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Ge67H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我的選擇正確嗎?」給左右為難的猶豫離職者:凡事瞻前顧後,容易出現決策後的失調 https://ift.tt/3hGe67H 黑麻糬 「我是不是做錯選擇了?」面對結果搖擺不定,懷疑自己的決定、後悔錯失的選項,而陷入焦慮情緒中⋯⋯這樣的心結,該怎麼調適? 作者|蔡秀娟 諮商心理師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找人討論著是否該離職,但討論的內容很容易變成:「離職啦,那邊不適合你。」、「離職!不要選擇一個讓你受委屈的地方。」、「那邊真不適合人待!」等等。這些對於身處其中的人來說,又怎麼會不懂?但就是遲遲無法下決定。 對於離職搖擺的你,也許會對即將做出的決定感到懷疑與焦慮,而選擇後的自己,不論去留,內心都會浮現:「另一個選擇會不會比較好?」 不停拉扯的情形就是心理學談的「決策後失調」,它指的是,一個人在做出決定後,會和所有「被選上者的缺點」產生不一致,同時也和所有「未被選上者的優點」產生不一致。 簡單來說,你在ABCD四個工作選了A,接著你會把「A的缺點」列出來,然後把「BCD的優點」列出來,放在一起比較並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 圖片|Photo by primagefactory on PIXTA (同場加映:不滿意自己的工作怎麼辦?2021 CFG 性別駭客松:環境是主觀的,我們需要面對的是自己情緒) 瞻前顧後,更容易經歷「決策後失調」 為什麼我們在決定後不是迎來輕鬆,而是陷入苦惱呢? 其實跟社會規範有關,我們的行為表現受到所處情境的標準影響,所以在做每件事前,我們會預期他人對自己行為的看法及評價,若做出符合社會期待的事,便會感到安心。 我們也會在一次次經驗中,內化這些社會規範,成為個人的價值理念。這種概念類似於心理學的「基模」(schema),它指的是我們會根據過去經驗,形成對人事物的理解,並存於記憶中。 我們對工作這件事,也會有著工作的基模,認為在工作崗位中的自己應該有什麼樣子、應該怎麼跟他人相處、應該待多久才能離職等等,所以,基模的形成跟你所處環境中的人事物有很大的關係。 (延伸閱讀:總是慣性討好他人?比其別人喜不喜歡,做一個最喜歡的自己) 在我們文化當中,每個位置好像都有著屬於它應該呈現的樣子,想到工作,你想到的是「事業有成」、「吃苦當作吃補」、「堅忍不拔」、「拒絕當爛草莓」?緊接著,腦海浮現的是自己有沒有符合社會對這個職位的想像。 而這些想像,也許不是來自一個人或一次經驗的告誡,而是在我們生命經驗中,你一言我一語所建立的出來的,所以當選擇跟大多數人不同的時候(大家勸留,但你選擇要離開),越容易迎來排山倒海的聲音與眼光,我們就越容易動搖,並開始懊惱起自己的決定,思考著沒有選的那個選項。 圖片|Photo by Scott Graham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如何知道離職不會讓我後悔?專訪曾彥菁 Amazing:我想的不是要做什麼工作,而是想過什麼生活) 選擇過程衍生的聲音及眼光,難以避免,我們可以將其擱置,並試著把焦點與心力放在釐清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你可以嘗試用心理學中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來幫忙自己思考。 它主要在講人類的動機與需求,並認為一個人內在需求的「自主性」、「勝任感」、「歸屬感」被滿足的越多時,內在動機就會持續維持。因此你可以藉由這三者需求來問問自己,回想目前工作環境中的狀態 。 我能擁有決定、執行業務的空間?(自主性) 我能完成工作交付的任務,以及從中獲得成就感?(勝任感) 我能與同事及主管之間有良好的互動及相處?(歸屬感) 以上三個狀態,每題以 1-10 分來評分,最高 10、最低 1 分,滿分 30。 所以,能不能換工作?當然可以呀,只要你想為自己做些改變,永遠都來得及,最怕的是在一個不適合的環境中,你出現了「沒有能力」、「沒有可能」、「沒資格」的註解給自己! 身處社會規範的我們,有著內在的為難與拉扯,但不意味著我們就無法做出一個「我好、你也好」的雙贏選擇。選擇本身是雙面刃,不論你選擇去或留,都有存在的意義及價值,不論是正向或是負向的評價。 好好整理自己對於身邊人事物的感受與想法,試著幫自己在選擇後堅定並相信自己所選。 總是不自覺地抱怨工作與人生,無法有效解決負面狀態?能量管理有方法!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帶領你自我詰問,找到低能量癥結點!活動資訊請點我。 July 07,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