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m4Unb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失敗的愛情,大都受原生家庭影響?致焦慮依附的戀人:你的不安全感,源於自卑心態 https://ift.tt/3em4Unb 貓心—龔佑霖 依附,一直都不是四分法的關係:世界上並不是只有四種人,只是在統計上的方便,所以心理學家才把依附關係分成安全依附、焦慮依附、逃避依附和矛盾依附而已。 一直以來,我所書寫的文章都是針對著「不安全依附」如何得到更有品質的感情在做書寫,但平心而論,依附的研究大多數都來自於美國,在台灣,還是會碰上因地制宜的問題。 這一篇文章,我想針對身在傳統台灣家庭的女性做一個書寫,試圖一窺家庭對於女性愛情觀的影響。當然,家庭影響的不只是女性,男性也會受到影響,而且這些影響並不僅限於「男性」這個身份。 以我為例,我自己就是深受家庭影響的人,我知道我的憂鬱症和家庭背景脫離不了關係:因為成長過程中總是不被母親認可,所以我尋求同儕的認同,但我的亞斯伯格讓我難以理解社會脈絡,所以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被排擠、霸凌,讓我幾乎沒有朋友。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對於更親密的「伴侶關係」有著強烈地渴望,同時也不斷地透過「課業表現」來說服討厭我的人以及家人。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當我在伴侶關係中,遇到兩個高逃避者,又面臨女友的朋友們不斷勸說與我分手的狀況時,我便罹患了憂鬱症,連續兩次的打擊讓我的病情更加嚴重。接者,當我因為種種因素,被宣告不適合擔任諮商師,以至於引以為傲的課業成就也被否定時,我便掉到了人生的谷底。 我曾以為,只要找到「安全依附者」就能夠幸福,但在最近,我認識了一位安全依附的女性,讓我對我的想法有了一些改觀:並不是身為安全依附就可以過得很幸福,他們依然有他們的坎,而在傳統價值觀之下,這樣的坎是值得被重視,被溫柔以待的。 圖片|Photo by Larm Rmah on Unsplash 依附只是認識人的大方向,家庭在每個人身上的作用也不能忽略 依附,一直都不是四分法的關係:世界上並不是只有四種人,只是在統計上的方便,所以心理學家才把依附關係分成安全依附、焦慮依附、逃避依附和矛盾依附而已。 回到依附的統計上來看,每一個人在每一段關係中,都會有和對方相處時的焦慮程度和逃避程度,安全依附者不過是在和大部分人相處時,更不容易感受到他人的疏遠,同時也不會懼於與他人親近。 雖然,依附程度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傳統家庭(這裡泛指對性別角色具有刻板印象的家庭),但是,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女性,依然有可能深受刻板觀念的影響。 當一位安全依附的女性,被男朋友劈腿時,她依然有可能會展現出焦慮依附的特質:「一直無法從傷痛中走出來」;或逃避依附的特質:「不敢再進入感情、不敢輕易相信男性」。 為什麼會如此呢?前面提到,依附關係是一種傾向,即便同為安全依附,也會有焦慮分數與逃避分數的高低差異;再加上過去研究也發現,創傷事件有可能會激發一個人的焦慮傾向或逃避傾向,使得當事人變得比較沒有安全感。 而依附的根源又是家庭,所以當創傷事件激發了幼年時期的傷痕時,便有可能讓當事人的不安全感增加,進而展現出較為焦慮或較為逃避的模樣。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回不去原生家庭,也談不好一場戀愛:我要如何找回想要的歸屬感?) 受傳統觀念影響的女性,在失戀後可能會有的感受 試想,在傳統家庭(這裡泛指對性別角色具有刻板印象的家庭)長大的女性,可能會有怎麼樣的自我信念呢? 「我必須要表現得比男生更好,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那些比我還差的男生,我根本不放在眼裡。」「我要證明給家人看,即便是女生,也可以表現的很優秀。」 這一些信念,如果是在男性身上,應該比較不可能出現,對吧?很少有男性會告訴妳說「我必須要表現得比女生更好,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那些比我還差的女生,我根本不放在眼裡。」「我要證明給家人看,即便是男生,也可以表現的很優秀。」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男女差異,其實顯現出的便是家庭及社會對女性特有的影響。當然,我並不是說男性就不會遇到他們的困境,他們有可能會遇到「作為一個男生,應該要有擔當,不然就是弱者。」「身為男生,不可以輸給女生,不然很丟臉。」等等這樣的困境。 只是在這篇文章當中,我的重點擺在「家庭及社會對女性感情所帶來的困境。」 透過書寫,找到家庭帶給妳的傷痕 撰寫心理學文章以來,我逐漸認同的一個想法是:「期望能讓更多的人,能夠有著更多選擇的可能性。」而我所著墨的點,則多擺在「愛情」這一塊。 單純比較男性或女性誰在愛情上的困境比較多,其實沒有意義。 我覺得我重視的是「身為男生,在愛情上會遇到怎麼樣的困境?」「身為女生,在愛情上會遇到怎麼樣的困境?」更進一步,我也重視任何族群可能會遇到的困境,譬如說「身為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不同的人,在愛情上會遇到怎麼樣的困境?」「身為主流思想中『高社經地位』的人,在愛情上會遇到怎麼樣的困境?」「身為主流思想中『低社經地位』的人,在愛情上會遇到怎麼樣的困境?」 每一個人,都會背負著自己的困境,這些困境可能是整個社會主流的風氣所致,但最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方式,還是「家庭教育所灌輸的概念」。 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改變我們的出身,那麼有沒有可能改變我們的想法呢?作為一個在傳統家庭下長大的女性,她們要如何打破她們的困境? 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有沒有可能讓她們在家庭裡所受的傷,被溫柔以待? 不妨來做一個了解自我的實驗吧。拿起一張紙、一枝筆,書寫一下在傳統家庭長大之下,妳覺得妳糟到了什麼樣的不平等對待,而讓妳覺得很受傷? 我的家人總是更關心哥哥或弟弟。 在家人眼中,我似乎沒有哥哥或弟弟那麼重要。 即便我再怎麼努力,我好像還是沒有得到他們給哥哥或弟弟那麼多的愛。 我的需求永遠被擺在哥哥或弟弟的後面。 作為一個女生,他們好像不相信我能夠表現得比哥哥或弟弟優秀。 我僅能列出短短的幾個敘述來作為引子。對妳來說,妳的家庭對待妳的哪些方式,讓妳覺得很受傷呢?試著把這些傷痕書寫下來吧。 圖片|Photo by Bin Thiều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家庭心理學:帶著原生家庭創傷,就無法建立一個新的家?) 突破傳統家庭教育的束縛:找到把自己視為「人」的力量 寫下這些感受並不容易,這可能會觸動到許多妳的傷痕,而使妳不願去回憶。 不過,書寫也會有書寫的好處,妳也許會從書寫當中,看到了妳對於愛情的想法、行動、情緒當中,有哪些部分,是源自於家庭的影響。 譬如說,妳可能會發現:「原來我在失戀的時候那麼痛苦、那麼難以走出來,原來是因為我在小時候就遭逢了父母的否定,使得我在失戀的時候,再一次感受到被否定。」 妳也可能會發現:「原來我之所以對自己的伴侶要求很高,是因為我希望我所愛之人,能夠受到家人的認同,否則我會很受傷。而要獲得他們的認同,我的伴侶必須要夠優秀才有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在找到幼時的成長過程與長大後的想法、行動、情感之間的連結之後,會有一個好處:「妳開始有機會在愛情上,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有沒有可能,我之所以失去愛情,並不是我太糟,只是我的運氣不好?之所以會覺得我很糟糕,是因為家庭的觀念深植在我心中,而不是我真的很糟? 有沒有可能,我之所以不敢進入感情,是因為我很怕我的家人不認同我的選擇,而要獲得他們的認同,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許我可以嘗試去看到,即便不一定能被家人認同,我還是能從朋友/師長/我重要的人/我的伴侶身上得到認同? 有沒有可能,我對我的伴侶要求很多,是因為我的家庭讓我覺得「男生應該要比女生優秀」,因而讓我覺得「我的男友如果成就不夠高,會讓我覺得丟臉」。但是,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是「重視我的男友,即便沒有傳統家庭中所謂的『成就』,也好過於一個高成就但不重視我的男友?」 每一個人面對愛情的方式,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家庭所影響。有些人展現的方式和我一樣,認為「唯有透過成就來證明自己,才有可能有女生愛我」;也有一些人的展現方式和我不同,譬如說「擺爛給家人看」:反正他們根本不重視我,那我就故意找他們不喜歡的人交往,爛給他們看。 還有太多太多可能的方式,我實在無法一一羅列出來。 但我期盼的是,我們有沒有可能試著透過檢視自己的傷痕,來漸漸地不再那麼受到家庭的影響,有更多的選擇權,來面對自己的愛情。 我不敢說能夠完全脫離家庭的影響,但是,透過這樣的覺察與了解自我,或許有機會改變原先困住我們的思想,那些思想可能是很早很早以前發生的某件事情、聽到的某一句話,一直默默地影響我們,而我們一直沒有發現呢?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我們都能夠逐漸拆掉家庭給我們的「必須」,讓我們以「身為一個人」的身份,來看待自己,以及看待自己的伴侶? 我所期待的並不是齊頭式的平等,而是能讓各式各樣身份的人,能夠有擺脫掉各自身上所帶有的「標籤」的可能性,慢慢地發覺到「即便我有這樣的身份,我還是可以選擇『擁有這個身份的人,所被認為不能選擇的愛情。』」 April 22,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