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過度善良、總是被利用?關係心理學:想成為好人,不一定要獲得別人的認同與稱讚 https://ift.tt/3qv26fh 大好書屋 要成為一個好人,不一定要獲得別人的認同與稱讚,你是否總是希望付出得到他人回報嗎?那你是否迷失被讚美的自卑呢?讓我們來聽聽阿德勒怎麼說! 文|朴豫眞 雖然想成為好人,但討厭當軟柿子 我是一個喜歡與人相處、二十世代後段的上班族。 每次都是我主動和朋友們聯絡,約大家吃飯、喝酒、組讀書會等等,主辦各式各樣的聚會,這樣可以和許多朋友相聚在一起。我喜歡與人相處,這世界上還有比這更令人開心的事嗎? 因為我的提議而讓很多人相聚在一起,我也會覺得很開心。 可是最近我的身體健康有點不好,缺席了幾次聚會,我對於自己缺席是否會造成什麼問題而感到有些擔心,但是幸好什麼事也沒有。 只不過,這才發現就算沒有我,聚會也是照樣順利舉行,反而又感到些許不安,好像有點被疏離冷落的感覺,有一種奇妙的心情,覺得現在就算沒有我也沒關係。 我認為與人們維繫關係是相當重要的事情,所以即使很多時候吃了虧或有所損失,我也是摸摸鼻子不作聲。 (練習改變:吃虧是種策略,但要有底線:有三種虧,你不能吃) 圖片|Photo by Ian Schneider on Unsplash 有一次自行車同好會的成員之一說有緊急情況,要我借他錢,我二話不說就把錢借給對方,但是過了約定好的日子,對方沒有還錢,而我卻連問他「為什麼不還錢」、「到底何時會還錢」的話,我都說不出口。 不僅如此,只要身邊的人需要什麼,我總是會主動挺身而出。 例如,在聊天群組裡如果有人說要搬家,問最近哪個地方好,我就會像是自己要搬家一樣,到處尋找資訊並整理好給對方。 圖片|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我認為幫助別人是一件好事,過去我從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價值與成就感。 但是現在可能大家都相當了解我的為人處事風格,似乎也有利用我的人;有時候一些瑣事也會叫我去做,或是叫我去買東西、向我借東西、想去哪裡也要找我陪同等等。 這樣下來,我現在也感到有些厭倦,覺得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了,但是又擔心如果拒絕對方,他們就會離我而去,留下我獨自一人,還會不開心地罵我變了。 到頭來我還是只能照著別人的要求,覺得被牽著鼻子走的自己,實在太像個傻瓜了!究竟我該怎麼辦才好呢? ──泰植 (不再重演:常常被「情緒勒索」怎麼辦?5 種最常被勒索的類型,與其對應方法) 圖片|Photo by Victoria Volkova on Unsplash 處方箋——自我決定性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喜歡與人相處,就算是陌生人也可以很快變得熟識;相反地,有些人卻希望獨自一人,覺得這樣比較舒服自在。 也許我們會覺得後者更可能發生人際關係上的煩惱,但是實際上像泰植一樣,那些看起來與人相處得很不錯的人,也會對人際關係感到煩惱與困擾,為什麼會這樣呢? 「與人友好」和「覺得不滿卻又不敢說出口」是兩回事。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認為與對方關係親近,就會對於那些傷感情或令人難以釋懷的事情不追究了。 因為如果不這麼做,似乎就會聽到對方說「我還以為他是個好人,原來不怎樣嘛!」這一類的話,特別是那些對身邊的人越親近友善的人,對這種反應越是敏感。 (理解自己:什麼是高敏人?當你與人長時間相處出現疲憊感時,你可能具有高敏感特質) 泰植在與人們相處的過程中,無論出現什麼問題或是不滿,都很難提出異議,這或許是因為想要得到「好人」評價的欲望吧! 他擔心如果無法獲得「好人」的認同,彼此關係就會破裂,甚至覺得自己可能會被獨自留下而感到害怕。 圖片|Photo by Melissa Askew on Unsplash 這種為他人著想的行為,與其說是出自於單純的關心體貼,倒不如說是追求自我價值認同的過度表現。 但是泰植需要知道的是,要成為一個好人,不一定要獲得別人的認同與稱讚。 泰植已經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和態度,可以很快地發現別人的優點,並在對方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只是在那份善良的心意上,他也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同與稱讚,覺得唯有如此,自己的存在才有意義。 (愛惜自己:「只要更好,就會被愛」急著被認同的孩子有什麼特質?) 我們親切地對待他人,並沒有一定要獲得回報,因為「親切」是我們自己的選擇,而要不要回報則是對方的選擇。 豫眞《給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你 19 個克服自我價值感低落的處方箋,用阿德勒心理學擺脫「比較級」人生》 或許會有人反問:「想要獲得別人的稱讚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問題是,渴望得到某人的讚美時,自己真正的願望很可能會被忽略,因為會按照那個人的意願行事。 如果這樣的情況反覆出現,就會讓自己與這個人的關係變得不舒服。 事實上,我們親切地對待他人,並沒有一定要獲得回報,因為「親切」是我們自己的選擇,而要不要回報則是對方的選擇。 相反的情況也是一樣,就算對方有什麼請託,自己也不一定要答應,請託是對方的選擇,拒絕則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對於他人的選擇,我們無從插手,我們能做的就只是對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負責罷了,有更多的期望就是奢求了,所以必須捨棄這樣的欲望。 不管對方的反應如何,只要專注在自己想要的、自己能做的、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上面就可以了,這可以說是一種「我的價值由我自己決定」的自立精神。 圖片|Photo by Melanie Pongratz on Unsplash 建立橫向關係而非縱向關係 但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將自己的價值交由他人來評斷呢?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表揚」教育也具有同樣的意涵。 在這世界上沒有人會討厭被稱讚,理所當然地會認為讚美是一件好事,甚至還曾一度流行「稱讚能讓鯨魚也翩翩起舞」的說法。 我們從小就被要求做出值得稱讚的行為,被稱讚的時候心情也會很好,當然會認為讚美是好事,但是阿德勒卻抱持著不同的想法。 阿德勒表示所謂的「稱讚」是「上位者對下位者所做的評價」,認為這是一種「操控」對方的方法。 (讀懂心理:阿德勒勇氣哲學:讓別人任意貼你標籤,是在阻擋你認識自己) 例如,孩子們來到正在洗碗的媽媽身邊幫忙,這時候媽媽會做出什麼反應呢? 「哎呀,好棒啊,我家的孩子真乖。」 可是,如果今天過來幫忙的人不是孩子,而是丈夫、自己的母親,又或是來家裡玩的朋友,也會這樣對他們說話嗎? 想想看,我們通常被誰稱讚呢?又會去稱讚誰呢? 稱讚我們的人通常是父母、老師、主管等年紀、地位、位階比我們高的對象,我們並不會反過來稱讚這些上位者;同樣地,我們通常會稱讚的人大抵也是年紀比我們小的弟弟、妹妹、後輩、子女等。 圖片|Photo by Jad Limcaco on Unsplash 由此可知,稱讚的行為通常也包括將對方看得比自己低,在試圖要「評價」對方的層面上,無意識地強化垂直的上下關係,試圖操縱位居下方的對象。 阿德勒認為希望得到他人稱讚,又或是稱讚他人的行為,意味著這樣的人際關係是「縱向」的。 因此,我們應該要擺脫縱向的人際關係,建立橫向的人際關係。 所謂的橫向人際關係指的是「對等關係」,就像是朋友幫忙的時候,我們會說「謝謝」,而不是說「你真的好棒」,因為彼此是對等的關係,不會做出評價,只是對此傳遞感謝之心而已。 我們應該建立的是這種橫向關係,並且逐漸將其拓寬。 本文摘自朴豫眞的《給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你 19 個克服自我價值感低落的處方箋,用阿德勒心理學擺脫「比較級」人生》。由大好書屋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給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你 19 個克服自我價值感低落的處方箋,用阿德勒心理學擺脫「比較級」人生》 November 12,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v26f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