爭鬥,並不代表我們要委曲求全,所謂自主,就是在自己能夠的領域與範圍,做到你所能發揮的影響力。」 「你如何安排運用今日時間,會是你如何度過一生的縮影。」想要更有效地運用時間?女人迷線上《時間管理工作坊》,帶你打造高品質時間管理術,學會享受工作與生活。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29,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SFIa0

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我就想逃避現實,不行嗎?」休息有理,所有的生活都是自己主觀的人生體驗 https://ift.tt/2USevN0 KnowYourself 心理學家指出,不論我們多想逃避,我們都不可能真的逃避現實。而如果不找到解決這種矛盾的方法,我們只會在現實的漩渦越陷越深。 文|fufu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大家好,我是 KY 作者 fufu。 好朋友最近反覆地告訴我自己過得很累,身心疲倦。雖然換了工作,但新工作和舊工作一樣,仍是任務一波接著一波,彷彿永無止境,她原先盼望著通過換工作改變生活狀態的想法被現實狠狠地打了臉。 除此之外,生活中和伴侶的矛盾、來自家庭的壓力也都紛紛讓她感到壓迫,明明都只是現實裡常遇到的「小事」,一個個堆積起來卻壓得她喘不過氣。 她說想要過避世的生活,躲到深山野林裡,逃避混亂繁雜的現實。 我聽完後卻告訴她,「我覺得妳不夠投入生活。」 她剛聽到時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甚至感覺到被冒犯,質疑了我很多問題。這個話題我們討論了一下午,現在我把和她聊天的內容整理了出來,或許對於同樣對生活的繁雜感到焦慮的你會有所幫助—— 問:「我每天時間排得滿滿的,喘氣的時間都沒有了,你還覺得我不夠投入生活?」 答:「忙碌並不等於投入生活。」 在我們忙碌的時候,我們常被各種信息驅趕和吞沒——煩心事一波接著一波,工作項目/學習任務一個接著一個。即便得到了休息的時間,也早已因為平日壓抑的疲憊,只想癱在床上。 外界各種信息和瑣碎事務都在試圖霸佔我們的注意力,這常常導致我們無法專注於一件事的完成,並感覺到自己的專注力在外界各種信息中被撕扯和耗竭。 在這種忙碌狀態中,我們被生活追著走,但卻很難投入生活,因為我們失去了對自己注意力的掌控權。 那什麼才是投入生活的狀態呢? 簡單來說,投入生活的人對自己的意識是擁有自主權的。這種自主權意味著我們可以自由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因而能夠全神貫注地專注於某件事,有目標地付出努力並享受過程。 圖片|Photo by Rawpixel on PIXTA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 Flow -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中指出,人們對於意識自主性有一個常見的誤解:「只要我是清醒的,有意識的狀態下,我就擁有對意識的自主權。」 然而,在很多時候,我們的意識是受慣性和外界影響的。我們的注意力追隨著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紛紛進入我們的意識,像是把各種物品都不加分類地丟在了桌面上,混亂無序且沒有目標。 這時候,我們並不擁有對意識的自主權。我們的意識此刻只是外界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因此信息過多時難免感覺到自己的內心快要被外界的混亂所吞沒。 只有擁有對意識的自主權,我們才能過濾那些冗餘信息,掌控自己的注意力,以自主的、對生活有掌控權的人的身份,重建內心的秩序,投入生活。 Csikszentmihalyi 認為這種主動投入生活的狀態,也可以被叫作心流(flow)。 或許大家已經很熟悉 Csikszentmihalyi 關於心流的解釋:當我們體驗心流時,我們完完全全在為一件事情本身努力,以至於一切其他人事物都顯得遙遠。在這個狀態中,我們每個動作、想法都如同行雲流水,所有的能力被發揮到極致。 在這個解釋中,沒有被強調的一件事是:心流不只是我們生活中的某個短暫而極致的體驗,它還是指導我們的生活哲學,一種關於如何投入生活並享受生活的哲學。  (推薦閱讀:「對年齡恐慌與否,決定了我們對待生活的方式!」積極衰老是一種生活的選擇) 問:「我就想逃避現實啊,不得不努力地生活已經很累了,憑什麼還逼我投入?」 答:「因為現實無處不在,我們不可能逃避現實。」 Csikszentmihalyi 很殘酷地指出,我們所處的現實,並不友善。它是混亂的、隨機的、難於預測的。現實的混亂本質與我們渴望秩序的內心相矛盾,而我們不可能真的逃避現實,如果不找到解決這種矛盾的方式,我們只會被現實的漩渦越卷越深。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活不等於現實。現實是客觀存在,是我們生活所處的環境和背景,然而現實不是生活,正是因為我們缺乏心流狀態,即不夠投入生活,才會感到我們的生活被現實拖著走。 生活,是我們主觀的人生體驗。心流(flow)之所以足以改變我們面對現實時的無力感,是因為它讓我們的生活擁有了力量。 想像一個攀岩運動員,想挑戰世界最陡的峭壁。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這件事遠比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困難要危險得多——如果我們工作出現失誤,頂多丟了工作,而攀岩運動員但凡出現失誤,則很可能失去生命。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為了盡可能避免危險的發生,他需要有高強度的訓練、充足的準備、最好的攀岩設備,以及預先考慮好在緊急情況下,他有什麼解決措施。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這裡考慮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消除客觀存在的危險,但是這給了他主觀上的安全感,因為每一個措施,都在減少客觀危險發生的可能,他也因此擁有了可以抵禦現實不確定性的能力。 生活的力量,不是徹底改變現實,而是在主觀上感到「我擁有了可以抵禦現實不確定性的能力」。 這也是我們建立內心秩序的基石。當我們主觀上體驗到這種「抵禦現實不確定性」的能力時,我們更能夠確信,外界不足以擊垮我,我的內心可以為了我的生活目標服務——在 Csikszentmihalyi 的論述中,這是心流哲學相對少被提及的核心。 (你會喜歡:為什麼你該創造心流?有一刻,你會覺得「我屬於我自己」) 問:「聽上去好像只是被現實摧殘下的自我催眠,它又能給我帶來什麼呢?」 答:「一個聽起來有點抽象,但最能概括的答案是,它讓你重新擁有你的生活。」 聊天過程中,我和朋友提到了三種心流(flow)哲學能夠給我們帶來的改變: 1. 它讓你學會享受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並非沒有時間享受生活,而是沒有精力享受生活(比如,平常上班已經很累了,週末只想在家躺著)。 從 Csikszentmihalyi 的觀點看來,我們的注意力就是我們內心的能量,而當我們不擁有對於自己注意力的掌控權時,自然難以讓我們的能量為我們所用,從而產生「我沒精力去享受」的感覺。 當我們被混亂的現實吸引了注意力的時候,我們的感受是疲憊的、沒有掌控感的、無力的、被壓迫的;而當我們投入生活時,雖然可能仍然忙碌,但此時的我們是主動的、有掌控感的、注意力上有取捨的,我們便可以為自己留下一部分的注意力和精力用來享受生活。 即便在忙碌中我們可以享受生活的時間仍然很短暫,但因為我們足夠投入在享受中,我們感受到的愉悅也會比以往更多。 2. 它讓你的自我獲得成長 我們的注意力與自我是相輔相成的。注意力引導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而我們對於自我的理解,又會使我們的注意力關注那些與自我有關的事。比如,藝術家在幼年時期受到藝術作品的吸引而決定將藝術作為自己的事業,並因此將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在藝術學習和創作上。 理想狀態下,我們會通過這樣的循環發展自我。 可很多時候,當我們的注意力被分散,這樣的良性循環就被阻礙了,因為注意力難以提供給我們關於自我成長的有效信息,我們也很難將注意力投入與自我成長有關的領域。 通過心流,我們能夠重塑這樣的良性循環,讓我們的注意力服務於自我,並且朝著自我能夠得到發展的清晰明確的目標邁進。 (同場加映:給成長系女子的關係書單:大人的戀愛,是學會謝謝再聯絡) 3. 它讓現實的繁雜穿過你,而不會擊倒你 想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不妨把我們的內心想像成一幢房子。 在我們不夠投入生活時,我們的內心是缺乏秩序和結構的,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就如同一幢匆匆搭建的草屋。這時候,現實哪怕刮一陣稍大些的風,都足以讓我們內心的草屋搖搖欲墜。 而通過心流找到投入生活的狀態後,因為擁有對意識的掌控力,我們的內心是有序的,更像是一幢仔細打好地基後蓋起的磚房。這時候,現實的風吹雨打不足以改變我們內心的秩序。 如果我們願意,甚至可以請現實進來「做客」。只不過,現實是客人,我們是主人。 此時,現實的混亂不再能威脅到我們,它只能從我們心中穿過,而無法擊倒我們。我們立於現實之中,不再需要逃避它。 圖片|Photo by Louis Hansel on Unsplash 答:「你說服我了。可是聽起來還是好難,我該怎麼開始呢?」 答:「那我們來聊聊具體技巧。」 前面我已經說到了,心流(flow)是一種全情投入,出於內驅力而為目標努力,並從中獲得享受的狀態。我們可能無意中體驗過,卻不一定知道如何讓它更全面地覆蓋我們的生活。 1. 從自己感興趣且有挑戰的事情開始練習 我們常聽到的心流狀態,可能經常是類似於畫家畫畫、運動員游泳、棋手下棋等聽上去頗具挑戰的例子。這是因為,這些活動中往往有更明確的目標和非常即時的反饋。但這並不等於只有這些活動才能給我們帶來心流。 只要滿足了【目標明確】【反饋及時】這兩個條件,很多活動都可以讓我們練習心流——跳舞、跑步、插花、讀書。選那些我們感興趣的同時具有挑戰的事情,更能幫助我們練習進入心流的狀態。 2. 學會平衡技能與挑戰 練習心流時平衡技能和挑戰是非常重要的,如圖所示,挑戰難度太大而技能水平太低,容易讓我們感到焦慮;難度太低,技能綽綽有餘時,又可能讓我們覺得無聊。因此,在尋找心流的狀態時,我們可能需要不斷地有意識地調整挑戰的難度以適應自己的技能水平。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3. 給生活裡的小事設定與自我成長相關的目標 如果你通過以上兩個要點,已經開始可以有意識地進入心流狀態,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將這些事情拓展到生活中的各個小事中啦。在生活的小事中體驗到心流是比較有難度的,但它並非不可能。 比如說,我最近為了健康,決心開始跑步。老實說,跑步並不算我的興趣愛好,我在這件事上也沒有什麼天賦。因此,過去跑步時我很容易放棄。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而這一次,我試著將平常練習心流的方式加入我跑步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情況設立了一些小目標。比如,今天要比昨天在感覺疲倦後多堅持 5 分鐘。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隨著確切目標的設立,我發現自己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跑步時我不再是「早死早超生」的消極想法,而是「我還差一點點就達成目標了」,跑步結束後,我也擁有了比過去更強烈的成就感。 確立目標時,我們需要明確自己是否建立了與自我成長相關的目標,因為非自我成長相關的目標(比如,避免責罰、獲得他人認可)很容易讓多餘信息分散我們的注意力,阻礙我們在這件事上投入充分的專注。 (延伸閱讀:運動小姐|用身體磨練耐性:慢跑和瑜伽教會你的事) Csikszentmihalyi 在書中寫到:Subjective experience is not just one of the dimensions of life. It is life itself.(我們的主觀體驗並不只是生活的一個維度,它就是生活。) 想用這句話作為總結,是因為不少人提過和我朋友類似的觀點:現實那麼殘酷,你再積極主動有什麼用,什麼都改變不了。 然而,我們要改變的,並不是現實,只是生活而已。當我們說,要體驗心流,投入生活時,並不是在說我們需要像堂吉訶德那樣去做荒誕現實的挑戰者。 我們需要的,是無視現實的繁雜,去親手塑造屬於我們的生活。 總是不自覺地抱怨工作與人生,無法有效解決負面狀態?能量管理有方法!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帶領你自我詰問,找到低能量癥結點!活動資訊請點我。 參考資料: Csikszentmihalyi, M. (2009).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HarperCollins. July 28, 2021 at 11:31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USevN0

為什麼做愛時,總是感到疼痛?專家:有些原因源自於身體形象焦慮 https://ift.tt/2TFNrjf 高寶書版 台灣社會對於「性事」上有嚴重的男女雙重標準,這使得許多異性戀女性只得壓抑性慾望,成為「完美的貞潔淑女」,最後心病演變成了生理上的性交疼痛,一切的有苦難言,只能自己承受。 性行為疼痛,和社會文化大有關係 坦白說在門診最棘手,我最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就是女性性行為疼痛的問題。 因為一方面傳統的醫學教育對女性性功能障礙這一塊幾乎甚少著墨,二方面我一直認為性這件事這不僅是一個人的醫療問題,應是兩個人的互動協調,更甚者,其實還深受整體社會文化的影響。 身體形象焦慮,不是一句放輕鬆而已這類型的女性通常都是反應,即使當下氣氛浪漫,前戲足夠,但男性生殖器要進入前就會非常緊張無法放鬆,有明顯撕裂疼痛感,久而久之對性事感到壓力甚至害怕,令一方面又焦慮自己無法配合伴侶,讓兩人感情生變。 特別的是,當她們上了檢查台內診,不管是觸診或使用擴陰器就可以如常配合,檢查後陰道結構也正常,沒有陰道中隔、不會乾澀,也沒有陰道痙攣問題,那為什麼和自己的伴侶分享親密時會因無法放鬆而感受到疼痛呢? 圖片|Photo by Christopher Campbell on Unsplash 根據我這幾年在診間和網路上的觀察,這不單純是個人過度緊張的因素,光一句「放輕鬆」根本無法解決她們的困擾。 首先,很多女生在面對另一半時,總擔心自己的身體不夠完美,腿太粗、皮膚不夠光滑、陰部有異味,這個姿勢小腹會不會凸出來,他會不會嫌我的乳頭顏色太深等等,再加上現在的社群廣告總愛強調「女神」的形象,彷彿要符合某個遙不可及的形象才有資格得到愛, 「我這樣真的能得到性福嗎?他會不會覺得我不夠完美」這種念頭出現時,心裡壓力無限大,下半身的肌肉當然跟著緊繃。 再加上從小女性常被教育成要矜持端莊,不要讓人覺得隨便,要「自愛」人家才會愛你。 導致很多人在性行為時不敢表現得太投入,深怕被認定成有經驗的好色女人,即使在現在,我還是常在討論網站看到有女生質疑自己性慾過強,會主動「想要」是不是不正常,也有女生私訊問我頻繁自慰是否會傷元氣,需要抽血檢查內分泌嗎? (推薦閱讀:為什麼害羞談自己的慾望?從《性/生活》談女性慾望) 更可怕的是,社會文化對男女在性這件事上有著嚴重的雙重標準。 男人性慾強就會勇猛、強、風流倜儻,女人對性事熱衷就會被貼上負面的標籤好比蕩婦、欲求不滿。甚至連我在大學時,也曾因手毛多、下巴容易長痘痘被班上同學輕蔑地取笑性慾強,現在回想起來,我也只能說當時年紀小沒勇氣,怕破壞氣氛和友誼,只能笑笑不回嘴或自我解嘲。 但其實毛髮量、痘痘和性慾哪有關,更何況女生性慾強又怎樣,這不就是人性和個體差異嗎?不管是自慰、性幻想,或主動要求性行為,都是很健康很正面的兩性互動。 就這樣,內在外在雙重壓迫下,很多女性只好拚命壓抑自己的慾望和感受,導致臨場時根本無法放鬆享受,甚至感到疼痛不堪,苦只能自己往心裡去。 愛惜身體,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要解決性行為疼痛的問題,除了講到爛的那套使用水性潤滑液、一起看A片、延長前戲時間之類的方式。我認為還是要去探索自己內心深處,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困在身體形象焦慮,總是擔憂自己不夠完美,或是被過往不知所謂的貞操觀念綁架,陷入莫名道德束縛的框架。 女性要享受性愛,與其說要先自愛,倒不如說要懂得更愛自己的身體,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畢竟沒有人是真的完美,妳也不需要多完美才值得被疼惜。 圖片|Photo by Shashi Chaturvedula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6 種提升性生活品質的運動:重訓、有氧皆有幫助) 我一直認為運動會是一個好方法,讓妳欣賞自己的身體,不論是完成一場全程馬拉松、舉起比妳體重更重的重量、跳一場舞、騎上一次武嶺,當妳發現身體有無限的可能,帶妳到不曾想像過的地方,妳就會更珍惜它。 另外,千萬要遠離會讓妳沒自信的人,很多伴侶和廣告一樣,習慣恐懼式行銷,利用貶低羞辱的字眼綁架妳、控制妳。就曾有女性告訴我,所有性交疼痛與障礙都在離開一直嫌棄她的男友後自然消失了,根本不需要潤滑劑。 最後還是要強調,性慾就和食慾一樣,每個人都會有,但每個人需求的量不同,下一篇我們就來談談。 情緒總是大起大落,難以保持自身穩定?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陪你釐清情緒背後的需求,找到適合自己補充能量的方式。活動資訊請點我。 本文摘自烏烏醫師的《無框身體:婦產科醫師寫給妳的身體指南,破除性別限制與生育迷思,陪妳一起愛自己》。由高寶書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無框身體:婦產科醫師寫給妳的身體指南,破除性別限制與生育迷思,陪妳一起愛自己》 July 28,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TFNrjf

「好羨慕那些總是開心的人⋯⋯」兩極化的思維,你不快樂的根本原因 https://ift.tt/3zFgKBK KnowYourself 研究發現,真正影響我們感到快樂與否的關鍵因素,不是現實中遇到的難題多寡,而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是屬於哪一種⋯⋯ 最近收到這樣一條用戶留言: 「KY,我真的覺得日子過得很不開心。可能因為原生家庭不幸福的關係,父母常年爭吵,對我要求很嚴苛,我無論怎麼努力似乎都無法讓他們對我滿意。所以我從小就總是很不快樂。 我特別羡慕那種總是很開心的人,因為我自己不是那種人。看到他們會為一杯咖啡、一捧鮮花、一條裙子快樂,我卻總是覺得生活很難很壓抑。感覺這樣的自己很討厭,所以我就更不開心了。 常常陷入不開心、無法振作,或許也是大部分人經常會經歷的情況,但我想調整調整,稍微讓自己更快樂一些。請問 KY 有什麼知識或建議,能幫幫我嗎?」 圖片|Photo by 9nong on PIXTA 最影響快樂的,不是現實,而是我們的思維模式 看到這位用戶的來信,我想說,雖然開心不開心的確受到一些客觀現實的影響:比如說我們先天的人格氣質,有些人更樂觀、有些人更悲觀;也比如我們的外部環境,有的人家庭和諧,有的人家庭破碎;再比如我們遭遇的人生際遇,有的人順風順水,有的人經歷坎坷。 但正如一個心理學實驗曾經發現的那樣:這個實驗追蹤了那些因為意外而癱瘓的人和因為中了樂透大獎而突然暴富的人,結果發現,在幾年之後、長期來看,那些樂觀快樂的人在意外癱瘓之後仍然是一個樂觀快樂的殘疾人;而那些悲觀不快樂的人在突然暴富之後仍然是一個悲觀不快樂的富翁。 我們能否經常在生活中感覺到開心、快樂這樣的情緒,其實非常取決於我們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是我們在長期生活中養成,也通常會保持長期不改變的習慣定勢。 (推薦閱讀:「我明明有休息,為什麼越來越累?」能量恢復練習:短暫的快樂會帶來副作用,你需要真正的休息) 不良的五種負面思維模式 認知行為療法(CBT)的創始人、心理學家貝克提出,有一些不良的思維模式,導致了我們負面的思考、情緒和行為。這些不良的思維模式會導致我們不容易快樂。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其中最為常見的 5 種。 1. 非黑即白、兩極化的思維模式 孩子在長大前,思維都是非黑即白的。他們的動畫片中,有明確的好人和壞人。他們的思維模式中有絶對的正確和錯誤。但隨著年齡的長大,人們會逐漸能夠理解和接受更複雜的人事、關係、情感。 但具有非黑即白、兩極化思維模式的人,常常會感到困惑。 對於這些人來說,只要自己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完美,那自己就是一個完全的 loser。如果伴侶有一次沒有照顧到自己的需求,那他就是「根本不愛自己」。曾經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自私的舉動,他們就會困惑這個人是不是自己的好友。 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他們的人際關係容易很激烈。看問題過於極端,且常常因為極端的認知做出極端的行動。因為非黑即白,他們無法更複雜地看待人與事,更經常、更強烈地感受到不開心。 2. 自動過濾的思維模式 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在各種事件、場合中都只關注那些負面的部分,自動「過濾」掉那些好的地方。 比如,在某次工作表現中,完全忽略了上級和同事正面的評價,只記得收到的一句批評。這並不是說他們理性上無法理解也有好事存在,而是儘管知道有些部分是正面的,情緒仍然只能沉浸於不好的部分中。 圖片|Photo by sarandy westfall on Unsplash 3. 過度概化的思維模式 這種思維模式的人,會基於自己某一次或幾次的負面經驗,得出非常泛化的結論,認為那些發生過一兩次的壞事一定會再發生。比如受到了一個人的拒絶,就覺得自己完全不討人喜歡,一定不會被別人接受,會孤獨終老。 而當過度概化到達一種極端的程度時,人們就會給自己貼標籤: 「我就是沒有辦法追求自己喜歡的人,因為我是一個被動的金牛座。」 「我的工作發展就會不如意,因為算命的也這樣說。」 「我就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我無法在人群中不被人討厭。」 就如同文首那位粉絲說的,「我就不是一個容易開心的人。」當你把一些負面經歷,過度概化成了你的宿命的時候,你的心情自然就不會好了。 相對的那些思維模式更積極的人則會認為,我只是這幾次運氣不好,我不會一直這樣,未來一定有好事發生。 (你會喜歡:我想戀愛,但不願將就:你是成長型還是宿命型戀愛觀?) 4.「應該」構想 用「應該⋯⋯」和「必須⋯⋯」來激勵自己和要求他人,常常容易適得其反。Albert Ellis 將這稱為「必須強迫症」。 他們對事物有著非常刻板化的期望,覺得必須如何如何才是好的,或者原本就應該是什麼什麼樣的。這種刻板化的期望,讓一切脫離他們掌控的細節都變成了缺陷。 當他們沒有達到自己的「應該」時,他們會討厭自己,感到羞恥和內疚。當他人沒有達到他們對他的「應該」構想時(這種情況常常發生)——他們也會感到痛苦,並因為堅信自己是對的而憤懣不平,比如朋友應該這樣做、父母應該那樣做、我必須成為什麼樣的人,等等。 他們沒有學會接受生活的餽贈,嘗試每一種出乎意料的快樂——快樂的方式遠不止一種。 5. 情緒化的推理 有「情緒化的推理」這種思維模式的人,會把自己的情緒反應當作「一件事是真的」的證明。他們不以理性的規律而是以變化不斷的情緒體驗來認識世界。 比如,一個人感覺自己很醜,他就把這種感覺當成「我果然是個醜八怪」的證據。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受歡迎,因此開始逃避人群,事實上別人並沒有表現出不友好的跡象。 如果你經常覺得不開心,很難感受到快樂,你需要自己檢查一下,是否存在這樣的不良思維模式?調整外部現實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卻相對更容易掌控。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如何改變。 圖片|Photo by Vince Fleming on Unsplash 想讓自己常常開心,提升生活的體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下手。 如何從今天起,讓自己做一個容易開心的人? 1. 調節內心的自我對話 自言自語不僅是一件幾乎人人日常都會做的事,「正確」的自言自語還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人們內心始終存在著一個聲音,它經常和我們說話。有時它僅僅發生在內心,有時我們也會說出聲來。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每天都會和自己發生對話,人們自我對話的時間可能比他們想像中的要多得多(Nicolosi, n.d.)。 面對同一件事情時,不同的自我對話,會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感受。我們不能控制客觀發生的事,但我們如何和自己對話,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對事件的感受和解讀。通過改變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培養出自己的積極視角——更多注意到和看到事物積極的角度。 剛開始練習可能會覺得害羞或不適應,但請相信它依然是有效的。漸漸地,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不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說這些話,也不再感到尷尬和羞恥。當「溫柔友善地對待自己」這件事變得越來越自然時,你也會越來越發自內心地明白你值得這樣的對待。 (同場加映:【女人迷 520 讀者金句】來自讀者的溫柔告白:日子越久,發現跟他過的日子,特別有趣甜蜜) 2. 有意識地關注積極的事物 對處於消極狀態下的人們而言,消極事件更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結果使得人們更加堅信「生活是痛苦的」。生活確實有讓人不滿意的地方,但是當我們有意識地去關注和記錄生活中的積極部分,就更容易感到開心,所以我們可以做一本「積極生活日記」。 此外,長期堅持記錄生活中的積極感受,能夠幫我們瞭解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對我們的影響。長此以往,我們會明白哪些事件能讓我們感到更舒服,可以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多做這類事,增加積極情緒在生活中的比重。 這類積極生活日記所記錄的通常是小事,因為小事才是生活中更加高頻發生的,有時候種種的小細節,比如下午犯困時飄來的咖啡的香氣,深夜加班回來時貓咪活潑地歡迎你回家,就足以幫助我們感到治癒和開心。 3. 最後,一件很重要的事是,真誠地對待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並沒有積極的感受,不必試圖偽裝它,比如當你感到悲傷,不必強顏歡笑,你可以選擇在充分信任的人面前傾訴,甚至哭泣,或者你可以選擇用跑步、健身等運動排解自己的情緒。 如果長久壓抑情緒,我們會逐漸對自己的情緒困惑,搞不清楚到底自己感受到的是什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覺察、肯定和釋放我們的情緒就顯得非常重要,可以用一頓美食來好好慰藉自己,也可以培養一個愛好來陶冶內心。 人生非常短暫,我們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更多積極的體驗。特別想告訴文首的那位粉絲朋友,希望你能看到今天的推文,希望你能從現在開始,逐漸擁有容易讓自己積極快樂的思維模式。你會發現,開心比你以為的要簡單。 時常感到厭世,覺得自己很沒用?女人迷《能量抱報》,邀請你一起加入「12 週能量恢復計畫」,手把手陪你拆解能量困境,幫助你成為更喜歡的自己。免費試閱請點我。 July 28,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FgKBK

「把受害事實告訴身邊的人,對自己沒有好處!」咎責是性侵倖存者二度傷害的原因 https://ift.tt/3iYZa54 時報文化 對性侵倖存者來說,親朋好友的咎責反應,往往是造成二度傷害的原因。 當加害者又把性侵事實,焦點轉移到「感情問題」,受害者往往得承受不必要的指責。南韓性侵倖存者金智恩,被塑造成家庭破壞者的形象後,痛苦地說:「我,並不是狗血電視劇主角!」 文|金智恩 協議、戀人、外遇 根據統計,性暴力受害者會希望不要再經歷這種事,會希望多數性暴力受害者經歷的二度傷害,以及有關性暴力傷害的偏見能夠消失。 「你認為性暴力傷害與其他犯罪傷害有不同之處嗎?」聽到這個問題,有八成的人認為「和其他犯罪有別」,最大理由在於「受害者很容易被指責」。 被問到「是否曾經感覺身邊的人對性暴力受害的想法?」,前幾名的答案是「就算把受害事實告訴身邊的人,對自己也沒好處」、「公開自己遭受性暴力是很羞愧的事」、「曾遭受性暴力將會成為一輩子無法抹滅的傷口」。 關於會對性暴力心理陰影造成影響的因素,受害者回答中最多人選擇「親朋好友的反應」。周遭人說「是你有問題才會發生那種事」,把原因歸咎於受害者,在應該接受幫助時,別說是安慰,對方還因此不爽,導致受害者再次受傷。 被撒鹽的傷口難以癒合,自然會留下很大的疤痕。相反的,也有人在幫助下克服了二度傷害。我親身體驗到,當我說出發生什麼事,身邊的人願意相信我,與我站在同一陣線,不對我做任何批判,只全然相信、支持與信賴時,能為性暴力受害者帶來最大的力量。告訴受害者他沒有錯,不該被責難,只要一句話,就能讓蜷縮在黑暗中的性暴力受害者走出來。 暗中算計、攻擊我的那些人,就是使用了前者的目光。根據近期研究主要行為主體的訪談分析結果,加害者將性犯罪事件定義為「雙方協議的關係」、「外遇」,將「法律問題」轉換為「道德問題」,引發「狐狸精」的討論,把受害者塑造成導致家庭破裂的「加害者」,安熙正與其身邊的人才是「受害者」的形象。 圖片|Photo by Victoria Volkova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性別選書|《我是金智恩》:南韓 Metoo,是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 他們也會重新解讀女性主義者對「性自主權」的討論,採取將性暴力的責任轉嫁給倖存者的策略,將性暴力的問題「個人化」。 這並不是單一加害者特有的防禦策略,加害者的家人—尤其是配偶,都積極參與了二度加害。 韓國社會認為只要和家庭有關就必須有情有義,女性名聲依舊取決於家庭的維持,使得生母出面要求遭受親族性暴力的受害者保持沉默的事例屢見不鮮。不僅是對奉獻光陰、要將被告打造成總統的人,對被告的家人來說,我也是他們的死對頭。 平時安熙正就會吩咐我準備夫人的行程,不要讓夫人有任何不便。儘管在公館協助夫人的人已經夠多了,卻仍因為我是祕書室女職員而被賦予額外工作。 公館有幫夫人做菜、洗燙衣物、清掃等家務事的常駐女職員,打掃公館和雜務的男職員,負責在公館招待賓客與購買生活用品、零食、替安熙正處理銀行業務的女職員、被聘來輪流管理公館的警衛(三名),除此之外,祕書室每天會替安熙正擦拭皮鞋、清洗西裝,再開車送到公館,需要的物品也在收到指示當下就立刻準備好呈上。不只公館的正式賓客,替知事夫婦的私人賓客準備宴席與禮物時,也都動用了道廳的預算和人力。 隸屬祕書室的我也經常收到安熙正夫人隨行祕書的指示。夫人有地方行程或和朋友聚會時,有時我也必須隨行。這不是公務,但因為知事指示,所以非做不可。 安熙正夫人也隨時會下達指示,要求我仔細報告安熙正的行程,也經常要我跑腿打雜。先前也有過已經由好幾名職員負責夫人事務,但仍由我陪夫人去巨濟島的情況。 安熙正夫人知道我很辛苦,有時會把送到公館的禮物轉贈給我,彼此也常互相問候。假如八月真的發生了夫人主張、有如狗血電視劇般「闖入夫妻寢室事件」,之後還可能發生這些事嗎? 將受害者塑造成怪人,同樣是性暴力加害者經常使用的方式。因為審理過程不公開,我的陳述也沒有向媒體公開。特別是導致我被塑造成「怪女人」那天的實際情形,在法庭獲得澄清。 (推薦閱讀:揭發好萊塢驚人性侵內幕:她被強暴,卻被塑造成妓女形象?) 符合我陳述的證據被整理成文字紀錄提出,被告安熙正的陳述也和我的陳述及文字紀錄吻合。最重要的是,法庭判斷,這所有狀況都與公訴事實提出的犯罪事件無關,不會對陳述可信度造成任何影響。儘管如此,「將我塑造成怪人」的偽證力量卻非常強大。 平時會跑進別人寢室、誘惑有婦之夫的怪女人,這些主張猶如關鍵情報、核心真相般,在部分人之間成為膾炙人口的話題。 策略目的很明確,就是採取「沒辦法反駁訊息,就改成攻擊傳遞訊息的人」的方式。就像「這女人是這樣的人,所以不能相信她」、「因為她曾有哪些過去,所以她不會是受害者」,我所繳交的證據和毫不相干的陳述,都使我說的話變得毫無效力。 最早被問及的「受害者過往歷史」,在國外也是被禁止的問題。近期大法院性別法研究會的調查指出,提及受害者平時品行是不恰當的,更別說是不實內容了。當時把這種假消息當成特別新聞,不經考證就報導的部分媒體非常低劣,也令我痛苦。 我,並不是狗血電視劇主角。 本文出自金智恩的《我是金智恩:揭發安熙正,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是金智恩:揭發安熙正,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 明明有休息,為什麼越來越累?女人迷《能量抱報》,提供 12 種能量恢復方法,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能量回升」循環。免費試閱請點我。 July 28,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YZa54

Audrey 專文|我養的貓是我最柔軟的一塊,那些我從貓身上學到的事 https://ift.tt/3ibfe4o 悅知文化 你曾看過任何一隻貓,因為休息而責罰自己嗎?不,貓想睡就睡,想挑戰高處就挑戰高處,人類也該學學,貓咪面對生活的態度。 貓咪教會柯采岑 Audrey 的事:其一是愛情,其二是生活。 我養的貓,是我心中最柔軟的一塊。我經常這樣覺得。 每每看見家貓的臉,便再度確認,世界有時千瘡百孔,唯獨他不變可愛。看見他,於是覺得心也蓬鬆起來,煩惱也跟著變得輕盈。 家貓虎吉教會我許多事情。不誇張。值得拿出來說嘴的,其一是愛情,其二是生活。 圖片|Photo by Paul Hanaoka on Unsplash 先說愛情,有一陣子寫專欄,虎吉是我靈感泉源,隱身在許許多多的單身日記之後。分手後的單身期,是虎吉堅定了我還有愛的能力。 在照料的日子裡,我學習去建立並且擁有一段關係。不是控制,不是依賴,不是迷戀,甚至也不是拯救,而是獨立地彼此需要。我一個人很好,當然也有很壞的時候,我不是因為想要避開難題,所以需要你,我只是愛你而已,沒有目的,甚至也不強求結果,只是想跟你一起經過。 養貓好像是長大以後,重新學習愛的過程,去練習因為愛的緣故,照料與承擔一個生命——一個實則與你,原先並無相干的生命。 你才會知道,原來自己可以付出與接受的這麼多。自己是很有能耐的,愛肯定是有什麼魔法的吧。偶爾看著家貓在腳邊睡著,我都這樣想。你也這麼放心地,把你的呼吸託付給我,知道我會珍惜,我會善待。 (延伸閱讀:「戀愛越談我越沒自信」經歷情傷後,我要如何練習重新珍惜自己?) 圖片|Photo by Paul Hanaoka on Unsplash 回想起來,年紀輕的時候,愛有很多錙銖必較,以斤秤兩,我愛你,你怎麼不願意愛我回來?有很多責難與咎責,總是覺得不得吃虧,於是很用力,或是很努力,要求什麼公平,弄疼對方也弄傷自己。 長大之後,在養貓的時候,知道了愛是一種能力,愛不是會吃虧的東西,愛讓人富有。 你愛你的貓,於是你建立起有他的生活,在日常照料他;你愛你的貓,知道他不能言語,你也不會期待他有所表態,你尊重他有自己脾性,偶爾可能不想理你;你愛你的貓,追根究底,不是因為他會 love you back,你不過就只是愛他而已。無條件,也無所期待的,想跟他一起長大,構築一個家的氣息。 畢竟,這世界上,你最不要想控制的生物,大概貓是其一,一如你也別想著要控制愛情。貓有自己的脾性,養貓是關於放手的訓練,放手的原因是相信。 愛一個人,好像愛一隻貓,需要他而不勉強他,照料他而不霸占他,愛他而不控制他,讓他自由,不妨礙相愛的所有可能。愛是我們長大,攜手經過,謝謝你愛我,謝謝我愛你。 先去相信的人,才比較強大。愛情也是這樣子。 (你會喜歡:偉大女人背後那隻超棒的貓|無論拍戲、上太空、躲避戰亂,都要跟你在一起) 其二,關於生活的,則在虎吉的運動之間。 虎吉四肢有力,家裡跑酷時充滿朝氣,彷彿身上背負一顆太陽。他前進的時候十分明確,對於不曾跳過的高度,無論衣櫃或窗臺,臉上沒有半點怯色。跳不跳得上去是另一回事,先出發了,那才是正經事。那是做貓的尊嚴。 我有時候看著他會想——生活其實也就是這樣的行進,日子在你的步伐間,得以完成。規律很可愛,混亂很尋常,那是虎吉教我的,下盤穩,練核心,走四方,應萬變。自己先安穩心定,就不為環境所擾。這次沒跳過的高度,不要緊,就下次再跳一次。 我想虎吉也並不是真不怕,只是他知道不去試太過可惜,不去試,也就不知道。 真要練習的不是控制,甚至也不是放手,只不過是與所有來到,無論艱難或幸福,一起生活。對於生活的高低沒有貪慕,也沒有評價。我要做的,不過也是學虎吉,踏著貓式步伐,往前穩穩地行進。真的不行,沒有關係,就再來一次。 虎吉的行動也順應四時變化,比方時近秋天,微涼的天,微涼的虎吉,多數時間,虎吉都充滿感謝地,呈現各種睡眠;冬日持續避寒,連夜鑽進被窩同睡,或把自己睡成小母雞形狀,圓圓的頭,懶懶的眼,罕見的,一路賴床直到九點;春夏是日曬時節,走到頂樓曬衣服的時候,虎吉尾隨,蹲臥在太陽底下,把自己睡出斜斜影子來。 圖片|Photo by Paul Hanaoka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我明明有休息,為什麼越來越累?」能量恢復練習:短暫的快樂會帶來副作用,你需要真正的休息) 虎吉是這樣的,我要向他學,該休息的時候就休息,對自己沒有任何喪氣,隔天再朝氣十足地醒來,你不曾看過任何一隻貓因為休息而責罰自己——今日的你,沒有昨日的挫折與為難,你已經把它們全都睡掉了哦。 虎吉彷彿這樣對我說,在清晨時分,奔跑踩過我的頭。我耳邊響起《皇后合唱團》高昂唱過的那句, We are the champions, my friends. And we'll keep on fighting till the end. 明明有休息,為什麼越來越累?女人迷《能量抱報》,提供 12 種能量恢復方法,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能量回升」循環。免費試閱請點我。 本文出自柯采岑的《如果理想生活還在半路》,由悅知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如果理想生活還在半路》 July 28,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bfe4o

降級、解封就安心了嗎?給想出門又焦慮的你:放開未知,去關注你有把握的事 https://ift.tt/3l46u21 Amazing 面對降級後日漸活絡的社交活動,對疫情不樂觀的人多少會感到焦慮,而這種焦慮是正確或錯誤的嗎?又要如何調適心情呢? 近期防疫降級,在開心疫情獲得控制的同時,我卻感受到自己有些焦慮,一方面擔心疫情會再度復發,另一方面原先暫停的事項又開始忙碌起來,甚至全部撞在一起。 五月中被迫中斷的三個專案、原訂七月底開始的活動,還有疫情期間參與的線上課,在時間完全被打亂後一夕間都要重新上路,就像前方車禍事故尚未排除,後面的車卻煞車不及一頭撞上。 在討論降級後的重啟時,有些人迫不及待地返回日常,立刻與大家敲定時間,我發現自己是比較謹慎焦慮的那一個,對於還是可能存在的染疫風險,疫苗覆蓋率仍不足的狀況,充滿了不安全感,很希望再觀望一陣子。但多數同伴都沒有提出異義,讓我不禁懷疑是我想太多了,還是他們想太少? 其中一堂與三位朋友早早約定好的跳舞課,雖然是五人以下的迷你小班,但在室內空間,又是高換氣量的運動,擔心萬一口罩戴不住,就會增加染疫風險。 朋友們都是從繁忙的工作中喬出時間,再改下去恐怕就沒機會,大家在群組裡都表示很期待開課,我也很想全然地開心,但時間越靠近我越發覺內心的不安。 圖片|Photo by Geert Pieters on Unsplash 掙扎了幾天,還是決定朋友與老師坦言:「我擔心無法自在地上課,但是又覺得可以跟大家一起跳舞的機會很難得,好矛盾啊!」訊息傳出後我戰戰兢兢等待回覆。 還好朋友都可以理解,跟我確認如果再延後一點是否可接受?老師也溫柔地承接:「我覺得上課的心情很重要,如果有疑慮就不要勉強自己上課,希望大家跳舞是開心享受的!」 她提議了幾個可以調整時數、線上教學、環境消毒、個人防護的做法,邀請大家感受一下自己的狀態:「不勉強自己的擔心,也不勉強自己想上課的期待,以你們覺得最舒服的方式來進行。」 光是能夠坦承自己的焦慮,在朋友面前暴露脆弱,就已經比一個人悶在心裡,讓我感覺輕鬆多了。知道他們的想法,還有彼此可以調整配合的空間,讓我從原本抓不到邊際的墜落裡,降落到了一片穩固的地板,知道可以怎麼行動。 我們重新調整了時間,把單堂時數加長,減少課程頻率;上課前先把教室消毒,教室開窗戶保持通風;每人帶一套乾淨的衣服來換,全程戴運動口罩;老師用溫和的方式帶領,讓我們減低呼吸的困難。 (延伸閱讀:植物心理學:成為自己的情緒園丁,練習承接焦慮) 在溝通與行動的過程裡,我的焦慮漸漸舒緩,不再只是被無法控制的黑線纏繞,能夠理出一條思路,帶自己掙脫。過程中朋友與老師帶著理性與溫暖,不批判我的擔憂,能夠一起討論解決方案,也讓我滿是感激。 我想一定有人和我一樣,對於降級要再次帶來的改變,感到不適應與擔心,或許有些想法可以幫助我們安定心情: 1. 給自己時間慢慢來,就像當初我們也努力適應隔離 在三級警戒初期,想必我們都是花了一段時間適應新的生活型態,而降級雖然看似是回到過去的生活,但事實上這已經是一個新的環境了,人跟人互動的方式、事情的先後順序,甚至是你人生的價值觀,都有可能在這期間已悄悄改變。 所以請記得給自己時間慢慢調適,不需要急著一天就上軌道,那些不再一樣的變化,接受大腦、身體與心靈用他們自己的速度,迎接新的生活型態。 就像跌入地洞時,眼睛都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黑暗,現在爬出地洞,也不能一下子就照到陽光,讓自己慢慢睜開眼睛吧。 2. 不需指責自己或他人的防疫態度,每個人的感受本就不同 首先請告訴自己:「我的擔憂並不奇怪,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 遇到防疫態度不同的朋友,不須去爭論誰是對的,就像朋友沒有指責我想太多,我也沒有指稱他們鬆懈。 每個人對疫情的認知、生活的型態與環境、同住家人的態度、願意承擔的風險值本來就不同,所以面對疫情的做法就不盡相同。只要都能遵守基本防疫規範,不刻意踩線違規即可。 是否與不同態度的朋友往來,也是你可以決定的,若覺得風險太高,暫停當面往來也沒關係,還是有很多通訊方式可以輔助。就算解封了,你還是可以自行決定步調,等到你能更安穩放心的時候,再自在地出來玩耍吧! (你會喜歡:「視訊通話」具有驚人療癒力?能增加催產素分泌、降低壓力、增強記憶力) 圖片|Photo by Lauren Richmond on Unsplash 3. 找可以信任的夥伴,訴說你的心情 如果願意的話,可以和信任的朋友訴說你的心情,很多的焦慮擔憂其實在說出口的那一刻,你心中的壓力就會減輕許多。 或者你也可以像我一樣,上網搜尋「解封 焦慮」這類的關鍵字,就會發現許多文章早有寫到,也有心理學家提出的觀點與建議,顯見這不是我們一個人的煩惱,很多人都跟我們一樣。 4. 把專注力放在幸運之處,而非無力改變的地方 雖然染疫的風險仍在,而且可能這輩子都在,它將會以流感的形式留下來。但朝向光明的地方想,台灣疫情爆發時已有疫苗可使用,比起在漫無天日的黑暗裡,等待超過一年的其他國家,已是幸運許多了。 在疫情間也不只有限制與失去,你可能獲得一段靜心的日子、自然界終於能喘息復甦、僵固的秩序和規則被打破重組、在生死面前看清真正重要的事物,試著將眼光放在幸運之處,就不會感到這麼無力難受。 坦然看見自己的恐懼,不掩藏地去面對與處理,相信一段時間後,你會逐漸掌握節奏,就像當初的我們,也是這樣慢慢適應隔離生活的,我們都能好好走過這段日子! 疫情期間,生活節奏被打亂、和伴侶與家人的互動模式也被迫改變,這些是否讓你感到焦慮不安?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陪你釐清狀態,保持能量穩定不憂鬱。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28,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l46u21

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為什麼婚姻不再是唯一歸宿?關係心理學:最好的愛,是彼此需要、相互陪伴 https://ift.tt/3eZcOEk KnowYourself 比起過去人們將婚姻看作生活需求的結合,現代更多地將婚姻看作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手段,因此這個時代的婚姻將會兩極化——不是變得更加幸福美滿,就是更快崩壞離散。 曾經有個老男人說,不管怎樣你最好都結婚,如果你找到了一個好伴侶,你會幸福;如果你找到了一個不好的,你會成為哲學家。這個老男人叫蘇格拉底。 婚姻這件事,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變得越來越成「謎」。婚姻它到底意味著什麼?為了婚姻,似乎大部分人都不得不妥協許多,但我們究竟能不能從中得到許多? 今天我們來看看關於婚姻的一項新研究。 婚姻它還可靠嗎? 我們聽到一些人說,婚姻已經越來越不可靠了。離婚率在近幾十年裡變得越來越高,他們說「傳統道德準則已經淪喪」,婚姻帶來的幸福感正在降低。 另一些人則說,離婚率的提高是因為社會在進步,是由於個體的自主權、尤其是女人的自主權越來越得到尊重。 他們認為,在幾十年前,婚姻中那些真實的傷害和現在一樣普遍存在著。如果僅僅用婚姻的形式來禁錮兩個不幸福的人,才會更加危險和不幸。 而 2015 年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西北大學的心理學家 Eli Finkel 提出,這個時代的婚姻正在走向兩極化。 她認為,現代社會的婚姻開始呈現兩極分化:那些好的婚姻比過去更好,壞的婚姻則變得比以前更壞。人們對婚姻的滿意度,並不是離婚率這一個數字就能體現的。 (延伸閱讀:為了孩子不離婚真的好嗎?致婚姻觸礁的你:一定要先保護好自己,才能保護孩子) 如今的婚姻可以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好 Eli Finkel 認為,儘管離婚率一直在上升,從平均數上看,婚姻的確比過去更脆弱了;但對於那些仍然存續著的婚姻來說,婚姻的質量和滿意度都要大大高於幾十年前。 在這個年代,當我們置身一段美滿的關係中時,它會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快樂。密蘇里大學的 Christine M. Proulxdui 對 1979 年到 2002 年的一組縱向研究進行了分析。他首先證明了,婚姻的質量能夠影響個人生活的幸福程度,即那些身處更幸福的婚姻中的人也會更加快樂。 此外,他的研究還顯示,這種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比起 20 多年前來,在今天,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好處,使我們更快樂。 圖片|Photo by Matteo Minoglio on Unsplash 為什麼好的婚姻會變得更好?Eli Finkel 認為,最關鍵的變化在於,我們對婚姻的期待變高了。在一段婚姻中,我們想要滿足的需求更多。而這或許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自然而然形成的。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 Andrew J. Cherlin 提出,在歷史上,人們的婚姻經歷了三個階段。 1. 制度婚姻(institutional marriage): 在 1850 年以前,人們對婚姻的需求主要停留在基礎的需求上:兩個人共同生產,比較容易實現衣食無憂,擁有住所,安全免遭侵害,以及生殖的目標。 對於那個時候的夫妻來說,兩個人的親密只是共同生存之外的附加獎賞,而不是主要目的。 2. 友伴婚姻(companionate marriage): 從 1850 年到 1965 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制度的穩固,婚姻的重心逐漸轉向了親密和性的需求,雙方開始注重愛與陪伴。 3. 自我表現婚姻(self-expressive marriage): 1965 年至今,人們越來越需要在婚姻中自我表現、感受到尊重和自身的成長。婚姻的制度色彩前所未有地弱化了,人們更多地將婚姻看作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手段,而且這種手段是可供選擇的。 我們在婚姻中對於自我表達的需要是前所未有的。 年輕人和老一輩人的一個明顯區別是,他們在婚姻中不再願意「將就」,不肯迫於種種原因,待在一段不那麼完美的婚姻中。 Paul Amato 和 Alan Booth 的研究顯示,有三分之二的離婚並不是由於虐待或嚴重的矛盾造成的,那些夫妻的婚姻在旁人看來並不壞,他們只是在一段時間後自然而然地分開。 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提到的婚姻的三種類型,是從大的歷史趨勢來說的,事實上即便是在如今的社會中,制度婚姻、友伴婚姻也仍然大量存在。 在友伴婚姻及自我表現婚姻中,我們選擇的伴侶,是那些真正能滿足我們精神需要的。也因此,那些能夠成功的這兩類婚姻給人們帶來的幸福感的提升是遠勝於從前的制度婚姻的。 (同場加映:伴侶要找相似還是互補?「互補型」戀人更開心的 5 個原因) 兩極分化:要麼幸福美滿,要麼一無是處 Eli Finkel 說,當我們觀察上述婚姻的三個發展階段時,會發現它正好契合了馬斯洛在 1943 年提出的需求理論: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種,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愛與歸屬的需求,再到尊重、自我實現的需求。在這五種需求層次中,只有當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們才會去爭取更高層次的需求。 然而,就像需求理論的 5 個層級是金字塔形一樣,越是後期的需求也就越難滿足,也只有越少的人能夠達到。 如今,我們越來越不滿足於僅僅依靠婚姻來維持生計,或者只是相互陪伴。我們都想要擁有一段好的婚姻,從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但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付出更多。 圖片|Photo by Jeremy Cai on Unsplash Eli Finkel 認為,在現代婚姻裡,投入-產出比變得很公平。如果你想幸福美滿,就需要在對方身上、在這段關係裡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使雙方在情感、精神、物質等種種方面都感到滿足。 這一點被 Jeffrey Dew 等人的研究所證明。在他們的調查中,那些每週至少會有一次和伴侶單獨相處(無論是吃晚餐、長談還是一起進行某項活動)機會的人,擁有美滿婚姻的可能性是那些達不到這個要求的夫妻的 3.5 倍。 現代人在事實上有能力使婚姻的質量達到空前的高度,如果他們願意並能夠為此投入的話。 然而,大多數人並沒有能夠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數據可以證明這一點:與 1975 年相比,在 2003 年,那些沒有子女的夫妻每週在一起相處的平均時間從 35 小時下降到了 26 小時;有子女的夫妻每週在一起相處的平均時間從 13 小時下降到 9 小時。 對經濟基礎與婚姻質量的關係的研究也提供了佐證。 社會學家 Steven P. Martin 的研究顯示,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富人和窮人離婚率的差距正在急劇擴大。與想像中不同,窮人實際上遠遠比富人更容易離婚。 在 1975-1979 年間結婚的美國人中,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收入水平更低的夫妻,10 年後的離婚率為 28%,大專(college)以上學歷、收入水平更高的夫妻,10 年後的離婚率為 18%,二者的差別並沒有那麼顯著。而在 1990-1994 年結婚的夫妻中,在 10 年後,高中以下學歷、收入更低的夫妻和大專以上學歷、收入更高的夫妻離婚率分別為 46% 和 16%。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並不是價值觀或者其他現實因素,正是因為那些生活得更加艱難的人需要拿出更多的時間來工作、兼職、養家餬口,當他們為了生計疲於奔命時,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維繫、經營這段婚姻。 「最好的愛是陪伴」這句話沒有錯,現代社會裡的我們總是太過忙碌,而讓我們婚姻質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正是我們沒能付出心力和時間。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你會喜歡:對的人是「經營」出來的!深深相信靈魂伴侶的人,更容易不堪磨合而分手) 想要成功的婚姻,你需要這三種視角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夠更穩定、長久、美滿。那麼,如何能在這樣兩極分化的時代,成為一段幸福婚姻的擁有者? 如前文所述,付出的多,也就得到的多。 Eli Finkel 建議,如果你想要獲得更高的婚姻滿意度和幸福感,可以儘量多花一點時間和他待在一起,比如安排一些固定的「約會時間」。如果實在沒有辦法投入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你們也可以坦誠地溝通,儘量滿足彼此精神上的需求,比如,試著在一段時間內共同完成一本日記。 David Brooks 進一步總結說,如今,想要得到一段美滿幸福的婚姻,人們需要從三種視角來考慮: 1. 心理視角(psychological lens): 親密關係專家 Ty tashiro 說,能夠預測一段浪漫關係是否能維持多年的幸福和穩定,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對象的人格特質,他所擁有的個性和價值觀。 因此,當你考慮和一個人步入婚姻時,除去浪漫的因素,你還得學會理性分析,考察對方的人格特質。 你需要找一個「宜人性」(agreeableness)、共情力相對較高的伴侶,而不是那些神經質、情緒不穩定、易怒的人。 圖片|Photo by Sergio Capuzzimati on Unsplash 2. 浪漫視角(romantic lens): 你需要找一個真心相愛的人作為伴侶。尤其是在最初的那幾年裡,浪漫的愛情會將你們黏合在一起,使得你們願意和彼此一起度過接下來的時光,面對可能的困難。 如果在一開始沒有足夠的浪漫感情,你們之間的基礎可能很難對抗未來生活裡的種種磨耗。 (推薦閱讀:【遠距戀習題】遠距離三階段教我的事:「一起」是可以創造的,距離不會阻礙浪漫) 3. 道德視角(moral lens): 性格決定了能否相處,愛情滿足了慾望和需求,而在這個「自我實現」的時代,能否實現一段美滿的婚姻,道德的作用重新變得重要。 好的婚姻是一個機會,我們能夠從中重新發現自己,認識到自己原來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並不像自己以為的那樣好相處。而一對好的伴侶能夠正視、溝通彼此的缺點,認真處理自己的那些缺點,學會更加不自私地對待對方。 在這三種視角中,在前兩者上我們並沒有太多發揮的空間。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往往是相對固定的,很難改變,更不要指望你能夠改變對方;愛情往往也是無法人為操縱的,它很難被「培養」。 只有在道德視角上,人們能夠在改變上做出努力,使自己在這段關係中抵抗那些天性中自私、邪惡的部分,互相支持和促進,度過一生。 總是被處理不完的代辦事項追著跑?女人迷線上《時間管理工作坊》,帶你發現時間運用慣性盲點,有效調整低效能生活模式,讓日子過成喜歡的樣子。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27,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ZcOEk

「他對所有人都好,真讓人看不順眼」科學研究:為什麼好人反而容易遭排擠? https://ift.tt/3f1w4Ry KnowYourself 在團體之中,特別無私的好人會受到大家的喜愛嗎?研究實驗顯示:這件事情未必正確⋯⋯在道德與人際關係之間掙扎的我們,究竟該如何處世? 文|口口口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前幾天,朋友和我抱怨: 「不知道為什麼。在團隊裡我是工作最多的,付出也最多,同事有事找我幫忙,我也都會幫。但他們總是很排擠我,有時一起聚餐也不帶上我。可是人們不是應該會討厭自私的人、喜歡為他們付出的人嗎?為什麼我當個好人也會被討厭呢?」 人們不喜歡自私的人,因為自私的人會損傷他人的利益;但人們也不喜歡特別好的好人。 事實上,之前的研究就發現:人們不喜歡那些會幫助別人的人、不喜歡那些堅守道德標準的人、也不喜歡接納能夠以低成本給團隊帶來大貢獻的人(Parks & Stone, 2010)。 但為什麼會這樣?懲罰團隊中的好人,最終損害的不是整個團隊的利益嗎? 圖片|Photo by itchaznong on PIXTA 一、「寧願損害自己的利益,也要懲罰好人」 樂於奉獻的人往往會提升團隊乃至社會的利益,因此針對他們的排擠、打壓或驅逐聽起來會有些匪夷所思。但這種現象真實存在於不同國家、不同的文化中。 由於這類打壓的行為最終會損害總體的利益,因此,它被稱為「反社會的懲罰」(Antisocial Punishment)。 2018 年,心理學家 Pat Barclay 教授和他的學生 Aleta Pleasant 在實驗中印證了此類現象。他們招募了 117 名人員,按照 4-5 人一組,分組進行「公共物品分配遊戲」(public goods game)。 小組中的每個組員會被分到 10 個虛擬幣。在每一輪遊戲中,組員們需要決定把多少錢留給自己,多少錢放入「公共帳戶」;放入公共帳戶的錢會翻倍,而後平均分給所有組員。 按照遊戲規則,最佳做法是所有人都將自己全部的虛擬幣都投入「公共帳戶」中,進行再分配,這樣每個人都能獲得雙倍的錢。 但是,人們會存在私心,而且會擔心如果其他人不付出,只有自己多付出,那麼自己會吃虧。於是,在實際決策中,人們總是會選擇只將一部分錢投入到「公共帳戶」裡。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小組內所有成員的分配方式是公開的,所有人都能看到其他組員將多少錢投入公共帳戶。在結束分配後,每個人被允許對其他組員進行懲罰。 他們可以指定懲罰對象,並付出相應的虛擬幣,來剝奪對方的虛擬財產——每花費 1 個虛擬幣,他們就可以讓懲罰對象減少 3 元。被罰款的人只知道自己被罰了多少錢,但不會知道是誰懲罰了自己。 研究者計算了每個組員對公共帳戶的平均貢獻額,並對組員們做出的懲罰進行分類。 如果有些組員向公共帳戶中投入的資金比小組的平均貢獻額更高,那麼,研究者會把「針對這些樂於分享的組員的懲罰」算作「反社會的懲罰」。 遊戲一共進行了五輪。結果發現,每一輪都有人寧願損害自己,也要進行「反社會的懲罰」(Pleasant & Barclay, 2018)。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那麼,人們為什麼要執著地懲罰好人呢? (延伸閱讀:你一天貢獻多少時間給手機?或許你該轉換與手機的關係) 二、「你太好了,你讓我們顯得醜陋」 懲罰好人的動機之一,是人們認為好人破壞了標準。 在社會或是團隊裡,人們總會有意無意形成一套標準,規定了人們一般會為他人付出多少。一旦好人「好」得超過標準,會讓其他人感到不安,認為標準被抬高了;或是感到這人「不合群」,而不合群意味著錯誤。 例如一些懲罰者會說(Parks & Stone, 2010): 「除非一個人非常富有,不然不應該付出那麼多。可是我覺得這個付出者並沒有比我們富有。」 「如果團隊裡其他成員也付出這麼多,那麼這種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大家都不這麼做,所以這行為就是錯的。」 「如果我沒有看到其他人的選擇、沒有發現他和我們是如此不同,我可能不會像現在這樣對他有意見。他和我們小組中的其他人太不一樣了。」 好人並沒有傷害其他人的利益,他被針對,只是因為他過於「不同」。即使是做善事的「異類」,也仍然是「異類」。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連好,都不能好得出格。 此外,研究發現,懲罰好人的動機,也可能是為了讓自己顯得不那麼糟,從而贏得競爭。 通過懲罰好人,懲罰者能打擊好人的付出行為,讓好人變得不那麼「好」,從而縮小彼此差距。 Barclay 教授在一些遊戲小組中引入了一名「觀察者」,並告訴組員,這位觀察者會在看到所有人的資金分配方案後,選擇搭檔和自己合作。也就是說,組員需要互相競爭來贏得觀察者的認可。而觀察者會選擇的合作對象,往往是那些最樂於付出的人。 結果發現,在存在觀察者的小組中,「反社會的懲罰」格外嚴重。這說明人們試圖通過打擊分享行為,來削減好人的光環,贏得競爭。 圖上顯示的是每一輪中人們在「反社會的懲罰」上花費的金額,實線是「有觀察者的小組」,虛線是「沒有觀察者的小組」,可以看出,在那些需要贏得觀察者青睞的小組中,人們願意為懲罰好人付出更多錢。圖片|Pleasant, A., & Barclay, P. (2018). Why hate the good guy?Antisocial punishment of high cooperators is greater when people compete to bechose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6), 868-876. (你會喜歡:你也是濫好人嗎?不敢拒絕的人,內心都有害怕被討厭的靈魂) 而令人難過的是,這種對好人的打擊會奏效: 在那些「反社會的懲罰」較弱的小組裡,人們的付出會隨著遊戲的推進持續增加;而在「反社會的懲罰」更嚴重的小組中,人們沒有再增加對小組的付出。 這說明:對好人的懲罰會抑制合作,打擊他們慷慨的行為(Pleasant & Barclay, 2018)。最終,好人變得束手束腳,而小組的整體發展也被損害了。 當我看到研究結果時,我真希望好人能堅持下去,不要讓懲罰他們的人得逞。但我也理解,在面臨他人排斥時,堅持自我是很難的,即使那是在做好事、在做正確的事。 想要讓團隊利益增長,讓好人不被自私者傷害,不能只靠好人自己內心強大,也需要團隊設立鼓勵好人的制度,遏止對好人的懲罰並接納「異類」。不然,好人越是付出,反而越可能受傷害。 不過,令我感到安慰的是,好人的價值仍然會被看見。 在 Barclay 教授的實驗中,每個小組的觀察者最終都選擇了付出最多的好人作為搭檔,一起進入後續遊戲。並且好人付出得越多,觀察者越是信任對方。 所以,如果你不斷付出,卻在團隊中被排擠,不要灰心。在當下,我們只能察覺降臨在自己身上的懲罰;但也許在將來,看見我們付出的人會給予我們肯定。 總是不自覺地抱怨工作與人生,無法有效解決負面狀態?能量管理有方法!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帶領你自我詰問,找到低能量癥結點!活動資訊請點我。 參考資料: Parks, C. D., & Stone, A. B. (2010). The desire to expel unselfish members from the grou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2), 303. Pleasant, A., & Barclay, P. (2018). Why hate the good guy? Antisocial punishment of high cooperators is greater when people compete to be chose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6), 868-876. July 27,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1w4Ry

性別選書|《我是金智恩》:南韓 Metoo,是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 https://ift.tt/3zHqoUM 時報文化 對性侵受害者來說,揭發事實已不容易,倘若彼此之間還存在著權力關係,那樣的壓力難以言語。2018 年,金智恩鼓起勇氣揭發安熙正性侵的事實,然而,恐懼與不安一直籠罩著她⋯⋯ 文|金智恩 在活著的權力面前說出真相 「我是安熙正的祕書金智恩,過去多次遭到安熙正性侵。」二○一八年三月五日,我在活著的權力面前說出「真相」前,我一直在恐懼中顫抖。 下屆總統有力候選人、是未來的掌權者安熙正,其影響力是現在進行式,他的力量難以估量。他不但是下屆總統民調第一名,還曾參與學運、具有三八六世代的優勢。 從青瓦臺到財政界,與安熙正建立關係的人多認為他會成為下屆總統,都渴望能結識他。與各界建立關係,觸角蔓延、彷彿具有生命的龐大組織核心,正是安熙正本身。 要參加 MeToo 運動揭發這等人物,說出「你犯了錯」,不只是對安熙正個人喊話,也意味著與他的政治地位,以及與其有關的無數人士對抗。對我來說,MeToo 是展開一場與深不可測的力量的抗爭,就算能倖存,來日也將如行屍走肉的自殺行為。 但就算會死,我也不想再回到那個賊窟。第一次性侵發生後,安熙正向我道歉,我以為一次就會結束的傷害卻反覆發生。二○一八年二月,我再次受害,這才領悟到自己永遠無法逃離。 我想擺脫這個反覆的枷鎖,再也不想當一個被獻給神祇的祭品,靠遭受性侵維持生計,身邊的人卻都默許領導者使用暴力的那種組織。看到徐志賢檢察官參與 MeToo 運動,我一直感到很不真實,只當成新聞上別人的故事,是另一個世界的事,而非我的現實處境。 我劃清界線,閉上了眼,「妳不過是個無名小卒,妳的對手是總統候選人安熙正,妳絕對打不贏的。上次不也如此?就算鼓起勇氣說出來,也沒人願意出手相助,只要妳閉嘴就沒事了。」 (同場加映:「被指控性侵是男生的惡夢」《花漾女子》:那你猜猜看什麼是女生的惡夢?) 但 MeToo 在韓國開始發酵,過去沉默的女性逐漸發聲。我看著她們陷入苦惱,鼓起勇氣,又猶豫不決。二○一八年二月,安熙正在我面前提起 MeToo 卻再度性侵我。 如今這種事不會再發生在我身上了吧?我帶著自嘲的口吻洗腦、苦撐的日子頓時潰堤。我感到自己很悲慘,暈眩、頭痛、出血等病痛隨之而來。被性侵後,我去了澡堂,洗了又洗,卻什麼都洗不掉。 這時,競選期間擔任安熙正隨行組長的前輩打來,問了幾件公事,但就連話筒另一端的微小聲音,都彷彿在鞭打我的心,皮膚細胞彷彿飛至空中自行移動著,我根本沒辦法正常對話。 前輩很快就察覺有異,問:「有什麼事嗎?我可以幫妳,妳說說看。」我猶豫了一番,終於吐露了被性侵的事。話筒那端一陣寂靜。是啊,果然大家都一樣,根本沒人會幫我。就在腦中閃過這種想法時,前輩的聲音打破了沉默。 「我幫妳。」 聽到這句話,茫然的恐懼頓時瓦解。我決定昭告天下,但是,我真的能辦到嗎? 圖片|Photo by Graphs on PIXTA (延伸閱讀:為什麼性侵倖存者難以為自己發聲?語言學家:他們連描述自身經歷的詞彙都沒有) 現實與理想擺盪的一週 下定決心後,我依然猶豫著該不該報警。我擔心自己無法與之對抗,龐大的權勢會導致一切不了了之。假如像過去一樣,我一個人忍著,是否就能相安無事?找律師諮詢前,我需要莫大的勇氣與決心。 我突然想起我曾對後輩說的話,關於安熙正的眼神,後來她又對我提起:「我現在知道姐姐之前說知事看人時,彷彿掃過對方全身的感覺是什麼了。」 後輩說,安熙正一直找她。我的心臟頓時漏了一拍,這不是我逃避就能解決的,這件事很可能不會在我這裡結束。就算我能擺脫這惡夢般的賊窟,其他受害者仍會繼續出現。 冷不防想起後輩的話後,我更加畏懼。黑影正逐步靠近我的後輩,我無法看著別人也被扣上箍緊我的腳鐐,卻成為佯裝不知的旁觀者。這個罪行無論對我、對我身邊的人來說依然是進行式。 我必須阻止這一切,我認為這是我能扮演的最後一個角色。倘若我的同事、後輩也發生相同的事,我大概無法承受。我雖能想辦法掩藏我的傷口,卻無法容忍自己成為讓罪行一再發生的幫兇,我也許會因此先瘋掉。 二月二十五日,第四次被性侵後,安熙正觀察著我的狀態,問:「對不起,妳還好嗎?是我不夠成熟,原諒我吧。我看妳今天沒上班,不舒服嗎?希望妳能趕快好起來⋯⋯」後來仍不斷傳訊息、打電話,我竭力避免自己表現出來,卻很害怕那如傾盆雨點的奪命連環叩。 後來我在道廳走廊巧遇安熙正,立即躲到前方的人背後。這下意識的反射動作讓我領悟,如今就算是工作也無法穩住我的心了。 訴諸法律途徑的想法再度變得堅定。我找了律師,律師說因為對方是公眾人物,一旦訴狀受理,無可避免地會被公諸於世。我雖希望自己能在被保護身分的前提下揭發,但也知道不容易。在律師的提議下,我見了調查報導組。 假如要避免這起事件不被掩蓋,就需要媒體持續關注。就算之後才會決定是否報導,他們仍會先記錄並追蹤調查。我表示,正式提出告訴前,不希望有任何報導。比起披露某人的過失,揭開真相、獲得法律判決更重要。我要求記者要絕對保密,若安熙正察覺了,我不知道自己會有什麼下場。 二○一八年三月五日訊息訴狀被受理、進行調查前,請擋下一切報導。(⋯⋯)倘若無法揭開真相,我會全心專注在訴訟上。調查很重要,請幫助我。記者大人,我很急迫,也很害怕,請您揭開真相。(⋯⋯)記者大人,這並不是什麼熱門話題,是刑事案件。 但隔天安熙正就開始打給我。我不是沒有預想到安熙正的人脈,他早晚會知情,只是這也太快了。我心想,是我期望太高了嗎?現在我死定了。我不禁懊悔,找媒體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我埋怨記者,也埋怨起自己。我害怕尚未開始調查,就被權力埋葬了一切,也怕自己會一起被埋葬。 (推薦閱讀:哈維.溫斯坦性侵事件倖存者自白:「被強暴後,我感到羞恥,甚至害怕被報復。」) 很快的,上至安熙正的兒子,下至道廳、競選團隊、○○研究室的職員都紛紛來電。我很不安,卻無處可逃。這麼快就開始了嗎?我都還來不及跟家人提這件事,該怎麼辦?我只能打起精神面對這快速捲入的漩渦,做出判斷:與其被扭曲或隱匿,親自說出來無疑是最佳方案。 直到直播兩小時前,我才和媽媽聯絡,當時我不知道能說什麼,只說:「媽,我要參加 MeToo,如果不說出來,我覺得自己會死,別讓爸看到新聞。」從我口中親自對媽媽說出「安熙正」這個名字、告訴她我遭受什麼傷害,實在太煎熬了。 我很擔心媽媽會怪罪自己,更怕爸爸看到新聞會昏過去。爸爸曾因腦出血而暈倒,那時在急診室意識恍惚的爸爸,一直喊著我的名字,讓我很自責,認為爸爸生病都是因我而起。 告訴家人後,我堅定了決心,只是走入電視臺的瞬間卻遲疑了。「只要把被性侵的事實從記憶中抹去,不就能一帆風順地過下去嗎?」這想法再次浮現。 節目開播在即,我在那短短時間內反覆猶豫了不知道多少次,最後咬緊了牙,步上死而後生之路。我走進《新聞室》節目攝影棚,這裡就像沒有空氣般一片靜寂。我見到調查報導組的記者,對方看起來很緊張。孫石熙社長在播報新聞的空檔向我走來。他與我握手,沉默地看著我,眼神很清明,彷彿這裡的所有人都帶著真心替我加油。 好,上節目吧。佩戴麥克風時,我思考著接下來會碰到的情況,卻毫無頭緒,好像要暈倒了。在肆虐的暴風中回過神來,我已坐在鏡頭前。工作人員謹慎地替我別上麥克風,盡量將椅子調到最高。 訪綱是在節目開始前才收到的,就只有這樣,我毫無準備,不知道該看哪裡說話,該從哪件事說起,講話音量應該多大,也沒人告訴我訪談時間有多長。 他們告訴我,只要把經歷的一切說出來就好。但就連和律師兩人獨處時,要我談論自己被傷害的過程都不容易了,更何況是在鏡頭前。雖然主播面前有訪綱,我的眼前卻空無一物,也不知道該將目光放在哪裡。 聽到主播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我的腦海一片空白,燈光漸趨擴大,彷彿下一秒就要將我吞噬。我的頭好暈,害我必須坐在這裡的一切,都讓人怨恨。 本文出自金智恩的《我是金智恩:揭發安熙正,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是金智恩:揭發安熙正,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 情緒總是大起大落,難以保持自身穩定?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陪你釐清情緒背後的需求,找到適合自己補充能量的方式。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27,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HqoUM

N 號房吹哨者的直擊實錄:我們不只目睹了受害事實,同時也親自經歷了這件事 https://ift.tt/3y8enY7 時報文化 《您已登入N號房》記錄著韓國記者追蹤團火花,揭發N號房事件的直擊實錄。身為記者,她們無畏懼地揭發真相,讓網路性暴力、性剝削的問題浮上檯面;身為女性,她們意識到性別不平等、社會對受害者的二度傷害,因此在報導之後,她們依然持續為相關議題發聲⋯⋯ 文|葉靜倫,Right Plus 多多益善總編輯 一起讓星火燎原 很難說清楚,去年 3 月引爆韓國民間曄然、驚懼延燒到臺灣的 N 號房事件,究竟該從什麼角度來思考它的意義,才是真正的全貌。 大多數人理解的那個面向,充滿性、暴力與不當牟利(性剝削),其中涉及許多未成年人,包括以東南亞、澳洲、俄羅斯兒童為對象進行的性虐影像消費散佈,以及多個兒少性影像共享聊天室,其中一個犯罪者孫政宇甚至同時經營全球最大的戀童色情網,裡面遭性侵的包括 6 歲以下的兒童。 韓國N號房事件主嫌趙主彬(譯音)。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延伸閱讀:記者真實紀錄南韓「N號房」內恐怖真相) 網路行為,就是我們的新現實 性犯罪與性暴力在人類歷史上,始終是低伏洶湧的陰穢暗潮,如今犯罪模式隨著科技突飛猛進。 事實上,高度進化的犯罪手法並不限於網路性暴力,跨國金融詐欺、毒品與組織犯罪等都在「與時俱進」,設備與技術甚至能比警方「超前佈署」,差別在於多數人不需要煩惱這些事。 唯有網路性暴力與性剝削,是平凡如你我都必須認識的新興犯罪型態。它無時無刻都發生在我們周邊,受害者很可能並不自知,加害者則可能就是自己的親友(也就是《您已登入 N 號房》書中一再出現的「熟人凌辱」)。 這並非恐嚇滑坡,而是人類在享受數位便利與科技之餘,無可迴避的另一個現實。 在本書中可見,2 個鍥而不捨的大學生「火與煓」(追蹤團火花)試圖聯繫提醒幾個受害者。這些受害者的臉被「偷」走,利用 P 圖或「深偽」(deep fake)技術合成到性愛影像上,在 Telegram 裡散佈羞辱,甚至被公開個資(學校、班級、姓名),圍觀者甚至勸誘彼此直接去強暴受害者。這種事近年在臺灣同樣上演。 許多受害者不僅毫不知情,剛開始還都難以置信。因為那些被盜用的照片,常只出現在個人非公開的 IG 與 Twitter 帳號上(是的,這件事一直都是跨媒介的,並不是不玩 Telegram 就沒事),是只有少數朋友才看得到的照片,原本甚至都只是些非常普通的生活照。 當親近的朋友被揭發時,往往對受害者造成難以言喻的信任衝擊,且傷害永無寧日。因為被換成自己臉孔的性影像早已在網路世界散佈流通,隨之而來的是無止境的威脅與言語暴力。即使過了數十年,任何一個有心人都可以再翻出來,對受害者造成威脅。 「比起補償,我只希望刪除那些影片,徹底銷毀那些影片。」不只一個受害者這麼說。 其他諸多網路性犯罪的特性,還包括受害形態多樣且數量龐大,在施暴、威脅、上傳、散佈、再製、持有、販售、消費的產業鏈中,不僅地域橫跨全球,且動輒以 TB 為單位轉手販賣。 不同於現實中的「轉手」(人口販運)還有軌跡可尋,網路世界的檔案交易是以加密貨幣多人同時進行的「複製增生」,不僅難以溯及源頭,受害事實還總在最短的時間內暴增與惡化。 更令人膽寒的是,在不斷追求刺激的匿名鼓噪與刻意操作下,人們不再滿足於日本成人片式的擺拍與(其實也有待商榷的)自願性工作,多數虛疑「房間」中流通的都是真實受虐的性影像,是貨真價實的「犯罪現場」。 孤立是毀滅的開始 撇開犯罪模式的特殊性,我在本書背後看到的最殘酷也最易被忽略的深淵——正如大多數性暴力倖存者所面臨的——是變本加厲的「孤立無援」。 仔細檢視這個常見的犯罪路徑。從最開始透過線上遊戲、聊天軟體、社群網站等接近受害者、積極建立信任,之後從心理上開始支配對方、進一步要求私密照,再後來是性誘拐、性誘騙,以及威脅和暴力。無論是犯行前段或後段,都可顯見「個人的孤立」成為安全防線的破口。 當生活中無人可傾訴時,網路上(因為先做了功課、了解你的喜好所以)看似親切知心的朋友便成為自己的倚靠。或者,當生活中人際關係複雜、無力應對時,一個「不在自己生活圈」的陌生人,反而成為沒有利害關係、可信任的談心對象。 直到關係變質,對方開始以性私密影像威脅時,更關鍵的是究竟能跟誰求援?許多孩子與青少年因為深怕被家長責罵、被同學嘲笑、擔心警察找上學校而有口難言;有些人則是身體雖然(還)沒有受到實質上的侵害,卻已長期遭到言語暴力與跟蹤騷擾,然而這種程度不僅難以被警方立案,還可能反被社會指點,內心的恐懼遭到否定而求助無門。 (推薦閱讀:「我被性侵後,他們卻檢討我的行為」《厭女的資格》:抹煞是一種壓迫,是拒絕去看見) 更甚者,像熟人凌辱這類的傷害所毀滅的,是一個人對生活的信任與安全感。如同書中的 2 個作者,身為同時也在摸索女性認同與社會角色的韓國大學生,在性虐影像的「房間」裡也曾遇過自己身邊以為可靠的學長或同學,那衝擊之大,足以讓人逃避現實,讓一切變得「痛苦而淒涼」。 「本來以為合成照沒有性剝削那麼惡劣,真是大錯特錯。這些人享受著凌辱自己女友朋友家人老師,這些人都是哪些人?是我們生活中的誰?還能相信誰?」 「同學朋友鄰居中或許也有加害者,讓我感到現實的殘酷。可怕在於明知朋友是罪犯但難以糾舉。這個無法相信任何人的世界,如果連朋友都要懷疑不是太可怕了嗎?」 當新聞工作者遺失憤怒的能力 同為媒體工作者,我也對這 2 個年輕作者深感佩服。「火與煓」2 人從 2018 年暑假潛入 Telegram 到隔年秋天得到深度報導獎、引發各方關注,同年暑假與警方聯手調查,再到 2020 年初與多間主流媒體合作,過程中可謂真實嘗盡新聞工作的冷暖與身心風險。 (同場加映:南韓「N號房」事件後,警方做了些什麼?) 2 個平凡的女大生每日為了蒐證,被迫觀看無數性虐影像,持續承受精神上的折磨。期間少數願意跟進的深度媒體,其記者在報導後立刻被肉搜,甚至被「房間」管理者利用「稀有影片」與付費房資格來懸賞記者與其家人的個資。 更糟的是,即使到了這種地步,報導本身也未引起多大的迴響,或僅在主流媒體的錯誤操作下,變成茶餘飯後的腥膻八卦,也讓許多受害者受到二度傷害,更加退縮無語。 直到追蹤團火花的報導公佈、韓國社會舉國曄然、更多媒體跟進後,才不斷有人追著問她們究竟如何辦到這一切。殊不知她們從頭到尾所擁有的,也是許多資深新聞工作者在多年打滾後最可能失落的,只是「一股憤怒的力量與執著」。 「其實我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採訪網路性犯罪的方法。在追蹤與搜證的過程中領悟到最大的事,就是這工作需要的不是專業知識和採訪要領,而是毅力。」 「我們不是單純目睹了受害事實,而是親自經歷了這件事。」 身為韓國社會隨時被觀看與檢視的女性,不同於其他無數的報導後記,本書整整花了 1/3 的篇幅以類似交換日記的形式,深刻解釋了 2 位作者在厭女的壓迫與僵固的性別框架中,如何面對主流刻板印象的內化與抵抗,因而對旁人的痛苦和傷害產生共鳴。 那與其說是女性主義,不如說作為一個「這樣的」身體與性別,一步步親身感受到那些「這一種性別才會經歷的事」,包括針對思想與身體而來的歧視、暴力與剝削,以及在兩性極端對立下摸索真實自我的憤怒、委屈、挫敗與無助。 因為意識到傷害而生出憤怒,因為感受到痛苦而得以執著,因為那些難以形容的心境與對世界的不滿,使得她們並未如同許多資深媒體工作者一般,對「房間」裡的一切感到麻木。而麻木、冷漠與漫不經心,對於專門鎖定孤立者、落單者,以及最需要集結各國、各界、各專業群體之力的網路性犯罪來說,無疑是重大的致命傷。 因為憤怒,她們即使飽受折磨也能彼此笑著、哭著、擁抱著互相打氣,抬頭挺胸的走過; 因為憤怒,她們不甘於僅僅揭露事件本身,而能執意鑽研體制的疏漏、追蹤冷門的司法懲戒與修法進度; 因為憤怒,她們僅守新聞倫理、時刻考量受害者的隱私、在每一個地方極力避免他們遭到再一次的意淫,謹慎的心力更勝無數資深記者。 星火可以燎原。身為目擊者,火與煓執意將殘忍的現場帶到大眾眼前,在步步推進中實踐了記者的使命。甚至當前輩記者反過來質疑她們「太介入事件、無法保持客觀」時,她們也並未因此服膺於框架。 「比起當記者,如果能繼續這樣活動、喚起民眾對網路性犯罪的關心,只要持續收集資料採訪、發揮媒體人的功用,就是很有意義的工作。」 火與煓後期對外的自我介紹,在韓國社運人士的啟發中,逐漸從「記者」改為「外展社工」,從中可見她們的選擇——如果自己所堅持捍衛的和當下這個社會所定義的媒體工作並不相符,如果所謂的客觀就代表著必須袖手旁觀(其實不然),那就,不急著成為記者吧。 「以後看到新聞,我要告訴女兒,(追蹤團)火花是蘊含著新意義的獨立運動家。」她們說。 本文摘自追蹤團火花的《您已登入N號房:韓國史上最大宗數位性暴力犯罪吹哨者「追蹤團火花」直擊實錄》,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您已登入N號房:韓國史上最大宗數位性暴力犯罪吹哨者「追蹤團火花」直擊實錄》 明明有休息,為什麼越來越累?女人迷《能量抱報》,提供 12 種能量恢復方法,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能量回升」循環。免費試閱請點我。 July 27,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y8enY7

Audrey 專文|生活,是和我喜歡的一切待在一塊 https://ift.tt/3rJuZCX 悅知文化 柯采岑 Audrey Ko 的首部散文集《如果理想生活還在半路》,書寫 20、30 世代的生活、工作、戀愛,以及好好生活的初衷。如果現在的你,有些迷茫、有些混亂,正是可以停下來好好整理自己的時機。 文|柯采岑 Audrey Ko 「所謂生活,就是和我喜歡的一切待在一塊。」 圖片|悅知文化 提供 多年前,動態回顧,我這麼寫,像穿越時空的,給今時今日的肯定與暗示——你正在過這樣的生活哦。那也不是什麼任性,不過是生活原本該有的樣子。 越來越覺得臉書動態回顧,有其道理,是用科技方法,幫你記住人腦所不能。同樣都是這一天,三年前、五年前、八年前的你在煩惱著什麼呢?又在快樂著什麼呢?有時候你幾乎已經忘記。 若能回顧,若能回到當年事發現場,去跟當時的自己,同情共感,告訴她,嘿,一切已經過去,現在的我,過得很好了哦。或跟她一起歡呼同慶,謝謝你,真的謝謝,肯定都是因為當時你這麼努力, 我才能擁有奮力打下的基礎;現在的我,才能去到更遠的地方。 這一年外在世界有疫情動亂,內在世界,也調整許多事情,最多的,還是對待自己的態度,是我想跟喜歡事物靠攏的真心實意。想過什麼生活,那就去活出來,這不過是我自己的事情,不是任何人的責任。 光是拿回責任這件事,已是很大進展。 (推薦閱讀:遠距工作密技|今日宜聽:Audrey 私房歌單:甜點般地搭配,用音樂迎接美好的一天) 打定主意,不要再以受害心情處事,不再抗拒成長,不再沒來由委屈自憐,而是以我為度,去設想任何主動可能與我願意付出的成果。我發現這麼做,心情老實說是輕鬆許多,因為人終究要負責的,也不過是自己人生;所能影響的,也不過是從自己出發的周邊範圍。 若不看清楚這些,便還是再期待救贖,等待有人來解救自己人生。 而我也重新適應一種生活的節奏感與力度,發現原來鬆開肩膀,不時時刻刻處於奮力狀態,事情也能有所完成,而裡頭有我對自己長年理解後得來的寬諒。 我不再總是跟自己說,不行,這樣的你肯定還不行的;不再總是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眼光,望回自己,欽羨其他人;不再總是把自己節節逼退,撤到最後一條防線。 邀請自己持續成長,不等同於需要批判此時此刻的自己。今天的我可以更好,不代表昨日的我肯定很糟,試著辨別這兩件事情的區別,給自己肯定,也要給自己期許,這從不是矛盾的概念。 我跟自己說,嘿,你也是終於長大了。所謂的「長大」,就是有能力看到並且處理更複雜的問題,若你願意,不要逃避。而出力也有差異,去認識並且拿捏那樣的力度—拳擊的力氣、重訓的力氣、瑜珈的力氣、跑步的力氣,各有不同,強健與柔軟,都源自你身體。 (你會喜歡:【運動小姐】練習接納你的身體,沒有否定,也沒有要強) 力氣不是只有一種,努力也是的,不是總得要咬著牙,苦情地,累壞地,才覺得那樣叫做完成。 當我只有這樣的完成,就容易老是踩上受害自憐的位置,覺得自己累壞了,糟透了。我下定決心,不要再過那樣的日子。退後一點點,生活自有它的完成。我也是,我每天也都有完成,只是要練習,給自己肯認與寬容。去看見自己每天,也一直有所前進。 更年輕一點的時候,我習慣的是加快速度,是剛強,是效能,是挺力;再長大一點,開始認識柔軟,理解韌性,發現緩慢之美,那像是物理上的兩種作用力,一個往東,一個往西。可我知道的,剛強並非柔軟反面,不過是兩種都好的能力。剛強已有,可以了,足夠了,偶爾練習柔軟起來。 圖片|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想試著去模仿,一棵樹的生長,有穩穩下沉地紮根,也有枝葉向外開展;看來不動如山,實則行動自如,張弛有度。表面上看起來很慢的,沒有進展的那些,說不定很穩、很穩,已經生長到我們所能想像以外的地方,成就更多萬物的發芽。 向自然虛心學習求教,順應四時,去安排自己生活。比方說,春日新生, 宜晨練;夏季補氣喝水,宜吃瓜類蔬果;秋和滋養,濕氣重,注意呼吸道保健;冬日補腎驅寒,食補性溫。天行健,自強不息。 去看見一個訊息背後,更深的意涵,甜蜜背後的衝擊,衝擊背後的甜蜜。萬象雙生,挫折裡頭亦有學習,成長裡頭亦有提醒。去練習給予一件事物更中性評價,在光譜兩端,找一個讓自己感覺舒服,能出力,亦有學習的位置。 因為每一天好好地展開生活,感到慶幸。生活,是和我喜歡的一切,待在一塊。生活,是我持續與穩定地,不厭其煩那樣地,願意長成我自己。 「你如何安排運用今日時間,會是你如何度過一生的縮影。」想要更有效地運用時間?女人迷線上《時間管理工作坊》,帶你打造高品質時間管理術,學會享受工作與生活。活動資訊請點我。 本文出自柯采岑的《如果理想生活還在半路》,由悅知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如果理想生活還在半路》 July 27,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JuZCX

愛自己練習:療癒內在小孩,釋放負面情緒,讓自己自由 https://ift.tt/3iQzAiO 三采文化 本書作者的人生經歷多次重大挫折,從被繼父虐待、被鄰居強暴、高中輟學、未婚生女、低薪勞役、婚姻失敗、罹患癌症等等,之後她親身經歷證實,可以透過「想法」,徹底療癒並改變自己的人生! 看完這一篇以後,願你我都能大聲說:「自我療癒開始了!」 我疼惜地擁抱內在小孩 我發現與內在小孩一起療癒過去的傷痛,成效最為可觀。不過,有時候我們無法與內在那個驚恐的小孩連上線。如果你的童年曾經活在恐懼與爭吵中,而現在的你也在精神上折磨自己,那麼你大概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你的內在小孩。 即便你長大了,內在小孩仍然無處可去。你必須超越父母的限制,你必須重新與內心裡那個迷失的小孩建立連結。這個孩子需要知道你在乎他。 現在花點時間,告訴你的內在小孩:「我在乎你,我愛你。我真的愛你。」這些話或許你常說,但針對的都是內在那個長大成人的你,所以開始跟這個小朋友說說話吧!想像你牽起孩子的手,連續幾天形影不離,看看你們會有什麼奇妙的快樂經歷。 圖片|Photo by S&B Vonlanthen on Unsplash 我用愛對自己說話 愛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放下過往的一切負面訊息,活在當下這一刻。 一般來說,在你年幼時,父母、師長及其他權威人士對你說的話,都會塑造你在自我對話(你在腦海裡對自己說的話)時的基本模式。因此,在以下這個鏡子練習中,我希望你能改變這種模式的自我對話。 1. 站或坐在鏡子前面。 2. 凝視你的眼睛。 3. 說出以下的肯定語:「無論我跟自己說什麼,都是出於愛。」 4. 反覆地說:「無論我看著鏡子跟自己說什麼,都是出於愛。」 5. 小時候你聽到的話,有哪些還在你腦海中揮之不去?例如,「你笨死了」、「你不夠好」⋯⋯花點時間去處理這些負面話語,把它們改為正面的肯定語:「我是天才,有源源不絕的好點子」;「我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我值得被愛」。 6. 從這些正面的肯定語中,挑出一、兩句反覆念誦,直到你能自在說出口為止。 7. 在接下來這一天裡,每次經過鏡子前面或在玻璃窗看到自己的身影時,都要停下腳步,反覆聲明這些愛自己的肯定語。 (你會喜歡:化解「創傷」的感恩練習:唯有在裂縫之中,我們才能看見光透進來的契機) 我釋出憤怒,讓自己自由 不要嚥下你的怒火,不要讓怒火駐留在身體裡。當你感到沮喪、氣憤時,要把情緒真正釋放出去。 有許多積極的方式可以讓你釋放這些負面感受:你可以關上車窗,坐在車子裡放聲大叫;可以搥打自己的床鋪或踹枕頭;可以鬼吼鬼叫,把想說的話統統說出來;可以把臉埋在枕頭裡尖叫;可以沿著跑道跑步或是打一場球,來釋出情緒能量。 不論你有沒有生氣,每週至少揍床鋪或踹枕頭一次,把囤積在你身上的緊繃感釋放出來! 我選擇愛自己、讓自己開心 當你陷入焦慮或恐懼狀態,沒辦法如常生活時,很可能跟你的內在小孩中斷了連結。想一些方法,重新連結上你的內在小孩。 你們可以一起做些什麼好玩的事?你們可以做什麼只屬於你們兩人的活動? 試著列出十五種與內在小孩一起玩樂的方法,你平常可能喜歡讀一本好書、看電影、養花蒔草、寫日記,或是泡個熱水澡。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那麼,來一點「小孩子」的活動如何? 花點時間想想,或許你們可以在沙灘上跑來跑去、去遊樂場、盪鞦韆、用蠟筆畫畫、爬樹。當你列好清單後,每天至少進行一項活動。於是,自我療癒開始了! 看看你會發現什麼?堅持下去——你可以為自己與內在小孩創造出這麼多樂趣!感受你們之間的關係正在癒合。 情緒總是大起大落,難以保持自身穩定?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陪你釐清情緒背後的需求,找到適合自己補充能量的方式。活動資訊請點我。 本文出自露易絲.賀的《每一天愛自己:世界最知名身心靈出版社創辦人露易絲‧賀366篇療癒經典收錄》,由三采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每一天愛自己:世界最知名身心靈出版社創辦人露易絲‧賀366篇療癒經典收錄》 July 27,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QzAiO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關於做愛,我們都曾誤解彼此」破解性需求迷思:如果你也渴望他,請讓對方更好地感覺到 https://ift.tt/3kWdNbU KnowYourself 男生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嗎?他們是不是只在乎性愛?根據研究顯示,其實他們想要的是⋯⋯(本文屬於異性戀語境) 文|fufu、人類小邱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幾天前,我,作為一對情侶間的共同好友,陷入了一場矛盾中—— 我的閨蜜和男友小 A 已經交往半年了,但閨蜜對於小 A 的每次性邀請都表示了拒絶。兩個人因為這件事鬧了一些不愉快,閨蜜也找到我訴苦: 「我不反感和他做愛,但還是想試探試探他對我是什麼用心。他每次被拒絶後看起來都很不開心,我就會覺得,他是不是只想睡我?」 作為女生,我很能感同身受閨蜜的擔憂,我知道她很害怕自己付出真心的時候,對方卻只是把她當作滿足性慾的工具。 為了閨蜜的感情幸福,我多管閒事地去「教育」小 A,結果發現他也有自己的心事: 「你誤會了,我真的不是要把性當作這段關係的終極目標。我尊重她的決定,但總被拒絶還是會覺得內心挺沮喪的,也會覺得她是不是沒那麼愛我?」 在和小 A 聊天之前,我沒意識到他也被內心的不安全感困擾著。我和閨蜜同樣,都只是在糾結他是愛她還是只想上她。 然而,仔細聊過後,我發現關於男性的性渴望,我一直有一些誤解—— 註:本文討論內容僅適用於異性戀語境。性少數群體可能存在不同的情況。 圖片|Photo by topic_kong on PIXTA 一、男性的性渴望,或許被誤解了很久 誤解一:「他被拒絶的時候不開心,只是因為他無法發洩性慾」 身為女性,當小 A 因為自己的性愛邀請反覆被拒絶而開始有情緒時,我和閨蜜的第一反應都是:他怎麼可以把性慾看得這麼重要,還因為這種事情跟女朋友鬧彆扭? 這個想法的背後,是我們都理所當然地認為,男性的性愛只是為了滿足性慾。 但是,這個概念對於處於穩定親密關係中的男性,或許不那麼適用。 性心理學家 Sarah Murray(2021)針對男性性心理需求採訪了 375 名處於親密關係中的異性戀男性。她發現,與想像中「男性主動渴望,女性被動接受渴望」的性愛腳本不同,94.6% 的男性都強調了在親密關係中感受到自己被渴望的重要性。甚至有被訪表示,這種被渴望的感受,是在性愛中帶給他最大滿足感的部分。 換句話說,性愛對於這些親密關係中的男性,並非單純是在滿足他們肉體的慾望。他們和女性一樣,期待被伴侶渴望。在性愛邀請中遭到拒絶,男性表現出的沮喪很可能來自於以為「對方不渴望我」的受傷。 研究看到這裡,我還在想:就算男性的性愛不是純粹為了生理需求,而是想被對方渴望,他們追求的不還是一種征服了對方的滿足感嗎? 這也可能是大家另一個很普遍的誤解—— (延伸閱讀:「為什麼他總是不主動」希望伴侶能貼心一點,要如何開口?) 誤解二:「男性的性愛只是為了滿足他們對女性的征服欲和虛榮心」 我記得上學時期一些男性會吹噓自己的「床上戰績」,比如睡了同科系胸最大的女生,或是強調自己如何「好用」,讓女性都想要。 當時的我對於這類男性深惡痛絶。也因為這群男性,我對男性的性需求有了這樣的印象:他們就是想要征服女性,再把女性當作戰利品四處炫耀,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其實,這樣的結論對於親密關係中的男性,並不那麼準確。 Murray 在採訪中發現,有 48.9% 的男性都表達了這樣的期待:他們希望伴侶能夠更多地在性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 當男性說自己想被伴侶渴望時,他們指的是女性佔據更多主導地位、和他們調情、表現出性興趣,而非臣服於他們。圖片|Murray, S. H., & Brotto, L.(2021). I want you to want me: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heterosexual men's desire to feel desired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 1-16.  而如果總是作為性愛的發起方並佔據主導地位,男性會懷疑伴侶對自己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感覺不到對方對自己的需要或依戀,並由此感到自尊心的受挫(Brotto, 2013)。 (同場加映:「親愛的,我想要做愛」破除 6 種性愛迷思,女人別怕主動、別用性衡量愛情) 誤解三:「男性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 儘管如此,但男性似乎總是比女性更在乎性,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嗎?美國德州理工大學 Susan Hendrick 和 Clyde Hendrick(2002)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們讓 345 名受訪者基於自己的情感經歷,來總結自己對於愛與性的態度。結果發現,在感情當中,男性被試和女性被試在看待愛與性的態度上並沒有顯著差別。和女性被試類似,男性被試也會認同「有愛才有性,性是愛的體現」這類觀點。 在關於愛與性的四種看法(「愛最重要」、「性是愛的體現」、「愛先於性」、「性會減退」)上,男女並無顯著差異。圖片|Hendrick, S. S., & Hendrick, C. (2002). Linking romantic love with sex: Development of the perceptions of love and sex scal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3), 361-378. 如果男性對於性與愛的理解與女性差別沒有那麼大,那為什麼他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比女性更在乎性呢? 需要強調的是,「男性更看重性」這一看法不算錯,不過它不一定是男性「精蟲上腦」的證明。 性治療師 Laurie Watson(2017)指出,比起女性,男性的情感連接可能會更多地建立在性上。在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中,性為男性提供了他們重要的心靈安撫和情感支持,而不僅僅是身體慾望的宣洩。 性愛前戲中的撫摸和接吻,肌膚接觸時的脆弱和暴露,以及擁抱在一起時的情感上的不設防,這些在性體驗中獲得的親密感受,或許也是讓部分男性渴望通過性與對方建立聯結的驅動力。 換句話說,「他是愛我還是想睡我」這個問題對於穩定關係中的男性並不見得適用,因為他們對待伴侶的心情更像是,「我愛你所以想睡你。」 當然,不排除有的男性會把女性當作發洩性慾的物品。但如果身為異性戀女性的你認為對方是值得你信任的伴侶,接下去的內容也值得你一看—— 圖片|Photo by Sarah Cervantes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為什麼害羞談自己的慾望?從《性/生活》談女性慾望) 二、如果他是你認定的另一半,不妨嘗試著讓他感覺到更多的「被渴望」 在關係中,我們不僅需要溝通需求,也需要溝通對於另一半的渴望。Murray(2021)發現,那些在關係中感受到自己被渴望的男性,他們的伴侶經常會做這些事: 1. 言語上主動表達慾望和讚美 Murray 的研究中顯示,40.9% 的男性期待通過口頭表達的讚美和慾望感受到伴侶對自己的渴望。除了直白露骨的讚美,時不時地來點 dirty talk 也是不錯的選擇。 2. 時不時在床上「強勢」一些 研究中,將近 50% 的男性期待女性伴侶在性上佔領進攻式的主導地位(Murray, 2021)。 當女性伴侶在性上顯得強勢,男性更容易感受到自己是被渴望的。同樣也會讓他們感到更安全更有信心:他們不再擔心會被拒絶或是擔心伴侶並非自願發生性愛(Brenner,2021)。 當然,如果你不那麼享受性愛,或者不喜歡強勢的性愛,也沒有關係—— 3. 與性無關的身體接觸和互動 不少受訪者在談論自己是如何感受到伴侶對自己的渴望時,都提到了伴侶的一些不包含性意味的接觸(Murray, 2021),比如伴侶輕撫自己的額頭和肩膀。 是否有頻繁的性愛並不見得是男性感到被渴望的關鍵因素,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看見自己在對方眼裡的吸引力。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任何一條建議都不是在教女性如何取悅男性,而是如果你也渴望他,如何讓對方更好地感受到。 我也想告訴每一個曾有過和我閨蜜類似困擾的女性:你有絶對的自由拒絶一個你不渴望的男性,但不必要用性作為對對方的試探。 如果信任他,不妨,自由地享受渴望與被渴望。 情緒總是大起大落,難以保持自身穩定?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陪你釐清情緒背後的需求,找到適合自己補充能量的方式。活動資訊請點我。 參考資料: Brenner, G. H. (2021, March 6). Why men need to feel sexually desired. Psychology Today.Hendrick, S. S., & Hendrick, C. (2002). Linking romantic love with sex: Development of the perceptions of love and sex scale.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3), 361-378. Murray, S. H., & Brotto, L. (2021). I want you to want me: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heterosexual men's desire to feel desired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 1-16. July 26,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WdNbU

性別觀察|宇多田光的「非二元性別」自白:別用偏見對待自己、看待世界 https://ift.tt/2UN5Xqo KnowYourself 宇多田光公開出櫃:公佈自己是「非二元性別者」——不是男生、不是女生,想是什麼,由自己決定。如果減少用二元性別的標籤對人們的身份和行為進行分類,就能給予生命與靈魂多一些選擇,小小的孩子也能不受性別刻板印象的偏向,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大家好,這裡是吃瓜都吃不上新鮮的 KY 編輯部。 日前,日本音樂人宇多田光在直播時明確表示,自己是非二元性別者,不適用於「男性」和「女性」的性別框架。 新聞一經報導,有些網友產生了迷惑:「非二元性別,說自己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可性別不是一出生就決定了嗎?」 我們一出生就被分成了兩類人:男人或女人,這也許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時最早接觸、最早登記在冊的分類之一。 非男即女、非女即男,一分為二、簡單粗暴。 性別二元劃分影響了:我們能嘗試怎樣的穿著打扮?我們對自己的學業、事業前途能有什麼樣的期許?我們能擁抱什麼樣的性格和興趣愛好?我們能愛哪個性別的人? 可以說,性別二元劃分伴隨我們出生入死,深刻地塑造了我們的自我、社會關係以及我們的一生。 可是,這樣的二元劃分真的是理所應當、不容置疑的嗎?非二元性別又是怎樣的性別分類?今天,我們來聊聊關於性別分類那些事。 (同場加映:Netflix 日劇《初戀》改編自宇多田光神曲〈First love〉,佐藤健出演唯美初戀) 性別只能分男女?科學研究結果不這麼認為——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將性別分成男女是最最基礎的生理常識。比如,女性的性染色體是 XX,而男性的性染色體是 XY。 但是,近期研究表明,被歸類為女性的人群染色體並不整齊劃一的都是 xx,而是有更多:比如 x、xy、xxx 的組合(Sanbonmatsu, 2019)。 曾有一名 46 歲的澳大利亞孕婦去醫院產檢時,發現自己體內有一半的細胞是 xy 染色體。而這既不影響她體內胎兒的健康,也沒有影響她自身的健康。 也就是說,若依據染色體來分類性別,性別不會只有兩種。 另外,生理表現上,也有一些人的生殖特徵並不符合女性或男性的典型性解剖結構。例如,一個人出生時從外生殖器來看是男性,但內部卻具有女性的內部生殖結構(如子宮)。 據統計,擁有間性生理性別特徵的人(people with intersex conditions)大約佔總人口的 1% 至 2%(Blackless et al., 2000; Lee et al., 2016)。數據意義上的「不常見」與社會意義上的「不正常」並不能劃等號,典型生理性別特徵有多自然,間性生理性別特徵就有多自然。 這個譜系表現了生殖器官根據睾丸酮激素的分泌呈現出的多種不同形態。落在譜系兩端的比落在譜系中間的更多見,但落在譜系中間也並非「不正常」。 生殖特徵並不一定會給他們自身帶來生理上的疾病/不便。但是,社會傾向於「矯正」他們,但是,這種「矯正」有時候反而會對他們身體的完整性、自主性,及功能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有可能帶來心理創傷(Dreger, 1999)。 除了生理性別(sex)難以只用男/女來劃分,其實我們的社會性別(gender)也同樣如此。但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還是認為自己非男即女呢? 這是因為,關於男女性別的分類,其實是一種我們自小習得的概念。 研究發現,當一群孩子看到另一群沒有性別刻板印象標記的孩子出現時(比如,女孩不穿裙子綁辮子,男孩也沒有留短髮),這群孩子就不知道該如何對那群孩子進行男/女的劃分(Wild et.al,2000) 。 這意味著孩子並不是靠什麼「大自然的力量」分辨彼此,而是靠特定的社會符號與標記區分人群。 當成年人運用「男/女」等性別標籤去對人們的身份和行為進行分類,並在標籤他人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代入自身的性別偏見時,兒童會潛移默化地習得性別偏見與歧視(Bigler & Liben, 2006)。 如果減少用二元性別的標籤對人們的身份和行為進行分類,這能給予生命與靈魂多一些選擇,也能避免兒童用帶有性別偏見的視角發展自己,看待世界。 (延伸閱讀:「我不是男生,也不是女生」我們的性別認同正如何改變?) 非二元性別聽起來陌生,但已呈現出一種趨勢 世界各地正呈現出這樣一種趨勢,性別變得越來越自由,非二元性別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 近日,廣告諮詢公司 Bigeye 發布了一項最新的性別調查報告,該機構通過對 2000 名不同年齡、地區、收入和性別的成年人進行調查後發現, 一半的 Z 世代(18 至 23 歲)認為用「男女」區分的傳統性別角色和與性別二元化相關的標簽已經過時了(Reynolds, 2021)。同時,不同的文化中都逐漸出現了非二元性別化的趨勢—— Facebook 於 2014 年給用戶設置了 56 個性別選項,其中就包括非二元性別,並且允許用戶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稱代詞。到 2015 年,Facebook 還增設了一個自定義性別的選項,也就是說,現在用戶可以跳脫任何預設選項,自由地定義自己的性別。 時尚圈,越來越多的大牌開始追捧「Unisex(無性別主義)」——「服裝性別模糊化」逐漸演變成一種潮流趨勢。 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都在推進創建「第三性廁所」或「性別友善廁所」,方便了跨性別人士的如廁問題。 荷蘭自 2018 年開始承認第三性別,出生證明上可寫「性別未定」,並擬從「2024 年至 2025 年開始」,荷蘭公民身份證將不再註明性別,因為性別屬於「非必要信息」。 在中國,一位網紅講述了當兒子想穿裙子去上學,他溫柔地允許並鼓勵孩子勇敢嘗試的過程。 父母對於兒子意願的包容和尊重也讓我們看到,父母教育中的性別概念正在逐漸自由化。 然而,不少父母也顯然意識到了一種兩難:一方面,他們不想阻礙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他們深知男孩子穿裙子這件事在學校和街頭可能遇到的騷擾和歧視。 男孩子也可以穿裙子、也可以成為護士⋯⋯ 女孩子也可以打扮得很酷、也可以成為飛行員⋯⋯ 這些生活中我們能夠切身感受到的自由,也是非二元性別概念趨勢和性別自由化帶給我們的改變。 圖片|kuma_power@IG 可能有人會駁斥,這跟非二元性別有什麼關係?說到底大家還是分成男女兩種性別不是嗎? 這是因為,性別從來不只是性別。當我們強調絕對的男女劃分時,自然也要有相對應的「男女差異」: 比如「男性更有攻擊性更勇敢」、「女性更溫柔更內斂」⋯⋯換句話說,絕對的二元性別意味著雙方性別都擁有不同的腳本,並且不能違反。 而非二元性別的另一層含義本就是,「我們不需要被非男即女的概念束縛」。 也就是說,它可以被看作一種從絕對二元向非二元的過渡趨勢。我們認可這樣的趨勢,並倡導大家可以擁有不被性別定義的自由。 與其他許多二元論類似,性別二元論的局限,不在於性別區分種類的多少,而在於對性別的僵化規範和保守想象。 當人類性別的複雜性能夠突破兩種分類的框架,或許,每一個個體才可以不受制約,擁有更廣闊的空間去全面理解自己,更多人能過上一個更自洽(self-consistent)的人生。 可能有人覺得,倡導個人層面的性別自由可能會給社會帶來混亂。然而,從研究來看,個人層面的性別自由對社會發展也是有利的。 哈佛大學的學者針對 35 個國家和 24 個行業的 1069 家公司進行研究發現,越認可及重視社會性別多樣性(gender diversity)的國家或行業,越能夠從中獲益,比如增長市場價值、廣泛吸引人才、帶來創造力等優勢(Turban et al., 2019)。 (你會喜歡:「一定有男生在等待騎白馬的公主現身,不是嗎?」韓藝瑟給你的五個愛情提示) 如何在性別議題上,做到尊重差異,包容多元? 對於別人,我們如何做到不歧視任何一種性別? 我們曾提到,性別中立語言(gender-neutral language)的使用意味著:口語和寫作都不歧視某一種性別,也不帶著性別偏見或預設。 比如,避免使用區分性別的所有格(如「他的」、「她的」、「他們的」、「她們的」)。使用「其」、「此」、「該」、ta 等性別中性代詞。 一個不特指任何性別的第三人稱代詞,就有可能打破刻板的二元性別認同,有助於形成更加包容的性別觀念。 其實,做到不歧視任何一種性別可能並非想像中那麼難。不做預設,保持尊重、開放、包容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人,你就已經走在反對歧視的路上了。 對於自己,我們如何從既定性別帶來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性別專家(everyone is the expert of their own gender)。只要活在世界上,性別就是一種體驗,而每一個人的體驗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 雖然我們不能選擇自己出生時的性別,但是選擇用什麼樣的標籤來描述你完全取決於你自己。你可以決定哪些詞語最適合形容自己,你可以弄清楚自己的性別並不僅限於非男即女的敘述。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有什麼想法嗎?想要特別告訴大家,多元性別身份是一種相對小眾的現象,我們不需要把它作為一種「fashion」去刻意追求。如果你覺得自己就是很傳統的男人/女人,也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做自己是性少數的權利,也是你們的權利。 不過,無論你的性別認同是什麼,我們都可以去破除性別刻板印像對我們的束縛,從而讓自己活得更加自由。男人可以細膩,女人也可以有野心。 研究發現,那些身上同時有兩性氣質的人,在多項表現中都能發揮更出色。如果你對解放自己的性別感興趣,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探索自己的性別(Brito, 2020): 深入思考自己的性別:如果沒有任何社會壓力,你會如何發展或認同自己的性別?如果你可以創造性別,你會創造哪一種?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你的感覺有什麼變化?試著把這些思考和心情都記錄下來,你會發現自己心路歷程的改變有跡可循。 自我教育:閱讀與性別相關的專業文章和書籍,觀看相關的影片,關註討論性別認同的個人或組織帳號,瞭解別人的經歷也可以幫助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體驗。 多與身邊的性少數朋友交流:談論你的身份,傾聽別人的經歷,可以幫助你自己找到答案。 最後,希望大家嘗試將性別看作是我們身體的歷史和疆域。順著它不斷變幻的方向,讓我們互相擁抱,活出新的可能。 時常感到厭世,覺得自己很沒用?女人迷《能量抱報》,邀請你一起加入「12 週能量恢復計畫」,手把手陪你拆解能量困境,幫助你成為更喜歡的自己。免費試閱請點我。 參考資料: Bigler, RS, & Liben, LS (2006). A developmental intergroup theory of social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 In RV Kail (Ed.),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Vol. 34, pp. 39 – 89). San Diego, CA: Elsevier. Blackless, M., Charuvastra, A., Derryck, A., Fausto-Sterling, A., Lauzanne, K., & Lee, E. (2000). How sexually dimorphic are we? Review and synthesi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12, 151-166. Brito, J. (2020). Dreger, AD (1999). Intersex in the age of ethics. Hagerstown, MD: University Publishing Group. Lee, PA, Nordenström, A., Houk, CP, Ahmed, SF, Auchus, R., Baratz, A., . . . Global DSD Update Consortium. (2016). Global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update since 2006: Perceptions, approach and care. Hormone Research in Paediatrics, 85, 158–180. Reynolds, D. (2021). Sanbonmatsu, K. (2019). The biology of gender, from dna to the brain | karissa sanbonmatsu. TED Conferences. Turban, S., Wu, D., & Zhang, L. (2019). Wild, HA, Barrett, SE, Spence, MJ, O'Toole, AJ, Cheng, YD, & Brooke, J. (2000). Recognition and sex categorization of adults' and children's faces: Examining performance in the absence of sex-stereotyped cu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77, 269– 291.  Winter, S. (2012) Lost in transition: Transgender people, rights and vulnerabil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ailand: UNDP Asia-Pacific Regional Centre. July 26,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UN5Xqo

「對年齡恐慌與否,決定了我們對待生活的方式!」積極衰老是一種生活的選擇 https://ift.tt/3kXkFWD KnowYourself 「變老」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思考的不是抵抗,而是該如何與「老」好好相處。研究顯示,當我們與「衰老」好好相處時,平均便多活了 7.5 年。 文|野草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大家好,我是野草,KY 最風騷的女作者。 有一說一,但凡在消費主義裡長大的孩子,誰沒體驗過年齡恐慌,誰不是在悄悄地用盡洪荒之力抗衰老,哎⋯⋯ 疫情前我剛好在德國旅行,日常恐慌的我四處逛護膚品和保養品。在擺滿了「抗衰老」(anti-ageing)產品的那個貨架上,我看到某個產品的包裝上竟然寫著:「好好衰老」(well-ageing)。 ???????? 雖然本質上它依然是一款向顧客保證「凍齡」的產品,但是這個「好好衰老」的用詞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畢竟,我從未認真考慮過,「好好衰老」竟然是一種自己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 毫不誇張地說,我從小與年齡恐慌一起長大,對各種反抗(anti-)衰老的的說法深信不疑。才 10 來歲時,我就開始焦慮地審視自己的身體,執著於尋找自己衰老的跡象。 很神奇的是,自從看到「好好衰老」這個說辭以後,我的年齡焦慮感便慢慢地開始變淡。為什麼只是換了一個說辭,我卻有如此天差地別的體驗?我決定認真做一番搜查。 今天,我來把這些知識分享給各位受年齡恐慌折磨多年的小伙伴們,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哦! 圖片|Photo by Christin Hume on Unsplash 一、觀念模式決定了我們與衰老的關係 「抗衰老」這個概念很有意思。捫心自問時,每個人都心如明鏡——那為什麼抗衰老產業還能造就一批批廠商,也掏空了無數人的錢包呢? 答案是:因為恐慌。 我們的文化中充斥著各種關於年齡和衰老的概念。從小到大,這些概念都在教育我們,對衰老感到不安是必然的。「抗衰老」無疑借助了年齡歧視(Ageism)的力量,在年齡恐慌的社會浪潮背後推波助瀾(Angus & Reeve,2006)。 我們對年齡的刻板印象告訴我們: 年輕=高生產力、高性魅力、富有創造力、高行動力、思維能力強、高社會價值 年長=低生產力、無性魅力、無創造性、行動受限的、思維能力弱、社會無用的 雖然我們知道拼盡全力「抗衰老」不一定有用,但我們非常篤定且任性地認為:「不抗就肯定沒用啊!」 壞消息是:「抗衰老」不但不一定有用,還很有可能會產生與期望相反的影響。 但! 好消息是: 想要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僅需要替換自己的觀念模式(mindset) ——而且,觀念模式的改變並不難(Klein,2016)。 那麼究竟是什麼觀念模式如此神奇呢?! (延伸閱讀:【單身日記】愛是你陪我看病,我看你衰老) 積極衰老(positive ageing) 為什麼說把「抗衰老」替代成「積極衰老」,更可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這就要從它們兩者的具體差別開始說起了:   抗衰老(anti-ageing) 積極衰老(positive ageing) 對衰老的認知 衰老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 衰老是一個充滿多種可能性的、複雜的過程 對衰老的態度 敵視、驅除、奚落 敬畏、正念、探索 對生命的認知 壓抑、牴觸自己對生命規律的真實認知 有意識地接受、不帶有色眼鏡地看待生命規律 對年齡的體驗 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年齡 主觀地感受自己的年齡 如何對待生活 被動的、宿命的、失控的、癡心妄想的 主動的、正向的、有計劃的、接近現實的 更容易被激發的情緒 受傷、緊張、沮喪、嫉妒、毒癮般的慾望 平和感、堅定感、掌控感、希望感 備註:與積極衰老意義相似的詞有這些:好好衰老(well-ageing)、成功衰老(successful ageing)、健康衰老(healthy ageing)、高生產衰老(productive ageing)、活躍衰老(active ageing)(Davey & Glasgow,2006) 。它們之間有細微的差別但都不自成體系,本文統稱這些理念和指導為積極衰老。 總的來說,這兩者本質的差別在於: 抗衰老:不斷餵養恐慌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積極衰老:終於滋養人生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做完上述列舉,我也再次為這其中的不同感到驚訝。觀念模式的神奇之處就在於,當我們意識到它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在頃刻之間感到醒悟、豁然開朗的感覺。 圖片|Photo by d-daystudio on PIXTA (同場加映:有一種愛,叫做奮不顧身!張柏芝談 40 歲感情觀:找一個能一起變老的伴侶) 二、臉蛋也許年輕,但心裡是真的難受——越用力抗衰老竟然可能會老得越快 「抗衰老」和「積極衰老」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模式。那麼,觀念模式如何具體地影響我們的生命呢? 1. 觀念模式(Mindset)是什麼? 觀念模式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處理器」(就像電腦的處理器那樣)。簡而言之,觀念模式是我們所有的信念(Belief)和預設(Assumption)的集合;它影響並處理我們的感受、想法、解決事情的方式,以及如何創造新的經歷。 這可能聽起來有些抽象,但觀念模式確實在非常實際地、日常地引導著我們的判斷和行動,進而影響我們的個人發展傾向(Klein,2016)。 觀念模式對我們的影響 注意力:當我們需要從認知的層面上理解某個事物時,觀念模式將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最重要的線索上。因此,我們不會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 行為方向:觀念模式給予我們方向,為我們指向應該努力實現的目標,並為我們提供了合理的行動方案。 個體生命的可能性:當我們習慣了某種觀念模式時,這個模式便定義了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可以成為誰。 在抗衰老的觀念模式中: 我們的信念是,衰老是一個負面的經歷;我們的預設是衰老需要被抵抗(anti)。 此時我們的注意力會被轉移到衰老的證據上,比如說皺紋。 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與衰老的證據針鋒相對,比如說除皺。 這種行為習慣會把我們生命與抵抗綑綁,比如為了不長皺紋,長期待在家裡躲太陽。 因此,當衰老發生時(其實它一直都在發生),我們感覺自己節節敗退,非常沮喪。 
在積極衰老的觀念模式中: 我們的信念是,衰老的過程是複雜的、充滿可能的;我們的預設是衰老不可避免,但我們可以調控自己與衰老的關係。 此時我們的注意力會被轉移到認識衰老、理解衰老上。比如說,查閱關於衰老的書籍。 我們的行動是與調節自己與衰老的關係相關的。比如說,基於自己的身心健康,調整工作強度。 這種行為習慣使得我們能夠更自由地回應生命的變化。比如說,主動探索、處理、接受衰老過程中的可能會發生的情況。 因此,當衰老發生時,我們早有所備,感受到中立甚至積極的情緒。 以上並不是隨意說說的理論而已。對衰老的不同觀念模式,確確實實會給我們帶來非常不一樣的身心影響。 圖片|Photo by Marivi Pazos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被叫姐感到羞恥?」鄧惠文:不再為年齡煩惱,學會接受優雅地變老) 2.「抗衰老」vs「積極衰老」——兩種觀念模式決定了不同的身心狀態 (1)對生活滿意度及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一個約有 5000 位美國參與者,時間跨度約為 10 年(第一次調查在 1994 到 1995 年,第二次在 2004 到 2006 年)的調查中,調查者專注研究了這四者之間的關係:對衰老的態度、主觀年齡、生活滿意感與心理健康(Mock & Eibach,2011)。結果如下: 發現一:當一個人對衰老持有消極態度,且它的主觀年齡>客觀年齡大時。他的生活滿意度相對最低,心理健康也受到最大的負面影響。 發現二:當一個人對衰老持有積極態度,且它的主觀年齡<客觀年齡時。他的生活滿意度相對最高。 發現三:當一個人的主觀年齡<客觀年齡時。無論對衰老保持消極還是積極的態度,心理健康都受到相對最小的負面影響。 (2)對心血管壓力的影響 在 Levy(2000)等人的實驗中,54 名參與者(年齡在 62-82 歲之間)被分為兩個實驗組。 一組參與者受正面的刻板印象(positive age stereotype)的干預——衰老是⋯⋯?博學、有洞察力、明智、聖人、有成就的 另一組則受到負面的刻板印象(negative age stereotype)的干預——衰老是⋯⋯?阿茲海默症、迷惘、疾病、依賴 實驗測量了四組數值,包括: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和皮膚電導。結果顯示,消極組參與者的心血管反應更強,更難承受壓力,並且這些變化在平均 26 分鐘後依然存在。而多次受正向的刻板印象干預的參與者,他們的數值更穩定。這表明: 正向干預可以幫助老年人減少他們承受的壓力。 其次,他們能從壓力事件中更有效地恢復過來。 (3)對生存意願與壽命的影響 另一項橫跨 22.6 年的研究調查了 660 位 50 歲以上的參與者(Levy et al., 2002)。該研究對比了 5 個變量對壽命的影響,分別是:生理性別、社會經濟地位、孤獨、功能性健康、對衰老的自我認知。 該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相比起其他 4 個變量,對衰老的自我認知對生存的有直接的影響,而且影響更大。在該研究中: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本研究的第二組實驗還顯示了:對衰老的自我認知間接影響了一個人的生存意願(will to live),即一個人感覺自己活著的利益大於要承受的困難。 當一個人對衰老的認知是消極的,隨著衰老的發生: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推薦閱讀:想讓生活更幸福?丹麥幸福研究家給你的 12 個月快樂計畫) 三、讓我們一起積極衰老吧! 積極衰老作為一種觀念模式,並不要求我們一定要如何如何(比如說,千萬別買護膚品、一定要早起早睡)。積極衰老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意味著不同的行動。 1. 積極衰老需要我們使用創造力 相關研究顯示,創意表達(creative expression)與積極衰老息息相關,主要有三個原因:掌控感、社會參與、大腦可塑性(Cohen, 2006)。在創造的過程中,我們會體驗到一種掌握了某個新事物的感覺。創造的過程通常不僅包含社會參與,而且對於大腦而言,可以通過新突觸的形成發生改變,從而增強大腦儲備。 2. 多與不同年齡段的人接觸,這有助於打破自己關於衰老的單一的、片面的、消極的印象 當我們對生命的變化變得更加熟悉時,我們對衰老的看法也會變得更加全面與復雜。恐懼感和焦慮感減弱時,應對衰老的行為也會傾向於變得更靈活與主動。 3. 俗話說「有情飲水飽」,還真不是說說而已 一個橫跨 80 年的哈佛大學研究顯示,親密關係(包括友情、愛情、親情等等)是使人們終生幸福的原因,這些紐帶可以保護人們免受生活中的不滿,有助於延遲身心的衰退,並且可以更好地預測人們的長壽和幸福生活(Mineo, 2017)。 「你如何安排運用今日時間,會是你如何度過一生的縮影。」想要更有效地運用時間?女人迷線上《時間管理工作坊》,帶你打造高品質時間管理術,學會享受工作與生活。活動資訊請點我。 參考資料: Angus, J., & Reeve, P. (2006). Ageism: A threat to “aging well”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5(2), 137-152. Cohen, G. (2006). Research on creativity and aging: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arts on health and illness. Generations, 30(1), 7-15. Kiecolt-Glaser, J. K., McGuire, L., Robles, T. F., & Glaser, R. (2002). Emotion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New perspectives from psychoneuroimmunolog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1), 83-107. Klein, G. (2016). Mindsets, what they are and whythey matter. Psychology Today. Levy, B. R., Slade, M. D., Kunkel, S. R., & Kasl, S. V. (2002). Longevity increased by positive self-perceptions of ag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2), 261. Levy, B. R., Hausdorff, J. M., Hencke, R., & Wei, J. Y. (2000). Reducing cardiovascular stress with positive self-stereotypes of aging.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55(4), 205-213. Mineo, L. (2017). Good genes are nice, but joy is better. The Harvard Gazette. Mock, S. E., & Eibach, R. P. (2011). Aging attitudes moderate the effect of subjective age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Psychology and Aging, 26(4), 979. Westerhof, G. J., Miche, M., Brothers, A. F., Barrett, A. E., Diehl, M., Montepare, J. M., ... & Wurm, S. (2014). The influence of subjective aging on health and longevity: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data. Psychology and Aging, 29(4), 793. Davey, J., & Glasgow, K. (2006). Positive ageing: A critical analysis. Policy Quarterly, 2(4). July 26,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XkFWD

「我很好,沒事的」背後的謊言?小甜甜布蘭妮監禁事件:自由應該凌駕於任何傳奇之上 https://ift.tt/3zBX9Tg Bella.tw儂儂 美國流行天后小甜甜布蘭尼(Britney Spears)是音樂圈的傳奇歌手,然而她為了自由而與父親所打的這一場監護權法律戰,令她成為了真正的傳奇人物。 2021 年 2 月《紐約時報》推出的紀錄片《Framing Britney Spears》讓大家再次關注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儘管近幾年來負面消息層出不窮,但其影響力卻能跨時代的影響音樂圈,以下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位美國流行天后是如何從 90 年代紅遍全美,成為家喻戶曉的「電視甜心」,到後來因監控權問題,成為為自由而戰的戰士。 1. 90 年代布蘭妮風潮 布蘭妮不只是一位明星,更是 90 年代許多少女的精神指標!當大家一說到 90 年尾,最紅的就是美國流行音樂少女偶像小甜甜布蘭妮,她在 1998 年推出〈…Baby One More Time〉而燒起的布蘭妮風潮,獲得了全球性成功,使她成為有史以來銷量最高的青少年藝人。 2. 跨時代的流行天后 圖片|bostonglobe 音樂雜誌《滾石》更將〈…Baby One More Time〉獲封史上最偉大出道單曲,就連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也輸給她。 布蘭妮在音樂圈的地位不可動搖,自從 1998 年首次亮相以來,布蘭妮一直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即使之後在她經歷個人生活最糟糕的階段時,她的職業生涯仍然閃耀。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逃離夢幻莊園》:麥可傑克森與以愛為名的兒童性侵?) 3. 好萊塢星光大道最年輕的留名者 在 2003 年時,年僅 21 歲的布蘭妮成為好萊塢星光大道最年輕的留名者,在獲獎的時候布蘭妮開心的表示:「這是我從小就夢想的事,我沒想到我現在能跟你們這群最棒的粉絲一起站在這裡。」 4. 大明星賭場駐唱的始祖 圖片|vanityfair 讓賭場真正開始吸引大巨星駐唱的始祖非布蘭妮莫屬,2013 年她宣布在賭場開啟長期駐唱節目《布蘭妮:破碎的我》,一直到 2017 年才結束。在她之後,像是女神卡卡、珍妮佛羅培茲等人也陸續跟隨她的腳步。 (同場加映:「難道我不值得被好好對待?」從 Lady Gaga 感情路看 4 個愛情課題) 5. 與賈斯汀的那段過往 而講到布蘭妮的情史,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與賈斯汀・提姆布萊克(Justin Timberlake)的那段感情。在 2002 年分手前,他們曾是媒體眼中甜蜜的一對。不過,兩人分手後,男方發行新歌〈Cry Me A River〉,不只 MV 中的主角和布蘭妮長得很像,劇情還暗示分手主因是「女方劈腿」,該曲雖讓男方名氣飆升,但女方卻因而遭受批評。 儘管在《Framing Britney Spears》這部紀錄片上線之後,眾多媒體和賈斯汀本人都公開向布蘭妮道歉,為過去的行為致歉,但傷害也早已造成。  6. 長達 13 年「被囚禁的天后」 圖片|britneyspears@IG 圍繞布蘭妮私生活的各種猜測讓她身心俱疲,身心狀況愈來愈差的她,甚至曾在狗仔的鏡頭前,像發了瘋一樣地剃光自己的頭髮。 到了 2008 年,狀況不只沒有好轉,心理健康問題更是每況愈下,甚至有藥物濫用的嫌疑,於是她的父親詹姆士斯皮爾斯(James Spears)向法院申請監管布蘭妮,成為她的監護人與財產託管人。同一年,這個監管期被判為永久性監管。 但,這也從此開啟她被控管的地獄,失去自由的她,被強迫演出、服藥、甚至無法摘除避孕器,種種人身自由都沒有。儘管如此,布蘭妮卻始終在粉絲面前表現出「我很好,沒事的」的樣貌,讓人看了很不捨。 7. 勇敢為自己發聲,為自由而戰 圖片|britneyspears@IG 經過長期的奮戰,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年 7 月 14 日,布蘭妮贏得自行選擇律師的權利,以協助她解除父親對她個人和事業長達 13 年的監管。儘管這場為自己、為自由、為基本權利而戰的戰役尚未結束,不過至少出現了一道能改變現況的曙光。 (推薦閱讀:「我過得一點都不好!」被逼裝避孕器、剝奪財產,Britney Spears 遭父親監控 13 年) 圖片|britneyspears@IG 儘管遭受一連串的打擊,布蘭妮始終屹立不倒。現在的她,除了為監控權而戰,她也正在享受與兒子以及愛人在一起的時間。無論這場監控權戰爭的結果為何,她所經歷的一切以及她如何走出困境,都證明了布蘭妮確實是一個活生生的傳奇人物。 總是被處理不完的代辦事項追著跑?女人迷線上《時間管理工作坊》,帶你發現時間運用慣性盲點,有效調整低效能生活模式,讓日子過成喜歡的樣子。活動資訊請點我。 原文出處:布蘭妮找回人生自主權!不畏感情、監管權風波...盤點7項神級紀錄,傳奇人生高潮迭起!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一秒掉入時光機!PS大神自製「名人與小時候自己的合照」,網驚:根本沒變 Netflix紀錄片推薦《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2013年轟動全球「藍可兒死亡事件」會有解嗎?   July 26,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BX9Tg

韓劇《婚詞離曲》金句集:寒風折磨,是讓我們緊緊相擁的理由 https://ift.tt/3iNRP8p Bella.tw儂儂 韓劇《婚詞離曲》全名為《結婚作詞,離婚作曲》,講述婚姻當中與第三者之間的情感拉扯,金句未必感動,但可以讓觀眾氣得感同身受! 《婚詞離曲》第二季在六月登場,許多死忠粉絲都守在螢幕面前,全新一季小三更加猖獗,渣男更是貪戀野花香,正宮該如何是好?揪心且狗血的劇情讓觀眾越罵越愛,收視率節節飆升至 11.885%,當中有不少讓人氣憤的金句,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1.「即使寒風折磨我們,卻也只是讓我們擁有更加緊緊相擁的理由。」 圖片|《婚詞離曲》劇照 父母越阻止是女兒和兒子戀愛,兒女的戀愛關係反而越牢固,這是一種相當微妙的心理學,放諸婚姻也是一樣,「即使寒風折磨我們,卻也只是讓我們擁有更加緊緊相擁的理由」,要知道出軌的人心就像脫韁了的野馬,就連卡車也抵擋不住呀! 2.「知道另一半外遇就和得了不治之症一樣。」 圖片|《婚詞離曲》劇照 夫妻的感情比戀人牢固,那種比愛人更加親密,比親人更加深厚的關係,卻在一夕之間得知對方出軌的剎那被抹煞得一文不值,那種被背叛的感覺,《婚詞離曲》第二季是這樣描述的: 「知道另一半外遇就和得了不治之症一樣,剛開始會否認現實,後來慢慢接受,還有些人會合理化,自責是自己的疏忽造成對方出軌。」令人相當揪心。 3.「智者會在傷害中成長,但愚者會直接被傷害擊垮。」 圖片|《婚詞離曲》劇照 在婚變和情變的傷痛當中,要重振精神真的相當不容易,這樣的沉重背叛可以輕易擊垮一個人,不過劇中誓東馬說 : 「智者會在傷害中成長,但愚者會直接被傷害擊垮。」 或許傷痕就是成長的證明,現實很殘酷,人不是在逆境中重生,就是被挫折打敗,絕無例外。 (你會喜歡:65 歲陳美鳳人生金句盤點:女人不只要活到老、學到老、美到老,還要愛到老才行) 4.「這件事情是我一個人造成的,她什麼過錯都沒有。」 圖片|《婚詞離曲》劇照 50 歲的善真大學戲劇電影系主任朴海侖是施恩的丈夫,與妻子自高三相戀結婚至今,一路在妻子的幫助和扶持之下升上教授,想不到已屆中年的他卻對別的女人動了心,婚外情曝光還一味地袒護第三者「這件事情是我一個人造成的,她什麼過錯都沒有。」,令正宮感到相當心寒,就連兒女也被他傷透了心。 5.「如果惠領是帶刺的玫瑰,那宋援就是紫丁香」 圖片|《婚詞離曲》劇照 成勛飾演的判謝賢,遊走在妻子和第三者之間,他的父親,信號鄉村俱樂部會長判雯淏,將這一切看得透徹,「如果惠領是帶刺的玫瑰,那宋援就是紫丁香,雖然美得不顯眼,卻會讓人因為香氣注意它。」 對於兒子的太太和兒子的出軌對象進行分析,證實了俗語當中,家花哪有野花香的難堪事實。 (延伸閱讀:「我該不該相信他?」面對伴侶出軌跡象,我該選擇信任還是與對方談判?) 6.「擁有一切的男人,會找 30 歲左右的女人。」 圖片|《婚詞離曲》劇照 台灣有句話說,男人不管到了幾歲,都愛找 20 歲的嫩妹,《婚詞離曲》第二季對此看法不同,認為 : 「擁有一切的男人,會找 30 歲左右的女人。」 30+ 的女人沒有了 20 歲時期的任性自我,取而代之的是識大體和體貼入微,對於愛情的價值觀也變得更加成熟,30+ 的女人可正是魅力無窮的時候呢。 (同場加映:「我不喜歡別人為我規劃人生」《理智派生活》:30+的女人,不會把自己寄託在別人的保證上) 7.「我就像重生一樣,但越是幸福對她也越內疚。」 圖片|《婚詞離曲》劇照 50 代夫妻朴海侖的出軌宣言可是讓觀眾都氣憤地想砸電視,他說「我就像重生一樣,但越是幸福對她也越內疚。」 正中所有在外頭偷吃不擦嘴的男人,著迷於出軌的刺激和愉悅,卻對家中妻子充滿內疚和負罪的情緒,卻縱情三角遊戲,忘了自己就是此事的罪魁禍首,真的讓人氣得牙癢癢。 總是不自覺地抱怨工作與人生,無法有效解決負面狀態?能量管理有方法!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帶領你自我詰問,找到低能量癥結點!活動資訊請點我。 原文出處:《婚詞離曲》第二季金句連發!7大名言氣憤扎心,「擁有一切的男人,會找30歲左右的女人。」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婚詞離曲》第二季登場!第一季罵到收視奪冠 ,全員出軌、背叛成日常便飯 《當男人戀愛時》主題曲破2千萬點閱!2021上半年國片主題曲Top6,青峰獻聲《緝魂》感動人心 July 26,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NRP8p

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為你選書|重點不是成為什麼大人物,而是找到一件讓自己入迷到忘我的事 https://ift.tt/3znQH22 讀者創作 你覺得人生該是什麼模樣呢?那些功成名就的想像,是你渴求的願望,還是世俗的期待?試著回想一件讓你真正快樂的事,找到屬於你自己真正的答案。 暫時想不到也沒關係,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從《獅子追蹤師的生命指南》開啟第一步。 文|Wonda 溫答 踏上一條道路卻找不到足跡,也是找到足跡的一個過程。不在此處的路,也是此處的路的一部分。 《獅子追蹤師的生命指南》 生命的意義為何?許多人花上一輩子在尋找。但有沒有可能,生命的意義就在於這段尋找的過程? 本書作者 Boyd Varty 是一位南非的獅子追蹤師,相信有很多人在此之前未曾聽過獅子追蹤師這個職業,而 Varty 不只追蹤獅子,還以此為起點,發展出一套「追蹤自己生命」的理念。 如何從追蹤一頭獅子延伸至追蹤自己的生命,最終具備回應靈魂召喚的能力?讓我們一起翻開《獅子追蹤師的生命指南》。 圖片|作者提供 獅子追蹤師教會我的三件事 這本書一共有 10 個章節,但我將其濃縮、概括為三件事,從內在的覺醒開始,踏上追蹤自我的旅程,直至尋得目標的終點,一切雖看似僅為了追蹤一頭獅子,卻全都連結著 Boyd Varty 的身心靈,相信他所記錄的這些真實感受,也會深刻地觸動你的心與靈。 覺醒:生活只在當下 「身為追蹤師,我們要做的就是覺醒,就是聆聽。」——《獅子追蹤師的生命指南》 「清晨三點,我在時差帶來的詭異中間地帶醒來。」這是翻開前言的第一句話。 「覺醒」意味著什麼?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從夢中醒來,從沉睡中甦醒。 若知道自己正在睡夢中,要醒來很容易;但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在夢中,遑論保持清醒了。沉睡的狀態並非身體的專利,心與靈的沉睡才更難喚醒。 「如果說我們在現代生活裡迷失,好比失去價值、方向與歸屬,那都是因為我們已經與更加本能且天生的一部分脫節了。」——《獅子追蹤師的生命指南》 我們常說的熱情、天賦與活著的目的,換句話說其實就是「你能給予的東西」。天賦的英文是 Gift,是一份禮物,不只代表著上帝給每個人的禮物,也是你能給這個世界的禮物。 每個人都帶著一份禮物來到這個世界上,但並非每個人都有徹底的使用這份禮物,舒適的生活讓我們離本能越來越遠,屬於生命的禮物也蒙上一層灰,人們的存活機率越來越高,卻越發感受不到活著帶來的純粹。 在書中除了作者以外還有兩位獅子追蹤師——艾力克斯與雷尼斯,他們皆曾經歷過最糟的處境,飢餓、匱乏,這訓練了他們單純以本能生存下去的本事,他們從自然環境中學習,把鳥類當作自己的嚮導,除了這些,還有內在直覺的甦醒,就像雷尼斯所說的:「我不知道我們要去哪兒,但我確切知道怎麼抵達那裡。」 覺醒的第一步,就是找回本能。找回追蹤自己生命的本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追蹤師。 (同場加映:找不到人生方向?天賦是「體驗」出來的) 追蹤:來自靈魂的召喚 「對看過一千次的事情,卻總能看出新東西,這就是追蹤師看事情的方式。」——《獅子追蹤師的生命指南》 當我們覺醒,想要踏上追蹤之路,第一步該怎麼做? 就像每一次學習新的事物時一樣,開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追蹤,就是將最微小的線索發揮最大的作用,每一個足跡,無論深淺,在這段追蹤的過程中,都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 「我們總是執著於完美以及正確,想要直接找到『獅子』。我們不明白起初幾組腳印的意義,不懂得應該將自身投資於發現的過程,而非結果。」─《獅子追蹤師的生命指南》 追蹤之路上最大的陷阱是什麼?不是來自外在的挑戰或困難,而是眼裡只容得下「目標」的自己。 縱然一開始一定有某樣事物迫使我們踏上追蹤之路,但一旦上路了,就必須忘掉自己已知的一切。已知的一切會告訴你走哪條路才是捷徑,但我們要做的卻是追蹤真實感受到的一切,那不是來自頭腦裡的知識,不是別人告訴你的「應該如何」,而是在這段追蹤之路上所發現的一切線索——你身體的感受,你的本能,你靈魂的召喚。 (你會喜歡:《靈魂急轉彎》鼓舞人心 7 大金句:「火花是活著的熱情,不是活著的目的」) 「現在,雷尼斯就在塵土上做這樣的事。他的態度是輕鬆的,不擔心錯失足跡,甚至也不在意能否找到。他只是對周遭的大地徹底敞開胸懷。」 終點:繼續挺進吧! 「艾力克斯跟雷尼斯逗留觀賞片刻,然後我們轉身離去。感覺起來非常短暫,幾乎有點反高潮。但雷尼斯與艾力克斯的動機從不來自結果,他們只活在追蹤的路上。」——《獅子追蹤師的生命指南》 獅子追蹤師的出發是為了追蹤獅子,因此當追蹤目標找到時,任務即終結,也就是這趟追蹤之旅的終點。我們每一次的出發也會有目標和終點,但在人生真正的終點——「死亡」之前的任何終點,都只不過是個逗點。 若人生真正的終點是死亡,我們究竟還為什麼而努力?曾經我也有過這樣的疑問,如果到頭來終歸一死,何必在乎如何活?面對人生的悲歡離合,感覺自己既渺小又無力抵抗,乾脆放手任憑洪流沖刷,直至被捲入深層的黑暗。 最終在黑暗裡成為光亮的仍是對於某件事的渴望,而來自這份經驗裡的頓悟,就如同本書想說的:讓追尋本身成為追尋的意義。讓自己真正享受與投入在每個當下,那就是對人生最好的詮釋。 重點不是成為什麼大人物,而是找到一件讓自己入迷到忘我的事。 《獅子追蹤師的生命指南》 (推薦閱讀:專訪曾寶儀|傷痛帶來問句,追尋本身,就是答案) 成為自己生命的追蹤師 「如果你能看見整條人生道路在眼前展開,那就不是你的人生道路。」——Joseph Campbell 「未知」是許多人感到害怕的原因,肯定、安穩的感覺仍是大多數人的追求。但若生命最大的意義就在於追尋,挪去了「未知」的生活,或許就是我們一直找不到人生意義的原因。 這本書透過追蹤獅子的足跡,點出一條讓我們走回初心的路。挪開生活中過多的添加物,才能看見自己內在最真實的渴求。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獅子追蹤師,但我們一定都具備追蹤自己生命的本能。如果你還不知道該怎麼做,或許走進書店帶走一本《獅子追蹤師的生命指南》會是你的第一步。 「你如何安排運用今日時間,會是你如何度過一生的縮影。」想要更有效地運用時間?女人迷線上《時間管理工作坊》,帶你打造高品質時間管理術,學會享受工作與生活。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24,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nQH22

好想離職怎麼辦?離開前,先想想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擇」的選項 https://ift.tt/3i1whWy 讀者創作 「我真的好想離職⋯⋯」面對名為職涯的分岔河岸,撐著竹蒿的我們,到底要往哪條路順水而流?搖搖擺擺,盼望擺渡人和你一起走。 面對職涯岔路,選「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擇」的選項 晚安,Flora。 我記得那是你準備和老闆提離職的前一週,一臉全世界欠了你二百萬的樣子,帶著電腦、筆記本和一疊從沒見你讀完的報告。「我待不下去了!」你都沒坐定,便拋下這句話。 接著,我看你欲言又止,「⋯⋯但我又不知道我能做什麼⋯⋯」Flora 整個人就像消了氣的氣球。 我記得很清楚,當天 2 個小時的時間,我們討論了工作現況、職涯選擇,和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題目都很大,當天我是這麼說的:「讓我們從可以讓『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擇』的選項開始討論吧!」 擺渡人,拼了命活出自己的同時,擺渡人。 九局下半,揮棒之後比賽將結束。我只問:這是你要的結局嗎? 文章大綱 1. 請選擇: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擇」的選項 困境的轉淚點:開始你的「小型嘗試」 希臘寓言:《刺蝟與狐狸》 2. 永遠都有第三個選項 永遠都有第三個選項 這是寫給你的一封信:這是你要的結局嗎 圖片|Photo by Adolfo Félix on Unsplash 1. 請選擇: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擇」的選項 回到文章的開頭「我待不下去了!」,Flora 我想提醒你,別急著走,至少別為了「不開心」、「受委屈」就輕易離開。因為這不僅不能夠讓你從現在的工作有所收穫,更有可能影響到下一階段的職涯。 讓我們從「⋯⋯但我又不知道我能做什麼⋯⋯」這個問題作為開始,我將和你分享一則寓言故事,同事 Leo 在職涯選擇的過程,在最後,有寫給你的一封信。 困境的轉淚點:開始你的「小型嘗試」 「⋯⋯但我又不知道我能做什麼⋯⋯」的困境源自於,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和會什麼。Flora 這其實沒關係,我們可以從「不要什麼」開始做起。 記得每次吃飯的時候,如果餐點剛好有香菜,你總是囑咐店家老闆或訂餐的同事,在備註欄寫上「不加香菜」。為什麼?因為你不喜歡。 在工作上我們也可以這麼做。比如說,你真的十分擅長與人相處、社交,於是一開始你在公司裡頭的職能是:業務,但你一點都不喜歡拋頭露面。 於是,你可能會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線上經營社群工作者或客戶成功經理;像我,就很討厭行政作業,舉凡填寫表單、寫企劃,都不是我在行的事情,於是,我在工作上的選擇自然就不會偏向行銷企劃、行政管理的職務類型。 當同事每一次類似的專案都叫上你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正在累積新的專業。 (推薦閱讀:何謂自我察覺?嘗試以「第三人稱」角度,全方位觀察自己) 如何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我建議你去做「小型嘗試」。 你有看過不吃榴蓮的人,第一次嘗試吃榴蓮的時候嗎?他們會從伸出舌頭,用輕點(幾乎沒碰到!)的方式,去嚐嚐看榴槤的味道。這就是小型嘗試!沒有任何一位不吃榴蓮的人,會突然一大口咬下榴槤。 當公司進行的專案中,有些小忙你可以協助,而你正好沒做過,去試試看吧!當你發現 Podcast 現在正火熱,而你也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能成為內容創作者,OK,去錄個兩集吧!當你發現社群上有一個行銷比賽,你想累積行銷經驗,去組隊參加吧! 你不必擔心因為突然咬了一大口榴槤,味道實在不適就吐了出來。這些嘗試都「輕薄短小」,他不會影響到你的正職工作,一來可以測試你「喜不喜歡」這項職能,二者則能透過「小型嘗試」知道,和其他部門、專案的同事相處,和他們聊聊,你會知道要是換了另外一個領域,是不是如自己所想的那般美好。 記得嗎?人們是很容易知道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的。 當同事每一次類似的專案都叫上你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正在累積新的專業。 希臘寓言:《刺蝟與狐狸》 我自己找到天賦與熱情的方法之一,是透過《從 A 到 A+》這本由詹姆.柯林斯所著作的管理書籍裡頭提到的「刺蝟原則」來協助我發揮專長。 在書中,柯林斯講述了一段寓言故事。 狐狸十分狡詐,每天都設想各種不同的方法,想要突破刺蝟的防衛,來吃掉刺蝟。刺蝟一點都不害怕,因為牠明白,只要專注在狐狸一來,牠就伸出刺來,狐狸就無計可施了。刺蝟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牠只專注一件事情,而且這件事情,是別的動物沒有辦法學習的。 柯林斯所提出的「刺蝟原則」有三個圓圈,道理也是如此。我會這麼詮釋這三個圓圈,當然,我也把柯林斯的原話寫在括號裡面。 原內容出處:《從 A 到 A+》刺蝟原則。圖片|張智鈞 優勢:你在哪些方面做得比隔壁同事、同學還要好?(在哪些方面能達到世界頂尖的水準?) 資源:有人因此願意付錢,給你和你的作品?(經濟引擎主要靠甚麼來驅動?) 願景:每天睜開眼睛,就迫不及待想要做的事情?(對何種事業充滿熱情?) 這三個圓圈的交集,就是我們可以奮鬥的目標,也是我們的天賦(或者,你稱它為人生使命)所在。 請選擇: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擇」的選項。 如果你有注意到,不論是「小型嘗試」或「刺蝟原則」,都是在幫助我們累積「更多的選擇」。前面的「小型嘗試」協助我們找到新的可能性,因為輕薄短小,你的機會成本很低,不會因為突然投入太多時間或精力,而把資源消耗殆盡。 後者的「刺蝟原則」,我們並不強求一開始就找到三個圓圈的交集。假設只有「優勢」和「資源」兩者交集,至少,你可以因此賺到相當不錯的財富;如果是「優勢」和「願景」的交集,或許只要調整行銷方式,讓更多潛在客戶知道你,那麼離最大交集就不遠了⋯⋯,只要我們持續選擇「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擇』的選項」,我認為在職涯、人生的路上,都會有我們的一席之地。 (你會喜歡:「我的選擇正確嗎?」給左右為難的猶豫離職者:凡事瞻前顧後,容易出現決策後的失調) 2. 永遠都有第三個選項 我有位非常好的戰友叫做 Leo,前陣子我們講了 90 分鐘的電話,他正在為 Q3 的組織變動煩惱。他原本是後勤的企劃單位,但他真的很想要調往前線,不論是業務或商業開發,都躍躍欲試,而在 Leo 過去 3 年多來的工作表現,也在在證明他有商業的洞察力。部門主管,卻始終一直在為空缺已久的行銷崗位找候選人。 Leo 想去第一線,卻不想擔任行銷;部門主管認為現在我們正缺少可以執行行銷企劃的人⋯⋯他們倆為此溝通有 2 個月之久。 我在電話中和 Leo 説,你和部門主管的討論現在是沒有交集點的。因為 Leo 是「因人找事」,而部門主管是「因事找人」,這最根本的認知誤差,會讓你們的討論每每都是無疾而終,無法推進。我問 Leo「老闆應該要為你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崗位嗎?」,其實大可不必。我認為也不用過於氣餒。 我提供 Leo 新的思考方向:別陷入在不是 A 就是 B 的框框裡。 意思是你想去第一線、部門主管需要一位行銷,難道只有這兩種選擇嗎?沒有選擇,通常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想到」而已。我推薦 Leo 暫時性的放棄思考關於職銜、職能、組織架構的限制,先去釐清目前組織所需要的能力欠缺什麼,並整合自己目前的能力各有哪些和自己的職涯地圖。 又過了兩週,Leo 打給我,聲音充滿雀躍。在 Q3 開始他的新的工作是:營運長特助。 在選項 A 和選項 B 之外,永遠都有選項 C。如果沒有,那只是還沒有想到而已。 圖片|photo from xframe.io (延伸閱讀:「對的」生涯、職涯選擇,能讓你通往幸福嗎?) 這是寫給你的一封信:這是你要的結局嗎 Flora 這次的談話來到了最後,我想和你分享一封信。這是一封,同樣身為擺渡人的夥伴所寫給你的信:  嘿,親愛的,你在面對什麼? 在我提筆寫下腦中所想、心中所念時,我知道同個時刻也有人在經歷同個狀態,我從不孤獨,你也不會是一個人。 經過情緒的波動,久違的潰堤,還有倔強抹掉臉上的軟弱,我告訴自己,不要再讓自己重複陷入此情境了。我已經想不起來第幾次,在這個岔路口,我到底停擺了多久。 我們不能預測選擇左邊的道路以後,右邊的海風是不是更擅長親吻你的臉頰;當然右邊的路烏雲較多,同樣無法保證左邊的山林間亦是晴朗。 我陪你勇敢抉擇時,便不會要你為未來背書,可是你要相信,走出第一步才知道過往值不值得。當然愛玲姐姐說了:「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人生難道不是?」 想像今天是你完成決定的那一天。想想那些可能聽到的話語、感應到的眼神,和主動向你交談的人,你感覺到什麼?是捨不得還是坦然?仔細覺察自己的情緒。 (同場加映:專訪岸見一郎:我們不是變幸福,而是覺察此刻就是幸福) 就像是一場棒球賽,九局下半,我站在打擊區,知道此次揮棒比賽就結束,我回想這場比賽,我記得場外的吆喝聲,記得高空外野球的拋物線,我曾不顧一切地撲向壘包取得讚賞,也曾因為失誤失了分,但這如果是最後一場比賽,我只問:這是你要的結局嗎? 在那一刻,我用遠觀的角度,再一次看看自己身處的岔路,想要確認我當初怎麼且行且走地到此處,曾經我篤定的頷首變成自覺無能應對的情境,可是我卻也看到一路走來的閃亮。 擺渡人,拼命活出自我的同時,擺渡人。 圖片|Photo by Haley Hamilton on Unsplash 小型嘗試、刺蝟原則,都是很好的做法。保持原則,選「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擇」以及去思考「第三種選項」,不過,接下來是你的功課了。 拿支筆,寫下來。不變的道理是,透過旁人的對話只能協助釐清,真正做決定的人還是你自己。 記得保持微笑,保持聯絡,因為你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會在遇到對方,而當下又是什麼樣的光景。 Flora 歡迎你在下一次遇到挑戰的時候,我們再一塊兒聊聊。我認為很多好的點子,都是從交換彼此所遇到的挑戰和建議開始發生的。 就先約翰啦,晚安。 「你如何安排運用今日時間,會是你如何度過一生的縮影。」想要更有效地運用時間?女人迷線上《時間管理工作坊》,帶你打造高品質時間管理術,學會享受工作與生活。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24,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1whWy

別把感情當成 checklist 來經營!所謂磨合,是我們願意共同面對「新的狀況」 https://ift.tt/3ryNSsf 許嬰寧 心理師 親密關係中會先熱戀,然後再落入磨合期,感情之路上上下下,到底什麼才是長久穩定的關鍵? 「他騙了我,我再也無法相信他。」 「他現在這樣,就表示他以後都會這樣。」 「他和我想的不一樣。」 「我都不認識他了。」 感情過了熱戀期,很多人就會進入「檢核期」。也就是很多人說的「磨合期」。 磨合的意思,照理來說應該是有來有往,有討論,有溝通,有彼此的意見交流,然後有所退讓和取捨。彼此可能都得接受對方的意見不同,然後放棄自己一部分的想法。這才是磨合。 可是有些人在進入熱戀期後,還沒有準備好要接受磨合的話,會不小心掉入「檢核期」,自己卻不知道。那就是開始發現對方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樣,難以接受,就開始出現抗拒和失望的感覺。「怎麼會這樣?當初我以為的他不是這樣的?」 如果失望和抗拒持續擴大,會讓人對這段感情開始扣分,口角就會變多,非常可惜。因為或許對方並沒有改變,還是原本那個他,只是隨著感情穩定,關係發展中正常的投入更多真實的樣貌,衝擊了我們本來在熱戀中理想畫面,這是正常的過程,只是我們「準備好了沒有」。 圖片|Photo by Kostikova Natalia on PIXTA (推薦閱讀:「對的人」三大必備條件?感情是兩個人的事,需要雙方一起努力) 我們都在擇偶的當下心中有張 checklist(清單),希望對方能夠符合自己想要的樣子,一一勾選都符合後,才會開始進入熱戀,可是有時候我們卻忘了,感情過了第一關後,就要適當地把 checklist 放下,才能貼近彼此真實的樣貌。 因為當初我們都是通過了彼此的 checklist 才進入熱戀的,如果還緊握著 checklist 持續評分的話,就表示我們的標準「又提高了」,把生活中細微的部分也都逐一隨後加入標準當中,那麼對方當然容易掉出及格範圍,這樣其實為難了對方,也為難了自己。只能再次刷掉這個對象,然後又再次回到第一階段。 例如,我想要找一個體貼的人,我在交往初期看見他的體貼,噓寒問暖、幫我撐傘、讓我點菜等,因此進入了熱戀,但是熱戀過後,我卻發現他忘記情人節、忘記回電、在我生病時依然維持日常互動,並未主動提出陪我看病等,這時候我可能會因為身體不適,而牽連我的情緒,感覺更糟,因此忽略了對方依然持續表現的噓寒問暖、撐傘、依照你的口味點菜等「基本盤」。 所謂磨合,不是只有針對意見不同的時候溝通,也是面對「新的狀況的討論」,交往時期沒碰過生病,因此還沒機會磨合這一塊,對方或許不是不願意做,只是不了解我的需求。 找一個感覺的人,往往心中其實都有張無形的 checklist,可是感情不是一張 checklist 而已,還有好多這張清單以外無法羅列的狀況題,是遇到了才能一起面對討論的。 那個能與你一起討論的人,那應該是你 checklist 上第一項,能夠溝通。 情緒總是大起大落,難以保持自身穩定?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陪你釐清情緒背後的需求,找到適合自己補充能量的方式。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24,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yNSsf

2021年7月23日 星期五

為什麼害羞談自己的慾望?從《性/生活》談女性慾望 https://ift.tt/3ByFjCj 讀者創作 「人有七情六慾,女性當然不例外。」作者透過 Netflix 原創影集《性/生活》討論女性情慾,以及如何透過「書寫」找回最真實的自己。(本文涉及劇情討論,請斟酌閱讀。) 文|勤愛自己 害羞的「看見」及女性書寫 Netflix 原創影集《性/生活》(Sex/Life)引起高度討論,很多女生愛看又害羞,甚至得躲著家人偷偷地看。這齣限制級美劇,以女性視角,探討對慾望的需求與自我的追尋,但女主角比莉已不是單身,而是已婚、有小孩的人妻身份,因為在筆電寫下赤裸性愛日記,又被老公看見而引起軒然大波。 當媽的她對照顧兩個年幼孩子感到精疲力盡,並懷念起過往自由之身,她開始書寫日記,也常回想著年輕時的放蕩不羈與前男友的過往,這位舊情人當年讓她傷透了心,但帶給她的狂野和激情至今仍無法忘懷,隨著寫下一篇又一篇的文字,她開始質疑自己為何走到了現在的處境。 圖片|美劇《性/生活》(Sex/Life)劇照 (推薦閱讀:近三成有伴女性無性生活?並非無需求,關係變化與親密感消失是主因) 難以「做自己」的女性框架 當網路聲量都著眼在讓人臉紅心跳的姿勢,甚至龐然大尺寸中,影集因為行銷考量或是某些原因而被情色化,卻無法真正貼近我所了解的周遭女性經驗。 很少人看見,產後的媽媽和嬰兒在兩人世界裡憂鬱和孤立,沒有太多人跟她真正對話,當她的世界縮小到只能和嬰兒說話或自信自語時,回想和前男友「濃烈連結」的精神出軌,正好跟她寂寞而失落的當下形成強烈對比。 我被比莉在愛與淚下寫的日記打到心,那是怎麼樣的壓力和壓抑啊!無法跟閨蜜說清楚,也沒有人可以理解,生活中已有愛她的「標準」好老公,過著「常軌」的舒適生活,為何無法停止性愛的糾結和耽溺? 她只好在母職和妻子角色的空檔裡,在深夜或零碎的時間陪自己喝酒,邊帶著罪惡感一字字地寫下情緒,主要是那些過去和前男友「人和人連結」的生動細節。 安全感 vs 不安定的刺激、樸實忠誠 vs 甜言蜜語與承諾、願意原諒所愛 vs 不斷傷害對方⋯⋯,看似二元的簡單選擇,仍在心中出現極大的掙扎,比莉的內心獨白說出目前所處的困境:「我曾經覺得自己過得自由自在,所到之處都充滿希望,尤其是在遇見他之後,能夠暢快地追求快樂,但現在一切卻變得不一樣了。」 圖片|美劇《性/生活》(Sex/Life)劇照 (延伸閱讀:「有伴侶,還是對他人有慾望」認識自己內心的三種渴望) 掙脫和找尋自我 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就算是女性意識抬頭的二十一世紀,仍不免讓人感慨有些女人依舊得穿別人的鞋子走路,如果步入婚姻又是全職主婦,角色只限縮到妻子和母親,不能有太多慾望、不能隨意隨性,哺乳才是有愛、擅於育兒的表現,更不能幻想和寫日記(以免被偷看)。 在外面工作的老公可以有新的歷練和人際關係,但她的社交圈侷限家中和托兒所,孤獨之餘也對當前的自己感到非常陌生和困惑,她想起前男友,「我需要再感受一次那迷人又相互連結的經驗,那是真實的,是完全另一個我,我當時不一樣」。 或許也因產後憂鬱而誘發心神無法安定,並開始質疑當下的一切,懷疑之前的選擇。 對大齡婦女的我而言,因部分感同身受而心有戚戚焉,看見情慾畫面會帶著欣賞,但少了激情和渴望,因為需要的已是不一樣。 愛情(或性愛)像是旅行的過程,剛開始會想看很多、挑很多,然後帶回家變成己有;或是想要玩得精緻,不想太傷神,又想讓性價比最高。 每一次的旅行前都帶著期待,有開心美好也有不如人意,或是需要冒險甚至付出代價,無論是哪種旅行方式或旅伴,都會在心中留下痕跡。 年歲漸長,經歷越多,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也或許最好的旅行就在日常,找適合的地方居遊,也或許就在住處附近走走,簡單就是幸福。 雖然整部劇情對女性慾望的凝視並不友善,但劇中角色也試圖反抗這些視角和單一框架。 人妻的生活被各種女性角色所切割,被外界各種對女性期待砸碎,只剩想像力是自由的,只剩下精神出走作為一種反抗,以及拒絕麻木、身心解離的手段,書寫是她想要讓自己的婚姻生活走下去的動力之一。 吳爾芙在著作《自己的房間》開宗明義提到,女人要寫作一定要有自己的房間和每年五百英鎊的收入,比莉卻只能在餐桌上敲出心酸,或是陽台、小角落裡建構自己的想像,已是博士候選人的她,因婚後的專職角色失去在職場發光發熱的機會,看似生活優渥,但沒有主導權,寫日記成了一種救贖,所以女性書寫(有人稱陰性書寫)是自我療癒之路。 我寫的是你還是自己 廣義來說,從職場、育兒、伴侶關係、親人朋友,圍繞著女性、以女性為視角的寫作,都是女性書寫的一種。無論是自我至上、身體慾望滿溢,甚至遍地夢境、想像、回憶與感覺,都是完全個人化的歷程。 若從專注女性身體感覺入手,會在字裡行間流露著取悅自己的自戀情結,把文字當作自己的鏡象世界來建構,排除了他者眼光(男性慾望的眼光)的自我欣賞,是一種更私密的個人空間。 這是一種姿態,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一個通向身體與思想的橋樑,以獨立的人格和精神為基礎,以鮮明的女性意識為旗幟,尋找一種不傷害自然與天性的,健康本質,帶著細膩的女性特質,雖從身體出發,但不受限於身體,也充滿感性和靈性,擴展到外在世界,成了一種真實存在。以女性身體去對抗常規,包括了社會對女性身體的標籤,也包括了對女性情慾的限制。 劇中對於女人的私密情感方面,訴說了對於情慾、情愛的解放及表白,不再受賢妻良母形象的羈絆,露骨地表現女性大膽追求自身愉悅(雖然都已成過往),這便是屬於女性多元的情感愛戀,平日保有氣質人婦的形象,但在私密日記的描摹下徹底翻轉。 人有七情六慾,女性當然不例外,是有權力追求屬於自身的喜歡和幸福的,細膩的幽微心境和情感若能表現出來,日記或札記就成了訴說的載體。 我們的疼痛和心傷可以在自己寫的文字裡被看見,生活中那些說不清楚、無人提及,卻沉在心裡的煩惱、憂傷,都值得被重新講述或詮釋,甚至在敘說裡,找到化解之道、支持的力量。 通過書寫可以體驗到一種完整性,一種對我們與他人關係裡被忽視探索方式,也將我們長期以來知道但沒有正視的東西放到了正確的位置。 書寫延伸了真實的小宇宙,將鬆散但相關的線索編織在一起的過程中,創造了以女性為中心的生活形象。無論是以往還是未來,尤其是翻著過去,看見那時的自己,那時的自由自在,還有那時的熱情。 面對最真實的自己,就是面對最真實的感情,這不僅限於情感與情慾,還有生命中的重要事項,發現那個真實的另一個自我,想念的其實是自己,如果能找到本我,在狹隘的自我中更加入了均衡的外在關係。 圖片|Photo by Green Chameleon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為什麼要寫日記?反省已經過去的今天,為明天做好準備) 找到探索覺察和自我支持的方法 婚姻生活沒有性福,就不會有幸福?這要看夫妻間彼此對性需求的看待,只是婚姻的經營,不只單單「性福」這方面,還有更多生活面向需要磨合調適。 當愛人成為家人,心靈契合或許不能強求,更務實的是可以接納、包容彼此,尊重對方的興趣(甚至願意參與),保持婚姻中的小小樂趣也很重要。 如果願意和喜歡,可以把那些感覺或狀況寫下來,書寫通常可以協助我們理清思緒,或面對與接受原本漂浮在思緒中的狀況。如果擔心被其他人看見,可以在電腦中將檔案上鎖,書寫完就刪除或撕毀也可以,重點是在書寫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和自己對話、整理思緒,進而更認識自我、重建本我。認識自己,看見自身的存在,會越來越有自信,不失去與自己連結的能力。 作家格十三在《了不起的中年婦女》書中提到,活到中年的女人,各個練就「苦笑」的人生絕技,雖然帶點兒酸楚,但能坦然寫出來就是一份豁達,她寫中很多人的心情:「愛不愛這種事不要和別人比,幸福不幸福這種事要自己去度量。」、「中年人的表白,含蓄到無法用言語表達。」、「佛系夫妻是中年夫妻愛情的顛峰,意指只要身體一碰床,乾柴先睡著,烈火則如釋重負地放空大腦。」 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我可以在燭光下拋媚眼,也可以在冷風中翻白眼。我可以手無縛雞之力,也可以一手抱娃,一手五個超市袋子自己提。我可甜可鹹,可淑女可罵街,可蘿莉可御姊,可女王可女僕⋯⋯因為我是個老母。每一個老母都是自我調節情緒的高手⋯⋯」。 或許,期待中年人說「我愛你」好像真的有點難,做愛做的事也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不過表達「我愛你」可以更自由,因為方法太多樣了,而且會讓彼此都有感而相互影響。所以,我書寫,可以抒發情緒,可以表述立場,或許,也能讓對方讀懂我的心,安於攜手相伴。 明明有休息,為什麼越來越累?女人迷《能量抱報》,提供 12 種能量恢復方法,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能量回升」循環。免費試閱請點我。 July 24,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yFjCj

為了孩子不離婚真的好嗎?至婚姻觸礁的你:一定要先保護好自己,才能保護孩子 https://ift.tt/3eOGFim 許嬰寧 心理師 對孩子而言,有父母陪在身邊固然很好,但如果長年爭執的兩個人待在同一個屋簷下,當父母吵架或冷戰時,你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不需要等到「孩子長到幾歲」才能離婚,對孩子真正好的影響是⋯⋯? 為了孩子不離婚,對孩子真的是好的嗎? 很多相處不順的伴侶沒有離婚,往往都是因為有孩子的關係,為了孩子,選擇不離婚。 可是,在接下來的歲月裡,感覺婚姻生活痛苦,感覺不自由,甚至感覺被綁在原地,也找不到可以離婚的時間點,不知道孩子長到多大,才算是可以選擇做自己。 一、孩子可能永遠都準備不好 孩子太小,不可能自主開始心理建設,若考慮要離婚,一定要主動開始幫孩子做建設,否則孩子永遠都不會準備好,並不會因為他年紀增長、懂事了,就會某天準備好可以接受父母的分開。 所以不要等著「孩子長到幾歲了」,我才能離婚。 二、沒離婚的父母相處不睦,孩子當然也非常清楚 孩子其實很敏感,對於家裡互動狀況、大家的情緒表現都很敏感,當父母開始吵架、孩子就容易受到影響。 每個孩子特質不同,有些會更安靜、有些會更暴躁,有些會變得看似早熟,但其實是用他的自我保護機制,在上演「我不在乎」的劇情,因此父母雖沒離婚,但對孩子的影響不見得比較小,甚至是拖更長。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三、孩子害怕的是什麼 大人常以為孩子害怕的是孩子少了一半的愛、以為孩子會害怕被問及為什麼單親,孩子害怕的點有時候並不是這些。 依照孩子的年紀不同,他們想像的也和大人有落差。較小的孩子,最容易陷入的恐懼是「是不是我的錯?」還有「你們是不是不要我了?」好好瞭解孩子的害怕,才能對症安撫。 (延伸閱讀:催眠故事|「又不是我的錯,為什麼要道歉」內在小孩的無助,你有聽見嗎) 四、減少對孩子的影響和改變 決定離婚的時候,父母要以減少對孩子的影響做規劃,越早越完善的規劃,甚至和孩子去討論,才能降低對孩子的影響。 影響是不可能避免,父母也千萬不要帶著補償心態去面對孩子,那會對孩子來說造成困惑,也對日後互動形成痛點。 五、保護自己,你才有能力保護孩子 無論是什麼原因讓父母提議離婚,為人父母的一定要先保護好自己,才能保護孩子。 當我們陷入身心俱疲的狀況,往往對孩子的耐心也會降低,對孩子的行為和需求的敏感度也會銳減,這些都是潛在的傷害。 當我們勉強自己,就有可能連帶傷害孩子。 圖片|Photo by Sandy Millar on Unsplash 父母分開固然不是最理想的狀態,但對於已有婚姻問題且無法解決的伴侶來說,勉強留在婚姻裡,恐怕對自己和對孩子是長期的惡性循環。 在你們爭吵的時候,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而孩子也漸漸築起心牆,承受害怕,不知不覺也影響了孩子對感情、對家庭的想像。 明明有休息,為什麼越來越累?女人迷《能量抱報》,提供 12 種能量恢復方法,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能量回升」循環。免費試閱請點我。 July 23,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OGFim

為什麼伴侶都不會「主動一點」?致在一起很久的你們:別用指責的口吻,溝通你的想要 https://ift.tt/3kP70B4 許嬰寧 心理師 如果你覺得伴侶不夠貼心,通常那不是故意的,而是對方真的不懂。因此在溝通的過程中,減少責備的口吻,多一點耐心,是伴侶之間完美磨合的重點。 最近一個朋友跟我說:「我覺得男友不夠貼心,每次都要我開口要求他幫我做什麼,他才會做,為什麼他都不會主動一點呢?」 我問他:「像是什麼?」 朋友說:「例如我們的紀念日、情人節這些,他的生日我都會提早幫他準備,可是換作是我的生日,他卻都沒有安排,最後就是吃了一頓飯,好失望。」 我問他:「你有跟他提過,你希望怎樣過生日呢?」 朋友不解:「我怎麼可能自己說啦!他為什麼不能自己想呢?」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所有的需求,都需要主動溝通 你的男友不是不願意,他可能不懂你要的是什麼。即使再怎麼難為情,開口讓他了解你的需求,都比事後失望來的好。 「我為什麼要開口要求呢?」你可以重新定義「要求」,因為你只要把你的需求看作是要求,那你就會自己不開心,好像他做到是應該,沒做到就是不應該、不貼心,那不管他有沒有做到,你都不會滿意和感動。 如果你把你的需求當作是你的重要事情和他分享,把對方當成一個神隊友,和你一起經營你想要的關係,教他怎樣成為你最信賴的隊友,可以分享內心的知己,你就會有更多熱誠與他討論你的需求,你喜歡怎樣被對待、你希望他能多做一點什麼。 (延伸閱讀:如何面對頻頻失誤的豬隊友?別妄想改變他人,超脫批判情緒) 別用指責的口吻,溝通你的想要 另一半畢竟不是你,他需要透過學習才能了解如何貼近你,每個人的學習效率都不一樣,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受挫,有些人會更加倍努力學習,但有些人會因此而退縮,感覺不自在,或是不被認同,好像自己的用心都被否定了一樣,相處之間變得戰戰兢兢,深怕做不好,惹你不開心,反而連原本的好意都會減少。 感情當中最不需要的就是被指責,除非犯錯,否則誰都不想要因為無心之過被指責。 不夠貼心通常不是故意的,因此是可以被引導的,這就是經營。 把自己的需求清楚表達,換來彼此少一點摩擦,少一點磨合花費的時間,多一點正面相處的經驗,多一點互相鼓勵和投其所好的機會,對雙方來說都是莫大的好感。 總是不自覺地抱怨工作與人生,無法有效解決負面狀態?能量管理有方法!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帶領你自我詰問,找到低能量癥結點!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23,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P70B4

許菁芳為你選書|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即使是看似最邊緣的人之間,夢想都會閃閃發亮 https://ift.tt/3rtyJs9 許菁芳 《午夜天鵝》是日本導演內田英治,為同名電影所撰寫的原著小說,講述跨性別工作者凪莎與問題少女一果之間,追逐夢想的故事。 居家防疫兩個月,似乎快要抵達尾聲。這段期間,是否把握機會閱讀呢?各國翻譯小說是我這一段時間的閱讀重點,周遊列國,從英國到土耳其,從印度到中國,現在回到心理距離最接近的日本,也接上熟悉的性別題材。 《午夜天鵝》是日本導演內田英治,為同名電影所撰寫的原著小說。內田英治擅長編劇與導演,特別能夠處理關於欲望、邊緣、暴力與孤獨的題材。台灣觀眾較熟悉的作品,可能是他參與編導 的 Netflix 影集《AV帝王:全裸監督》。影集的主角是日本色情片導演村西透,在八零年代推出的作品,徹底改變成人影片產業。 《午夜天鵝》是 2020 年的新作,同樣專注娛樂公關產業,不過場景相當特別,是跨性別表演工作者的俱樂部。 圖片|《午夜天鵝》劇照 主角名為凪莎,出生時是男性,認同是女性。她在新宿工作存錢,每晚表演歌舞秀,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到泰國完成變性手術;平常獨善其身,朋友很少,也沒有伴侶。這種生活在老家一通電話後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遠親少女一果被安排送到東京跟他同住。 一果的母親早織是問題少女,很年輕就生下她,在生活裡載浮載沉。一果跟著母親的童年充滿寂寞與不安全感,有時甚至受暴。生活中唯一的期待是在公園上露天芭蕾課;手長腳長的一果擁有驚人的天賦,是天才降生在瓦礫堆中。 被強送到東京後,一果瞞著凪莎到社區舞蹈教室上課。她的才華與願景逐漸生長,芭蕾給了她一輩子沒有體會過的信心與存在感。她開始默默盼望,或許有一天,可能有一天,她可以走出社會的邊緣陰影,站上舞台的中心,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少女一果的芭蕾之美穿透人心,一旦見識過就無法忘懷。原本相當厭惡教養任務的凪莎,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痛恨的不是一果本人,是一果讓她想起了無生趣,孤獨絕望的自己。 但是,也是一果在舞台上天生而就的藝術光采,讓凪莎升起對生命的盼望——「想讓一果跳舞,成為眾人目光焦點」——即使是要放棄自己變性的存款,要犧牲身體,也在所不辭。 凪莎從未想過自己會體驗到身為母親的感覺,但是,一果的存在讓她更一步認識了自己,「我想要成為一果的母親」。 於此,一果的的光采成為所有人的寄託。 (推薦閱讀:為你選書|《午夜天鵝》:不被社會接受的人,也有好好去愛的權利) 圖片|《午夜天鵝》劇照 夢想是生命的動力;但是,弔詭的發展是,幾乎所有故事中的母親都把夢想寄託在女兒身上。一果的母親早織出現在芭蕾比賽的現場,把怯場哭泣的一果帶回廣島老家,從此禁止一果再跳舞。看似是保護女兒,事實卻是控制。 早織懼怕芭蕾。芭蕾會把她的女兒帶向世界,帶離她的身邊。一個匱乏的母親沒有辦法接受女兒擁有獨立的命運,只能限制她不讓她成為她自己。 凪莎也把身為女人的完整性,錯誤地寄託在一果身上。到泰國完成變性手術,凪莎追回廣島老家,跟一果的母親大聲爭執要把一果帶回東京。拉扯中凪莎的上衣被撕破,她一邊遮掩隆起的胸部,一邊回頭對一果證明:「我已經成為女人了,我能成為一果的母親」。 彷彿只要一果答應成為她的女兒,她就證明了自己是完整的女人。但沒有人能夠透過另一個人的肯定獲得靈魂的完整;沒有母親能夠透過女兒的成就或任何獲得自身生命的進展。更何況,凪莎並不是一果的母親。 夢想雖然閃閃發光,但是,如果把夢想寄託在別人身上,有一天終會失落。 (同場加映:總是找理由貶低自己?別再粉碎自己的夢想,試著當一個自我欣賞的人) 圖片|《午夜天鵝》劇照 一果的芭蕾課同學琳,也同樣背負了母親的期許。從小在富裕家庭長大,「我們家的錢就像溫泉一樣,會自己冒出來」。或許是因為母親少時在紐約的芭蕾學校沒有成功,唯一的期許就是把琳送出國學芭蕾;母親與琳唯一的共通話題就是芭蕾。 但是琳自始至終都很清楚自己沒有那樣的實力,在天賦異稟的一果出現後,琳更加清楚此路不通。放棄芭蕾,卻不知何去何從,琳最後在家宴眾目睽睽之下自殺——她肩上揹負的不是她自己的夢想,但那個夢想已經吞噬了她。除去芭蕾夢之外,少女沒有自己,寧可結束生命。 夢想是個好東西,人人都應該有一個;《午夜天鵝》給人的警世寓言,卻是從夢想的反面表述。如果夢想不是妳自己的,如果妳盲目地背負他人的夢想,不願生長出自己的力量,下場可能會相當悲傷。 (你會喜歡:長大後,我才理解的那些事:母親年輕時,也曾有過自己的夢想) 圖片|《午夜天鵝》劇照 故事的最後,兩位女主角終於走向自己的夢想。凪莎在一果離開之後失去了求生的意志,變性手術後最需要好好照顧身體,她卻一蹶不振,從社會的底層流落到更底層。 當一果找到她時,凪莎的身體幾近癱瘓,已經抵達了人生最後的階段 。按照凪莎的心願,一果帶她來到燦藍的海邊,準備在凪莎的童年夢景中走向生命終點。視力所剩無幾的凪莎仍然可以感覺到海水的氣味,沙灘的觸感,聽得見浪花的聲音。 最後一刻,一果遞給凪莎一份信件——那是一果獲獎進入英國芭蕾學校的信件。少女一果追夢,是她真心的夢想,越追越有生命力。在凪莎生命的盡頭,終究有一段溫暖而圓滿的陪伴。 夢想,還是要扎扎實實地來自自己的心,才會在現實與命運接踵而來的過程裡,一遍又一遍翻新力量,一階一階走向完全屬於自己的人生。 「你如何安排運用今日時間,會是你如何度過一生的縮影。」想要更有效地運用時間?女人迷線上《時間管理工作坊》,帶你打造高品質時間管理術,學會享受工作與生活。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23,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tyJs9

為你點歌|約會冒牌者症候群:我愛你,可是我覺得自己不配跟你在一起 https://ift.tt/2UyFT2s 海苔熊 有些關係的困境,是來自於內心的那種「配不上」,導致彼此沒有辦法達成真正的親密⋯⋯如果這是你的或伴侶的狀態,可以試試文章的幾種方法,面對親密關係。 圖片|作者提供 嗨,親愛的C: 時間過了多久呢?應該有七年了吧 XD。妳過得好嗎?有沒有找到合適妳的女孩呢?妳這麼好,是我不好、配不上妳。我不想給這麼多負能量,只是想問問妳過得好不好,妳還會想起我嗎?還會記得這首歌嗎?我們第一次一起去看的電影的插曲,最喜歡的就是這首! ⋯⋯妳還會,記得我嗎? 謝謝妳陪我度過重度憂鬱的兩年,謝謝我愛過妳;謝謝妳愛過我。 「生死夾縫 才能見證 你是我 肩上天使 一直在為我等 你是我 肩上天使 我從未一個人」 想起妳,再次品嘗這首歌,這幾句讓我最動心。還是很感謝妳,想起妳就是感恩的心~感謝有妳 XD,真的感謝有妳啦!如果不是妳的陪伴,或許我就離開這個世界了吧。 謝謝妳,C。 謝謝妳,我的初戀。 by 箱子裡的晴天(點播時間:2021/7/12 下午 2:38:07) 親愛的箱子裡的晴天: 謝謝你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雖然故事很短,但可以感覺出來你對對方的思念很長。她是你生命當中的天使,在你地獄鬼門關的時候,給你一點點存活下去的力量。 她的陪伴就像是一道曙光,也像是一條繩子,在你覺得對世界絕望的時候,有一條繩子可以讓你拉著,使你不至於墮落到深淵裡面。 我常常說,憂鬱症患者在關係裡面會有一種「拖累感」,會覺得自己是對方的拖油瓶,當憂鬱症患者開口問對方說:「你會不會覺得我是你的麻煩?」的時候,就算對方回答:「怎麼會呢?你怎麼會這樣想呢?」憂鬱症患者也不會相信。 她可能在心裡面會跟自己說:「你只是不想要讓我難過而已吧?連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是麻煩了,你怎麼可能會覺得我不是個麻煩?」 有時候,比較有「力氣」一些些,可能會想要假裝堅強,或者是由某種勇敢來撐過去,然後希望自己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可是當對方因為自己「看起來好一點」而沒有再像以往一樣有這麼多關注的時候,內心又會有一種複雜的感覺:「是不是我看起來不夠病,你才沒有像先前一樣關心我?」[1]。 一方面厭惡自己需要靠疾病的標籤才能夠得到關注,但另外一方面,又是真的覺得好寂寞好寂寞好需要人陪伴,在這個糾結和矛盾之間,不只是患者當事人覺得很辛苦,陪伴的那個人也很辛苦。 所以我覺得,箱子裡的晴天引用這首歌「咖啡在等一個人」的歌詞恰到好處,她能夠在這麼辛苦的情況下陪伴,根本就是天使! 在這裡我想要特別解釋一下「肩膀上的天使」這個隱喻,肩膀是一個特別的身體部位,它在我們視覺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卻經常被忽略,因為我們總是看著眼前的東西或者是內心的憂鬱,卻忽略了自己的肩膀上面可能住著天使。 我記得之前聽過民俗專家講句話,他說每個人的肩膀上和頭頂上都各有一把火(所以總共是三把火),所以如果到比較陰的地方,千萬不要回頭,因為會把你肩膀上面的火給吹熄。 姑且不論他說的是真的還假的,我們可以利用肩膀上的天使或者是肩膀上的火焰來當做隱喻,每當你覺得自己掉入黑暗深淵的時候,推輕輕閉上眼睛,想像肩膀上面坐著天使或者是火焰,溫柔的照亮你的眼前。你可以試著感受火焰的溫度、光亮、還有四周那種溫暖的感受,或許原本降到零點的空氣,就會稍稍回溫一點點。 圖片|Photo by 小胖 车 on Unsplash 心理學 OK 繃 在這則點歌當中,想要跟大家分享兩件事情,一個是如果你的伴侶罹患憂鬱症你該怎麼辦, 另外一個是在感情裡面的那個「我不配」的感覺。 如果我的伴侶是憂鬱症患者: 一項研究調查了 157 對「其中一個人罹患憂鬱症」的夫婦,並找來另外 157 對健康夫婦當作對照組,結果發現憂鬱症患者的伴侶的壓力雖然沒有憂鬱症患者本人那麼高,但明顯高於對照組,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如果憂鬱症患者的伴侶沒有其他家人或是朋友的社會支持(lack of family support),所承受的壓力會更大[2]。 所以,如果你是憂鬱症患者的伴侶,第一件事情是先照顧好自己,這個照顧好自己指的是你要給自己一點界線跟空間,並不是無條件答應對方的需求。除此之外,你需要有喘息的時間,這也意味著你需要有一些「隊友」,例如對方的家人,或者親朋好友等等,可以分擔陪伴照顧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 「你自己」也要有可以聽你說話的朋友,陪伴憂鬱症患者的壓力是不容小覷的,如果你自己都沒有出口,那麼這段感情也可能會因為某天你的壓力很大,最後受不了而分手。  我不配跟你在一起: 前陣子我聽到一個有趣的專有名詞叫做「約會冒牌者症候群」(Dating Imposter Syndrome)[3],這個名詞是從冒牌者症候群衍生而來(指當事人考上了某間學校或者是進入了某一個不錯的公司,但是很擔心自己一切只是運氣好,害怕自己有一天真正的實力會被揭穿,大家會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好,這個恐懼的感覺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冒牌者),這樣的人通常會有下列的幾種感覺: 我覺得我比我的伴侶沒有吸引力 我的伴侶是可憐我可憐我才跟我在一起的 我配不上我的伴侶 當我跟伴侶一起出去的時候,我經常覺得他比我耀眼,我只是陪襯 當初對方看上我只是因為運氣好,或者只是因為我的外表,不論是在才華或者是內涵上面我覺得我完全比不上他 我覺得伴侶跟我在一起,我只是在拖累他而已 那麼,如果你有約會冒牌者症候群該怎麼辦呢?Suzannah Weiss(2017)[3]在文章中指出幾個可行的方法: (1)了解跡象(Know The Signs):要注意約會冒牌者症候群的跡象,例如,你可能會想知道「我這麼糟糕為什麼對方會喜歡我?」,或者是在關係即將要變得越來越幸福的時候,就會先拒絕對方或者是結束關係,因為你害怕對方有一天終究會發現你並沒有那麼好。  (2)了解這些感覺是正常的(Understand These Feelings Are Normal):大部分的人都會和「自己所渴望的某種特質的人」在一起,例如,你是一個對自己很沒有自信的人,你可能會找一個有自信的伴侶,在他旁邊你會有一種「他的光芒灑在你身上你也沾光」的感覺。所以會有這種感受是很正常的,每一個人身上必定會有一部分不如他的伴侶,不然兩個人就不會在一起了。 (3)識別非理性思維(Recognize Irrational Thinking):Suzannah Weiss 指出,有些冒牌者症候群的患者會有一個「壞習慣」,就是相信自己有「讀心術」(believing they can read minds)。他們可能會覺得:「我的伴侶一定在內心覺得他比我還要好!」或者是「我的伴侶一定偷偷的跟他的朋友說,當初他是因為可憐我才跟我在一起的」。這些猜測和讀心術其實都沒有什麼證據,所以如果你有這種「壞習慣」 ,你要先意識到自己正在做這件事。 (4)與你內心的批評者進行對話(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Your Inner Critic):關於這個部分我之前在另外一篇文章有談過[4],低自尊的人有些時候內心會出現自我批評的聲音(Self criticize),你可以試著和這樣的聲音對話,例如:「你覺得你伴侶會認為你配不上他,那你猜猜看他在你身上看到什麼才跟你在一起?真的是這樣嗎?」 (5)提高自尊心(Work On Your Self-Esteem):說穿了就是愛自己,這個有一點點困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文章都在討論這個。我覺得最有效的方法是,一開始你可以先藉由工作或者是各種表現來提升別人對你的評價,然後練習「接受別人的稱讚」(在其他人鼓勵你的時候說聲謝謝,你可以一邊說一邊深呼吸),慢慢的把別人對你的鼓勵和正面的眼光,內化成你身上的一部分。 (6)和你的伴侶談談(Talk To Your Partner):這一點可以承接上面的第二點,你可以和對方討論你的擔心,你也可以和對方聊一聊「他在你身上看到他所缺乏的和渴望的部分」是什麼,也就是說你的身上有沒有什麼是他比不上的。說不定會發現,你也有屬於你自己的獨特美好的部分。  圖片|Photo by Anastasia Sklyar on Unsplash 有些關係的結束,是來自於內心的那種「配不上」。這其實是一種很悲傷的感覺,一方面覺得對方高高在上,另外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不管如何努力都沒有辦法追上對方,更重要的是彼此沒有辦法達成真正的親密,因為兩人之間隔著某種距離。 但有些時候你只需要稍微把念頭轉個 10 度,想想自己也有一些不錯的地方,或者是對方身上欠缺的部分在你身上等哪裡獲得補足,或許那種「配不上的感覺」,就會淡化了一些。 此外我也想說,如果你在一段感情裡面經常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那個「過度付出」的人,出去約會都自己付錢,很怕自己虧欠對方(因為覺得當初對方是「下嫁」來陪你),所以用好多好多的努力來彌補彼此之間的差距。 吊詭的是,當你越常做這樣的事情,你們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遠,你可能會開始歸因於「他是因為愛我的金錢、愛我的肉體、愛這種可以不負責任的關係,所以才會跟我在一起」。換句話說你只要付出的越多,你就會變得越不相信,他是愛你這個人本身。   回到箱子裡的晴天的這則點播,我覺得很棒的一點是,雖然當初兩人經歷過一段不容易的日子,雖然箱子裡的晴天也曾經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但是回首當時的感情,卻有一種深深的感謝,這樣的感謝跟緬懷,讓這段關係有添上了一種溫暖的色彩。 其實,許多感情都是需要多年以後的醞釀,才會明白當初對方等待的那個你,其實也有你值得的那種珍惜。 有人說,初戀經常是懵懂且瘋狂的,但初戀通常也教會我們許多東西。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你可以點開下方的為你點歌,一邊聽一邊想像,所以你自己的初戀是發生在什麼時候,那段關係又讓你想起了什麼。或許在你一邊聽一邊想像的時刻,你會慢慢看見,那些日子的青澀,會隨著時光烘焙變成回甘的熟成。  【我要投稿海苔熊為你點歌,連結請點我。「海苔熊為你點歌」到這裡聽。】 明明有休息,為什麼越來越累?女人迷《能量抱報》,提供 12 種能量恢復方法,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能量回升」循環。免費試閱請點我。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1] 海苔熊(2017,July,17)202107116 海苔熊心理話「信箱」|如何「住在疾病標籤裡的人」相處?。Medium。 [2] Mitchell, R. E., Cronkite, R. C., & Moos, R. H. (1983). Stress, coping, and depression among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2(4), 433. [3] Suzannah Weiss(2017,August,29)Dating Imposter Syndrome Is Totally A Thing & Here's How To Deal With It. Bustle. [4] 海苔熊(2017,May,27)讀《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你對自己說的話,是生命的預言。Medium。 July 23,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UyFT2s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備戰情人節!打開情慾抽屜:發掘愛與性的渴望,做自己的女王 https://ift.tt/2V45noe Charming BrandTalks 今年七夕,跟著黛后 dr.hold 的腳步,打開慾望的抽屜!妳會在裡頭窺見自己享受情慾的樣子,感受拿回自主權的力量,在歡愉間,學會以一種更自在的方式靠近親密愛人,找到愛與性的千百種樣子。 每個人都有初識愛情最青澀的樣子。 彼時妳對費洛蒙帶來的戀愛小泡泡感到慌張與欣喜,像第一次騎車飆在無人的深夜街頭,空氣裡有危險卻又令人著迷的味道。人都說嗅覺是我們最後遺忘的感官體驗,於是青春期的成長路上,妳不自覺地把「危險」與「愛」連結在一起,那種連結深刻,好幾次妳都愛得不顧自己。 直到妳遇見溫厚如潮水般將妳包覆的人,像一顆種子遇見晚來的雨,發芽聞見泥草地的腥與百合香。妳才終於明白愛有各種姿態,而此刻的妳選擇做一個照看自己的人,選擇做一個對自己誠實的人,妳可以是誰的情人,但要永遠做自己的女王。 圖片來源|PIXTA 打開慾望的抽屜:我們對愛渴望,也對性有所欲求 妳在對自己的許諾中,重新發現一直都存於自身的力量,不再因為害怕受傷而不敢去愛,不再因為沒有自信而把自己侷限於有毒關係,甚至妳也開始懂得撫摸自己,享受身體帶來的歡快其實不必外求。 妳會驚奇地發現自己比想像中地更懂愛、更能給愛、可以有趣也能性感,懂得如何在平淡日常施展魔法,過一個充滿情趣,有滋有味的生活。 七夕情人節將至,打開那慾望與力量並存的抽屜吧!從裡到外替自己妝點上性感自信的裝扮,為妳愛的他製造驚喜是順便,最重要的是享受取悅自己、表達情慾這好玩又刺激的過程! 圖片來源|黛后 dr.hold 聞過,你就很難忘記我:費洛蒙香調的催情術 仔細地呵護、清洗妳的身體,來場放鬆的泡泡浴,換上火紅色的性感內衣,好好欣賞鏡中自己。踏出浴室前,替這特別的夜晚創造屬於你們的嗅覺記憶吧!輕灑香性香水,費洛蒙的香調在妳的肌膚瀰漫,勾魂麝香刺激彼此感官,展開屬於妳的催情術,今晚他是妳的獵物。 也想呵護愛人的心意,就用伊蘭催情精油來表達吧。請他褪去衣物躺在床上,從眉間、耳後再向下到肩頸、背脊、飽滿的臀,依蘭沈靜的香伴著妳時而輕巧時而重壓的力道,為他提供一場放鬆的按摩,空間飄蕩著令人安心的寧靜,你們什麼也沒說,什麼,也不必說:愛在一輕一重間,表露無遺。 魚水之歡後:愛如潮水,將你我包圍 偷偷用點小道具,能讓妳更享受,另一半也興奮愉悅!神秘的愛如潮水隱形膠囊,隱形的潤滑香氛膠囊,讓翻雲覆雨的夜,湧出洶湧愛水,浸溼了床單,也同時鼓舞著對方,盡情地享受兩人的魚水之歡,翻滾、歡愉,潮水是你們愛的蔓延。 更重要的是,愛如潮水隱形膠囊不只能用在親密前,也可用作日常私密處保養,取悅情人外,更能好好照顧自己。 疼愛自己是最重要的事:懂得自愛,才能活得自在 要把對性的掌握與自信從自己身上長出來是需要練習的,身心靈的健康與兩性間的親密關係習習相關。有時候,妳可能也會因女性常見的私密處問題而煩惱,害臊與另一半分享。也有時候,妳可能因為私密處肌膚暗沈而對自己沒有自信。 而這些顧慮與煩憂都將影響親密關係的和諧度,某方面來說,也影響了妳評價自己的方式。我們必須從了解、喜歡自己真實的身體樣態開始,這是自愛的練習,也是能否活得自在的關鍵課題。 保養最嬌嫩的私密肌膚:疼愛,從自己做起 私密處有著最嬌嫩的肌膚,因長期穿衣摩擦所導致的暗沉、異味,讓妳無法好好享受愉悅,總在擔心尷尬的情況下一秒就發生。使用美白妹膜可為私密處溫和潔淨,其「玫瑰黑茶香味」也能讓妳聞起來誘人無比。情人節不妨邀請愛人共浴,替彼此清潔,軟綿的泡沫加上親密愛撫,夜晚還年輕,你們明白彼此眼裡的熱切渴求。 圖片來源|PIXTA 一場美好的高潮,除了進行時彼此的節奏配合,身體與身體間的親密緊實感也能讓彼此感受到物理上的契合與親暱,緊實凝膠中的水解蜂王漿蛋白、彈力膠原、大豆異黃酮,能讓妳們在緊密相依的激情中暢行無阻,是兩性最佳潤滑劑,讓對方有感度提升,你們能愛得更零距離。 如果妳著迷於自己擁有各種姿態的美,並且渴望在性愛時帶給對方為之一亮的驚喜。或許妳可以試試私密除草霜,於妳自然狂放是美,光滑嬌嫩是美,妳可以在情慾裡自由選擇想呈現的樣子。使用私密除草霜後,潔淨、緊實、香氛在妳雙腳敞開時,一覽無遺。看起來光滑嬌嫩的私密肌一定也會讓對方忍不住想一親芳澤,溫柔輕舔,細細品味。 好好呵護自己是自愛的第一步,而親密關係裡的性愛,美就美在那是我們真誠表達自己、試圖靠近對方的一種方式,不論激情恬淡,那都是相愛的真實姿態。 圖片來源|黛后 dr.hold 今年七夕情人節,除了鮮花、電影、燭光晚餐外,妳也可以試試另種選項!黛后 dr.hold 替情人們準備了這樣心意滿滿的慾望抽屜,真誠地向愛人表達愛、表達想呵護彼此的心吧,打開它,用妳最自信、自在的樣子向對方深情靠近。 馬上擁有黛后 dr.hold:https://bit.ly/3wXAvCS July 23, 2021 at 09:57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45noe

【Oneness Cards 占卜】如何為人際關係建立健康的界線? https://ift.tt/3iSSvtp 金得心 來,放下手機三秒鐘,張開眼睛後順著直覺,為自己抽一張牌。讓 Oneness Cards 占卜給你一點提醒。 建立界線就像蓋房子,並非一朝一夕可成,必須找到對自己來說最適合的建造方式、建材、範圍,也必須不停調整試驗。界線也並非永恆不變,會隨著個人變化成長,需要往前挪一點或後退一步。 觀察很多人在朋友圈中難以建立個人界線的原因,並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心中有個觀念、想法卡住了,或是從小深受環境影響,已成為一種習慣。抽一張 Oneness Cards,找到阻礙你建立健康界線的原因吧! 【關於 Oneness Cards】 Oneness Cards 不預測未來,因為未來是無法預測的。在此的訊息只是像一面鏡子般呈現忽視的部分,並提供一個沈思的方向與建議。 其實,問題現前時,大多時候只是內心有個糾結過不去,與外在無關。解開內在的結,往往一切就能迎刃而解。 讓 Oneness Cards 給你一點提示,陪你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抽牌】 1. 眼睛閉上做三次深呼吸。 2. 感受自己全身的狀態,在心中發問:「我可以如何為友誼建立健康界線?」 3. 睜開眼,選一張適合你的牌。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Photo by rainmaker on PIXTA A. 建立界線不只為自己,也是為了身邊的人 圖片|作者提供 抽到這張牌的人總是樂於付出,覺得偶爾吃點虧沒關係;如果自己能成長,多做一點無所謂;對於別人倒過來的情緒垃圾也覺得還好,就當做善事吧。你並非不懂得建立界線或不擅於拒絕,只是這樣的想法常常讓個人界線模糊。 如果真的樂於付出,樂於貢獻,不妨換個想法。這個世界需要更多懂得建立健康界線的示範。若你有小孩,你會如何以身作則?若你身在職場,你會如何身體力行,讓職場氛圍更健全? 在朋友圈中,若表現出溫和又堅定的想法,也有機會讓同儕反思。對你來說,建立界線從心法開始,了解這樣做不只為了獨善其身,也為其他需要的人樹立了一種榜樣,這同時也是一種無形的社會貢獻! (延伸閱讀:你也曾有過需要「設下界線」的關係嗎?「朋友」即便不是最貼近的描述,卻是最安好的答案) B. 請先盡可能了解自己 圖片|作者提供 抽到這張牌的人若被軟土深掘,主要的原因是不清楚自己要什麼,容易受外在影響,模糊了自己的感受。 可能有朋友說,「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你為何這麼在意?」認為相處許久的朋友很了解自己、以為旁觀者總是最清晰,於是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別人能不介意,自己就是受不了。 感受這件事與制度、法律不同,沒有非黑即白的是非對錯。但必須深入了解的是,為何有這樣的感受?請盡可能去探索冒犯自己的點、無法接受的事情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和情緒,那是一個傷心的回憶,還是從小被灌輸「就是不可以」、「事情就是要這樣」的價值觀? 當你真的看見自己的歷程,一點一點接納自己,你會對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很確定。對於原本讓你暴怒、翻白眼、糾結內傷,又礙於禮節必須克制的事情,你將有一種較為自然、適當的方式來表達情緒。 (同場加映:「不快樂,也沒關係」能量管理:比起壓抑,我們更需要的是接受自己) C. 觀察父母的行為,調整成對你適當的方式 圖片|作者提供 父母對於界線的想法、行為深深影響著你。很可能他們不習慣建立界線、保持適當距離,又或者總是用強烈的態度維持自己的領域和價值觀。你可能無形之中和他們一樣,也可能極有意識地想表現出相反的態度和行為。 試著去觀察對於界線,他們是怎麼想的?那些界線的有或沒有,是來自於恐懼、再上一輩的灌輸,還是那年代獨特的個人經驗?他們的思考是否和行為一致? 與父母的關係、父母的潛移默化影響你的界線範圍和建立的方式。做個旁觀者認真的觀察,哪些對你來說才是真正適當的方式? (你會喜歡:如何與父母建立良好關係?先經歷分離,才能完整親子關係) D. 尊重身體的感受 圖片|作者提供 身體是很好的警示器,請相信它。身體在有人侵犯它的疆界時會很自然的發出感覺,作為訊號。當朋友大吐苦水時,你可能會想和他保持身體距離。別再自我說服,必須禮貌、必須體貼、必須當個忠心的好友。頭腦的思考不是用來否認自己不舒服的事實,而是用來衡量如何保護自己。 向身體學習吧。身體說的話總是直接卻不傷人,當你聆聽身體,放掉頭腦過度的思考時,你會知道如何維持界線又不傷害別人。 (推薦閱讀:海苔熊的 4 個緩解焦慮練習:試著把自己抽離身體,去看著房間裡這個很憂愁的人) 抽一張專屬於你的 Oneness Cards,與內在對話,解開生活中、人際關係中的各種難題! 總是不自覺地抱怨工作與人生,無法有效解決負面狀態?能量管理有方法!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帶領你自我詰問,找到低能量癥結點!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23,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SSvtp

「我被性侵後,他們卻檢討我的行為」《厭女的資格》:抹煞是一種壓迫,是拒絕去看見 https://ift.tt/3rtaPwW 麥田出版 凱特・曼恩在《厭女的資格》探討女性日常,透過美國史丹佛男大生性侵案事件,揭開體制下的厭女情結。 文|凱特.曼恩 另一個與此主題有關的驚人案例是布洛克.透納(Brock Turner)。 當時,十九歲的透納在一場史丹佛大學的兄弟會派對後性侵了二十二歲的香奈兒.米勒(Chanel Miller),當時她並無意識。儘管透納是以現行犯的身分被逮到(被兩位瑞典研究生,他們執行了公民逮捕權),他當下正在垃圾桶後侵犯米勒,然而許多人還是對透納竟然有可能是強暴犯一事展現出懷疑的態度。 他的一名友人認為,透納的罪行「和一個女人前往停車場取車時遭到綁架與強暴這樣的情況完全不同」。 「那就是強暴犯,而我很肯定布洛克不是那種人。」這位友人提供了一封聲明,為布洛克的善良人格作證,並在聲明中這麼說道。她聲稱,當時所發生的事情乃是肇因於「夏令營般的校園環境」,在其中,「事情失去控制」。 她同時請求法官不要根據「一個除了自己喝多少酒以外什麼都不記得的女孩」的證詞來判刑。許多人仍舊把米勒飲酒的事實當成這個案子裡的決定性因素,這當然,就是典型的責怪受害者。 (同場加映:【性別觀察】「性侵我的不是酒精,而是你」史丹佛性侵案受害者給社會的一封信) 其他對透納表達出同理他心的人沒有責怪受害者,而是試圖把米勒從故事中抹煞——這是一種被我稱為「消她」(herasure)的行動。許多新聞報導提到透納游泳的本領和他失去了「光明的未來」——但從未提到米勒的未來。 在米勒提到布洛克的許多支持者時,她寫道: 「即使在他被判刑後,他們還是相信他有資格不受懲罰。他們的支持毫不動搖,他們拒絕把這起事件稱為侵害,只說那是一團糟糕透頂的混亂、一個不幸的情況。然後他們還說,布洛克並不認為自己凌駕於法律之上,或他享有任何特權⋯⋯作為一個女人,我從來沒有因為他而感到任何恐懼。他的母親發表了一份長達三頁半、以單行距書寫的聲明,在那裡面我一次也沒有被提到過。抹煞是一種壓迫形式,是拒絕去看見。」 圖片|Photo by kevin laminto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被指控性侵是男生的惡夢」《花漾女子》:那你猜猜看什麼是女生的惡夢?) 與此同時,透納的父親惋惜的是,他的兒子失去了胃口,不再能夠享受一塊美味的烤肋眼牛排。透納的性情不再「樂天」與「隨和」,對透納的父親來說,這是一種遭到扭曲的結果,而不是兒子在犯罪後應該面對的正當後果。 然而,更令人震驚的是,本案的法官,艾倫.裴斯基(Aaron Persky)樂於採納透納家人與朋友的說詞,認定透納是個「好人」。 針對前述女性友人的說詞,裴斯基回應:「那在我聽來很有道理。她的說詞基本上和其他證據一致,都形容了透納在事件發生前的性格,一直都很正面。」同樣地,透納的父親形容,他兒子的罪行只不過是「二十年的生命中二十分鐘的行為」。 但如我們所知,那些犯下性侵害的人往往會是累犯——假定透納在此事以外都素行良好,很可能是太過樂觀了。舉例來說,事實上,審判後便有人揭露,布洛克過去曾經對史丹佛游泳隊的女隊員色瞇瞇地直盯著看,並對她們口出不當的評論。 另兩位年輕女子也向警方報案,表示在由同一個史丹佛兄弟會所舉辦的另一場派對上,透納曾對她們「毛手毛腳」,並以一種「令人發毛」的姿態和她們跳舞——這場派對就發生於透納性侵米勒的一週前(但相關報導直到六個月後才出現)。 米勒寫到,這些故事「在關心他的人和媒體所投射的形象中,全部都不存在」。《華盛頓郵報》甚至曾形容他「純潔無瑕」與「娃娃臉」。 在這些同理他心和消她的行動之後,透納僅被判處於郡監獄服刑六個月,而他最終只服了三個月的刑期(加上三個月的緩刑)。裴斯基擔憂,較長的刑期可能會對透納的未來造成「嚴重影響」。但這名他所傷害過的女人,以及其他未來可能受害的女人怎麼辦呢? (延伸閱讀:「繼父的兒子性侵了我,是不是我的問題?」將責任還給加害者,自我療癒才能開始) 本文出自凱特.曼恩的《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由麥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 情緒總是大起大落,難以保持自身穩定?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陪你釐清情緒背後的需求,找到適合自己補充能量的方式。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22,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taPwW

性別選讀|《厭女的資格》:國家有權力控制人民的生育權嗎? https://ift.tt/3BxUxY7 麥田出版 凱特・曼恩在《厭女的資格》裡,延續前作《不只是厭女》的論述,探討女性日常。透過不同場景的案例分析,犀利地指出在家務勞動、性暴力與身體自主權等議題上,父權機制如何運作,並造成壓迫。 文|凱特.曼恩 難以管束的女人——男人享有身體控制權的資格感 二○一九年五月十四日,二十位共和黨白人議員——性別皆為男性——在阿拉巴馬州投票通過了一條美國這數十年以來最嚴苛的墮胎法案。隔天,該法案由一位白人女性,也就是阿拉巴馬州共和黨籍的州長凱.艾維(Kay Ivey)簽署生效。 這條法令最後被聯邦法庭擋下,但假如它真的依原訂計畫在十一月生效,它就會讓墮胎在該州變成犯罪——幾乎在所有情境裡的墮胎都會遭到禁止,包括個人因受強暴和亂倫而懷孕的狀況也是一樣。 唯一的例外是,除非懷孕到足月會危害懷孕者的身心健康,否則必須被迫維持懷孕狀態。值得注意的是,該項法案禁止在孕期任何階段墮胎,這違反了憲法所保障的墮胎權,也就是懷孕者得以在胎兒具備生存能力(通常大約是指懷孕的第二十四週)之前墮胎。 儘管阿拉巴馬州試圖推行的墮胎禁令相當極端,但在近來接二連三通過的一連串墮胎限制法規中,它只是例子之一。在此其中的大多數法案都同樣獲得了共和黨白人男性的巨大支持,同時,保守的白人女性也在打造和推廣這類立法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所謂的心跳法案便是由一位這樣的保守白人女性——珍娜.波特(Janet Porter)——所精心設計出來的,它試圖禁止懷孕者在胚胎的心跳活動可以被偵測到之後施行墮胎。 波特對反墮胎運動的主要貢獻在於她把那些選擇墮胎的人描繪成殘酷、麻木不仁和無情的,藉由此舉,她將墮胎一事進一步道德化;「無視那道指標、那聲心跳,這就是冷酷無情,」波特如此宣稱,助長了把可允許墮胎的時間從大約二十四週推到僅有六週或八週(依各州情況而定)的情勢。 在懷孕的這個階段,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懷孕了,而對於那些知道的人來說,懷孕通常是一個計畫中的結果,因此心跳法案幾乎等同於全面禁止墮胎。 (延伸閱讀:「我們要保護國家幼苗」阿拉巴馬州禁墮胎) 胎兒心跳這個主張的目的顯然就是為了牽動——嗯,沒錯——心弦,但在某個人懷孕到第六或第八週(從她上一個經期的第一天算起),心跳這個名詞卻是相當不恰當的說法。 在此階段,心跳並不存在,這不只是因為心臟不存在(大腦、臉也不存在),甚至胎兒也不存在:一個胚胎大約要在第九或第十週時才進行轉變。懷孕第六週時,胚胎的大小差不多就如一顆青豆,超音波有可能偵測到一些脈動,而這來自於將來會變成心臟的細胞,但在某些人懷孕的情況中,這類活動卻要晚很多才會被偵測到。 與此同時,若談到冷酷無情,情況其實是反過來的。阿拉巴馬州通過法案的同一天,一則新聞浮出水面:一名住在俄亥俄州的十一歲女孩遭到綁架、被強暴多次,如今有孕在身。俄亥俄州在一個月前通過了心跳法案,該法案原本預定要在九十天後生效,但同樣遭到聯邦法院凍結。 根據該法條,這名女孩原本將會被強迫懷孕到足月,進而讓她經驗到除了因為被侵犯所受的創傷以外,再加上另一個無庸置疑的傷害。 女性主義作家勞麗.佩妮(Laurie Penny)如此評論這起案例:「任何合乎情理的道德標準都可以輕易看出一個強迫兒童懷孕到足月並生產的政權是多麼可怕、冷酷無情,而且不道德。」沒錯,但不知為何,反墮胎運動者仍然宣稱自己立於道德高地。 一個自身可能懷孕的人在她的個人層面上反對墮胎,這是一回事——她可能自己不願意墮胎,或甚至基於一些她並不期待與別人共享的宗教理念而認為任何有孕在身者的墮胎行為都會是個錯誤。 然而,運用國家的強制力量,認定所有懷孕的人都該被強迫懷孕到足月,不論她們的年齡、信仰、生活狀況、造成懷孕的創傷經驗,或是無法中止懷孕的恐怖後果會是什麼,皆無例外,這又是截然不同的另一回事——尤其當這麼想的人是自身無法懷孕的順性別男人時,更是如此。 前者是個體差異的合理展現,後者則是一種極度殘酷、令人深感不安的態度。要記得,這個國家並沒有規範某些在大部分人眼裡並不道德的行為——比方說,對個人伴侶說謊並出軌——又或者,另一些人們可能認為等於謀殺的行為,例如吃肉。 這裡的強制禁止所付出的社會代價似乎遠遠超過下述可能情形所付出的代價:有些人在他們所能享有自由的條件下,選擇去做其他人認為他們不該做的事。 因此,假如你本身反對墮胎,你當然可以不要墮胎。但是,讓國家對懷孕的身體進行監督,乃是一種厭女的社會控管形式,最弱勢的女孩和女人會最深刻地感受到它的效果。而在我的書中,此事無可原諒。 圖片|Photo by Claudio Schwarz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支持女性主義、墮胎權與同婚:「聲名狼藉」大法官金斯伯格) 「寶寶出生了。媽媽和醫師會面。他們照顧寶寶。他們把寶寶裹得美美的,然後醫師和媽媽決定要不要處決這個寶寶。」這段話——這段徹底的謊言——出自總統唐納.川普,在一場威斯康辛州的集會上。 考量到想要禁止這項行為的力道有增強之勢,為了某些可理解的理由,許多近期針對墮胎的討論皆著重於早期的中止懷孕。但我們也應該要確保在懷孕後期發生的墮胎情況同樣不會受到扭曲。 當然,對所謂晚期墮胎所強化的道德檢視遮掩了一個事實,亦即發生在懷孕第二十週後(大約是典型的懷孕中期)的墮胎僅約略高於百分之一,而且幾乎都是因為胎兒有嚴重異常,或持續懷孕會對病人引起嚴重的健康風險,才因此施行這些手術的。 在其中一個案例裡,伊莉莎白(化名)對二度懷孕感到非常興奮(她第一次懷孕時於第十週流產)。一開始,每件事看來都很順利,但在第十六週時,顯示有嚴重問題的徵兆出現了:胎兒臍帶的位置處於胎盤的最邊緣(而非正中央),她大量出血,且血液檢測顯示她的血液中有高含量的蛋白質,但它們應該大多要被隔在胎兒體內才對。 掃描影像也呈現胎兒有內翻足(clubfoot),這件事本身不是大問題,但卻是其他發展問題的潛在預告。而當醫師發現,胎兒在超音波影像中總是握緊拳頭時,這份恐懼升高了,他們懷疑胎兒可能有肌肉異常。 儘管有這些和其他問題,還有自己逐漸升高的不安感,但伊莉莎白此時並沒有認真考慮墮胎,她和丈夫太想要這個寶寶了。他們認為,考慮到兒子面臨的勝算,他應該要有一個戰士的名字,所以幫他取了小名斯巴達克(Spartacus);他們專心利用各種里程碑來看待這次懷孕─醫師告訴他們,二十八週後,他們的孩子將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存活機率。而他持續長大,他們在第三十週時為此歡欣慶祝。 第三十一週時,胎兒的成長幅度劇烈減緩,從第三十七個百分位數直接降到第八,而他也沒有在進行吞嚥了,「這是第一次,有人對我們指出這個寶寶可能有非常嚴重的問題。」伊莉莎白在一場動人的訪談中對吉雅.托倫提諾(Jia Tolentine)這麼說。 最終,伊莉莎白和丈夫迎來了這個令人驚嚇的消息:醫師指出,她的寶寶將會因為「不適生存」的肌肉問題而無法呼吸。倘若伊莉莎白懷著胎兒到足月,她將需要剖腹生產,因為她兩年前所做的腦部手術會讓陰道生產變得很危險,醫師擔心,如果她用力推擠胎兒,她有可能會因動脈瘤而死亡。 圖片|Photo by prana on PIXTA 這等於是說,他們當時在考慮要讓她為了一個不可能活下來的嬰孩而接受一場重大的腹部手術。假如她早產,她也會面臨可能出現神經併發症的巨大風險——而且,再一次,這是致命的風險。 於此情況下,對她來說,墮胎看似是比較好的選項。伊莉莎白必須要從她的家鄉紐約州(墮胎手術在此州違法)搭機前往科羅拉多州,花費一萬美金,以便在懷孕第三十二週時接受墮胎手術。 她說,「我要說清楚,如果醫師認為他有絲毫存活下來的機會,我就會冒那個險,我真的會讓我自己受任何煎熬。我最後接受了事實,也就是說,我永遠不會有機會成為這個小傢伙的媽媽——假如我真的懷孕到足月生產,他有可能只會活一段非常短的時間,然後窒息死亡,假設他真的有辦法撐那麼久的話。我沒有辦法接受。當我們可以選擇盡可能地把他的痛苦減到最小,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能讓他受那樣的苦。」 在此案例還有其他類似的例子中,於第三孕期墮胎——藉由為胎兒注射藥物,停止他們的心跳——的決定絕對不是因為冷酷無情,然而懷孕的人愈來愈不被相信可以在諮詢醫護人員的情況下為自己做出這樣的痛苦決定。與此相反,她們受到中傷、監管,甚至被妖魔化。 本文出自凱特.曼恩的《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由麥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 明明有休息,為什麼越來越累?女人迷《能量抱報》,提供 12 種能量恢復方法,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能量回升」循環。免費試閱請點我。 July 22,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xUxY7

我征服不平等的故事|努力從不平等中創造平等,度過黑夜,天總會亮的 https://ift.tt/3rECDi9 Womany Content Lab 內容實驗室 《性別平等教育法》自 2004 年 6 月 25 日施行,目標在於「落實實質平等」和「消除歧視」,讓人人都能受到平等的對待,希望社會上不再有下一個葉永鋕與彭婉如。 然而,至今我們或多或少在校園、家庭、職場上,仍會聽到關於性別不平等的故事,2021 年女人迷【敬未來・近未來】特別企劃,邀請曾經經歷性別不平等的讀者,寫下自己的生命故事,讓文字化為力量,陪伴有過相同經驗的每個你。你不孤單,我們都在!同時,這些生命經驗也讓大家知道,還有哪些議題需要持續被看見、被重視。 「既然是父母的課題,那就還給他們。」 哥哥的脾氣暴躁易怒,但父母總是各種忍讓,日常生活還是全家出遊,所有的行程與重心總是繞著哥哥。 然而,父母的這些容忍卻沒有換回哥哥的體貼,反而使哥哥變本加厲,大聲斥喝或是吼媽媽的情況屢見不鮮。父母對此並沒有任何的反應,甚至明講了會將家中大部分的財產都會留給哥哥,理由是哥哥才是會永遠跟家裡姓的人。 眼看這些情況的我,只能儘量地當父母的乖小孩,不要讓他們操煩我的事情,我也認知到父母的錢財要如何處置是他們的自由,但最終我卻成為父母不斷情緒勒索的對象。 by L 「妳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小學三年級,我在選幹部時股起勇氣自願當班長,但同時也有另個男同學舉手,因此老師就指派他是班長、我是副班長。當時的我心裡很不服氣,覺得對方成績沒我好,為什麼我只能當「副」的,老師的原因是——如果要搬東西男生比較適合。 整學期,男同學近一半時間都請假,因為家人帶他出國旅遊,而校慶表演時每班的正副班長被指派站在隊伍最前面,因此午休需要額外培訓,那時都只有我一個人去;大部分集會也都是我以「副」班長身分代替參加,一點甜頭都沒得到、老師也沒有提議給我名正言順的職位。 長大後在校園與職場中受到的不平等也不少,但小時候的經歷雖然讓我難受、卻也帶給我力量,因為我知道自己也有能力做得到、也更勇敢爭取該屬於自己的一切。 by Allison 「加油!度過了黑夜,天總會亮的!」 媽媽在我 15 歲那年離開了,我和爸爸、弟弟住。每次我和弟弟鬥嘴,爸爸都跟弟弟說:她是女生,你不要跟她計較。 我晚餐吃不完,弟弟卻被逼著要吃完,爸爸又和他說:女生本來就吃得比較少,不要跟她計較。一起去運動時,我跑得稍微慢一點,爸爸又說:女生本來就跑比較慢,不要跟她計較。還叫弟弟讓我先跑。 這些話,或許爸爸以為他是站在我的角度說的,但我就是覺得不舒服。是女生怎麼了?男生了不起嗎?女生敢穿褲子出門,男生敢穿裙子見朋友嗎? 已經說過很多次我不太喜歡粉紅色(HOT PINK ),從小到大,不知道我們因為「我喜歡什麼顏色」而吵幾次架了。他說女生就是要喜歡粉紅色、很夢幻的東西,而我主張只要我喜歡就好,它是什麼顏色沒關係。 到底是誰說女生一定要喜歡玩芭比娃娃的啊?我就喜歡蒐集汽車模型啊。(真的,可是都要藏好)常常,我的心裡一大堆 OS 卻也不能拿他怎麼樣。 我最常聽到爸爸的訓話:女生不一定只能當別人的秘書啊,女生也能當醫生或老闆啊,你看那個誰誰誰多厲害啊⋯⋯特別拿出來講是覺得女生只能當別人秘書嗎?人生本來就有很多選擇的好嗎?到底為什麼女生只能當秘書或護士?沒看過男秘書或女醫生嗎?這是什麼刻板印象啊?(崩潰) (同場加映:「男生也很努力啊,女生有什麼好抱怨?」《82 年生的金智英》:別再做有 sense 的女人,做你自己) 結論:那些話,雖然不是有意的,但我聽起來就是不舒服。再結論:希望有一天,性別能真正達到平等,男女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by Nicole 「覺得做對的事情就不要怕,他們才要為他們的無知感到羞愧。」 看到這個主題我就想到,之前曾在一家很傳統的旅行社上班,擔任 op 跟網站的內容更新。公司規定: 1. 辦公室禁止穿裙子,因為看起來很騷? 2. 衛生棉不能出現在公用廁所中,就算包好也不可以,說男同事看到觀感不好? 3. 單身女生不能準時下班,因為沒有男朋友也不用顧家庭? 太荒謬了,所以做不到三個月我就走了,總覺得這些人腦袋不知道裝什麼,想法跟別人都不太一樣。 by Mini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努力從不平等中創造平等。」 我是一名混血兒,母親來自越南,從小就被教導身為女生就要有的模樣長大。 我是一個不愛被命令式管教的女兒,童年總是與母親唱反調,她常常說:女生就該留長髮、皮膚白才會漂亮,或是身為女孩子就必須要學會家務事,也就是所謂的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同時必須擁有自己的工作,這樣才能嫁出去。 每每聽到如此的言語,我總會敷衍過去,假裝自己聽進去了,實際上的行為恰好相反。 趁著母親不注意,將長髮喀擦至耳朵;放學後與同學打球,將自己曬得很黑;安排相親時,往往也沒有太大興趣而拒絕,因為我不想步入她的後塵,也不想為結婚而結婚。 直到現在我仍然嘗試溝通,但我發現改變他人其實不簡單,再加上我與母親是在不同的國家、環境生長,教育程度也有差異,我想這也是性別不平等來源之一吧。 「世界沒有完全的公平,有如天秤一般,依據重量而傾斜。我們是在天秤上放入物品的人,決定平衡幅度,那些物品的重量也就是努力與成果的展現,努力從不平等中創造平等!」 by 妞妞 「你不孤單,我們都在!」 似乎從有記憶以來,性別不平等就一直默默地潛在我的生活中⋯⋯家中長輩們深深有著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且恰巧弟弟天生資質聰穎,而我資質駑鈍。 更讓當時小小的女孩心中種下不平衡的種子,卻又渴望得到長輩們的愛,而奮力追趕著,希望有一天能夠得到讚美。直到終於有完整意識時,才發現原來那些是「討好」,而且永遠都追趕不到這個不爭的事實。 無論是一舉一動,或是人生抉擇,不外乎環繞著「結婚生子」、「侍奉公婆」、「養兒防老」這種觀念,此等衝擊實在是大到少女不忍反抗著自己「不想結婚」,就為了要突破這些框架。 可惜⋯⋯父母哪能理解她心中對婚姻恐懼是怎麼來的呢?只是冷冷的回應道「你不結婚就搬出去,這家是要給弟弟的!」 但願每個受傷的靈魂,無論性別,終將能獲得撫平傷痕的機會。 by Joanne Lin 「堅信自己的信念,別被外在的聲音打倒!」 曾在多家大公司任職行銷公關的職務,那幾家的大老闆在徵選像是公關、業務等職務時,都有不成文規定「一定要『漂亮』的女生,工作能力、經歷其次」。 在那樣的環境下工作,可想而知,大多都被認為是以女性外貌之類的先決條件所達成的,大部分的想法或建議也總是不被採納甚至輕視。 (推薦閱讀:「我們都曾經歷微歧視」鄒開蓮X鄧鈞璟X駱怡君:女性領導者,更能創造多元共融!) 久而久之,自己的心態多少會被影響,是否女生就只能靠漂亮外表,才能跨出工作任務的成功首步?太強悍的女性在職場上總是比柔弱的更不得人緣? 一直到過了一個年紀,看盡職場百態,也越來越懂自己想追求的生活,以及堅定的生活信念,就不會再因為這些外在的經歷去懷疑自己,也更能看見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不足,自在地生活著。 by 婉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人生是自己的,不必在意別人怎麼感受我們。」 一直覺得新生命的誕生不該由性別決定他(她)的重要性,第二胎依然是女孩的那天,公公因為娘家媽媽來醫院所以禮貌性地露臉一下,一直到出院公公未曾再來醫院探視我們。 妯娌生了男孩那天,公公一天去兩趟,持續到出院(探視的醫院路程比我遠了好幾倍)。當男孫在室內地上爬的時候,婆婆馬上一把抱起直嚷著:「哎呀髒髒~」,女孩兒在室外的騎樓下,褲子比抹布還髒任由她爬行。 妯娌抱著她的男孩在我面前:「我們是鑲金的喔⋯⋯」重男輕女的觀念原來如此的根深蒂固,老公的一句話我釋懷不少:「我們自己生的我們自己疼就好啦!」 by YOYO 「遇到了一定要給自己一個交代一個讓自己能夠舒服的方法,不要就這樣默默的吞到肚子裡,那真的很不舒服!」 我是文組腦,對數理一竅不通,但是台灣的教育制度想要學生可以樣樣精通。國中的時候,班上的理化老師每週都會出一張小考卷,每張十題,一題 10 分,一不小心就不及格了! 老師總是在台上問同學有沒有問題,台下的同學紛紛舉起手,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是老師點的所有同學裡,沒有一個女生,連我們班第二名的女孩也一直被無視。 可見老師不是瞧不起成績不好,更多是瞧不起女同學,甚至會在台上對我們酸言酸語,實在很不舒服,老實說告訴班導也沒用,他也是這套男強女弱的理論、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每次我們私底下問問題,得到的回覆總是有一搭沒一搭。我沒有補習,媽媽覺得出來的成績不是最重要的,她在乎學習態度,有沒有訂正完全、融會貫通,她很在意,只要我有一點沒訂正,下一秒就會聽到響亮的一聲,啪!那就完蛋了。 於是下課我都拉著同學,追著理化老師的屁股跑。但是沒用啊,老師不理睬,也怪我自己不敢問班上成績好的男同學,這樣的無力感就沒有結果的延續到會考完、到畢業,很無助很心慌。 by 兜兜 「永遠有愛你的人會相信你支持你!」 我初出社會碰到一位已婚外籍老闆,對待女性極度不尊重。 當時將過公司試用期,我收到與老闆出差的任務,老闆娘安排住宿,他說:「當地房價貴,所以跟老闆一間房,但會分床」,雖然覺得哪裡不對勁,但為了順利通過試用期並加薪,依然決定前往,否則只剩離職一途。 到了飯店,所謂的分床間隔不到 30 公分。晚上與客戶應酬,老闆便與其同國籍的客戶聯合對我灌酒,回到飯店我便早早歇息但並無熟睡。 深夜,老闆從他的床爬到我的床上,我側身閃避,其小腿鑽進了我的被窩,我依舊閃躲,還好老闆有色無膽,發現我沒醉倒便識趣地回到他的位置。 我一回台灣什麼也沒做,就只是馬上離開那家公司,到近幾年才敢與家人朋友說出自己當時的恐懼,因為我怕大家要我提出證據,即便到現在,我也還是想不出要怎麼證明我差點經歷一場危難。 by Amber (延伸閱讀:拒絕職場性騷擾!艾瑪華森的女力宣言:妳要知道,妳擁有選擇的權利) 「相信自己,就能擁有無窮的力量。」 青春年華時,以為愛情就是全部,單親未婚的女人帶上個孩子,身邊的人說:「給男人吧!比起女人他更容易給予經濟上的供給。」 原來才懂,職場上很多的機會升遷都會先以男性為主。 憑藉女人天生的堅持與柔軟,我勇於挑戰任何機會,從不讓自己安逸地待在舒適圈裡,不斷學習與鞭策自己。 終於我推翻所有不看好我的主管、親友甚至是曾不堪一擊的愛情,我不僅成為了職場上炙手可熱的主將外,更給予了孩子一路上平穩健全的生活。 by 莘雅 圖片|Photo by Brooke Lark on Unsplash 「也許我們想改變這世界都如蚍蜉撼樹,但我們一定要堅信並強大內心,才能讓這些不平等的事情越來越少。」 原生家庭的重男輕女,讓我不用去到外面的世界,就知道了男女並不平等。沒人愛的孩子,就沒有光,沒有光的孩子,如果不強大內心,就只會成為這世界陰暗角落的犧牲品。 在家我是親戚口中「你爸爸媽媽都疼哥哥,你是沒有人要的小孩」,是他們口中「你不配和你的表兄弟姊妹一起玩」,這些話讓懵懂的孩子沒有了光,接著沒有光的孩子,就成了同儕間的異類,排擠、霸凌接踵而來。 親人的言語如同利刃,同儕的霸凌成了心口上抹不去的傷,父母的偏愛,讓我至今都不敢再看一次《唐山大地震》,因為我知道,如果真的遇到同樣的情況,我也會從他們口中聽見「救哥哥」這種話。 心口上帶著一道道傷痕成長至今,即便很難,我想說我們都得帶著那些傷前行,重新成為有光的人,請相信內心的小孩,始終都點著燈、帶著希望,等著你尋找到他。 by 柒 「妳不差,妳很棒!」 公司每年都會安排一天的教育訓練,全體員工都休假,名義上是上課,實際上是去烤肉玩水。某天休息時間與幾個不錯的男同事,一起聊天吃飯⋯⋯得知隔天他們要去教育訓練(烤肉玩水),但上頭都沒有通知我們任何一位女性員工,於是鼓起勇氣問上司:「我們可以參加嗎?」 上司卻冷冷地回答:「老闆說,不行,女生都要上班!」於是,每次男員工去玩,女員工都只有上班的份。 男生工作雖粗重,但女生也在偶爾人手不夠時,被派任與男同事工作,粗重的也是能做,但吃喝玩樂的福利,總是被公司暗槓下來,就連員工旅遊也是,男生都能被公司招待去,女生卻只有上班的份,一樣是員工,福利還是有差別待遇的! by Sugar 「我們都在!」 多半關於工作,雖然性別平等已經成為一個眾所皆知的事實,但還是有很多舊觀念根深蒂固。我時常在工作上遭遇到不平等的待遇,前輩會特地強調我是「女性」,因此只能迫於做我不喜歡的事情。 (推薦閱讀:校園內沒有性別教育,誰來接住「葉永鋕」們?) 只因我是女性,不平等就算了,騷擾還不少,包括言語上調侃、性暗示與外表評斷⋯⋯等,雖然現代女性多半是自信與開放的,但久了還是很受傷。 by Kato 圖片|Photo by Duy Pham on Unsplash 時常感到厭世,覺得自己很沒用?女人迷《能量抱報》,邀請你一起加入「12 週能量恢復計畫」,手把手陪你拆解能量困境,幫助你成為更喜歡的自己。免費試閱請點我。 July 22,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ECDi9

貓心專欄|不理不睬是依附穩固了,還是對方不在乎了? https://ift.tt/2V8AGyg 貓心—龔佑霖 從依附理論來看,兩人交往後會逐漸穩定下來,形成安全感。然而要注意的是,這個「依附連結已經穩固的象徵」,在兩人心中是否一致? 許多人在交往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個盲點:「為什麼剛開始交往的時候,對方訊息總是回得很快,可是到後來就變得越來越慢,甚至已讀不回,是不是對方不愛我了?」 從依附理論的角度來看這個現象,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 就好像小嬰兒和父母建立依附關係,需要經歷前依附期、依附形成期、依附確立期、夥伴關係形成期一樣,伴侶之間從初識到建立依附關係,也需要慢慢地熟識彼此。 圖片|Photo by JADE on PIXTA 依附關係確立之後,就會形成安全感? 小嬰兒在依附形成期到依附確立期,會逐漸依賴依附對象的安全堡壘與安全避風港的功能,一直到夥伴關係形成期之後,他們便內化了主要照顧者的安全感到他們的心中,不需要主要照顧者再時時刻刻陪在他們身旁,自己也可以感受到安全感。 而一段好的成人依附關係也是如此。 在開始談戀愛的時候,不外乎需要不斷地覺察到伴侶的回應:「對方在我有需求時是會出現的(Available)」、「他對我的需求是敏感的(Sensitive)」、「他支持我的需求(Supportive)」。 但到了彼此的關係逐漸確立了以後,可能便不需要一直向對方尋求保證,內心也會相信對方會陪在自己的身旁。 試著想想,你過去每天膩在一起的好朋友,是不是有一些已經不常連絡了?但偶爾約吃飯的時候,是不是又一見如故,重溫過去那些美好的時光? 這就是依附連結已經穩固的象徵。 圖片|Photo by Dave George on Unsplash 然而,彼此的依附還是有可能會不對等:一方覺得很安心,所以就沒有一直向另一方傳訊息、報備等等,但另一方卻比較焦慮一些,反而開始擔心對方是不是不愛自己了?對於對方的一舉一動,都解釋成是不是移情別戀了?看了 Dcard 劈腿的各種情節,懷疑下一個貼文的會不會就是自己了? 這些明明就是處於安全依附才會顯露狀態,卻被很多人過度超易、甚至誤解了,當「焦慮方」沒有妥善地把自己的焦慮反應給對方知道,對方自然也就沒有機會適時出現、敏感覺察、給予支持了。 當遇到彼此不對頻的狀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勇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別把這些事情隱藏在心中。 (同場加映:《想見你》心理學:為什麼生日第三個願望,不能說出來?) 若你是焦慮的一方,請試著勇敢「表達」自己的不安 作為焦慮一方,這並不是你的錯,只是你在這段關係當中,相對缺乏一些安全感而已。 就好像身為焦慮依附的我,曾經遇過某任女友非常地黏我,讓我感到很有安全感,自然也就不會一直去黏對方,進而也沒感受到她內心的小劇場了。很慶幸地是,當時的她選擇告訴我,不再選擇偷哭,而是當伴侶踩到她底線時,她願意更直接地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而她的伴侶也可以接住她的情緒,給予安全感三要素。 因此,若你開始感覺到對方是不是變冷淡了,不妨試著找對方談談吧。 (推薦閱讀:為什麼在一起越久,關係越冷淡?給在一起很久的伴侶:愛,要讓彼此都知道) 如果對方願意接受,那麼他就會用安全感三要素來對待你;如果對方真的心裡有鬼,或是不願意多談,便需要更深入的溝通需求。 這件事情事關重大,對於感情能不能維繫下去很重要,請鼓起勇氣表達你的感受:「我很害怕、很受傷、很生氣你不再那麼頻繁地傳訊息給我了。」同時,也記得告訴他:「我愛你、我重視這段關係,我希望能夠得到你正面的回應。」 如果他仍然愛你、重視你,那麼他就會用安全感三要素來回應,他會敏感覺察你的需求,給予你支持。 或許,也可以把我的這篇文章傳給他看,讓他思考看看,究竟是因為對這段關係太安心了,所以才漸漸減少了聯絡的頻率、忽略掉了你,還是他已經不在乎這段關係了,有什麼事情讓他覺得你不再重要了? 總是被處理不完的代辦事項追著跑?女人迷線上《時間管理工作坊》,帶你發現時間運用慣性盲點,有效調整低效能生活模式,讓日子過成喜歡的樣子。活動資訊請點我。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貓心—龔佑霖。 July 22,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8AGyg

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想要說話,卻總是找不到對象?試試這 2 款聽你說話的陪伴型 App 吧! https://ift.tt/3rptlpS 海苔熊 那些不能說的秘密,藏在心裡久了,成了毒藥。推薦兩款傾聽型 App:「Moodii」和「HereHear 聽聽」,你的心事,會有人靜靜傾聽。 最近想找人聊聊,但是又怕造成別人麻煩嗎?以前我總是推薦我的朋友們,可以開手機的錄音程式,自己錄一段話下來,就像跟自己講話一樣。朋友們都會告訴我說,這樣好像笨蛋,講的東西又不會有人聽到,到底是在錄什麼⋯⋯ Moodii 使用心得分享:沒有人可以說話的時候,就到這裡說話吧! 圖片|作者提供 前幾天我好友 Wendy 分享一個厲害的東西給我,其實有很多類似的 App,我覺得這個看起來最順眼,顏色和設計我都很喜歡,在這個 App 當中,你可以匿名、甚至讓聲音改變,所以幾乎不會有人認出你來,你可以在上面說說你最近的心情、發生的事、想要和朋友或伴侶抱怨,但又怕他們覺得負擔的事。 每一則錄音可以錄 60 秒,而且還可以加上標題、標籤、投票、分類等等。總之你有話想說但是又不知道跟誰說的時候,這裡是個好所在。由於是語音,相較於平常我們所看到的冰冷的文字、或者是 CH 上面需要展現和介紹自己,這裡反而是一個可以隱藏自己的秘密基地,有溫度許多。(如果回覆留言的部分也可以用語音來回覆就好了) 其實讓我最感覺到意外的是,聽別人的故事還蠻療癒的。 Wendy 跟我說,她最喜歡聽別人講話了,我一開始超級不能夠理解,因為我的工作就是要聽別人講話,聽還要想著要怎麼樣回應,是需要花腦袋瓜的,怎麽會療癒呢?但我隨著瀑布流隨便點了幾則之後,竟然很意外的感覺到真的被療癒了! 圖片|作者提供 1. 可以真實的感覺到講這個話的人的心情: 尤其是講話的人,他並不是像一般在聊天,比較像是內心的獨白,畢竟是對著手機講的,有一種很真實的感覺。 2. 你會發現不是只有自己這麼慘: 有點像團體治療裡面「普同感」,要一群人好像也為著生活、情緒、感情受苦,自己就覺得好過一點。 3. 有一種聆聽別人秘密的感覺: 有些人會跟大家分享他在其他地方不敢講的東西,所以你就會覺得自己很像 VIP,坐在首席,有種被信任跟重視的感覺。 4. 你不需要負擔起幫別人解決的責任: 有時候只是聽一聽,然後就滑過了,再聽下一則,很像在酒吧裡面,聽身邊的人講話,但是不需要回應他們一樣,所以這點,真的是蠻輕鬆的。 Wendy 還推薦我其他類似的 App,有的甚至可以用你錄音的內容,幫你辨識情緒(雖然我不知道準確度多高),有的還可以協助你像是寫日記一樣記錄每一天的話,總之如果你最近想要說點什麼的話,可以玩玩看囉! 圖片|作者提供 這裡可以下載:Moodii-心情社交軟體 (推薦閱讀:當你心煩意亂時,研究:寫日記,更適合大腦好好思考) HEREHEAR 聽聽:一款可以辨識心情的 App 使用心得介紹 在介紹 Moodii 得到大家許多的迴響之後,我要來跟大家介紹另外一款語音講心事的 App。相較於上面介紹的 Moodii,這款 App 有幾個特點: ​​​​​​​圖片|作者提供 1. 最長錄音時間有 60 分鐘: 比起 Moodii 的 60 秒,更適合廢話(心情),推薦給有很多複雜的內心感受,一講就會滔滔不絕如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人。 2. 有神奇的心情檢測: 你曾經有那種「我就是覺得心情怪怪的,但是說不出來是什麼感覺」的感受嗎?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情緒麻瓜,總是覺得胸口悶悶的、頭暈暈的、有一些身體症狀,但是卻無法用言語表達,那麼這個程式有一個好處,就是它可以透過你的錄音內容,幫你辨識你的狀況。就像圖片裡面附的表,它會有一個總體檢測,告訴你你現在的能量是多少,還有裡面蘊含了多少情緒。 當然,它也會附上一些簡單的量表,讓你先衡量自己的狀況。不過,我必須說我覺得並沒有很準確,昨天我明明是在很累的情況下錄的,他卻說我很有精神⋯⋯可能準不準,公道在人心,大家可以自己感覺一下。 3. 回應系統: 你可以聽到很多人的故事,也可以在故事上面按一些心情回應,例如給予同理、或者是按愛心等等。但比較可惜的是,不像 Moodii 一樣有留言和聊天室,這裡有點像是一個布告欄,貼出去之後,你只能受到大家的心情回饋,沒辦法得到文字的回應。 比方說,我聽了一些故事,覺得有一些朋友真的很勇敢,好想給他們一個擁抱、一點回應,可是卻沒辦法留言,有點可惜。 4. 可愛的故事介面: 一開始我覺得 App 的圖示有夠醜,竟然是一隻很奇怪的鳳凰,然後也覺得那個兔子很詭異,長得很像外星人,但當我打開這個要錄音的介面的時候,聽到了一句話快要哭了——有一個女生的聲音會在你準備要錄音之前,輕輕柔柔地講一段話: 「我準備好要聽你的故事了。」 這一句看起來很不起眼的話,在你很低落的時候,真的很有用。 ​​​​​​​圖片|作者提供 (你會喜歡:期待肯定、老想討好每個人?兩個練習,讓你傾聽自己的聲音) 有時候我們只是需要一個聆聽的人 怎麼會這樣呢?我覺得有時候我們只是需要一個聆聽的對象,這個人可能什麼都不用做,只要靜靜的坐在那裡聽,就像這個 App 的介面,是一隻兔子坐在樹洞旁邊,聆聽你講話一樣。 我前面不是說一開始覺得這兔子很醜嗎,但是一邊錄音,看著看著也覺得可愛了起來,好像在童話森林裡面,翻山越嶺終於找到一個能夠懂人的語言的動物,然後他會很專心,在這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面,你講多少,他都不會批評你,也不會離開,光是這一種「在那裡」的包容,就足夠溫暖了。 而且有些時候說著說著會找到出口。 例如,我記得我昨天聽到一個網友在上面說他很想死,一開始本來說他也不知道要講什麼,講著講著有點混亂第一個錄音就嘎然結束了,但我看他的第二個錄音(雖然有變聲,但是從故事的前後脈絡感覺起來應該是同一個人),內容就比較長,他願意講多一點他的故事、他家裡和母親的狀況等等,甚至最後,他會自己做了決定、勇敢的去做出具體的行為來應對家人。 我覺得這有點像敘事治療,講故事的人講著講著,會講出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那原本就已經擁有,但是沒有感覺到的力量。 這裡可以下載:HEREHEAR 聽聽 圖片|Photo by CHAI2523 on PIXTA 最後我想說,雖然這些軟體都沒有辦法取代心理治療,但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辦法付出每個星期幾千塊的治療費,來談談自己的情緒跟壓力,所以上面推薦的這款 App,不失為一個輔助的方法(我常常覺得心理治療是布爾喬亞階級的人排解困擾的方法)。 所以,這篇文章我也想提供大家不同的管道,或許光是你把你的故事說出來,然後感覺到自己的故事有人聽見、有人見證,這個過程也是一種療癒。 期待我們在這些故事裡,都能夠照亮自己。 明明有休息,為什麼越來越累?女人迷《能量抱報》,提供 12 種能量恢復方法,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能量回升」循環。免費試閱請點我。 July 21,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ptlpS

反射型人格:你真正害怕的是,停下來面對自己的安靜 https://ift.tt/3y263Jq 海苔熊 你總是努力把自己過得很忙碌,因為你害怕靜下來的時候,心裡出現的那個「吵雜的聲音」?給反射性人格的你:當你願意蹲下來,好好聽聽自己的聲音之時,你會發現有一種很深很深的感動。 你也是這樣的人嗎? 回覆訊息的速度很快 害怕別人等待,也不喜歡等待人 不喜歡 App 上有紅色的數字通知,一定會歸零 永遠先處理別人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 容易在網路上面看到一個廣告就被燒到 容易分心,劇情無限展開,隨便刷到一個社群動態,就會開啟好多個「分頁」 我前幾天在冥想(很愛在冥想的時候想東想西,好孩子不要學)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是反射型的人,這其實不是一種很嚴謹的人格定義,只是我隨便發明出來的名稱,用來指稱那種「無法等待也無法讓別人等待」的人,想要很快地解決一些事情、完成待辦清單,否則會有很多焦慮。 可是如果真正仔細看,就會發現這些人常常只是在「虛忙」,藉由忙碌別人拜託的事情,來逃避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這種人真的無法接受的,是「不確定」的感覺,當訊息被回覆了、事情完成了,這個不確定的焦慮就會落地安穩,這是我們一輩子所追求的東西。 圖片|作者提供 形成反射型人格的原因 反射型的人還有一個狀況是,很容易在意別人的看法、擔心別人會對自己怎麼想,也因為這個擔心,總是把別人的要求看得比較重要,而忽略了自己也有自己的需求。 每次完成別人拜託的事情,心中就會有一種滿足感(耶,我被喜歡了、被稱讚了),或者至少會有一種焦慮解除感(太好了,我終於沒有欠人家了),可是卻忽略了,或許自己生下來本來就沒有欠別人什麼,為何要覺得自己「得」做一點什麼,才會比較心安呢? (延伸閱讀:為什麼有 30 歲焦慮?致迷惘中的你:學會對社會要求說「不」,誰說「乖」是一種稱讚)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反射型的人呢? 其實這樣的人,背後典型的狀態是「焦慮」,不論是人際上的焦慮,或是對於「沒有完成事情」的焦慮,好好利用這個焦慮,其實蠻不錯的,因為可以做好很多的事;但如果被這個焦慮給抓住,很有可能就是一整天都在做一些「廢事」,然後以為自己完成了很多,結果都是不重要的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典型的狀況是,有些人真正的關鍵在於「怕安靜」,因為只要靜下來,就會發現內心的聲音開始吵雜起來。 由於不太習慣跟內心的聲音溝通(和這些聲音溝通,是需要花費「溝通成本」的,你可以把內在的世界想像成是一間公司,那些聲音就像是一些和你格格不入的同事或主管),所以有些情緒或感覺,寧可選擇忽略、做別的事情,也不願意拿來面對自己。 久了之後,這些逃避就會累積成焦躁的感覺,然後會讓你更想要逃避內在的情緒,所以你就變成每天都在瞎忙,但依然覺得空虛。 那該怎麼辦呢?我目前的做法是,每天給自己 30 分鐘的 Me time,這個時間是留給自己的,可能是靜坐、可能是瑜伽、可能是運動(我覺得騎腳踏車很有用,但大家要記得戴口罩),也可能是就是坐在那裡盡情地寫字,讓內心的那些聲音,有機會可以出來吵鬧一下。 你可能會說,過去一直以來我和自己溝通常常沒有結果,還是有一些負面的聲音一直出現、還是有一些「巨大的自己」沒有辦法打贏,每次都覺得很無力,那該怎麼辦?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同場加映:「讓周遭靜音,就能聽見自己的聲音」別讓他人評價蒙蔽了真實的自我) 打不贏,就不要強求打贏 我以前也是這樣想,但我後來發現了一件事:達成結論並不是溝通唯一的目的,有時候光是讓彼此有機會表達,就能夠挪動一些僵局。 換句話說,打不贏就不要強求打贏,有打過就不錯了,一個參加就得獎的概念。 這件事情在人際溝通或者是和自己溝通上,都是一樣的,所以從今天開始,給自己一點點時間,每天有機會讓內在的聲音打架一下,胡思亂想一番,然後一邊調整呼吸,給自己這種允許,就是一種很棒的溫柔。 然後你會發現,當全世界都沒有人可以聽見你的時候,你還願意蹲下來好好聽見你自己,那會有一種很深很深的感動。 時常感到厭世,覺得自己很沒用?女人迷《能量抱報》,邀請你一起加入「12 週能量恢復計畫」,手把手陪你拆解能量困境,幫助你成為更喜歡的自己。免費試閱請點我。 July 21,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y263Jq

側寫 Janet 謝怡芬:要知道「並非別人都是完美,而你不是」,放過自己吧! https://ift.tt/3BoTkm3 雀雀 如果你對自己要求很嚴苛,事事追求完美,否則就會焦慮不安的話,和你分享 Janet 謝怡芬的人生哲學:「放過自己吧,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輕鬆一點、幽默一點。」 圖片|台劇《神之鄉》劇照 或許我們都誤會 Janet 謝怡芬了! 那個遇到什麼新鮮事都願意衝第一、看起來超大膽且無畏一切的俏皮活潑二寶媽 Janet 告白說:「其實我在嘗試任何東西之前,都是先擔心一波!」 Janet 自認不擅長很多事情,從一開始在台灣當模特兒拍照、或剛開始做主持的時候,她都是從零開始學習:「人都是要犯很多錯,都是要慢慢累積、慢慢學習,才會漸至佳境。」 直到現在,Janet 還是認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更好的可能、例如主持經驗可以更豐富、當演員也能挑戰更廣的戲路。 (推薦閱讀:65 歲陳美鳳人生金句盤點:女人不只要活到老、學到老、美到老,還要愛到老才行) 於是她的新戲路來了:在全新台劇《神之鄉》中見到 Janet ,對台灣觀眾而言,不啻是一份驚喜。公視首播的《神之鄉》是映畫與東森的全新台灣偶像劇,劇集改編自同名台灣漫畫,故事聚焦在男主角李玉璽重返桃園大溪、受訓參加「六二四」遶境活動的過程。 都市男孩這番返鄉舉動、驚動了住在台北的媽媽(Janet 飾)。媽媽隨後殺到大溪一探究竟,母子遂與在大溪的爸爸與妹妹,一家四口,意外重聚。 圖片|台劇《神之鄉》劇照 Janet 略懂《神之鄉》好驕傲 Janet 所飾演的「葉雲」角色,既是地方媽媽,也是台北媽媽。她是個可以光鮮亮麗在異地堅強工作的新時代獨立女性,但回到家鄉後,也能立馬轉頻,和親朋好友烙台語、無違和。 其實當時拍攝《神之鄉》時,Janet 是身懷六甲、懷孕六個月的狀態。但她「藏肚」,沒人發現戲裡的媽媽,戲外正在妊娠中! 《神之鄉》既然是以大溪「六二四」為題,那麼遶境盛事中的「舉神像」、「打大陀螺」等活動自然會被戲劇呈現出來。為此劇中飾演兒子的李玉璽在劇組中也是抓緊機會就練習。 此舉竟讓 Janet 覺得懷念:「我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到桃園大溪,是在 2006 年左右拍《瘋台灣》。當時看到大陀螺能夠轉起來,我也是 OH MY GOD!超興奮!」甚至 15 年前受她訪問的大陀螺師傅阿海師,就是在劇組中負責教王識賢打陀螺的同一位師傅。原來這緣份早在 15 年前就結上了。 圖片|台劇《神之鄉》劇照 因此當 Janet 和李玉璽這對戲裡的母子檔在聊打陀螺話題時,她還有餘裕能夠跟兒子聊更多、講到陀螺的其他玩法例如打在小盤子上的細節,讓李玉璽忍不住驚訝問:「妳怎麼知道這麼多?!」當媽媽的,便以略懂的微笑、雲淡風輕回他:「yaeh,因為之前我也有玩過。」驕傲之情不言而喻。 用台語吵架成就解鎖!Janet 收斂三八台語求入戲 Janet 在《神之鄉》中,與王識賢有一段夫妻情緣,兩人互動情緒多,且吵架戲還不少:「我最擔心的就是戲裡一場大架戲。那時的情緒要大、講台詞又要快,互相丟接球變得很重要,不能漏接。而且我平常是用英文跟中文吵架,很少有機會用台語吵架!」拍《神之鄉》讓 Janet 「操台語吵架成就解鎖」,成為正港的台灣人! ​​​​​​​圖片|台劇《神之鄉》劇照 除此之外,講台語台詞的「氣口」醞釀,也是 Janet 這次的表演重點:「講台語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要找到眉角、講出適合角色情境的台語台詞⋯⋯因為我平常聊天的台語,比較像是跟家人講的那種三八台語!」 但 Janet 這次擔綱的角色是個離鄉很久、情感有壓抑、靈魂有傷痕的女人,家庭關係又很複雜,三八台語是不能跑出來的。「也就是因為這份複雜」讓 Janet 說她很想挑戰演出《神之鄉》。透過調控講台語台詞的「節奏」,Janet 企圖演繹出一個不同於以往自己演過的人物形象。 事實上,不只是語調節奏,還有計較台詞本身講出來的話,適不適合角色本身?Janet 都很在意:「我在跟台語老師練台詞的時候,常常會對導演和編劇提問,像是『葉雲會講這句話嗎?』」或怎樣說可能更好、更自然?或更適合她去發揮? 常常一兩句台詞就會反覆琢磨很久:「我記得有一次還跟導演討論到大半夜。其實那時候大家都已經下工了,我還是不放心,一直想要找到最好的表達方式。」即便隔天一早大家又要上工了,莊景燊編導夫婦也還是捨命陪君子,討論到大家都滿意為止。 ​​​​​​​圖片|台劇《神之鄉》劇照 Janet 夢想是演戲! 「劇本真的難啊。光每一次針對我單一個人角色的一兩句台詞,想要磨得更好就要一起反覆討論那麼久」,何況是要把一群人的故事都講出來。 Janet 透露,最近她和老公 George 的夫妻小情趣就是「猜劇本」。「我們會先看劇本看一半,然後去猜後面的情節。我跟老公也會先看完劇本,再去看電影。這很有趣,因為光是劇本上的一句『I don’t care』的台詞,就很多種講法。」每一種, Janet 都想把它們收在自己的表演百寶袋似的。 什麼樣的夫妻,生活樂趣會是「猜劇本」?答案自然是「把演員當志業的夫妻」。Janet 慎重地說:「我一直把主持當工作,當女演員是夢想。」在夢前面前,她像個虔誠的信徒。 ​​​​​​​圖片|台劇《神之鄉》劇照 從回到台灣落地生根,一路以來,Janet 有過各種職銜,模特兒、主持人、作家、明星和演員,但至今她最想要做的,還是拍戲:「我小時候學過跆拳道、偶像是楊紫瓊。像我也會騎馬,只要是有超大動作的事情都喜歡!直到現在,我還是會很想拍動作片,真的很想演!而且我不一定要是演好人喔!」Janet 或許頗為適合演出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也說不定。 Janet 當媽以後,更抓住表演的核心 提到演戲,等於開啟了 Janet 的話匣子:「我發現當媽媽以後,不但有很多賀爾蒙,生完以後,所有的情緒也都很容易『伸進去』!」 Janet 解釋這微妙變化所帶給她的感受:「我生完以後,覺得人生的重點就再也無法只放在『自己』。以前我很少哭,像拍《瘋台灣》時,我是個不怕死的人,做什麼冒險都可以,跳下去沒差、受傷也沒差。但是有小孩以後,我就連看到別人的小孩跌倒受傷,都會覺得像是看到自己小孩受傷一樣地那樣為對方擔心、心疼!」 ​​​​​​​圖片|台劇《神之鄉》劇照 這份對於他人經歷的感同身受,讓 Janet 有點悟道感:「我感覺到好的表演也是這樣,重心不在自己身上,而是放在別人身上。」以前學表演聽別人說過「演戲最好就是要『聽』」,那時太年輕還不懂,想說演戲不就是要把台詞講出來? 「現在我懂了,最好的是要『聽』、要『接受』。演戲是很細緻的情緒醞釀和表達,演員先是要背好台詞,然後很專心的聽。當台詞已經背好,你回對方的話也會是很自然的、台詞是會自己跑出來的。」台詞的意義加上演員的情緒張力,撞擊出 Janet 所認定的表演核心意義。 隨著生命經驗的日益豐富,包括主持《瘋台灣》、包括結婚生小孩,經歷越多,讓 Janet 越來越享受人生、也越對表演感到著迷。 ​​​​​​​圖片|台劇《神之鄉》劇照 Janet 的不完美理論 儘管頂著麻省理工學院的學歷、也念過醫學院,但 Janet 回憶當初返台時,她一度認為自己的能力是不夠完美的:「我剛回台灣那時,有很多 ABC 很受歡迎,像王力宏。可是那時我卡在自己是個『只會講台語跟英語,不會講中文的人』,過不去,那時我以為是我的缺點。」想不到那麼剛好,有個節目是可以讓她用台語到處造訪全台灣在地文化的《瘋台灣》,反而讓她做出了特色! 「拍《瘋台灣》本來要我照本去念中文,那時我超痛苦,唸得很差,也把大家都要逼瘋了。後來我央求劇組讓我自己寫英文旁白、用台語念,這樣我也沒有那麼痛苦。結果製作 team 竟接受了!後來發現,以講英文跟台語為主的《瘋台灣》,台灣和外國人都看得懂。」 這段人生經歷讓 Janet 很能理解為何現在在台灣,講台語就跟講英文一樣潮的這股在地文化自我認同趨勢發展:「現在大家很喜歡台語,因為台語真的很親切。」 ​​​​​​​圖片|台劇《神之鄉》劇照 人會自我要求、追求完美,都是正常。但 Janet 也呼籲大家不要對自己太嚴肅、太嚴格:「尤其現在社群網絡上,有一堆看不完的『完美表象』,讓大家壓力好大!」體會到這龐大的社會性焦慮,讓 Janet 做出一件勇敢的事:拍下自己兩胎懷孕的照片對比,甚至將自己產後的鬆垮身材分享在社群! (同場加映:你並不孤單!Janet 致憂鬱症的告白:身而為人,都有脆弱的時候) 身為一個女明星,願意分享真實不完美的人生狀態給大家看,Janet 說:「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不是別人都是完美的,然後你不是』的事實。放過自己吧,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輕鬆一點、然後幽默一點。」講出這句話的 Janet ,有讓天下媽媽瞬間噴淚的渲染力。 總是不自覺地抱怨工作與人生,無法有效解決負面狀態?能量管理有方法!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帶領你自我詰問,找到低能量癥結點!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21,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oTkm3

三十情抒|真正的成熟,不是無欲無求,而是知欲知求 https://ift.tt/3eG3GE6 Amazing 三十情抒,是寫給 30 歲自己的情書。生命走過略大、略小的烏雲,有些崎嶇促使我們來到這裡,30 歲被當作關卡,好似踏過去,你要馬發達了,要馬就直直下墜。 然而,30 歲的我們,仍走與以前相仿的路,還是為逝去的愛人感到悲傷,還是喜歡偷嚐曖昧的禁果,還是會一個人躲起來偷偷的哭。三十歲算什麼門檻,不過也是一天天的長大,一天天找到屬於自己的模樣。 這是三十歲的我的日常。 早上睡到自然醒,通常在 10-11 點間起床,吃一頓媽媽或我做的早午餐。在社群滑滑看看,回回訊息後,下午兩點打開電腦開始工作,通常是專欄、接案稿件,偶爾準備演講,或是去看電影試片。 傍晚準時下班,有時與朋友約吃飯,聽聽演講,上有趣的課,或是跳舞瑜珈,也常在家追劇看書。頻繁往來的朋友不超過五個,真正知心的這樣就夠。 每週有兩三天去男友家抱抱心愛的紅貴賓,和男友聊聊這幾天發生的事,沒有每天見面,但訊息保持聯絡,路上看到可愛的狗狗,或是聽到有趣的事,第一時間分享給對方。 十足平凡的日常,寫出來也怕大家看得無聊,不過我卻喜歡這樣的日子,清清淡淡,軟軟鬆鬆。我想要的東西都剛剛好在這裡:家人、摯友、伴侶、事業,沒有滿到溢出來,大小適中裝進生命裡。 圖片|Photo by 汤 泽坤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寫封信給三十歲的自己:每天都要活得比前一天,更像自己) 曾有朋友說,我該是天生的低慾望者,不會為了更多的成就與收入,汲汲營營在這個世道。我想了想其實不是,只是我想要的東西不在那個擁擠的球池裡,而是去外面吸一口自由空氣,比起無欲無求,更貼近的形容也許是「知欲知求」。 年輕的時候容易被很多閃亮光環吸引,國際接軌的外商、異軍突起的新創、擁抱理想的公益,每每交換名片,聽到知名的公司品牌,搭配聽起來厲害的職位頭銜,就忍不住對眼前這個人多欣賞一點。背後有著對自己的自卑,希望也能有那樣的光環,外在的加持讓我變得更人見人愛。 就像孩子想穿上華麗的長袍,覺得只要能穿上,我們自動就會變得更好更理想吧! 直到偶然發現光環背後的脆弱與黑暗,聽見他們說著真實的艱難,或是有些存在於本人與外在形象的落差,都讓人發現,啊!長袍不過是一件外衫,裡頭的人不會因此就改變,他的痛苦、迷惘、虛妄、執迷不會因此消失,我也不會因為爭取到那件長袍,就自動擁有無憂的快樂人生。 親愛的三十歲的妳,你真有需要那件華麗的戰袍嗎? 然後回過頭問自己,我真的想要這件長袍嗎?我真心覺得它美麗舒適,還是只是因為,別人會覺得我看起來很厲害?我願意付出那樣的代價嗎?還是我的願望不過是,有一份小小的,自己喜歡的,同時又能支撐自己的事業、一小群能夠支持我的愛人、一點點我想持續探索玩耍的興趣。 我的慾望確實不大,在他人眼中或許就是「低慾望」,但對我來說,重點不是慾望的多或寡,而是我是否知道它們是誰,它們在哪裡,然後承認、正視。多數人在追求的,社會所鼓譟的,我其實沒有那麼喜歡,我不需要被推著到一樣的地方去,我只想找一片悠悠的樹蔭野餐乘涼,這就是我的想望。 曾在一場演講上,分享了這份心情,會後有觀眾跑來:「我其實也跟你一樣,不想要那些大的成就,可是很難跟別人承認,他們會覺得我沒志氣。」 一定要跟大家一起拼個你死我活,才叫有志氣嗎?勇敢說出我們真正想要,踏上一條不一樣的路,也很有志氣不是嗎! 但也許到最後,我們不會再去討論這些定義,也不再需要誰的肯定了。你會明白這樣一個你,就是你最想要的你,連同「渴望認同」的慾望,都變得小小,放到一邊去了。 偶爾還是會有不確定,需要跟他人取暖的時候,希望自己不致狼狽,在別人眼裡是好的,可是那個「好」,也得要我們真心感受,自己也覺得好才可以。不再僅僅是委屈,把自己塞進奇怪模子,然後覺得好陌生。 圖片|Photo by Yaoqi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三十歲的告白:年齡只是一個數字,我最好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所以我說,真正的成熟,不是無欲無求,而是知欲知求。不是要修練成仙,看破紅塵,而是知道我願修的,要練的是什麼,我想去的紅塵在哪裡。 這幾年明顯是,買衣服的頻率下降了,可是單件的質感上升,比起流行的繽紛花俏,穿起來舒適自在更重要;又比起買衣服,開始更願意用心在養身保健、喜好志趣,一個50元的天然藥草包,就能讓日常沐浴變成盛宴、一堂300元的運動課,就能讓身體一洩壓力。 我想要舒適健康的身體、質感優雅的形象、熱忱有貢獻的工作、知心聊不完的朋友、支持陪伴的愛人、理解珍視的家人、清澈純真的靈魂。 這些都是我的慾望,我看見它們,指認它們。 也好喜歡它們。 July 21,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G3GE6

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

「深夜總是嘴饞、想來點消夜⋯⋯」解析情緒性進食:為什麼明明不餓卻吃個不停? https://ift.tt/3zfFsZo 盧美妏 心理&職涯諮詢師 美食能療癒人心,但如果每次心情不好就會不由自主地想進食的話,這可能是「情緒性進食」,也就是一種對生活失控、對情緒無能為力的指標。 「明明不餓卻一直吃、深夜總想來點消夜⋯⋯」 「疫情在家工作,動不動就開始吃東西⋯⋯」 「焦慮憂鬱或情緒不穩定時,更是不由自主的開始吃吃吃⋯⋯」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我和張立人醫師之前在一場演講一起談「暴食」這個主題。 「情緒性進食」指的是在情緒影響下,對食物難以抑制的衝動。 如果你發現自己吃東西常常不是因為餓,或是暴飲暴食之後才懊悔不已,食物可能已經被你當成填補情緒黑洞的工具了。尤其防疫長期在家,取得食物容易,也不用在意同事的眼光,24 小時都可以隨時進食! 當你習慣用進食當成應對情緒的策略,你的生活與身材都會逐步失控。 (延伸閱讀:不再情緒性進食!間歇性斷食五週教我的事) 應對情緒性進食,張醫師和我提供幾個可行的策略: 三力自癒法:正念力、好眠力、好食力 張醫師談到情緒性進食源於「腦疲勞」,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根本沒有認知功能控制飲食。 正念力鍛鍊內在肌力。 用正念飲食的方式,慢慢品味食物,將注意力放在每個當下、覺察每個瞬間。 好眠力讓我最印象深刻。 一天要睡 7 到 9 小時,不然會變胖變老又變醜!一定要睡覺啊啊啊啊啊啊啊!!! 好食力則是採用華人地中海飲食法。 拒絕高糖壞油誘惑,避免不健康飲食。選擇全穀類食物、大量蔬菜,肉類以白肉為主。 圖片|Photo by Pablo Merchán Montes on Unsplash 中斷情緒與食物的連結 偶爾的美味盛宴能療癒我們的心情,但若每次情緒不佳就開始暴飲暴食,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制約——只要心情不好,就不由自主的想吃。 (同場加映:「只有食物不會背叛我」情緒性進食,代表你正逃避真正的自己) 如何中斷情緒與食物的連結? 第一步,從「覺察情緒」開始: 在你想大吃大喝之前,通常是什麼情緒狀態?發生了什麼事? 第二步,想吃東西前,先「辨識評估」: 食慾到底是生理上的需要,還是被情緒驅動的? 若不是生理上的飢餓,嘗試做其他可能可以安撫自己的事。 第三步,進行「正向活動」。 在情緒穩定時為自己建立「正向活動」清單,瑜珈、閱讀、看可愛貓貓圖片⋯⋯等,列出任何能產生正向情緒的事。 當你情緒不佳時,挑選一到兩項正向活動進行。 長此以往,便能中斷情緒與食物的連結。「吃」不是問題的唯一應對方式。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你會喜歡:「原子習慣」:改變很難,但從微小的改變開始,並不困難) 奈米級的小改變 暴飲暴食,實際上是一種對生活全面失控的指標。你對食物的無能為力,是對自己生活、對情緒的無能為力。 暴食者經常伴隨完美主義傾向。對自己有不合理的高標準,又成日關注無法達到的落差;只看到自己不夠好的那一面,也不願意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好像生活中大多數事情都不如預期,每天被各種失控推著走。 要重建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才能擺脫被食物控制又罪惡懊悔的惡性循環。 身為高標準的一員,坦白說「降低標準」是件很困難的事。比較可行的是「拆分目標」,為自己設定可以達成的小目標。高標準做為未來的期待,現在則關注在達成面前的小目標。 將注意力放在「已經達成」的事情上。關注小改變,就算只是奈米級的微小改變,都是自己真實的改變。 給自己一點力量,讓你知道,你做得到。你有能力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你也能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斷開食物與壞心情的連結,重新奪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情緒總是大起大落,難以保持自身穩定?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陪你釐清情緒背後的需求,找到適合自己補充能量的方式。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20,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fFsZo

劉嘉玲與梁朝偉:愛情是不合卻互補,看似水火不容,卻獨一無二 https://ift.tt/3hSDGaN 01女生 劉嘉玲與梁朝偉是香港演藝圈中的模範夫妻,性格迥異的兩人,維持了愛情三十載,可以稱為互補型伴侶的典範! 2021 年 6 月 27 日為慶祝梁朝偉 59 歲生日之際,劉嘉玲於個人 IG 上傳了一張「老婆視覺」的梁朝偉個人照,隨即引起熱議。作為娛樂圈中的一對模範夫妻,劉嘉玲與梁朝偉從戀愛到步入婚姻,風風雨雨經歷了逾 30 載,他們堅貞不渝的愛情是如何「保鮮」? 劉嘉玲曬出梁朝偉獨照,簡單祝福盡顯愛意 日前正值梁朝偉 59 歲生日,與他結婚 13 年的嬌妻劉嘉玲在個人 IG 曬出梁朝偉的一張獨照,照片中梁朝偉咧嘴微笑,一臉幸福模樣,深邃的五官依然帥氣不已,凍齡外貌引起外界熱烈討論。劉嘉玲在照片下簡單附文:「Happy birthday」,短短的祝福盡顯愛意。 劉嘉玲曬出「老婆視覺」相,梁朝偉近況曝光。圖片|carinalau1208@IG 劉嘉玲曬梁朝偉愛情長跑逾 30 年,「一個原因」決定相守餘生 一個熱情如火,一個沉靜似水。劉嘉玲與梁朝偉這兩個性格迥異的人走到一起,一開始並不被外界看好,流言蜚語不斷。 劉嘉玲與梁朝偉真正擦出愛火,是在 1988 年合作舞台劇《花心大丈夫》,之後感情漸漸浮出水面。不過一開始劉嘉玲與梁朝偉的愛情並不被外界看好,甚至被形容為「最不般配的情侶」,二人性格相悖,外界都認為他們戀情不會長久。 然而當眾人以為他們理應水火不容時,劉嘉玲與梁朝偉卻用實際行動向外界證明了他們堅貞的感情。即使性格迥然不同,若然達到相輔相成的境界,互補便成為感情長久的關鍵。 「我很幸運能遇到一個人讓我放心,會全力支持我。」——劉嘉玲 1984 年劉嘉玲與梁朝偉一起出演 TVB 電視劇《再版人》。圖片|《再版人》劇照 劉嘉玲作客訪談節目《金星秀》時透露決定與梁朝偉結婚相守一生,是因父親突然離世成為轉捩點,她表示:「我想給自己一個交代,讓自己穿一次婚紗。」結束約 19 年的愛情長跑,兩人選擇淳樸的不丹成為見證愛情的神聖之地,舉辦了獨一無二的婚禮,正式成為夫妻步入婚姻殿堂。 (你會喜歡:72 歲婚紗女王 Vera Wang 的生命哲學:困住一個女人的從來不是年齡) 劉嘉玲與梁朝偉愛情長跑了 19 年才結婚。圖片|carinalau1208@IG 劉嘉玲曬與梁朝偉婚姻在於一個「忍」字 「長久的婚姻肯定是相互的忍耐。」——劉嘉玲 成為圈中數一數二的恩愛夫妻,劉嘉玲曾分享自己的婚姻之道在於一個「忍」字。性格隨性的梁朝偉注重享受,對生活不管不顧,總是處於一種自在的狀態,劉嘉玲透露「梁朝偉什麼事都不管的」,所以生活中一切瑣碎事情都由她主理,安排得妥妥當當。 談及愛情,劉嘉玲真情流露:「喜歡一個人就會包容他的一切,包括他的性格、價值觀、人生觀,你都會認同。」她坦言正是梁朝偉不擅於生活自理,自己變得更加會照顧人,更寵溺地表示:「就是很疼他,很放任啊,我幫他打點就好了!」 劉嘉玲表示自從與梁朝偉一起後,更加懂得照顧人。圖片|carinalau1208@IG 「這 30 多年來各種吵架,各種浪漫都有,生活裡所有的事情我們都經歷過。」——劉嘉玲 (延伸閱讀:關係功課:適度的「吵架」,可以使愛情長長久久?) 甜蜜如初的保鮮秘訣:尊重、遷就、支持 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愛情是完美的。 劉嘉玲直言與梁朝偉攜手走過 30 多年,一定會經歷爭吵、冷戰與掙扎,她表示:「會吵架,但最後都吵不起來。」梁朝偉也曾在訪談中分享:「劉嘉玲生氣,我從來不哄。」他會先躲在房間讓彼此冷靜下來,最後再溝通。 每一個婚姻,感情都會遇到考驗和問題,視乎你最後怎樣去處理,以及有否珍惜這件事,我覺得最重要是溝通。 劉嘉玲 劉嘉玲與梁朝偉經常外遊享受二人世界。圖片|carinalau1208@IG 劉嘉玲與梁朝偉一同賞櫻花。圖片|carinalau1208@IG 身為公眾人物,劉嘉玲與梁朝偉的感情一直備受外界關注。圖片|carinalau1208@IG 劉嘉玲與梁朝偉不時以夫妻檔出席公眾活動。圖片|carinalau1208@IG 遷就不是隱忍,而是適當地為對方作出讓步,少些針鋒相對。梁朝偉於訪談節目《魯豫有約》中,坦言自己過去「有些大男人主義,性格比較自我,會堅持己見」,婚後則變得沒有那麼多堅持,很多事情選擇讓步。 另一邊,劉嘉玲亦承認婚姻總有風波,視乎最後怎樣處理,她認為最重要的是溝通,但不會要求對方為自己改變,她認為這種行為很「自私」,「我喜歡他是這個模樣,千萬不要為我而改,改了就不是我以前喜歡那個模樣。」而維持愛情長久的秘訣,就是基於互相尊重、遷就和支持。 「他有很多缺點,所以我要很寬容地包容他。在包容他的時候,他也在承受我的性格,其實我亦好難搞,我有我的性格,他也是因為喜歡我身體中那種性格,要不然我們不會走到現在。」——劉嘉玲 (同場加映:台灣真的夠包容嗎?當我穿上蘿莉塔澎澎裙,大眾眼神說明一切) 劉嘉玲曾在訪問中表示自己對梁朝偉有種「像母愛的愛」。圖片|carinalau1208@IG 劉嘉玲:「要放棄很容易,最緊要是珍惜」 「兩個人走到一起的緣分是很難得的」,劉嘉玲這樣說道。每段感情都得來不易,攜手走過風風雨雨,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才會更珍惜對方。劉嘉玲與梁朝偉從一開始已有不生育的共識,專心享受甜蜜二人世界。 兩人生活中處處充滿浪漫,有指梁朝偉專程從巴黎飛回香港與劉嘉玲慶祝結婚 11 週年,劉嘉玲也曾透露梁朝偉常常手寫信和卡片給她,甜蜜小事點點滴滴盡顯夫妻恩愛。 一熱一冷,一快一慢,一動一靜,看似不合卻互補,只要找到讓彼此相處舒服的方式,就能彼此成就,相互精彩。劉嘉玲與梁朝偉的愛情看似平淡卻細水長流,婚姻如酒,千般滋味,有甘醇有苦澀,細細品味,卻愈久愈香醇。 千萬不要覺得有一紙婚約就能保障愛情,只有愛情能保障愛情。 劉嘉玲 劉嘉玲與梁朝偉風風雨雨走過 30 載,恩愛依舊羨煞旁人。圖片|carinalau1208@IG 明明有休息,為什麼越來越累?女人迷《能量抱報》,提供 12 種能量恢復方法,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能量回升」循環。免費試閱請點我。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劉嘉玲曬梁朝偉生日照盡顯愛意 不生育享受二人世界:最緊要珍惜 July 20,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SDGaN

「女人的靈魂原比肉體性感得多」黑寡婦史嘉蕾:年輕時我被打造成性感尤物,但那從未代表我 https://ift.tt/3hOCfdk 01女生 被視為「性感尤物」代表的「黑寡婦」史嘉蕾.喬韓森身體力行告訴眾人:女人不論性不性感,都能當自己愛情與事業上的英雄。 Marvel 以女性作主導、由 Scarlett Johansson 主演的英雄電影《黑寡婦》(Black Widow)近期上映。「黑寡婦」一演便十多年,Scarlett Johansson 與角色的設計一起成長,不再是《鋼鐵人》(Iron Man)中的性感秘書,現實中也不再只是「性感尤物」,戲裡戲外、愛情與事業上,同樣擔當自己的英雄。 《黑寡婦》(Black Widow)有指可能是 Scarlett Johansson 最後一次飾演此角色。圖片|《黑寡婦》劇照 女人並非「慾望機器」,性感以外便別無用處 《黑寡婦》(Black Widow)上映,十多年前後,「黑寡婦」到底有什麼不同?Marvel 影業製片部執行副總裁 Victoria Alonso 最近就在《TIME》中撰文,指回顧角色打造時,最不滿是在《Iron Man 2》中男主角 Tony Stark 認識「黑寡婦」,是透過她內衣模特兒的照片,更開玩笑說:「我想要一個」。 Victoria Alonso 反思道:「她不是一個東西——你想要便得到。但那多麼『現實』,當你看到性感女人,認為她很美,然後就這樣了,這個女人就沒有其他用處了。」 她是一個為了男性視角而創造的角色——她的動作、衣著,那是很好的踏腳石,但那不是她。 因此,這次由「黑寡婦」擔當主角,在劇情上有刻意處理這問題,有別於「復仇者系列」,「黑寡婦」不再只遊走在男角間調情,而是為了自己而打拚,作自己人生的主角。 戲外,飾演「黑寡婦」的 Scarlett Johansson 也跟著角色一起「蛻變」,靈魂原比肉體更性感得多。 (同場加映:黑寡婦盡心奉獻、緋紅女巫被邊緣化:復仇者聯盟 4,真的有女力展演嗎?) 在往後數年,Scarlett Johansson 先後跟「死侍」Ryan Reynolds 結婚,2 年後離婚;後來又跟法國記者 Romain Dauriac 結婚,3 年後也是離婚收場,直到在 2017 年重遇 Colin Jost。 據外媒《ET》報道,Colin Jost 指 Scarlett Johansson 對愛情一直寧缺勿濫,他們有很多相似之處,他更大讚與 Scarlett Johansson 一起很快樂:「我怎會有投訴?我十分幸運。」 Scarlett Johansson​ 10 句勵志「座右銘」 我是個獨立的人,我能夠照顧好自己,但我仍需要愛與關懷。 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我寧願把一件事做到最好,不然一開始就不要做。 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當我可以對某件事投注全部精力時,那便是我最快樂的時刻。 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對於填飽肚子,我一點都不覺得焦慮,因為於我而言,太瘦不是性感。 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我時時都維持『戰鬥格』,不斷跳出框格,勇於嘗試,也勇於接受隨之而來的損失。」——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學習和成長是一件很棒的事,即使是我現年 80 多歲的祖母,或是年紀比我小的妹妹,都是我學習的對象。」——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即使我是賣座的演員,不等於我有最高的片酬。現在擁有的,都是我努力的成果。」——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許多機會,但卻很少捉緊它們。」——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我不可能接拍一部連我自己都不想進戲院看的電影,當然,也不會接任何一個對我而言沒有挑戰性的角色。」——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在融入別人生活以前,先要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衡量自己的位置與為了自己而努力,這是十分重要的。」——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演跨性別惹議?史嘉蕾喬漢森:「任何演員,都該自由演任何角色,就算是棵樹」) Scarlett Johansson 12 歲已獲最佳女主角提名,如何蛻變成性感女神? Scarlett Johansson 8 歲入行,12 歲於 1996 年在電影《Manny & Lo》中飾演女主角,更獲美國電影獨立精神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其後演出從未間斷,20 歲前參與多部電影演出。 Scarlett Johansson 由童星出身。圖片|《輕聲細語》劇照 但由童星走到「公認的性感女神」,卻是由 2005 年飾演由 Woody Allen 執導《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她飾演一位挑逗的情婦,與男主角激情演出,後來又為雜誌《Vanity Fair》全裸拍攝封面,漸漸與「性感尤物」劃上等號。 直到 2010 年,Scarlett Johansson 在《鋼鐵人2》(Iron Man 2)中飾演「黑寡婦」,一演便是十多年,強悍又性感的形象更為牢固。 圖片|《愛情決勝點》劇照 但 Scarlett Johansson 一直對「性感女神」這稱號不敢恭維,據《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報導,她曾說:「當我還是二十多歲與少女時,年輕時我被打造成性感尤物,但那從未代表我。或許很多人都覺得沒問題,但那從未代表我。只是行業內的某些人,把我打造成這模樣。」 儘管演出不斷,成績不俗,《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獻給你的情歌》(A Love Song for Bobby Long)與《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讓她獲得四項金球獎提名,但她卻十分迷茫,說:「要跳出『天真女孩』或其他女性的框架,那時對於我來說,真的很困難。」於是由那時開始,她便一直思量要在電影業中另找工作,更有滿足感的工作,不然似是什麼都做不到。 Scarlett Johansson 曾獲得四項金球獎提名,美貌與演技同樣出眾。圖片|《愛情,不用翻譯》劇照 直到 2010 年,除了接拍「黑寡婦」一角,她也在百老匯舞台劇中首次演出,是 Arthur Miller 的《A View From the Bridge》,她形容該次演出對她而言絕對是「解放」,飾演一個孩子氣地盲目相信愛情、卻又努力爭取獨立、被自己親人痴戀的少女,角色充滿挑戰,更讓她奪得首個美國劇場界最高榮譽東尼獎(Tony Award)。 努力換來掌聲,Scarlett Johansson 亦憑《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與《兔嘲男孩》(Jojo Rabbit)而問鼎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及最佳女配角獎,雖然空手而回,但兩個角色都一改「黑寡婦」風格,無動作場面,不賣弄性感,但也讓觀眾看到女性在性感以外,也總有別的。 (你會喜歡:奧斯卡挑片|《兔嘲男孩》:勇於站在陽光下的人,都是革命家) 圖片|《婚姻故事》劇照 總是被處理不完的代辦事項追著跑?女人迷線上《時間管理工作坊》,帶你發現時間運用慣性盲點,有效調整低效能生活模式,讓日子過成喜歡的樣子。活動資訊請點我。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黑寡婦|Scarlett Johansson傳再懷孕 拒被性感標籤:這不代表我 July 20,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OCfdk

快訊|隱藏在「居家防疫」下的危機:疫情期間,家暴通報量成長 15%? https://ift.tt/3eF7wNQ UDN 據衛福部統計,三級警戒實施以來,全台家暴通報量比去年同期增加約 15%。現代婦女基金會說,在外有疫情,家有隱情下,受害者曝於更高風險的受暴環境。 新冠肺炎疫情從去年爆發以來,因實施封鎖禁令,各國家暴事件皆大幅提高,而台灣在 5 月中下旬提升至防疫三級警戒後,生活型態變動,進而催化家內緊張關係,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家暴通報量比去年同期增加約 15%。 現代婦女基金會指出,在外有疫情,家有隱情下,受害者曝於更高風險的受暴環境,也因擔心染疫也降低驗傷、報案、身心科就診意願等,受害者處境更為艱鉅。 圖片|Photo by MikeSaran on PIXTA 據現代婦女基金會觀察,伴侶整日共處,讓受暴婦女曝於高風險的受暴環境,不但受到對方更嚴密監控,在家的自由地帶更為縮小,「外有疫情、內有隱情」的現象,強化了加害者的暴力行為,也讓被害者更難與親友聯繫或對外求助。 再者,因擔憂外出提高染疫風險,也降低了受暴婦女前往報案、驗傷,或至精神科就診的意願,也因案家整體狀況的不穩定,受害者更難在安全的狀態下接受社工的關懷支持,有的當事人更受限法規限制暫停了心理諮商,陷入身心危機。 (延伸閱讀:「我被跟惡魔關在一起」疫情時期,世界各地家暴案件頻傳) 現代婦女基金會表示,基金會每年陪伴將近 8000 個受暴家庭,在疫情爆發第一時間便協助募集物資發送給有需要的案家、協助申請經濟補助,更發展視訊、線上諮詢加強聯繫頻率,確保受暴個案的安全,同時積極向政府單位倡議持續提供「遠距心理輔導」,並請司法系統盡速回應核發受害者保護令的需求。 但受疫情影響,近期不少捐款者因經濟因素停止定期捐款,現代婦女基金會說,今年募款比去年同期下降約 4 成 3,於是發起「518 用愛守護行動」,捐款滿額將可獲得守護熊呼呼周邊商品,募款所得將用於受暴家庭的安全協助、身心療癒、危難救助、關係輔導及預防教育,邀請民眾共同幫助讓受暴媽媽與孩子每天都能是平靜美好的一天。「518 用愛守護─受暴婦幼扶助計畫」 疫情期間,生活節奏被打亂、和伴侶與家人的互動模式也被迫改變,這些是否讓你感到焦慮不安?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陪你釐清狀態,保持能量穩定不憂鬱。活動資訊請點我。 本文授權轉載至 Udn,原文詳見:外有疫情、內有隱情!家暴通報量較去年同期成長15% July 20,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F7w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