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0日 星期一

為什麼你的愛只剩下犧牲奉獻?關係心理學:愛情裡的卑微,不應該備受指責 https://ift.tt/3o4qyRj KnowYourself 愛得卑微,換來的是什麼?適當地為對方犧牲,是一種積極培育感情的態度;然而當你努力溝通後,對方仍無視你的付出,那請好好思考兩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是否健康。 今天我想聊一聊,在不少人眼裡看著覺得太過卑微的行為,為什麼​​依舊會有人心甘情願地去做? 為什麼有一些人在關係中會心甘情願當「舔狗」? 願意當「舔狗」的人,並不一定是魚塘的魚或是備胎。有相當一部分人在親密關係中也會心甘情願事事圍著對方轉。 在很多人眼裡,這類行為過於卑微,注定不會快樂,但是其實,為自己喜歡的人「卑微付出」這種自我犧牲的行為並不一定會讓當事人感覺糟糕。以下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他們在「當舔狗」時是否快樂: 1. 犧牲時抱著怎樣的動機 Impett,Gable 和 Peplau (2005) 將人們犧牲時抱有的動機分為兩種: 接近式動機(approach motives) 「走呀寶貝,陪我去逛街!」 (既然他喜歡,那我就陪陪他吧!) 可以看到,擁有這種動機的人通常是為了促成某件事的發生而行動,比如想讓對方開心,或者希望彼此關係更進一步。 研究發現,接近式動機可以讓我們在犧牲時保持更積極的心態,因此,不僅我們會從犧牲中獲得快樂,關係也會變得更好。 迴避式動機(avoidance motives) 「走呀寶貝,陪我去逛街!」 (唉,要是不陪他,他又該生氣了⋯⋯) 懷著這種動機的人往往是為了避免某件事的發生而行動,比如為了減少矛盾,或者避免讓對方不高興。 迴避式動機往往會催生諸如不滿或憋屈一類的負面情緒。這樣的犧牲不僅會讓我們自己不開心,長此以往對於雙方的關係也是一種損耗(Impett et al., 2005)。 2. 犧牲時是否心甘情願 當我們付出的犧牲是自願的而非被強迫時,不僅我們能從中獲得快樂,雙方對於關係的滿意度也都會提升(Van Lange et al., 1997)。 比如,同樣是為了伴侶搬到另一個城市工作,我有朋友心不甘情不願搬過去之後,兩人反而比異地戀的時候更常吵架;也有朋友明明犧牲了更好的工作機會,卻依然滿心歡喜地跑去另一個城市與伴侶團聚。 畢竟,是否付出犧牲是我們內心的抉擇,而不該是來自對方的要求。 不過,有犧牲的意願並不等於我們在一段需要頻繁犧牲的關係中能夠快樂。犧牲意味著雙方出現了觀念/偏好/生活等方面的衝突,而頻繁犧牲,很可能說明雙方真的不合適(Righetti et al., 2020)。 (推薦閱讀:越想迎合他人,人際關係越差?討好型人格分析:取悅他人是種逃避策略,只會讓你更加脆弱) 3. 行動前的思考方式 心理學家指出,根據每個人自控力(self-control)的高低,我們在行動前的思考方式可以大致分為理智型和衝動型(Righetti, Finkenauer, & Finkel, 2013)。 在關係中兩種自控力高低並無優劣之分,只是體現出不同人思考習慣的特點。 研究發現,一般而言,衝動型思考的人往往更願意為自己的伴侶犧牲(Righetti et al., 2013)。 這大概是因為,理智型選手習慣在行動前冷靜思考,而衝動型選手往往更聽從自己的第一反應,所以更容易受到「愛的感召」而付出行動。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當我們體驗到「卑微感」時,我們真的卑微嗎? 關係中習慣了扮演「舔狗」的人不見得會受到卑微感的折磨,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有相當高的相互依賴感(interdependence)。這類人將自己與伴侶視作緊密相連的整體,並且視自己的付出為呵護二人關係成長的養分(Day & Impett, 2018)。 相比之下,很多人不會在關係中像「舔狗」那樣為對方付出,但每當作出犧牲時,感受到的卑微感可能比「舔狗」還要強烈。 根據相互依賴理論(interdependence theory),這類人的內心更在乎個體獨立性,因此付出犧牲時更容易體驗到卑微感。 換言之,「卑微感」並不一定來自於關係中客觀不對等,也有可能是我們個人心態帶來的主觀感受。 研究發現,擁有高水平相互依賴感的人發自內心地樂意為關係付出,即便是為了對方暫時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或者出於迴避式動機做出犧牲,都不會影響他們在關係中的幸福感(Impett et al., 2013; Le & Impett, 2013)! 這麼來看,「舔狗」並不是完全不可取,在一些情況下他們的行為甚至可能有利於促進雙方的關係。 (同場加映:關係心理學|被說「高攀他」,讓我愈愛愈卑微) 在關係中感到卑微,如何改變? 想要改變關係中的卑微感,首先可以從我們面對犧牲時的心境,來判斷我們內心卑微感的來源: 「我堅決不能向他認錯,不然豈不是抬不起頭了?」 當我們過於在意關係中的個體獨立性時,可能關係中任何的犧牲都會讓我們感覺卑微。但是關係中二人並非完全獨立,我們需要學會取得個人與關係之間的平衡。 「我發現自己總在讓步,他似乎已經把這件事視作理所當然。」 這時候,我們的卑微感來自於做出了太多單方面的犧牲而沒有得到回應。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屬於第二種情況,又不想放棄這段關係,那麼—— 1. 真誠溝通自己的付出 在不少關係中,我們可能習慣了默默付出,總覺得把付出掛在嘴邊沒有必要。 然而,如果你感覺到卑微卻仍然沒有主動和伴侶溝通你的情感需求,這時候的默默付出可能反而會損害雙方的關係。 心理學家 Impett 及其同事(2014)在研究中發現,當我們試圖隱藏自己付出犧牲時產生的負面情緒時,伴侶雖然不一定能夠明確地知道我們在壓抑怎樣的情緒,卻能感覺到我們行為與內心的不一致,並因為這種不真誠感而和我們產生疏離。 因此,大可不必默默為關係犧牲。轉向良性付出的第一步,是和對方溝通我們的付出,並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在溝通中,說不定會有意外的發現。 比如,對方在我們沒意識到的情況下,也為了關係付出很多;或者,對方雖然先前沒有察覺到我們的付出,卻能夠在溝通後認真地反思並且做出積極的轉變。 圖片|Photo by Jamie Street on Unsplash 2. 面對犧牲換一種心態 曾經很多情感指南告誡我,不要在感情中丟失自我,因此我也格外在意自己在關係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然而,在一段穩定的關係中,我們都會成為彼此自我的一部分。過去認為犧牲就是在關係中「輸」了的我,其實是把那個重要的對方,當成了一個僅僅和我利益交換的獨立個體。 如果你也感到關係中的犧牲彷彿是輸掉了一場「利益博弈」,那麼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待這些犧牲。 心理學家 Van Lange(1997)認為,犧牲是相互的,並且能夠與我們對關係的承諾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我們彼此都因為對方的犧牲而更堅定這段關係,而對關係的承諾又增強了我們為關係犧牲的意願;只不過在二人關係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犧牲的意願在增長,犧牲的需要卻在減少。」 從這個角度來看,為對方犧牲的意願,不是一種卑微,而是一種積極培育感情的態度。 (你會喜歡:為什麼在一起越久,關係越冷淡?給在一起很久的伴侶:愛,要讓彼此都知道) 3. 尊重是關係的底線 雖然在關係中自願,快樂,並且不感到卑微地當「舔狗」或許對雙方的感情有幫助,但現實是,我們如果沉浸在自己為對方付出和犧牲的快樂中,可能忽視了對方種種不在意我們、不看重關係的跡象。 我雖然希望更多人可以拓寬對卑微感的看法,並嘗試投入關係的整體,但同時也希望大家可以記住,為關係做出努力,絕不是讓你放棄維護自己的全部利益。 圖片|《金秘書為何那樣 김비서가왜그럴까》劇照 付出犧牲可能是所有關係在成長中不得不經歷的過程,但關係並不應該建立在無盡的犧牲之上。 希望每段親密關係都能達到這樣一個理想狀態:我願意為他犧牲,不過他不需要。 May 10,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4qyRj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