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EaZxP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總是對生活感到「乏味」怎麼辦?4 種情境練習,建立「超有感」生活體驗 https://ift.tt/3gEaZxP KnowYourself 追完所有的劇,卻仍感到無趣?你可能掉入了「慢性乏味」的陷阱。靈魂像匹野馬,要引導牠跳脫束縛,往自己喜歡的地方前去⋯⋯ 文|野草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Do not seek to follow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wise; seek what they sought.」 ——Matsuo Basho 大家好,我是野草,KY 最風騷的女作者。 慢性乏味(chronic boredom)指長期的、莫名的不安。誘發乏味的位置是內在的,是一種心理問題,外部條件的改變並不能對它產生什麼效果。 很多人對慢性乏味缺少覺察,因為: 現代人對自己所處的、主體的情緒狀態普遍缺乏覺察與認知 (缺乏)味(味道)遠比其他情緒難以感知,它是一種性質的缺席(a lack of quality),而不是性質的存在。 我們可以通過四個標誌看看自己的生活,是否被慢性乏味左右。 「我平時明明也一直在刷手機、看綜藝,為什麼還是有你們說的這些無感、無愛、無意義的感覺呢?」 「我覺得我的慢性乏味已經比較嚴重了,該怎麼辦呀?我將來的人生道路還可以改變嗎?」 你心中的問號我們都收到啦!文末我們會給出一些輔助建議哦!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這麼多娛樂節目,為什麼我們卻總覺得無感、無愛、無意義? 慢性乏味的根源是:無法直接和強烈地體驗自己的感覺(Bernstein,1975)。換而言之,不是瓜不甜,不是瓜不苦,而是我們嘗不到生活這個瓜的酸甜苦辣。Bernstein 認為:「感受斷裂層」的形成 與兒童早期培育有關 為了給孩子的「社會成功」做準備,許多父母和學校在孩子 3-4 歲的時候就開始以訓練(training)的模式培訓孩子。訓練的目的是讓受訓者(孩子)完成培訓者(家長、老師等)所期盼的行為、態度或技能。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許多現在的孩子,我們的人生在我們出生前就已經被「編碼」。該上哪個學校,該與什麼樣的人結婚,該擁有什麼性格,該認同怎樣的社會身份,該坦承怎樣的家庭責任⋯⋯彷彿一輩子一眼就可以看穿。 但「訓練」一詞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根本不考屢受訓者的感受。要按預期做好某種表現,這時常伴隨著受訓者強烈的緊張情緒。 但是,孩子還沒有學會使用其他機制、技巧來應對這些接連不斷的、強烈的緊張情緒。所以,要順利完成任務,孩子就需要依靠壓抑機制來抵制自己的感受。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為了完成外在的要求和期盼,長期抑制自己的情緒,這會導致一個人對自己的感受越來越不敏感,甚至無感。就是這樣,「我」與自己的情感之間的「斷裂層」逐漸形成。 「斷裂層」阻礙了我們對自身情感的最直接的、最清晰的體驗。 長期受訓的孩子,他們依然很可能會成為社會文化認同之下非常「成功」的一員。可惜,他們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慢性乏味的代價。 (你會喜歡:「不離婚是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比起完整,無愛婚姻才會傷透小孩的心) 如何面對慢性乏味?如何改變我們的人生道路? 慢性乏味不僅影響我們對生活的體驗,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人生選擇,而無數次的選擇則構成了我們的人生道路。換而言之,學會面對慢性乏味,我們對自己人生的把控力也會提升。 所以,到底怎麼辦呢? 回顧上文,慢性乏味的根源是:無法直接和強烈地體驗自己的感覺。所以我們的目標是: 學著重建自己和自己的感受之間的連接,並對這種連接感到更加敏銳。 對於感受,我們有兩種在根本上截然不同的控制。我們假設把感受比喻成一匹野馬(Bernstein,1975):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我們通過豐富的經驗熟悉野獸的本質,及時學習如何控制與引導它的能量和力量。和學習任何新事物一樣,這其中包含了一個艱鉅的過程。初學者的恐懼,顛簸和瘀傷,偶爾跌倒。 或者,我們可以選擇第二種方法:將馬匹永遠鎖在穀倉中。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選擇了第二種方法的人,避免被拋下馬背的危險,避免了當馬失控時的危險。 但是,當馬與騎手融為一體地奔跑時,那種振奮人心的生命體驗,只有選擇了第一種方式的人才真的知道。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使我們的生活質量煥然一新的潛力,就藏在我們「體驗生活的能力」之中。而感受生活的能力,就像任何其他的能力一樣,它是由一個個「學習過程」實現的。 下面的 4 道選擇題,向我們展示了生活中 4 種常見的「學習場景」。來試著和我們一起解鎖你的生活感受能力吧~ 情境題 1 珍妮花在看完本文後,想起了自己長大過程中的一個個被訓練的瞬間。想起這些過往: 「就知道打遊戲!週末不准出門,給我在家補課。」 「小小年紀還想談戀愛?像什麼話!」 A:珍妮花決定離家出走,四海為家。她想:「這個時代誰沒了還誰,還活不下去了?」 B:珍妮花嘗試回憶自己當時對這些事情的感受,試圖理解這些感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生。 答案:B 解釋: 有些讀者在接觸心理學後會對自己的原生家庭產生極大的不滿,並對自己的成長過程充滿譴責。但就慢性乏味而言,決大部分父母(包括親屬和老師等)並不是邪惡地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 只是很多父母未能認識到,孩子需要時間進行情緒發展,以適應其身體以及智力發展。就像孩子需要通過時間學習爬行、站立、走路、發展智力——還子也需要通過時間學席使用他們的感受(Bernstein, 1975)。 請給自己的成長經歷一些憐憫心,並給長輩一些理解。我們是原生家庭和時代的產物,長輩也是。一些比較極端的方式(比如 A),其實依然是我們不接受自己的感受的體現。 (延伸閱讀:婚姻不幸福,與原生家庭相關?關係心理學:你的焦慮依附,來自從小的不安全感) 情境題 2 今晚不用加班,珍妮花突然覺得閒得發慌。此時,希望重建自己與感受之間的關係的珍妮花: 「又累又無聊,感覺自己都不是自己了⋯⋯」 A:打開了電視,刷劇 4 小時 B:坐在沙發上,安靜度過 15 分鐘。 答案:B 解釋:很乏味?別著急著填充它,就讓它空著吧!給自己一些時間、一些空間。 如果我們已經和慢性乏味相處已久,那麼我們知道忙碌不過是一種狡猾的逃避方式(Razzetti, 2018)。不論我們是忙於工作,還是忙於刷娛樂訊息,那種無感和空洞感並不會消減。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或許沒有被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完成情感發展,但是,現在我們完全可以給自己這種時間和空間。 當我們發現自己因為無法忍受「空」而想投身於某事或某人的時候,暫停!給「我」體會自己的感受的時間和空間。這可能是 10 秒鐘的深呼吸,可能是 1 天的爬山之行,可能是 2 個月的停職,可能是 1 年的 gap year。嘗試著去聽、去感受,你的乏味感想告訴你什麼? 圖片|Photo by Johan Mouchet on Unsplash 情境題 3 「啊,好無聊啊,為什麼換了一萬次工作,份份工作都這麼無聊?」 此時,哪個是更好的選擇: A:「也許頻繁地換工作並不會解決我的煩惱,這一次,我需要換一種方式,與這種無聊感相處。」 B:「換換換!天下那麼多工作,肯定是因為我還沒換到我最合適的工作,所以才會感覺無聊。」 答案:A 解釋: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很長時間以來都不敢面對慢性乏味,我們並不孤單,恐懼也並不可恥。乏味與死亡有關,因為極度的乏味就像某種形式的死亡。乏味與有限和虛無有關。這是生命中的死亡(death within life),生命中的「非生命」(non-life)(Svendsen, 2005)。 一個能夠直面死亡的人和一個迴避一切關於死亡的思考的人,他們會對人生做出很不一樣的選擇,他們的精神狀態也極其不同——能不能面對乏味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從不能面對乏味,到可以和乏味相處,我們會經歷一系列的自我成長和改變,而這個過程也可能會伴隨著恐懼。 面對恐懼與改變,我們可以這樣考慮:想像自己躺在床上,房間的角落裡傳來奇怪的陰影和噪音。你認為哪一個選項更糟糕?蓋在被子裡,整夜感到恐懼?或者,跳下床打開燈,看看它是什麼? 當我們擁抱脆弱,學著體驗生活給我們的一點一滴的感受,這個過程充滿未知。提起勇氣,面對乏味,我們也許未必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但我們終於弄清楚了:當初讓自己恐懼與逃避的感受是什麼,它們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又是什麼。 (同場加映:「我知道,我最喜歡的是哪裡」透過自慰,達到更好的性愛體驗) 情境題 4 「你最近是不是太忙了?女孩子嘛,工作不用那麼拼,以後我養你啊。」 男友的一句話讓對事業有追求的珍妮花 DNA 一動。其實有好多小瞬間,珍妮花都覺得自己和男友很不匹配,是價值觀不匹配?還是是情感需求?還是自己要求太多?她聽不清楚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或感受。 此時,對珍妮花來說,哪個選擇能讓她更了解自己在這些小瞬間的感受: A:對男友說:「這樣的話讓我聽著不太舒服,但我不太確定自己的感受具體是什麼。讓我花一些時間去體會一下,我再跟你溝通好嗎?」 B:笑嘻嘻敷衍過去,畢竟揪著這麼點小事不放,感覺好像太上綱上線了,反正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忍一忍算了。 答案:A 解釋: 沉默是靈魂的智囊。而乏味,就像沉默一樣,不僅僅是沒有噪音——它正在邀請你專注在它身上(Razzetti, 2018)。 受慢性乏味所擾的人,習慣使用理性與意志的力量壓抑感受(如 B),「把這匹野馬牢牢關起來!」我們對自己的各種感受其實非常陌生。當感受來臨,我們感到抗拒,未必能及時體會、標識、理解並接受它,不要著急。 我們可以嘗試拋棄一切自我審查(self-censorship),自我否定(self-denial),毫無猶豫地在只有自己能看到的日記本上,書寫一切感受。我們會在書寫的過程中與自己的感受產生熟悉感。當感受過去,我們打開自己的日記本,我們可能會發現一些情感規律和模式。逐漸的,陌生感也許會淡去,我們和感受之間的連接也能慢慢重建。 圖片|Photo by Marcos Paulo Prado on Unsplash 建立自己和自己的感受之間的連接,這是一個慢慢蛻變的過程。想像自己是剛剛開始學著站立的嬰兒,我們總會站不穩,我們很有可能摔倒,我們很有可能要不斷地嘗試。這沒什麼。給自己耐心,培育自己。 沒有一首歌沒有停頓,沒有一幅畫沒有留白,沒有一種生活沒有乏味。 其實學會品味乏味,也是學會品味生活。 ☐ 你總是無法活在當下,老是在追趕過去的未完成事物嗎? ☐ 你總感覺生活沒有目標,被職場環境壓得喘不過氣嗎? ☐ 你總是不自覺地抱怨工作與人生嗎? ☐ 你總是在假期或休息過後,仍感覺無限疲憊嗎? ☐ 你總是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常覺得自己在虛度光陰嗎? 如你有任一以上狀態,邀請你一起加入女人迷《能量抱報》「12 週能量恢復計畫」!每週將會提供你輔助工具與方法,帶你從情境中實作,釐清自己低能量的原因,打造屬於自己的能量修復術。詳細資訊請點我。 參考資料: Devlin, H. C., Zaki, J., Ong, D. C., & Gruber, J. (2014). Not as good as you think? Trait positive emo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elf-reported empathy but decreased empathic Svendsen, L. (2005). A philosophy of boredom. Reaktion Books. Bernstein, H. E. (1975). Boredom and the ready-made life. Social research, 512-537. Razzetti, G. (2018). Why Boredom Is So Powerful in Your Life | By Gustavo Razzetti. Fearless Culture.Shackelford, T. K. , Pound, N. , Goetz, A. T. , & Lamunyon, C. W. .(2005). Female Infidelity and Sperm Competition. The Handbook ofEvolutionary Psychology. June 18,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