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疫情在家還能做什麼?透過線上瑜伽課,感受「觀照」身體的新方式 https://ift.tt/3g8vDWC 讀者創作 女人迷讀者投稿分享:線上瑜伽課初體驗!疫情的爆發使人學會臣服與謙卑,在身體的安危與健康之前,大腦對成就的渴望也必須在後面排隊——從瑜珈課之中,這位讀者感受到了什麼生命能量呢? 文|鄭茜馨 Tracy 線上瑜珈初體驗:疫情之下的身體觀照 自從去年長假期間很瘋狂地在三個月之內,在家裡附近的瑜伽教室上了 281 堂瑜珈課以後,我的瑜伽修行就轉為自主練習了。 一週兩到三次,一次大概兩個小時,把記得的體位法全都練一輪,忙碌或疲倦的時候,也會怠惰荒廢,或只練練貓牛式、大貓和上犬式伸展一下、拉拉筋也爽。 上個週末,第一次上了有老師帶動作的瑜伽課,而且還是「線上」課程,想把一些感受和體會記錄分享出來: 線上課程的限制讓瑜伽練習更回到自己 不像之前在瑜伽教室上實體課,老師同學同處一室。在上課的時候更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墊子與墊子間的距離、隔壁同學的呼吸,甚至習慣的練習位置與方向都可能讓練習的效果打折扣。 線上瑜伽課的重點其實不在動作而是「聲音」,讓心更專注在老師的口令引導,不再急著「看清楚」老師的動作而緊張兮兮。不需要隨時盯著鏡頭,用耳朵、甚至用心跟隨老師的口令,反而讓我在動作中達到了之前上實體課時無法觸及的境界! 那有點像是進入了被催眠的狀態,跟著老師編排的體位法序列,一句句口令進到耳裡,但卻不經大腦的消化處理,身體只是自然而然地做出反應,像是過往練習時刻印在肌肉的記憶,回應了老師帶有能量的咒語。 圖片|Photo by Ran&Ran on PIXTA 當然,我覺得瑜伽課沒有所謂「最好」的教學方式,每位老師各有自己的風格特色、學生程度與天生身體限制差異,讓每一堂瑜珈課程的樣貌千變萬化。 今天瑜伽課的帶領老師是我過去曾習藝門下的 Kun 老師,他的教學風格、口令的語言我是熟悉的。假如是第一次接觸的老師,或許情況會完全兩樣。且今天的課程為小班制,限額 7 名同學,除了我以外,直至課堂結束後,老師與同學們互相分享回饋時,我才發現其他同學都是有在從事教學的正式瑜伽師資!(嚇瘋,有時候不要知道太多反而能讓自己突破極限,難怪我覺得老師的口令都停好久,大腿肌都快爆了 XD) 因此,若是有心在這段居家的日子投入瑜伽練習,我還是會建議從比較和緩、難度低的課程開始。初學者若是貿然挑戰高強度的瑜伽課程,很容易因為沒有足夠的身體控制能力,或是尚未掌握到完成體位法的精髓而過度勉強,反而傷害了自己,違反瑜伽戒律裡的第一條「非暴力(Ahimsa)」。 (延伸閱讀:如何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推薦啟動副交感神經的活動:散步、瑜伽超有用) 這個原則無論是實體課程或是線上課,都是每位瑜伽修行者應該時常銘記在心,因為這是瑜伽為何不是單純的有氧或肌力運動,同時也是一門哲學思想的最大原因,修身亦是修心。 即使是有一定程度的練習者,我也建議選擇 8 人以下的小班制,畢竟,你的體位法是否有做到位,老師也只能透過電腦螢幕上,無數小視窗盡力觀察注意,所以,小視窗的數量,也像實體課參與人數一樣,還是不要過量才好,以免老師必須在教室裡走來走去協助同學,而不能給予全部人完整的注意力(想像鏡頭另一端的老師在 Zoom 或 Google Meet 無數的視窗之間不斷放大縮小切換)。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說明:雖然有瑜珈課後與老師和同學們的截圖合照,但考慮軟體介面有同學們的帳號個資,且同學們都不是我原本生活圈裡熟識的朋友,照片放的是筆電鏡頭錄影看到的各種做瑜伽的我 XD 從渴望與人連結到給予彼此空間 去年疫情風頭正緊,許多人都被隔離的居家生活悶壞了。在網路上看到很多創意十足又魔幻寫實的故事(例如因為隔離因此和鄰居談上戀愛,不出門也能飛鴿傳書之類的),關於人們如何在這種艱辛的環境條件之下,尋求與人的連結與情感。 這週因為男友的公司也開始全面實行 WFH 政策的關係,不像去年的半年留停長假時,我可以恣意享受白天獨自在家的自主隔離生活,冥想、煮菜、大聲播放 Netflix 追劇。 現在的我們,如何在各自的生活追求、該做的事、或因應工作、人際需求而生的視訊會議、語音通話中,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協調分配誰掌握在家裡的時間或空間的「主場」、誰先暫時退避「偏房」,大概會是我下一個要學習的課題吧! (你會喜歡:「在家工作,伴侶竟成最大的壓力來源?」近距離相處指南:別讓疫情,成為親密關係的破口) 就像今天上瑜伽課時,雖然老師在課前有先告知大家,他的室友在隔壁房間看恐怖電影,可能會有一些聲響干擾,但真的進入練習,開始冥想時,從鏡頭另一端傳來尖叫音效,還是多少影響了練習的品質。 這幾天 WFH 的上班族,尤其雙薪家庭,或許難免也會經歷兩邊都在各自的會議通話中,年紀小的孩子突然入鏡發表童言童語,或也需要為家裡的國高中考生,佈置、維持可以有助於專心上課的空間氛圍。 所以,儘管疫情之下的孤獨感使人渴求「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線上通訊工具的出現帶來了一定的緩解,卻也有著相對的限制,與鏡頭另一端忘情暢聊得彷彿社交距離不存在的同時,也別忘了尊重並給予同居的家人與室友該有的空間。 疫情不只讓人探索內心,也帶來「觀照」身體的新方式 對於線上通訊,因為過去工作的經驗,我的認知總停留在「開會」、「Concall」這種非常辦公室的情境語言。這半年因為練習占卜,以及想和長居國外的朋友保持聯繫的關係,我漸漸習慣使用 Zoom、或者 Facebook 的 Messenger 通話功能與人對話聊天,這段時間甚至也參與人類圖的線上直播、在 Clubhouse 舉手被主持人點名發言,但那都是形而上的資訊與思想交流。 疫情之下,我們能做的,除了待在家、不輕易外出,注意飲食、睡眠,保持身體健康,如何透過網路與線上工具,與人連結,共同探索、關照身體(這句話寫起來為何有種害羞的味道),對我來說,是個新奇的體驗。 光是上瑜伽課前一晚在家裡尋找適合筆電放的位置、鏡頭的角度,因為想方便老師看到我的整個動作,又不能在練習時把筆電放太遠而看不到老師鏡頭的示範畫面,就花了我許多時間。 (同場加映:給與原生家庭同住的「遠距工作者」:你需要以創造力,重新跟自己與家人相處) 過去幾年,人們重視頸部以上的大腦甚於以下的身體。用大腦生活的人才是聰明的成功人士,用身體生活的人,是因為條件不如人,只能出賣勞力維生;過度使用大腦的結果是,當身體與心靈的健康出了問題,當事人自己有時候還渾然不知,還覺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我以前的這樣拚過來了,這次一定也可以!」 疫情的爆發使人學會臣服與謙卑,在身體的安危與健康之前,大腦對成就的渴望也必須在後面排隊。畢竟,如果真的不幸染上病毒,失去了味覺,這成功的人生嚐起來又有什麼滋味? 疫情暫停了以往受大腦控制、停止不了的汲汲營營,讓每個人回到身體與心靈,好好觀照內在的自己。 很開心,短短一小時的線上瑜伽課使我對瑜伽的練習、關係的距離與大腦和身體有了以上的種種思考。最後想分享 Kun 老師很常在瑜珈課最後的大休息階段使用的引導詞,我非常喜歡,老師後來告訴我,這是他的恩師 Hart Lazer 的經典引導詞,真是如詩如畫又如禪呀: 你的身體是大地 呼吸是風 意識   是天空 圖片|Photo by S Migaj on Unsplash 願我們的意識不斷揚升,同時也不忘生活得腳踏實地;願我們珍惜善待腳下的土地、活著的生命與每一個當下。 當自由的那天到來,這座島上的每個人,都可以拿下口罩,無所畏懼地呼吸。 疫情期間,生活節奏被打亂、和伴侶與家人的互動模式也被迫改變,這些是否讓你感到心累、焦慮不安?女人迷線上能量工作坊,陪你釐清狀態,找出情緒背後的卡關點,協助你保持能量穩定不憂鬱。活動資訊請點我。 June 09,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8vDW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