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38YR4
2021年5月10日 星期一
「允許悲傷,才是療癒的開始」憂鬱心理學:面對真實情緒,別被正能量給騙了! https://ift.tt/2Q38YR4 李品毅 Lee Ping-Yi 你也曾經逃避悲傷嗎?逃避,常常是最容易的做法,因為你能暫時抽離情緒、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但是,當我們驅逐那些真實的情緒,並未真正解決問題,有時,痛苦加成,你便更容易一蹶不振了。 正式悲傷情緒,是我們一生的練習;與悲傷共處,是我們共同的課題。 大多數人對憂鬱傾向(憂鬱傾向不等於憂鬱症)的認識多半為:「憂鬱的人是過度悲傷,無法控制自己的悲傷感受。」 然而,這樣的說法只說對了一半,憂鬱傾向的人是時常感到悲傷的,然而,這些悲傷,可能都是「錯位」的。真正造成憂鬱傾向的悲傷源頭,是被壓抑、被忽視的,那些悲傷源頭可以稱為未竟的悲傷,是尚未被充分體驗、處理的悲傷。 圖片|Photo by Bevis G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你並不孤單!Janet 致憂鬱症的告白:身而為人,都有脆弱的時候) 社會瀰漫的正能量概念,使悲傷不能充分悲傷 這個社會中,時常看到無處不強調正能量,長輩圖、心理學概念、文章宣導中,彷彿在告訴我們只有想法是正面的,我們的生活才會發展成正面的模樣。 認為快樂至上,悲傷是無益的。當看到他人感到痛苦時,人們往往會勸告對方看開一點,或是認為對方的痛苦只是小意思,還有許多人身處更深的苦難中,習慣去否定他人或是自身的悲傷與痛苦。 於是,人們盡全力打起精神、驅散悲傷,然而,那些看似被驅散的悲傷,會形成潛意識中的陰影。「陰影」一詞最早被深度心理學家榮格使用,指心理的「黑暗面」,是我們分割、拒絕、否認、隱藏的部分,我們把自身不願面對的特質、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的部分,或者嘗試與之斷絕關係的部分。 在心理治療的語言中,陰影是「被壓抑、排擠的無意識」,我們將它推出或者「壓抑」到潛意識之中,使其成為無意識的內容。 即使我們意識不到陰影,也不會讓它失去影響力。 陰影會通過扭曲或者不健康的方法表達自己,或者採用通常被稱為「神經官能症」的方式表達自己。 充滿陰影的人們,無法意識到那些陰影,卻會在夜深人靜時,被無法辨識的悲傷淹沒,無法控制地落淚。而此時,我們總會找到一些顯而易見的理由去解釋淹沒自己的模糊悲傷。但實際上,那些真實的原因,深深被埋才在潛意識的陰影之中無法被輕易感知到。 圖片|Photo by Gabrielle Henderso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他看起來很快樂,為何突然自殺?」一個成熟的社會,需要給予負能量空間) 憂鬱,很容易被理解成過度悲傷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Verena Kast)在其蘇黎世大學的畢業論文〈體驗悲哀 Trauern〉中提到:「一個人之所以得到憂鬱症,往往不是因為過度悲傷,而恰恰是拒絕了悲傷。」 她認為,大部分的憂鬱傾向產生,時常是人們遭遇無法忍受痛苦事件,然而,然會因為太過悲傷一時無法承受,因此才以「正能量策略」去對抗承受不了的痛苦事件,假裝沒有任何影響一樣,無意識地將悲傷埋入了潛意識中,成了再也看不見得跟屁蟲——陰影。 而後,人們往往看似成功了,很快地可以重新面對生活,繼續正常邁步走下去,甚至為自己度過痛苦而感到欣喜。但往往不論時間過去多久,其他的痛苦事件發生了,看起來可能比過去無法忍受的事件還來得輕微,然而卻會使人們感到被情緒淹,無法自己。人們會認為自己是因為新的事件而感到悲傷,認為自己無法控制地過度悲傷了。 但,實際上是陰影在作祟,那個未被妥善處理、無法被忍受痛苦的悲傷,將會是後來無法節制的悲傷的源頭。這個尚未被完成、體驗的悲傷,成了後來無法被理解的錯位悲傷。 允許悲傷自然流淌,便是悲傷療癒的開端 當我們有好多無來由且無法控制的悲傷時,表示我們過去可能有未竟的悲傷,而這個悲傷正在我們無法意識到的地方侵襲著我們,使我們有了憂鬱的傾向。 有許多心理學流派認為,憂鬱的源頭是「未竟的悲傷」,特別是精神分析派的心理治療師,他們在進行心理治療時,常常會試著幫助來訪者發覺未竟的悲傷,並且協助來訪者重新體驗完整的悲傷。 允許悲傷自然流淌,便是悲傷療癒的開端。 想要做一個完整、健全的人,就需要接納自己的陰影,適當拒絕正能量的自我欺瞞。人生就如同存在主義或是佛教的觀點:「痛苦是人生的大背景,我們無法逃開面對痛苦。」 人們對面痛苦的自然反應就是悲傷,進而痛哭。這樣的過程可以擁抱悲傷、避免悲傷被藏入潛意識的陰影之中。 圖片|Photo by Larm Rmah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每十個就有一個是憂鬱症」美國大學如何協助心理疾病?) 當我們真正經歷過悲傷的進程(痛哭、與痛苦感相處而不逃避),才可能擁抱這個痛苦的真相,我們的內心便將這個悲傷納入自己,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爾後便可以可以與之和平共存了。這也是痛苦發生後,我們唯一可以達到與之共存的途徑,別無他法。 但,如同前面所述,除了社會整體的正能量反對體驗悲傷外,人們也難以忍受痛苦帶來的極度不適感,會產生逃避心態、不願面對。 當人們開始「否認」悲傷存在、「否認」痛苦的事實,甚至遺忘痛苦;或開始「抽離情感」,理性上可以知道痛苦發生了,但是痛苦事件引發的悲傷卻消失了。如此,我們彷彿遠離了人生中的痛苦,痛苦彷彿人間蒸發了。 但這只是大腦自欺欺人的伎倆,實際上悲傷並沒有從我們身上消失,反而使我們日後的憂鬱傾向遍尋不到原因,只能隱約感受到有一股無法言明的力量正在擊打著我們。 若要天晴真來,我們便要允許悲傷的風雨交加。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May 10,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