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xrEyJq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慢慢來,真的比較快?行為心理學:「著急」讓你的善意大打折扣 https://ift.tt/3xrEyJq 遠流 你知道嗎?心臟科候診區的椅子磨耗程度比其他科別來得嚴重,這是因為急躁的性格不只會磨耗椅子,也會讓你的人際關係傷痕累累——其實你只是想為了對方好,卻屢屢被誤解⋯⋯ 文|胡展誥 星期一的清晨六點五十分,怡安準備出門上班,在玄關處提醒就讀小二的兒子動作快一點,但提醒許多次還不見人影。眼看時間一分一秒經過,直到怡安準備扯開嗓子下最後通牒時,兒子終於穿著歪歪斜斜的制服出現。怡安趕緊拉著兒子踏出家門、跳上汽車,準備出發開啟各自的一天。 車子才剛駛出小巷,天空就下起滂沱大雨,伴隨著大雨而來的是煩人的塞車。怡安掛念著早上一場重要的會議,她必須提早到公司做準備,在這之前還得先把兒子送到學校,但是學校正門最近在施工,所以她必須繞到另一側校門放兒子下車,而這個動作勢必比平常多花十分鐘⋯⋯,能不能準時到公司呢?走哪一條路會比較順暢?她越想越焦慮。 卡在車陣中動彈不得時,她瞥見一旁的兒子雙眼放空,手上的三明治一口都還沒動,早上為他沖泡的牛奶麥片顯然也沒帶上車。她順著孩子停滯的雙手往上看,第一顆鈕扣塞在第二個洞、制服領子往上翹、嘴邊還有半乾的牙膏泡沫⋯⋯。 她突然想起今天是孩子穿運動服的日子,他怎麼穿制服?這下子怎麼辦?不回去換衣服孩子可能被罵,但回家換衣服的話上班鐵定遲到。就在此時,雨勢變得更猛烈,車陣中的喇叭聲開始此起彼落響起⋯⋯ 圖片|Photo by Darwin Vegher on Unsplash 對於多數身為上班族的父母親而言,這樣的情境肯定不陌生。想想看:如果你是坐在駕駛座的怡安,這時候會如何反應呢? 請你靜下心回想一下:身為大人,你覺得自己和孩子相處時的品質如何? 這裡有十二道題目,是許多親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互動情境,我要邀請你勾選出自己與孩子/學生互動時習慣採取的方式: ( )一、傾向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覺得孩子當下的情緒是多餘的 ( )二、經常以各種行為表現的結果,作為獎勵或懲罰孩子的主要依據。 ( )三、與孩子吃飯時,習慣一邊看電視、滑手機或回覆訊息。 ( )四、看到孩子,就忍不住想要先叮嚀(或碎念)他某件事情。 ( )五、與孩子相處時,心裡經常想著工作或其他事情。 ( )六、覺得與孩子慢慢討論很沒有效率,直接告訴他方法就好。 ( )七、孩子遇到問題時,擔心他因為無知或單純而受傷,急著想給建議。 ( )八、常常想著「等我完成 之後,再陪孩子 」。 ( )九、經常忘記(或取消)與孩子約定的時間或事情。 ( )十、認為當孩子達到某些標準或成就,自己才算是好的父母(或老師)。 ( )十一、問了孩子問題之後,自己卻總是在傾聽的同時做其他事情。 ( )十二、覺得孩子應該先聽你把話說完,才算懂事、有禮貌。 藉由這個測驗,你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觀察自己: 一、與孩子互動時,重視結果更甚於過程(第一、二、八、十題) 如果你在這幾題打勾,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經常急著想要處理問題,卻忽略了孩子的情緒感受?是否習慣於論功行賞,以表現結果作為評價的依據? 二、習慣一心多用、在同一時間裡同時處理多件事(第三、五、九、十一題) 如果你有勾選這幾題,請留意自己是否在陪伴孩子時經常呈現分心的狀態。由於你並沒有專注在陪伴對方,可能無法正確理解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你常常覺得困惑:明明就花時間陪伴孩子,為什麼距離還是很疏離? 三、習慣單向傳遞訊息,缺乏雙向的交流(第四、六、七、十二題) 若你有在這幾題打勾,可以檢視一下,與孩子互動時是否少了讓孩子澄清或表達想法的機會?或者雖然你鼓勵孩子表達,但對於你所不認同的價值,總是很快地加以批評或否認,缺少了相互分享與討論的過程? (親子關係:「我對你還不夠好嗎?」打破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 圖片|Photo by Alireza Attari on Unsplash 「著急」讓你的善意大打折扣 過去曾有醫院發現,心臟科候診區的椅子磨耗程度比其他科別來得嚴重。仔細觀察後才知道,在這些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當中,有一大群人的個性相當急躁,坐的時候特別用力,並且會不斷變換姿勢、扭動身體、頻繁起身與坐下,顯得相當不耐。 後來他們依此研究,歸納出「A 型人格」。這類型的人個性急躁,對人與對事的要求極高;他們不僅追求完美主義,也相當講求效率。 但是你知道嗎?急躁的性格不只會磨耗椅子,也會讓你的人際關係傷痕累累。 本章開頭的情境,埋藏了許多親子衝突的爆點。 父母親在焦慮之際可能會說:「你的制服怎麼沒有穿好?」「你為什麼穿制服?今天不是穿運動服嗎?」「趕快把早餐吃完,已經快到學校了」「麥片呢?你的腦袋到底在裝什麼?為什麼總是忘東忘西?」「你可以不要害我上班遲到嗎?」 孩子有時候可能會臭臉、沉默,有時候可能會回嗆:「誰要你管我?你自己去上班就好了啊!」「知道了啦,可以不要一直唸嗎?」「我穿錯衣服關你什麼事?」「那你昨晚幹嘛不把我的運動服準備好?」 「什麼叫不要管?那你要怎麼去上學?」「你這是什麼態度?你難道不能好好反省嗎!」「不關我的事?好啊,你等一下被罵就不要打電話給我!」 這種互動的結局很可能是:孩子下車後用力甩門離去,你帶著惡劣的心情繼續前往公司,進公司之前還得耗費一番力氣壓抑內在的怒火,強顏歡笑走進辦公室,整天都無法平靜或專注在工作上⋯⋯。 (提升幸福:「我們的童年,該有更多快樂」九個方法提升親子間的幸福感) 圖片|Photo by Headway on Unsplash 這難道是你想要的結果?你是故意挑起親子之間的衝突嗎?相信都不是。那到底是怎麼了?我們都想趕快解決問題,為什麼到後來事情不但沒有解決,還得花更多力氣去穩定情緒、修復關係呢? 我在心理諮商中發現,許多親子衝突往往出現在大人想幫助孩子、為孩子伸出援手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的好意,孩子經常接收不到呢?原因跟「急」有很大的關係,好比說: 覺得孩子是無知的,所以急著開啟說教模式,希望教會他某些事。 覺得孩子的想法是錯的,所以急著開啟批判模式,要他好好反省。 覺得孩子猶豫不決很浪費時間,所以急著逼孩子趕快行動。 傳達出「情緒是沒必要的,趕快解決問題才是重點」的態度。 覺得遇到問題應該趕緊解決、不要拖拖拉拉。 這些反應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你只看到「事情」,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元素───「人」。 雖然你是基於善意想幫助孩子、為他解決問題;但是因為「急」,你的注意力會局限在「解決問題」,卻忽略了關照孩子的感受,也忘了彼此的關係很需要呵護。 (推薦閱讀:吵架時先別急著辯解!重複對方說的話,讓他知道自己的話其實很傷人) 慢慢來,為何反而比較快?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無論是在職場或家庭,能用更少的時間完成一件事,就等於擁有更多時間去處理其他事情。如果可以的話,一次能夠同時處理更多事情是再好不過的了。 但是人類畢竟不是機器,不是你輸入某些指令,對方就能精準做出相對應的動作。所以我常常提醒大人:處理事情要重視效率,與人互動要重視效能。 有時候我們為了求快,敷衍做出回應,引發的衝突反而需要耗費更多時間與精力去修復關係,甚至因此延宕了其他行程,而壞心情也干擾了你的工作效率,這樣子真的有比較快嗎?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慢慢來,比較快」包含了兩個部分。首先是「慢」,慢是先產生細緻的理解,然後再帶著覺知去行動。 慢=細緻的理解+帶著覺知的行動 試著以各種觀點對事情產生全面性的理解、思考對方的需求、感受自己的情緒,接著再進一步思考行動策略:在過往的經驗中,哪些行動是有效的?哪些曾經帶來反效果?如何能讓下次的行動更有效? 如此一來,你就不會像以前那樣自動化地做出慣性反應,而是在謹慎思考之後做出帶有覺知的回應。 再來是「快」,是指減少不必要的衝突,避免你在做了某些行為之後感到後悔、自責。 快=減少衝突+避免自責後悔、建立更好的關係 衝突是人際互動中免不了的現象,但降低不必要的衝突、減少行動之後引發的自責和後悔,可以讓你把力氣用來處理其他的事情。當你與孩子互動時的衝突與負面情緒減少了,關係的品質當然就會相對提升。 所以「慢慢來,比較快」的意思其實是:經由理解做出充分覺察的行動,減少自責與後悔,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進而提升關係的品質。 因為慢,反而讓事情比較進行得更順暢。雖然行動本身看似需要花費比較多時間,卻可以讓你們的關係變得更好,也省下事後修復關係、自責或悔恨的力氣。 如何透過慢的行動,幫助你營造更好的親子關係品質呢?請放心,這正是本書要教會你的事情。 本文摘自胡展誥的《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11個暖心對話練習,走進孩子的心》。由遠流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11個暖心對話練習,走進孩子的心》 November 26,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