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對年齡恐慌與否,決定了我們對待生活的方式!」積極衰老是一種生活的選擇 https://ift.tt/3kXkFWD KnowYourself 「變老」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思考的不是抵抗,而是該如何與「老」好好相處。研究顯示,當我們與「衰老」好好相處時,平均便多活了 7.5 年。 文|野草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大家好,我是野草,KY 最風騷的女作者。 有一說一,但凡在消費主義裡長大的孩子,誰沒體驗過年齡恐慌,誰不是在悄悄地用盡洪荒之力抗衰老,哎⋯⋯ 疫情前我剛好在德國旅行,日常恐慌的我四處逛護膚品和保養品。在擺滿了「抗衰老」(anti-ageing)產品的那個貨架上,我看到某個產品的包裝上竟然寫著:「好好衰老」(well-ageing)。 ???????? 雖然本質上它依然是一款向顧客保證「凍齡」的產品,但是這個「好好衰老」的用詞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畢竟,我從未認真考慮過,「好好衰老」竟然是一種自己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 毫不誇張地說,我從小與年齡恐慌一起長大,對各種反抗(anti-)衰老的的說法深信不疑。才 10 來歲時,我就開始焦慮地審視自己的身體,執著於尋找自己衰老的跡象。 很神奇的是,自從看到「好好衰老」這個說辭以後,我的年齡焦慮感便慢慢地開始變淡。為什麼只是換了一個說辭,我卻有如此天差地別的體驗?我決定認真做一番搜查。 今天,我來把這些知識分享給各位受年齡恐慌折磨多年的小伙伴們,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哦! 圖片|Photo by Christin Hume on Unsplash 一、觀念模式決定了我們與衰老的關係 「抗衰老」這個概念很有意思。捫心自問時,每個人都心如明鏡——那為什麼抗衰老產業還能造就一批批廠商,也掏空了無數人的錢包呢? 答案是:因為恐慌。 我們的文化中充斥著各種關於年齡和衰老的概念。從小到大,這些概念都在教育我們,對衰老感到不安是必然的。「抗衰老」無疑借助了年齡歧視(Ageism)的力量,在年齡恐慌的社會浪潮背後推波助瀾(Angus & Reeve,2006)。 我們對年齡的刻板印象告訴我們: 年輕=高生產力、高性魅力、富有創造力、高行動力、思維能力強、高社會價值 年長=低生產力、無性魅力、無創造性、行動受限的、思維能力弱、社會無用的 雖然我們知道拼盡全力「抗衰老」不一定有用,但我們非常篤定且任性地認為:「不抗就肯定沒用啊!」 壞消息是:「抗衰老」不但不一定有用,還很有可能會產生與期望相反的影響。 但! 好消息是: 想要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僅需要替換自己的觀念模式(mindset) ——而且,觀念模式的改變並不難(Klein,2016)。 那麼究竟是什麼觀念模式如此神奇呢?! (延伸閱讀:【單身日記】愛是你陪我看病,我看你衰老) 積極衰老(positive ageing) 為什麼說把「抗衰老」替代成「積極衰老」,更可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這就要從它們兩者的具體差別開始說起了:   抗衰老(anti-ageing) 積極衰老(positive ageing) 對衰老的認知 衰老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 衰老是一個充滿多種可能性的、複雜的過程 對衰老的態度 敵視、驅除、奚落 敬畏、正念、探索 對生命的認知 壓抑、牴觸自己對生命規律的真實認知 有意識地接受、不帶有色眼鏡地看待生命規律 對年齡的體驗 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年齡 主觀地感受自己的年齡 如何對待生活 被動的、宿命的、失控的、癡心妄想的 主動的、正向的、有計劃的、接近現實的 更容易被激發的情緒 受傷、緊張、沮喪、嫉妒、毒癮般的慾望 平和感、堅定感、掌控感、希望感 備註:與積極衰老意義相似的詞有這些:好好衰老(well-ageing)、成功衰老(successful ageing)、健康衰老(healthy ageing)、高生產衰老(productive ageing)、活躍衰老(active ageing)(Davey & Glasgow,2006) 。它們之間有細微的差別但都不自成體系,本文統稱這些理念和指導為積極衰老。 總的來說,這兩者本質的差別在於: 抗衰老:不斷餵養恐慌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積極衰老:終於滋養人生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做完上述列舉,我也再次為這其中的不同感到驚訝。觀念模式的神奇之處就在於,當我們意識到它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在頃刻之間感到醒悟、豁然開朗的感覺。 圖片|Photo by d-daystudio on PIXTA (同場加映:有一種愛,叫做奮不顧身!張柏芝談 40 歲感情觀:找一個能一起變老的伴侶) 二、臉蛋也許年輕,但心裡是真的難受——越用力抗衰老竟然可能會老得越快 「抗衰老」和「積極衰老」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模式。那麼,觀念模式如何具體地影響我們的生命呢? 1. 觀念模式(Mindset)是什麼? 觀念模式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處理器」(就像電腦的處理器那樣)。簡而言之,觀念模式是我們所有的信念(Belief)和預設(Assumption)的集合;它影響並處理我們的感受、想法、解決事情的方式,以及如何創造新的經歷。 這可能聽起來有些抽象,但觀念模式確實在非常實際地、日常地引導著我們的判斷和行動,進而影響我們的個人發展傾向(Klein,2016)。 觀念模式對我們的影響 注意力:當我們需要從認知的層面上理解某個事物時,觀念模式將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最重要的線索上。因此,我們不會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 行為方向:觀念模式給予我們方向,為我們指向應該努力實現的目標,並為我們提供了合理的行動方案。 個體生命的可能性:當我們習慣了某種觀念模式時,這個模式便定義了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可以成為誰。 在抗衰老的觀念模式中: 我們的信念是,衰老是一個負面的經歷;我們的預設是衰老需要被抵抗(anti)。 此時我們的注意力會被轉移到衰老的證據上,比如說皺紋。 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與衰老的證據針鋒相對,比如說除皺。 這種行為習慣會把我們生命與抵抗綑綁,比如為了不長皺紋,長期待在家裡躲太陽。 因此,當衰老發生時(其實它一直都在發生),我們感覺自己節節敗退,非常沮喪。 
在積極衰老的觀念模式中: 我們的信念是,衰老的過程是複雜的、充滿可能的;我們的預設是衰老不可避免,但我們可以調控自己與衰老的關係。 此時我們的注意力會被轉移到認識衰老、理解衰老上。比如說,查閱關於衰老的書籍。 我們的行動是與調節自己與衰老的關係相關的。比如說,基於自己的身心健康,調整工作強度。 這種行為習慣使得我們能夠更自由地回應生命的變化。比如說,主動探索、處理、接受衰老過程中的可能會發生的情況。 因此,當衰老發生時,我們早有所備,感受到中立甚至積極的情緒。 以上並不是隨意說說的理論而已。對衰老的不同觀念模式,確確實實會給我們帶來非常不一樣的身心影響。 圖片|Photo by Marivi Pazos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被叫姐感到羞恥?」鄧惠文:不再為年齡煩惱,學會接受優雅地變老) 2.「抗衰老」vs「積極衰老」——兩種觀念模式決定了不同的身心狀態 (1)對生活滿意度及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一個約有 5000 位美國參與者,時間跨度約為 10 年(第一次調查在 1994 到 1995 年,第二次在 2004 到 2006 年)的調查中,調查者專注研究了這四者之間的關係:對衰老的態度、主觀年齡、生活滿意感與心理健康(Mock & Eibach,2011)。結果如下: 發現一:當一個人對衰老持有消極態度,且它的主觀年齡>客觀年齡大時。他的生活滿意度相對最低,心理健康也受到最大的負面影響。 發現二:當一個人對衰老持有積極態度,且它的主觀年齡<客觀年齡時。他的生活滿意度相對最高。 發現三:當一個人的主觀年齡<客觀年齡時。無論對衰老保持消極還是積極的態度,心理健康都受到相對最小的負面影響。 (2)對心血管壓力的影響 在 Levy(2000)等人的實驗中,54 名參與者(年齡在 62-82 歲之間)被分為兩個實驗組。 一組參與者受正面的刻板印象(positive age stereotype)的干預——衰老是⋯⋯?博學、有洞察力、明智、聖人、有成就的 另一組則受到負面的刻板印象(negative age stereotype)的干預——衰老是⋯⋯?阿茲海默症、迷惘、疾病、依賴 實驗測量了四組數值,包括: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和皮膚電導。結果顯示,消極組參與者的心血管反應更強,更難承受壓力,並且這些變化在平均 26 分鐘後依然存在。而多次受正向的刻板印象干預的參與者,他們的數值更穩定。這表明: 正向干預可以幫助老年人減少他們承受的壓力。 其次,他們能從壓力事件中更有效地恢復過來。 (3)對生存意願與壽命的影響 另一項橫跨 22.6 年的研究調查了 660 位 50 歲以上的參與者(Levy et al., 2002)。該研究對比了 5 個變量對壽命的影響,分別是:生理性別、社會經濟地位、孤獨、功能性健康、對衰老的自我認知。 該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相比起其他 4 個變量,對衰老的自我認知對生存的有直接的影響,而且影響更大。在該研究中: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本研究的第二組實驗還顯示了:對衰老的自我認知間接影響了一個人的生存意願(will to live),即一個人感覺自己活著的利益大於要承受的困難。 當一個人對衰老的認知是消極的,隨著衰老的發生: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推薦閱讀:想讓生活更幸福?丹麥幸福研究家給你的 12 個月快樂計畫) 三、讓我們一起積極衰老吧! 積極衰老作為一種觀念模式,並不要求我們一定要如何如何(比如說,千萬別買護膚品、一定要早起早睡)。積極衰老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意味著不同的行動。 1. 積極衰老需要我們使用創造力 相關研究顯示,創意表達(creative expression)與積極衰老息息相關,主要有三個原因:掌控感、社會參與、大腦可塑性(Cohen, 2006)。在創造的過程中,我們會體驗到一種掌握了某個新事物的感覺。創造的過程通常不僅包含社會參與,而且對於大腦而言,可以通過新突觸的形成發生改變,從而增強大腦儲備。 2. 多與不同年齡段的人接觸,這有助於打破自己關於衰老的單一的、片面的、消極的印象 當我們對生命的變化變得更加熟悉時,我們對衰老的看法也會變得更加全面與復雜。恐懼感和焦慮感減弱時,應對衰老的行為也會傾向於變得更靈活與主動。 3. 俗話說「有情飲水飽」,還真不是說說而已 一個橫跨 80 年的哈佛大學研究顯示,親密關係(包括友情、愛情、親情等等)是使人們終生幸福的原因,這些紐帶可以保護人們免受生活中的不滿,有助於延遲身心的衰退,並且可以更好地預測人們的長壽和幸福生活(Mineo, 2017)。 「你如何安排運用今日時間,會是你如何度過一生的縮影。」想要更有效地運用時間?女人迷線上《時間管理工作坊》,帶你打造高品質時間管理術,學會享受工作與生活。活動資訊請點我。 參考資料: Angus, J., & Reeve, P. (2006). Ageism: A threat to “aging well”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5(2), 137-152. Cohen, G. (2006). Research on creativity and aging: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arts on health and illness. Generations, 30(1), 7-15. Kiecolt-Glaser, J. K., McGuire, L., Robles, T. F., & Glaser, R. (2002). Emotion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New perspectives from psychoneuroimmunolog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1), 83-107. Klein, G. (2016). Mindsets, what they are and whythey matter. Psychology Today. Levy, B. R., Slade, M. D., Kunkel, S. R., & Kasl, S. V. (2002). Longevity increased by positive self-perceptions of ag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2), 261. Levy, B. R., Hausdorff, J. M., Hencke, R., & Wei, J. Y. (2000). Reducing cardiovascular stress with positive self-stereotypes of aging.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55(4), 205-213. Mineo, L. (2017). Good genes are nice, but joy is better. The Harvard Gazette. Mock, S. E., & Eibach, R. P. (2011). Aging attitudes moderate the effect of subjective age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Psychology and Aging, 26(4), 979. Westerhof, G. J., Miche, M., Brothers, A. F., Barrett, A. E., Diehl, M., Montepare, J. M., ... & Wurm, S. (2014). The influence of subjective aging on health and longevity: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data. Psychology and Aging, 29(4), 793. Davey, J., & Glasgow, K. (2006). Positive ageing: A critical analysis. Policy Quarterly, 2(4). July 26,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XkFW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