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為你選書|《謝謝你這麼說》:害怕受傷而逃避對話,也會錯過建立深刻的關係 https://ift.tt/3G09vYn Amazing 為什麼我們常常在溝通時,只敢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因為我們怕受傷。《謝謝你這麼說》讓我們有勇氣好好對話,然後告訴自己:「謝謝你這麼說!」 接到朋友P的來電,她難過地說自己分手了:「我覺得好像有很多話還沒說清楚,想再找他聊聊,卻又怕超過了界線,會讓對方困擾。」 慌亂傷心的她,到處求神問卜、尋找方法。算命師告訴她,他們緣份未了,這一次沒修完的功課,下次還要繼續,不如好好練習把話講清楚;戀愛大師告訴她,斷掉聯繫一百天,讓自己冷靜,也可以讓對方感覺沒有了自己後,會是怎樣的生活。 她不知所措,打來問我該怎麼辦?我說:「妳一直繞來繞去,不敢與對方直接對話,妳就得不到真正的答案。算命師、戀愛大師和我,都不是當事人,我們不知道他的心情,妳想知道他怎麼想,唯一的辦法就是跟他對話。」 「可是我怕會被他拒絕,我就會更傷心難過。」P說出了心底最真實的擔憂。 圖片|Photo by yamasan on PIXTA 對話不是一個人進行,有受傷風險,也能打磨出真實 我想起近期閱讀的《謝謝你這麼說》,作者金有珍從小說話容易結巴,長大後對表達仍舊沒有自信。她不敢直接與人對話,比起正面與對方交流互動,她更習慣躲在背後猜想、臆測,然後再依著自己的想像行動。為了避免衝突與不想要的結果,她想盡辦法閃避各種對話的機會。 後來她發現,如果只在意話語的傷痛,就會失去真正珍貴的東西。譬如了解家人真實想法的機會、幫朋友分擔他正在擔憂的事物、看見謾罵背後的脆弱與心酸,這些都可能是不投機,或是衝突的對話背後,我們可能遇見的。 金有珍細膩觀察:「我們生活在失去對話,卻注入大量單方面話語的疲勞中。因為知道無法在對話時避免受傷,所以我們乾脆選擇用與自己無關的人所說的話得到安慰與治療。」 這就是為何大家寧願找算命師、戀愛大師解惑,也不敢與當事者直接對話的原因。 但就如金有珍說,「話」的特性之一,就是對話不是一個人可以進行的,每句話都代表著說那句話的人、當下情境,以及兩人在那個情境下的互動。因此,從沒有人可以代替當事人發言,或去解釋那句話的意思,唯有對話中的人彼此確認、溝通,才能更加理解彼此心意。 「我們說話,對方傾聽,我們向對方確認,再聽對方的想法,你會從這樣的循環過程中不斷收到對話給你的禮物。」 (推薦閱讀:如何和喜歡的人聊天?關係心理學:引起對方好感的對話技巧) 從話語自我檢視:你的評論與批判,背後的擔憂是什麼? 對話除了是關係裡的互動方式,也能是自我檢視的工具。 人們常常「心口不一」,明明喜歡,卻又彆扭說不在意;明明傷心,卻又說著我沒事;明明羨慕,卻開始酸言酸語。 金有珍說,我們「真正的樣子」和「被語言塑造的樣子」是有差異的。也許我們有著理想的自我樣貌,語言能夠被我們所操弄,型塑出那個樣子。但長久下來,你並不是以真實樣貌在與他人溝通,別人如果喜歡,也只是喜歡那個塑造的你,他並沒有機會認識真正的你。 又或者你常常評論他人的成功與幸福,不由自主地貶低當事人的努力和熱情時,也請回頭問問自己,我說出口的這些話,到底代表了什麼?我在煩惱著什麼,才需要說出這些話來安慰自己? 話語是一面明鏡,映照出你的內心,型塑出來的話,背後都有千頭萬緒,值得你去好好看見。 圖片|Photo by dirk von loen-wagner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分手還是繼續磨合?4 個重點評估,這段親密關係是否值得堅持) 有勇氣對話,就有機會遇見新的故事 回到開頭的故事,後來P傳了訊息給前男友。「我現在好像在等放榜喔!」她幽默貼切的比喻,讓我笑了一下,這樣在乎對方,就是在愛情裡的人。 過了一會兒,她告訴我前男友也想跟她見面,終於有機會,把來不及說的遺憾好好講出來。 我很開心P因為勇敢對話,獲得了珍貴的禮物,不管接下來的發展會是什麼,故事都因為對話有了推進。不再是一個人煎熬的內心獨白,而是與對方一字一句交織出的對白。 願我們都有勇氣好好對話,然後告訴自己:「謝謝你這麼說!」 《謝謝你這麼說:守護自己並維持關係,讓日常生活變踏實的語言》 November 30,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09vYn

賈靜雯如何走過人生低潮?是母親的話給她力量:「事情發生,就要面對」 https://ift.tt/3o5Uiid 今周刊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之中,賈靜雯學到「唯有愛跟放下,才能繼續往前走。」在《瀑布》中她學會「好好跟你一起活下去。」 賈靜雯的人生之路不好走,但她的媽媽也教過她,要好好面對地走下去! 文|今周刊/陳亭均 2021/11/27 編按:2020 年疫情爆發後,我們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悄悄的改變了,今年金馬獎獲得多項獎項的《瀑布》,探討人們面對疫情所帶來的困境。 其中飾演母親、奪得本屆金馬影后寶座的賈靜雯,幾乎全片素顏的她,演活了一個母親心中的苦痛與沈重,真實詮釋外表或許看起來好好的心理疾病患者,其實內心最需要的是旁人的同理心與陪伴,而不是大道理或者勸說,如同電影那句台詞「不要再問我你還好嗎,我會想辦法好起來,好好跟你一起活下去。」 在外人眼裡光鮮亮麗的賈靜雯,其實一路走來跌跌撞撞,面對人生許多低潮,給予她力量的正是她的母親,「其實,那時候最堅毅的人是我媽媽」賈靜雯淺淺地微笑表示,「她從來沒在我們面前崩潰過」。 (同場加映:為你挑片|《瀑布》:在斷裂中看到開端,母親在時間裡找到勇氣) 以下為 2020 年 1 月,賈靜雯接受《今周刊》的專訪報導。 圖片|電影《瀑布》臉書粉絲團 賈靜雯奪下本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圖片|金馬執委會 提供 賈靜雯輕輕地笑了起來,「那一整天都讓人覺得好不真實喔!」女明星個頭嬌小,頭髮只隨興地盤繞在頭上,套了件 oversize 的雙排釦西裝外套,整個人的氣質就顯得很有層次。 賈靜雯舉手投足帶著成熟女性瀟灑沉著的風韻,但一對杏眼靈秀滴溜地睜著,讓她兼具了少女般細膩嬌俏的質地。 她 5 歲就曾拍牛奶廣告,現在年紀有了,許多人還是覺得她與 4 歲的二女兒咘咘長得很像,甚至覺得母女是從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原因大抵應該是她這種特殊的儀度。 「在那一剎那,我覺得好像做了場夢⋯⋯。」賈靜雯眼睛眨呀眨地,邊說起 2019 年 10 月 5 日發生的事。 那天,她因為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精湛的演技,在金鐘獎頒獎典禮上被封了后。上完台,領了獎,賈靜雯就準備參與慶功宴。大喜之日,「我預計自己至少會喝到微醺吧!」但直到隔日清晨 4 點多,賈靜雯的腦袋卻始終很清醒,回到了家,她都沒感覺到醉意。 (延伸閱讀: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到世新霸凌事件:肉搜、公審全家人,然後呢?) 反差,更動人:轉過身、「視后」變回溫柔女人 不過,事情常常是這樣子的,酒不醉人人自醉。她出道 30 多年了,10 多年前,從台灣轉向中國發展。這部戲,是賈靜雯暌違許多年後,再回台灣拍的第一部,一拍之後,竟讓她拿到了生平第一座金鐘獎,頭上頂了視后桂冠,難免讓人感覺飄飄然。 邊說著話,賈靜雯邊坐上一張人造皮沙發,像鳥落牆垣,很輕巧。沙發皮面已經有些剝落,黃色的海綿從隙縫露了出來。今天成日都忙,她才剛拍完一個雜誌封面,接著又為廣告錄音。 接近黃昏,工作人員散了,整個攝影棚空蕩蕩的,偌大的空間才閒了。賈靜雯顰笑皆工,談起得獎的事,她把話講得很淺,淡淡的。 賈靜雯巴掌臉上沒什麼直角,神情看起來非常溫柔。說著說著,她聲音突然卻像動了情,攝影棚人煙少,卻忽然顯得非常有人味了。 「我一回到家,就很想把先生、小孩搖醒說說話。以前我們跟小朋友一起睡,但是現在她們自己睡一間,不過,我們的房間和她們的是連在一起的,沒有門。」那天,她走進家門一看,發現老公修杰楷竟然沒躺在床上,反而和兩個小女兒都在地上打著地鋪。 「一個女兒腳跨在爸爸身上,另外一個手放在爸爸臉上,睡得好沉、好幸福。」父女都沒蓋被子,七橫八豎地打著呼嚕。 她的大女兒 Angel 那天也在家,「隔天我就要送她去上海,和她離別,再送小女兒上學,然後買菜。我好像一下子就從喧譁回歸了真實人生。那瞬間,感覺好特別。」 她在《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扮演的是媒體主管宋喬安,要演好這角色,情緒和演技都必須很銳利,但她現在和宋喬安的形象截然不同,她談到這些感觸,很溫婉走心,也很平靜。 「在那個當下,我心想,人生嘛,有些東西好像不是可以計畫安排的,老天可能會給你一個跌宕的人生,有時候也會跌倒,那下一次走會小心點。」她又笑笑:「然後,可能就可以簡單地感覺到幸福,然後平凡地過日子。」 「我現在應該是處在人生最好的狀態,一切都滿美好的。」她輕聲說,「不可以一直被心魔給糾纏、捆綁⋯⋯。」心魔不是沒有,最好的狀態就是克服了那些障礙。 賈靜雯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成功詮釋媒體人,獲金鐘獎肯定。圖片|公共電視 提供 坎兒,終會跨:走過跌宕、更能體現人生底蘊 前些年,賈靜雯出了第一本書《賈如幸福慢點來:只要懂得轉身,傷與愛都是遇見美好的道路》,經紀人侑侑後來告訴我,寫這本書的時候,賈靜雯的情緒幾近崩潰。書的內容描述的是她自己的人生,一路走來,賈靜雯是跌跌撞撞的。 「她在好幾個晚上打給我,都是哭著說話。」侑侑說,要整理好心情,面對自己的跌宕,並沒有那麼容易。 (好書推薦:「幸福總會來的,有時只是來晚了些」賈靜雯再婚後悟出的 4 大幸福秘訣) 賈靜雯的媽媽告訴女兒:「妳是有傻福的人。」小時候,她成長的家庭其實平凡簡單,家人開了家餐館叫「天津衛」,直到現在,賈靜雯都忘不了老爸老媽煮的麵。 自己跟弟弟也搞了家「賈以食日」,賣起拌麵。十六歲,小ㄚ頭就被星探找上,演出了廣告。後來隨著做生意的父親到了中國,讀了幾年北京電影學院。 然而,賈媽媽說的「傻福」,指的並不是賈靜雯平穩的童年生活。生命的玩笑有時來得很急,賈靜雯的父親在中國投資失利,接著又罹患癌症。 賈靜雯只好肄業,陪著爸爸回到台灣,一家子的經濟壓力和沉重債務,就突然落到了這個女孩肩膀上。病急亂投醫,在他們終於發現「隔空取藥」、奇怪的民俗療法都行不通之後,父親的淋巴癌已經到了末期。 賈靜雯的「傻福」,就像俄國小說家契訶夫「寫」在牆上的槍,猝不及防地開火,子彈已經飛射出去,「後座力卻會在後來才感受得到。」她苦笑,「那時候,我根本沒時間去思考。」她只知道爸爸打一針,就要 5000 元。 她瘋狂地拍戲、接廣告,幾年之間,她足足接了 20 多部戲。「我只能想,錢什麼時候拿到?每天處理好一個個『事件』,我很幸運,一直有戲可以拍,就是努力工作。或許上天疼我,讓我只知道往前走。」 「其實,那時候最堅毅的人是我媽媽。」她淺淺地又笑說,「她從來沒在我們面前崩潰過。」回想起來,賈靜雯記得母親對自己說過的一句話,她好好地讓那種基因遺傳在自己骨子裡。「其實並不是多有智慧的一句話,但是她告訴我:『事情發生,就要面對。』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天下無難事,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媽媽是不服輸的、堅毅的女人,她現在已經是子宮頸癌第三期,因為化療,頭髮也掉了。但即使是要到冰箱拿柳橙汁,她也堅持要自己走過去。」母親說的話,母親自己就做到了,「遇到事情,只有去面對,才可能找到出路。」 一家人感情緊密,老公修杰楷(左)與三個女兒都是賈靜雯重要的依靠。圖片|賈靜雯 提供 星途,是感念:紅毯那端、詮釋的是「我自己」 「我其實很怕黑。」賈靜雯又笑笑地說,怕黑怎麼辦?還是要去『面對』自己的恐懼,「所以我知道要選擇開燈。我很像外星人,頭上會伸出天線,當我真的有『我該怎麼辦』這種念頭的時候,我就會發出求救訊號。」 賈靜雯出道之後,戲接得快,紅得也很快,台戲《四千金》、《飛龍在天》到對岸的《大漢天子》、《倚天屠龍記》、《至尊紅顏》等,都大紅大紫;角色從白劍英、趙敏到武則天,從古靈精怪的郡主,到霸悍能幹的女皇帝,賈靜雯都詮釋到位。 不過「冥冥之中好像都安排好了。」年過 40 的她,在演出《我們與惡的距離》時,已經有了全新的表現方式。 「我的生命體會,可以融會在那個角色裡面。感動的東西、歷程,很自然地貫穿到表演裡。」她苦笑地說:「老天正好給你一個跌宕的人生。」總要從裡頭學到什麼。 在現在這個「人生最好的狀態」之前,賈靜雯其實早被逼著面對愈來愈多艱難的關卡,「要把結一個個解開。」 (喚起記憶:《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什麼是我?可能是你比較勇敢吧) 2005 年,賈靜雯出嫁,與世家子弟孫志浩組了家庭。然而,這段婚姻是場噩夢,也是她生命中一個難以忘懷的傷痕。婚姻只維持了 5 年,兩人為了爭取女兒 Angel 的監護權,官司從美國打回台灣,對簿公堂,在庭內脣槍舌劍,她甚至腫著那雙杏眼,含著淚召開了記者會,那時候,她已經 4 個月見不到女兒,心急如焚,近乎崩潰地請大家幫她找女兒。 「很難形容那個過程。」賈靜雯沒有迴避問題,事過境遷了,她回望那段過程,已經很坦然,心裡頭沒恨,反而有更多的感念。 「那時,我遇到了很多貴人。我飛到美國打官司,在那裡認識了朋友的學姊,他們和我素昧平生,卻讓我住到他們家,完全不覺得自己在異地。那看起來只是舉手之勞,但我一輩子不可能忘記。」 賈靜雯知道傷痕沒有那麼容易痊癒。當她談到大女兒 Angel,露出了有點複雜的神情,「我以前總覺得有點虧欠她,想要彌補她,會有點溺愛⋯⋯。當她 5、6 歲的時候,我弟弟約我去看小豬(羅志祥)演唱會,我請媽媽幫我帶女兒,我媽媽打給我說:『妳女兒全身脫光,倒在地上大哭。』我立刻回家,把她抱著帶在身旁,心裡覺得自己是個壞媽媽。」 整理,不簡單:寄情手寫、用字句傳遞「過程」 侑侑說,賈靜雯是個老派的人,《賈如幸福慢點來》那本書,是她整天關在房間裡,一個字、一個字用筆寫出來的,她喜歡「手寫」,「因為文字寄情很深。」 賈靜雯說:「我記得,我小時候剛接妞妞甜八寶的廣告,有同學不知道為什麼,寫信罵我,說我滿臉痘痘,但是那時候,全班寫字最漂亮的同學,也寫了信給我,告訴我,我很棒。」 她寫這本書很辛苦,因為必須要面對,但她無論如何還是寫了下去,就像她媽媽說的,「事情發生,就要面對。」她用心也用筆,好好回顧整理了自己一路走來的苦辣酸甜。 情人節的時候,她忙著工作,老公修杰楷還是寫了封情書給她,修杰楷的字圓圓、肥肥的,賈靜雯講到這裡,又露出那種很滿足的笑意:「他寫的字跡,是很溫暖的字,很溫柔⋯⋯。」 2015 年,賈靜雯與修杰楷進入了她第二次的婚姻,咘咘和 Bo 妞兩個鬼靈精怪的小女孩也相繼誕生於世。賈靜雯想起,修杰楷求婚的樣子,那時候,她在飯店身穿很醜的浴袍,臉上敷著面膜。 「人有時候在確定與不確定的中間,其實是很美的,那是沒有浪漫華麗的過程,但很真實。」她笑說:「眼睛騙不了人,傳遞出來的東西,最直接、最單純了。」 外界也曾不看好她這段婚姻,有人甚至硬要指點,認為兩人女大男小、女強男弱,非要說三道四。「但我們的感情像是跳舞,因為碰撞,因為進退,所以經營出我們要的關係。」因為過去面對了那許多困厄,「我的心也能夠拉回初衷,或許,可以用微笑與愛,來化解分歧。」 (你會喜歡:手寫語錄集:能不能有天「我愛你」三個字,正唸倒唸都是同個意思?) 冷暖,在心中:輕聳雙肩、碰撞也是一種美好 賈靜雯堅定地說:「祝福我的,我會由衷感謝,不看好我的,也沒有關係。」攝影|唐紹航 至於別人的評論,她笑笑,人生如飲水,冷暖自知,她已經不太在乎外界那些無關緊要的指教了。 「因為我是公眾人物的關係,每個人有自己的觀點,可以公開評論。但以我的狀況,我也會選擇聽到、看到的東西,不能影響到我的人生,我不是一直看評論的人,我其實很老派。我只想做好工作,演一部你們喜歡的戲、拍出你們想看的照片。」 賈靜雯睜著大眼睛,很堅定地說:「祝福我的,我會由衷感謝,不看好我的,也沒有關係。」人生起伏,像她才說過的那樣,只能真誠地面對而已。 Angel 在 2019 年國中畢業,她在中國念書,賈靜雯不只與前夫孫志浩、女兒一起拍照,修杰楷也到場參與了 Angel 人生重要的時刻,恩恩怨怨已經過去了。「以前,我和孩子的爸,都沒辦法想像某一天可以這樣彼此祝福,但因為面對了,終於還是可以做到!」她聳聳肩,又是淡淡地說著。 金鐘獎那天,她在台上感謝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裡的宋喬安,宋喬安在戲裡,經歷了兒子被無差別殺害的痛苦經驗,她說,喬安告訴她:「唯有愛跟放下,才能繼續往前走。」 賈靜雯應該也是在對自己說。由於她事先答應過女兒,絕對不會在台上哭出來,所以,她露出了上好的微笑。 賈靜雯 出生:1974 年 現職:演員、作家 學歷: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肄業 作品:《瀑布》、《我們與惡的距離》、《四千金》、《飛龍在天》、《至尊紅顏》等 圖片|《瀑布》劇照 (為你挑片:為你挑片|《瀑布》:母愛需要的不是歌功頌德,而是更多理解) 《瀑布》4 獎入袋 《瀑布》(The Falls)是台灣導演鍾孟宏執導的第 6 部劇情長片,該片將於第 78 屆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舉行世界首映。 由賈靜雯、王淨主演,講述在 2020 年受疫情衝擊的台灣,一對住在正在防水拉皮整修公寓裡的母女,在母親經歷婚姻失敗患上思覺失調症後,關係逐漸緊繃的家庭故事。 此片亦為鍾孟宏導演繼《陽光普照》後,連續第二部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之作品,並獲得第 58 屆金馬獎 10 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劇情片 4 個獎項。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原文詳見:「遇到事情,只有去面對」 媽媽一句話讓賈靜雯熬過父喪、母癌、離婚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賈靜雯:幸福總會來,只是有時晚到了點 《天馬茶房》導演林正盛:金馬獎是台灣的驕傲,中國的希望 走過事業低潮…入圍金馬影后李心潔的生命課:穿越黑暗,才能得到幸福的力量 November 30,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5Uiid

如何和喜歡的人聊天?關係心理學:引起對方好感的對話技巧 https://ift.tt/3pamU9G 采實文化 聊天聊到心坎裡需要技巧!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對話不只是單方面傳遞訊息,還要讓人有想聊下去的慾望,彼此之間才會自在。要怎麼溝通,對方才願意繼續聊呢? 文|金周煥 溝通有兩個層面 想要提高溝通能力,必須先了解溝通的兩個層面。 各種溝通都存在兩個層面,一個是內容(訊息)的層面,另一個是關係建立與維繫的層面。任何溝通都有訊息傳達的功能,同時也有為溝通雙方的關係帶來影響的功能。 語言學家葛瑞利‧貝特森(Gregory Bateson)則以「報告式談話」(report-talk)和「關係式談話」(rapport-talk)來區分。 無論是長篇演說、簡短招呼,還是業務會議上的正式發表、朋友之間的談笑,從各種類型的發言中,我們都能同時發現上述溝通的兩個層面。這些發言都有一定的內容,同時也獨立存在與發言內容無關,只訴諸於關係的提及(有時是親密關係,有時則沒有太大關係)。 例如朋友詢問:「我們明天要不要去看電影?」在內容的層面上,傳達了「要不要看電影」的試探性詢問,而在關係的層面上,則提及了「我和你要好到可以一起去看電影」的關係。 如果和這位朋友認識沒多久,還沒有一起去看過電影,那麼「要不要去看電影?」這句話,除了有「邀約看電影」的試探性詢問外,也可能包含了「我想和你成為一起去看電影的關係」,希望雙方關係更進一步發展。 又例如教授對助教說:「把這篇論文印好拿來。」在內容的層面上,這句話傳達了「印好拿來」的訊息,同時從關係的層面來看,這句話也隱含了對關係的提及:「我是老師,你是助教;我是上司,你是下屬」。 溝通能力的關鍵,在於了解溝通的兩個層面,並且妥善協調兩者。在人際關係中,大多數的衝突源於沒有妥善協調溝通的兩個層面。 人際關係上出現衝突時,人們經常會說:「你怎麼可以那樣對我?」、「(憑我們兩人的交情)你怎麼可以說那種話?」與其說這是訊息層面、內容本身的問題,不如說是建立在話語之上的人際關係的問題。 (延伸閱讀:溝通的最高層次?是兩個人在關係裡,願意展示自己的想法跟情緒) 一位學弟不久前大齡結婚。婚後他幾乎每天早早下班,把享用妻子準備的晚餐看作是天大的幸福。某天,他因為工作疲勞過度,肚子餓得受不了。回到家,看見妻子正準備晚餐,立刻對妻子說:「我肚子餓了,快拿飯給我吃。」不料妻子勃然大怒,將餐桌上的碗筷全部掃落。丈夫還以為妻子大概是白天遇到不愉快的事,把憤怒發洩在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的自己身上。結果演變成他們夫妻第一次的吵架。 學弟不過是向妻子傳達「給我吃飯」的訊息,然而女性對於溝通中的關係層面尤其敏感。妻子煮好飯等丈夫回家,沒想到丈夫第一句話不是先提及兩人的關係:「老婆我愛你,家裡都還好吧?」而是「肚子餓了,給我飯吃。」聽到這句話的瞬間,妻子立刻一陣反感,「我是你煮飯的傭人嗎?這裡是餐廳嗎?」同樣一句「肚子餓了,給我飯吃」的訊息,丈夫只想到內容層面,而妻子更在意關係層面。 人際關係的衝突大多源於這兩種層面的不協調。不只是夫妻間的溝通,在部下與上司、朋友與朋友之間,也都有可能發生這種問題。即使是同一句話,什麼時候說、用什麼方式說、怎麼說,都會影響雙方對關係的感受。 (推薦閱讀:「經營關係之前,請先善待自己」拒絕有毒溝通,你可以做的 3 個「好感說話」練習) 由於男性只在意訊息的內容,導致疏忽了訊息中的關係,有時也因此造成人際關係上的衝突。為了盡可能減少衝突,除了自己話中的內容或訊息外,我們也必須經常思考這些話在與對方的人際關係中可能具有什麼含意。 不只是夫妻間的關係,即使是和陌生人建立關係前的「搭話」,也要特別了解溝通的兩種層面。想像一下向心儀的異性搭訕的情況。這時經常使用的「搭訕招數」,傳播學者稱之為行為腳本,意思是已經使用過、存在已久的腳本行為。 「請問有空的話,要不要和我喝杯茶?」 如果有人使用過這種陳腔濫調的搭訕,大概會知道用這種方式展開交談的成功機率非常低。在一開始建立關係的階段,這種開場是非常沒有效果的溝通。 為什麼?因為訊息層面(「一起聊天吧!」)和對關係的提及(「我們彼此是陌生的關係」)互相衝突。換言之,這種開場一方面提及我們彼此是陌生人的關係,同時卻又提議一起去喝杯茶。對關係的提及和訊息之間沒有連貫性。收到這種邀請的對方,即便心裡有些意思,也說不出「好啊,一起去喝杯茶吧」的回應,無法欣然答應對方。 那麼,有效的搭訕開場究竟是什麼樣的?首先,得思考該如何提及關係。如果想要一起喝杯茶的對象是潛在客戶,那麼必須先讓對方產生信任感,確認雙方的社會聯結。換言之,必須先試著證明雙方是值得信賴的關係。 不過如果目的是希望和對方更加親密(搭訕的目的大多是以建立親密關係為目標),最好以親密關係中會使用的話來開展。也就是說,別直接擺出「我們互不相識」的事實,而是像朋友間的對話,問對方:「你今天午餐吃什麼?」如果對話繼續下去,「我吃了炸醬麵?」、「是嗎?我吃了炒麵。」就算成功了。 一旦開始了朋友之間才會有的對話,我們的大腦自然而然會對交談的對象產生親密感。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那就是用彼此都擁有的經驗來開啟話題。生活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即使是第一次見到的人,彼此也會有許多共同的話題,例如新聞、電影、連續劇、音樂、體育等等。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溝通(communication)一詞源於拉丁文的「communicare」,意思是分享、交流。Communicare的名詞型為「communis」,指的是「共同分享」或「一起交流的人」。 這個字源又衍生出「全體」(community)或「團體」(commune)的單詞,意思是「一起交流的人的聚會」,另外,表示「共同分享財產」的共產主義(communism)、表示「許多人共有的想法」的常識(common sense),都是從同一個字源衍生而來。在基督教中,一起享用象徵耶穌身體的麵包和象徵血液的葡萄酒的聖餐禮(communion),也是來自同一個字源。 如上所見,溝通原本的意義並非向對方傳達訊息,而是與對方分享某些經驗。分享共同的經驗,就是溝通,而這些互相分享的經驗,建構了我們的同理心──我現在經歷的事件,對方應該也有同樣的經驗。 最經典的例子是分享食物。「我現在所品嘗的食物味道,對方也要一起品嘗才對」,這種信念即是溝通的原型。 在大眾媒體出現之前,與天氣相關的內容經常是初次見面的人選擇的話題,例如「今天天氣很好吧?」、「最近天氣變涼了。」因為在初次見面的對方和我兩人各自擁有的經驗中,沒有比天氣更直接攸關彼此的經驗了。然而近來大眾媒體的內容,逐漸取代天氣發揮更重要的影響力。 (同場加映:冰島式幽默:交朋友請從「聊天氣」開始) 例如「昨天有看那部連續劇嗎?主角怎麼了?」、「有看到那則新聞嗎?」、「昨天有看棒球轉播嗎?」這些都是初次見面的人可以立刻討論共同經驗的話題。過去大家閨秀會在心儀的男性面前弄掉手帕,也是為了刻意製造「手帕掉落」的共同經驗。在男性撿起手帕後,大家閨秀就能一邊表示感謝,一邊自然而然開啟對話。 在電車上問初次見面的人:「您要去哪裡?」或是告訴對方:「你是我的理想型。」絕對不會是成功的溝通。因為其中沒有「共同的經驗」。如果稱讚對方「你的臉蛋真漂亮」,那還得拿出鏡子,比較鏡子裡自己的臉和對方的臉,試著找出共同的經驗才行。 相較於此,不妨趁電車經過漢江大橋時,對同樣站著搭車的對方說:「從這樣看漢江,覺得首爾真是美麗的城市!」用雙方此時共同的經驗來搭訕,會是更自然的交談方式。 本文摘自金周煥的《心理彈力》。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心理彈力》 November 30,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amU9G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你要跟爸爸還是跟媽媽?」心理師看童年創傷:三句父母不應該對孩子說的話 https://ift.tt/3pbnHaf 哈理斯 Harris│心理師 心理師在為個案做諮商的過程中發現,許多人的童年創傷是因為父母曾說過某些話,而文中三種語言是傷害最深的⋯⋯如果你的童年有傷,看完後可以試著治癒,傷痕累累的你。 如果你還記得小時候父母或長輩們跟自己說過的話,不知道那句話會是什麼? 當我回顧心理諮商工作裡頭,由個案所報告的關於大人們所說過的,往往都是最傷害他們的話,每每只要回想起,前一秒仍在的理智線便立即斷掉,淚流不止。 (推薦閱讀:能被記憶,是因為遺忘──為何回想童年,總是負面回憶比較多?) 我不認為每個父母或大人們在說這些話的時候,都是帶著惡意、負面情緒、或某種扭曲的認知。 然而,這些話語在小孩心裡確實造成了創傷效應,或成為凝聚創傷的固著點,因此我認為很值得當父母的去謹慎自省、當小孩的去療傷自癒。 我試著歸納出三句經典的,並說說他們的故事── 一、「如果爸媽以後要分開,你要跟爸爸還是跟媽媽住?」 「民主」雖然某程度代表「選擇」,但在父母離異時並不一定適用。選擇的問題不在於小孩跟誰比較親近,而是在於這個選擇對他來說太過殘酷,彷彿選了一方,就得放棄另一方,但小孩不想做選擇,他想兩邊都要。 有一位女性個案,她最討厭在伴侶關係中被問:「如果我跟你媽掉到海裡,你會先救誰?」之類的問題,她的焦慮與淚水顯然超出正常值,卻不懂為何。 在諮商的引導下,她回憶起小時候被吵著要離婚的父母問:「你要選爸爸還是選媽媽?」但她痛哭地說到:「手掌手背都是肉,而且我只是個小孩,你要我怎麼選!?」 女士的父母最終沒有離婚,但這個「你要選擇誰?」的童年傷口已經烙印在她心中,造就她有嚴重的「選擇障礙症」而常常陷入焦慮之中。 圖片|Photo by topic_kong on PIXTA 另外,即便小孩跟父母某一方比較親近,也不代表他就會選擇他(她),因為小孩的內心無比複雜、為了守護父母而甘願自我犧牲的。 一位男士從小就不喜歡凶巴巴又情緒不穩定的媽媽,而親近會保護自己的爸爸。但在父母離異之際,他卻選擇了媽媽。已經長大成人的他,在諮商中揭開這個多年來的秘密: 「我當時想著,媽媽比較沒能力,她沒有我大概活不下去,但爸爸可以一個人也活好好的,所以我當時說了要跟媽媽。我永遠記得爸爸眼裡的失望,他一定很不解我為什麼當年沒有要跟他生活。」 其實不是迷因「小孩子才做選擇,我(成年人)全都要」所說的那樣,事實往往相反:是成年人才有能力做選擇,而小孩應該(有權利)全都要。 離異中的父母多少會爭奪孩子的愛與保證,也作為對伴侶的攻擊,夾在中間的小孩有時候為了取悅或討好給自己安全感的、又或者為了保護情緒最脆弱的父母,而犧牲掉自己的童年,被迫成為早熟的小大人。 (童年回憶:教養心理學:早熟的孩子,會活得比較辛苦嗎?) 二、「你是沒有爸爸(或媽媽)的可憐孩子!」 有一種不幸的情況是,父母的一方在孩子出生前或出生後不久就去世,而剩下來的單親爸媽,以及小孩身旁的其他親友,總是以一腔同情與可憐的態度,跟小孩說著:「可憐哪!一出生就沒有了爸爸(媽媽)的小孩⋯⋯」 長年下來,即使身旁的大人都善待這個小孩,但「你是個可憐人」的信念與情緒,也會牢牢的印記在他的潛意識裡。 一位個案每次講起媽媽早逝後親友們那張滿載憐惜的嘴臉,都會激動地哭泣。然而哭太多了,他也會自問:「我為何這麼可憐?真的有這麼可憐嗎?」 法國的精神分析師多爾多(F. Dolto)就指出「沒有父母」這件事在語言層面上是錯誤的!每個小孩都有父母,因此在給相關個案做心理治療的時候,多爾多會堅定的說「你是有父母的小孩」以及糾正其家庭內的流通語言。 「你是有父母的,只是爸爸(媽媽)比較早離開了」才是事實,亦只有正確說出該說的話,才可能避免大人的無心,卻把小孩往「孤兒情結」的痛苦位置推去。 圖片|Photo by Dimitri on Unsplash 三、「其實你是個意外,原本爸媽沒有要把你生出來。」 佛洛伊德認為小孩最早對「性」的好奇,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問父母:「我是怎樣來的?」,這個問題其實伴隨著「存在、價值與意義」等重要性。 臨床內外都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父母由於尷尬於解釋孩子是怎樣來到世上的,他們便會搪塞「你是撿回來的/在市場買來的/石頭爆出來的」之類的話,而小孩信以為真,感到十分傷心,萌生出離家的念頭。 但我認為更傷害小孩心靈的是答案是:「你是個意外,我們原本沒有想要你!」 在好幾位因此受挫的個案中,我尤其記得其中一位,被診斷為焦慮症的他在已然克制的憤怒中質問著:「幹嘛要告訴我你們不想生我出來!?──我情願爸媽什麼都不要說!這些話根本不應該跟小朋友說的,你要一個小孩怎樣去消化與面對?」 沒有被期待的小孩,在潛意識中代表隨時都可以消失與墮落。相對幸運與有能力的小孩,會為自己在文化中找到「類父母」的角色或事物來認同而不墮落,但在臨床工作上,我仍然看到他們身上有著無邊無際的焦慮,他們常常不知道如何「停下來,照顧自己,安於當下」。 為什麼會這樣?被父母期望太多的小孩,也許會被壓垮,永遠追逐一個太高的目標而自卑;被期望太低的,則找不到努力的樂趣、成就的快樂,甚至安逸於太輕易達到的目標而自大; 沒有被期待的小孩,不只不知道底線、更不知道天花板在哪,他也許行動了,卻得不到回應,他被懸置於一種「沒有座標與方向」的焦慮空隙之中。 (為你挑片:為你挑片|《脫稿玩家》:不再做別人期待的事,成為自己,拿回生活主導權) 對情感事實說正確的話,對童年創傷作真實承認 雖然多爾多強調,當父母者應該在語言層面上正確地說出事實,但當要對小孩表達「你是個計劃外的出生」時,更好的說法仍是「你的出生是個天賜的禮物」,或是就情感事實而言,正確的說法其實是「父母能給你的愛也許不會太多(不及其他手足的多)」[1]。 正確地說出情感上的事實,至少會讓小孩漸漸學會放下一些對父母過高的期待,從而改為在環境裡找到新的歸屬、其他願意愛惜他的類父母人物。 最後,作為心理師的我,多少會受到一種(精神分析式的)諮商倫理觀點影響,即個案所說的創傷,往往是真假混合、多重的記憶合成,因此治療師不要去認同這些話語、個案的父母可能從未說過這些話。 為此,在書寫上面故事的時候,我仍會一再自問:「我會不會太認同個案的創傷?我是否該更謹慎,就像過去實習受訓時學的那樣?」 顯然,治療師不是個案所述說的生命故事的第一在場見證人,因此我們無權去判定歷史的真假,然而,當他們以童年創傷的受害者身份來到諮商椅子上──多迪多的學生,法國精神分析師迪迪耶(É. Didier)肯定地指出 [2] ──我們必須承認那是個真正的創傷(ç'était un vrai traumatisme)。 這些傷、那些痛,不是幻想,不是一場夢! 我想起一次諮商裡,個案跟我述說她的母親是多麼的像電影《瀑布》裡的母親一般,扭曲了女兒真實的行為、情緒與態度,當下我肯定的告訴她:「那一定很受傷。且無論怎樣,一個母親都不應該這樣做!」 那天結束的時候,她泛著淚光跟我說:「活了三十年,我終於第一次感受到不是我太壞、不是我的問題,而那個真的是一個創傷。」 (同場加映:為你挑片|《瀑布》:在斷裂中看到開端,母親在時間裡找到勇氣) § 寫作需要支持,歡迎分享文章到你的社交平臺或到我的臉書專頁逛逛;若有心理諮商與相關疑問,可電郵或聯絡工作診所 § 參考資料| [1] Dolto, F. (2010[1988]). 青少年的利益(李利紅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 Didier, É. (2011). 兒童精神分析五講(姜余、嚴和來譯)。福建教育出版社。 November 29,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bnHaf

為你挑片|王家衛《我的藍莓夜》:把自己活明白,對的人會為你等在那裡 https://ift.tt/3E883mq 晴暄 Ronna 你的心中也有一個王家衛嗎?《我的藍莓夜》是王家衛經典的愛情小品,帶你看見人生之於愛情的哲思,有些愛是越靠近越分離,而有些愛,是當你不再緊握了以後,才發現這份愛,原來就在最靠近你的地方。不奢求,其實也是一種擁有。 伊麗莎白:「藍莓派有什麼問題嗎?」 傑瑞米:「藍莓派沒什麼不妥,只是人們選擇了其他的。」 傑瑞米(裘德.洛飾)遞給伊麗莎白(諾拉.瓊斯飾)一塊藍莓派,對失戀心碎的女孩而言,這是冷冽之中,僅有的最暖撫慰。 很多事情沒有理由,身為「鑰匙餐館」老闆的傑瑞米看得多了,熙來攘往,曾以為是誰人生裡的主角,卻又淪為了誰的過客。可伊麗莎白太年輕、太執著,總想向出軌的男友討個說法。 一串串的鑰匙,像一連串沒有斷句的問號,靜靜躺在傑瑞米蒐藏鑰匙的玻璃罐裡,流淌著多少人的不復青春。那些鑰匙,大多來自引頸期盼的顧客,鎖住了一顆顆懸而未歸的心。然而,有些人已不住你心裡了;有些門,再也打不開了。 圖片|《我的藍莓夜》劇照 電影《我的藍莓夜》(My Blueberry Nights),是由王家衛執導的中法合拍英語電影。王家衛風格,一貫的濃郁色彩和詩意對白,而這次,他訴說的是人生這場漫遊,省思愛與孤獨的故事。 隔著朦朧炫目的鏡頭,從紐約冬夜街頭出發,領著影迷走進角色體會各味人生,一同品嘗瑰麗的寂寞;再與女主角流浪到世界盡頭,在迷失的彼端找回自己,尋覓曾經的冬夜裡,那一抹記憶吻痕的悸動。 你可以說,這是驀然回首猶如初見的愛情故事,交織著世事蒼涼的手勢,也可以說,這是個關於愛與生活,曾選擇了隨波逐流,在過程中感受到安頓心靈、汲取力量,進而豁然自信的人生旅程。 或許,我們都是在帶點酸澀的藍莓派裡,嘗到了欣然的甜的伊麗莎白,人生的荒蕪中尋覓一抹溫存,試圖抓住一瞬永恆。人生路上,走遍了斑斕與蒼涼,若始終有一個人為你等待,那就是屬於你的永恆。 圖片|《我的藍莓夜》劇照 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不需要理由 那夜十字路口,伊莉莎白望著對樓裡的舊愛與他的新歡,絢爛夜色,醉眼朦朧,看不清身在愛中自己的模樣,只覺得情緒像悲傷的情歌,循環播放,深陷泥淖。 「該如何對你不想說再見的人說再見。我沒有說再見,什麼也沒說,就這樣走了。那晚,我決定繞最遠的路穿過這條街。」 ——《我的藍莓夜》 如果人生真有劇本,誰想演一個失意的人? 膩煩了這樣的自己,不想再困囿於無助、挫敗和絕望的失戀情結裡,就自我治癒吧。允許自己脆弱,啜泣、嚎啕、失眠,讓時間治療傷痛,暫時還無法從心底刪除的人,先別想了,讓他停在那裡,隨時間淡去。 但首先,要讓自己的心擺脫情緒的枷鎖。 說走就走的流浪,只為了和過去的自己告別,為了遇見敞開後的輕盈,和放下後的重生。我們都是值得被愛的,只是在傷痛裡,我們往往忘了療癒的本質,是先溫柔承接自己的傷痛,放下自我批判,讓時間慢慢撫平。 沒有人能夠「棄」你,除非你自暴自棄,因為我們是屬於自己的,並不屬於他人。 ——三毛 (關於三毛:三毛逝世 30 週年|她與荷西譜出《撒哈拉的故事》,陪著我們想像愛情)   圖片|《我的藍莓夜》劇照 流浪到世界盡頭,才明白愛的真諦是自由 搭著巴士離開紐約,她帶著遊歷的勇氣,當過酒吧、餐館和賭場的服務員,邂逅形形色色的人物,試圖做一個旁觀者,映照自己在愛裡的困惑。 很多時候,愛是盲目的,我們看不清在愛裡的自己,卻能客觀分析別人的困境;我們總把心裡話說與陌生人,卻無法與心裡的人好好溝通。 旅途中,彼此愛得窒息的分居夫婦是如此,熱情好賭疏遠父親的叛逆少女也是如此。 情感是矛盾的,我們試圖騙自己的心,想擺脫過於熾熱的愛,以不想灼傷彼此為藉口,卻在面臨失去的時候,體會了懊悔、遺憾和心如刀割的痛。 (害怕受傷:難以和他人交心?高度迴避依附者:不想擁有,是因為害怕失去) 蘇琳是矛盾的,在深愛的丈夫與自由之間,游移不定,選擇用狂歡麻痺自己,卻始終不面對自己的心意;萊斯莉是矛盾的,自認看透了人性,以為不相信任何人就永遠不會受傷,卻因此錯過了無以名狀的愛,只能以記憶緬懷。 感情也像下棋,雖不用文韜武略,卻也要進退得宜。太濃烈的愛令人窒息,適當的距離讓我們體會愛的本質,是舒適、怡然、獨立又完整。恰如其分的信任感,能讓彼此感受被需要、被溫柔豢養,同時又保有和煦的自由。 圖片|《我的藍莓夜》劇照 愛裡的另一個盲點,是習慣以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卻始終存在著死角。當我們真正愛一個人,願不願意換個角度,聆聽他的想法,或接納旁人的建議? 如果蘇琳的丈夫選擇用溫和的手段溝通,他們的關係仍有挽回的餘地;如果萊斯莉不要一味否定他人,或許她就能相信事情美好的一面。 像在愛裡跌跌撞撞了幾回的我們,明明想了解對方,卻急於表達,忘了多一些聆聽,讓對方明白他的感受與意見是被在乎、被明瞭的,也忘了多一分冷靜,才不會在不經意間,說出傷到對方的話語。 愛的相處模式,是在愛、孤獨與自我間取得平衡。 愛一個人的前提,是好好愛自己,先學會和自己獨處,才有餘力再把愛傳遞給對方;愛的感受是相互的,當我們不夠愛自己而感到匱乏時,往往患得患失,讓關係徒增壓力,越是苦苦追求,反而漸行漸遠。 結局可想而知,當我們以為自己是為愛付出,在對方的眼中,卻成為了以孤獨為名的索取。 愛是自由,也是尊重,是我放手讓你飛,你也為我的生命喝采。 真正的情感是純粹的,不是綑綁與控制,而是一種不求回報的給予,幻化為一縷清風,在相愛和自我間取得共識,像給足空間讓彼此呼吸,維持舒適的距離。 愛一個人,比起給予他濃烈而窒息的愛,糾結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彼此綑綁,然後在矛盾錯綜的密網中,劃破傷口,不如學會適時放手與放下,當情緒有了宣洩的出口,急湍的水流歸於平靜,關係也才能細水長流。 不成熟的愛說:「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 成熟的愛說:「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埃里希.佛洛姆《愛的藝術》 圖片|《我的藍莓夜》劇照 溫柔接住自己,對的人會為你等在那裡 受傷的兩顆心,可以彼此治癒,但前提是他們都要學會先愛自己。 傑瑞米也在等一個人,為了等那個人,他把自己鎖在了鑰匙餐館,但鎖住的心,哪有空間容納新的感情?我們曾以為堅守的才是深情,但有時候往往需要另一個人的出現,讓我們看清,已經離開的,該放下了。 再次敞開心扉,需要勇氣,卻也是真正愛自己的表現。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了,他怎麼有能力,再去接住另一個值得被愛的靈魂? 伊麗莎白和傑瑞米的相遇是如此的,兩個受傷的靈魂彼此治癒,只是相愛之前,他們都需要先療養自我的傷口,所以伊麗莎白選擇離開,那時的她還沒法走出失戀的陰影,沒能接納傷痕累累而自卑的自己,沒法給傑瑞米最好的愛情。 有一種離開,是為了確認自己的心意,如果相距在幾千公里以外的你,仍值得我想念,值得我提筆寫下字字句句,仍有彼此共通的話題——不一定是深情款款,也可以是點滴涓涓,那或許,你就是我在尋找的那個最合適的人。 圖片|《我的藍莓夜》劇照 愛一個人,需要勇氣,而愛自己,需要安全感。伊麗莎白明白,遊歷使她增長智慧,開拓眼界,從他人的映照裡,像拼湊一塊塊失落的拼圖般,界定自我,讀懂自己。 再次回到同一座城市,還是原來那個相信愛情的她,卻已不是那個不諳事故的女孩,她成長了,也喜歡自信的自己。 當你變得更好了,時間自然會把你帶到對的人身邊,然後你會發現,有個人始終為你等在那裡。那是寒風凜凜的冬夜,燈火絢爛的餐館,他親手烘一塊藍莓派,在你唇上印下一記溫熱。因為傑瑞米也和伊麗莎白一樣,相信愛情、相信彼此。 I guess it's just how it goes The stories have all been told before But if you don't try The light won't hit your eye           ——Norah Jones〈The Story〉 故事的開頭或許是一樣的,直到走過旅程、看盡風景,發現要跨越那條名為失戀的街,並不是那麼困難,就看你怎麼譜寫故事接下來的走向。 電影《我的藍莓夜》是王家衛的經典愛情小品,蘊藏著對人生的哲思,如果你願意接納自己,相信愛情,不為失去變得慌張無措,為出發而堅定信念:先找到自己,對的人,始終會為你等在那裡。 November 29,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883mq

為你點歌|我們是伴侶或只是朋友?從後悔中看見意義,找回遺失的自己 https://ift.tt/3xwRfTm 海苔熊 分手後,還是忘不了前任的種種?與其糾結在無法維繫的關係中,不如選擇放手,讓回憶沉澱,放過自己。 海苔熊你好: 他是我的初戀,在一起 2 年,事情發生在一起快一年時,男友住家裡,我租房子住在公司附近,他的父親突然過世,我當時也在現場,我很害怕、被嚇到。 那陣子我精神狀況不好,沒辦法一個人獨處,夜晚總是睡不好,心裡會想當初如果我們沒認識,或是早點陪他回家,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這些事? 因為這些想法,加上精神狀況不好,在他需要人陪的時候沒有在身邊好好的陪他,讓他感覺得我離開他、丟下他,但我沒有那個意思。 他處理事情的那段時間,有位女同事幫忙他,後來他們變得很好。認識那位同事後,我們出門幾乎都 3 人行,去哪吃飯也都以同事想法優先,出門開車,同事也都坐在副駕。 後來同事因為房租合約到期還沒找到新住宿,男友為了還人情,讓同事住進去, 3 人行的情況更加頻繁,男友對同事的好,讓我覺得,好到比另一半好,與男友反映後,他覺得同事對他有恩,當同事有需要,幫忙是應該的(最近得知同事搬走了,但東西有些還在男友家)。 他對同事的好,我覺得如果是短暫的幾個月還好,但時間差不多一年。我很常因為他們的互動吃醋。像是住一起但不同房間、同事穿過他的衣服、東西吃不下要男友幫忙吃,讓男友載她去搭車等行為,都讓我難受在意,但男友覺得是朋友關係,他們是清白的,要我不要對同事有偏見,視她為情敵,男友覺得她是他的恩人,我有那樣的想法,他很失望,而且說都是我,才會讓他和同事變好的。 分手後某次聊天,男友說他不是不想公開關係,而是如果公開後會被別人說閒話,他的女友在他需要人陪時丟下他,很可笑。但我真的沒有想要丟下他的意思。 我真的很愛男友,很想好好的跟他走下去,他說如果要復合,我要把對同事的偏見放下,但我沒有辦法,雖然我們說好沒有要公開,但身旁的朋友或同事都看出來我們很好,有討論是否在一起,我覺得,這樣那位同事沒有察覺到嗎?做那些事真的是一般朋友會做的事嗎?覺得那位同事是裝傻的綠茶吧? 今年 2 月底我們分手,中間有幾個月沒聯絡,現在有在聊天但模式像朋友那樣,分享工作與日常,現在對他的感覺,沒有像剛分手那時那麼愛,但偶爾還是會很難受,很想好好的在跟他一起走下去,心情很矛盾,不知道怎麼辦,想放下又放不下。 (推薦閱讀:有勇氣在一起,也有勇氣分手!關係心理學:你心疼的,其實是自己投入的青春) 那時的我,把所有覺得對他好的都給他,什麼都以他為主,眼看他對同事的好,我看了好難受。現在想到那個「晚上在家流淚,隔天還是假裝沒事」的自己,我覺得好辛苦好心疼,陳忻玥的這首《煙幕》歌詞裡說,「把他當作天地,每個呼吸都要他肯定」,好像剛開始在一起那個快樂的自己不見了,我多麽希望我的付出,也可以得到我想要的。 他對同事的好,我也想要擁有,很多事我想和他一起做,但他卻先跟同事一起做了。我覺得很不甘心,在他身邊的那個人應該是我。 另一句歌詞也很貼切,「你說的話如炸彈,煙幕後呼吸困難」,他說他跟同事沒有什麼,真的是我想太多嗎?但那些相處互動行為我看了很難受,他的解釋我很想相信,但心卻很痛。騙得過腦子,但感受卻很真實。 謝謝海苔熊聽我說,每次聽到你的聲音,都覺得心裡的傷有慢慢好一些,讓我覺得不是自己一個人,好像這一路上我不孤單。我希望我的故事,可以幫助跟我差不多情況的人,在傷痛裡找到同伴,一起往前走。 by 名字是一首歌的鳶尾花   親愛的名字是一首歌的鳶尾花: 聽了你的故事,很為你感到難過,難過的並不是你與他的分開,而是你在三個人的關係當中,雖然扮演著委屈的角色,也曾經向對方反映過,但你的需求並沒有得到好好的被回應,對方反而責怪你,怪你在他最需要的時候沒有陪伴他。 這就像是這段關係的傷口,那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其實你很清楚,當時的你已經很盡力的照顧好你自己了,他父親離開的那段時間你自己也很驚嚇,在自己都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即使陪伴在他身邊也不一定比較好。 「你說一切是我的錯 是你信任我的好結果 每一次都責怪我 造成我們之間的冷漠」 這裡面的這段話講得非常貼切,當對方責怪你「一件再也無法挽回的事情」(例如他父親離開的時候你沒有在身邊陪伴他),並且把所有兩個人之間的衝突都怪罪到這個點上的時候,你會變得很無能為力,因為一方面你無力反駁那個已經發生的事實,另外一方面你又不認同「這完全是你的錯」,最後,也是最傷人的一點是,他似乎從頭到尾只想著自己,不論是要報恩、在同事面前的形象,儘管你多次提出你的在意跟需求,他都說只是你多想了。 (同場加映:【為你點歌】愛情讓你忘記了,自己也是需要被好好照顧的) 在這樣的歷程裡,說再多或溝通再多都只是委屈,畢竟彼此在不同的頻率,找不到可以互相了解的交集。當初他很難過的時候,或許他很受傷你沒有陪伴他,或許無意識當中形成了某種報復,用和另外一個人親近的關係,來作為一種被動攻擊(passive-aggression)」[1]。 這樣的攻擊方式常常會讓人覺得啞巴吃黃蓮,就像你說的,腦子裡面雖然很清楚,當初一開始似乎是自己沒有做到陪伴,可是身體和心裡還是會有很強烈的情緒,覺得為什麼那個同事好像整個取代了你的角色。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心理學 OK 繃 為什麼會出現被動攻擊?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倘若只根據點播裡面的內容「在他需要人陪的時候沒有在身邊好好的陪他,讓他感覺得我離開他、丟下他」來看,或許當時「父親離開他,你沒有陪他」這件事,凝結成了他的一種不信任感。 換句話說,當時發生的這件事情,可能讓他覺得你是不可以依靠的、遇到事情的時候你是不會在身邊的(儘管這可能不是事實),所以與其依靠你,不如靠自己或者是靠別人。 被動攻擊者想要的其實是一種「在關係當中可以掌控一切」的感覺,所以你會發現在後續你跟他的互動當中,好像你只能順著他的解釋和說法,你永遠都低他一階。  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我們都不是他,很難揣測他的想法到底是什麼,所以退一步或許只能夠說,當時你沒有陪他參與父親後事的這段過程,改變了你跟他之間的關係。所以講到這裡,還是你的錯囉? 並不是,每一段關係的形成其實是兩個人互動而成,他在後續面對同事跟你之間的關係的時候,他也沒有重視你的需求,只是一味地說「當時你不在所以才會造成這個結果」。他也沒有想要好好的體諒跟經營這段關係,相形之下,他反而更在意他和同事之間的關係。 等等,那他為什麼要說,他和那個同事只是一般的朋友、很清白? 當一個人言行不一的時候,我們要觀察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只聽他所說的話就傻傻相信[2][3],然後在哪裡絞盡腦汁覺得很苦惱,不能理解為什麼對方說的和做的落差這麼大。 在薩提爾的溝通姿態[4]當中提到,比較好的溝通方式是所謂的「一致型」溝通,意思是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他的感覺、想法和行為是一致的,而不是身體和心靈分開,說一套做一套。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這件事,有些時候我們的語言會背叛我們的行為,例如否認、辯解,藉由這些防衛機轉來去面對自己更害怕的事情。 一個人可能會透過「否認他和另外一個人之間的關係已經超越友誼」,來維持心裡面那個「我才沒有劈腿」的自我概念;也有可能透過不斷的強調「我跟他之間真的只是朋友」,來忽視「你跟他在某一個時刻開始已經疏遠」這件更可怕的事情。  有時候我們會選擇用一種痛苦來逃避背後更大的痛苦。 例如透過不斷反芻對方和其他人的關係過度親密,來假裝不去看見對方已經沒有那麼愛自己的事實;透過把焦點放在自己的病痛上面,來遺忘心中其實有一個更大的創傷沒有面對。 倘若你跟他的關係真的因為那一次的事件而有這麼大的變化,那麼或許問題並不全然在你們之間,而是那一次的事件勾起了他和家人更多複雜的情緒。表面上他周旋在你和他同事之間,但會不會在這個「周旋」底下,還有一些你們兩個都還沒有準備好去面對的東西?   放不下的時候,就放過自己吧!有些你和他之間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並不一定是來自於當初你做了什麼或者是沒有做了什麼,而是他自己有一些沒有解決的議題,例如,倘若他過往的家庭關係就沒辦法讓他依靠和信任,家人也很少好好地回應他的需求,那麼一旦「被丟下」的情緒按鈕啟動之後,他也可能在關係中出現和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雷同的攻擊行為(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ggression)[5]。 圖片|作者 提供 不斷的聚焦在「當時如果我做了什麼或許就不會這樣了」這種「向上的反事實思維方式」(upward styles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6],讓你暫時有一點控制感,但整體上來說可能會讓你比較悲觀(pessimism)、也可能在創傷之後尋求較少的社會支持,覺得都是自己的問題 [7]。 那該怎麼辦呢?研究顯示[6],向下的反事實思維(downwar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想像事情會如何變得更糟)與樂觀(optimism)有關。所以,或許你可以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他父親的過世,以及當時你沒有陪伴在他身邊,讓同事跟他的關係更靠近,這件事情固然讓你有一些懊悔的地方,但如果沒有發生這件事情,有沒有可能你們兩個人的關係會因為發生了哪些事情,而變得更糟糕? 這個同事的出現,似乎讓你變得更吃醋、在意他們之間的關係,但也因為有這段三人行的關係,你更瞭解了一些什麼? 從這段關係一開始兩個人的相處、事件發生、同事的出現,到兩個人分開,這整個過程當中你學習到什麼?  人生沒有白白的遭遇,每段關係裡,都有一個我們可以好好學習的課題。當我們為一段感情的開始和結束找到了意義,就不會受困在「如果當初我可以多做一點什麼就好」的泥沼裡。 【我要投稿海苔熊為你點歌,連結請點我。「海苔熊為你點歌」到這裡聽。】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1] Epstein, N. (1980). Social consequences of assertion, aggression, passive aggression, and submission: Situational and dispositional determinants. Behavior Therapy, 11(5), 662-669. [2] Mehrabian, A., & Wiener, M. (1967). Decoding of inconsistent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109. [3] Mehrabian, A., & Ferris, S. R. (1967). Inference of attitudes from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wo channel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31(3), 248. [4] 李崇建(2017)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内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台灣,台北:親子天下。 [5] Torres, F. R. (2009).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Adult Attachment Style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ggression in Marriage.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6] Barnett, M. D., & Martinez, B. (2015). Optimists: It could have been worse; Pessimists: It could have been better: 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pessimism an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6, 122-125. [7] Gilbar, O., Plivazky, N., & Gil, S. (2010).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coping strategies, and coping resources as predictors of PTSD diagnosed in physically injured victims of terror attacks. Journal of Loss and Trauma, 15(4), 304-324. November 29,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xwRfTm

如何提升心靈復原力?看見自己的優點、人際關係能力是關鍵 https://ift.tt/3E9alS7 采實文化 你總是嫌棄自己、嫌棄身旁的人事物,嫌棄生活的一切不夠美好嗎?當生活只懂得放大「厭惡的缺點」,你會發現其實很多事情都沒那麼順遂,來看《心裡彈力》一書,如何引導你認識自己的優點。發現優點,有機會帶領你找到更好的自己,走向更完整的人生。 文|金周煥 為什麼必須專注於優點? 前面提過的 SBS〈我想知道真相〉節目,曾對廣播學院四十六名學生檢測其復原力指數,這些學生年齡都在二十歲中後,節目選出復原力指數最高的兩人與最低的兩人,進行腦波實驗。 腦波實驗結束後,對受試者進行深度訪談,復原力指數最低的兩人都是女性,有相當嚴重的悲觀心理,她們活在巨大的恐懼之中,擔心身邊的人看不起自己、說自己閒話,並且習慣站在他人的觀點,來看待自身的缺點。 為了培養她們的正面情緒,當務之急是讓她們學會正面看待自己。 想要提高幸福基準線,培養樂觀心態,最重要的是先發掘自己的優點,並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發揮這個優點。 只是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專注於自己的缺點,努力改善這個缺點。現代教育體系的目標,在於培育素質平均的公民,訓練出一位在各方面水準平均、具備平凡素養的人,是教育的第一要務。 我們受到的教育,不是強調哪一方面表現得更好,而是被迫在任何方面都不落人後,因此,被洗腦的我們不斷將目光放在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 圖片|Photo by Kristina Tripkovic on Unsplash 求學階段,我們只在意什麼科目成績不好;長大成人後,也只想著如何補足自己的弱點,這樣的強迫觀念深深折磨著我們。於是,學校教育將許多創意十足、能力無限的孩子,訓練成思考僵化、無能,深陷自卑之中的成人。 再說,韓國女性在家庭或校園中,少有機會接受專長教育,女性被要求百依百順、平安長大即可。換言之,她們一直以來接受的教育,都是不應該有明顯的弱點,也不必有特別好的表現。 這正是要求學生以批判、負面的目光反省自己的教育,只強調「彌補缺點」的教育,必定是悲觀主義的源泉。 整體復原力的平均分數上,男女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不過在復原力最低和最高的組別中,都是女性比男性多,這點頗值得注意(女性先天復原力較男性高),這是因為女性在主動建立人際關係,維繫親密關係的能力上,原本就比男性要來得好。 專注自身缺點,並且彌補缺點的方法,既非自我成長,也不可能得到幸福。 即便這個方法行得通,頂多也只能成為平凡的人而已,唯有持續開發個人的潛力,才能在現實生活中派上用場。 然而這個社會,卻不顧我們的優點,阻礙我們的成長,在韓國,說出自己的優點被視為「誇耀」,是遭到禁止的,甚至讚美對方「你真了不起」,也變質為嘲笑或批判的意思。 (喜歡自己:專訪金高銀:與其強調缺點,不如在失落時看看自己的優點吧) 近來正向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反倒提倡多專注於優點而非缺點。 回顧人類的歷史,可以知道締造重要成就的人,都是專注於自身的優點,並且將其發揚光大的人。 奧運金牌選手或諾貝爾獎得主自然不必說,其他在學術或文化藝術領域締造亮眼的創造性成就的人,共通點都在於專注於自己的優點,並且將優點發揚光大。 無論如何,幸福真正的關鍵在於發現並發揮自己的優點,利用自己擅長的優勢贏得喜悅、成就與價值,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活出一展長才的人生,將可以逐漸提高幸福的基準線。 成長的標準不是身旁的人,正是我們自己,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持續提高正面性的水準與復原力,使未來的水準高於當下這一瞬間,在各種提高復原力的正面性訓練中,效果最全面且經由科學證實的,正是品德與優點的開發。 塞利格曼教授在其名著《真實的快樂》中強調,唯有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個人的品德與優點,才是達到真正幸福的唯一途徑。 正向心理學發現,歷史上許多被人類視為幸福來源的喜悅與快樂,不過是暫時性的外在事件,這些喜悅與快樂縱使可以帶給人們短暫的幸福,也無法提高幸福基準線。 由於無法將大腦重新配線為正面迴路,因此也無法鍛鍊復原力所需的心靈肌肉。 根據塞利格曼教授的主張,必須先了解自己具有什麼優點,並且努力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發揮這個優點。 唯有發揮優點,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也才能練就正面腦。克服逆境與考驗,締造偉大成就與傲人成果的人,其共同特徵都在於從小專注於自己的優點,不斷強化自身優點。這是正向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 圖片|Photo by engin akyurt on Unsplash 透過最大優點的發揮提高復原力 如果你已經發現了自己最大的優點,現在該做的,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發揮優點。 正如正向心理學創始人塞利格曼教授所強調的,發揮優點才是達到真正幸福的明確途徑,也是提高吉伯特教授所說的幸福基準線的唯一方法。(塞利格曼教授的網站,任何人都能免費檢測自己的優點!) 以下將透過我個人的案例,來具體說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優點。 我曾經利用協助發現優點的測驗,得出自己四個最大的優點,分別是「學習慾望、洞察力、審美眼光與熱情」,為了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落實與發揮這四個優點,以下幾點是我持續努力的方向: 首先是學習欲望,我的主力放在學習新的事物,開發新的研究主題。 比起總是以相同主題開課或研究,我更致力於保持對不同主題的廣泛興趣,督促自己持續學習。為此,我不僅偶爾旁聽其他系的課程,甚至視情況申請正式旁聽,整個學期和學生們一起上課。 第二個優點是洞察力,為了持續磨練洞察力,我投入不少時間與學生進行面談。 對於向我預約諮詢人生或出路的學生,我會另外撥出時間傾聽他們的故事,根據我的經驗給予建議。比起和許多學生簡短交談,我更願意和有重大煩惱的學生進行長時間的深入面談。通常和我進行過這種深度面談的學生,即使在畢業或就業後,也會持續來訊問候。 第三個優點是審美眼光。 為此,我重新開始撰寫美術評論,直到數年前,我仍持續從事美術評論的工作,不過近幾年來投入所有時間在研究與撰寫論文,美術評論活動只得中斷,不過既然知道審美眼光是我的優點之一,未來打算投入更多時間在美術評論上。 當然,我也努力結合自己的研究與美術評論,如果能成功將平時從事的部分研究,和能夠發揮我審美優點的美術評論或媒體藝術活動銜接在一起,必能帶來一石二鳥的效果。 第四個優點是熱情 為了發揮熱情,我不斷思考如何更有熱情地將自己投入到課程中。我相信積極從事研究或授課,不只是為了我一個人的事情,更是為我所屬的機構服務的最佳機會。 這與人生的意義也有直接相關,我為此付出的一項努力,便是新開設一門有數百名學生的大型通識課。其實修課學生越多,教學評鑑分數勢必越低,教師也得花更多時間與努力批改作業和計分。 不過對我而言,課程的意義不在於我能獲得多少,而是將我所擁有的知識傳授給更多人的機會,這是我發揮熱情的管道,也是我獲得更大幸福的途徑。 以上介紹的發揮優點的方法,是根據我身為大學教授的職業所設定。 相信本書讀者都能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所處情況,思考出能發揮自己最大優點的實際方法。 正如前面介紹的伊森教授團隊所做的實驗,光是給予幾顆糖果或觀看喜劇節目引發的正面情緒,就足以提升人們的認知能力與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人際關係能力等,然而優點的發現與持續發揮,卻能引發更巨大的正面情緒,這是單純給予糖果所無法相比的。 檢視自己的優點,認識自己的優點,並且嶄露自己的優點,那麼從這一刻起,你將能發揮令人驚訝的能力。 面對入學考試、面試、重要簡報等「任務」時,能夠認識並檢視自己的優點,藉此引發正面情緒的人,必能發揮超乎自己預期的能力。換言之,這個方法能提高復原力第一要素的「自我調節能力」。 不僅如此,根據研究證實,優點的發現與發揮也能直接提高復原力第二要素的「人際關係能力」,與他人一起分享幸福,就是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 圖片|Photo by Alex Alvarez on Unsplash 人類本能地喜歡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人,並且願意追隨這個人,由此可見,優點的發現與發揮能帶來真正的幸福,如果能幫助身旁的人發現並發揮他們的優點,那麼我們就能自然而然,發揮人際關係能力與領導能力。 根據塞利格曼教授的說法,夫妻或情侶絕對不會離婚或分手的祕訣,就在於發現對方的優點,並且協助對方發揮優點(如果想要與對方分開,不妨反向操作,揭開彼此缺點並加以攻擊即可)。 假設另一半或情人的優點,是喜歡作畫或彈奏樂器(審美眼光),應積極協助並鼓勵他們學習繪畫或樂器。對於優點是好奇心與學習慾望的另一半,也可以多留意及幫助他們參加演講、購買相關書籍閱讀。 塞利格曼教授保證,只要夫妻或情侶之間努力掌握彼此的優點,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機會讓對方發揮優點,兩個人就絕對不可能分開,這樣的主張,與高特曼教授過去數十年來研究數千對夫妻與情侶的結果一致。 不只是在夫妻或情侶之間,才能看見優點的發現與發揮所具有的真正價值,優點的發現與發揮也是父母必須為子女所做的努力。父母們必須仔細找出孩子的優點,幫助孩子發揮優點才行,即使是朋友之間,如果能主動告訴對方他們的優點,幫助他們發揮優點,必定能收獲許多友情。 優點的發現與發揮,也是導師必須為導生所做的核心指引 優點的發現與發揮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基本方式,正如馬斯洛所言,人類唯有在能夠成長,或是看見成長的可能性時,才會感到幸福,懂得發現下屬或同事的優點,並且幫助他們發揮優點,那麼無論身處哪一個組織,你都能成為真正的領袖。 當員工遇見發現自己的優點,並且願意幫助自己成長的上司,肯定會發自內心尊敬這位上司,並且願意一輩子效忠,因為這樣的上司能為自己帶來真正的幸福,其實所有的忠心都源於此,一時的博取歡心難以換來他人的忠誠。 由此可見,優點的發現與發揮,是從根本提升自我調節能力與人際關係能力的最佳方法,這不僅是持續鍛鍊「復原力」這種心理彈力的方法,也是經由科學證實能提高復原力的唯一方法。 (喜歡自己:專訪 Kiwebaby 與摯友麥基:當你非常喜歡自己時,這世界才會回過頭來擁抱你) 當然,正如鍛鍊身體的肌肉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心靈的肌肉也不是一時半刻就能練成。 一項研究讓受試者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自己最大優點,並檢測其效果,結果顯示,在訓練結束後或一週後,正面情緒只增加了細微的效果,然而在一個月後,增加的幅度相當顯著,甚至經過六個月後,效果依然持續。 換言之,發現優點的訓練效果至少要一個月後才開始出現,而效果與其他引發正面情緒的實驗不同,能持續六個月以上。 塞利格曼教授多次強調,發現自己的優點,深入檢視這個優點,並且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優點,才是達到真正的幸福最明確、最快速的途徑。就從今天起,努力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優點吧。 如此經過一個月後,你將會感受到正面性的提升,也將能一步步邁向更強大的復原力。 本文摘自金周煥的《心理彈力》。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心理彈力》 November 29,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9alS7

《抱歉我遲到了,但其實我根本不想來》:內向者不只有一種樣貌,你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 https://ift.tt/3FUzsIT 皇冠出版 如果你害怕被辦生日派對,因為驚喜等於驚嚇;如果你中午常用各種工作理由來避免跟同事吃午餐;如果你下班後只想回家⋯⋯那麼你和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一樣——我們都是內向者! 文|潔西卡.潘 這世上存在著兩種人:一種人是把電視上播的格拉斯頓柏立藝術節當作恐怖片來看,並從毛毯上方窺探那一片泥濘的人間煉獄。這種人會如釋重負地呼出氣息,由衷慶幸自己錯過了那場活動,因為他們好高興可以坐在沙發上,而不是身處在該地,周遭圍繞著數以千計搖搖擺擺、大聲嚷嚷、膀胱快爆了、頭髮油膩又喝個爛醉的人。 第二種人是選擇直接參加格拉斯頓柏立的人,那絕對不會是我。 我二十二歲生日時,大學同學在寢室裡幫我辦了一場驚喜派對。大夥兒一從黑暗中跳出來,我就噴淚了。派對上的人以為我很感動,其實我是嚇壞了。那是我好幾個月以來第一次不是因為單戀西班牙語家教的事而落淚。好友、家人和一些是很熟的朋友坐在我的床上,那原本是我通常用來逃避那些好友、家人和不是很熟的朋友時的避難所。 我無處可躲,他們是來這裡狂歡的,不過他們究竟還要多久才會離開? 最後,我只能打開所有的燈,等大家接收到暗示。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如果你像我一樣,那麼你就知道害怕自己的生日派對會是什麼感覺。你怕發表談話,你怕增進感情的小組活動,你也怕每一年的跨年夜。 我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我是內向者。其實我是羞怯的內向者(晚點再解釋這個名詞),而任何正港的羞怯內向者必定都做過下列的事:把響個不停的電話扔到房間的另一頭、假裝生病、走進拓展人脈的場合卻又臨陣脫逃,以及在酒吧裡有人靠近時假裝不會說英語。 最後一項是進階版,同時也是全部的方法裡最有效的,其餘的方法都算是必要的生存技能。我們還很擅長用一種我稱之為「無生命機器人眼神」的技巧來閃避眼神交集,讓別人不會過來跟我們打招呼。 我敢說在我認識的人裡,有百分之九十根本不知道我是內向者,因為我煞費苦心地隱藏這一點。下班後喝一杯?抱歉,我很忙。在酒吧吃午餐?沒辦法,我有事(而這件事是自己吃拉麵,享受幸福的獨處)。同事都以為我在辦公室裡忙得無法抽身,出了辦公室,我又有滿滿的社交行程和蓄意臉盲症。 現在我年紀漸長,也學聰明了,每年生日當天早晨我都會輕輕喚醒我的老公山姆,在他的耳邊呢喃:「如果你幫我辦派對,我會殺了你。」他總在半夢半醒之間順從地點點頭。不過他不太能真正理解我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和我並非同一種人,他雖然文靜,但喜歡去人多嘈雜的酒吧和在節日時外出。不過他已經漸漸習慣在大多數的晚餐約會最後,我總會小聲地對他說:「幫我拿外套,在電梯等我!」同時我會衝向後門,逃離剛抵達酒吧來辦單身女子派對的微醺人群。 山姆對我的行為沒什麼意見,不過他無法理解我的精神官能症有多嚴重。 (好好練習:該如何讓自己靜下來?愛自己練習:放下與放鬆,才能從緊繃狀態鬆開來) 例如他不懂我為什麼寧可和狗在一起也不接近人。答案很簡單,狗不需要閒聊,牠們不會評斷你,也不會在你想試著工作時哼著歌接近你的桌子。牠們不會問你何時要生孩子,也不會對著你咳嗽。不過對山姆來說,狗有雙狂野的眼睛,可能會用髒爪子踏滿你全身,而且隨時準備攻擊你,而這正是我對人類的感覺。 我以為當個羞怯內向者的生活會這麼持續到永遠,不過這時卻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我發現自己在三溫暖裡快被烤乾,手緊抓著一份《男士健康》雜誌,身上穿了一套黑色運動服,而且一邊哭一邊朝著休閒健身中心的員工大罵髒話。 需要做點改變了。 簡短說來是這樣。 有些人很擅長和陌生人說話、建立新友誼及在派對上交朋友,但我卻是對其他事情很在行,像是一臉蒼白地在漆黑的門口徘徊、窩進沙發的角落隱匿自己、提早離開和在大眾運輸工具上裝睡。 研究發現內向者約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至少三分之一,視你參考的文獻而定),所以很可能內向者這個名詞也能用來形容你。假設我們在一場兩人都沒爽約的派對上遇見彼此,那我們可以趁著躲在廚房的起司拼盤旁時好好聊聊這件事。 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定義眾說紛紜,最為大眾接受的定義是內向者藉由獨處獲得能量,而外向者則透過和其他人相處得到活力。 不過心理學家時常討論另外兩個相關的範疇:羞怯和外放。 圖片|Photo by Arnel Hasanovic on Unsplash 我一向以為所有的內向者都很羞怯,但據說有些內向者在團體中能極度有自信,或能口條清楚地發表談話。他們之所以被歸類為內向者,是因為他們無法接受刺激與面對為數龐大的人群太長時間。 我是羞怯的,因為我害怕和陌生人接觸,也怕成為矚目的焦點,在和人群相處過後會需要時間恢復元氣,而且我討厭很多人的場合。正如有篇文章定義的,我是「有社交障礙的內向者」,所以我要開始這麼稱呼自己:羞怯的內向者(shyintrovert)或「新內向者」(shintrovert)(這個字還可以指非常迷戀小腿的變態呢!)。 我不知道新內向者是天生如此還是後天造成,不過對我來說,我的內向傾向非常早就出現了。我在德州的一個小鎮長大,在那裡我避不參加生日派對、假裝生病逃避學校的口頭報告,也花好幾個夜晚研究關於一個平行宇宙的事,然而和別人互動與偶爾成為關注的焦點還不算是令我最害怕的事。 (延伸閱讀:「懂得炒熱氣氛,卻更喜歡喧囂後的寧靜」你也是外向的內向者嗎?) 小時候我不懂為什麼我對生活的看法,和我那外向的直系家庭有天壤之別。 我爸爸是中國人,媽媽是美國籍猶太人,他們倆都非常熱中兩件事:中式食物和與新朋友聊天。同時我的兩個哥哥總是邀請一大群朋友來我們家,一待就待上好幾個小時。 我原本以為他們只是比我會假裝喜歡那些我所討厭的事,但後來證明我錯了:為什麼他們喜愛和一大群素未謀面的人見面,交際好幾個小時和辦盛大的生日派對,而我卻不喜歡?我以為是自己出了很大的問題。 儘管在小鎮長大,我仍夢想著充滿新體驗、眼界更廣的生活,但我卻又無法想像自己擁有那樣的生活。我想要煥然一新的開始,去到一個我能以新形象示人、沒有任何人認識我的地方。我試過北京,接著澳洲,最後到倫敦,也就是我現在居住的地方。 然而儘管我到這些地方,有件事依然不變,那就是無論這些地方相隔多遠,我基本上還是老樣子,一個新內向者。餃子、烤肉、奶油司康,新內向者總是窩在角落進食。故宮、雪梨歌劇院、倫敦塔,新內向者都在門口徘徊。我原本以為也許國外會讓我不再閉俗,但正如我的濕疹,它一年四季都如影隨形。 圖片|Photo by Guilherme Stecanella on Unsplash 後來我受到蘇珊.坎恩(Susan Cain)於二○一二年的暢銷書所啟發,認識了「寧靜革命」。我從那本書讀到每兩或三人之中就有一人是內向者,身為內向者的我們一點問題也沒有。 換句話說,內向者能專注心思、享受獨處、不喜歡閒聊、喜歡一對一的談話,且避免在公眾場合發表言論。害羞、敏感又愛待在家? 我就是這樣! 讀到這些讓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我決定要擁抱自己的這項特質。這就是我,與其勉強自己成為別人,我選擇珍惜自己的本質。 (好書推薦:張瀞仁專文|如何在外向職場或學習環境中生存?五心法分享) 畢竟,正是我的個性促使我成為作家,而且這意味著在這段期間,我和我的一小群朋友感情非常要好。但事情在接下來的一年卻變了調,我沒了工作,最好的朋友又都搬走了。我的事業陷入僵局,我覺得孤單、失去慢跑的欲望,我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些什麼。 事實上,我曾想故技重施,跳上飛機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也許這次會把自己取名為法蘭西絲.德.露西。可是很顯然地,我的個性和那個名字根本不搭,我也沒那份自信或收藏那麼多帽子來假扮她。 很多時候我會思忖:我究竟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麼?說真的,我想要一份工作,幾個讓我感覺真正有連結的新朋友,也想擁有更多自信。這樣的要求會太多嗎?肯定不會。 那麼那些有工作、有摯友、生活富裕又得意的人,他們做了什麼是我沒做的?後來我懷著漸增的恐懼發現,他們時常擁有新體驗、勇於冒險和創造新的連結。他們是千真萬確地在過生活,而非只是旁觀而已。 我曾無意中聽見前同事薇洛談她到紐約的旅程。薇洛在展望公園停下腳步摸一位女士的狗,結果她竟然當天都和那位女士在一起,甚至和她在爵士酒吧待到凌晨四點,而且後來更藉由這位新朋友的人脈,得到她夢寐以求的工作。 她和男友是在一場嘉年華會排隊等廁所時相遇。她在一場派對上和一位醫生聊天,因而得知自己有低血糖。她的一生都是由這些隨機的巧遇所形塑,這都是因為她選擇和剛認識的人交談與傾聽他們的話,而不是全速奔逃,同時嘴裡還咕噥著:「我不會說英文!」 如果我敞開生活的大門,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我的人生會有更好的進展嗎?雖然我已經接受自己的原貌,但在人生的此刻,我卻開心不起來。我已經把自己的內向狀態當成許可證,讓我得以築起高牆,與世隔絕。 縱使我享受自己的內向者世界,但部分的我仍想知道自己可能錯過了什麼。當你定義某人或某事,你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她/它。 於是我看待自己的方式逐漸變成一種自我滿足的預言:「演講?我不演講的。」或是「派對?我不辦派對。」我接受自己,但我也因太害怕而不敢挑戰恐懼,不敢踏出舒適圈,追尋自己渴望的體驗。 圖片|Photo by Matthew Henry on Unsplash 我攻讀心理學的學位時曾修過一門神經科學的課,部分原因是我對先天與後天的相互影響很感興趣。然而現在我是成人了,我能因為新體驗而改變多少?莎士比亞有句名言:「忠於自己。」沒錯,但我不想永遠受限於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我不希望總是停滯不前。 我們是人,我們有能力成長和改變。 一旦意識到這件事,我的腦中就有個小小的聲音對我說:「全都是狗屁!」一直以來我都是以內向者的標籤當作躲避世界的藉口。 直到那一刻,我都謹守著自己新內向者的角色,這幾乎阻斷了我的路,使我無法擁有那些我默默渴望的事物:一份我喜愛的工作、認真看待的新關係、充滿歡笑的友誼,和一些並未經過我極度縝密計畫而得來的體驗。 我是陷入困境的內向者,但並非因為我是內向者而陷入困境。快樂的內向者比比皆是,他們恣意享受人生,但我想走出困境,相信比現在還更豐富的生活最終會使我更快樂。 可是該怎麼做?有些事必須改變。 (了解自己:「有時健談有時沈默」性格測驗量表:我屬於內向還是外向者?) 試問:要是一位害羞的內向者花一年的時間過得像個善於交際的外向者,會發生什麼事?如果她蓄意並自願讓自己置身於從前會不計代價、刻意避開而且危機四伏的社交情境中呢? 這麼做會帶來改變生命的體驗嗎? 又或者她最後會在森林裡吃野草過活,只和狼群打交道,最終死於營養不良;雖然形單影隻,但是慶幸再也不必和別人聊比特幣了? 就姑且一試吧! 本文摘自潔西卡.潘的《抱歉我遲到了,但其實我根本不想來:給羞怯內向的你,一場「挑戰自我」的冒險旅程》。由平安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抱歉我遲到了,但其實我根本不想來:給羞怯內向的你,一場「挑戰自我」的冒險旅程》 November 29,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UzsIT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我們在等待一個真正自由的時代」WOW 世界女性藝術節,首次在臺灣舉辦 https://ift.tt/314nKNc Charming BrandTalks 「只要你是一位女性,或者認識至少一位女性,就不該錯過這場為你舉辦的藝術節!」2021 年秋天,發起於英國的 WOW 世界女性藝術節,今年首次在臺灣高雄衛武營舉辦。這次國際性活動有哪些亮點和安排,女人迷編輯前往高雄現場,為你帶來第一手直擊分享。 2021 年 11 月,始於英國的「WOW 世界女性藝術節」,首度來台,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和 WOW 基金會的合作下,展開為期十天的藝術慶典。 WOW 是 Women of World(世界的女性)縮寫,由曾經擔任英國倫敦南岸藝術中心藝術總監的 Jude KELLY 創辦,自 2010 年起,已經在全球 30 多個城市舉行,累積超過三百萬名的參與者。 負責舉辦的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一直以來積極推動文化平權,希望這次能以藝術交流為媒介,讓不同文化相互激盪火花,藉此達成文化共融與共榮。 「我希望各行各業的女性都能夠歡慶自己的成就,讓社會、未來更加豐富、多采多姿。」——Jude KELLY(WOW基金會創辦人) 連結對話、換位同理 、歡慶共創是這次活動核心精神,衛武營透過 WOW 世界女性藝術節,邀請來自不同背景、專業領域的講者共聚一堂,以講座、演出、對談、工作坊等方式創造對話空間,希望過程中,鼓勵每位女性擁抱自己的本質,期待聽見更多人的聲音,並為每個人撐開能安放自己的友善空間。 WOW Bites 一口聊:所有女性故事,都是我們的事 WOW 世界女性藝術節,其中一個經典活動,名為「WOW Bites 一口聊」,邀請不同背景、職業、身份的講者,進行八分鐘短講,以輕鬆的方式,和聽眾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 這次,主辦單位邀請了喜劇演員酸酸擔任主持人,與公視手語新聞主播王曉書、紅十字會救災隊員林美霞、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常務理事陳蓓蓓、自耕農莊傳芬及 Podcast 節目「衣櫥裡的讀者」創作者黃星樺,接力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並互相串聯、交流,分享彼此感受、想法與收穫。 圖片|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聲音可以讓我失去力量,也可以讓我變得很強壯。 王曉書(公視手語新聞主播)  我認為的女性特質,是勇於承擔、勇往直前,而且具有同理心。 陳蓓蓓(華航第一批女機師、2019 機師罷工核心人物) 每個人都會因為是男性或女性而受到一些限制,但透過藝術和閱讀,我們能跳脫原本生活所習慣的世界。 黃星樺(Podcast 節目《衣櫥裡的讀者》主持人) 每個短講,有著獨一無二的故事,透過梳理、敘說與表達,這些珍貴的生命經驗,將散播得更久更遠。聽見他人的生命故事,我們知道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擁有許多力量與能量,而且能選擇以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實踐它。 世界上的女性們,也能夠藉由尋找、成為 role model 的過程中,給予彼此支持,從中獲得力量與賦權(empowerment)。 圖片|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平權路上缺你不可:一群人,可以走得遠 藝術節的活動尾聲,遠在英國的 WOW 創辦人 Jude KELLY 跨海與臺灣民眾視訊連線,以閉幕演講「平權路上缺你不可」,為一系列活動,劃下圓滿句點。 談起 WOW 藝術節的推廣理念,其實來自最源頭的初衷——「我很感謝,我年輕時候的夢想,如今能夠實踐。」 談起女性的權益與處境,Jude KELLY 感慨並堅定,其實許多現代國家的女性,之所以可以擁有投票權、生育自主自由,是許多前人奮鬥而來的,「但我們不能夠假裝,我們已經身處在一個很性別平等的社會了。」在現場,即使相隔螢幕,仍能感受到 Jude KELLY 持續倡議的決心。 性別平權,從來就不是一蹴可幾的行動。 百年來,經由前人持續努力,傳承至今,婦女才終於擁有受教權、投票權,而有關身體自主、生育自主的討論,也日漸受到重視。然而,僅是「比過去好」遠遠不夠,根據國家或地區的不同,世界各地、不同身份的女性,可能正在經歷不一樣的難關及挑戰。 即使身處於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臺灣,女性沒有被剝奪受教權、投票權等議題,但仍須面對、承擔及處理社會刻板印象與期待眼光。 圖片|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分享的最後,Jude KELLY 分享了一段話,同時也是衛武營舉辦的 WOW高雄世界女性藝術節的核心價值: 「參與」非常重要!所有人都不應該覺得自己在爭取平權路上是獨立奮鬥的,我們要共同努力。 Jude KELLY(WOW 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前英國倫敦南岸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WOW 世界女性藝術節,獻給每一位女性的慶典 Jude KELLY 說,最感動人心的故事,必定是真實故事。WOW 世界女性藝術節,提供了一個多元友善的平台,讓講者和參與者,以最自在、最不設限的方式,展開對話與交流。 「我想要透過藝術節而不是戲劇的形式,讓大家自己選擇去聽想聽的故事,遇見不同的驚喜。」在這裡,你會看見懷抱理想的人們,你會聽見振奮人心的故事,你會感受到女性主義式的狂歡。 活動尾聲,Jude KELLY 眼中閃耀激動,告訴我們,WOW 不只是女性的藝術節,更是全人類的藝術節。 無論你有沒有親身體驗這場活動,都希望你可以把 WOW 的精神記在心中——我們可以無所畏懼。在生命經驗的反芻與學習中,勇於用自己真實的一面,和世界交流。 November 29, 2021 at 11:44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4nKNc

WOW 高雄 2021 世界女性藝術節:我想成為一個獨立的靈魂,你要不要一起來? https://ift.tt/3FUTnHB Charming BrandTalks 首次在臺舉辦的 WOW 世界女性藝術節,在高雄衛武營。一起透過「體感」、「聽感」及「性感」三種迷人角度,來感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女性主義。 2021 年 11 月,源起於於英國的「WOW 世界女性藝術節」與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合作,首次將活動拉到臺灣舉行,期待透過為期 10 天的線上及線下活動串連,喚起人們對性別平權的意識。 讓女人迷編輯帶你重回現場,透過「體感」、「聽感」、「性感」三種不同感官切入,了解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如何去認識、接近與實踐女性主義。 體感|臺灣女性生存須知:一個壓抑女性自由的象徵 社會對於女性,向來有太多的規訓和指教。 長大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大大小小因女性身份而有的困境和社會期待。起初你可能難以察覺,但久而久之,經驗中的不快、不舒服、不夠自由的感受,卻會悄悄爬滿全身,猶如枷鎖綑綁住我們,難以掙脫。 圖片|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那些潛規則像一本隱形手冊,上面滿滿提點了女性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為此「臺灣女性生存須知」工作坊,希望打破傳統性別規則,邀請參加者,從家庭、學校、職場、親密關係、親職、公共生活與其他七大方向,一起發想、討論,重新編纂這本說明手冊,透過討論與重新定義,讓女性跳脫過去束縛,親自執筆,自己書寫自己的故事。 比如說,女生要洗衣煮飯、要相夫教子;女生不要穿著裸露、不要事業心太重⋯⋯,從身體行動,到婚育規劃、人生方向的選擇,刻板印象把女性的一生塞入單一模板中,從不問女性喜不喜歡,只在意結果符不符合框架,同時也去掉每個女性獨一無二的多元模樣。 女性生而為人,應該擁有自在舒展的自由。這場工作坊,透過實際動手實作、討論思考,帶領大家丟掉既存的「臺灣女性生存須知」,讓女性拿回詮釋權,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存之道,一起創作出臺灣女性的多元樣貌。 聽感|女聲的日常革命:解決生命課題,從還原自己開始 創作能影響群眾,書寫可以,音樂也可以。 「女聲的日常革命」邀請到身兼音樂製作人與策展人的鍾適芳,以及音樂唱作人、演員萬芳,帶領觀眾由觀看行為轉往聆聽體驗,聽聽以聲音為媒介的創作者,如何透過開口分享來梳理自己的內心感受。 圖片|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鍾適芳分享自己的策展起心動念,是源自於一場在捷克的音樂演出,過程中她被女性樂人的旋律深深撼動,她形容「直接擊中我的心臟。」有感女性音樂能量無比強韌,鍾適芳開始奔走策劃一個讓女性音樂家站上的舞台,「女歌節」油然而生。 「女性樂人交流時,很少談技術,比較常談生命經驗。」鍾適芳說,這些生命經驗會轉換成一股能量。透過面向群眾分享,精神得以永存,也是歌曲能帶給人們的禮物。 萬芳曾經是被定型的歌手,這些年來,她掙脫過去的包袱與標籤,帶著音樂的初衷與力量出現在聽眾面前,「2010 年,當我再回唱片界,我想要拿回唱片的自主權,所以用非常獨立的方式去進行。」 衝撞社會的潛規則,可能受傷,怎麼辦?萬芳分享一個安放自己的方式:「成為自己的旁觀者,看見自己的喜怒哀樂。」 當情緒來襲,用客觀的視角觀察自己,讓它來,也讓它過去。在找回自己的這條路,需要聆聽內心,正視所有舒服與不舒服,這件事困難卻必須,最後萬芳也鼓勵著大家一起踏上還原自我之路:「相信你一定可以。」 性感|做人要談性:身體,是認識自己的最好途徑 談性感中的女性主義,就必須談到身體。「性」議題廣泛,有與他人的性,還有與自己的性,以及因爲性別而在親密關係中衍生的議題。 在「做人要談性」的對談時光裡,由性健康管理師童嵩珍擔任主持人,與性愛講師汪曉薇、開放式關係實踐者林南妤,以及醫師作家林靜儀,分別從日常不同面向切入探討,彈性談性。 圖片|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於是我們看見性的多元與自由,性的模樣,從來不只一種,但人們卻常常選擇不去看見其他可能。 相較於男性,女性往往不被鼓勵去尋找、追求、享受性,導致女性對自己的性需求和身體,認識太淺,更別說體驗到性歡愉。林靜儀醫師說:「女性沒有被鼓勵過,去探索你想要怎麼被稱呼或怎麼被開啟性。」 這樣會產生什麼問題?性健康管理師童嵩珍進一步解釋:「談到女性高潮,不能不談到性別平權。」一旦女性的性被否定,女性也容易在性事上貶抑自己,導致親密關係失衡。 開放式關係實踐者林南妤也指出傳統思維盲點:「很多女生從小就被教育要『好好保護自己』。對性有探索的機會,對所有人、特別對女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沒有去學習性語言要怎麼開啟。女性沒有被鼓勵過,去探索你想要怎麼被稱呼或怎麼被開啟性。回過頭來講,男性無法知道女性對性的感受,他們用既有想像去認為女生這樣是愉快的。 「做愛跟我們的親密關係、我們的整體生命,有什麼關係?」性、愛與親密關係教練汪曉薇漾出微笑,鼓勵女性應該移開對性的羞恥感及抗拒感。當我們能自由展開一場美好的性,會連帶觸動感官及精神,增加與自己身體的親密度,提升正面觀感,獲得更多自信。 感官體驗,女性主義仰賴實踐 性別無處不在,女性主義也是,三場從不同的座談、工作坊體驗女性主義的體感、聽感、性感,過程中彼此提出問題、找出困境,試圖給予解方。 「臺灣女性生存須知」工作坊,看見女性在生命中碰到的各個困境,讓個人遭遇的敘說擴大為集體經驗的分享;「女聲的日常革命」現場對談,鼓勵女性們勇於發聲、表達自己的心情與想法;「做人要談性」以性為起點,引導我們回歸內心,重新定義自己與身體的關係。 實踐女性主義的漫漫長路,是不斷練習與修正的過程,仰賴人們積極參與。如同 WOW 世界女性藝術節的宗旨,期盼女性擁有更多力量,讓性別友善不再是願望,而能在未來某一天成真。 November 29, 2021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UTnHB

【真實手札】覺察悲傷與焦慮:溫柔照顧共生的情緒們,記錄生活的幸福感 https://ift.tt/3rkO3Jw 張希慈 情緒的感受,身體都知道⋯⋯但你自己有感覺到嗎?你知道你緊張的時候,身體肌肉有何變化?你知道你放鬆的時候,吞嚥狀況有改變嗎?試著覺察自己,會發現有些感受漸漸不同。 兩年前,我因每個月生病被各家醫生說我「生活壓力太大」。 但我已經盡力去解決生活中的每個問題了。說真的,我不知道我還能怎麼辦。後來,離開創業,一部分也是為了找到與壓力共處的答案。 幸運的是,經過兩年,我現在真的有了答案。答案其實也不新奇,也就是覺察與對話。但為了做到這兩件事情,我也確實找到了一些步驟練習。 首先,為了練習覺察,我給了自己很多獨處的時間。 老實說,在這之前,我真的幾乎沒有獨處時間。我所有的時間都在處理文件、企劃、社交、開會⋯⋯,就算跟親友聚會,話題往往也脫離不了工作。 於是,當我只是純粹的想想自己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想想自己當下的感覺,想想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有什麼感受的時間以後。我才赫然發現,原來,我忽略了我的感覺與情緒那麼久。 我想很多人都看過腦筋急轉彎那部動畫,但如果讓你真的試著去描述你自己情緒的樣貌,你能說得出來嗎?其實不是很容易的。你可能說得出來,我生氣會罵人、難過會哭,但是更細一點的呢? 你知道你生氣的時候,身體有什麼感覺嗎? 你知道你悲痛的時候,臉部表情是什麼嗎? 你知道你緊張的時候,身體肌肉有何變化? 你知道你放鬆的時候,吞嚥狀況有改變嗎? 當我開始更熟悉身體與情緒之間的互動後,我開始更敏銳地知道自己當下是什麼「情緒」。我開始很容易知道,「啊,焦慮又來找我了。」 就像前幾天,為了要準備一個全新的課程簡報,我做簡報到半夜兩點。為了讓自己可以隔天有比較好的精神,我決定在還沒完全做完的情況下去睡覺,但當我半夜兩點躺在床上時,我發現自己的肩膀緊繃、前胸口很漲、呼吸不太順、眼皮跳動,我就知道自己開始「焦慮」了。 那種感覺,就像是我會知道我月經來一樣。從生理的變化,我就知道我怎麼了。當我知道自己怎麼了以後,我會開始在腦中跟情緒對話。我會想像這些情緒都是我的朋友,他們到我的身體裡作客,帶著他們真實的模樣來拜訪我,希望跟我聊聊或相處一會兒。 我在這兩年認真發現,每一種情緒都不是為了傷害我們而存在,而是為了保護我們而出現。特別是人們常認為的「焦慮、憤怒、悲傷、害怕」等負面情緒也是因為想讓我們安全而出現。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推薦閱讀:情緒焦慮身體都知道!一分鐘正念練習:回到當下,傾聽自己的聲音) 為什麼這樣說? 如果從不害怕,我們可能會更常受困險境。 如果從不憤怒,我們可能會無法制止想傷害我們的人。 如果從不焦慮,我們可能會在需要即時回應時來不及反應。 如果從不悲傷,我們可能會失去讓別人跟我們建立深度關係的機會。 於是,辨識情緒以後,我會先觸碰我的情緒。 我說的觸碰,是真的用手去碰,意思是說我會觸碰身體有不同感受與反應的地方。比如,當我焦慮的時候,胸口會很悶,我就會把手放在我的胸口上。透過觸碰,讓自己的身體與情緒可以知道我的注意力在他們身上。 「嗨,好久不見。」 「你有一段時間沒來了,這次出現是有什麼事嗎?你可以跟我說。」 「我平常可能常常忽略你,但謝謝你還是願意來找我,真的謝謝你。」 這些自言自語,是很真實發生在我腦海中。 「情緒」不像是「意識」可以用語言文字輕易表達與溝通,因此我會等待「情緒」用別的方式回應我。當我自己在腦海裡跟情緒說了這些話以後,我會觀察自己的身體有沒有改變,或是有沒有新的情緒出現。 除了對話,我也會像是小時候「呼呼」自己的傷口一樣,透過緩慢吐氣練習讓自己可以從生理上進入較為放鬆的狀態。 我發現,我從過去「努力」讓「焦慮」不要出現的嘗試,變成輕輕地邀請「放鬆」也來拜訪自己。身體作為自己的家,可以同時容納「焦慮」與「放鬆」共存。也相信我,跟你所有朋友一樣,待一段時間以後,情緒也都會在某個時間離開。 大家應該都有因為有同理心的親友陪伴自己,而讓情緒好一些的經驗。那麼當你開始自己覺察情緒、與情緒互動時,你就成了能溫柔善待自己的人。 (延伸閱讀:【ME TIME 時刻】「好好對待身體,生活也會善待你」給忙碌現代人的療癒指南) Flow with life,與你的生活共處共感 這是我練習了兩年的功課,若是你覺得還是有些困難與不知如何開始,不妨試試看運用一些小工具輔助。 女人迷每年都會出版的 play with time 手帳本,與其說它是行事曆,不如說是覺察練習工具,內文設計了每天的自我情緒評估,也得以記錄生活幸福感的來源,更在頁面中送上許多非常溫柔的句子。要練習覺察與對話,這本工具實在做得太好。 圖片|女人迷《2022 play with time 手帳》 就算你從來沒聽過自由書寫、感恩日記的練習,這本手帳也透過很精緻的設計,讓你可以更容易地開始這段自我覺察的練習。 白色書皮溫柔,軟皮封面讓你可以無負擔收進任何包包。黃與綠布紋質感,硬殼封面讓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書寫。願我們都可以在明年 play with time,慢慢認識這群與我們共生的情緒們。 每天多留 10 分鐘給自己,定期整理思緒和整頓生活,《2022 play with time 手帳》陪你過更有意識的生活。 November 28,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kO3Jw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心理測驗|你如何寫「X」?從筆順看出你是傳統、叛逆,或捉摸不定? https://ift.tt/3DWroXF 01女生 光是一個「X」的筆畫就有八種,這都可能代表一種人格特質⋯⋯你是哪一種呢?想一想,再回答! 大家在寫字的時候筆畫都是全對的嗎?還是出錯了也懵然不知?原來筆畫寫錯不單只是你忘記了老師教的筆畫,更可反應你的性格。 「大家是如何寫一個『X』?」Twitter 用戶@cyanpotato 曾問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列舉 8 種不同的筆畫寫法,一度引起熱烈討論。筆跡專家分析 8 種不同的筆畫寫可,原來可看出不同個性。 圖片|Photo by tortoon on PIXTA 不妨自我測試,你是如何寫「X」? A:從右下向左上,再左下向右上 B:從左下向右上,再右下向左上 C:從右上向左下,再右下向左上 D:從右下向左上,再右上向左下 E:從左上向右下,再左下向右上 F:從左下向右上,再左上向右下 G:從左上向右下,再右上向左下 H:從右上向左下,再左上向右下 A:想向前望 你畫的「X」是從底到上,剛好與正常的「X」相反,這是證明你雖是一個想往前看的人,然而你還是被過去的事情捆綁了你的雙腳。 B:人生叛徒 如果你畫的「X」是從左下向右上,再右下向左上,不好意思,這是一個「人生叛徒」的代表。你有強烈的慾望想自己逃離往事與向前走,但你的過往還是把你牢牢捉緊。 (延伸閱讀:「對的人,能全然接受你的過去」舒淇自白:我從來沒為拍三級片掉過一滴眼淚) C:捉摸不定 從右上向左下,再右下向左上的「X」,這也是一個逆行的畫法,你是一個捉摸不定的逆行者,對於你的做法,別人總是找不出緣故。 D:瞻前顧後 你所畫的「X」是從右下向左上,再右上向左下,而第二個筆畫是「正常」,這意味著你是專注在你的未來上,但有時又會望一望過去,前車可鑑,是一個瞻前顧後的人。 圖片|Photo by Nonwarit on PIXTA E:遵從自己 你與選 D 的人相反,第一個筆畫是「正確」,第二畫才是相反,代表你是一個我行我素的人,喜歡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事,這樣令你感到生活過得不錯。 F:潮流帶領者 從左下向右上,再左上向右下的畫法也不是正常的方式,這代表你是一個不按指令的人,你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是一個潮流帶領者,吸引別人跟隨你。 (潮流典範:最時髦奶奶 100 歲生日快樂!10 個 Iris Apfel 人生哲學小故事:與香奈兒相反的時尚) G:主流的人 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從左上向右下,再右上向左下畫「X」,因為這方法是大眾學校老師所教的。你是一個會按常理,不易偏離主流的人,而且你會接受指令和愛平衡的。 H:跳出傳統 從右上向左下,在左上向右下的畫法的人與主流的人差不多,但你會更易跳出傳統的思維框框,用新的角度看問題。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心理測驗】你會如何寫「X 」? 筆劃順序看穿你是反叛或傳統? November 27,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WroXF

冬天手腳冰冷怎麼辦?日本專家:穿襪子反而冷,腰封、襪套會更暖 https://ift.tt/314g2m6 01女生 冬天令人困擾的就是手腳冰冷、皮膚乾燥,那你知道加什麼神奇小物最保暖、什麼時間點擦乳液能保濕最久嗎? 手腳冰冷和乾燥,被堪稱為冬天最令人困擾的身體狀況,普遍的應對方法都是穿襪子睡或者勤塗潤膚霜,但原來當中一不留神,就反而會影響保暖效果。 日本健康節目《主治医が見つかる診療所》引述問卷調查,列出對女性而言,冬天最令人煩惱的頭 5 位身體狀況: 第 1 位:體寒 第 2 位:乾燥 第 3 位:肩緊 第 4 位:水腫 第 5 位:足部角質 就此,節目組向專家請教預防寒冷和乾燥的方法,還指出日常大家有可能會做錯的保暖、保濕做法。以下為保暖注意事項: 一、睡前保暖 1. 腰封最保暖 冬天的晚上,很常會因為冷冰冰而睡不著,比起穿襪子,專家更建議使用腰封來保暖。節目引述新聞的實驗結果,發現只需穿上腰封半小時,身體就已經比穿戴前暖得多,不單止上半身暖起來,就連小腿亦見效。 由於大部分的內臟都處於腹部的位置,只要穿上腰封保暖,有助激活內臟,刺激血液循環,從而令整個人暖起來。 (延伸閱讀:啾甘心過暖冬!破除你的六個保暖迷思!) 2. 穿襪子反致寒,穿襪套更精明 專家同時提醒習慣穿襪子入睡的人,這樣做有可能引起反效果。 因為身體進入休眠狀態,為了調節體溫,會從腳掌排汗,假如穿起了襪子,襪子就會吸收汗水,結果反而變冷。因此,對容易流汗的人而言,穿襪子不單無助保暖,更會變得更冷。 為此,專家推薦腳掌易寒的人使用保暖襪套。如此一來,襪套既不會妨礙腳掌的排汗,亦能替腳踝和小腿的肌肉保暖,促進血液循環,就連腳趾都能暖起來。 二、保暖食物 冬日時節想暖一暖身,最好就是來一碗熱騰騰的湯麵。專家指比起烏龍,蕎麥麵更暖身。 因為身體在提高體溫的時候,需要燃燒食物轉化成能量,而在能量轉化的過程中,維他命和礦物質是不可或缺的,而蕎麥粉所含的維他命和礦物質,幾乎都多於小麥粉 4 倍,當中的鋅更是 8 倍之多。 除此以外,根據專家石原新菜醫師所說,食物分為兩種: 1. 陽性食品:有助人體變暖,如:蕎麥麵、紅肉、起司、雞蛋、納豆、生薑等。 2. 陰性食品:容易使人變冷,如:烏龍、白飯、牛奶、豆腐、砂糖、蕃茄等。 在寒冷的天氣想保持身體溫暖,就最好選擇陽性食品,避免進食陰性食品。 (同場加映:冬天吃火鍋好療癒!7 個「吃鍋關鍵」:一餐竟有 3000 大卡熱量?) 三、保濕時機 根據專家所言,洗完澡之後的保濕時限為 10 分鐘,所有的保濕程序都應該把握這黃金 10 分鐘。 洗澡的時候會令皮膚的含水量增加,但同時都會從皮膚流失保濕成分。在沖完澡 10 分鐘之後,皮膚的水分量就會下降到和沖澡前一樣的水平,所以最好是一洗完澡就先做保濕的程序,然後才用吹風機吹乾頭髮。 四、按手指增進血液循環 除了最基本於平日抹護手霜,手部按摩操都可以提高手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皮脂腺分泌,而按對穴位,還可以緩解疲勞、預防感冒。 步驟 1:按摩整個手部 用指尖沾取護手霜塗在手背上。手心以畫大圓的方式,按揉整個手背,同時塗勻護手霜。 步驟 2:按摩手指與指甲 以拇指畫小圓的方式按摩指甲周邊,並沿著指尖按摩至手指根部。接著從手指根部側面按摩向指尖。 步驟 3:按壓穴道 用拇指慢慢按壓指骨間的穴道。 步驟 4:伸展整個手部 用一手將另一手反壓至感覺舒暢的地方,伸展整個手部。 圖片|Photo by blanche on PIXTA 五、滋潤皮膚食物 飲食方面,曾經就有研究發現連續 4 星期每日飲用 2 碗味噌湯能有效提升面頰的水分 1.4 倍。 專家解釋,這是因為味噌含有一種名為「米麴」的原料,而米麴就能夠促進神經醯胺(Ceramide)的運作,使皮膚更保濕。 資料來源|《主治医が見つかる診療所》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保暖保濕|冬天手腳冰冷又乾燥4招必學應對法 瞓覺着襪有反效果? November 26,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4g2m6

婚姻事業如何兼顧?《大長今》李英愛:「找到支持自己的另一半,婚姻反而成為力量」 https://ift.tt/3FPRk7L 01女生 李英愛於 2009 年結婚誕下龍鳳胎後,雖然因注重家庭而減少演藝工作,但從未放棄。對於事業與家庭如何兼顧?李英愛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李英愛 2009 年與富商鄭浩英結婚,成為人妻後一直都是「半息影」,暌違大銀幕已久,但她的作品一直讓人期待,由李英愛主演的韓劇《具景伊》10 月 30 日於 Netflix 上映,她在劇中飾演沉迷遊戲及喝酒的偵探,亂髮、邋遢造型顛覆她一貫高貴端莊的形象,相信粉絲可在新劇中看到她的破格演出。 李英愛在新劇中有破格演出。圖片|《具景伊》劇照 李英愛結婚誕下龍鳳胎後雖然「減產」不少,但從未放棄演藝工作,除了一直拍攝廣告代言外,2017 年拍攝劇集《師任堂》,2019 年拍攝電影《復仇母親》。 她受訪時曾感激丈夫支持自己婚後繼續發展事業,不會因為富商身份就對她說「我養你就好」,更會放下身段以實際行動支持她, 「我接拍劇集或電影後,他都會和我一起討論劇本,我工作時,都是他在照顧孩子,他更會替工作人員買飯。」李英愛出差工作時,傳媒亦拍到丈夫特地到機場送機,十分恩愛。 李英愛 20 歲便與丈夫相識。圖片|影片截圖 李英愛 2011 年誕下龍鳳胎。圖片|IG@lyanature_official 事業型變幸福人妻:婚姻是我的力量 李英愛 2003 年憑劇集《大長今》紅遍亞洲,2005 年的電影《親切的金子》亦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後,她一直都是事業型,專注於拍攝戲劇作品。 「以前我的世界只有戲劇。」對於婚姻,她從未感到恐懼,但在 20 多歲時也曾為此煩惱,到底事業與愛情是否不能兼得?李英愛取決於對象,「只要找到合適及支持自己的另一半,婚姻反而能夠成為我的力量。」 (同場加映:《殺人回憶》、《親切的金子》、《大叔》!韓國經典電影連番重新上映) 李英愛婚後繼續演藝事業,更創立自家護膚品牌。圖片|IG@lyanature_official 丈夫對李英愛的愛,不是用物質堆砌,但支持與陪伴更珍貴。而他也明白李英愛從不是個貪慕虛榮的女人,他曾經如此形容自己的妻子, 「她是一個優點很多的人,完全沒有明星架子,而且非常儉樸,她(婚前)住在首爾江北的普通公寓里,也不喜歡名牌,不久前她還開著韓國產的二手車。」 李英愛私底下生活簡單。圖片|IG@lyanature_official (延伸閱讀:前 AV 女神蒼井空 40 歲的婚姻自白:他不是帥哥也沒有錢,但他接受了全部的我) 李英愛秘密結婚返韓時,她如此形容丈夫:「他是值得信任,很誠實的人,我對他有超越愛情的深厚情感。」 兩人年齡雖相差 20 年,但價值觀相近,同樣嚮往簡樸生活方式,每次李英愛私底下通常都愛穿樸素服飾,偶爾更被拍到在街市買食物。 兩人雖沒有在社交平台高調放閃,但每次被媒體拍到都是牽手,臉上掛著幸福笑容,她也曾公開表達對丈夫的愛意,甜蜜地稱與丈夫「來生也要再相遇。」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李英愛差20年老少配 富商丈夫支持事業做湊仔公:婚姻是我的力量 November 26,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PRk7L

為你挑片|《破碎的琴鍵》:當生命被迫浸泡在悲劇當中,快樂成為奢侈品 https://ift.tt/3xqaJZW 張希慈 電影《破碎的琴鍵》真實反映了敘利亞內戰的慘況──日日離死亡一步之遙,成為了難民的日常,真正讓人們撐下去的「希望」,卻多半與死亡相伴,如果是你,你願意為了喜愛的事物,隻身前往戰役之地嗎? 他聽見不遠的地方,傳來一聲炸彈的爆破聲,扭頭望了一眼,他便繼續踏著如常步伐走向昏暗的地下室。 殘破的牆外,是槍聲、是尖叫聲、是哭聲,而他走向地下室,裡頭有十來個人,孩子讀書、婦女在晾被單、女孩在背英文單字、成人在抽煙。 「凱林,彈鋼琴吧。」 突然之間,幾名男子七手八腳從外扛來了一名被炸傷命危的男人,唯一略懂包紮的人看著他,希望他可以在包紮過程彈奏鋼琴。 「現在還彈鋼琴?」 「至少讓他感受一些美好吧。」 圖片|《破碎的琴鍵》劇照 凱林彈著悠揚的琴音,卻沒過幾分鐘,幾名反政府軍拿著槍走進地下室,一把掃射,違反教義的鋼琴瞬間擊壞。 故事從這裡開始,熱愛音樂的凱林,為了要把鋼琴修好,決定一人前往更危險的區域取回鋼琴零件。 上面的故事儘管出自黎巴嫩電影《破碎的琴鍵》,但卻很真實反映了敘利亞內戰的慘況──日日離死亡一步之遙,成為了生活的日常,讓人們撐下去的「希望」卻多半與死亡相伴。 堅持逐夢,可能會死;上學讀書,可能會死;善良助人,可能會死;最悲傷的是,保護自己與所愛的人,也可能會死。 所有看似習以為常的生活,發生在敘利亞時,伴隨的都是非常高的死亡風險。 (紀錄真實:2020 敘利亞紀錄片:身為戰區女醫,不止面臨武器戰爭,還有性別戰爭) 圖片|《破碎的琴鍵》劇照 男主角凱林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鋼琴演奏家,但是在敘利亞內戰開打以後,音樂與西方文化都成為違禁品。 要逐夢,他得冒著生命危險登船前往歐洲;而登船前,要先湊到鉅額的船費;要湊到船費,他得先冒著生命危險,修好並賣出母親唯一的遺物──鋼琴;為了要修理鋼琴,他得隻身前往戰火最激烈的城市,尋找砲火中可能還尚存的零件。 我記得我走出戲院時,身旁兩名年輕男生討論著這部電影,他們說,「我真的不懂為什麼男主角要為了修鋼琴深入險境,那真的很莫名其妙。」那刻,我突然又喜又悲。 喜的是,仍有不少人生活順遂,無法理解為了生命最後一絲意義,而願意為生命付出代價的悲劇。 同時,我悲的是「幸福」也許會成為我們同理更多痛苦的障礙。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待自己的幸福與幸運呢? 圖片|《破碎的琴鍵》劇照 今年中,我因為參與臺灣非營利組織 Refugee Network Taiwan 的服務計畫,以線上方式陪伴兩名敘利亞的大學生練習英文口說。 計畫以前,我對敘利亞的概念很模糊,略約知道那是戰地、是全球主要的難民來源。 記得第一天與學生通話時,我的學生 25 歲,他的專業領域是社工與心理,恰巧與我的工作經歷相當接近,於是,我們很快變得熟絡。聊著聊著,他主動跟我分享了他接下來的規劃──他湊足錢了,準備要搭車前往土耳其,並從那邊偷渡到希臘。 聽到的第一瞬間,不確定將他的逃難計畫,作為第一次見面聊天的話題是否適合?但我決定認真聽著,偶爾詢問一些我不理解的細節。 (關注國際:你沒看過的難民營:他們把我賣掉當性奴,我逃跑後卻在市集遇到「主人」) 後來連續好幾個月的課程,我做的「英語教學工作」實際不多。大部分的時候,我主要做的事就是試著去理解我學生的生活。 試著理解他們對於留下與離開的掙扎,試著理解他們的能源短缺,試著理解他們的婚姻與愛情,試著理解伊斯蘭教之於他們的意義,試著理解他們在戰場第一線的恐懼,試著理解他們對於學習的渴望。 當他們說完故事以後,我有時候會回饋生活中的好笑事情,比如臺灣人為了免費壽司而發起的鮭魚之亂;有時候則會分享生命中的恐懼,比如我曾在學校感到自卑的故事。 好長一段時間,不知道怎麼看待這段關係。我不知道我說了那些好笑的事,會不會讓他們覺得生活很諷刺,也不知道我的恐懼之於他們,是否雲淡風輕、不值一提。 圖片|《破碎的琴鍵》劇照 但當我看完《破碎的琴鍵》以後,我突然有了新的體悟。 當生命被迫浸泡在悲劇當中,快樂成為奢侈品,各種負面情緒才是常態。此時,若有人願意在他需要的時候,全心傾聽他、陪伴他、理解他,甚至為他發聲,那或許是讓生命不致於被負面情緒擊倒的一種可能。 生命給了我時間,讓我幸運成為他生命其中的聆聽者、陪伴者、記錄者、發聲者。 那天走出戲院以後,我一邊流眼淚,一邊傳訊息關心了學生的逃難進度。 「最近因為天氣太冷,登船會有生命危險,我得再等到夏天才能出發了。」 難民法,是臺灣擱置了十幾年遲遲無法通過的法案。此時,我由衷希望臺灣對於難民議題的關注可以有所提升。 有一天,我能在臺灣見到他與他的家人,希望他可以親自告訴我,是怎麼走過這一切,以及他是如何在絕望中,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或許,我們這輩子可以幸運地不用經歷戰爭,但無論如何,生命中仍有太多或明或暗的戰火燎燒著。 我真心相信難民們的生命經驗,是我們學習創傷中前進的最佳導師,面對難民的包容與接納,也是我們習得更多韌性的機會。 November 26,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xqaJZW

只有無障礙席不夠!專訪兩廳院總監劉怡汝:多元共融,要看見那些「看不見的障礙」 https://ift.tt/3nRl2Dd 女人迷編輯 黃繭 Chien Haung 上一篇,我們聽到怡汝真誠的分享,她是怎麼走過生涯的第一個十年,接著我們來看看,究竟是什麼事件啟發她,讓她開始意識到「共融」的本質與重要性,而下一步,她又將帶著兩廳院前往哪裡呢? (上篇:茫然是因為不敢放手,專訪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隨波逐流不可恥,不要掙扎,勇敢放下) 近年來特別有感兩廳院的改變,無論是設備翻新、整合場館資源、提倡共融精神,著實感受到兩廳院努力對外強烈傳達著:「我們正在改變!」 怡汝分享,剛開始接手藝術總監這個身份,有機會受邀參加英國的無障礙藝術節,當時她聽見一位來自臺灣的障礙藝術家在臺上分享,印象深刻,在活動結束後,跑去找對方聊聊,這位臺灣藝術家早年已對兩廳院「共融不足」提出意見反饋。 她誠懇詢問對方:「兩廳院目前已經打造了無障礙席,還有什麼是我們能夠改善的嗎?」 對方以障礙身份的視角分享自己的觀點,怡汝瞪大雙眼,「我一邊聽,一邊感覺像是被雷擊中⋯⋯!」 那是她初次意識到「共融」的本質,她原本天真以為兩廳院有服務到障礙族群,卻沒想過那些「看不到的障礙」的事情,才是兩廳院真正要突破的難關。「共融,都還只是達到基本人權而已,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那我們怎麼談下一步是什麼呢?」 她也坦白,倡導身心障礙的共融,推動起來十分不易。一個社會若長期不把障礙者給考量進去,當決定要改變的時候,價值觀還停留在共融只是一種「附加的福利」,我們就容易停滯不前。 她說,「事實上我們很清楚,這是人人平等的權利。」 「現在兩廳院要補足基礎,不過是找回應有的平等,尤其遇上節目檔期,團隊手忙腳亂,可能會無意識將無障礙服務挪到最後,當我們將權利視為次要任務,就會忘記這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 障礙有兩種,看不見的障礙,比看得見的更難 怡汝看我們聽得入神,她接著更一步分享,其實推廣到現在,她發現,障礙有兩種: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更具挑戰、需要被解決。 「解決『看得見的障礙』很容易,同時也需要時間,換個方式來說,若要解決『看不見的障礙』,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當時就是從這個事件作為切入點,開始去思考共融,究竟為什麼兩廳院要做『共融』這件事情?剛開始我們只是憑著肉眼看見身心障礙的需求和服務,這是我們最熟悉的部分,比方:視障輪椅席、口述影像⋯⋯等等,但其實我覺這個社會上最難打敗的,是看不見的障礙!」 她對那些看不見的障礙,再更進一步舉例。「藝術仍被大眾視為一個『有理解門檻』的事情。何謂看不見的障礙?例如,當一個人無法看懂/聽懂,兩廳院是否能作為中間橋樑,協助他們排除障礙?」 「舉例來說,我們有沒有提供相應的文字語言,讓新住民在欣賞演出的時候,不會礙於媒介不同,就無法進入理解。或者,有些藝術型態,對初次接觸的新手來說,是不易親近的,我們也許能提供基礎教學,讓大家能以淺顯易懂的方法走進藝術的世界!」 「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讓共融活成一種日常,就像人餓了要吃飯,渴了就該喝水,如果社會一直在談共融,那表示共融還沒達到理想,雖然改變有它的困難之處,但我們確實不能放棄找出『看不見的障礙』!」   看不見的障礙,是你覺得一切如常,但看不見的障礙,才是最困難的,如何挖掘並解決它,才是我們需要做的事。 兩廳院藝術總監 劉怡汝 她接續說著,「國際好早就在談論永續議題,永續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現在連國外劇場都將『永續』放入創作考量的環節,許多藝術家對於展現藝術常常有不計一切犧牲的想法?但是對於環境,究竟要不計一切消耗到什麼地步呢?」 藝術與劇場,同樣需要回應永續課題 對於這次疫情,我們可見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反撲,每一次完成巡演,都可能消耗無與倫比的碳足跡。 她分享,歐洲目前已開始推行所謂的「綠標章劇場」,兩廳院回過頭來檢討,如何讓手邊執行的計畫有更多永續可能? 其中怡汝還特別提到,先前與海外藝術家交流以後,發現他們也開始授權劇本,讓在地導演有機會使用他們的作品,尋找適合的團隊演出,減少了碳足跡,以科技輔佐,達到實質上的藝術交流。 將永續的觀念持續導入,時間拉長,就有機會逐步調整表演藝術界習以為常的價值觀,不再以快速謀取票房為優先考量。 怡汝詳細說明了一些例子,「比如,劇場其實是一個相當耗能的場域,我們將燈具換成節能 LED 燈,或是減少一次性道具及服裝的使用,若能將堪用程度放入考量,從單次演出、調整至五十場演出的耐用度,長久下來,對環境影響絕對有很大的差異!」 現在,兩廳院也將合理使用資源,作為演出指標考量,畢竟新的藝術場館不斷成立,兩廳院想將豐富的經歷迭代給更多場域。 我覺得「永續」是兩廳院接下來要走的路吧! 引領著兩廳院前進的藝術總監怡汝,眼前即使存在諸多未知的挑戰,我們仍從她的眼中看見不放棄。 現在身邊有了一群值得信任的夥伴,也有了更多力量推進,即使未能投身藝術產業的我們,也猶如被她施以了「一起打造永續的世界吧!」的魔法,這也讓女人迷有機會將「永續」加入我們的下一個十年挑戰。 她鼓勵整個環境的人事物,重新思考過往做事方法,釐清什麼是對社會的好與不好? 怡汝說,「人們最終在傳達的是,任何經濟發展和環境,皆不會因誰而犧牲,我們如何在這些條件之下,讓每件事情不會以『消耗資源』為目標。她相信一點一滴地前進,哪怕是小事,都能對社會產生帶來影響跟價值,那將會藝術機構的天職。 最後她像一朵充滿希望的向日葵,給了我們燦爛的笑容,說著:「我覺得這就是兩廳院接下來要走的路吧!」 想聽更多怡汝的分享,歡迎報名參加 12/4(六) 第五屆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GWIS!今年,我們邀請超過 12 位在國際跨領域發光的重磅講者,淬煉出五種生命力主題,邀請你一起共創無懼! 關於更多「第五屆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GWIS」連結請點我。 攝影|蔡佳蓁 專訪|Wanyun、黃繭 November 26,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Rl2Dd

慢慢來,真的比較快?行為心理學:「著急」讓你的善意大打折扣 https://ift.tt/3xrEyJq 遠流 你知道嗎?心臟科候診區的椅子磨耗程度比其他科別來得嚴重,這是因為急躁的性格不只會磨耗椅子,也會讓你的人際關係傷痕累累——其實你只是想為了對方好,卻屢屢被誤解⋯⋯ 文|胡展誥 星期一的清晨六點五十分,怡安準備出門上班,在玄關處提醒就讀小二的兒子動作快一點,但提醒許多次還不見人影。眼看時間一分一秒經過,直到怡安準備扯開嗓子下最後通牒時,兒子終於穿著歪歪斜斜的制服出現。怡安趕緊拉著兒子踏出家門、跳上汽車,準備出發開啟各自的一天。 車子才剛駛出小巷,天空就下起滂沱大雨,伴隨著大雨而來的是煩人的塞車。怡安掛念著早上一場重要的會議,她必須提早到公司做準備,在這之前還得先把兒子送到學校,但是學校正門最近在施工,所以她必須繞到另一側校門放兒子下車,而這個動作勢必比平常多花十分鐘⋯⋯,能不能準時到公司呢?走哪一條路會比較順暢?她越想越焦慮。 卡在車陣中動彈不得時,她瞥見一旁的兒子雙眼放空,手上的三明治一口都還沒動,早上為他沖泡的牛奶麥片顯然也沒帶上車。她順著孩子停滯的雙手往上看,第一顆鈕扣塞在第二個洞、制服領子往上翹、嘴邊還有半乾的牙膏泡沫⋯⋯。 她突然想起今天是孩子穿運動服的日子,他怎麼穿制服?這下子怎麼辦?不回去換衣服孩子可能被罵,但回家換衣服的話上班鐵定遲到。就在此時,雨勢變得更猛烈,車陣中的喇叭聲開始此起彼落響起⋯⋯  圖片|Photo by Darwin Vegher on Unsplash 對於多數身為上班族的父母親而言,這樣的情境肯定不陌生。想想看:如果你是坐在駕駛座的怡安,這時候會如何反應呢? 請你靜下心回想一下:身為大人,你覺得自己和孩子相處時的品質如何? 這裡有十二道題目,是許多親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互動情境,我要邀請你勾選出自己與孩子/學生互動時習慣採取的方式: (  )一、傾向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覺得孩子當下的情緒是多餘的 (  )二、經常以各種行為表現的結果,作為獎勵或懲罰孩子的主要依據。 (  )三、與孩子吃飯時,習慣一邊看電視、滑手機或回覆訊息。 (  )四、看到孩子,就忍不住想要先叮嚀(或碎念)他某件事情。 (  )五、與孩子相處時,心裡經常想著工作或其他事情。 (  )六、覺得與孩子慢慢討論很沒有效率,直接告訴他方法就好。 (  )七、孩子遇到問題時,擔心他因為無知或單純而受傷,急著想給建議。 (  )八、常常想著「等我完成 之後,再陪孩子 」。    (  )九、經常忘記(或取消)與孩子約定的時間或事情。 (  )十、認為當孩子達到某些標準或成就,自己才算是好的父母(或老師)。 (  )十一、問了孩子問題之後,自己卻總是在傾聽的同時做其他事情。 (  )十二、覺得孩子應該先聽你把話說完,才算懂事、有禮貌。  藉由這個測驗,你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觀察自己: 一、與孩子互動時,重視結果更甚於過程(第一、二、八、十題) 如果你在這幾題打勾,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經常急著想要處理問題,卻忽略了孩子的情緒感受?是否習慣於論功行賞,以表現結果作為評價的依據? 二、習慣一心多用、在同一時間裡同時處理多件事(第三、五、九、十一題) 如果你有勾選這幾題,請留意自己是否在陪伴孩子時經常呈現分心的狀態。由於你並沒有專注在陪伴對方,可能無法正確理解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你常常覺得困惑:明明就花時間陪伴孩子,為什麼距離還是很疏離? 三、習慣單向傳遞訊息,缺乏雙向的交流(第四、六、七、十二題) 若你有在這幾題打勾,可以檢視一下,與孩子互動時是否少了讓孩子澄清或表達想法的機會?或者雖然你鼓勵孩子表達,但對於你所不認同的價值,總是很快地加以批評或否認,缺少了相互分享與討論的過程?  (親子關係:「我對你還不夠好嗎?」打破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 圖片|Photo by Alireza Attari on Unsplash 「著急」讓你的善意大打折扣 過去曾有醫院發現,心臟科候診區的椅子磨耗程度比其他科別來得嚴重。仔細觀察後才知道,在這些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當中,有一大群人的個性相當急躁,坐的時候特別用力,並且會不斷變換姿勢、扭動身體、頻繁起身與坐下,顯得相當不耐。 後來他們依此研究,歸納出「A 型人格」。這類型的人個性急躁,對人與對事的要求極高;他們不僅追求完美主義,也相當講求效率。 但是你知道嗎?急躁的性格不只會磨耗椅子,也會讓你的人際關係傷痕累累。 本章開頭的情境,埋藏了許多親子衝突的爆點。 父母親在焦慮之際可能會說:「你的制服怎麼沒有穿好?」「你為什麼穿制服?今天不是穿運動服嗎?」「趕快把早餐吃完,已經快到學校了」「麥片呢?你的腦袋到底在裝什麼?為什麼總是忘東忘西?」「你可以不要害我上班遲到嗎?」 孩子有時候可能會臭臉、沉默,有時候可能會回嗆:「誰要你管我?你自己去上班就好了啊!」「知道了啦,可以不要一直唸嗎?」「我穿錯衣服關你什麼事?」「那你昨晚幹嘛不把我的運動服準備好?」 「什麼叫不要管?那你要怎麼去上學?」「你這是什麼態度?你難道不能好好反省嗎!」「不關我的事?好啊,你等一下被罵就不要打電話給我!」 這種互動的結局很可能是:孩子下車後用力甩門離去,你帶著惡劣的心情繼續前往公司,進公司之前還得耗費一番力氣壓抑內在的怒火,強顏歡笑走進辦公室,整天都無法平靜或專注在工作上⋯⋯。 (提升幸福:「我們的童年,該有更多快樂」九個方法提升親子間的幸福感) 圖片|Photo by Headway on Unsplash 這難道是你想要的結果?你是故意挑起親子之間的衝突嗎?相信都不是。那到底是怎麼了?我們都想趕快解決問題,為什麼到後來事情不但沒有解決,還得花更多力氣去穩定情緒、修復關係呢? 我在心理諮商中發現,許多親子衝突往往出現在大人想幫助孩子、為孩子伸出援手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的好意,孩子經常接收不到呢?原因跟「急」有很大的關係,好比說: 覺得孩子是無知的,所以急著開啟說教模式,希望教會他某些事。 覺得孩子的想法是錯的,所以急著開啟批判模式,要他好好反省。 覺得孩子猶豫不決很浪費時間,所以急著逼孩子趕快行動。 傳達出「情緒是沒必要的,趕快解決問題才是重點」的態度。 覺得遇到問題應該趕緊解決、不要拖拖拉拉。 這些反應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你只看到「事情」,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元素───「人」。 雖然你是基於善意想幫助孩子、為他解決問題;但是因為「急」,你的注意力會局限在「解決問題」,卻忽略了關照孩子的感受,也忘了彼此的關係很需要呵護。  (推薦閱讀:吵架時先別急著辯解!重複對方說的話,讓他知道自己的話其實很傷人) 慢慢來,為何反而比較快?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無論是在職場或家庭,能用更少的時間完成一件事,就等於擁有更多時間去處理其他事情。如果可以的話,一次能夠同時處理更多事情是再好不過的了。 但是人類畢竟不是機器,不是你輸入某些指令,對方就能精準做出相對應的動作。所以我常常提醒大人:處理事情要重視效率,與人互動要重視效能。 有時候我們為了求快,敷衍做出回應,引發的衝突反而需要耗費更多時間與精力去修復關係,甚至因此延宕了其他行程,而壞心情也干擾了你的工作效率,這樣子真的有比較快嗎?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慢慢來,比較快」包含了兩個部分。首先是「慢」,慢是先產生細緻的理解,然後再帶著覺知去行動。 慢=細緻的理解+帶著覺知的行動 試著以各種觀點對事情產生全面性的理解、思考對方的需求、感受自己的情緒,接著再進一步思考行動策略:在過往的經驗中,哪些行動是有效的?哪些曾經帶來反效果?如何能讓下次的行動更有效? 如此一來,你就不會像以前那樣自動化地做出慣性反應,而是在謹慎思考之後做出帶有覺知的回應。 再來是「快」,是指減少不必要的衝突,避免你在做了某些行為之後感到後悔、自責。 快=減少衝突+避免自責後悔、建立更好的關係 衝突是人際互動中免不了的現象,但降低不必要的衝突、減少行動之後引發的自責和後悔,可以讓你把力氣用來處理其他的事情。當你與孩子互動時的衝突與負面情緒減少了,關係的品質當然就會相對提升。 所以「慢慢來,比較快」的意思其實是:經由理解做出充分覺察的行動,減少自責與後悔,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進而提升關係的品質。 因為慢,反而讓事情比較進行得更順暢。雖然行動本身看似需要花費比較多時間,卻可以讓你們的關係變得更好,也省下事後修復關係、自責或悔恨的力氣。 如何透過慢的行動,幫助你營造更好的親子關係品質呢?請放心,這正是本書要教會你的事情。 本文摘自胡展誥的《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11個暖心對話練習,走進孩子的心》。由遠流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11個暖心對話練習,走進孩子的心》 November 26,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xrEyJq

專訪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呂欣潔:人都有無意識偏差,關鍵在你願不願意直視它 https://ift.tt/3COcam4 女人迷編輯 Krach 持續推動平權議題的呂欣潔,給人的感覺總是直爽無懼,但說起自己的事時,她坦承她也有脆弱、恐懼的時候,面對人生帶來的難關,她是怎麼應對的呢? 欣潔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穿梭在社會運動中,無所畏懼、堅韌不拔的精神人物。然而擔任群眾溝通的重要角色,對她而言,其實也有害怕的時刻。 「有時候我也會有些無意識偏差,」在社會運動倡議的過程中,許多人或許會認為,組織運動者勢必時時「政治正確」,但欣潔坦承地說,她也會有下意識產生刻板印象的時刻。 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常態。隨著生命經驗的積累、教育系統的養成,多數時候我們下意識的判斷,都會帶著社會系統的預設值,而這些預設值,往往在大腦需要快速判斷分類時,會以「無意識」的狀態出現。 欣潔說不要急著自我否定,「先接受自己『有』,因為我們的經驗都是獨特的。當我們意識到這樣的觀念時,就可以去思考有沒有其他可能性,多接觸不一樣的人事物,大腦會改變它的迴路。」 很多時候最難的是接受自己有這樣的想法,欣潔提到有些人會強調自己沒有偏見、很客觀,但沒有人能完全客觀。這並不是要互相指責,反而應該是去看見這些無意識思考,從而檢視有沒有創造更具共融性的空間,提升到有意識的層次。 社會運動像分享食物,要邀請對方試吃 當我們可從無意識思考,改變認知迴路,重新認識世界時,就能更柔軟地和不同成長歷程的人對話、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 在實務上,如何將理念傳遞到不同的群眾之中,欣潔說:「在不同層級中,需要不同的 Key person,但更重要的是向外溝通。」她提到,自己剛開始從事社會運動時,難免有些浪漫性格,不斷往自己的理想之途衝撞,信念卻只存於同溫層中。於是欣潔體悟到,「社會運動要改變,需要一群人一起走。」她比喻就像分享食物,比起和對方說好吃,不如直接邀請對方試吃,這樣的經驗才有可能對他人,甚至整個社會產生影響力。 社會不會自己改變,社會的改變,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 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 呂欣潔 這也是彩虹平權大平台的理念,透過不同的方法,將「溝通」的種子散播出去。然而,欣潔提到 2019 年同婚法案實施後,一起倡議的夥伴漸漸減少,期望有更多人可以持續加入。大平台目前有「彩虹公民行動」,邀請對同志議題有興趣的民眾,一起參與街訪,認識不同人的想法。 「我們想做的不是說服,是理解。理解不在同溫層的人在想什麼?先有理解,我們才能知道溝通策略。社會不會自己改變,社會的改變,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在運動推廣的過程,不能只有單方面的輸出,需要去了解對方的思考模式,雙方才有可能創造出交集點。這樣的行動需要打開心胸聆聽,欣潔說聆聽是一個很重要的練習。 透過實際的訪談,欣潔也意識到,她與夥伴也可能先入為主,比如認為中老年人比較不容易接受同志議題。但談話後,才發現其實有些人,只是沒有機會認識這樣的主題,甚至本來就是接受的。經由對話,彼此的意見得以交流,組織運動者也能更清楚,該怎麼擬定行動策略。 回應期待前問自己,那是對別人重要、還是對自己重要 在推廣這麼久的平權運動之後,欣潔笑著說,比起對自己加油打氣,她更希望自己懂得休息。提到自己有點工作狂的性格,她不後悔做過的任何決定,只希望花更多時間在家人與自己身上。相較於過往高強度的參與,這兩年來欣潔有了更多照顧自己的時間。 她提到,2016 年到 2019 年,有許多影響巨大的決策要擬定,很多時候會遭到不同意見端的攻擊,甚至是網路匿名的謾罵。雖然她會告訴自己,要以大局為重,但心中仍累積了傷口。彼時的她,會自我懷疑還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夠好,是不是沒有滿足誰的期待,她會想辦法去符合外界的期望。 「以前的我真的會困在那個狀態下,覺得我做的還不夠好、不夠多,我要再努力、再努力,沒有任何一天休息。」然而,周遭不同意見,不可能同時滿意,直到身心俱疲時,欣潔忍不住質問自己:「我到底在幹嘛?」 她說是直到近期某一天,坐在電腦前工作,她突然意識到,「那些要我這麼做、那麼做的人,其實是那個人自己覺得很重要的事情,但希望由我來幫他完成。」 以前,她會急著去回應這些期待,現在,她會問自己:「那我的期待呢?比如説平權議題,他的期待跟想法、他希望我做到的,我做得到嗎?或是我想做嗎?」透過課題分離,才能清楚將自己的理念與他人的期望劃分開來,同時保持自己穩定的能量輸出,不至於在各項議題處理上,陷入枯竭的狀態。 而該怎麼讓自己恢復能量?欣潔笑著說他有一位朋友,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完成任何一件事情後,告訴自己:「我很棒!」過去的她會想著哪裡還做得不夠好,但朋友卻說,你為什麼要這麼累,你就要先跟自己說很棒阿! 妹妹的病,讓我知道人生沒有所謂完美 朋友的提點如醍醐灌頂,關注外界的視線漸漸轉向內在,欣潔說到這,推薦大家不要怕做心理諮商,那是同理自己的蹊徑,在安全狀態下,重返曾不知如何面對的情緒與傷,陪伴自己,把自己從已過期的自我保護恐懼中,釋放出來。 欣潔的左手臂上,有一個刺青,Love Sina Forever,Sina 是妹妹的名字,左手臂是靠心臟最近的位置。 欣潔的妹妹在 8 年前過世,至今談起從小患有罕見複雜性心臟病的妹妹,她的眼眶仍會突然泛紅,「我從小就一直在學習這件事情,我的妹妹生了一個不會好的病,你不能一心想要把她治好,」這件事,讓她體認到人生沒有所謂的完美,「人生就是無常,會發生一些你無法預測的事。」 這些體悟都是整頓過後的自己,曾經欣潔也怨過、躲過,「記得是高中的時候,我妹在病房抽血檢查,因為她很小,血管特別細很難抽。我知道不是醫生的錯,可是醫生就是要扎她的血管,小孩子無法控制,她一直逃一直哭,在旁邊的我真的有種椎心之痛。」她負氣跑出病房,發洩情緒,直到比較穩定之後,才回到病房和母親道歉自己的失序,沒想到母親告訴她:「沒關係妳可以跑,但如果連我都跑了,就只剩妹妹一個人在這邊。」 「我覺得這影響我非常多,很多事情都很痛苦,你想逃,可是你逃了回來之後,它還是在,」母親的一席話,讓她漸漸明白,逃避雖然短暫有用,但它不會消失,不會因為你逃走之後,就不用再處理這件事情。 當然並不是要完全抽離負面情緒,只能往正向思考,而是學習與它共存,允許自己短暫逃避,但要找到回來的勇氣。欣潔笑著說,或許聽起來有些八股,但這正是她在學習的課題。 不同階段的生命經驗,讓我們學到不同看事情的觀點與角度,但也並非從此豁然開朗。那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沒有人能夠從此變得不再害怕、不再恐懼,而是在一次次恐懼與害怕中,找到還能夠站起來的能量,成為下一次面對難關的養分。欣潔和我們分享,新的課題仍會不斷來到,但我們都可以選擇更相信自己一點。 想聽更多欣潔的分享,歡迎報名參加 12/4(六) 第五屆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GWIS!今年,我們邀請超過 12 位在國際跨領域發光的重磅講者,淬煉出五種生命力主題,邀請你一起共創無懼! 關於更多「第五屆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GWIS」連結請點我。 攝影|蔡佳蓁 專訪|Wanyun, 黃繭 November 26, 2021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Ocam4

茫然是因為不敢放手,專訪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隨波逐流不可恥,不要掙扎,勇敢放下 https://ift.tt/3FNY9H0 女人迷編輯 黃繭 Chien Haung 近年來,有沒有能發現兩廳院做了相當多的變革?從耗時費工的售票系統打掉重練、圖書館系統改為全民開放、打造體貼共融的場域,而那引領團隊前進的人,正是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 一早怡汝總監輕輕推開錄音室的門,與我們溫柔地道聲早安。 她的穿著令人感覺格外親切,一件永無過時的牛仔外套,看似休閒卻充滿青春活力,深色百摺裙、雅緻的格紋絲巾,彷彿是一個漫步在校園的親切師長,進門前,她俏皮地用雙手脫下絲毫不見污漬的潔白球鞋,注意到她的球鞋亮得發光,而白色的鞋之所以能維持潔白,肯定是需要時間打理,這讓我感受到她的細膩之處。 我們帶著她環視錄音環境,一邊介紹錄音設備、一邊閒聊過程,怡汝像一個好學的學生,好奇地問 Podcast 跟廣播之間的差異?她好學的模樣,讓我們忍不住笑了起來,聽她說話的發音,聲音入耳、語調溫柔,不自覺想要聽她說更多的故事。 我沒有特別出眾,我懷著「忙碌、茫然、盲從」走過職涯第一個十年 今年女人迷走了十年,我們同樣也對怡汝的職涯發展感到好奇,若要用三個關鍵字來形容第一個十年,她是怎麼看待自己呢? 她笑說自己與他人沒有什麼不同,外文畢業出身的她,對傳播有著太多渴望,畢業後就選擇飛到美國取得大眾傳播碩士,那時正好遇上了臺灣的解嚴時期,相信媒體會有很好光景,殊不知輾轉回臺,即使手持亮麗文憑,頻投履歷卻得不到好的回音。 她給出職涯十年的三個關鍵字,居然是我們意想不到的回答。她笑說當時真的是過度「忙碌、茫然」,甚至有些「盲從」了。 身為新鮮人初入職場,工作內容卻是包山包海,天天忙得暈頭轉向,後來轉戰到公關產業,更是沒日沒夜加班。包裹在糖衣之下的忙碌,卻是滿心茫然。那時她頻繁換工作,實質卻無太大變化,成天只想改變,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裡,既忙碌,也很茫然。 「當時真的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放不開、也放不過自己,或許那十年間的我都在這種茫然的狀態中掙扎,甚至超過十年也說不定?」她往回憶中掏溯,接著小小深呼吸,擠出了這幾句話。 當我們的自評系統,必須仰賴外界對我們的看法,就很難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會是什麼?太過追求別人對自己表現給予認同,就很難愉快地活在工作。 怡汝當時決定轉念一想,比起用力追求外界掌聲與認同,不如放鬆一點,隨波逐流。 她相信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累積與意義,轉念的關鍵並非是刻意尋找。 怡汝說,「人很找到生涯破口在哪裡,但就是沿路走得非常辛苦,不知道想要的答案在哪裡,只是某個瞬間,心裡就鳴出了『饒了自己吧!』的聲音。倘若情勢要帶我去未知的地方,那就果斷前往吧!」 下定決心隨波逐流,開始以清晰思維看待過往一切,當下的自己就變得更清晰了,她感覺像是悟出了什麼道理,緊接著說:「內心雜音變少了,焦慮感跟著減緩,生活有了適當餘裕得以喘息,就能放慢速度檢視下一步要去哪裡。」 下定決心離開兩廳院,是最好的決定,也是最難的決定 任職兩廳院整整六年的時間,怡汝知道自己面對這份工作早已無心。 每天起床滿懷痛苦上班,光是驅車前往就有返家衝動,身穿副總監的燦爛皮囊,盤旋於富麗堂皇的大廟,華美的頭銜讓她捨不得放下,對於三十八歲的她,眾人問她究竟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這是多少人欽羨的成就啊? 日日夜夜,內心天人交戰,十年前的茫然,彷彿又再次湧現。 她不知道自己一路上追求什麼,獨自在這份茫然裡纏鬥,所幸這份茫然沒有陪她兜轉太久,天時地利人和,兩廳院遭逢巨大的人事變動,讓她不必做出選擇也能拿出勇氣離開,「彷彿天助我也,命運幫我下了一個最好的決定。」 離開這座大廟,眼界終於邁向開闊,半推半就地跳脫了舒適圈,因為如此才有機會接下「北藝風文創育成中心」的挑戰,她開始協助培養藝術家成為創業家,需要涉及的範圍也變更廣了,這份轉折讓她察覺到「原來一個好的工作團隊,會是什麼樣子?」 一場天旋地轉的職涯變動,對怡汝來說,像是開了一扇全新詮釋工作的大門。 我們接著問,如果說能回到過去,妳想對自己怎麼說? 她豪邁笑著說,肯定會勸當時的自己,「不要猶豫、不要掙扎,趕快放下。」 當時怡汝並不曉得是否要繼續待在兩廳院,假使茫然地待下去,會不會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唯一肯定的是,她知道自己會與這個世界斷了連結,看似華麗的東西,不一定是最好的,不如就徹底地放下吧! 從前在乎自己要鶴立雞群,後來經歷讓我知道,所有事情要能產生實質的影響力和意義,是要一群人來做的。 兩廳院藝術總監 劉怡汝 沒有一個人,能真正獨立的拯救世界 怡汝探討過去的社會風氣,過度講究的英雄主義,現在時代已經變了,她相信理想的實踐,從不是單打獨鬥,無論一個人多麼聰明才智,需要的仍是攜手並進的夥伴,當我們陷入拯救世界的幻想,就很難看清事物全貌。 正因為遇到了不同的夥伴,才能組織多元的「工作團隊」,其影響力才能隨之變大。 捨棄過往追求個人色彩主義,尋找合適的夥伴,相信一切將走向事半功倍,這是她轉換職涯時獲得的最大福音,若我們都能朝著同樣的方向往前,就如同女人迷傳達的信念「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 也許短時間看不到想要的成果,但相信最後一定能抵達目標。走在路途中,我們不需要過度慌張、也不必急於拯救世界。她認真地說道,「現實看來,沒有誰能真正獨立拯救世界,那也是為什麼團隊裡頭,需要大家以不同能力來填補不足。」 她談及現在,眼眸閃過絲絲光亮,說著:「那是就業人生以來,最愉快的一件事情。」 「從前可能會很掙扎,急著想要變成最優秀的那個人,後來發現面對工作,我們要能擁有快樂且充滿意義的時光,莫過於擁有一群夥伴,大家可以一起緊張、一起痛苦,抵達終點後可以高聲歡呼,那才是工作中最無與倫比的快樂。」 真心相信你的夥伴,那麼他也將有所回應 怡汝回憶起無力的過往,組織內以單一部門作為火車頭,其他部門無法參與決策、瞭解脈絡,導致共同努力的成果,無法被視為共同功績;成果不如預期時,則難逃彼此諉責,或等看其他部門犯錯,長久下來,團隊很難同心協力走到更遙遠的地方。 第三度重返兩廳院,歷經育成中心的洗練,怡汝不再是無力反擊,揮手擺脫當年茫然的自己,知道任何前進都是以失敗為基礎,倘若成功也絕對不是自己的功勞,她像是從失敗中挑出最精華的領悟,宣告過往的自己已死,新生的她,懂得團隊強大的力量。 她接著說:「許多時候,我們總是浪費時間在懷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夥伴,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在擔心這個夥伴能不能達到想要的目標,這時不如信任對方吧?」 「當你相信夥伴,就會出現對等的感覺,你相信他,他也會有所回應,這才是良性的合作狀態。」 「可以錯啊,只是這個錯是錯在哪裡?」 有些時候,她知道計畫做得再完善,失敗還是會發生,中間存在太多變動因素了,嘗試市場沒見過的東西,創業才有意義,畢竟沒有數據為例,很難找到失敗的原因在哪裡。 她說,「嘗試有錯誤,回過頭檢視是一種方法,不過,對於講求創新的團隊來說,容錯率就非常重要。」 總被大家冠上「溫柔改革者」稱號的怡汝,這次她做了什麼樣的調整? 她靦腆笑說只是把過往習得的經驗,活用到這個團隊,她總結三點: 第一,如果衝突頻繁發生在部門與部門之間,試著完善工作流程,請雙方參與並發表意見,將共識定位在企業的未來方向。 第二,整理企業的存在論述,公開團隊的工作內容與時程,沒有人非得要悶著做,增加夥伴對企業的信任。 第三,翻新過往舊有的觀念,建立團隊一同前往的目標,不追究「因創新而產生的失敗」,若是因為嘗試而失敗,那就一起假裝忘記吧!(聽到這,我們嘴角揚起了一抹微笑,怡汝這一番假裝忘記的發言,實在是太可愛太真實啦!) 透過上述三件事情調整,她決定打造一個讓夥伴不必害怕成天被檢討的團隊,她希望人人都能坐下和平討論,該怎麼做才能讓企業變得更好?目標是讓兩廳院的指標性的節目,被更多觀眾看到,她相信夥伴之間若能惺惺相惜,也一定能漸漸改善工作氛圍。 她清楚一個良性的工作氛圍,不是一蹴可幾,但是氛圍是能慢慢累積起來的,當你知道要往哪邊走,就能吸引到適合的人,這條改革之路就會越走越順。 這也是為什麼兩廳院至今,無論推廣共融、管理模式的調整,甚至連最艱難的售票系統也能一併重整。 她知道若沒有夥伴相互信任,改變將無法順利成形。 十年前的怡汝,可能全身長滿了刺,急於走到備受打光的絕佳位置,從沒想過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連要與團隊一起前往何處都不曉得,隨著時間將內心的茫然一一解開,沿途學習放過自己,即始偶爾還是會遇到跨不過去的瓶頸,總會適度提醒自己,過度的焦慮和擔心沒有太多意義,這份轉念幫助她調整自己,心態也變得比從前自在多了。 她露出滿意的笑容,說著:「我比以前更喜歡自己了,因為有一群共同前進的夥伴,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 想聽更多怡汝的分享,歡迎報名參加 12/4(六) 第五屆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GWIS!今年,我們邀請超過 12 位在國際跨領域發光的重磅講者,淬煉出五種生命力主題,邀請你一起共創無懼! 關於更多「第五屆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GWIS」連結請點我。 攝影|蔡佳蓁 專訪|Wanyun November 26, 2021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NY9H0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柚子甜|金錢戀愛學:「好好花錢」,讓錢帶著富足頻率回來 https://ift.tt/3cNvu8j 柚子甜 你也是一個關係控制狂嗎?也許你的控制是源自不安,當你緊抓事物不放,關係就會變得更為疏離,何不學習稍微放手,何嘗不是為了讓兩個人變得更幸福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柚子甜的金錢戀愛學怎麼說! 我是柚子甜,一位商學院出身的心靈作家。在接觸靈性領域前,我是在商業圈打滾的國外業務,念大學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很早就和「金錢」的關係非常緊密。 進入身心靈圈之後,意識到「金錢」不只是一種能量,更是一種「關係」。我本是兩性作者起家,善於分析關係議題,而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將在系列文中,分享如何經營一段我們極為渴求,卻又總是捉摸不透的關係──我們和「金錢」的戀愛學。 圖片|Photo by Chad Madden on Unsplash 心靈療癒的經驗裡,有些人會苦惱自己的「控制狂」,尤其在伴侶關係裡面。 有一位案主說,他只要伴侶沒回訊息,就會反覆查看手機,滿腹焦慮。雖然理智上他一直告訴自己,對方只是在工作,確實對方也說過最近很忙,心裡就是忍不住演起小劇場。 好不容易對方回訊了,他又覺得訊息太少沒誠意,枉費自己等了一個多小時,怎麼能這樣簡單回覆了事?於是週末也一直纏著他,要對方來自己住處過夜,就算只是各自滑手機也好。 「最近一次他要跟朋友聚餐,有跟我報備,但是他們續攤比想像中還晚。」 案主沮喪地說道:「那天我急得要死,拼命打電話給他,一接起來我就忍不住大罵說你在哪裡,為什麼比預定時間還要晚回來?」 那天他說與朋友聊得興頭上,被我潑了冷水有點生氣,後來我們爭吵了幾句,鬧得不歡而散。到現在他還是不太想講話,我其實知道自己太嚴厲了,但又不曉得該怎麼辦,我會不會因為控制狂而把關係搞砸了? (練習放手:「愛你才控制你?」關係心理學:你的委曲求全,只是落入話語控制的圈套) 圖片|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有很多這樣的案主,並非不懂得自己缺乏安全感,也試著要放寬心當個好伴侶。 每每伴侶離開身邊,就會焦慮到無法克制,想盡辦法把他拉回來,關係最後「窮得只剩下彼此」──如果對方心甘情願也罷,但通常會收到更巨大的反彈,這讓他們對感情更加不安。 我點點頭表示理解,接著請案主抽三張牌卡,試著釐清當下的內在課題。 「其實有時候,我們會無法讓對方離開我們身邊,是因為我們把『離開』看成『失去』。」 我看著案主抽出的牌卡,告訴他我連結到的訊息:「但我們有沒有想過,擁有『伴侶』的目的是什麼?其實不是這個人,而是『幸福』。伴侶如果在我們身邊枯萎,關係也只能面臨壞死;如果讓伴侶去做讓他覺得幸福的事,反而會為關係帶來更充盈的能量喔。」 其實我還蠻能體會這種感覺的,伴侶不身邊,會讓沒自信的人觸發心中的焦慮,甚至勾動心中的無價值感。 一旦伴侶不在眼皮底下,就會隱隱約約地擔心「伴侶在其他地方玩得很開心,是不是表示在我身邊很無聊?」、「如果我沒有管住他,他一定會被其他事情吸引走吧,畢竟我是這麼不有趣的人!」。 內在若沒有足夠覺察,被觸動的無價值感,就會用「焦慮」和「憤怒」來呈現,變成咄咄逼人地管束、責怪,可是我們不妨回頭思考一下,伴侶存在的本質是為了什麼,其實是為了一起變得「幸福」不是嗎? 與其雙方困在一起窒息,不如理解彼此都需要機會,去做讓自己覺得幸福的事。這樣回歸相處的時候,關係的能量反而是最強的,也能加深彼此的連結。 伴侶適度的「離開」,無論是追求工作、健康的人際關係、個人的興趣嗜好,與其將關係定義成「失去」而拼命緊捉不放,不如當成一種關係的「投資」,而幸福的「總資產」是會增加的。 同樣的道理,在金錢上也適用──我們把錢抓得很緊,害怕貧窮的匱乏心態,其實和抓緊伴侶的不安是相似的。 (理解愛情:歐巴馬與蜜雪兒的婚姻之道:永遠記得當初相愛的開始) 金錢戀愛學第十五課|好好花錢,讓錢帶著富足頻率回來 我們把伴侶抓得很緊,是因為害怕失去「幸福」;把金錢抓得很緊,是因為害怕失去「富足」。 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曾面臨花錢時很心疼的處境,明明也不是真的花不起,但想要尋求將就的方案。比方說旅行很需要安靜獨處,卻捨不得多花錢住好一點,選擇住背包客棧,結果卻讓自己徹夜難眠。 比方工作一整天很累,卻覺得去餐廳吃頓營養美味的餐點浪費錢,而選擇去便利商店買微波便當果腹。 當然住背包客棧、吃微波便當本身沒有所謂好壞,但我很清楚自己在做這些選擇時,內心是害怕金錢「離開」,而做了這些對自己身心不友善的選擇。 (擁抱內心:匱乏心理學:習慣衝動購物,是因為內心渴望被愛) 圖片|Photo by Everton Vila on Unsplash 如果我們能夠明白,剛剛用情感做的比喻,同樣也能理解緊抓住錢的時候,會因為將就選擇導致身心拮据,讓潛意識更加認為「我很匱乏,所以我更加緊緊抓住錢」,而造成惡性循環。 對於那些總是覺得「我很窮,很害怕沒錢」的人,反而要把金錢視為「伴侶」相處一樣,放手好好花錢,讓它為你帶來富足感,這樣和金錢的關係才會轉為更好的能量。 但問題來了:這代表我們要變成看到什麼都買,只要讓自己感覺好,就不惜一擲千金的花錢嗎?當然不是。剛好我在《請問財富》裡面,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將錢花在對身心有益的地方,你永遠不要害怕貧窮上門,因為招來的是更強大的財富。 宇色Osel《請問財富》 我們大部分的過度消費,其實都不是對身心「有益」的消費。 比方說,很多人會覺得一件衣服 890 元好便宜,一次三件包色;但一本能引導我們探索原生家庭課題的書,只要 380 元,卻會說好貴喔!看看有沒有朋友看完借我(借來也只會翻個兩章,就推託說平常很忙) 或是,明明身體經常痠痛又緊繃,卻覺得瑜伽課月費好貴喔,我在家看影片練就好了(結果買了瑜伽放了長灰塵) 回過頭來,又把那些錢拿去吃大餐和買專櫃包包。 圖片|Photo by Natalie Sysko on Unsplash 會帶來「富足感」的花費,通常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消費──甚至第一時間都會有點吃力,因為身心需要時間消化它的滋養,它不會在短期內讓我們感覺爽快,長期下來卻會醞釀出身心富足的頻率。 這就是「富足感消費」和「自我感覺良好消費」的最大不同。 如果我們也是充滿恐懼,總是緊抓著金錢的人,從現在開始,不妨試著練習「好好花錢」,學著讓金錢「離開」,讓它帶著富足的頻率回來。 有意識地把錢花在對身心有益之處,它帶回富足頻率的能力越強。而當我們充滿富足的頻率時,就像書上說的:「永遠不要害怕貧窮上門,因為招來的是更強大的財富。」 作者資訊|柚子甜,1987年生,政大商學院畢。原本念商從商,28歲生命出現大流,一切歸零重新開始,之後蛻變為心靈作家。座右銘是「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歡迎追蹤臉書 / Podcast 《柚子甜剝心事》。 November 24,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Nvu8j

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昆凌眼中的幸福是?活得健康簡單、好運不能一次用完 https://ift.tt/3r9ZNP1 Bella.tw儂儂 「有了孩子之後,發現有一個人更需要我的照顧,所以得逼自己快速成長。」從女孩到女人的省思,昆凌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其實很簡單⋯⋯ 2008 年開始,昆凌一張如洋娃娃的漂亮面孔接連在《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我愛黑澀會》及《美少女時代》等綜藝節目發光,對於大銀幕的熱愛,2012 年逐步轉戰多部戲劇及電影,其中《極致追擊》及《摩天大樓》兩部作品更為她打開好萊塢的大門。 昆凌的人生像是按了快轉鍵,擁有愛她的另一半,還有無可挑剔的家庭以及光鮮亮麗的職業,所有女孩的夢想藍圖,她都提早實現,很多人會用「人生勝利組」來形容她,但在她眼中的幸福,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演戲教會我的事 在螢光幕上打滾了 13 年的時間,昆凌的足跡從綜藝走到了戲劇,「演員的身份讓我更注重生活細節,我也慢慢發現,日常所有的感知都可能變成表演的能量。」 成為生活的觀察家,是昆凌在演戲這份考卷上得到最大的反饋,比起過去隨性的過每一天,感性的開關打開,她把分秒發生的大小事化為養份。 (來點金句:周杰倫生存金句:有時候天份是危險的,而勤奮、不斷努力可以用來保護天份) 懂得配速才是「人生勝利組」   初期的戲劇演出後,獅子星座的好勝心很快就讓她感受到自身的不足,決定赴美研讀電影的她,另一半越洋探訪的意外驚喜,讓她知道他就是 Mr Right! 「人生很長,我才剛起跑!未來還是得靠智慧跟耐力去配速,不能把好運一次就用完,要活到很老,看著家人都身體健康,這樣才算『人生勝利組』。」 在外人的眼裡,美好童話故事篇章應該老早就走到了可以享受清福的階段,她反而覺得人生才剛剛開始。 (聊聊愛情:專訪昆凌:「愛情,歸於平淡的最好」) 跟孩子一起長大 成為人母之後,昆凌的時間大部份都留給了兩個新生命,陪伴他們的過程中,昆凌也意識到自己應該放下「孩子氣」: 「以前的我就是 Daddy's Girl,做任何事情都從自己出發,但有了孩子之後,發現有一個人更需要我的照顧,所以得逼自己快速成長。」 邁入新的生命歷程,兩人世界的共處時間少了一些,卻也教會了昆凌另外的體認,「教孩子的時候自己同時也在進步,會一直督促自己要走的比孩子更前面,當他們生活有任何問題時,才能隨時解答。」    (延伸閱讀:致孤單成長的孩子們:兒時未曾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愛,你可以自己來) 生活,比活著更重要   「有一次去大直美麗華看電影,下意識想要在椅子上繫上安全帶,下一秒才發現我居然以為自己在搭飛機!」 跳過同齡女孩摸索未來的階段,不管在工作還是私生活都被緊緊壓縮的昆凌,在這段被疫情喊卡時期,回顧剛出道時期極為庸碌的快步調,她更喜歡當今的慢活,「以前是『活著』, 現在是『生活』。更懂得去提升每個感受,不管是視覺、聽覺或是心靈都會有所提升。」 (同場加映:「幸福,不是擁有多少,而是怎麼看待自己的人生」四部治癒系手繪動畫,找回愛與勇氣) 「我覺得,幸福現在對我來說就是健康。」在訪問的結尾,昆凌給「幸福」兩個字下了一個很老派的註解。 求學時期,她很多的生活都是在節目或別人掌聲下度過,開始要享受熱戀時,又成了外界鎂光燈的焦點,從女孩成為女人,昆凌的一舉一動總是被拿著放大鏡檢視,其實,在光鮮亮麗的水晶燈下,她要的東西很簡單,就是「簡單」兩個字。 原文出處:【封面人物】13年演藝生涯最大體悟,昆凌:「好運不能一次用完,家人健康、活到老,才是人生勝利組。」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封面人物】李沐、宋柏緯、游宇潼、王渝屏攜手新面孔,台北Y世代的集體青春 【封面人物】《返校》影集版學姊韓寧,牙醫系畢業,但在舞蹈與戲劇找到更大的熱情 November 26,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9ZNP1

金馬 7 項提名!專訪《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拍攝母女題材,難在要對自己很誠實 https://ift.tt/3l8aOwC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美國女孩》獲得第 58 屆金馬獎中,最佳影片、最佳原著劇本以及最佳新導演等,共七項大獎提名。專訪導演阮鳳儀,如何用影片訴說媽媽與女兒之間的生命故事? 金馬獎入圍揭曉時,阮鳳儀緊張得不敢看直播畫面,連聲音也不敢開;她盯著製作人的臉,只敢從對方的表情變化觀察入圍情況。或許能說她白緊張一場,或緊張得很值得,因為在當天,她的首部劇情長片《美國女孩》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著劇本以及最佳新導演等共七項大獎提名。 自己的故事 《美國女孩》是阮鳳儀自己與家人的故事。電影講述母親診斷出癌症,為了治療而帶著兩個女兒回到台灣展開新的生活,宛如一個反轉的移民故事,藉由回到原生家鄉的生活情節,刻劃其中的文化差異、母女對峙、抗病經歷。 對創作者而言,說自己的故事或許熟悉,卻不一定簡單。但阮鳳儀覺得,第一部片還是想拍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 2018 年她從美國讀完電影研究所再回到台灣,想起了這段國中時期的回憶。 「身為創作者,常常需要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自己的成長經歷讓我變成這樣;當我認真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所有答案都指向 03 年回台灣的這個時期。」她解釋道。 (延伸閱讀:【母女夜談】我們是陌生的同居人嗎?親愛的媽:讓我們解開心結,如實呈現彼此的模樣) 母女之間 《美國女孩》描繪女主角和母親來回碰撞的緊張關係,細微而真誠地刻劃母女間的各方稜角,深刻動人,卻不尖銳。在這些引人共鳴的日常,有著爭執、笑聲和淚水的家庭場景中,電影叩問:如果一個母親能做到的最好,在孩子眼中仍是不夠呢?阮鳳儀說,拍攝這個題材「難在對自己要很誠實」。 為了站在媽媽的位置,她讀了網路上許多乳癌患者的日誌,還拉著媽媽兩個人去做家庭諮商,也因為在寫劇本的過程踏入 30 歲,她開始遇到媽媽當初可能需要做的決定,這些都讓她更加理解小時候媽媽沒讓她看見的種種。 (同場加映:母女關係心理學:為什麼在我媽眼中,我從來不討人喜歡?) 用影像捕捉念想 在《美國女孩》之前,阮鳳儀拍了一部短片《姊姊 JIEJIE》,描述媽媽帶著她和妹妹搬到美國時的故事;《美國女孩》像是短片精神上的延續,同時也讓她明白,最個人的東西是往往最有共鳴。 「我們在影片裡花了很多力氣去還原那個時代,03 年的時候台北的變化已經沒那麼快,但仍然有很多東西在慢慢消失,其實也是想要把那個時空捕捉下、留下紀念。」 完成第一部長片對任何電影人來說,都是意義重大的里程碑,阮鳳儀說:「這部電影有把對我很重要的故事講出來,也釋放了內心曾經很糾結的那一塊,感覺『我放下了,可以開始做別的事情了』。」 而《美國女孩》無疑是一部嶄露光芒,獨具風格和溫暖情感的作品,也讓人期待她接下來要繼續述說什麼樣的影像故事。 (關心更多:關注影視作品的性別失衡:好萊塢女星《末路狂花》主角吉娜戴維斯,獲頒奧斯卡人道獎) 《美國女孩》裡面印象最深的一場戲是? 媽媽自己到醫院做化療那場戲。本來跟攝影師討論很久要怎麼呈現,後來(林)嘉欣一坐定位,我們發現其實只要兩顆鏡頭,一顆廣角、一顆特寫就夠了。這場戲讓我見識到厲害的演員怎麼把劇本上可能只有兩句話的戲,演得這麼精采。 最崇拜的電影導演是? 很多耶,怎麼能問電影人這種問題(笑)。像台灣自己的大師侯導、楊德昌導演就不用多說了。其他技術上學習很多的有兩個,是達頓兄弟和法哈蒂,他們讓我看到寫實的力量;我很喜歡達頓兄弟的手持鏡頭和走位。 對你最有啟發的電影是? 18 歲那一年看了《末路狂花》,看完就失眠,太好看了。應該說,電影讓我看到很多生活裡沒有的女性楷模,讓我覺得很有能量,有很多可能性。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台北女子圖鑑》桂綸鎂主演!聚焦都會女子的成長掙扎,天心、夏于喬一同演出 《美國女孩》林嘉欣詮釋罹癌母親,細膩演出新銳導演阮鳳儀電影,再創代表作 【58屆金馬獎】2021金馬完整入圍名單!張震、邱澤、賈靜雯爭影帝影后 November 25,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l8aOwC

《梅艷芳》重現天后傳奇一生:三度錯過婚紗,最後將自己嫁給舞台、音樂與歌迷 https://ift.tt/3l9d3j8 01女生 「我曾經有數次穿婚紗的機會,不過都錯過了。」梅艷芳的愛情,只是想要旅行時有人幫她拿行李,只是想要累了的時候,有個家可以回⋯⋯ 《梅艷芳 Anita》將於 11 月 12 日正式上映,由王丹妮、古天樂、林家棟,楊千嬅與劉俊謙等演出。《梅艷芳 Anita》向天后致敬,特別觸目的是重現梅艷芳在最後一次紅館演出,當中經典一句:「我將我自己嫁咗畀你哋、嫁咗畀音樂、嫁咗畀舞台。」 林燕妮當年寫梅艷芳:「太多人誤解阿梅是大女人主義者,而忽略了她的似水長情。」《梅艷芳 Anita》又能否同時捕捉舞台上的天后,舞台下的「女人味」? 梅艷芳(梅姐)由新人王丹妮飾演,扮相維妙維肖。圖片|《梅艷芳 Anita》劇照 《梅艷芳 Anita》電影向一代舞台女王致敬,劇中王丹妮將會重現天后梅艷芳在電影及演唱舞台上的經典角色及造型,包括《胭脂扣》、《烈焰紅唇》、《夕陽之歌》等,把這位無可取代的香港女兒生的一生傳奇,再現觀眾眼前。 (延伸閱讀:側寫梅艷芳|《胭脂扣》的芳華絕代:這一生也許並不圓滿,但絕對壯觀) 《梅艷芳 Anita》由《寒戰》導演之一梁樂民執導拍成電影,重現天后梅艷芳的傳奇一生。圖片|《梅艷芳 Anita》電影海報 梅艷芳曾言:給我一個做女人的空間 2003 年,天后梅艷芳因為癌細胞擴散導致肺功能衰竭,享年 40 歲。梅艷芳生前沒有兒女、未曾結婚,從 4 歲為賺錢養家,開始登台唱歌,即使患上癌症,2003 年她依然舉辦最後一個演唱會——《Manhattan 梅艷芳經典金曲演唱會》,走上舞台高歌,嫁給樂壇。 演唱會中梅艷芳以婚紗造型登場,直言曾經有數次穿婚紗的機會,不過都錯過了。 她感言:「人生便是這樣,有些時候你預料的東西,你以為擁有的東西,偏偏沒有擁有。原來預計自己 28 歲、30 歲之前結婚,又希望在 32 歲擁有自己的家庭,希望有自己的孩子,但是也沒有,終於過了 40 歲,我擁有什麼,我擁有你們!」 「每一個女性的夢想,希望擁有自己的婚紗,有一個自己的婚禮。我相信我自己沒有這一個機會。我是一個歌手,演員,已經不是第一次穿上婚紗,但是次次都不屬於我的。」——梅艷芳 千錘百鍊一番話,《林燕妮筆下的文化紅星》一書中,寫到訪問梅艷芳,她剖白:「女人豪爽、有義氣,不計較,他們(男人)便拿你來耍,在一班朋友面前,我覺得完全沒有女人的尊嚴,他們對我講的是男人不應該對女人講的話,簡直踩得我不似一個女人。」卻不願在人前哭,關起房門卻也會垂淚,指:「其實我女人到嘔。」 說到戀情大多都無疾而終,梅艷芳曾說她可以為愛情付出一切:「我什麼都把他放在第一位沒關係⋯⋯太多人誤會我了,我其實是個絕對家庭式的女人。男人不計較?假的。男人其實比女人小器得多。你問問他去,他喜歡你的時間多呢,還是他喜歡他自己的時間多呢?」 「我可以為愛情犧牲一切,只要他肯鍾意我」——梅艷芳 (同場加映:《當男人戀愛時》:無私奉獻是愛的表現,但別讓犧牲成為愛的唯一方式) 梅艷芳惜緣知道戀愛不由人,只求快樂過 據悉梅艷芳(梅姐)的初戀發生在 13 歲,懵懵懂懂,對自己的補習老師小鹿亂撞,令她初次感受到戀愛。後來因為哥哥發現,她的初戀也無疾而終。後來,當她成為樂壇天后,戀愛就不再是當初的感覺了。 1984 年她與苗僑偉合作《香江花月夜》,擦出愛火,有傳後來因為第三者,最終分手收場。 翌年,梅艷芳(梅姐)認識來港開演唱會的日本男歌手近藤真彥,二人電話傳情,想不到約會期間,近藤真彥卻一直與中森明菜和松田聖子交往,感情瓜葛不斷。中森明菜更為近藤真彥自殺,偷吃事件在日本鬧得沸沸揚揚,二人的戀情亦無疾而終。 圖片|《香江花月夜》劇照 梅艷芳與兩段婚事擦身而過,因西城秀樹而沒嫁警察? 梅艷芳一生有兩度結婚的機會。有指早於梅姐 16 歲時,曾與一位警察約會,一年後更加訂婚。 梅艷芳自小視西城秀樹為偶像,入行前更曾任歌迷會副會長,有傳未婚夫因無法忍受梅艷芳太癡迷西城秀樹,最終解除婚約。其後梅艷芳加入娛樂圈後與終有機會與西城秀樹合作,並傳出緋聞。 第二次與婚姻擦身而過,是梅姐入行以來第一個公開的男朋友——香港富公子鄒世龍。 梅艷芳與鄒世龍曾經一度分開,當時有指好友羅君左叮囑梅艷芳,鄒世龍偷情翁美玲,一腳踏兩船。梅艷芳卻護航男友,對男友充滿信心。後來翁美玲自殺,梅姐得悉是由鄒世龍抱翁去醫院,二人感情一度告終。 直至 1989 年,二人愛火重燃,梅艷芳的媽媽和男方的雙親見面,商討二人婚事。可惜最後也結不成,鄒世龍曾直言:「阿梅教識我好多嘢,例如對人要有情有義,不過於女人來說,她有太多大志同理想,未完成時佢都不肯停,這個想法同做法就好男仔頭。」 (結婚之前:為了婚禮而吵到不想結婚?解析「籌備婚禮」5 大地雷:財預、家庭、不負責任⋯⋯) 畢生沒有欠過男人,只欠 Paul 一個 梅艷芳曾在林燕妮的訪問說道:「男人愛你愛得入骨入肉,不過只是一段時期而已,男人最愛的其實是自己。什麼這樣傷他的自尊心,那樣又傷他的自尊心,愛自己愛得不得了。我可以為愛情犧牲一切,只要他肯鍾意我。」 「太多人誤解阿梅是大女人主義者,而忽略了她的似水長情。」——林燕妮 她們說起那位舊情人 Paul,據悉是 1990 年她在健身房內認識,當時梅艷芳年僅 27 歲,已經紅透半邊天,連續 5 年穩坐香港樂壇最受歡迎歌星寶座,2 人發展差距 6 歲的姊弟戀。 梅艷芳形容,Paul 是她遇過的男人中最純品的一個。可惜,由於二人差距懸殊,又有人嘲諷指阿 Paul 不能養起天后巨星,男方壓力太大,二人的磨擦漸漸增加,最終還是決定分手。梅艷芳:「我畢生沒有欠過男人,只欠 PAUL 一個,我記念他的。」 梅艷芳曾指阿 PAUL 十分體貼入微,不時勸她不要飲酒,不要熬夜等,所以什麼也聽他的,自己身體也好起來!圖片|《逝去的愛 》MV 截圖 尋尋覓覓,緣來緣去,梅艷芳最終還是嫁給了舞台,當年梅艷芳跟林燕妮說到,畢生都想結婚,只盼有平凡婚姻:「我覺得,經濟獨立,O.K,他別管我自己買很貴的衣服,總之我只不過希望有個家讓我回去,出外旅遊時有個男人幫我填張表格,挽挽行李而已,我不是要求享福那一類,我需要分享。」 忽發奇想,天后若尚在人間,現在的「女人空間」會否比當年多了點?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01 女生」:《梅艷芳》重現傳奇一生 天后渴望愛情卻屢受傷:想擁有的偏沒有 November 25,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l9d3j8

專訪 L. ERICKSON 代理商 Eileen Ueng 的創業人生:家庭與事業如何兼顧?取得動態平衡 https://ift.tt/3FJqHBp Emilie Wang 26 歲就走上創業之路的 Eileen Ueng,坦言從小就喜歡挑戰,畢業後的工作也與原來念的科系不同,或許是這樣多元的經歷,讓她了解每一份不如意,都暗藏著轉機。 如果你有看過電影《戀夏500日》,一定會記得女主角 Summer 的甜美笑容,以及她頭上的髮箍;如果你有看過影集《花邊教主 Gossip Girl》,一定會記得兩大女主瑟琳娜、布萊兒的勾心鬥角,以及布萊兒頭上的髮箍。 當一個產品被重複出現在螢光幕前時,這並不是業配這麼簡單,它代表的其實是該品牌的品質保證,以及在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 那些電影女主角配戴的髮飾品牌叫做 L. ERICKSON,而台灣於 2014 年也有一位台灣女生,隻身飛越太平洋與橫跨北美洲大陸,來到了該品牌總部的城市西雅圖,26 歲的 Eileen Ueng 站上會議室的舞台,在企業大佬們面前做提案,希望能將品牌代理回台灣,與台灣的消費者分享她的眼光、她的選擇。 因為她這些年來的努力,在今年八月的東奧會上,我們得以看見中華隊的女神們帶著 L. ERICKSON 的髮圈上場比賽,不怕在競爭激烈的比賽中頭髮散亂,讓她們完整地發揮實力締造個人新紀錄。髮圈們的美觀與實用,放在台灣觀眾的目光下做了檢視,國家選手們也用實力來證明。 女人迷藉由 GWIS 活動的緣分,得以挖掘 Eileen 的創業人生。這一次透過專訪,用文字向你傳遞她創業前後的故事,包括最初抉擇的迷惘、挑戰未知的勇氣、經營團隊的困難、收穫果實的延續,她向我們展示脆弱與迷惘,也同時展示堅毅與勇氣。 圖片|作者提供 首先,我們從代理品牌的那一年作為切點,那是距今 7 年前的事⋯⋯ 創業之路,做好準備,全力以赴 如何下手找到適合自己創業的題目,往往是創業者面臨的第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第一個問題便問問 Eileen ,決定創業時,為何選定 L. ERICKSON 這個品牌。 Eileen 也大方分享,「當初在調查台灣零售市場時,發現在髮飾市場的這一塊,有一個明顯空缺。」 「我們進入前,市場上有頂級奢華的產品選擇,如:Alexandre de Paris;也有大眾日常的選擇,如:連鎖藥妝店。這兩端的價格非常兩極,缺少了多元性,沒有適合中間消費者的選擇。美髮產業在台灣如此地蓬勃發展,但是女性對於頭髮造型的需求卻無法被好好地滿足,這就是吸引我展開對國外髮飾品牌的調查的重要原因。」 而在眾多因素考量之下,她選擇了 L. ERICKSON。Eileen 更進一步細膩分享,「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它產品線完整,且價格帶寬廣,有好入手的彈力髮圈、實用的基本款髮箍、抓夾,也有流行搭配性比較強的髮飾選擇,非常符合我們在尋找的品牌定位。」 就像我們選擇什麼工作、選定什麼伴侶一樣,「選擇」背後代表的是成本的犧牲,所以第一步永遠都是好好地觀察、用心感受、謹慎挑選目標對象。 選擇之後的下一步是「行動」,而 Eileen 的創業故事中,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初生之犢的她抱著「反正沒什麼好失去」的心情,飛去西雅圖 L. ERICKSON 總公司做提案。聽起來大膽,卻又縝密的思考模式,令人好奇 Eileen 在求學與工作時期如何培養自己的創業思維、與經營企業的能力。 Eileen 說,這和她的個性有關,她其實很喜歡挑戰一些沒做過的事。 「舉例來說,我在高中加入田徑隊之前,從沒練過田徑;大學決定念服裝設計之前,也沒正式學過服裝設計;畢業後的我,本身不是念新聞或公關相關科系,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公關公司上班!或許是這樣多元的經歷,讓我在面對創業的不確定性時,仍能保持樂觀的心態,理性分析眼前的挑戰,並放手去執行。因為不論成敗,都有滿滿收穫。」 (推薦閱讀:從區塊鏈到 NFT「寶博士」葛如鈞:分享知識讓自己快樂,那就是我持續的動力) 當你進入市場競技,培養敏銳度很重要 在這個消費者的喜好瞬息萬變的市場,市場上有多種行銷手法的激烈競爭,Eileen 提到,「不論是什麼樣的產品市場,培養敏銳度很重要的一個基礎就是多看、多去瞭解市場的趨勢與變化。」 「養成觀察的習慣之後,再以系統化的方式收斂整理你所吸收到的資訊。日子一長,步步皆是累積,慢慢地這些東西就會內化成你的養分,並且培養出專屬於你的鑑賞力。在這個熟悉市場的路上,就能分析自己在其中的優勢與劣勢,學習他人的優點,或延伸更多不同的想像,其後制訂屬於自己的市場策略。」 不論是自行創業當老闆,或是當別人員工,都會有事業不順、得失心重、壓力如山大的時候,工作多年,甚至自己當老闆,肩負起一家公司的營運的 Eileen,面對挫折,她相信事出必有因,每一個不如意的時刻,都暗藏轉機。 「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覺得凡事發生都有其原因,也都會有其帶來的轉機。現在我們遇到的不順或失敗,假以時日過了 5 年、10 年,你反而可能會感謝這個失敗,因為它成就了現在的你。」 Eileen 說,「時間的維度會帶來許多改變,好或不好都是過程。與其執著於當下的困難或不順遂,不如把重心放在思考下一步能怎麼走,帶著動力持續往前進,才能迎來新的可能與機運。」 Eileen 走上創業之途,隨著品牌 L. ERICKSON 在國際知名的好品質,漸漸走入台灣消費者的心中。未來的你,若再度重溫《好友萬萬睡》、《尖叫女王》、《戀夏500日》、《花邊教主》等電影或影集,再看見女主角們的髮飾,綁上髮圈,或許你也會想起這個創業故事,帶著動力前進。 圖片|作者提供 (你會喜歡:專訪台灣首位女性極地旅遊探險員陳芊華:做一個母親,也不放棄數位遊牧旅居) 訪問外傳:我是全職創業家,也是一位母親 Eileen 是一位媽媽,她有感於身邊有許多女性朋友普遍仍會擔心因為生小孩而影響職涯的發展,因為並非所有的職場環境都支持女性兼顧工作與育兒。 「我們致力於建立一個對女性更友善的工作環境,不用擔心結婚生子會中斷你的職涯。當未來公司更有能力之時,也希望在企業內部能夠提供更多相關的福利與工作彈性,讓想要兼顧事業與家庭的女性,隨著公司的成長而獲得更多保障。」 她也提到,家庭與事業之間,特別是有了小孩後,很難取得平衡,伴侶之間也會多出很多摩擦,畢竟照顧小孩是 24 小時沒有停歇的工作。 Eileen 分享,「對我來說,這個平衡是動態的,無法一概而論,必須隨著小孩、生活或工作的改變,不間斷地調整自己,才能將自己與家人都維持在一個較好的狀態。」她也想趁這個機會,分享她實踐動態平衡的方法: 1. 尋求幫手: 不要做一個全能的媽媽,適時地尋求幫手,因為照顧到自己、以及你生活中的其他角色面,也是很重要的。伴侶、長輩、機構、保母⋯⋯只要能符合你的需要,都是好的選擇,未必要執著於親力親為。 2. 充分溝通: 不要讓另一半猜測你的想法,這會帶來許多誤會。面對問題,勇敢地說出自己的需求,分享彼此的想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3. 互相鼓勵: 時常要提醒自己以互相鼓勵取代互相抱怨,其實只要簡單的一句:「你做得很好」或「你辛苦了」,這些鼓勵所帶出的能量,將比你想像的還大。 感謝你一路對女人迷的支持與信任, 第五屆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GWIS,將在 12/4(六)隆重登場,這是 Womany 的年度盛會,今年,我們將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觸發自我覺察的影響力,原來無所畏懼地活出自己,就能成就多元共融的世界。 在這一天,我們邀請超過 12 位正在各領域發光的講者,分享真實的生命體驗,淬煉出五種生命力主題;在這一天,你將會擁有國際觀點、在地經驗,以及不同世代的真實故事分享;在這一天,你將因共創影響力而無所畏懼,成為自己與他人的光! 關於更多「第五屆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GWIS」連結請點我。 November 25,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JqHBp

立院三讀通過「跟蹤騷擾防制法」:盯梢尾隨、不當追求、網路騷擾等 8 類最重判 5 年 https://ift.tt/3cOvlle UDN 在 2021 年 4 月的時候曾發生通訊行女店員遭跟蹤殺害的事件,如今立法院於 11 月 19 號三讀通過「跟蹤騷擾防制法」,期望未來能減少憾事的發生。 文|記者侯俐安、吳亮賢 立法院會於 19 日通過「跟蹤騷擾防制法」,明確定義八大跟騷樣態,包含盯梢、要求約會、網路騷擾等,都納入規範,但行為須與「性或性別」有關,足以影響受害者日常生活。 違反者最重可處五年徒刑,如攜帶凶器犯罪或違反保護令,且有反覆犯罪之虞,法院得預防性羈押。將於公告後六個月施行。 圖片|Photo by Paul Garaizar on Unsplash 警政署統計,台灣每年約八千件跟騷案件,若將私下隱忍未報警案件也納入統計,顯示跟蹤騷擾犯行已不是少數個案。婦女團體建議跟騷法立法多年,歷經多次悲劇後,昨三讀通過完成立法。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表示,對於保護婦女安全的法制更為完善。內政部稱是補足性別暴力防制的最後一塊拼圖。 不過,在野黨跟婦女團體都批評過度限縮範圍、定義不明確,恐形同虛設,被害人可能無法及時得到國家的協助。 昨天通過的條文,「跟蹤騷擾」行為定義為:對特定人反覆或持續違反其意願,且與性或性別有關八類行為,包括監視、跟蹤、盯梢、守候、威脅、辱罵、以電子通訊、網路干擾、要求約會或其他追求行為等,造成被害人心生畏怖,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或社會活動。 (延伸閱讀:「報警後,妻子還是被殺了」女子跟蹤擄殺案後,各界疾呼儘速立法「跟蹤騷擾法」) 跟騷法規定,跟騷行為屬告訴乃論。 單純跟蹤騷擾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併科十萬元以下罰金;若攜帶凶器或其他危險物品犯跟騷罪,可處五年有期徒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違反保護令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併科卅萬元以下罰金。跟騷者如攜帶凶器、危險物品或違反保護令,有反覆實行之虞者,法院得預防性羈押。 為保護被害人安全,警察機關調查有跟蹤騷擾行為之犯罪嫌疑者,可核發書面告誡。書面告誡二年內,若再犯,被害人、警察或檢察官得向法院聲請保護令,保護令除可禁止跟騷者接近特定場所外,也可命其接受治療,保護令期限一次最長二年、可聲請延長。 民進黨立委周春米於法案通過後,轉述去年曾因遭跟騷遇害的通訊行女店員丈夫的傳訊,「希望太太會是最後一位受害者,不是白白犧牲,而是幫助到更多需要的人」。 本文授權轉載至 Udn,原文詳見:「跟蹤騷擾防制法」三讀 8類跟騷最重判5年 November 25,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Ovlle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學習柔軟面對人生,勇敢跳轉跨域!歐陽藹寧讓「循環經濟」從新北發光 https://ift.tt/3cIyoLL VERSE 落腳在交通四通八達的新北板橋,由歐陽藹寧帶領的「 relive everything 」為核心理念命名的社會創新企業 REnato lab,持續探索將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循環經濟」可能性。 現任營運長歐陽藹寧陪伴 REnato lab 走過 5 年,以商業和藝術管理背景,不畏專業領域的隔閡,毅然跳轉到環境工程與社會設計交會的團隊,持續轉換視角追尋與環境共生的解方。 視訊鏡頭前,歐陽藹寧一臉陽光地在 REnato lab 辦公室受訪,全程站著,偶爾四處走動,想必她的靈魂是不安分的。她的背景非常特別,同時擁有藝術與商管的學經歷,大約十年時間維持台北、巴黎兩地來回的生活。 圖片提供|VERSE 對文化非常有熱情的她,也曾在建商待過好一陣子,每天早上八點穿著套裝進公司打卡。因夢想與生活無法並行,而長期在藝術與商業領域跳轉的她,經常思考為何這兩者一定得是光譜兩端,無法有座連接的橋樑? 與 REnato lab 的相遇,可說是歐陽藹寧對這份探問更深的追尋與實踐,「我花了十幾年時間在文化、藝術領域,我明白它必須存在,經費、觀眾卻很少。」 「我很想知道怎麼讓有正面社會影響力的事務,在經濟上支持(sustain)自己,可以持續做下去,所以循環經濟的概念很吸引我,至少它發展了一套說法,告訴大家這可以是一門生意。」2016 年,帶著期待,進入 REnato lab 擔任營運長,但轉換跑道比她想像得更不容易。 REnato lab 創立於 2014 年,其經營理念是「 Relive Everything 」,原先以環保產品設計為主,2016年轉型成循環經濟顧問公司,團隊組成有科學、設計和商業等跨領域專家,致力於提供企業資源效率(Resources Efficiency)方案。曾獲邀參與台北設計之都、負責策展 2020 循環設計展。 在全新的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很難想像,現在具備深厚循環經濟知識的歐陽藹寧,在跨入這個圈子前,對於環境永續的認知其實與一般大眾相去不遠。「我只知道隨手關燈、不要浪費水這種基本常識,或是關注救救北極熊、海龜的倡議。進入這個領域後,才發現事情很大條。」 她認為,要不是自己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刻 REnato lab 相遇,很可能沒辦法待下來。 圖片提供|VERSE 歐陽藹寧從文化領域轉到永續經營,坦言適應過程不輕鬆。 「到目前為止,不僅台灣,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在談環境永續性(sustainability)時,要有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作為基礎,才有辦法看到更完善的全貌。」 歐陽藹寧認為,永續經營是一門專業,卻還未成為一門學科。 她便從工程、材料、設計、資訊等各專業領域的同事自學起,同事也試圖用最簡單的語言讓其理解,而她則像海綿一樣拼命吸收。有了知識作後盾,她開始發揮過往商業、藝術管理的所長,替組織找到問題、催化 REnato lab 的全面轉型。 剛開始,REnato lab 的概念,是將廢棄物變成全新的產品,促進資源的再利用,歐陽藹寧最初也被這些產品吸引,「但過了一陣子,我開始覺得奇怪,台灣回收率有 60% 以上那麼高,我們要做多少桌子、椅子、燈,才能把這些材料用掉?又如果垃圾量沒減低,我們是不是要做更多產品?」她以商業眼光點出問題,和團隊一起反覆思辨,REnato lab 便逐漸轉型為循環經濟顧問公司,一路走到現在。 現在,REnato lab 的目標,是讓大眾更容易親近循環經濟的概念,「這東西很傷腦筋的是,它是由很多不同專業重組後的結果,導致任何單一學科的人去讀,都沒辦法全盤了解。」像工程人看得懂「循環」,看不懂「經濟」;商業人看得懂「經濟」,卻不懂「循環」,「所以我們接下來會做的事情,是想辦法把這整個概念的門檻降低,讓每個人都能輕易接觸並理解。」 跨領域交流,讓永續經營在業界發生 為了與社會、企業溝通,一同探詢「循環經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歐陽藹寧與 REnato lab 不遺餘力,2017 年舉辦「FUTURE PERFECT」實體活動,展示逾 50 件的循環設計案例;而到了 2019 年則舉辦「FUTURE IS NOW」計畫。 其中安排一、二十場跨領域沙龍,那一次活動就像一場實驗,設法讓循環經濟的交流門檻降低,要求講者用簡單易懂的方式進行簡報,降低門檻才能讓永續經營真的發生,「其他領域的人才跨得進來,永續經營這種跨領域專業,才可能被交流或者產出。」歐陽藹寧說。 圖片提供|VERSE 永續經營是一門專業,卻沒有專門學科,目前的知識全來自跨領域業界的嘗試、探索。 但歐陽也坦言,目前市面上的永續商品,還未能充分支持一個人在永續消費上的全方面需求,「永續生活型態的推動並沒成功,我們也並不知道離成功還有多遠。」對歐陽藹寧來說,現階段的循環經濟,唯一能給出答案的,是它需要結合各方的系統性方案,一同連結、形塑正向循環的生態系,這也正是她帶領 REnato lab 持續努力的方向。 而身為顧問公司,公司設址並沒有地域性需求,卻被新北的交通便利吸引,因而選擇板橋作為基地,還因此開啟過一段良緣,「我們有個客戶是『艾瑪絲 AROMASE 』,非常有活力的洗髮精品牌,之前就在我們辦公室樓上。」鄰居的緣分,讓他們開啟合作。 在 REnato lab 的投入下,艾瑪絲產品包裝的材料循環性、材料健康性,分別達到美國產品創新研究院(C2CPII)金、銀級的標準,小小品牌,循環經濟大大發光。歐陽藹寧稱讚艾瑪絲 AROMASE,認為其雖然作為小品牌,但在經營策略上眼光放得遠。 以她的過往經驗,向企業推廣永續經營並非易事,許多台灣企業對於永續經營的投資有所猶豫,但以永續為訴求的規則已一再推出,就像歐盟也推出《綠色新政》。過去,企業投資轉換成獲利的經營邏輯,現已變成不得不做的投資,她解釋道,REnato lab 在向企業推廣時,必須努力讓其意識到現階段的投資是為了降低未來風險。 歐陽藹寧認為,未來風險不僅僅是來自法規,而是個人因素也連動其中,當消費者開始傾向綠色產品,用永續環保定位、提升產品層級,在可見的未來,企業才有機會在市場中獲得青睞或開拓新的客群,當消費者被擁有更多永續產品或服務的選擇,也才能再次促使企業推進永續經營,如此形成正向循環。 圖片提供|VERSE 歐陽藹寧坦言,與男同事一同外出開會,偶爾會被客戶誤認為秘書。 放開性別框架,練習觀點多元性 不過,循環經濟所需的專業中,大部分還是以男性主導居多,歐陽藹寧也是在近幾年才深刻感受到,女性身分其實影響著自己,「過去在學校或文化藝術領域裡,有非常多女生,比較不會感覺到性別。所以我直到大概 5、6 年前,才開始對這件事感到困惑。」 最明顯的,是外界眼光如何以性別判斷她的角色,「我發現,我和同事同時出現時,我往往會被認為是秘書等等比較次要的角色。」這樣的情形多了,曾讓歐陽藹寧陷入自我懷疑。 「我很沮喪,為什麼他們會這樣認為?是我做得不夠好嗎?或是我出了什麼問題?我把很多的問題丟回自己身上。但後來我思考,如果從客觀數據來看的話,的確高階主管很多都是男性,所以對方快速認定的話,這個(誤認)情形就會發生。」 她想通了,性別問題是結構性的問題,作為個人有個人可改變的,然而結構性的改變需要集體的力量。 作為組織的領導者,她想說的是,許多特質其實是跳脫性別的,「比方說刻板印象中的女性特質可能是柔軟,但我前幾年其實很兇,反而是在一些男性同事上學習到柔軟。」因此,誰該在哪個位置上,本應放開性別框架、回歸個人面,唯有當更多人有這樣的認知,針對性別的偏誤與歧視才能有更多改善。 「我認為台灣幾乎在所有議題上的光譜都還是不夠,我們絕對可以繼續練習這件事情,所謂的觀點多元性(diversity)需要被拉廣跟加深。」不管是性別還是循環經濟,歐陽藹寧都是充滿活力的實踐者,持續嘗試、追求成長。 新北女力・永續前進 論壇講座| VERSE ✕ 2021 New Taipei Woman SDG Power   November 25, 2021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IyoLL

《東京貴族女子》:30 歲單身又怎樣?寂寞不該是找個人來愛的理由 https://ift.tt/30UgfrI 01女生 水原希子與門脇麥主演的《東京貴族女子》,藉由這兩個不同成長背景的女生對愛情的焦慮,重新審視「幸福」的定義。 電影《東京貴族女子》改編自日本知名作家山內麻里子同名小說,由新晉女導演岨手由貴子執導,將於台灣 11 月 12 日上映。電影講述背景不同的兩個女生於東京的成長故事,藉主角對愛情的焦慮,帶出尋找自我與幸福的重要性。 圖片|《東京貴族女子》劇照 (你會喜歡:「身體尺度與性慾,不應劃上等號」為何水原希子全裸寫真,被日本網友罵「真的有病」?) 不同愛情遭遇,卻同樣渴望被愛填補自己? 30 出頭,鄉下女孩時岡美紀(水原希子 飾)10 多年前憑自身努力考入東京名門大學,家中拮据但為了留在東京,選擇在夜店工作以賺取學費。 多年的都市生活不但讓她褪去土氣,亦慢慢變成幹練事業女生,不過內心渴望愛情的她卻與來自豪門望族的青木幸一郎(高良健吾 飾)一直徘徊於曖昧狀態。 27 歲出身自貴族的榛原華子(門脇麥 飾)一直抱有「結婚就能得到幸福」的思想,卻在邁向 30 前被退婚,面對家人催促與朋友如跳傘步隊般踏入婚姻,榛原華子著急參加相親聯誼活動認識到青木幸一郎;因門當戶對的關係,二人相處不久便結婚,不過榛原華子卻對自己的幸福存在不確定。 圖片|《東京貴族女子》劇照 (聊聊愛情:別談「消解寂寞」的戀愛!關係心理學:沒有誰是誰愛情裡的浮木) 兩個背景相異女生結緣,重新審視幸福定義 時岡美紀與榛原華子因青木幸一郎結緣,榛原華子亦因此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電影沒有大起大落,沒有兩女爭一男的爭吵場口,卻透過平實的節奏,兩個女生看待愛情、生活的態度,教人反思自己是否被困於社會無形框架之中,是等待真愛還是如大眾所期盼趕在 30 限期內結婚。 社會對女性存在不公道,彷彿女性盡早結婚就能過好的生活,步入 3 字頭但單身,更似是原罪。 不過,幸福的定義又該如何界定?榛原華子與時岡美紀相遇後,榛原華子從對方的「世界」中看到不同可能性,漸漸意識到自己的婚姻並不幸福,於是決意離婚,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時岡美紀與榛原華子因青木幸一郎結緣,榛原華子亦因此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圖片|《東京貴族女子》劇照 (你會喜歡:年輕時像兔子,30 歲後期許自己像烏龜!「聊姐」曾之喬:學習獨處,對自己坦然) 電影最後刻寫出榛原華子和青木幸一郎勇敢做自己的結尾,離婚後重逢的一幕,淡然相視一笑,縱然不再是夫妻,但彼此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生活,心靈上的距離卻比從前更親密。 正如每個人都認為單身女生不快樂,卻沒想過將就找個伴可能更寂寞。 愛情從不是一塊浮木,把另一個人抱著讓自己變好,要成就更好的生活,從不是依靠他人帶來的一切,而是自己一點點堆砌而成;每個完整而獨立的女生,都有敢愛的權利,也可敢於不去愛。 電影中的時岡美紀和榛原華子,成長背景截然不同,卻努力生活,這樣已是自己心目中的「貴族女子」。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01 女生」:東京貴族女子|每個人也寂寞別胡亂找人填補 決定不愛更需勇氣 November 25,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UgfrI

催淚!天才童星白潤音精彩演技:《親愛的房客》、《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https://ift.tt/3r69mON Bella.tw儂儂 童星白潤音從小開始接觸戲劇,在 2020 年的《親愛的房客》打開知名度,《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飾演病童「可樂」一角,更是哭碎觀眾心腸。小小年紀的他,為台灣影劇圈注入新活力! Netflix 台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近期熱映中,是不是哭得大家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呢? 該劇當中催淚擔當就是今年 12 歲的天才童星白潤音,如果你對他還感到陌生,那麼說起 2020 年大熱的《親愛的房客》一定馬上勾起你的回憶。 這位擁有超齡演技和飽滿情感的寶藏小男孩,彷彿為台灣國片和台劇注入活水,正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持續影響戲劇圈。 1. 姊弟倆都是童星 白潤音出生於 2009 年,爸爸是台灣人,媽媽是日本人,媽媽曾經以家庭主婦的身分兼任日文翻譯,目前在會計師事務所上班,爸爸之前擔任過攝影師,目前是兒子的經紀人,白潤音有一位大他 2 歲的姊姊白小櫻,姊弟兩人都是童星。 白潤音不僅在戲劇圈擁有出眾表現,6 歲就開始學習國術的他,擅長螳螂拳,家中的牆壁上都是他奪冠的獎狀和獎盃,而白潤音除了演戲之外,過去也曾經參與過吳青峰、林俊傑、持修 MV,小小年紀就在演藝圈闖出名堂,更是亮眼得讓人不記住都難。 (延伸閱讀:《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那位《親愛的房客》嗎?兩種無法去愛的心理學) 《親愛的房客》開啟知名度 11 歲那年白潤音演出 2020 年國片《親愛的房客》,該片入圍第 57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六項大獎,平穩內斂卻有飽含深情的情節,深刻刻劃出同志、死亡、收養議題等最真實的情感。 不僅莫子儀、陳淑芳兩人都是首度入圍金馬,就抱回該屆金馬獎影帝、后大獎,童星白潤音的超齡演出更是無法忽視,相信戲迷們一定都記得莫子儀與白潤音在合歡山上一場父子分離的橋段,當時令無數觀眾心碎。 被問到如何揣摩揪心的感情戲,白潤音說道:「想到要跟親近的人分離就很難過,自然而然就哭了出來!我記得導演沒問我怎麼演,好像只有問我準備好了沒。」當時年僅 11 歲的白潤音,與影帝莫子儀同台飆戲,演藝實力強勁到難分軒輊。 (同場加映:《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那位《親愛的房客》嗎?兩種無法去愛的心理學) 《嗨!神獸》揚威國際 圖片|甲上娛樂 今年夏天,集結楊采妮、李李仁、白潤音、呂雪鳳主演的暖心奇幻電影《嗨!神獸》,從爸爸訴說給兒子聽的床邊故事概念出發,結合能吃掉人類惡夢的傳說神獸「食夢貘」,講述小男孩在遇見自己的惡夢時,因相信而成長的感動歷程。 白潤音領銜林佑銓、陳京甫兩位童星演員組成的「神獸 boys」,前進森林尋找神獸,白潤音在拍片期間不僅是劇組的開心果,演起戲來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嗨!神獸》繼榮獲第 57 屆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入圍肯定後,前進國際影展再傳捷報,入選韓國最負盛名的釜山國際兒童暨青少年影展亞洲大觀單元,幾乎都要歸功於天才童星白潤音,之後更再奪下首爾九老兒童國際影展奪下最佳男主角獎項,12 歲的他一口氣征服了韓國兩大國際兒童影展。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淚點擔當 邵雨薇在影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飾演新角色單親媽媽安安,劇中大學時期意外懷有身孕,獨自扶養年幼兒子可樂,這個童星角色由白潤音擔當演出,被封為是戲迷們心目中的催淚新星。 可樂對安安所說話語真摯催淚,感動無數影迷: 「我就是怕我以後不在了,妳就沒有別的家人了嘛。」 「我不知道另一個世界是什麼樣子,我一定會迷路,不知道怎麼回家看你們。」 「安以琪,我雖然有把我們家的地址背得很熟,但是妳還是幫我寫下來,放在口袋裡好不好?這樣不管另一個世界有多遠,我都還是能找到回家的路,回來看妳了。」 白潤音動人的演技被封為是全劇當中的淚點擔當。 (你會喜歡:《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催淚金句:「悲傷真的會習慣嗎?還是我們只是假裝它不存在?」) 白潤音無論是在台劇或是國片領域都締造前所未見的童星高峰,年僅 12 歲就有如此亮眼的表現實屬不易,儂編認為近期能與他匹敵的只有《天橋上的魔術師》童星李奕樵,兩人年齡相仿又有超齡的演藝實力,台灣戲劇能有他們兩位傑出的童星,實在是相當光彩呢。 原文出處:《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淚點擔當!12歲天才童星白潤音揚威國際,《親愛的房客》奠定知名度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親愛的房客》莫子儀住的「頂樓加蓋」就在基隆!儂編帶路跟著劇中場景品味基隆 《親愛的房客》國外影展大放異彩!5部國片突破疫情高峰獲國際榮耀,《角頭—浪流連》義大利爭獎 November 24,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69mON

為別人著想的你,有為自己想嗎?關係心理學:運用「我訊息」,表達內心渴望 https://ift.tt/32vhTRj 方言文化 你在乎自己的需求多,還是在意他人的想法多?親愛的,最該為你想的就是你自己,如果連你都只為他人著想,誰來照顧你的需求呢? 文|李東龜、李誠職、安夏陽 經常聽到有人說要接受原本的自己,但要接受原本的自己卻不批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越是這樣越需要寬容地看待自己,他人是否認同自己,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我們能夠調整、控制的就只有接納自我這件事。 就像五萬塊的鈔票不會因為有折痕或缺一角就失去其價值,因為存在的本身就是價值;我們的存在也一樣,只有調整為以自己為主體的生活方式,才能讓自己不再受他人的認同與稱讚影響。 然而要將看向他人的視線轉回自己身上,就必須有意識的反覆練習,因為我們到目前為止都是以他人為中心在思考:「別人在做什麼?那個人怎麼想的?」如今要改變為「我有什麼感覺?我想要的是什麼?」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這時最佳的練習策略就是「我訊息」(I-message)。我訊息原是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Thomas Gordon)用於兒童遊戲治療的起始階段,許多親子教育書籍與自我成長都會介紹這個明智的對話法。 我訊息的核心就是在發生事件或情境的當下,說出自我的情緒、感覺與需求。 (延伸閱讀:為你挑劇|《柔美的細胞小將》:學會愛自己,才能擁有愛人的能力) 舉例來說,發現孩子不寫作業在玩的時候,不該著重於指正孩子:「你為什麼作業還沒寫完就在玩?每天都不認真難怪成績會不好!」而是強調自己的感受與情緒:「我看到你作業還沒寫完,覺得有點擔心(感受與情緒),是不是先把作業寫完再來玩會比較好呢?(需求)」將自己對這個情況的感覺與需求完整表達出來。 若將我訊息放在自己身上會如何呢?比方說當組長指派一份工作時,不知為何覺得不安沒有自信,極度渴望稱讚與認同的人,就可能會朝向「組長會喜歡我這個點子嗎?如果我沒做好別人罵我怎麼辦?」的方向思考,但若用我訊息來思考就會變成「我有點擔心組長會不會喜歡我的點子,希望這個工作可以成功,成為展現我實力的機會!」清楚表達自己擔憂的情緒,並讓對方知道自己積極想要尋求好表現的需求。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要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並不容易,但這是提高信賴與親密的基礎,特別是低自尊的人可能會認為向他人展現自己的心情會顯得自己很自卑,然而當習慣將自己的心情表達出來後,就能夠逐步地擺脫內心佔據已久的負面核心信念,因為說出自己的想法、情緒與需求是提高自尊最基本的方法。 與他人的認同與否無關,我就是這世界唯一的存在,是有價值的人。 我擁有自由意志,不被他人的期待與需求所憾動,我可以自行決定我的行為。 就算過往有許多失敗的經驗,也不代表我是無價值的存在,畢竟人人都可能犯錯。 圖片|Photo by JoelValve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該如何讓自己靜下來?愛自己練習:放下與放鬆,才能從緊繃狀態鬆開來) 給自已安慰的一句話 心理學有個稱為「自我減壓」(self-soothing / self-comforting self)的詞彙,在難以脫離痛苦、不安與擔心之際,會找尋可安慰、撫慰自己的話語或行為。 有時候我們會陷入萬分痛苦而難以客觀檢視自己的狀況,這時就不要告訴自己「不可以這樣」,將已經深陷痛苦、難以面對一切的自己推入萬丈深淵,而是要嘗試找出可以安慰自己的話語或行為。 此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回想曾經讓自己激動不已的經驗,比如完成一件困難工作時所感受到的開心情緒、書中一句讓自己豁然開然的文字,或者是認同我、理解我的某個人的一句話等等,都是能夠激勵自己、填補自己心中空缺的能量。 敏貞家的經濟較不寬裕,敏貞上面有兩個哥哥,下面還有兩個妹妹。國中時敏貞的成績很好,但因為要讓哥哥上大學的緣故,只能選擇就讀職業高中,但敏貞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大學夢,高中畢業出社會後,認真的在網路大學修習大學課程,目前是綜合大學經濟研究所最後一學期,雖然對於父母無法讓自己唸大學這件事感到些許怨恨,但高三時與班導師約好二十年後再見的約定給敏貞很大的力量,雖然同時兼顧工作與學業很累很辛苦,但只要想到與班導師的約定就能再次充滿能量。 又真喜歡閱讀,感到辛苦疲憊時就會回想曾經讀過的某句話。平時的又真不太會拒絕周遭人的請求,經常認為自己必須這樣做,不過某次閱讀了一本書,書中主角在做完今天應做之事而開心玩耍之際說:「那個就交給未來我看著辦吧!」她頓時倍感衝擊,或許其他人不覺得有什麼,但對又真來說,是她第一次領悟到「啊!原來也可以這麼想啊!」 每個人若能在疲憊時想起那些可以安慰自己的話語,就能夠產生安慰自己、激勵自己的力量,而說不定未來的自己也可能會說出這些話。 現在的自己或許很辛苦、疲倦,但說不定在未來,自己已經戰勝了這份辛苦並到達了想要的位置,請試想著那樣的自己並給現在的自己一句鼓勵的話語吧。 本文摘自李東龜、李誠職、安夏陽的《在意別人而受傷,怎麼找回快樂:用心理學療癒內心傷痕,不再為人際焦慮,真正做自己》。由方言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在意別人而受傷,怎麼找回快樂:用心理學療癒內心傷痕,不再為人際焦慮,真正做自己》 November 24,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vhTRj

難以和他人交心?高度迴避依附者:不想擁有,是因為害怕失去 https://ift.tt/3HQuyyj 方言文化 一個人的冷漠,很多時候源於內心的傷痛,高度迴避依附者就是其中一種類型。他們總是退離人群一步,努力地想除去心理痛苦,卻導致在應該感受到情緒與表現情緒的情況下,嚴格控制自己,將自己的真心封閉起來。 文|李東龜、李誠職、安夏陽 人際界線阻隔傷害,卻更傷自己 近來,越來越多人為周遭人劃分出心理等級,並拉出一段適當距離,就好像「保持社交距離」已成為時下流行的說法一樣,這種區分也漸漸成為流行,人們為了自己的精神健康而劃分出心理界線,並依據該界線建立人際關係。 然而面對這種種心理界線之外的人,就會出現連基本的「禮儀」交流都迴避的狀況,雖然會與在界線內的少數人進行交流,但其實在很多情況下仍會與這些少數人劃有界限。 表面看來他們不受他人認同所束縛,很酷的生活著,但事實上又是如何呢?雖然嘴上說著要做自己,因此只和自己相處得來的人交流,然而卻還是會受到這些少數人的想法影響,而在自己心裡默默劃下界線,如此一來原本就不多的人們又漸漸遠離,明明很寂寞卻不知道何謂孤寂。因此本章就要深入理解他們的內心,明白他們為什麼選擇與人們保持距離。 (延伸閱讀:為什麼人會變得冷漠?因為壓力會侵蝕善良) 不想擁有,是因為害怕失去 在熙下定決心要早起運動,但昨天晚上他的室友一直在玩手機,螢幕的燈光讓在熙沒辦法準時睡覺,然而他還是忍著疲憊起床,雖然自己做到早起運動的目標,但內心還是很不開心。 在熙不懂的是,明明到了學校就能見面,為何非要講電話?為何一定要傳訊息?難道情侶或朋友不這樣頻繁又瑣碎的聯絡,就是關係亮起紅燈的徵兆嗎?況且其中自然而然變得疏離的也不止一兩對。 他不懂究竟為什麼要這樣頻繁聯絡,只要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需要的時候再見面不就好了嗎?在熙不太會講自己的事,或是向別人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只要能開心聊天玩樂就可以了,不需要對別人的個人經歷過於好奇。 對在熙來說,一個人做事不難,反而是需要合作的事情才是最大的難題,所以選課時都會避開那種需要分組作業的課程,如果真的無法避免分組,就盡可能選擇能夠明確分工合作的作業。 雖然有時也會擔心往後是否可能繼續這樣不太與人交流生活,但就盡量不去想,畢竟付出真心的結果可能不如預期,做好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就好了。 其實有一點是在熙誤會了,在心理上,想要有一種既親近又安全的感覺,並不是軟弱的人,也不是過於依賴,這是所有人類生存的基本欲望。由此看來,在熙只是表面裝酷,內心卻恐懼與防備著他人離開自己,所以在熙也只是一個具有基本欲望的普通人。 依附理論就是探討人際關係間心理距離的理論,前一章我們我們提及「焦慮依附」與「迴避依附」兩個原則共存於我們的內心,其中迴避依附是為了避免被拒絕所以一開始就擺出不願親近的態度,在熙就是具有相對較高迴避依附特性的人。 具有高度迴避依附傾向者,不論肯定或是否定,都不會對別人的回應做出價值判斷,顯示出較不關心的態度,因此乍看之下會認為他們不在乎他人的認同,像在熙認為頻繁的聯絡是種負擔,寧願將心思花在自我的時間與空間,連應當在物理與心理距離最近的情侶關係都覺得備感沉重。 只要有人過於接近,就好像自己會消失般的感到不安,也就是害怕喪失自我認同感,深怕自己負荷不了這種恐懼才不願意去感受,導致情緒、情感表現越來越陌生與怪異,因為只有不讓他人靠近自己,才不會引發內在的不安與恐懼,但這拘束自己的行為,讓在熙的人生過得很辛苦。 圖片|Photo by Dmitry Schemelev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不在乎,就不會受傷」你也是逃避依附者嗎?) 劃清界線是為了保護自己 這與讓自己戴上紅色鏡片、發出空襲警報的高度焦慮依附者不同,高度迴避依附者總是戴著黑色太陽眼鏡,退離人群一步,對他們來說,世上的光線只有一個顏色,不論場合是開心或悲傷,他們都不動如山的專注在自己的世界,因此有時他們的反應看起來就像個沒有情緒的機器人一樣,他們努力地想除去心理痛苦,卻導致他們在應該感受到情緒與表現情緒的正常情況下,也會嚴格控制自己的情緒。 高度迴避依附者最剛開始也是希望獲得依附對象的認同與愛,為了滿足這種基本需求,會不斷地靠近依附對象,然而在反覆收到來自於依附對象「尋求親近」(proximity seeking)失敗後,他們就再也不會向他人要求或期待自己需要的重要事物,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而想向他人尋求認同或核可的心情也會完全消失。 在熙就是鮮明的例子。幼年時期一直待在奶奶與母親身旁,卻從來沒有感到彼此的親近,因為在熙的母親與奶奶之間有嚴重的婆媳問題,導致在熙的母親沒有一天心情是平靜的,而奶奶不僅對母親冷淡也對在熙相當冷淡,父親則像選擇逃離衝突的漩渦,退一步看戲一般,少與家人相聚,因此在熙難以獲得來自奶奶、母親,甚至是父親的親情溫暖。 當然還是有緊抓著母親裙角不放的時候,但從在熙領悟到無論自己如何哭鬧、生氣,甚至不論他說了多少次「可不可以看看我?」都沒有用的時候,在熙收拾起所有期待。 特別是在熙的母親就像想要控制他一樣,沒有母親許可他什麼都無法做,連房門都不能隨意關上,彷彿是以這種方式來消解婆婆對自己的無視與汙辱一般。 於是極度痛苦的在熙在某一瞬間選擇與母親劃清界線、斷絕關係,這是在熙認為在這種環境下能夠承擔的最單純、最有力的方法,同時也是能保護自身價值的唯一方法。 圖片|Photo by Mario Azzi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談原生家庭創傷:童年受到情感剝奪的孩子,深信自己應得不幸) 拒絕,源自於內心傷痕 不僅在熙,那些對於任何人的認同都毫不在意,只允許你站在界線對面的人,大致都曾經歷與在熙相似的童年,因為他們的主要照顧者不在身旁,一路歷經了照顧、關心、情感等主要基本需求都被「拒絕」的狀況,在某些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會因為依附對象不在身旁而難以滿足基本的認同需求,但也會有像在熙母親一樣的狀況,明明在身旁卻屢屢以不關心、冷漠、生氣的反應持續地拒絕對方。 我們可以從一些細微的動作感受到對方是否接納我們。當投入對方懷抱時,對方極細微推開自己的身體動作,或悄悄放開彼此緊握雙手的瞬間,自己認為值得信賴與依靠的肩膀、可以安心依賴的那個人,卻絲毫不顧慮地甩開自己,在感到身體搖晃的瞬間,我們會慌張、驚嚇,還會有所羞愧,接著在氣對方的同時也氣那個深信並且依賴對方的自己。 拒絕、否定的經驗不只會在內心發酵,也會傳遞到全身上下使我們更加辛苦。因為期待正向的結果(溫暖、靠近、愛、保護)而採取的自然、理所當然的依附行為(逐步靠近依附對象),但卻得到失敗(依附需求無法填滿)的反饋,不僅如此,自己的依附行為反而導致受到差別待遇(不關心、拒絕、敵對),在這種情況下,想更接近依附對象的所有努力都只會是虛無。這種情況就算長大之後也一樣。 本文摘自李東龜、李誠職、安夏陽的《在意別人而受傷,怎麼找回快樂:用心理學療癒內心傷痕,不再為人際焦慮,真正做自己》。由方言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在意別人而受傷,怎麼找回快樂:用心理學療癒內心傷痕,不再為人際焦慮,真正做自己》 November 24,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Quyyj

從區塊鏈到 NFT「寶博士」葛如鈞:分享知識讓自己快樂,那就是我持續的動力 https://ift.tt/3nLofnE Emilie Wang 葛如鈞助理教授不遺餘力地在台灣推廣區塊鏈與 NFT 知識,那麼,在寶博士心中的「多元共融 x 科技發展」會是什麼樣子呢? 科技進步神速,也許這個世代的我們,將再次目睹奇異點的誕生。十年後的生活可能會截然不同,也許我們會感到不適應,甚至迷惘,但若從未來往回看,現在絕對不會錯的事情,就是關心科技發展趨勢,不要害怕因過往所學不同,而畫地自限。 藉著女人迷年度盛會 GWIS 的機會,我們邀請到台灣推廣區塊鏈與 NFT 知識不遺餘力的專家——葛如鈞助理教授,人稱「寶博士」。 寶博士畢業於台大資工研究所,為台灣首位從 Google 與 NASA 合辦之菁英學校「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畢業生,目前任北科大互動設計系助理教授一職。 近年來積極投入區塊鏈,NFT(非同質化代幣)的觀察與研究,也親身參與許多 VR、AR 等元宇宙世界的創建。寶博士曾以一個簡單的譬喻形容 NFT 目前在藝術上較常見的應用,是和藝術作品真實性認證綁定的虛擬「紀念幣」。此外,他透過持續經營 Podcast「寶博朋友說」,為中文世界聽眾,帶來更多關於區塊鏈與 NFT 的知識。 圖片|葛如鈞 提供。攝影|房彥文 Podcast「寶博朋友說」,內容已經錄製超過了 100 集,讓人不禁佩服能夠以「分享」的熱情為起頭,維持這麼長時間的頻道經營,著實看出寶博士的堅持與毅力。 不過其實,寶博士曾在 EP99  時透露,以前的他雖然興趣廣泛,卻無法長久維持,注意力總是在不同領域之間流轉,也曾透過確切的行動試圖培養固定的興趣,但也以失敗告終。 人們常說:「如果你沒有愛上一個人,是因為那個人還沒出現。」以寶博士來說, 直到區塊鏈的科技發展出現後,他才真正找到自己長期研究的興趣所在。 然而,對事物有熱情只是第一步,續航力則是成就的關鍵。面對「續航難題」,寶博士分享 2000 年楊德昌的知名電影《一一》,小男孩洋洋告別外婆時的一句話,對他影響很深: 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 電影《一一》 「在這句話之前,我只知道我很樂於瞭解、探索並宣揚大家應該知道卻還不知道的東西,但曾經因此而覺得很痛苦,感覺自己耗費了很多時間,得利的卻多半是他人,自己多半一點好處也沒有。」 「後來的我漸漸明白,人生的目的有時候不在『得利』而是『得益』,如果分享知識可以讓自己快樂,那也算是『得益』,甚至有時也蠻『得意』的!那又何樂而不為呢?」寶博士轉念,更能享受知識分享的快樂。 他同時認為區塊鏈、元宇宙時代來臨,對於像電影《一一》的洋洋這樣願意幫助他人的人,給予了還算豐厚的回報。也認為自己很幸運,並且期許未來能有更多像洋洋一樣的人。 (同場加映:楊德昌《一一》經典重映:其實我再也沒有愛過其他人) 「越是科技的年代,要活得越像人。」他描述自己最近喜歡上「情懷」兩個字,「因為情懷,讓我認識進而埋頭進入區塊鏈的世界;因為情懷,讓我繼續推廣科技新知並樂此不疲。」 在 2021 GWIS Panel 對談之前,我們先用文字專訪的形式,代替讀者問出他們感興趣的議題,帶領女人迷的用戶一窺區塊鏈、NFT 世界——科技與我們之間的關聯。 圖片|葛如鈞 提供。攝影|房彥文 傷害人們的或許不是科技,而是人性 女人迷願景是創造多元共融環境,幫助更多人無所畏懼地成為真實的自己,我們也想瞭解,寶博士心中的「多元共融 x 科技發展」會是什麼樣子呢? 寶博士的回答,也如同元宇宙的「元」(meta)以後設概念呈現:「如果有一天,當『多元共融』這個詞已不再出現於社會對話中,而且人們生活已經習慣到,無從想像『沒有多元共融」是什麼樣子的時候⋯⋯那樣的時代,就是真正多元共融的時代。」 不過,那樣的時代,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加速出現嗎?對此,近期台灣出現的深度偽造(DeepFake)社會案件,則隱約令人感到憂心。 寶博士曾於 2019 年就預言過 DeepFake 等技術會造成社會問題,那麼在區塊鏈領域與 NFT 之中,是否也會有相似的潛在危險? 對於這個問題,寶博士認為,不論是什麼樣的科技,它的屬性都是中性的,它自生、它有機,但它不是智慧;有智慧的,是人類。正因為人類擁有智慧,所以做出「控制」與「選擇」。人類需要學習多元共融,在操作工具時,也以多元共融的態度迭代科技使用。Podcast《寶博朋友說》簡介提及「科技來自人性也反映人性」,傷害人們的,或許更多的不是科技,而是人性。 (推薦閱讀:女人迷內容主任的十週年邀請函:多元共融,是每個人都能活出本質,展現價值) 圖片|葛如鈞 提供。攝影|房彥文 同一時間,我們也透過科技,看見了虛擬世界帶來的可能性。 這一年虛擬商品蓬勃發展,NFT 的市場結合著各類藝術家的創作,在眾多的作品裡,除了各種創新創意設計,也不乏 LGBTQ 的討論,或是以性別流動的酷兒(Queer)為題的藝術作品。 寶博士與我們分享他的觀察,例如有一位電音 DJ 名為「XEDRA」,他是最早發行 NFT 音樂的作曲家之一。原本的他受到性別認同的困擾,甚至將自己的帳號暱稱取名為「zp1it」,象徵著「分裂」,暗示著分裂的自己。然而後來他在區塊鏈的創作世界裡找到認同,並將自己的稱呼替換成「she/they」,並且因為作品在 ppleasr 內得到認同,感動落淚。 「以 XEDRA 為例,在虛擬的世界裡,反而可以找回真正的自己。」 對寶博士而言,他希望,元宇宙可以是 multi-gender 時代的開始,如同 multi-nation 一樣。過往國族再真實不過,如今比特幣圈自成一「國」,而且可以不斷地在各個「國/幣/圈」之間跳躍,未來的「性別」也將會是,他在這篇文章中還有更深入的討論。  (性別議題:「我不是先生,請叫我高小姐!」跨性別者的自白:請從稱謂開始,尊重我們的需要) 在下一個科技奇點之前,我們可以先開始的是⋯⋯ 帶著多元共融的意念,如何開發、設計、使用科技工具,因此非常重要。「如果我們今天想像,用正確的方法帶著瞎子摸象,總有一天也能引出一條明路來吧?要守門,得先把人帶到門前,才有守門的意義;要引路,也得先讓人知道前方有門,才有引路的意義,兩者相輔相成。」 感觸良多的寶博士,給出科技典故,「一如 1969 年的 Dr. Ivan Sutherland 發明的第一個虛擬實境眼鏡,他將它取名為『達摩克里斯之劍』(Sword of Damocles)——一把讓國王擁有看似龐大威力的寶劍,掛在寶座之頂,彰顯皇者之力,實際上卻讓皇者如坐針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科技奇點的來到,究竟是自由的綻放還是末日降臨,只待引路人、行路者和守門之人是否足夠,若是人人皆盲目跌宕靡靡而行,那麼世界將會如《三體》作者劉慈欣所說的:人類社會要內捲,使得元宇宙的元,變為圓寂的圓,成了人類社會的終途末日,也不奇怪了。」 未來世界會是什麼模樣,需要人類社會更快的拋出多元共融的討論與思考,責任回到我們每個人身上,今天,就從對這些科技趨勢,更多一點瞭解、多一點討論開始。 感謝你一路對女人迷的支持與信任, 第五屆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GWIS,將在 12/4(六)隆重登場,這是 Womany 的年度盛會,今年,我們將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觸發自我覺察的影響力,原來無所畏懼地活出自己,就能成就多元共融的世界。 在這一天,我們邀請超過 12 位正在各領域發光的講者,分享真實的生命體驗,淬煉出五種生命力主題;在這一天,你將會擁有國際觀點、在地經驗,以及不同世代的真實故事分享;在這一天,你將因共創影響力而無所畏懼,成為自己與他人的光! 關於更多「第五屆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GWIS」連結請點我。 November 24,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nLofnE

「牠們帶來人類做不到的改變」陳奕君:進一步學習尊重生命,建立良好關係 https://ift.tt/3DSoZgr VERSE 陳奕君熱愛動物,在職涯轉換期擔任導盲犬訓練助理時,發現狗狗也賦予她心靈上的能量。於是她與夥伴創立「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由新北社企電商基地的空間出發,透過無盡關愛與陪伴療癒流浪犬的創傷,並培育牠們成為心輔犬,在動物互動教育中協助身心障礙孩童,讓同樣弱勢的生命為彼此帶來能量。 採訪這天,台灣心輔犬培育機構執行長陳奕君在車上打開視訊鏡頭,鏡頭另一邊的心輔犬戚風安靜地睡著。一個多小時後,訪談順利結束,戚風熟睡依舊,如此安穩待在她身旁的模樣,實在讓人難以想像當時離開動物之家的牠,曾經不相信並且深深懼怕人類。 圖片提供|VERSE 讓兩個社會「議題」成為彼此的解方 「戚風非常會撒嬌,奶茶很會叼取物品⋯⋯。」講起團隊的四隻心輔犬——戚風、奶茶、花茶、墨墨,親力親為的陳奕君對牠們各自的特性瞭若指掌。 紐約大學畢業的她,曾在美國與台灣擔任使用者體驗工程師,但對於工作的成就感來源,陳奕君內心總是有未竟的期待,「我有沒有實際上在這個工作裡面幫助到人?這對我來說很重要。」比起幫助客戶得到他們想要的手機,陳奕君更想把心力投注到社會中常常被遺忘的角落裡。 因此,自小就十分喜愛動物、也喜歡與人互動的她,開始思考是否能透過喜歡的動物來幫助人。 轉換跑道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擔任導盲犬訓練助理,在那裡,她看見一個又一個的視障者或寄宿家庭,因為導盲犬的協助與陪伴,建立起自信心、同理心。「我們很希望可以將狗狗的特質,帶給很多不一樣的人。」於是,心靈輔助犬的概念就從這裡出發。 並不是每一隻狗都適合培訓成為心輔犬,「心輔犬和其他工作犬的不同點在於,心輔犬全部都是從流浪犬當中培訓出來的。」這是陳奕君的堅持,她不只要幫助人,更要幫助那些曾經有過創傷的狗。「我們這四隻心輔犬,共同特質就是牠們都流浪過,都曾經很不相信人。」只要是曾到動物之家走過一遭的人,很難忘掉裡頭每一隻流浪犬的不安眼神。 這些流浪犬,大部分在外面遭遇過許多困難,創傷留下的行為問題,也導致牠們被領養的機率變得更低,「如果給像這樣子的狗狗更多機會,讓牠們能夠展現出原本的天分跟特質被大家看到,或許就能翻轉流浪犬污名化這件事。」 帶著這樣的信念,陳奕君和夥伴建立起篩選標準,包含耐挫力、環境適應力等等,更盡可能挑選台灣社會普遍較不喜愛的毛色與外型,期待透過培訓與一次次真實的互動陪伴,讓這些流浪犬重新願意接納人類,也破除大眾對流浪犬的刻板印象。 「我們是在解決兩個社會議題,一個是流浪犬,另一個則是特殊族群教育。」陳奕君說。 一邊是需要機會被看見的流浪犬,一邊是需要機會學習互動相處的人們,兩邊或許是世人眼中不完美的那一群,但又何妨?至少,我們可以陪著彼此一起成長。 圖片提供|心輔犬心流幸福研究室 陪伴彼此向前,牠們帶來人類做不到的改變 為了盡可能觸及到更多的人,陳奕君創業初期便決定要從教育的角度切入,實際進到教育場域,透過課程與教案、遊戲設計,帶領大家正確地跟心輔犬相處,進一步學習尊重生命、與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 不只是特殊族群,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的合作夥伴,還包含與新北社企電商基地連結的新北市社會局,雙方共同推出心輔犬長照、銀髮的互動療癒課程;此外,自閉症權益促進會、唐氏症基金會、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總會等機構,或是學校設置的特教班與資源班,也都是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的服務對象。 幾年的推動下來,好幾次,陳奕君看見心輔犬為孩子帶來的改變,也許是人類花好幾倍時間都做不到的。 例如曾經有一位腦性麻痺的孩子,因為參與課程,心輔犬就此成為他練習步行的動力。這個孩子原先上助行器得花至少十分鐘,為了戚風兩分鐘就上去了;原本 40 分鐘只能走兩公尺,為了跟戚風一起散步,他願意走上 20 公尺,只為下一次帶戚風散步,能跟牠一起走到更遠的地方。 圖片提供|VERSE 陳奕君看見心輔犬為孩子帶來的改變,也許是人類花好幾倍時間都做不到的。 還有一次,是媽媽帶著自閉症的孩子去便利商店時,發現他靜靜地蹲在地上,把撥一半的茶葉蛋分享給路上的陌生狗狗。原本很難理解何謂「分享」的孩子,這小小的舉動讓陳奕君聽聞非常吃驚,「因為這裡面有非常多課程中的動作細節,包含不出聲音、不叫、不突然站起來、不奔跑、把食物放在手心上而不是捏著。」 她一一羅列心輔犬課程所教的內容,孩子不只學會分享,甚至連這些細節都做到了。這是老師教了六年都學不會,但十堂心輔犬課程卻能夠做到這種改變。 創業女性要勇敢改變、支持自己 在創業之前,陳奕君其實曾面臨一段身心低潮。從小到大跟隨教育體制與社會期望走,終於決定要轉換跑道時,卻對未來方向陷入焦慮,最後也是狗狗們拉了她一把,「進入工作犬界那時候,我在心靈上真的獲得牠們很大的支持。」因為實際感受過帶來的力量,創立心輔犬的念頭也就更加清晰。 起初,陳奕君便決定要以社會企業的形式經營。 非常多新創團隊欠缺的資源,而她在創業這件事上也努力找尋各種資源,例如新北社企電商基地提供了空間等挹注,而後新北創力坊的創業課程等等,也大大幫助她在創業初期面臨的困難。「其實創業,就是所有的事情幾乎都要顧到,才不會死那麼快,我覺得這個是女性創業家很具有優勢的一點。」陳奕君提到,在台灣社會養成之下女性擁有種種後天優勢,包含同理心、建立關係與連結的能力、獲取資源的才能、面面俱到的特質,讓女性創業家不僅止於一般大眾想像那般,礙於家庭、生育等因素總是居於劣勢。 圖片提供|VERSE 陳奕君表示,所訓練的心輔犬都是從流浪狗中挑選。 「我覺得這可能跟整個台灣教育體制與氣氛有關,導致女性比較不敢發聲,或是比較不那麼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事情。」陳奕君提到,目前台灣的女性創業家仍算少數,但她仍想以自身經驗,鼓勵每一個還不敢為夢想發聲的女性,「勇敢是一件對女生來說很重要的事情,勇敢去嘗試,並且要懂得輔助自己。」 善用自我優勢,找到可以運用的資源,或許就能像陳奕君一樣,讓在意的議題被看見、社會的各個族群產生好的影響,不假他人,自己就能成為改變的起點。 新北女力・永續前進 論壇講座| VERSE ✕ 2021 New Taipei Woman SDG Power November 24, 2021 at 12:53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SoZgr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理察麥登的 5 種樣貌:《永恆族》男主角、《冰與火》少狼主、迪士尼王子、生性害羞? https://ift.tt/3oXaxgO Bella.tw儂儂 演出《永恆族》中實力最強的「伊卡利斯」的理察麥登,其實 11 歲就加入了劇團表演,長大後立志成為演員,演技精湛的他甚至得過金球獎戲劇類最佳電視劇男主角! 說起英國演員理察麥登(Richard Madden),你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形象是《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角色羅柏.史塔克,還是他撞臉「酷寒戰士」賽巴斯汀.斯坦(Sebastian Stan)的趣味軼事呢? 圖片|《永恆族》劇照 35 歲的男星理察麥登近期在《永恆族》演出戰術首領「伊卡利斯」,獨具魅力的演出讓他的名氣再次飆漲,我們就趕緊來看看他的介紹吧! 1. 童年時期是個羞怯的男孩 理察.麥登 1986 年出生於蘇格蘭埃爾德斯里,他為了要克服個性害羞,11 歲就加入佩斯利藝術中心的青年劇團,經歷了 10 多年的學習,讓理察.麥登更堅信未來要在演藝事業全力發展。 在就讀蘇格蘭皇家音樂和戲劇學院的同時,理察.麥登一邊唸書一邊在劇團工作,某天他在一場倫敦演出時吸引到環球劇團的青睞,欽點帥氣的他在露天舞台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扮演羅密歐,從此展開理察.麥登人生第一場巡迴演出。 2.《權力遊戲》建立知名度 圖片|《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劇照 畢業之後的理察.麥登曾在恐怖電影《聊天弒》參與演出,不過沒有掀起熱烈話題,直到他在經典美劇《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扮演史塔克家族的大公子,也就是「少狼主」羅伯史塔克,外型俊俏又有著領袖魅力,深受無數狂粉歡迎! 但讓影迷意想不到的是他在劇中的高潮「紅色婚禮」(Red Wedding)當中無預警領便當,讓許多影迷扼腕不已,卻又扎扎實實地讓他的名字被全球觀眾牢牢記在心底。 (延伸閱讀:《冰與火之歌》如果我的一生,只是為了幫家擦屁股而存在) 3. 迪士尼王子風靡少女 圖片|《仙履奇緣》劇照 魅力演員總是不寂寞,很快地理察.麥登又迎來演藝人生當中的代表作,2015 年的《灰姑娘》真人版電影《仙履奇緣》,他化身風度翩翩的白馬王子,再次瞬間俘虜了全世界的少女芳心。 理察.麥登和莉莉.詹姆斯這對高顏值的螢幕情侶,彷彿將人們腦中夢幻的童話故事在現實當中完美呈現,而比起莉莉詹姆斯以不科學的纖細腰隻掀起討論度,理察.麥登也以令人害羞的緊身褲造型讓許多觀眾印象深刻。 (同場加映:《仙履奇緣》影評:愛情不總是夢幻,灰姑娘從來不是公主) 4. 金球獎視帝備受肯定 圖片|《內政保鑣》劇照 而理察.麥登在美劇《權力遊戲》和電影《仙履奇緣》獲得全球觀眾矚目之後,他在 2018 年憑著 Netflix 英國政治驚悚迷你劇《內政保鑣》,演出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陸軍退伍軍人,任職於倫敦警察廳警備指揮科的要員保護組之後,被指派為雄心勃勃的內政大臣的私人隨扈。 該劇劍拔弩張的情勢和刺激緊張的劇情,討論度破表,不僅創下十年以來最高的 BBC 收視率,更讓理察.麥登一舉獲得金球獎戲劇類最佳電視劇男主角,演藝事業再度攀上高峰。 5.《永恆族》男主角紅遍全球 圖片|《永恆族》劇照 (推薦閱讀:性別平等、種族多元!解析 10 位《永恆族》角色:安潔莉娜裘莉、馬東石、理察麥登、陳靜) 2021 年理察.麥登演出漫威史詩級超級英雄電影《永恆族》,演出善於飛行,眼中發射宇宙能量光束的戰術首領「伊卡利斯」,劇中配對《瘋狂亞洲富豪》華裔女星陳靜,上演超過 5 千年的愛戀。 當理察.麥登被問到在感情中是否能和另一半在一起這麼久?麥登搞笑說道:「儘管陳靜很有耐心,但我想她應該沒辦法忍受我 5 千年」,可愛詼諧的反應讓他更加圈粉,縱橫戲劇圈 24 年,理察.麥登持續用個人魅力稱霸影劇圈。 原文出處:《永恆族》理察麥登你還不認識?少狼主、迪士尼王子到金球視帝,帥氣魅力男女通殺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二十一世紀最偉大流行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5月再度來台演出 拍《權力遊戲》不洗頭、得6年憂鬱症!史塔克公主10年蛻變《黑鳳凰》的勵志故事 November 23, 2021 at 11:3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XaxgO

《性別島讀》:關於性的轉型正義,在受傷與受害之間贖回自己 https://ift.tt/3xhHys7 聯經出版 從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到劉芷妤的《女神自助餐》,在對抗各種形式的性暴力時,文學以獨特的位置參與其中,幫助還原出所有性體驗的複雜樣貌⋯⋯ 文|葉佳怡 反性侵運動與文學 二〇一七年十月,美國的《紐約時報》和《紐約客》刊出了極具衝擊性的報導,根據記者調查,好萊塢有數十位女性工作者曾受到著名製片家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性騷擾或性侵害,一時之間輿論沸騰。 演員艾莉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也在推特上率先使用「#Metoo」的標籤,鼓勵大家藉此分享曾受到騷擾的經驗,因此引發了近年來規模最大的「Metoo事件」。 事實上,Metoo(我也是)這個概念早在二〇〇六年就已出現,當時是由塔拉娜.柏克(Tarana Burke)開始使用這個短語。 柏克因為曾受性暴力侵害,於是投入社會運動,二〇〇六年時,她在社群媒體 Myspace 上鼓勵女性說出受害經驗,而那正是第一波的「Metoo運動」。二〇一七年的事件發生後,柏克也獲選為《時代》雜誌的年度人物。 當然,女性或男性都可能成為性騷擾或性侵害的受害者,不過女性受害的比例比男性高很多。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從民國八十六年至一〇五年度的統計,性侵害通報案件受暴人數累計達十三萬一千一百三十四人,其中女性高達九成,女性被害者人數為男性的一〇・五二倍。 因此,無論是美國、臺灣或其他地方,大多是由女性發起類似「Metoo」的活動,而目的無非是希望藉由經驗的分享,一方面將受害者串聯起來,另一方面呼籲所有人一同正視問題的嚴重性。 而除了經驗分享外,文學作品也是探討此議題的重要管道。二〇一七年爆發的這波 Metoo 運動從美國逐步延燒到全球,各地迴響及討論的狀況不一,但可以確定的是,英文世界陸續有人整理出各種「Metoo書單」。 這些書單中常見的熱門作品包括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於二〇一九年出版的新作《證詞》(Testament),還有二〇一八年曼布克獎得主安娜.伯恩斯(Anna Burns)的小說作品《牛奶工》(The Milkman)。 愛特伍的作品向來聚焦於女性困境,《證詞》的系列前作《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也探討了墮胎議題,此作不但被拍成電影,許多女性運動者在爭取女性身體自主權時,甚至會在抗議現場披上紅斗篷、戴上白帽子,模仿故事中受壓迫女性的打扮,可說是文學作品與社會運動彼此互動的一個絕佳例子。 圖片|Photo by Kat J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性別選書|《我是金智恩》:南韓 Metoo,是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 辨識加害者與無聲的結構 回到臺灣,臺灣文壇一直以來也不乏探討女性困境的文學作品,比如一九八三年就有李昂的《殺夫》出版,其中的女主角在遭受丈夫的各種性暴力虐待後,以殺掉丈夫作為最血腥赤裸的控訴。 但確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比較少有作品探討婚家生活以外的性騷擾或暴力問題。不過隨著臺灣的性別意識逐漸抬頭,《性騷擾防治法》也於二〇〇六年實施,相關作品似乎更有了現身空間。二〇〇六年,胡淑雯的短篇小說集《哀豔是童年》出版,其中〈浮血貓〉就是一個小女孩遭到老人性騷擾的故事: 夏末的溽暑中,男人掌心冒汗,像肉食者分泌的唾液。要等到被揉得很煩很累很莫名其妙了,殊殊才懂得抽身。殊殊並不了解肉體的價值。她不知羞恥。假如她不怪罪那個人,大人們會說,是這女孩自找的。 不過,〈浮血貓〉這篇作品絕非純然的控訴,而是更幽微的辯證。相對於老人,女孩在性別及年齡上是弱勢,但這位老人又是比她更窮、更沒有未來的外省老兵。 老人確實誘騙女孩為自己手淫,但透過作者的鋪陳,我們又能感受到女孩對情慾的好奇心,她甚至早在遭誘導替老人手淫之前,就跟隔壁的哥哥有過一次出於好奇的性愛冒險。 小說中反覆出現一句話:「假如她不怪罪那個人,別人就會說,她是自找的。」比起女孩對性的好奇及渴望,人們更期望看到她表現出被動、純潔的姿態。大家認定她是受害者,然而她更感到受傷的地方,卻是自己在這個事件中完全沒有發言權。 而就在美國好萊塢爆發 Metoo 事件的前一年,二〇一六年六月的臺灣爆發了輔大性侵爭議,一位男子在網路上公開發文,表示女友在二〇一五年遭到另一位同學性侵,但兩人就讀的心理系卻沒有妥善處理,社會科學院院長夏林清甚至還要求受害學生:「我要聽你做為一個女人,在這件事裡面,經驗到什麼!不要亂踩上一個受害者的位置!」 此事件在網路上引起激烈論戰,媒體也參與報導,夏林清在九月底被暫停職務,加害人後來因為強制性交罪遭判三年六個月,於二〇一八年三月全案定讞。 而在這次事件中,最受到廣泛討論的主題之一,就是什麼算「踩上受害者的位置」?女性若想奪回話語權,就必須「擺脫」受害者的身分嗎?認定自己為受害者,會更鞏固自己是弱者的地位嗎? (延伸閱讀:性別選書|「是妳自己先上傳照片的吧?」寫在 N 號房之後:別要求受害者「像個受害者」) 就在相關討論稍微退燒之際,二〇一七年二月,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出版,其中講述了女學生房思琪遭到男老師長期性侵害的故事,同年四月,林奕含自殺,她的父母透過出版社發表聲明,表示書中講述的是女兒親身經歷,臺南地檢署隨後也以疑似涉及妨害性自主起訴故事中影射的加害人,也就是現實生活中的補教名師陳國星。不過因為無具體事證,最後確定不予起訴。 於是早在好萊塢之前,臺灣的 Metoo 能量便已開始醞釀。在兩次事件期間,許多女性都在網路上分享自己曾受性侵或性騷擾的經驗,一則則都彷彿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預言、改作或續寫。 當然,無論小說是否影射了作者自身的經驗及感受,《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都是臺灣極少數以性侵受害女性為主角的故事。在故事中,林奕含提出跟胡淑雯〈浮血貓〉一樣的控訴:「他發現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強暴一個女生,全世界都覺得是她自己的錯,連她都覺得是自己的錯。罪惡感又會把她趕回他身邊。」 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出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故事中除了房思琪受到性侵,還有另一位女性伊紋長期受到丈夫家暴,兩人首次隱晦地彼此坦承受暴經驗時。 伊紋說了,「我們都不要說對不起了,該說對不起的不是我們」。根據故事脈絡,該道歉的是傷害她們的男性,但若將社會的禁忌感一起放進來看,我們會知道,真正必須有所改變的是從家庭到社會的整體結構,其中甚至包括那些默許、協助加害者的女性。 (推薦閱讀: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後,正視性侵,你需要知道的十件事) 與性和解 時間來到二〇一九年七月,張亦絢的短篇小說集《性意思史》出版。不過在談《性意思史》之前,我們得先談談張亦絢這位作家。在臺灣文壇,張亦絢一直是透過故事探討性別議題的重要小說家,二〇〇一年和〇三年,她分別出版短篇小說集《壞掉時候》和《最好的時光》,其中訴說了女同志的感情世界及女性的情慾生活。 之後她在二〇一一年出版《愛的不久時》,二〇一五年出版《永別書》,兩部小說都提到誘姦的主題,但她也用不同細節反覆強調,「強暴靠的不是性器官,而是心」。 比如明明父親強姦了女兒,母親卻為了維護「家庭幸福」,將父親的照片寄給離家的女兒,這也是一種強暴。此外,張亦絢也細緻探討了強暴這項行為內含的權力遊戲: 強暴者所摯愛的,是這個東西—在殘酷的權力遊戲中勝出,不是做為一個單純的勝利者,而是即使嚴重破壞規則,也沒有被逐出遊戲的勝利者。—特—權—者。他是立法者,用他的法對抗既定的法。——張亦絢,《永別書》 這樣一個作家,在《性意思史》的前言提起了林奕含。她強調此書不是對林奕含事件的回應,但仍指出:「這個事件的影響是,使我感到為少女而寫(但也並不排斥其他讀者),為性處境而寫,有其刻不容緩的急迫性。」相對於前兩部作品,《性意思史》反而沒有談誘姦,而是女性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性啟蒙體驗。 張亦絢當然明白,只要這個社會遵從父權結構的秩序,讓男人或擁護這個結構的女人繼續擁有「特權者」的地位,受害者就會不停產生。然而,若想改變結構,除了推動相關立法或說出受害經驗,也必須為女性「充權」(Empowerment)。 充權又有賦權、培力等譯法,此學術詞彙有各種定義,但大致來說,是透過心理、社會或政治不同的路徑,幫助弱勢或受汙名化的族群擺脫無力感。 確實,充權能幫助女性離開受害者的位置,然而如何從肯認自己身為受害者,到真正獲得離開的力量,卻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 張亦絢則是透過文學的視角,讓女性重新凝視自己身上生氣蓬勃的性能量:性不但不令人羞恥,還非常多樣而美麗,「妳生命中沒有一個性,是跟另一個性,一模一樣的⋯⋯。它們從不重來,一朝一命」。 圖片|Photo by Nguyen Thu Hoai on Unsplash 同時在這幾年間,直接探討女性性處境的文學作品開始以更高的頻率出現。二〇一八年六月,楊婕在《聯合報》副刊上發表一篇散文,題名為〈我的女性主義的第一堂課〉,談及前男友在關係中對自己身體及精神上的控制及侵害:「我曾以為我深愛他,其實只是受害者為了活下去,對加害者的信仰。」 同年十二月,李維菁出版散文集《有型的豬小姐》,其中就有兩篇談到女記者在採訪時受到性騷擾,比如有男醫師在受訪時直接評論「沒想到平面記者也長得這麼好看」。 二〇一九年九月,李屏瑤出版散文集《台北家族,違章女生》,其中的〈紙山〉談及成長過程中遭遇的性騷擾,並點出這幾乎是所有女性的共同體驗:「第一次被摸屁股的時候我國中。不太早,也不太晚,大概是中間值。」 另一本與此風潮相呼應的作品,是劉芷妤於二〇二〇年四月出版的《女神自助餐》。這本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八篇故事,每篇都講述女性處境,其中〈同學會〉的女主角夢到參加同學會,在夢中,她緊張地想避開曾騷擾她的男同學,又忍不住在人群中尋找傳說中被已婚男教官甩掉後自殺的女同學:「她也想起,那張臉其實不是她二十年前的同學,是每天上班公車站旁那個早餐店老闆娘的女兒,只是發生了幾乎一樣的事。」 (推薦閱讀:劉芷妤專文|比起可愛女人,為什麼更願意成為見鬼的女性主義者?) 透過這樣一段歷程,我們彷彿看到「性」在臺灣進行轉型正義的可能:一方面辨識出加害者及其所屬體系,一方面尋求療傷及和解。從胡淑雯的〈浮血貓〉開始,我們看到女性在受到性騷擾時,其實是受到雙重壓迫:她確實是受害者,但這個受害者的樣貌非常單一、扁平,沒有她本人參與討論的空間。 然而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及許多其他作品中,我們看到受害者的各種樣貌,聽到她們的不同聲音。受害者或許在結構上是弱勢,但絕非毫無反抗能力的弱者。 至於要如何療傷,如何和解,我們則有《性意思史》提供出一種可能的途徑。尤其針對同名的〈性意思史〉這篇小說,張亦絢表示「知識不是重點,只要心智不受打壓,求知並不難,我希望完成一個『反打壓少女心智』的性心理基礎」。 於是,在對抗各種形式的性暴力時,除了透過社會運動發聲及爭取權益,文學也以獨特的位置參與其中,幫助還原出所有性體驗的複雜樣貌。 Metoo 運動是幫助大家尋找夥伴,但即便在同樣的陣線中,每個人仍有各自的美麗,而或許正是文學的力量,能幫助我們的吶喊變得更厚實,進而贖回一切的 Me only。 參考書目: 李屏瑤,《臺北家族,違章女生》(臺北:麥田,二〇一九)。 李維菁,《有型的豬小姐》(臺北:新經典,二〇一八)。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臺北:游擊,二〇一七)。 胡淑雯,〈浮血貓〉,《哀豔是童年》(臺北:印刻,二〇〇六),頁八一—一二二。 張亦絢,《永別書》(臺北:木馬,二〇一五)。 張亦絢,《性意思史》(臺北:木馬,二〇一九)。 張亦絢,《愛的不久時》(臺北:聯合文學,二〇一一)。 楊婕,〈我的女性主義的第一堂課〉,《她們都是我的,前女友》(臺北:印刻,二〇一九),頁一四二—一五二。 劉芷妤,《女神自助餐》(臺北:逗點文創,二〇二〇)。 本文摘自《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由聯經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 November 23,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xhHys7

專訪 WOW 國際女性藝術節 Jude Kelly:相愛的人,更要敢展開尷尬對話 https://ift.tt/3DKc4gs 女人迷主任製作人 婉昀 Wanyun 女人迷邀請到 BBC 百大最具影響力女性 Jude Kelly 受訪,她曾以一場超過 130 萬人觀看的 Ted Talk,揭開人類打從以繪畫傳遞思想之始,女性藝術史,已經與人類歷史一樣悠長。 在日常生活裡,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藝術實踐,在你的想像裡,究竟有哪些? 2021 年 WOW  (Women of the World) 世界女性藝術節來到台灣高雄舉辦,我們邀請 WOW 創辦人 Jude Kelly 受訪,與我們聊聊 WOW 國際女性藝術節 11 年來的發現,以及每個人都可以展開的藝術實踐。 Jude Kelly 曾任最具影響力的現代藝術機構之一「倫敦南岸藝術中心(Southbank Centre)」藝術總監長達 13 年。辭去職務後,全心投入 WOW 基金會,從 2010 年至今舉辦世界女性藝術節 11 個年頭,足跡遍及全球 6 大洲 17 個國家、超過 300萬名參與者。 圖片來源:WOW Foundation 授權 Jude Kelly 在藝術領域展開性別倡議,我們好奇,在 11 年的時光裡,他在全球尺度上看見哪些顯著改變?又有哪些狀態根深蒂固,需要從根本撼動。 女性主義曾是被丟棄的語言,如今女孩們能指認父權 今年 67 歲的 Jude Kelly 遠在英國,我們越洋連線,視訊接通,那是英國上午九點,一天之始。她坐在家中窗邊,揮揮塗著黑色指甲油的手笑說「叫我 Jude 就好囉!」 端起馬克杯,喝一口茶,Jude 緩緩分享 11 年下來她的觀察,「女性與性少數不僅推動社會改變的進程,我們在藝術領域觀察到最顯著的改變,是人們在給出自己聲音時,更堅定、更當責,女性藝術家愈來愈勇於表達觀點,在全球尺度上也更為團結。」 她剛開始創立 WOW 時,人們對女性主義不感興趣。「那曾是一個被丟棄的語彙。當然,現狀改變和許多悲劇有關,我們看見性暴力仍每日發生、馬拉拉被槍擊、#MeToo 運動在這時代仍是必要;在藝術領域,女性喜劇演員、編劇、小說家漸漸願意說出自己的故事。人們開始問,為什麼年輕女性仍在受這些苦,這不可能是對的。」 圖片來源:WOW Foundation 授權 大眾文化裡,人們開始針對性別問題,產生對話,那令 Jude 深深振奮,也是她持續的動力。「我看到事情真的開始改變,短短一生之內看見變化,是令人興奮的事。」 有人問,你是樂觀主義者嗎?她這樣回答,「我繼承了前輩抗爭的成果,例如女性受教權、生育權等女性曾被剝奪的權利。輪到我的時候,希望可以一起替下一個世代爭取更多,我相信可以做到,因在這一生,我已經見證變化。」 人類誕生的時刻就有藝術存在:原始洞穴藝術,也有女性身影 如果你看過 Jude Kelly 超過 130 萬人觀看的 Ted Talk《Why women should tell the stories of humanity》,你會發現,打從人類開始使用繪畫傳遞思想,女性創作的藝術與觀點,已經與人類歷史一樣悠長。 Jude Kelly 說,問題並不在歷史上沒有女性藝術家,「問題在於,女性藝術家在一直存在,但始終不被肯認慶祝,或總被歷史邊緣化遺忘。」這是 Jude Kelly 希望透過 WOW 世界女性藝術節著手改變的,讓更多女性經驗在藝術中現身、進入歷史進程。「現在人們知道,如果沒有女性藝術家,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始終是閉上一隻眼的狀態。」 與此同時,當代女性藝術家也帶來更多清楚的論述,關於女性成為藝術家為何總是困難,WOW 串連在全球各地不同藝術家,展開討論與分享。 圖片來源:WOW Foundation 授權 Jude Kelly 提到,在部分社會或家庭中,僅有男性被鼓勵追尋夢想、為個體奮鬥。「社會並不期待女性去追尋自我,不鼓勵女性將夢想實踐作為命定的奮鬥。當男性決定展開個人追求,人們會圍在他身邊支持,當女性決定這樣做,支持系統較少,社會問更多的『為什麼』、要求更多理由,把更多懷疑與質問,置入女性大腦中。」 她舉具體例子,婚育生子。Jude 說,「過去這十一年,在全球尺度始終沒有改變的,是女性被預設的『育兒』責任。不論你做什麼,皆會在不同場景遇到生子的社會期待。生了孩子,被自動被設定為『主要照顧者』。成為阿嬤,又再度成為育兒照顧者,這至今沒有改變,需要更基進的變化。」 女性因此更需要一個彼此串接的環境,也需要不斷的培力,「不能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這社會的預設值是父權的,始終是圍繞著父權系統建置,它總會想辦法找到方法去鞏固自己,因此我們總會看見各種反動勢力的反撲,這有時令我感到憂心。」 但她也轉念說,不必太喪氣,「年輕女性已經知道該有的權利樣態、在有一定公平性的世界裡活過,如有人嘗試把這些權利奪走,你會非常憤怒,你會行動。」他眨眨眼,「就如女人迷的存在,就是一個正面的例子啊。」 不要害怕與你愛的人,展開有點尷尬的困難對話 不論是女人迷,還是 WOW 基金會,我們都共同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影響力能做出改變。我們也請 Jude Kelly 給出一個「每日都可以嘗試的日常練習」,她想了想,給出她的洞察,「我想,多數人都共有的一個狀態是,相對於在公領域的性平表述(outside position of equality),在私領域的現實中(inside reality with our relationship) ,行動上往往更困難。」 她說,這是一個普世現象,「在藝術創作、新聞撰寫、公領域討論中,女性大多能大方談論哪些事情該要改變,但在與我們的父親、兄弟、男友、伴侶互動的日常,往往傾向避免衝突。」 「我們都知道,當你與愛的人在一起,你會不想展開這令人尷尬的對話,誰照顧孩子、誰煮飯,這些小小的事情,看起來很小,但集合起來,都在強化這個機制,要時刻維持(信念),是很困難的。」 親密關係,是女性主義實踐與溝通,最重要的場景之一,在自己的生活中,去關注這些微小的時刻,「去改變這些生活領域裡看起來小小的事,那需要勇氣。」 展開有點尷尬的困難對話,作為日常生活裡的藝術實踐。在親密關係中,主動邀請、展開討論,每天都能開始透過對話,重新認識自己的想要、認識自己的憂懼,也願你驚喜發現,你身上已具備足夠勇氣。最重要的,給身邊人一個機會,與你共同創造更永續、更值得期待的親密關係。 November 23,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Kc4gs

專訪台灣首位女性極地旅遊探險員陳芊華:做一個母親,也不放棄數位遊牧旅居 https://ift.tt/3CL8j96 Krach Chiu 理想與現實真的只能妥協嗎?專訪 Sylvie,我們在她身上看到許多選擇從來都不是「犧牲」,而是「豐盛」,在不同的身份轉換中,她是如何往自己的理想之路邁進呢? 你有想過,極地旅遊探險,可以成為一種職業嗎?如果你對極地旅遊也有憧憬,你可能會好奇,什麼樣的特質才適合這份工作,而極地旅遊的生活型態又會是怎麼樣呢? 「極地旅遊就像是浪人生活,」台灣首位女性極地旅遊探險員 Sylvie,不假思索地說,話語中帶著她對極地生活的熱忱。 從小就喜歡旅遊的 Sylvie,很早就立志往相關產業發展,家人朋友曾說,你這樣像顆浮萍,真的好嗎?Sylvie 想,試了才知道。畢業後,她毛遂自薦,踏入旅遊產業。 在一次機緣中,Sylvie 有了機會到極地實習,在當時的旅遊業中,是鮮少的經驗,也讓她之後的職涯與極地緊密連結,承接許多相關工作,如,觀光推廣,旅遊業務,甚至加入旅遊探險隊。 特別的職涯經驗,也讓 Sylvie 面對許多外界質問。觀念較為保守的旅客曾問她:「你一個小女生,怎麼會在這工作?很辛苦,外面那麼冷,你的家人 OK 嗎?」她說,她並不柔弱,也不怕冷。在這份工作裡,不免也有些刻板印象,認為極地工作不適合女性,不然就是從事此行業的女性個性彪悍,較為衝動。 會有這樣的印象,是因為極地旅遊探險隊,男性組成更多,甚至有極地科學家。然而,在這樣的職場環境中,一位德國籍隊長安雅(音譯),顛覆了有別於過往的既定印象。 「她很和善、溫暖,但當有人越界時,她會讓你知道不可以。那不是兇,是堅定。」Sylvie 從安雅身上,看到女性領導者發揮的影響力,她不需要強硬強壓,而是透過理性溝通,以柔克剛,將決策闡釋清晰,用行動說服他人。這樣的特質,也讓質疑過她的男性,放下成見。 (同場加映:紐西蘭總理阿爾登:我不想要成為「女人無所不能」的代表,但我明白女性前程無可限量) 你無法改變別人的時候,就調整自己 Sylvie 提到,極地旅行探險工作,最大的挑戰其實不是來自極端的環境氣候,主要還是來自於人的協調溝通。 她娓娓道來,某一次由於氣候、行程等因素,船隻無法順利航行至南極圈,船上的乘客,有律師、有法官,認為自己被騙,怒火中燒。在旅客幾乎是華人的清況下,Sylvie 擔任起溝通橋樑。「極地探險員的工作,不只有開船、講解,還需要與乘客溝通,」在眾人的指責聲浪中,Sylvie 重振旗鼓,擬定新的行程方案,雖然飽受壓力,卻也磨出 Sylvie 的能耐。 極地探險員在航行中,需要長時間面對同一群人,雖然是旅遊,以客為尊,但極地的外在條件隨時會變,也必須要盡快與乘客產生新的共識。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免有些夥伴難以承受,Sylvie 提到,隊長會請夥伴處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再出發,因為一旦上了船,是無法任意逃開的,唯有靠自己調適排解。 你無法改變別人的時候,就調整自己。 HYT 寰宇萃美旅遊行銷公司創辦人 陳芊華 然而,也不是每一次調整,都如此順遂,在職涯路途中,不免有讓 Sylvie 感到挫折的地方。她笑說,最大的挫折之一,是在第一份工作被升遷。 在台灣,管理職往往是交給能力好的工作者,獎勵型升遷。但是管理與獨立工作截然不同,不再是單打獨鬥,而需要帶動整個團隊,讓所有人都願意為團隊目標付出,同時也需要進行部門內外溝通。不僅要把事情做好,也得花更多時間做人。 經過 3-4 年的主管職經驗,Sylvie 漸漸發現自己喪失對工作的熱情,尤其當不同部門夥伴的目標難以一致時,「我也可以同流合污,把自己變得不是自己喜歡的樣子。但,人生是你自己的,與其一直糾結,一轉身,就海闊天空。」她決定在自己討厭這份工作之前,選擇離開。 也許這樣灑脫的性格,旅遊這個職業是療癒 Sylvie 的最佳解藥,或許有些人事難盡,但每次旅遊都是面對不同新的人、新的事物,職業倦怠也從來不來自於旅遊本身。 修復自己的方法,就是再次旅行。Sylvie 最喜歡的,就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待在東格陵蘭。有別於南極的觀光擁擠,此地沒有太多動物,周圍盡是諾大的冰川、冰山還有極光。當下,Sylvie 讓自己浸淫在冰山剝落的聲響之間,讓內心漸漸平靜。 (延伸閱讀:彭樹君專文|靜心是靠近自己的過程,看見內在那朵最美的花) 做一個母親,也可以不放棄旅行 旅遊業在 Covid-19 的肆虐下,讓 Sylvie 與夥伴,有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生活節奏。「之前,探險員的人生是追著太陽走,」Sylvie 笑著說,所有的旅遊都是當地的夏天,當南極的行程結束,一個月後轉戰北極,此外 Sylvie 還有其她推廣工作。 但在這次的疫情下,Sylvie 與先生決定邁入人生下一個階段,一個與她先前的生活截然不同的變化——成為母親。 「我現在都開玩笑,我是斜槓辣媽。」會說斜槓,是因為 Sylvie 期望新的身份,是更加豐盛她原本的生命,而不是犧牲。雖然確實因為孩子,又加上疫情,暫時無法說走就走,但 Sylvie 與先生仍會安排外宿旅遊,找到三個人的最大公約數,為生活創造儀式感。 Sylvie 給人的感覺一直是很做自己,但說起「做自己」她笑說自己其實仍有包袱,即使家庭教育開明,但在主流社會的影響下,仍不免有些價值觀念束縛著她,例如,她的年齡,在台灣社會脈絡中被認為屬於晚婚,結婚後又會被問她什麼時候要生小孩,成為母親後,又被要求要有當媽的樣,Sylvie 承認她還是會在意這個言論。 「我懷疑我有產後憂鬱症。在親餵孩子的期間,別人一句無心的:你親餵小孩怎麼還跟你不熟、小孩是不是沒餵飽、乳汁是不是不夠,都讓我備受打擊、挫折感很重。」這些言論讓她自責是不是缺乏母愛,所幸在神隊友以及和小孩日益親暱的過程中,漸漸找回自信,不久前 Sylvie 還和先生說:「我們可以再生第二胎!」這樣的想法連她自己都驚訝,但在新的身份中,Sylvie 感覺快樂與幸福,「現在有小孩我很開心,希望我可以成為她的模範,以我這位媽媽為傲!」 這一路身份轉換,在不同經驗之中,她不斷摸索學習如何「成為自己」,對 Sylvie 來說,「成為自己」是隨時隨地都覺得輕鬆,沒有壓力的狀態。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人成為母親,就是不一樣的母親。」主持人婉昀提到,這也是為什麼女人迷希望透過專訪不同女性的故事,擴張大眾對母親的想像與定義,也讓即將成為這個身份的人,知道自己也可以活出自我,在家庭與自己之間,不是只有委屈犧牲,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理想的模樣。 (推薦閱讀:世上沒有理想母親!用最真實的自己與孩子連結,親子關係也能親密自在) 創造儀式感,享受日常 面對身份與經驗的轉變,加上疫情影響,現在無法像過去自由出國,然而 Sylvie 依然沒有中斷她的生活體驗。她說,她喜歡住飯店,也喜歡到咖啡廳沉澱自我,偶爾她還會俏皮地假裝身在國外,或是偽裝成商務人士入住飯店。 Sylvie 透過生活中的小儀式,給自己一個角色扮演、享受日常,不只在生活上透過氣味、溫度,回想愉快的回憶,也會刻意創造樂趣,沉浸其中。 在這段時間裡,Sylvie 也多了一個過去較少的體驗——追劇。過往四處旅居的狀況,較少有時間觀賞影視作品,在這段其間,有兩部戲劇令她感同身受。第一部是韓劇《產後調理院》,講述女主角事業頗有成就,但因為懷孕、入住月子中心,開始有了不同的生活體驗,這讓當時深受產後憂鬱症所苦的 Sylvie 有個抒發出口。另外一部則是《找我經紀人》透過劇情中的快速工作節奏,讓 Sylvie 可以感受到過往的工作強度,也讓燃起過往的幹勁。 最後,Sylvie 提到,每個人每天都要給自己一段時間,不是睡覺、不是滑手機,可以是運動、聽音樂、喝咖啡,讓自己慢下來,就算是在咖啡店純粹發呆看別人也好,全心全意地和自己相處。「不要覺得抽不出時間,或不做什麼事情不自在,就是什麼都不做,留一個時段給自己。」不用管別人怎麼想,去做一件你自己覺得快樂好玩的事吧。 女人迷原創 podcast 節目「迷人配方」,節目第一季〖 厲害的人,與他們的產地 〗,邀請來自各個領域、擁有拿手絕活的人物,和我們分享他們的獨特故事,以及生活中的祕密配方,歡迎你跟著我們聆聽和偷學,把配方帶走。 攝影|蔡佳蓁 專訪|Wanyun November 23,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L8j96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成為坪林的一部分,擁茶鄉女性的獨立」吳姝嫻讓更多人看見坪林的美好 https://ift.tt/3CIKT4k VERSE 上台北念設計、原本一心想在都市闖盪的吳姝嫻,為什麼選擇來坪林發展?吳姝嫻跟著另一半蔡威德來到坪林,只為了為期一年的地方創生專題,不過卻待出感情,兩人分工合作,共同推動坪林的地方創生已屆八年。 外鄉青年的她落地深根,將自己的設計專長發揮得淋漓盡致,從在地體驗工作室「金瓜三號」出發,一路發展出茶點品牌「來點茶」、與坪林茶青合作的「新茶世代」到農創茶食空間「坪感覺」,為歷史悠久的坪林茶鄉注入活化新血。 她笑稱:「我是因為談戀愛而來到坪林,完全是緣分使然!」2013 年夏天,就讀研究所的蔡威德到坪林做地方創生專題,邀吳姝嫻同往。兩人在坪林待了近一年,與茶農搏感情,努力融入在地,也看見了這座茶鄉小鎮的美好與哀愁。 圖片來源|VERSE 在 1970 年代茶葉外銷中斷、內銷主力轉移至高山烏龍之後,坪林的包種茶產業走向沒落。而作為水源保護區,雖讓坪林保有豐饒的自然之美,卻也限制了開發與產業轉型,青壯人口紛紛外移到都市尋求工作機會;2006 年雪山隧道開通取代北宜公路,再讓公路中繼站坪林流失觀光人潮。 越是深入坪林,兩人越意識到坪林的命運翻轉,必須有更全面、深度的策略,因此原本以蔡威德寫論文的一年為限的坪林專題,在吳姝嫻的主張下,正式成為兩人的事業。「當時我就是覺得,我們還可以在這個地方做更多事。」她得意地說:「我們會留在坪林,是我推了一把!」 圖片來源|VERSE 吳姝嫻推動坪林的地方創生已有八年。 金瓜三號為起點,摸索坪林新生之路 2014 年 6 月,吳姝嫻與蔡威德在坪林金瓜寮的據點成立在地體驗工作室「金瓜三號」,對外提供茶山體驗遊程及旅宿,對內則向茶農提供設計與整合行銷服務。 茶山體驗包括從晨間溪邊野餐、坪林老街巡遊、茶農導覽等生態觀光的「一日小旅行」,以及帶著民眾走進茶園體驗種茶、製茶的茶農農務日常的「深度體驗」。這些旅程安排,背後全是兩人與茶農長時間磨合的成果。 「坪林人力不足,很多茶農必須從種茶到製茶一個人做完,每到製茶季就忙得沒日沒夜。我們花很多時間觀察他們的作息,才知道要怎麼跟他們溝通、怎麼整合他們的農閒空檔到我們的遊程。」吳姝嫻說:「坪林人也不太有發展觀光的意識,很多外地人到坪林想認識茶也往往不得其門而入,所以我們就像是扮演一個坪林和外界溝通交流的平台,讓雙方有機會遇見彼此。」 茶山體驗備受好評,關鍵之一來自吳姝嫻的創意農食,她受到旅居金瓜三號的義大利退休廚師啟發,依 24 節氣選用地產食材及在地元素,創作展現坪林風味的料理。另方面,體驗之旅的伴手禮,是改良坪林常見茶副產品「茶糖」,配上色彩活潑的包裝設計,發展而成的茶點品牌「來點茶」。 金瓜三號不僅致力呈現坪林的美好,在經營幾年後,也開始投入開創坪林的新價值。兩人爭取到農委會青年回留農村計畫的支持,與坪林青年茶農合作,策展 2018 年新北好茶節的推廣活動「新茶世代」,為青年茶農打造充滿時尚感的茶職人形象,規劃市集的視覺呈現及現場茶席體驗,並主導坪林的導覽地圖及網站的設計。 新茶世代堪稱一次成功的嘗試,不僅形塑了坪林的煥然新貌,也凝聚坪林茶青投入參與地方事務的向心力。吸引青壯人力回流共同參與,也將觀光客與消費帶回坪林,坪林發展的根本問題出現生機。這是吳姝嫻與蔡威德為坪林摸索出,專屬於當地的創生策略。 與在地共好創「坪感覺」做更大的夢 2019 年夏季,兩人為更完整傳遞理念而承接坪林老街上 150 年歷史的石頭老厝,開設農創茶食空間「坪感覺」。延續了金瓜三號的品牌脈絡,坪感覺除了茶食饗宴,同時也展示地方故事、私房選茶及小農產品直賣,並有一日遊程「茶山小旅行」及不定期活動。 坪感覺位於坪林老街,和金瓜三號的偏遠位置不同,兩人不但更重視在地關係的經營,也更強調「與在地共好」,雇用在地的兼職員工,約六至七成的食材與選品由坪林在地供應,採購過程也盡量照顧到各方,謹守雨露均霑的公平原則。 店休時,三樓活動空間提供茶青作為聚會場地,吳姝嫻更是為坪林人開設花藝課,回饋在地並促進交流。 「坪感覺是一個更完整的空間,我們想藉這個空間告訴旅人,透過茶、料理、旅遊感受坪林的一切,然後覺知自己跟坪林、土地與大自然的關係。」吳姝嫻說。 圖片來源|VERSE 農創茶食空間「坪感覺」於 2019 年夏季開設,延續了金瓜三號的品牌脈絡。坪感覺是一個更大的舞台,讓吳姝嫻可以盡情一展己長──以美感主導坪感覺的空間陳設與花藝裝飾;開發了更多款展現坪林風味的茶食料理,同時也和烘焙師的夥伴研發一系列茶甜點,像是備受好評的包種茶卡龍、茶拉米蘇及茶肉桂捲等。 最近更是發想茶的 little fining dining「茶山宴」,由吳姝嫻主導設計令人耳目一新的茶席料理,以茶、蔡威德試做的發酵茶飲及茶調酒佐餐,希望在坪林提供一個更具儀式感的美味體驗。 但吳姝嫻也承認,坪林的觀光人潮比起其他老街依舊遠遠不及,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在茶山體驗方面,他們也樂見茶農獨立帶導覽,一起為推廣坪林而努力。但 2021 年 5 月中旬突然爆發的 COVID-19 疫情,又重挫原本略見起色的坪林觀光產業。 成為坪林的一部分,擁茶鄉女性的獨立 因禁止內用,吳姝嫻與蔡威德開始提供「坪安餐」外送服務。不忘「共好」原則,在坪安餐及茶甜點的訂購表單加上地方特產,許多曾到訪金瓜三號及坪感覺的客人踴躍訂購支持,讓吳姝嫻得到堅持下去的勇氣。最讓她感動的是,是在地人得知她要送餐給榮總醫護,爭相以自己的茶葉蛋和茶粿為坪安餐「加料」。 「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我們多年的努力被坪林人認同,因為他們知道坪感覺可以把坪林的好推得更廣更遠,我對他們的心意充滿了感謝。」 戲稱自己是「坪林 WuberEats 」,吳姝嫻每日與夥伴準備完訂餐,便和蔡威德分頭配送,獨自開車在市區跑。吳姝嫻說在坪林生活幾年,擁有了坪林女性的氣場。 吳姝嫻說自己原本就個性獨立,在坪林生活幾年,更擁有了坪林女性的氣場,在坪林,男性專心做好茶,其他一切全由女性扛下,「不知道為什麼坪林的女人都有一種氣場,我現在大概是那種人吧。」吳姝嫻說,坪林讓她覺得很自在,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吳姝嫻認為,是坪林選擇了他們,而不是他們選擇了坪林,很幸運地一直都被當地人和遊客支持著,「坪林真的是一個很美的地方,我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看見坪林的美好。」 吳姝嫻初心不變,透過被看見,她仍持續努力讓坪林在重生中迸出火花,長出更多樣貌,使茶鄉的地方能量綿延下去。 新北女力・永續前進 論壇講座| VERSE ✕ 2021 New Taipei Woman SDG Power November 23, 2021 at 12:02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IKT4k

行為心理學:為什麼大家喜歡,我就不想要了? https://ift.tt/3CAzcg4 時報文化 有時大家做的選擇,你也會跟著選,但在某些情況下,當其他人選了,你反而故意做出不同的選擇。例如:喜歡的樂團紅了之後,你是否曾說出:「他們以前的歌比較好聽」呢? 文|約拿.博格 兩位消費心理學家假扮成提供啤酒試喝的服務生,讓同一桌的客人有機會試喝四種啤酒——濃度中等的紅麥酒、黃金拉格、印度淡麥酒和巴伐利亞夏日啤酒。客人挑選自己想喝的酒,可以免費試喝四盎司。 免費啤酒?大部分的人都踴躍參加。 圖片|Photo by engin akyurt on Unsplash 酒喝完後,客人要回答兩個問題:他們多喜歡喝到的酒?想不想挑另一種? 這場實驗有一個細節不一樣,有一半的桌子是一般的點餐流程,由服務生提供酒單,介紹每一種啤酒,接著一一問同桌的人要喝什麼。 另一半的桌子則是私下點酒。服務生依舊提供酒單,介紹每一種啤酒,但每一位客人把自己要的酒寫在紙上,摺起來交給服務生,別人不知道他們點了什麼。 兩種點餐情境幾乎一樣,每個人得到相同的啤酒選項,聽到同樣的資訊,唯一的不同只在於每個人做選擇時,一組知道別人選了什麼,一組不知道。 (延伸閱讀:神隊友上路|作家藍白拖:新手爸爸們,育兒路上你需要啤酒和耳機) 不過研究人員分析資料時,發現兩組之間有驚人差異。知道別人點什麼的人,對於自己選的酒,大都較不滿意,後悔的可能性是三倍。 為什麼?因為很多人為了不跟別人重複,沒點自己平常喝的酒以免「撞酒」。 各位可以想像,三個人一起出去喝酒,保羅喜歡淡麥酒,賴瑞想喝拉格,彼得也喜歡淡麥酒。如果他們私下各自點,不曉得其他人選什麼,他們會選自己想喝的酒。保羅和彼得會喝到淡麥酒,賴瑞則喝到拉格。 然而如果是大家一一說出自己要點什麼,後點的人可能很尷尬。保羅點淡麥酒,賴瑞點拉格,接著輪到彼得,他也想點淡麥酒,但保羅點過了,點一樣的好像不太好,就像你不想跟鄰居買同一幅畫。 彼得可能出於這種心理點不一樣的酒,就算必須點自己沒那麼愛喝的也一樣。(*註1) 人們有時為了不想跟大家一樣,故意做出不同選擇。 圖片|Photo by K-Angle on PIXTA (同場加映:《摩登情愛》:在親密關係裡,我們都一樣也不一樣) 我喜歡以前的 從前的經濟學家說,一個人的選擇不受其他人的行為影響,不管是選畫還是點啤酒,選擇的依據應該是價格和品質。因此除非藝術家把畫的價格提高數千美元,或是酒商開始摻水,否則人們的偏好不會變。 一般來講,人們會模仿他人,如同猜測暗室光點移動多少距離,他人的選擇提供了資訊。很多人選的東西,一定比較好,要不然為什麼大家都這麼選?如果受歡迎代表品質好,跟著選受歡迎的東西就對了,別人都在做,我們很容易就跟著做。 不過偶爾會有例外,有時太多人喜歡,人們反而會避開。 「虛榮效應」(snob effects)是指個人對於商品或服務的需求和市場需求呈反比。越多人擁有或使用的東西,後面的人就越不想買或不想用。 多數人不想當唯一做某件事的人,但如果太多人開始一起做,我們又會反其道而行。羽衣甘藍或藜麥太過流行後,就會有人反感;每個人都在講圓點取代條紋成為新流行後,原本穿點點裝的人就不穿了。別人都喜歡,我們就意興闌珊,就算其實還是喜歡也一樣。 有時「別人有,我就不想有」的現象理由相當實際。餐廳太多人,吃起來當然不舒服,現場要排隊排很久才有位子,或是得提前很久打電話預約,而且現場吵得要死,講話用吼的才聽得到,根本不可能享受美食時光。 (社會觀察:「女人已經習慣,上廁所免不了排隊」這件事有什麼問題?) 不過事情還不只這樣。 各位要是和喜歡聽音樂的人聊最近爆紅的樂團,大概會聽見一種很常見的說法:你說亞洲蜘蛛猴?我喜歡他們以前的作品。他們開始大賣變得很商業化之前,早期的專輯還不錯,那時比較不做作、比較好,不是口水歌,以前比較真。 亞洲蜘蛛猴樂團早期的歌的確可能比較好,常有歌手紅了之後就江郎才盡。 然而披頭四、瑪丹娜以及其他許多成功歌手,他們在紅起來之前,真的唱得比較好嗎?各位是否聽過別人說,他們比較喜歡某個不紅的樂團早期的作品嗎? 變成流行天團的確可能扼殺創意,不過還有其他更可能的解釋。一個樂團不管曲風有沒有變,一旦紅了,喜歡這個樂團就沒那麼獨特了。 如果你是亞洲蜘蛛猴樂團第一次在咖啡廳演出,恰巧在場十二名觀眾的其中一人;你是元老級的菁英樂迷,在還沒有人認識亞洲蜘蛛猴的時候,你就喜歡他們的輕快旋律與獨特嗓音,代表你與眾不同,慧眼識英雄,跟說喜歡大衛馬修樂團(Dave Matthews Band)或貝多芬完全不一樣。 亞洲蜘蛛猴?聽的人一頭霧水,還以為你在講《綠野仙蹤》,或是某種大批出沒的詭異靈長類動物。不過就算怪也沒關係,喜歡小眾的東西代表你很獨特只有你懂。 然而亞洲蜘蛛猴一旦紅了之後,事情就不一樣了。 圖片|Photo by Anthony DELANOIX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迷人共讀|如何才能有效溝通?關係心理學:傾聽與理解是關鍵!) 亞洲蜘蛛猴登上《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後,不管是獨立音樂製作人,還是跟風者,一堆人開始聽他們的歌。亞洲蜘蛛猴原本專屬於你,這下子變成每一個人的樂團,原本的文青風,如今成為芭樂歌。 此時真正的亞洲蜘蛛猴歌迷該怎麼辦? 你可以完全不愛了,丟掉演唱會 T 恤,刪掉播放清單上的歌。 可是這麼做有點過頭,畢竟你還是喜歡他們的音樂,而且是你先喜歡的! 很多人碰上這種事的時候,不會完全拋棄心愛的樂團,但會找新方法讓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他們會說自己比較喜歡樂團從前的作品。 說自己喜歡亞洲蜘蛛猴早期作品的人,可以繼續當樂迷,但又與眾不同,社會身價(social currency)高過那些最近才開始迷的人。他們跟大家一樣,都喜歡這個流行樂團的音樂,但又是老行家,比別人早精通這個樂團的事。 有時某個東西正要開始紅就已經出現副作用,光是可能變成主流,就足以讓某些人不再喜歡,趁別人都還沒不喜歡,就搶先不喜歡。(註2) 註1:一群人點餐時,第一個點的人不太受影響,他前面沒人,想選什麼,就選什麼,不怕跟別人一樣。 註2:藉由採取反對立場,討厭所有人喜歡的東西顯示自己高人一等。有的人藉由高調厭惡其他每一個人都愛的東西顯示自己與眾不同,不融入人群,靠過人知識區別自己。 本文出自羅格.布雷格曼的《看不見的影響力:華頓商學院教你看清自己如何受影響,做最好的決定》書評,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看不見的影響力:華頓商學院教你看清自己如何受影響,做最好的決定》 November 23,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Azcg4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催淚金句:「悲傷真的會習慣嗎?還是我們只是假裝它不存在?」 https://ift.tt/3oPhkZV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如果早知道人生會是這樣結束,你還會選擇開始嗎?」《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影集版帶出比電影版更多的金句,字字催淚。 Netflix《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影集版編劇呂安弦延伸了電影版情感精神,從第一集開始就打造許多經典金句,像是首集范少勳所飾演的K說: 「真正的悲傷就像一首歌,不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讓人感到難過,而是到了副歌時,才像漣漪一樣,反覆堆疊出讓人難以忘懷的旋律。如果覺得悲傷來得太突然,那是因為我們常忽略了前面低吟的音符。」第二集張哲凱K更深情說出: 「如果早知道人生會是這樣結束,你還會選擇開始嗎?」揭開一切悲傷故事的序曲。 圖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照 而在第二集哲凱K的爸爸更感性說出: 有些東西就算壞了、消失了,但會用另一種形式存在。就在心裡,會永遠記得,不是嗎?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同樣縈繞人性,意喻了後續劇情的感情處理伏筆。K其他令人淚崩的名台詞還有⋯⋯ 悲傷真的會習慣嗎?還是我們只是裝傻,假裝它不存在?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我多希望我們可以永遠停留在這一個瞬間。因為當這個瞬間過去,下一秒迎接我的,只剩下一場再也醒不來的⋯⋯悲傷的夢。」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影集版由王淨所飾演的宋媛媛 Cream 同樣也要多句感人肺腑的名言,例如在第五集,她說:「如果愛情都有解答的話,就不會那麼多人因為愛情而痛苦了。」在第八集 Cream 還說⋯⋯ 「K,或許這輩子我不能跟你在一起,但我想預約你的下輩子,下輩子我會找到你⋯⋯你要記得等我喔。」 (更多王淨:為你挑片|《瀑布》:母愛需要的不是歌功頌德,而是更多理解) 圖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照 Cream 並在她為愛犧牲要成全K的願望嫁給暖男牙醫的前一晚,Cream 說:「那個晚上,我結婚了。我偷偷在心裡,嫁給了我最深愛的男人。所以即使隔天,K把我交到另一個人手上,我也依然有勇氣,背著他,走向紅毯的另一端。」到最後一集 Cream 更忍著心中的痛楚說⋯⋯ 「我希望啊,下輩子可以早一點遇見你。」 而讓一直以來守護她的K回說:「笨蛋,我們一定會遇見的。」 Cream 接著直言:「要答應我喔。你一定要快點快點找到我。我方向感很差,我怕我會迷路。」K回答:「不要怕,我一定會找到妳。」這段名場面,又再度讓觀眾紛紛大哭落淚。 最終 Cream 更表達「我以為,只要記住K存在的每一個瞬間,就表示他不曾離開,所有悲傷的時刻,也都不曾存在。所以如果你問我,要如何停止思念一個人,我沒有辦法回答你,因為我已經愛上K11 年了,我沒有辦法想像不愛他的自己。」 (延伸閱讀:「戀愛很簡單,要愛很久卻很難」治療師建議,365 個讓伴侶建立親密感的問題) 除此之外《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影集版劇中其他角色的金句也相當動人,好比第六集袁艾菲所飾演的女演員麗娜: 「我曾經以為,單方面用盡全力去愛上一個人,是最悲傷的事。但在我遍體鱗傷後,我才發現,原來要用盡全力去遺忘那份愛,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以及 A-LIN 說:「我以為K和 Cream 的歌,它背後的故事,是這世界上最傷心的事。後來我才明白,當這個故事被遺忘,情歌卻被孤獨地留下來,那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其實也是呼應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電影版所描述被留下來的「人,一旦習慣了孤獨,那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圖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照 不過令觀眾議論最高的還有催淚新星白潤音所飾演的安可樂,令不少人看了之後直說安可樂對媽媽安安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句句直擊人心的催淚,在第三集可樂就說:「我就是怕我以後不在了,妳就沒有別的家人了嘛。」 還有第七集小小年紀的他,在面對故事角色的病痛時說:「其實我好害怕喔,我怕如果我沒有好,會馬上就去另一個世界。這樣就永遠看不到媽媽,也永遠看不到你了,我不知道另一個世界是什麼樣子,我一定會迷路,不知道怎麼回家看你們。」 「安以琪,我雖然有把我們家的地址背得很熟,但是妳還是幫我寫下來,放在口袋裡好不好?這樣不管另一個世界有多遠,我都還是能找到回家的路,回來看妳了。」 圖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照 第九集可樂更心有所感地傾訴⋯⋯ 「你知道人為什麼會覺得孤單嗎?那是因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還沒住進你心裡。所以就算我一個人也不會覺得孤單。因為我心裡早就住進最重要的人了。」 當然在劇中演出安可樂的媽媽,在邵雨薇詮釋下,也集集噴發金句,在尋找 Cream 的過程中,更由K的日記,了解他倆那份情深意重的愛,而說: 「以前的我,說不出永遠。總覺得這兩個字裡面,有太多的變數和不切實際。但是現在,我開始卑微地期待永遠,拜託老天爺,如果可以的話,請讓我永遠照顧可樂,永遠陪在可樂的身邊。」 第八集安安還說了:「誰不想要有第二次的機會呢?如果可以重新開始的話。」 (同場加映:說再見的練習|面對至親離開,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出席喪禮?) 圖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照 然而隨著周興哲所唱的主題曲〈你不屬於我〉MV 播出後,搭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影集版安安與兒子可樂的溫馨親情互動畫面,更令人發現原來王柏傑所飾演的柏翰早在第十集就以金句暗示說⋯⋯ 「他只是看不到我們,我們也看不到他而已,就只是住在不同的世界,只要我們每天想著他,他就不會孤獨了。」 這句話也暗喻著周興哲在 MV 所扮演的角色,看似是天堂使者守在老婦人身邊,其實就是可樂所化身長大的形象,在守護等待接送媽媽安安。 除此,柏瀚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影集版的名言則有在第六集對著他的前女友麗娜說:「明明知道,在感情裡不是付出了就會有回報。我還是忍不住會想,要是再多做一點什麼,我們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以及在第十集看到安安的痛苦心碎疼惜說:「他只是看不到我們,我們也看不到他而已,就只是住在不同的世界,只要我們每天想著他,他就不會孤獨了。」 圖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照 且在柏瀚在一路追查 Cream 下落時,感悟她和K的愛情故事表示「雖然K跟 Cream 離開了,但他們的故事卻化做旋律代替他們留了下來。也讓我明白,消失的不代表不存在。」 「我想K跟 Cream 一定希望,每個聽完這首歌、這個故事的人,即便是在痛苦煎熬之中,也還是能有勇氣擁抱生命帶給我們的所有快樂與悲傷。」 誰說最悲傷的事,不會有一個幸福的結局呢?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當然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影集版也有相當重要演出的悲情牙醫祐賢,在曾少宗精彩演出下,更在第四集有句至理名言⋯⋯ 「遇見妳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意外,可是也是最好的意外。」 由姚以緹所飾演的個性女攝影師 Cindy 在戲中面對自己和看待K和 Cream 的感情態度,也直述:「現在不會,以後也不會,時間再久都不會讓假的幸福變成真的。」 「你就不能活得直接一點嗎?就像個人一樣,餓的話就吃,痛的話就哭,高興就笑,不爽就發脾氣,怕死就求救。你有話現在不說不怕後悔啊?你真的想要就這樣走了嗎?」 (你會喜歡:「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看見」坦誠內心脆弱,是否還會有人喜歡?) 圖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照 以上每一集不同角色講的話,都如不定時的催淚彈,一不小心跟著劇情入戲,看著看著,聽到他們說的台詞就又哭了,感動《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影集版的感人故事和好好聽的歌。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王淨逼問:喜歡我還是媛媛?范少勳竟選「她」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影集版三對悲劇CP集集互虐到心碎!哭不停的六大淚點 Netflix《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影集版大改命,王淨&曾少宗全新詮釋吻戲假婚禮,姚以緹連三巴掌激盪火花 November 22,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PhkZV

性別平等、種族多元!解析 10 位《永恆族》角色:安潔莉娜裘莉、馬東石、理察麥登、陳靜 https://ift.tt/30SIQ0A Bella.tw儂儂 漫威影史做出大突破!《永恆族》具有目前為止最多元共融的卡司,英雄們來自亞裔、非裔、拉丁裔等多種族群,也首次出現同志英雄、聽障英雄。 《永恆族》設定在《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之後,聚焦在一支全新的超級英雄團隊:永恆族。他們是神秘而強大的遠古種族,七千年前來到地球,保護人類免受異變族傷害,也默默地促進了人類族群的茁壯發展。 全新的篇章也有全新的突破,不僅出現亞裔、非裔、拉丁裔等等多種族群,也是漫威影史首度出現同性戀英雄!卡司超強大以外,劇情也是超級引人入勝,快跟著儂編一起追上漫威新英雄的腳步吧!  1. 瑟希/陳靜   圖片|漫威官方 漫威繼《尚氣與十環傳奇》後再度任用亞裔女主角!! 女主角瑟希(Sersi)能隨心操控所有無生命物質,例如水、花、岩石、金屬。她也能夠使用物質轉換的能力,將水一秒化成岩石!配上極佳的反應力與判斷力,造就了瑟希的一身好身手。 她同時也是位心思細膩且富有同理心的女性,在《永恆族》中她與「伊卡利斯」相戀數個世紀,如今再次相遇又會擦出什麼火花呢? 「瑟希」由陳靜飾演,這位華裔女演員於演出《瘋狂亞洲富豪》後一砲而紅,之後也在《驚奇隊長》飾演克里人軍團女狙擊手,可以說是現在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亞裔演員之一。  (同場加映:《瘋狂亞洲富豪》:東西文化衝擊,我選擇成為自己) 2. 伊卡利斯/理察麥登 圖片|漫威官方 伊卡利斯(Ikaris)是永恆族的最強戰士,他的超能力是從眼中發射出雷射光束,威力強大,就連其他永恆族戰士一起上都打不過他一個! 不僅這樣,他還是永恆族中唯一天生擁有「飛行」能力的英雄!長相俊美帥氣,擁有領導特質,完全就是典型的萬人迷主角啊! 「伊卡利斯」由夯劇《內政保鑣》的理察麥登(Richard Madden)飾演,他也是《冰與火之歌》史塔克家族的長子「少狼主」!他在《永恆族》中再次與史塔克家族的私生子「瓊恩雪諾」基特哈林頓(Kit Harington)相遇,兩人的互動也是粉絲們最期待的彩蛋!  (延伸閱讀:《冰與火之歌》如果我的一生,只是為了幫家擦屁股而存在) 3. 聖娜/安潔莉娜裘莉  圖片|漫威官方 女戰神雅典娜化身的聖娜(Thena)是最擅長貼身近戰的武神,她擁有足以操控宇宙能量的力量,能夠迅速變化出各種武器來應戰,女神打鬥的英姿真的太帥氣了! 而這也是好萊塢巨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首次在漫威英雄電影中亮相,也成為了眾多影迷期待的一大看點,裘莉也於採訪中表示這是她出演過最像自己的角色之一,一樣都用強大來掩飾自己的脆弱。 而為了出演聖娜,她不但接受了長劍、長矛等武器的特訓,也學習了芭蕾舞!如此精彩的安排,儂粉們快進戲院一探裘莉的英姿吧!  4. 吉爾伽美什/馬東石  圖片|漫威官方 看過《屍速列車》、《與神同行》的儂粉,一定對馬東石不陌生,有「地表最強悍大叔」之稱的他,首次進軍好萊塢就飾演力大無窮的吉爾伽美什(Gilgamesh),一舉成為漫威家族中少數的韓籍演員!也提升了《永恆族》一劇裡的族群多元性。 戲裡和安潔莉娜裘莉飾演的聖娜有多場對手戲,也是彼此心靈上的牽絆,兩人的互動也讓人覺得可愛又有趣! 吉爾伽美什擁有組織再生能力,所以不但所有疾病免疫,也是耐久力最強的戰士,擅長徒手格鬥,於劇裡也有超帥氣的打鬥場面喔!  5. 艾賈克/莎瑪海耶克  圖片|漫威官方 艾賈克(Ajak)是《永恆族》的領袖,一路上都帶領著永恆族的族人們齊心幫助人類進步與發展,她也是被奉命與天神族溝通、傳達消息的隊長。 事實上漫畫原作的「艾賈克」原本是男性,是導演趙婷決定將她塑造成「母親」的女性形象,也讓劇情多了幾分柔情與溫暖。 「艾賈克」由莎瑪海耶克(Salma Hayek)飾演,她也曾出演《揮灑烈愛》中墨西哥著名畫家芙烈達,同時也是首位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墨西哥演員。  6. 絲派克/莉亞麥克休  圖片|漫威官方 絲派克(Sprite)是《永恆族》中外表看起來像是 12 歲孩子的角色,但實際上內心成熟,擁有強大能量和超凡智慧,能夠營造出逼真的幻象。 角色靈感是來自《彼得潘》和《仲夏夜之夢》中的小精靈,在漫畫中原本是男性角色,但在某次「復活」後變成了女性,所以在電影裡也把她塑造成較中性的女性角色。 絲派克是個內心極度敏感與脆弱的角色,有著許多深層、複雜的情緒,由莉亞麥克休(Lia McHugh)飾演,今年 14 歲的她是《黑暗詩選》和許多邪典電影中的御用小女孩。  (你會喜歡:《仲夏夜之夢》的女性們:最自由的夢境最不自由的靈魂) 7. 金勾/庫梅爾南賈尼  圖片|漫威官方 金勾(Kingo)在漫畫中嚮往成為日本武士,為此學習武士的造型和劍術。 他在《永恆族》電影中的戰鬥方式是從手指發射「能量槍」,而為了在地球上隱藏身份,他成為知名的寶萊塢明星,在地球的幾百年間,成為「三代皆影帝」的明星家族,但事實上都是他本人! 逗趣的表情與誇張的言詞,讓他成為漫威電影中不可或缺的笑點擔當。「金勾」由庫梅爾南賈尼(Kumail Nanjiani)飾演,他是《流氓律師》的要角,也是曾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的《愛情昏迷中》的編劇!    8. 諸克/貝瑞柯根  圖片|漫威官方 諸克(Druig)是《永恆族》中比較反叛的角色,他天生就有著反骨的性格,也是第一位起身反抗體系的永恆族。他能夠操縱他人的思想,能在人類腦中植入恐懼,心靈操控等等也是他的能力。 飾演諸克的貝瑞柯根(Barry Keoghan)也是一名有許多作品的愛爾蘭演員,你能夠在《敦克爾克大行動》、《蝙蝠俠》中看見他迷人的演技。除此之外,他也是 Dior 的品牌代言人!  9. 瑪卡瑞/蘿倫瑞德洛夫  圖片|漫威官方 瑪卡瑞(Makkari)擁有超越所有《永恆族》的高速移動能力,雖然有聽覺障礙,但這反而讓她在高速移動時不會受到音爆的影響。 甜美笑容配上高顏值,生性俏皮又古靈精怪的馬卡瑞與電影中「諸克」是對超可愛的 CP,諸克是她的手語翻譯,兩人之間除了親情還有相知相惜的愛情。 值得一提的是,她是漫威電影宇宙中首次出現殘障人士的超級英雄喔!「瑪卡瑞」由蘿倫瑞德洛夫(Lauren Ridloff)飾演,在現實生活中的她是一位聽障演員,在《陰屍路》中飾演「康妮」受到全球關注。  (社會延伸:從「沉默」到「無聲」的幕後真相|聽障學生哭對調查小組說:終於有人來了,終於有人知道了) 10. 費斯托斯/布萊恩泰瑞亨利  圖片|漫威官方 費斯托斯(Phastos)是《永恆族》中的反戰派,他擅長使用各種技術與發明,不僅推動著地球上人類的科技發展,也是或不可缺的重要戰士,一路上用著超高科技的發明帶領著永恆族前進,他個性溫柔有同理心,並於地球組織了兩夫一子的多元成家家庭。 「費斯托斯」也是漫威電影首次明確將同性戀元素融入角色中的超級英雄!也讓此部電影有跨時代性的新突破! 布萊恩泰瑞亨利(Brian Tyree Henry)是曾參演《小丑》、《哥吉拉大戰金剛》的好萊塢超強綠葉,有他在的電影總是多添了幾分不一樣的色彩。 布萊恩泰瑞亨利也於受訪時說道「看看我們這個『調色板』,我們是最美的膚色調色板,組成了一個大家庭,這就是家庭的模樣。」 原文出處:《永恆族》10大角色介紹!性別平等、種族多元,漫威影史首度力與美的結合之作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儘管全身是傷依舊想拍動作片!用這5件事了解外表強悍、內心可愛的演員馬東石 《瘋狂亞洲富豪2》劇情搶先看!續集改編自史上最狂小說,瑞秋、尼克的婚禮將...? November 22,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SIQ0A

年輕時像兔子,30 歲後期許自己像烏龜!「聊姐」曾之喬:學習獨處,對自己坦然 https://ift.tt/3FzPxUf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可謂從演藝圈長大的女孩——曾之喬,如今已是一個能掌握角色的好演員了,當心能夠安定,相信好事也會自然迎來,她說:「人要多聽、多看、多參考,去理解道理存在的意義,而不是偏執的去相信某一件事。」 曾之喬的臉孔對台灣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出道頗早的她,早已陪伴我們度過許多時光。但奇妙的是,從來不會對她感到厭倦,每每出現都充滿不同能量,目光總會被她吸引,透過螢幕,我們能窺見她在這段期間的成長。 演員能量的無限疊加 2017 年,結束《稍息立正我愛你》之後,曾之喬便連續投入 4 部電影跟連續劇的工作,但有趣的是, 4 部作品皆不是喬喬原本習慣的商業愛情片,「小小的轉彎,對我來說像是砍掉重練,尤其能夠跟王小棣老師學習,覺得自己好像又變得更放鬆、更長大了一些。」 帶著嶄新的收穫,喬喬再次回到商業愛情片的領域,接下《無神之地不下雨》的演出,只不過,這次劇中的戀愛對象不是人,而是神,「拿到劇本後發現,不僅需要打開無限的想像力,還要對劇本架構出的宇宙,深信不疑。」 她笑說,以前若要飾演某個角色,可以透過實際訪談、觀察來做功課,「但這次劇情超乎常理認知範圍,可是妳不能說沒看過,所以就演不出來。」 (導演專訪:專訪導演王小棣:選擇你也尊重的人當伴侶,彼此願意維護令對方尊重之處) 為了這個角色,喬喬除了努力打開想像力,更需要打開肢體。她很感謝劇組為演員安排雲門首席老師來上課,不僅提供肌耐力訓練,更結合感官知覺與肢體動作,為演員注入充分的表演魅力。 「我記得老師告訴我,手的動作要像下雨一樣,去感覺妳的手是雨,去感覺妳的手要往哪裡移動。」 回到封面拍攝現場,看著喬喬詮釋每套服裝,似乎比過去更加從容自在,對此她深刻體悟到,「我的五感真的被老師打開了,以前我在擺動作的時候,常常覺得不合理,但現在卻有無限可能。」 (永存勇氣:為你挑片|《三十而已》:未來有無限可能,願我們永保「而已」的勇氣) 不迷信,但信自己 談到《無神之地不下雨》的角色謝天娣,如同名字諧音,她總是習慣性的「謝天謝地」,對世間萬物充滿包容與感恩。 對於如何詮釋這樣的角色? 喬喬感性地說,「謝天娣有時真的很笨,她會相信一些別人看不到的事,但我們覺得別人很笨時,或許只是我們沒有看懂。」如此抽象的觀念放進劇中,就是喬喬與雨神(傅孟伯飾)之間的關係。 既奇幻又玄妙,但信者恆信,就像謝天娣總是覺得冥冥中自有神助。 但被問到本身是否是迷信的人?喬喬堅定地回答:「不迷信。」 再更往內心探究之後,便會發現她並非鐵齒的無神論者,而是因為擁有多元的思考觀點,才能在低潮時梳理思緒、順遂時不迷失方向,「人要多聽、多看、多參考,去理解道理存在的意義,而不是偏執的去相信某一件事。」 她以演藝圈給人的刻板印象為例,「大家都說它很複雜,但我覺得不能人云亦云,只要試著相信它很簡單,一切都可以化繁為簡。」 不過,過於相信自己,也是會吃到苦頭的,喬喬笑說,在《無神之地不下雨》裡,部分劇情需要用日文講很長的台詞。「但也不知道是那根筋不對,連會講日文的人都說這段台詞很難,我還是堅信自己背得起來,於是別人在休息的時候,只有我像考生一樣拼命背台詞,深怕自己又害大家 NG 。」 (掌握自己:過度迷信天份,會成為枷鎖:為什麼你該有「恆毅力」?) 投射者的人生哲學 由於責任感過強,生命幾乎在工作中度過的喬喬,某天突然發現,自己根本是在演藝圈中長大的孩子。 出道時期的青澀懵懂、 19 歲的苦澀憂鬱、直到現在與自己和解的輕鬆狀態,看她好似無堅不摧,但為了將情緒好好安放,其實她早已用盡各種方法來認識自己。 她說:「我真的很喜歡上課,因為可以透過學習新事物、經由問題來了解自己,畢竟理解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 (洞悉內在:人類圖教我的事|別忙著滿足別人:這一生,你只管專心認識自己) 疫情期間,喬喬迷上學習人類圖,更找出為心靈修復的方式,「我屬於能直接看到別人核心的『投射者』,如果長時間與他人情緒相互影響,就會需要更多獨處修復的空間。」 透過人類圖的啟發,喬喬沿著回憶探究過往情緒,赫然發現人生多場風暴形成之時,必定會踏上一個人的旅途。 例如之前去丹麥就完成了一本書,獨處對我來講有如神力,當我再次許下獨處的心願時,就湊巧碰上疫情,整整獨處了兩個月。 兩個月的修復期間,喬喬開心地說,許久沒有如此放鬆了。看劇不再是為了做角色功課,而是真正享受劇情,「而且我還點開超過 10 年沒玩的手機遊戲,徹底感受到『沒事做』是那麼快樂的狀態。」 人生是一場無限賽局 不過就算在獨處放鬆的狀態之下,仍認為人生是一場無限賽局的,她依舊不斷學習新知,為自己的日常出功課,如果有人提供我解決難題的方法,又或是書上看到一些建議,我都會試著去做。 於是,在人生賽局的測驗裡,她始終是最了解自己的解題高手,也是最會投資自己的操盤手。不過她也坦言,解題速度會隨著時間逐漸趨緩,但這並非放棄,而是傳化為儲備能量的方式。 她說:「年輕的我很像兔子,知道捷徑是什麼,可以讓別人覺得我很厲害、很有趣。可是再長大一點後會發現,高手實在太多,所以現在會期許自己要像烏龜一樣,慢慢累積、順勢而為,等待能量飽滿後再踏出那一步。」 (人生課題:別害怕做喜歡的事!人生這場無限賽局,好壞都只跟自己比) 因此 Youtube 頻道「聊姐了解」釋放了那位喜歡與人分享、又感性的曾之喬;透過時裝周的洗禮,成功躍上各大時尚雜誌版面,展現了能夠詮釋多變風格的曾之喬。 至此,在我們眼前閃閃發光的她,已透過不斷對自己的叩問,將內心磨得澄澈如鏡。 只需藉由眼神與肢體的傳遞,我們便會發現儲蓄在她心底的強大力量,當那股力量轉譯成表演之後,對觀眾來說,那便是演什麼像什麼,成為令人無法忽視又動人的存在。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無神之地不下雨》一個像冰一個像火,曾之喬、傅孟柏默契絕佳大談人與神的末日之戀! 《無神之地不下雨》末日愛情影集!曾之喬、傅孟柏共組「雨天CP」首曝100秒片花,共譜禁忌人神戀 曾之喬出道18年完全沒差!維持水潤肌3關鍵公開,靠「這件事」讓保養更有趣! November 22,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zPxUf

學習計畫總是做不到?落實吸引力法則:曼陀羅計畫表助你達成目標 https://ift.tt/3FCLIxz 寫樂文化 「先許願,才能實現!」——女人迷 Audrey Ko 你是否曾有過,訂下年度目標卻難以達成的情況?或許你可以試試「曼陀羅計畫表」,將計畫拆解,運用零碎時間也能完成實踐! 文|柳韓彬 不只是空想,如何把計畫細節化? 下班後要投入任何興趣或斜槓,無論是參加活動、運動、離職準備、證照補習、副業⋯⋯什麼都好,只要下定決心要開始做,就必須設立有效果的目標和計畫。如果只單純想著「從現在開始,我每天晚上要做○○○」,這是無法長久持續下去的! 因此我把計畫大致分成 4 個有順序性的項目,由大到小分別是: 大目標 尋找意義 釐清方向 行動方案 其中大目標和尋找意義屬於長期目標,方向和行動方案是短期計畫。 大目標,是指你這輩子(或至少這一兩年內)非常想要達成的理想。例如「成為國內教育界的頂尖推手」、「變成財富自由的富翁」等。 尋找意義,就是思索為什麼要達成這個目標、它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前面提過,只要有了「意義」,就能賦予明確的動力。 釐清方向,是為了完成大目標而必須做的事情。舉例來說,我要「出版關於時間管理方法的書籍」。 行動方案,則是為了實現方向而必須立刻採取的小行動。因為長期目標在遙不可及的遠方,眼前必須怎麼做才能達到終點?一開始很難抓到具體感覺,因此必須有短期的行動方案。要提高目標達成率,需要同時立下長期目標和短期行動方案。 圖片|寫樂文化 提供 (你會喜歡:「原子習慣」:改變很難,但從微小的改變開始,並不困難) 世界級選手也在用的曼陀羅計畫表 很多人光是想到訂立目標就頭痛,訂得太遠,怕眼高手低;訂得太近又沒有挑戰性,有一個更有效的方法:多利用曼陀羅計畫表,有助於將模糊抽象的目標具體化,讓許多執行細節也能一覽無遺。 日本棒球巨星大谷翔平[1]在高中時就以這個方法確立中長期目標,這也讓曼陀羅思考法更加聲名大噪。它的基本概念很單純,以「8 個格子圍繞著大目標」的九宮格形式再去擴充,最中心點是核心目標(大目標),圍繞旁邊的是與大目標有關的 8 個領域(次目標),再根據次目標一一衍生相對應的行動步驟,如下圖,可以看到一共會有 81 個格子。 圖片|寫樂文化 提供 這 8 個次級目標要怎麼訂呢? 可從涵蓋生理、心理、自我、他人等不同面向切入,大致分為專業/工作、健康、人際關係、宗教(或心理健康)等等。要填滿這張表並不困難,思考原則和小學上課時經常畫的心智圖很類似,由內向外,先從中間的大目標著手,再去寫出 8 個次目標、以及各自的行動方案即可。 曼陀羅思考法適合什麼時候使用呢?以我來說,如果一時半刻沒有非常高遠的人生目標也無妨,在訂立新年計畫時採用這個方法最為實用,中間寫下「2022 年新年目標」之後,在旁邊記下這一年最在意的 8 大面向,接著分別再填寫需要優先執行的行動計畫。 就像這樣,我把「2022 年度目標」(大目標)切成 8 個我想達成的面向:健康、人際、工作、時間管理、廚藝、財務、自我充實、休閒,為了達到這 8 個次目標,再各自去寫下 8 項小步驟。 圖片|Photo by Hannah Olinger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先許願,才能實現!」女人迷 Sales Head 柯采岑的高品質時間管理術) 這是用來釐清目標和規畫行動藍圖的好工具,但真的要說有點可惜之處,那就是無法同時建立時間軸計畫。 舉例來說,我的曼陀羅計畫表中,健康類的小行動「一天睡 7 小時」不需要具體的行動計畫,但是在實現影像相關的「提供計畫管理的服務」這一項,需要更詳細的實踐事項和時間分配,而這部分可以由「行動方案」彌補。 [1] 至 2021 年止,是日本職棒最高投球球速保持人,擁有多項輝煌紀錄。2018 年前進美國職棒大聯盟 MLB,本書出版時效力於洛杉磯天使隊,獲選進入明星賽,是少見的投打兼修型球員。 本文摘自柳韓彬的《原子時間:奇蹟的晚間 4 小時,改變人生、收入翻倍,社畜獸醫的時間管理實證》。由寫樂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原子時間:奇蹟的晚間 4 小時,改變人生、收入翻倍,社畜獸醫的時間管理實證》 November 22,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CLIxz

性別選書|同志平權先聲:白先勇《孽子》漂浪妖嬈的前世今生 https://ift.tt/3cAjXsO 聯經出版 《性別島讀》是第一本集體書寫的臺灣性別文學史,從女鬼到女人,從同志到酷兒,從 Me too 到 Me only,共收錄 21 位作家學者的文學作品。本篇將帶你認識臺灣早期最著名的男同志小說——白先勇的《孽子》。 文|曾秀萍 《孽子》是知名作家白先勇唯一的長篇小說,也是臺灣早期最著名的男同志小說,敘述青少年男同志被逐出家門後,進入以臺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男同志社群為主的人際網絡與生活樣貌。 《孽子》最早於一九七七年《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開始連載,爾後因《現代文學》再度停刊,轉而在新加坡《南洋商報》上連載整部小說,至一九八一年全文刊載結束。《孽子》連載時,由於觸碰當時社會禁忌的同志議題,剛開始並沒有什麼人討論,直到一九八三年《孽子》出版單行本後,才引發比較多的關注。 《孽子》小說扉頁的題詞寫道:「寫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徬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不難看出白先勇的創作動機,正是要關懷被家國社會所排拒的同志們、為他們發聲。 然而《孽子》一開始所受到的關注並不符合作家創作的初衷,多數評論者不是忽略、架空作品中的同志主題,就是轉移焦點,甚至也有當時頗為知名的前輩作家、編輯撰文,批評《孽子》的出現,傷風敗俗。 此時,白先勇已年過四十,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大學任教,並以《臺北人》、《寂寞的十七歲》等小說作品奠定文壇地位,也於臺大就讀時期與留美期間,兩度創辦、復刊《現代文學》雜誌,引領一時風騷,在文壇具有相當程度的地位與分量。倘若,連白先勇這麼重量級的中生代作家,創作《孽子》仍要飽受批評與誤解,那麼就不難想見同志族群在當時所承受的社會壓力。 當年評論者的恐同、無知與面對《孽子》「無言以對」的尷尬,直到一九九〇年代同志文學批評、酷兒論述興起,才有顯著的好轉。在同志運動還沒興起之前,《孽子》不僅成為戒嚴時期同志發聲的先聲、撫慰諸多「黑暗王國」裡的同志,更在一九九〇年代起,成為文學研究同志與酷兒論述的言說戰場。 諸多評論家、學者們,以《孽子》相關研究作為同志平權運動的開端,以文學作為抗爭、爭取平權的場域,觸碰社會禁忌、挑戰異性戀家國霸權的界線。 (同場加映:那個同志活得窒息的年代,幸好有書有電影) 在同志被視為「罪」的年代 成長於臺灣同志平權開展、同婚法案通過的新生代們,或許無法感受到從戒嚴時期到二十一世紀之初,臺灣社會恐同氛圍的嚴峻。那不僅是文化上的歧視,更充斥著諸多律法上的不公,與國家、校園體制和醫療的暴力。 在白先勇寫作《孽子》的一九七〇至八〇年代,臺灣同志正面形象的新聞、資訊近乎於零。長期以來,同性戀情並不被社會理解與接受,在戒嚴政府嚴密的監控下,早期進入新公園同志次文化圈的同志指出:在白色恐怖時代,三人成行就會被冠上「聚會團體」的罪名,當權者沒有任何名目也可以把人抓起來,同志就像小偷一樣會被逮捕、送到警察局審問。 當時對「同性戀」的形容「不是『變態』就是『怪胎』,而且是不可赦的」,「那時大家都不願意多談這類話題,連『同性戀』這三個字都不敢講」。 在那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年代,警方甚至連巧立名目都不必,就可以理直氣壯地逮捕同志。而後雖然限制聚會的《違警罰法》被廢止,並不代表性別規範有了鬆動之跡。在異性戀霸權底下,同性情慾和戀愛幾乎等同於犯罪行為。 圖片|Photo by Honey Fangs on Unsplash 根據《臺灣刑案統計》,從一九七九年開始到一九九〇年代,每年大約仍有五到十人因此被控以「妨害風化」的罪名移送法辦。因此,所謂的「異性戀家國霸權」並不是「比喻」而已,而是具體存在臺灣社會的實況。 而除了各種同性戀「犯罪」報導及譴責外,一九八〇年代隨著臺灣首位愛滋病患的曝光,同性戀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媒體、衛生署和醫院所發布的消息中,多將同性戀與愛滋病劃上等號,並且呼籲「同性戀應及時回頭」。 同性戀文化圈又蒙上一層難以洗刷的汙名,成為罪惡的淵藪。綜觀一九六〇至八〇年代臺灣社會對「同性戀」不脫下列幾種負面形象:社會關係複雜的受害者或犯罪者、性交易者、精神異常者、待拯救的青少年、孤獨無助者、愛滋病高危險群等。知名劇場導演田啟元更因感染者身分曝光,在考入師大美術系後備受刁難,甚至不准他到校就學。 警方與國家的歧視迫害,非《孽子》所處的年代所特有。時至二十一世紀,諸如此類的事件仍層出不窮,往往運用「違反善良風俗」等寬鬆模糊的字樣,就可隨意濫用公權力,侵犯同志的人身自由與各項基本人權。 其中又以一九九七、一九九八年發生於新公園附近的常德街事件、AG 健身房事件,及二〇〇四年的農安街事件為代表。從警方充滿歧視的盤查、臨檢,並逮捕毫無犯罪跡象的同志的過程中,不難發現警方全然衝著同志而來,濫用職權的心態可議。 (延伸閱讀:一個人眾聲喧嘩!專訪紀大偉:同志不必活得像規矩大頭照) 身與心的雙重流亡 在如此不友善的氛圍中,白先勇開始了他的同志小說創作。自一九六〇年代起率先在《現代文學》雜誌上發表小說〈月夢〉、〈青春〉、〈寂寞的十七歲〉等,為同志發聲,而在著名的《臺北人》小說集中,也收錄了兩篇男、女同志小說〈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孤戀花〉。 〈寂寞的十七歲〉和〈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更可說是《孽子》的前身,首先觸及新公園的男同志社群。爾後的《孽子》更在一九九〇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的同志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實《孽子》的開場本身就是一場同志辛酸血淚史: 三個月零十天以前,一個異常晴朗的下午,父親將我逐出了家門。陽光把我們那條小巷照得白花花的一片,我打著赤足,拚命往巷外奔逃,跑到巷口,回頭望去,父親正在我身後追趕著。他那高大的身軀,搖搖晃晃,一隻手不停的揮動著他那管從前在大陸上當團長用的自衛槍。他那一頭花白的頭髮,根根倒豎,一雙血絲滿布的眼睛,在射著怒火。他的聲音,悲憤,顫抖,嘎啞的喊道:畜生!畜生! 小說主角是高三學生阿青,因為同性戀的身分曝光,接連被學校退學,更被軍人父親逐出家門。《孽子》就由同志少年被逐出家門開始,敘述阿青在外流亡的歷程,以及在同志社群中的所見所感;透過阿青及其他同志的生命故事,呈現了從家庭、到學校、國家等種種權力機制對於同志的壓迫。 同志生命史彷彿是一段沒有盡頭的放逐史,小說具體呈現同志生存空間的極度邊緣化,更呈現同志內心的矛盾與認同困境,糾結著身與心的雙重流亡。 但在流浪的過程中,他也走入新公園這個男同志間口耳相傳的祕密王國,在裡面集結的同志社群中相互取暖。這些社群不僅提供情感的依靠、也提供經濟上的援助,甚或共居、創業,形成新的同志社群認同與多元成家的想像。 然而,孽子固然在被家國、社會放逐後,創造了新的認同與社群空間,卻也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投身性工作。 《孽子》故事的背景設定於一九七〇年代,當時臺北仍處處稻田、沒有 7-11、麥當勞可以打工,更沒有網路可以上網,尋求各種救援。那麼,被逐出家庭、學校頓失依靠的青少年們,也唯有以身體作為他們最後的本錢來謀生。 換言之,《孽子》不僅僅是寫一批流離失所的男同志,更是寫一群從事性工作的男妓。這是許多人在討論《孽子》時不斷迴避的問題。新公園並不是《紅樓夢》裡的大觀園,反倒類似《水滸傳》裡的梁山寨,有各種階級、權力與利益交換。 也因此,《孽子》中的男同志空間並非另類的太平盛世、安樂鄉,而是被(家國社會)逼上梁山的邊緣處境。 圖片|Photo by Stanley Dai on Unsplash 情慾少年的叛逃與回歸 若說白先勇前期的短篇同志小說〈青春〉、〈月夢〉等,往往敘述青春崇拜下與時間拉鋸的藝術,而他出國留學後所寫的《孽子》則不只是青春與藝術的問題,更是訴說一個情慾少年對於禮教父親的孺慕與叛逃的故事。 時近中年,《孽子》除了關懷被放逐的孽子們何去何從,也關心這些孽子們如何和父親和解,甚至因為被放逐、更加希望得到父輩的認同。 白先勇曾寫了一篇散文〈寫給阿青的一封信〉,藉由跟《孽子》裡的主角對話,透露出他對無數同志青少年回歸家庭的期待。因此《孽子》創造了一個曾不接納同志兒子、後在兒子自殺後幡然悔悟的老軍官傅老爺子,作為孽子們的「替代性父親」,讓孽子們暫時獲得有如家庭般的溫暖。 《孽子》力圖化解因性向不同與社會偏見而導致的父子衝突,謀求兩代溝通、彼此諒解與社會接納的可能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也可思考在《孽子》中這樣對父執輩(公園師傅、傅老爺子)的服膺,是否也展現了另一種對父系認同的嚮往與執念?《孽子》叛逃與回歸的矛盾張力值得再更進一步探究。 《孽子》除了在同志社群生活、同志親子關係的描繪上頗為突出,同時在地方書寫上也蘊含家國認同轉向的訊息——從神州大陸的懷想,歷經認同的迷惘,復歸於臺北城人親土親的情感聯繫;在此,同性情慾與土地認同形成一條不可分割的臍帶。 一九六九年到一九八一年間為白先勇小說國族與地方認同的轉折期,由〈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孤戀花〉以及《孽子》等同志小說所再現的臺北、紐約地景、氛圍與人事變化,可發現其認同已由中國大陸轉向臺灣和臺北。 此階段的臺灣雖有悲情卻也蘊含諸多甜美的回憶與新生的可能,並淡化了《臺北人》中對中國故鄉的緬懷,臺北已成為孽子們名符其實的家園、鄉土。 (延伸閱讀:性別選書|《雨過天青》:每個人都值得被愛、被祝福) 從櫃子內到舞臺上 而《孽子》作為一本膾炙人口、長達四十年的長銷書,也幾經改編,重新賦予許多新聲與意義。首先是一九八六年由虞戡平導演改編成同名電影,也是臺灣第一部以男同志為主軸的電影,試探了電檢制度的底線。 爾後,在二〇〇三年由曹瑞原導演改編成電視劇,在公視八點檔播出,成為臺灣第一部以男同志為主角的連續劇,開啟影視作品平權的新頁,也獲得諸多迴響。 當年公視放映時,更接獲同志父母的訊息,在電視上打出跑馬燈,表示看過《孽子》電視劇後,更能理解同志的處境,希望藉此呼籲離家的同志兒子趕快返家。《孽子》電視劇的播出增添許多佳話、獲得廣大群眾的回應,公視更因觀眾要求,出版了《孽子》電視劇劇本書。《孽子》電視劇的播映,對於促進大眾理解同志社群,有十足正面的影響與功效。 此外,《孽子》分別在二〇一四年與二〇二〇年由曹瑞原、黃緣文導演改編為舞臺劇,進入國家劇院演出,也受到相當多的注目與迴響。白先勇表示看到《孽子》能進入國家劇院演出,每一場的觀看,都讓他感動得泛淚,也感動許多觀眾。這或許不只為了作品而感動,也是對於同志能由邊緣走向舞臺被看到而流下辛酸感動的淚水。 白先勇在一九八八年於香港接受專訪時,首度公開出櫃,成為華人世界首位出櫃的同志作家,其出櫃的目的是希望藉此呼籲香港政府廢除從殖民時期到一九八〇年代(殖民母國英國都已去除、而香港仍保留的)迫害同志的法條。 爾後,白先勇也曾投入愛滋防制、婚姻平權的推廣,不論是創作或行動,在在為同志社群盡力與發聲。白先勇於二〇〇三年獲得第七屆國家文藝獎,這個臺灣官方文藝獎的最大殊榮。 至今他已八十四歲高齡,仍繼續為藝文創作、崑曲復興、同志運動發聲、努力不輟,也為提攜後進盡心盡力,一刻都不曾懈怠地擔起為弱勢發聲與藝術傳承的使命,樹立了創作與實踐合一的風格典範。 參考書目: 白先勇,〈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臺北人》(臺北:爾雅,一九九七),頁一九五—二〇四。 白先勇,〈寫給阿青的一封信〉,《第六隻手指》(臺北:爾雅,一九九五),頁五七—六四。 白先勇,《紐約客》(臺北:爾雅,二〇〇七)。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臺北:遠景,一九七六)。 白先勇,《孽子》(臺北:允晨,一九九八)。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臺北:聯經,二〇一七)。 張小虹,〈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怪胎家庭羅曼史》(臺北:時報,二〇〇〇),頁二五—七三。 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臺北:聯合文學,一九九八)。 陳儒修,〈電影《孽子》的意義〉,《臺灣文學學報》第一四期(二〇〇九年六月),頁一二五—一三八。 曾秀萍,〈流離愛欲與家國想像:白先勇同志小說的「異國」離散與認同轉變(一九六九—一九八一)〉,《臺灣文學學報》第一四期(二〇〇九年六月),頁一七一—二〇三。 曾秀萍,〈從魔都到夢土:《紐約客》的同志情欲、「異國」離散與家國想像〉,《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五四卷第二期(二〇〇九年九月),頁一三五—一五八。 曾秀萍,〈夢想在他方?:全球化下臺灣同志小說的美國想像〉,成功大學文學院編,《筆的力量:成大文學家論文集》(臺北:里仁,二〇一三),頁四四一—四七九。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臺北:爾雅,二〇〇三)。 黃儀冠,〈性別符碼、異質發聲:白先勇小說與電影改編之互文研究〉,《臺灣文學學報》第一四期(二〇〇九年六月),頁一三九—一七〇。 蔡克健,〈訪問白先勇〉,白先勇,《第六隻手指》(臺北:爾雅,一九九五),頁四四一—四七五。 延伸閱讀: 鄧勇星,《「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奼紫嫣紅開遍》(臺北:目宿媒體,二〇一七)。 鄧勇星,《牡丹還魂:白先勇的崑曲復興》(臺北:藝碩文創,二〇二〇)。 本文摘自《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由聯經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 November 22,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AjXsO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妳好像都在原諒別人、拯救別人,妳有為自己想嗎?」《四樓的天堂》療癒金句集 https://ift.tt/3cskIEz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當你沒有辦法去原諒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有某個部分,你是沒有辦法原諒一部分的自己。」謝盈萱、黃秋生主演的《四樓的天堂》,16 條人生金句,是否也說中了你的心? 療癒劇集《四樓的天堂》,由金獎導演陳芯宜、金鐘編劇樓一安聯手打造,謝盈萱、黃秋生、范少勳等金獎組合主演,更有陳家逵、王真琳、盧以恩、黃姵嘉、丁寧、孫可芳、潘麗麗、陸弈靜等實力派演員客串演出,全劇講述人與人的關係,以及療癒之道,從播出到播畢都話題不斷。 圖片|《四樓的天堂》劇照 劇中的所有小人物,演繹著日常生活中的悲歡離合,開放式卻不穩固的情感、陷入僵局的母女關係、無法處理內心的孤獨痛楚、迷失自我的茫然無措、有規則讓人無所適從的愛、過於要求完美造成過度緊繃⋯⋯。 這些情感在神秘推拿師天意(黃秋生 飾)的手下,祕密被一一揭穿開來,每個角色終於能痛哭一場、好好宣洩心中壓抑的感受,逐漸找回自己重生的力量與動力。 結局有好事也有遺憾,並不特別完美,卻非常貼近真實人生的樣貌,所有的無常其實都是日常,不少觀眾也說,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特別能從《四樓的天堂》感受滿滿療癒的能量,以下整理全劇的金句,願期盼在看完後也能獲得另一股嶄新的動力。 圖片|《四樓的天堂》劇照 《四樓的天堂》金句 妳好像都在原諒別人、拯救別人,妳有為自己想嗎? 《四樓的天堂》 2.「身體是不是一個路徑?就是進入,或輔助心理的治療。」 3.「身體並不是沈默的,人經歷過的事,會像年輪一樣留下痕跡⋯⋯我的手常讀到太多的秘密。」 人就是這樣,沒有生病,沒有斷手斷腳,都不知道還有身體存在。 《四樓的天堂》 5.「就因為他沒有常常通水溝,一通就潰堤了吧!」 (覺察自我:過度節食、對身材感到不安?親愛的,身體形象不該是妳唯一的價值) 圖片|《四樓的天堂》劇照 6.「你有時候覺得說,我不去看,事情好像就忘了就過了,但其實,那個傷口它還是一直都在。」 當你沒有辦法去原諒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有某個部分,你是沒有辦法原諒一部分的自己。 《四樓的天堂》 8.「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都有一個結,妳的痛就是在提醒妳。」 9.「把恐懼、害怕、難過的感覺都與自己切斷,讓埋在身體深處的人,開始知道痛了。」 10.「人必然有病,人因病而完整。」 (推薦閱讀:專訪謝盈萱:40 歲、獨身、獨立,未必是「這代女子」的普遍群像,別急著把標籤貼上) 圖片|《四樓的天堂》劇照 有遺憾的人生才是真的,沒有遺憾的人生是假的。 《四樓的天堂》 12.「身體不舒服就是在保護你,怕你放鬆之後會垮掉,所以當你心裡安全了,才會真的變好。」 13.「結婚怎麼可以用交代的心態?有多少女生因為這種價值觀掉進婚姻的框框裡面,變成一個等門的人。」 14.「我們這個身體就像一座城市,經絡就像公路和河流一樣,要是不通就像塞車,傳遞能量就會有問題。」 15.「有些人,有很多想法跟規則、很多愛,關心很多人。可是沒有人要接收,就不斷地落空了。好像累積了一輩子的東西都沒人要。」 16.「時間不停的往前,有些人就把自己困在某一個時間點裡面,出不來。」 (你會喜歡:專訪謝盈萱:溫柔可以是懂得拒絕,別人的人生課題,你不該幫他面對) 圖片|《四樓的天堂》劇照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雷/《四樓的天堂》謝盈萱和黃秋生結局是?范少勳最終回讓網友狂嘆息 雷/《四樓的天堂》謝盈萱手做95分美食!黃秋生:生活本身就是戰鬥 《四樓的天堂》我好像不見了…刻劃8名都會女性的傷痛,與療癒身心的愛 November 20,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skIEz

「不要擔心,有一天妳會很漂亮」曾之喬金句集,送給那些曾自我懷疑的女孩 https://ift.tt/32bY0OV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身為公眾人物的曾之喬,每天都要被大眾檢視,喬喬說自己在這辛苦之中,發現了簡單的寶貴,她讓自己活得越來越像小孩,她說:「越來越不害怕,別人怎麼評論我,但是我又能接受別人評論我,而不是假裝聽不見。」 「不要擔心,有一天妳會很漂亮。」 曾之喬直言,演藝圈的美女太多了,多到不稀奇,但其中能不爭不搶的就相對少了。 形容自己是「綠色植物」的她說:「我好像真的不會把自己比喻成花,因為我清楚明白,我不想當那唯一的焦點,我想輕輕柔柔的、不爭不搶的,穩穩存在,我想要傳達的是,輕輕柔柔的存在,也可以很有重量。」 圖片|chiaochiaotzeng@IG 喜歡成為演藝圈的「綠色植物」,曾之喬認為不一定開始就要對美貌很有自信,這反而是某種程度上的幫助。 她說:「從小到大,不覺得自己是個超級大美女,沿路在演藝圈成長的過程,時常有人罵我醜,我對於被人家說不夠漂亮的抗壓性很高。」 回想自己過去的某次訪談,曾之喬忍不住掉下眼淚,她當時跟 10 年前的自己說:「不要擔心,有一天妳會很漂亮。妳可能不知道妳很漂亮,但有一天妳會變得很漂亮。」 因為年紀輕輕造成的自我懷疑,讓她很心疼,現在有許多女孩為了美而一直減肥、雷射、整形。 (愛惜自己:白天明明很開心,晚上卻想哭?愛自己練習:體驗完整的自我,需要接納所有的情緒) 圖片|chiaochiaotzeng@IG 一旁的柯佳嬿則以「花期」來形容,她表示:「大家的花期不太一樣,盛開時間點也不同,生命中總會有盛開的那個時期。」 「可能時間還沒有到,必須要等到有一天,你真的找到平衡了,能接受跟擁抱自己的全部,好與不好的地方,你會有勇氣跟跟自己坦然地說『對啊,我就是這樣,愛不愛隨便你,我就是這樣』,我覺得那一天,就是你發光的時候。」 (充實自我:賈靜雯談關係:「時機不對不要急,要花時間充實自己」 「簡單,有多麼寶貴。」 賺錢、初吻、直到找遇到現任老公辰亦儒,人生大事都是在演藝圈發生。 曾之喬想要告訴那些對演藝事業懷有憧憬的年輕人:「很好玩,但很辛苦,會碰到很多挫敗、複雜,甚至險惡的事情。」 身為公眾人物,每一天都要被討論檢視,喬喬說自己在這辛苦之中,發現了簡單的寶貴,複雜和簡單取決人心,她讓自己活得越來越像小孩:「越來越不害怕,別人怎麼評論我,但是我又能接受別人評論我,而不是假裝聽不見。」 圖片|chiaochiaotzeng@IG 「不要因為珍惜,而害怕犯錯。」 自稱「聊姐」的曾之喬,話題尺度也是相當有聊,對於「破處」這件事,喬喬表示:「人的第一次是很珍貴的。」不過她也認為「不要因為珍惜,而害怕犯錯」,畢竟人生是註定會犯錯、會受傷,哪怕是信任別人也會受傷。 當集嘉賓海裕芬也反思自己長期以來身上的枷鎖,過去總以為獨立是稱讚,後來發現長久下來,莫名其妙習慣了孤單,當有人想要呵護你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抵抗,漸漸地,很容易感受不到愛。 「幸福,是要靠彼此去創造的!」 有著人妻身份的曾之喬,坦言「感情」是一門功課,也不相信有完美伴侶這一套,甚至認為結婚不是找到幸福,而是和另一半一起創造幸福。 反思現在卻有很奇怪的現象,當自己結婚的時候,會被恭喜「找到幸福」,但其實自己在單身的時候,也同樣擁有幸福,怎麼卻沒人恭喜了呢?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曾之喬:「不與年輕的心告別」 曾之喬 低潮能帶來高峰,學習與它共處 【一件襯衫】曾六年沒有代言,曾之喬在平靜中找到夢想的道路 November 19,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bY0OV

為金馬再度來台!話題女王白靈的小故事:藝術世家、從不會英文到勇闖好萊塢 https://ift.tt/3cwk74s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出道超過 37 年的白靈,每每一出場就吸引鎂光燈的注意!原來為了追尋演出機會,她的人生走過這些風風雨雨。 在金馬 57 艷壓群芳的白靈,以一件「LOVE 和平」的紅毯戰袍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雖然頒獎典禮順利落幕,但是白靈效應卻沒有停下,接續在各大媒體、網路平台掀起一股白靈炫風。 一年過去,金馬獎再度邀她來台,而今年白靈又將以什麼造型登場,實不相瞞連我們都十分期待。 1984 年在電影《海灘》中飾演小妹,從此開啟白靈的演藝之路,出道至今長達 37 年,參與的角色可說是無奇不有,最具代表性的,沒有異議是 2004 年的電影《三更2餃子》,媚姨特製的回春餃子,就算隔著電視螢幕,都感覺能聞到腐肉的惡臭味。 圖片|《三更2餃子》劇照 圖片|《三更2餃子》劇照 除了不老媚姨,你對白靈的印象,應該還包含性感女王一詞,在去年金馬 57 以紅色縷空禮服出場,一路開到肚臍的深 V 造型加上險露三角地帶的開高衩設計,大膽的穿衣風格,早就深深烙印在全台戲迷腦中,更別說佔據自己社群平台的性感穿搭照片。 圖片|iambailing@IG 因為金馬 58 再度成為媒體新寵兒的白靈,到底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小故事,往下看關於白靈的背景、出道初期以及勇闖好萊塢的經歷、關於白靈的小故事: (近期好片: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專訪《青春弒戀》李沐:形容自己是個「隱性的人」) 1、藝術世家 白靈的母親是一位舞蹈演員,父親則是音樂老師,從小受到爸媽的影響,使白靈對表演產生極大的興趣,也立志要成為一名出色的藝術工作者。 圖片|iambailing@IG 圖片|iambailing@IG 2、玉女路線 你可能想不到,白靈在剛出道時,走的是清純的玉女路線,經過幾番的摸索與戲劇的經歷,比起清新可人的玉女,白靈更喜歡自然不造作的自己,嘗試過各種風格後,成為你我現在熟悉的白靈。 (你會喜歡:Netflix 榜上第一名!《紅色通緝令》:巨石強森、蓋兒加朵、萊恩雷諾斯,十年老友武打戲來真的) ​​​​​​​圖片|iambailing@IG 3、孤身前往好萊塢 機會在哪裡,白靈就會往哪裡去,1991 年以交換學生的身份孤身前往美國紐約大學就讀,對當時一句英文都不會的她而言,是人生的大挑戰,在她的努力之下,1994 年獲得好萊塢電影《烏鴉》的演出機會,並在 1997 年以驚悚電影《紅色角落》獲得國家評論協會的突出表現獎,為自己的演藝之路寫下精彩的一頁。 (延伸閱讀:好萊塢食物造型師 Anna:找到你的熱忱,等於一輩子不用工作) 圖片|《烏鴉》劇照 圖片|《紅色角落》劇照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白靈來了!受邀出席2021金馬獎頒獎典禮,性感造型令人期待 白靈「愛Love和平」 做自己的神!正能量金句教主「唯一讓我快樂的時候,就是好好當白靈。」 誰能超越她!白靈身著「性感俠女裝扮」霸氣出席第57屆金馬獎,隔離期也不忘打扮自己 November 19,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wk74s

Netflix 榜上第一名!《紅色通緝令》:巨石強森、蓋兒加朵、萊恩雷諾斯,十年老友武打戲來真的 https://ift.tt/3DyCvFL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由巨石強森、蓋兒加朵、萊恩雷諾斯,三位好萊塢巨星主演的 Netflix 動作喜劇電影《紅色通緝令》,上映後高踞排行榜榜首,三人之間的好默契,如何為這部片加分? 由巨石強森(Dwayne Johnson)、蓋兒.加朵(Gal Gadot)與萊恩.雷諾斯(Ryan Reynolds)三位好萊塢巨星,領銜主演的 Netflix 動作喜劇電影《紅色通緝令》(Red Notice)終於在全球粉絲引頸期盼許久之下,將於 11/12 在全球 190 個國家上線。 圖片|Netflix 提供 萊恩與巨石強森、蓋兒老朋友好默契來真的?各種無敵爽的元素都有! 《紅色通緝令》(Red Notice)全片劇情描述聯邦調查局的頂尖犯罪側寫員約翰.哈特利(巨石強森 飾)想要逮到國際知名的藝術品竊賊「主教」(蓋兒.加朵 飾),而被捲進一場膽大包天的古董搶案;於是,為了親手抓到這名主教,還給自己清白,不得不與另一世界頂尖的藝術品竊賊諾蘭.布斯(萊恩.雷諾斯 飾)聯手合作,展開諜對諜的冒險之旅。 先前 Netflix 在洛杉磯封街舉行有史以來最大的首映活動,當中以穿著一身火紅亮片洋裝禮服現身的蓋兒.加朵,完全看不出來今年六月才生完第三胎寶寶的她,全然恢復火辣身材的耀眼動人,成為全場最強吸睛「嬌」點。 若有似無性感秀出逆天長腿的蓋兒.加朵提到起初會接演電影《紅色通緝令》,「是因為勞森.馬修.托波(Rawson Marshall Thurber)導演在寫了這個劇本後,跟我講到這部電影的雛形和劇情概要,就非常吸引我,不論是片中角色或許多出人意表的驚喜橋段,都令我覺得:哇!可以演一個和過去演出大相逕庭的角色,就覺得很想演,一定要接演。」 圖片|《紅色通緝令》劇照 與 Rawson Marshall Thurber 導演已有三部電影合作經紀的巨石強森更在一旁附和表示,我除了很喜歡這位童心未泯,像大孩子一樣的導演(笑~)提出的故事概念和執行拍攝的細節講究之外,更因為也是很想和蓋兒.加朵一起演戲,和她共演超棒的。 連本身就愛尋寶片,像是印第安納瓊斯那類電影的萊恩.雷諾斯更逗趣直言:「這是一部無敵爽的動作喜劇冒險片,各種爽快的元素都有,要找到這樣的三人組合是史無前例,是 Netflix 想辦法把片子生出來,也因為是這樣的卡司,《紅色通緝令》才這麼特別」。 圖片|《紅色通緝令》劇照 萊恩.雷諾斯還提到三人互動好默契佳的化學效應,可都是來真的好友誼,不是因為角色設定才這麼友好,「我認識巨石強森已超過 20 多年,意思是我們小時候一起在公園玩沙才會認識這麼久。」而驕傲炫耀能維持這麼久的友誼很厲害。 另外,他與蓋兒.加朵也認識快 10 年,大家都是很熟的老友,所以從一開始就有輕鬆自然的好默契! 圖片|Netflix 提供 蓋兒.加朵:最愛與巨石強森「這場」親密接觸戲,挑戰笑場極限! 同樣與巨石強森和萊恩.雷諾斯兩位好友搭擋合拍甚覺開心的蓋兒更表示:「跟兩位男士合作真的開心又愉快,他們很搞笑也好相處,因此在拍攝過程最有意思的最大挑戰,就是我不能笑場,要保持戲裡的神秘面貌,不可以偷笑,但天知道我多愛大笑啊!」 尤其是萊恩.雷諾斯就如同等著突襲的鯊魚一樣要害我們笑場,真的很好玩! 蓋兒也另外提到自己最喜歡與巨石強森跳舞的場面,因為乍看之下只是輕鬆地邊跳舞邊講話,但其實步步為營,「因為我不太會跳舞,所以一開始我很緊張,很怕踩到巨石強森的腳,但是 DJ 他根本就是像芭蕾舞男,腳尖非常輕盈,好在有他超棒的帶領我跳。」 圖片|《紅色通緝令》劇照 巨石強森:帶大家進入一段充滿驚喜的旅程,有絕對出乎意料的劇情轉折! 蓋兒更表明「《紅色通緝令》劇中還充滿各種轉折及驚喜,情節的推演絕對超乎觀眾想像,直呼很好玩,也打得很過癮!導演把盜劫尋寶的電影重新玩味拉到一個新高度,一展導演個人風采。」 巨石強森也說:「片中有很多緊張的劇情感,是我們盡可能把懸疑感拉到最高,並在喜劇元素中有很用心的動作細節場面,不只是你打我、我打你,打得很好如此而已,更很有自我風格,整個畫面非常流暢和漂亮,很值得好好品味每個情境。」 巨石強森更形容《紅色通緝令》這部電影是:「我們像是帶粉絲進入一段旅程,一路給大家許多驚喜和轉折,絕對出乎意料,絕對猜不到,很多劇情急轉直下的轉折相當的棒」,笑說會令觀眾大呼過癮的他,並不忘拉攏粉絲嘴甜表示: 「這是一部粉絲們不會想錯過的超棒電影,我可以感覺到他們會喜歡,加上粉絲都很聰明,相信他們都懂,品味也很好,我的直覺告訴我這部片是部賣座強片,一部電影是一般好還是超級棒,演員邊拍會邊有感覺,而《紅色通緝令》就是超棒的那種。」 (你會喜歡:休傑克曼、克里斯漢斯沃、巨石強森!八位和孩子一起長大的爸爸) 萊恩.雷諾斯:親身上陣在鷹架上跑跳,真的很瘋~皮皮剉享受忘我 萊恩.雷諾斯更表示他最難忘的動作橋段,莫過於有一場需在四層樓高的鷹架上跑跳,令他自己忍不住也驚呼:「那真的很瘋狂,而忍不住想說:媽呀!是否真的能這樣跳,真的很瘋」。 講話向來率直的萊恩.雷諾斯也透露「有些場面雖然會仰賴替身,但因為電影團隊是用高解析攝影機拍攝,所以都盡量親身上陣;巨石強森和蓋兒他們也都是來真的,像是巨石強森好有力氣,就表現他一貫的玉樹臨風,蓋兒運動神經非常好,鍛鍊很精實,她的打鬥戲真的拳拳到位,看她拍動作戲真的超棒!」 圖片|《紅色通緝令》劇照 都十足展現敬業精神的三人,更將私下沒有包袱的好默契延續到螢光幕前,萊恩笑說: 「片中滿自然流露出平常我們講話的方式,投射在戲中角色裡,一邊演一邊打鬧的玩;真的很愛和好朋友一起工作,不同於之前可能自己當製作人、編劇寫劇本⋯⋯等等責任比較多,而這次就純粹當個演員,不用想太多,就享受拍片的過程,常會拍到忘我境界忘了自己在工作呢!」 圖片|《紅色通緝令》劇照 跟著三位偷心大盜的超級英雄,來趟環遊世界的尋寶冒險 另外在《紅色通緝令》首映會現場也受邀了目前人在洛杉磯的錦榮與女友 Kirstin Leigh 參加,兩人更表示在現場看到蓋兒.加朵本尊時,馬上就化身為粉絲模式,紛紛開心直呼:「能與蓋兒.加朵在同一片空氣下呼吸超興奮!」 這番小粉絲的心情,也讓萊恩.雷諾斯不加多想坦言: 「這次在《紅色通緝令》可以一次看到大隻佬巨石強森、『神力女超人』蓋兒,還有我演過『死侍』,超強卡司的大場面,一展我們超人默契效果之外,其實即便我入行 30 多年和他們交情深遠,現場拍戲還是可以感受到巨石強森和蓋兒.加朵二位巨星氣場,連我自己也是他們的粉絲,能和他倆合作,真的是有震動到興奮又愉悅的心情。」 爾後在洛杉磯首映會活動結束後,回到紐約的萊恩.雷諾斯更補充在《紅色通緝令》片中,有一場在牢房裡的有趣場景: 「因為那是我們在電影裡第一次三人碰頭,所以三人一起在同個空間的感覺,很像在玩西洋棋,步步為營、進退維谷;加上 Gal 演出的主教壞角色一出場,就充滿魅力和權威,很好玩!」 (延伸閱讀:心理學看《神力女超人》:為什麼我們習慣把世界分成好人與壞人?) 圖片|《紅色通緝令》劇照 蓋兒也回想起,「其實拍片過程中,有很多很有趣的時刻,都非常的精采刺激。俄國監獄也令我印象最深刻,因為那我是第一次的首拍,就跟他們兩個人一起出現對戲,我們三人那天真得也是超級好笑,一直笑場不斷。但真的覺得很幸運可以跟兩位這麼棒的同事拍戲,非常的享受,希望觀眾能在畫面上,看出我們展現的好默契。」 巨石強森也笑稱:「場面都很棒之外,整部片也表現了每位演員的演技特色和能耐,一起冒險、環遊世界一圈。」 圖片|《紅色通緝令》劇照 接著提及萊恩.雷諾斯至今演出的戲劇角色都有共通點,即是都充滿趣味、幽默和機智,自己是如何詮釋這樣的風格形象,萊恩回應: 「這可能也算是個人風格魅力的一種,我認為喜劇其實就是很有趣的媒介,但在電影裡常被低估,何況要讓別人覺得好笑,是不容易演的,不過我很幸運,常觀摩並受到 Steve Martin、Eddie Murphy、John Candys、Gene Wilders 等等太逗了的喜劇泰斗前輩們影響,成為我學習的對象,來持續讓自己成長,如何應用喜劇演出讓整個戲活過來,而不光是念台詞。」 (同場加映:【關係日記】萊恩雷諾斯與布蕾克萊芙莉:誰說愛情不能像是兒戲?我們是戀人,也是最好的朋友) 然而,萊恩.雷諾斯除了以演戲為本職之外,也會寫喜劇劇本,「我自己平常做製作時,常會寫一些笑點的劇情,再詢問身邊工作人員喜歡那個?所以通常會準備幾個好笑的點,再適合地加入電影中,成為一個開笑玩的轉折劇情。」 最後被問到若是藝術大盜的三人,會想去偷哪件藝術作品?萊恩.雷諾想了一下說:「應該是我 2015 拍攝過的一部電影《名畫的控訴》裡面講述的一幅是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於 1907 年完成的畫作《艾蒂兒肖像一號》。」 巨石強森則說她要偷走蓋兒的心,蓋兒則大笑妙回:「那我要偷走巨石強森的微笑。」 圖片|《紅色通緝令》劇照 Netflix《紅色通緝令》將於 11 月 12 日全球獨家播出: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艾怡良創作新專輯《偏偏我卻都記得》首波主打在愛裡無〈貪〉不歡的懺悔之作 Netflix《紅色通緝令》卡司太強!巨石強森、蓋兒加朵、萊恩雷諾斯攜手主演 Netflix推薦11月片單!台劇《華燈初上》上線,巨石強森攜手蓋兒加朵《紅色通緝令》過招 November 19,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yCvFL

為你挑片|《永恆族》:一部我們都能成為超級英雄的漫威電影 https://ift.tt/3kR6rG3 Vivier Citygirl 漫威《永恆族》,不僅找來好萊塢金獎導演趙婷,英雄也不再是單一的形象,成為無論性別、種族、年齡和身體狀態都多元共融的大熔爐電影。(內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漫威(Marvel)從 2021 年開始推出的英雄電影,進入了另一個紀元,被稱之為漫威電影宇宙的第四階段,而仔細端詳目前已推出的三部電影《黑寡婦》(Black Widow)、《尚氣與十環傳奇》(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和《永恆族》(Eternals),不難看出漫威英雄電影轉變的野心。 圖片|《永恆族》劇照 除了首發的《黑寡婦》,讓史嘉蕾・喬韓森所飾演的黑寡婦作為電影主角,完整交代了她的成長背景與崛起的故事,《尚氣與十環傳奇》亦是第一部以華裔英雄做為主角的漫威電影,儘管充滿奇幻的東方色彩,故事線、人物刻劃與電影美學彼此間卻能達到巧妙平衡。 而漫威不只滿足於此,新推出的電影《永恆族》,不僅找來好萊塢金獎導演趙婷,主演亦包含亞裔演員陳靜、巴基斯坦裔演員庫梅爾・南賈尼、韓裔演員馬東石和墨西哥裔演員莎瑪・海耶克,英雄形象也從單一的直男白人英雄角色(如鋼鐵人、美國隊長和雷神索爾等),一口氣新增了漫威首位同志英雄費斯托斯(布萊恩・泰瑞・亨利 飾)、聽障英雄瑪卡瑞(蘿倫・瑞德洛夫 飾),以及外表如孩童般的英雄絲派特(莉亞・麥克休 飾),成為無論性別、種族、年齡和身體狀態都多元共融的大熔爐電影。 圖片|《永恆族》劇照 (同場加映:為人權發聲、推廣婦女權益、聲援阿富汗!安潔莉娜裘莉 IG 一週破千萬追蹤) 金獎導演趙婷首導英雄電影,拉高漫威電影的美學與敘事格局 看趙婷為了拍攝《永恆族》而準備的片單:《永生樹》、《新世界》、《神鬼獵人》、《銀翼殺手2049》等[1],就會知道《永恆族》必然是部對於畫面安排、鏡頭運用以及人性辯證都有別於以往漫威系列的電影。 《永恆族》的故事線橫跨七千多年,無論時間、空間或是角色的廣度都堪稱史詩等級,搭配趙婷堅持實景拍攝,運用長鏡頭,紀錄人物與壯闊的自然景觀,儼然在這部娛樂大片中重現了《游牧人生》裡如詩如畫的影像。 而對於如何拍出十位超級英雄生活在地球七千多年的情感與故事,趙婷在這個艱鉅的任務中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圖片|《永恆族》花絮 人類是否值得救贖的大哉問,以及愛能夠拯救世界的舊母題,與許多超級英雄電影類似,一再於《永恆族》中被提出討論。 而與《游牧人生》雷同,導演趙婷並未給出正解,而是留給觀者自行判斷的空間。在電影結尾,永恆族一行人為了保住地球,阻止了天神族蒂亞穆的誕生,卻因此破壞了宇宙的平衡與循環。 被視為大逆轉的終極反派伊卡利斯,因為愛而拋棄信仰以及對天神族的忠誠,最終只能選擇飛向烈焰,結束他悲劇英雄的一生。而其他永恆族成員,則被天神阿里瑟姆帶回審判。 永恆族雖拯救了人類與地球,卻沒有得到皆大歡喜的結果,留下的是更多遺憾與未知。此外,永恆族為仿生人的設定,從去個體性進而討論到家的本質,可以看出趙婷繼《游牧人生》後,仍舊關心著類似的議題,並將這樣富有深意的探討包裹於英雄電影之中。 圖片|《永恆族》劇照 (延伸閱讀:安潔莉娜裘莉談《黑魔女 2》:不是一定要有血緣關係,才能稱為家人) 《永恆族》帶出漫威女性角色的大躍進? 《永恆族》做為漫威英雄電影,罕見的將推動敘事的重責大任放在女主角瑟西(陳靜 飾)身上,而電影中永恆族的領導角色,也由艾賈克(莎瑪・海耶克 飾)擔任,團隊裡更不乏像聖娜(安潔莉娜・裘莉 飾)這類戰鬥實力堅強的女性角色。 儘管看來在女性英雄的形象塑造下足功夫,但卻難以看出突破性的翻轉。 永恆族成員中,身為領導者的艾賈克所具備的超能力是治癒自己與他人,接替她的瑟西則是擁有轉換無生命物質的能力,瑪卡瑞可以高速移動,絲派特能夠創造幻境,而聖娜則是可以憑空創造出武器。 其中僅有聖娜的超能力較具有攻擊性,其他幾位女性角色的功能設定皆是以防禦或治療為主,難以致命。但有意思的是,在電影中段開始,聖娜便飽受永魔症之苦,不僅大大減低了她的攻擊性,她甚至在發作時還可能攻擊自己的戰友。 這個有趣的設定,讓永恆族裡具有外顯武力攻擊性的角色僅剩下最強戰士伊卡利斯(理察・麥登 飾)、金勾(庫梅爾・南賈尼 飾)和吉爾伽美什(馬東石 飾),而女戰神聖娜,儘管擁有強勁的攻擊力,但得到永魔症卻象徵她步入瘋狂,成為一個損壞的不定時炸彈。 此外,艾賈克在片中近似母親的存在,關愛並領導著團隊,依舊呈現常見典型的照顧者形象。女主角瑟西具有高度同理心,喜愛並渴望成為人類的一份子,片中許多她與人類孩童的互動,亦將她與母性做出連結。 而她的超能力,同時帶有陰性力量與東方寓意,象徵以柔克剛,可以將堅硬的金屬、巨石瞬間幻化為花瓣或流水。絲派特則被形容是彼得潘故事中的小叮噹,聰穎靈巧但也善妒,因為過度渴望愛情而選擇背叛戰友。上述這類的女性角色的設定仍帶有既視感,或多或少削弱了此片跳脫窠臼的意圖。 圖片|《永恆族》劇照 非主流當道,同志、身障及情慾戲挑戰闔家觀賞的英雄片 從《女生向前走》、《古墓奇兵》、《刺客聯盟》到《黑魔女》系列電影,安潔莉娜・裘莉接演的皆是充滿力量且存在感強烈的角色,她曾坦言接演《永恆族》這類英雄電影前都得考慮再三,但因為知道趙婷對於這部電影的願景,她也支持這樣的理念,而決定接下聖娜這個角色,並期待在《永恆族》中的許多設定,在不久的未來可以不再被稱之為「多元」,而是「正常」狀態。 圖片|《永恆族》劇照 回顧過去的漫威電影,我們可以看出《永恆族》中許多情節與人物的設定確實已溢出過往框架。電影中費斯托斯的同志身分,以及片中出現與丈夫的深情一吻,儘管不能說是英雄類型電影的創舉[2],但確實也是漫威電影逐漸從陽剛直男敘事中脫離的一大步。而在英雄陣列裡加入身障人士,首位聽障英雄瑪卡瑞,更傳遞了超級英雄可以有多種樣貌的意識形態。 圖片|《永恆族》劇照 (推薦閱讀:女人迷內容主任的十週年邀請函:多元共融,是每個人都能活出本質,展現價值) 因為被設定為闔家觀賞的漫威英雄電影,在過去也一直避免在片中加入情慾戲,但這次《永恆族》同樣打破這個傳統,將瑟西和伊卡利斯之間的強烈情感,以一段沙灘上的性愛片段呈現,正常化成人之間自然的情慾關係,讓性愛不再是被隱藏、被刪去的畫面。 趙婷的《永恆族》,儘管保留了部分漫威電影公式化的劇情走向與敘事母題,還有雖然老梗卻凡走過必起作用的笑點,但從大膽更動角色性別[3]、形象塑造到鏡頭語言,都展現出不同於以往漫威電影的格局。 過去不論是女性或其他非主流性別或身體的觀者,難以從漫威英雄電影中投射自我認同,《永恆族》的出現給了我們一絲曙光,大眾娛樂與性別身體政治,其實有機會可以魚與熊掌、兩者兼得。 參考資料: [1] 《永生樹》、《星際效應》入列!趙婷分享《永恆族》的「致敬片單」。 [2] 在 2020 年推出的類英雄動作電影《不死軍團》(The Old Guard),片中亦刻劃同志角色喬和尼基之間相伴數世紀的愛情故事,詳見文章《不死軍團》:超越性別與時空的帥度。 [3] 在漫畫原作中,艾賈克、瑪卡瑞和絲派特原是男性角色,在電影中這三人被改寫為女性角色。 November 19,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R6rG3

「該怎麼讓對方也喜歡我呢?」關係心理學:主動出擊,不讓自己後悔 https://ift.tt/3cuA6QG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想建立一段關係的最好方法,就是行動!沒有行動,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和對方有沒有可能,你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嗎? 文|幡野廣志 完全沒有備戰姿態就打贏的戀愛,並不存在 Q: 我在社會人士的社團裡結識了喜歡的人。但我的朋友似乎也喜歡那個人,並且淡淡地向那個人釋出好意,用她可愛的笑容。 朋友似乎也注意到我們喜歡的是同一個人,但我們彼此都不提這件事。不管是自己無法誠實面對,或者看到他們非常要好,再想想今後彼此的關係,就覺得內心十分煩躁,覺得該做點什麼。 對方似乎對我有點意思,也可能沒有,我非常不安。幡野先生如果是站在我喜歡的人的立場,那麼接下來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您才會對我有興趣呢? (匿名 女性)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A: 我連載的標題是:「為什麼大家都來問我?」畢竟我的職業是個攝影師,以前曾當過獵人,但現在是個病人,看起來完全沒有戀愛的元素在身上,甚至可以說是個在戀愛之河彼岸的病人,所以每當我收到諮詢戀愛的問題,內心就忍不住再唸了一次我的標題。 回答別人的煩惱時,我總是預設為是「未來自己兒子來向我商討煩惱的事情」,以此基礎下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如果是兒子的煩惱,那麼身為父母親的當然是會與他一同煩惱、思考,不過找我諮詢戀愛的事情,我覺得就跟找一頭野生的熊商量沒什麼差別。 在某處絕對有更加適合諮詢戀愛問題的對象,絕對有。但還是來找一頭野熊商量,我想這表示妳也已經被逼到盡頭了吧?所以我會與妳一起煩惱,不過還請記得,這不過是頭生病的野熊給妳的建議而已。 (作者故事:「你要好好長大,練習告別」一個日本父親離開前,寫給兒子的生命指南) 妳沒有獲勝的機會。 就把朋友當成是敵人好了,畢竟是情敵,所以當成敵人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當然以對方的角度來看,妳也是敵人,這是一場戰爭。 妳的敵人別說是快了妳一步,十幾步都有了。淡淡地表現出好意這種技術可是非常高超的。一直隱瞞著對對方的好感,之後忽然告白,這大概是高中以前的戀愛模式。大人的戀愛則是不斷釋出好感,讓對方逐漸留意到自己的存在,然後才開始交往。 如果只是在一旁等待,他絕對不會回頭看妳的。坐在原地等待就能夠有魚兒上鉤,那是因為魚鉤上有餌食。如果有他會緊咬不放的餌食那就沒有問題,但是要撒下明確的餌,又是另一種高明的技術。 敵人也是背負著很可能會被討厭,又或者被甩掉的風險在行動的。 能夠提起勇氣行動的人才能夠獲勝,這就是戀愛的幸福。 而且她的笑容可是連身為敵人的妳都覺得非常可愛,以敵人來說實在令人敬佩。 一般來說,他應該會因為非常在意妳的敵人,而在不久後就與對方交往吧?當然我完全不了解這位男性,但妳若站在他的立場,會怎麼想?有兩位非常棒的男性,一位不斷對妳釋出好感,而另一位連準備的姿勢都沒擺。 (延伸閱讀:與暗戀的他討論 36 題甜蜜問答,問完就知道能不能變情侶!) 提起勇氣行動的男性,和仔細考量到「今後的關係」這乍聽很有道理的藉口而沒有行動的男性,妳會受到哪位男性的吸引? 不提起勇氣而沒有行動的妳是沒有勝算的。與其說她是個強敵,不如說身為敵人的妳實在太弱了。但是,話雖如此也沒有必要放棄,要顛覆妳不利的狀況就要使用戰略。 首先請好好擺出備戰姿態,然後釋放出比對方更多的好意。盡可能打在比較有效果的部位,要知道打哪裡有效,就必須要了解他,請好好觀察妳的敵人都往哪個方向打。 既然是同時有兩位女性對他有好感的好男人,可以想見可能還有其他女性也對他有興趣。要記得有伏兵,最好也該明白,受歡迎的他應該非常習慣被人愛戀。 但這就是妳獲勝的機會。正因為他非常習慣,所以妳只要出擊,他就會注意到。 也許妳沒有自信,或者覺得很不安,但現在不做出任何行動一定會後悔。就算他選擇了敵人或者伏兵,提起勇氣釋出好意的經驗,也一定會對於下一次戀愛有所助益。畢竟敵人也不會一直獲勝,總有失敗的一天。 打輸並非一件壞事,終有一天會為妳帶來幸福。就像孔雀會對自己喜歡的對象展開羽翼,妳只能努力了,我們一起努力吧! 本文摘自幡野廣志的《為什麼大家都來問我?只因受苦的人想得更透徹》。由圓神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為什麼大家都來問我?只因受苦的人想得更透徹》 November 19,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uA6QG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Oneness Cards 占卜】無論做再多,都覺得不夠,該怎麼辦? https://ift.tt/3kOMkrV 金得心 在忙碌的生活中,稍稍停下腳步,靜靜地向內心發問:「為什麼我心中常常感到不滿足?」——抽一張牌,讓宇宙指引你,回復內心的穩定與踏實,就能昂首繼續走下去。 又到了年末,盤點一年收成的時間。 有人說,做了好多事,但心中總是空空的,沒有踏實感。明明做了許多還覺得不夠,於是想要進行更多有意義的事、加速衝刺,把自己填滿。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抽一張牌,看看如何面對心中的不滿足吧。 【 關於 Oneness Cards 】 Oneness Cards 不預測未來,因為未來是無法預測的。在此的訊息只是像一面鏡子般呈現忽視的部分,並提供一個沈思的方向與建議。其實,問題現前時,大多時候只是內心有個糾結過不去,與外在無關。解開內在的結,往往一切就能迎刃而解。 讓 Oneness Cards 給你一點提示,陪你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 抽牌 】 1. 眼睛閉上做三次深呼吸。 2. 感受自己全身的狀態,在心中發問:「為什麼心中常常感到不滿足?」 3. 睜開眼,選一張適合你的牌。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Photo by negin bahramii on Unsplash A. 從身體和感官開始扎根 圖片|作者提供 外在紛擾的資訊極盡所能吸引你的注意,讓你想東想西,不停追逐和捕捉,然而外在世界如此虛幻,最能踏實感受的還是你的身體。 深吸一口氣,排除雜念,回到你的感官吧。 吃蘋果時就專注在它的甜味和香脆;喝水時就好好體會那平淡的滋味;經過一棵樹,試著撫摸它,體會粗糙的樹皮和你手上摩擦的感受。 隨時放下手邊的事,問自己:「現在的我聽到、聞到、看到、嚐到、感受到什麼?」當你體會的越多、越深入,越不會被眼前紛亂的資訊攪得團團轉,可以從身體回到內心品嚐每一刻。 (一起練習:情緒焦慮身體都知道!一分鐘正念練習:回到當下,傾聽自己的聲音) B. 認出自己的貢獻 圖片|作者提供 當你做的每件事情都變成業績、KPI、月初的薪水,日子久了,注意力就只有數字,忽略了手中的事和你的產出,其實是一種服務和貢獻,都在以某種形式幫助別人。 你花時間做的報告,回覆客戶的訊息或是每一次拜訪和調查,都是你的心思、時間和努力,過了一段時間化為各式各樣的數字來到你的面前。 每個月若只盼望薪資入帳或漂亮的數字到來,就會漸漸忘記一個單純深刻的事實——因為你做的這些事,讓周遭其他人的日常生活得以順利運行下去。 視野拉大一點,看看你做的事如何影響別人、影響自己,這會為你帶來深刻的滿足。 (延伸閱讀:「沒有人天生勇敢,勇氣是可以練習的」3 步驟重寫自己:如何詮釋過去會影響現在的你) C. 滿足自己的事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圖片|作者提供 做了許多事還感到空虛、不滿足,很可能滿足自己的事情和腦中的想像不一樣。 在週末下午只想要與貓相伴的人,試著去上一堂有意義的課程,無論再正向、再積極,心中也會隱隱發出不滿足的微弱訊號。 明明渴望與人交際,卻受到獨處、愛自己的風潮影響,於是逼自己坐下來安靜地冥想或看一本書,身體也會告訴你它不適應。 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資訊,看著其他人多采多姿的生活、述說自己對生活的滿意,這些分享讓人好羨慕。但他們的經驗畢竟不是你的,有時甚至讓你遠離了自己。 不如忘記那些,從零開始,把自己當個新朋友一樣相處吧。重新觀察什麼樣的人事物,會為你帶來真正的滿足。 (猜你喜歡:暮色降臨,享受一個人的靜心時刻:愛自己,從溫柔擁抱身心開始) D. 放鬆,祝福自己 圖片|作者提供 你知道外在得到的東西,無論是成就、感情、名聲來來去去。這些很難真正滿足你。或許你已有某些可以做些什麼的想法,只是還沒有太多的嘗試;你有許多資訊、也知道許多智慧,但是尚未全面運用在生活中。 如果心中的不滿足或空虛在你心中佔據某些位子、徘徊不去,先讓自己放鬆下來,把注意力轉回來,和自己在一起。 祝福自己,也敞開心胸祈求、接受宇宙的祝福。運用祝福和祈禱的力量,你可以讓自己內心穩定而踏實。 抽一張專屬於你的 Oneness Cards,與內在對話,解開生活中、人際關係中的各種難題! November 19,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OMk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